领航2016年高考生物复习题 (18)
领航高考生物复习题
领航2016年高考生物复习题(10)第3讲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解析:选C。
在生态系统中,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蜣螂、蚯蚓为分解者;多数细菌是分解者,但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和光合细菌等是生产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关键的成分;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如猪笼草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是生产者,在捕食虫子时为消费者。
2.下列有关某草原上“草→田鼠→蛇”这一简单的食物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流入田鼠体内的能量,除用于田鼠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外,其余的以热能形式散失了B.被田鼠摄入体内的能量,不一定传给下一营养级C.该食物链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能量流动D.一条蛇捕食了一只田鼠,这只田鼠10%~20%的能量被这条蛇同化了解析:选D。
流入田鼠体内的能量,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作用的消耗,另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一部分的能量可流向下一营养级、分解者等。
田鼠摄入体内的能量,有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这部分能量不会传给下一营养级。
能量传递效率是针对营养级来说的,而不是针对个体。
3.(2015·东北师大附中质检)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概念图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③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C.④中可能有微生物D.该图漏写了生态系统的某项功能解析:选A。
题图中①代表生态系统的结构,②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③代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④代表生产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某些自养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也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生产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该图漏掉了信息传递。
2016-2018三年高考生物真题试题分类汇编解析版(18个专题)
2016-2018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1 组成细胞的分子及多样性 (2)专题02 细胞的基本结构 (9)专题03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8)专题04 酶与ATP (27)专题05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32)专题06 细胞的生命历程 (56)专题07 遗传的分子学基础 (68)专题08 遗传的基本规律 (78)专题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106)专题10 植物激素调节 (133)专题11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43)专题12 内环境与稳态 (170)专题13 种群和群落 (181)专题14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197)专题15 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专题 (211)专题16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234)专题17课本基本实验和经典实验 (257)专题18 实验分析和设计 (275)专题01 组成细胞的分子及多样性20181.(2018浙江卷,13)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质化学结构的差异只是R基团的不同B.某些化学物质可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C.蛋白质控制和决定着细胞及整个生物体的遗传特性D.“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需同时加入双缩脲试剂A和B【答案】B【解析】氨基酸化学结构的差异只是R基团的不同,A错误;某些化学物质,如蛋白酶可催化蛋白质水解,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遗传物质DNA控制和决定着细胞及整个生物体的遗传特性,C错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需先向组织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0.1g/mL 的NaOH溶液) 1mL,摇匀后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0. 01g/mLCuS04溶液) 4滴并摇匀,D错误。
2.(2018全国Ⅱ卷,1)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B.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C.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D.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答案】C【解析】抗原能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可见,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A正确;肌肉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如肌动蛋白等)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B正确;蛋白质结合Fe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的运输,C错误;染色体是细胞核的结构之一,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正确。
2016年高考生物试题及解析(共10套)
2016年高考全国课标乙(Ⅰ)卷(安徽、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福建)理综生物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 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B. 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C. 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D. 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答案】B【解析】核糖体无膜结构,溶酶体具有单层膜结构,A项错误;酵母菌为真核生物,组成酵母菌的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B项正确;蓝藻细胞为原核细胞,其细胞中无线粒体,C项错误;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所进行的光反应过程中,会有ATP生成,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核酸的分布、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 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B.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阶梯进行的C. 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D.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答案】C【解析】题干中有“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这一信息,说明该离子的跨膜运输一定是主动运输。
根据主动运输的特点判断,A,B两项错误。
CO中毒会导致血液运O2的能力下降,致使体内缺氧,有氧呼吸速率下降,供能减少,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所以C正确。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使载体蛋白变性活性下降或失活,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下降或停止,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016年《高考领航》高中生物二轮复习重难聚焦练2限时训练
重难聚焦练2——遗传与变异的综合提升1.某生物学家在某海岛上发现多年前单一毛色的老鼠种群演变成了具有黄色、白色和黑色三种毛色的种群。
基因A1(黄色)、A2(白色)、A3(黑色)的显隐性关系:A1对A2、A3为显性,A2对A3为显性,且黄色基因纯合致死。
据此判断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老鼠中出现多种毛色说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多年前老鼠的单一毛色只可能是白色或黑色C.不存在两只老鼠杂交的子代有三种毛色的可能D.两只黄色老鼠交配,子代中黄色老鼠的概率为2/3解析:选C。
单一毛色的老鼠种群演变成了具有黄色、白色和黑色三种毛色的种群,出现A1、A2、A3三个等位基因,说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由于黄色基因纯合致死,故多年前老鼠的单一毛色只可能是白色或黑色。
基因型为A1A3和A2A3的个体杂交,其后代就可能有三种毛色。
两只黄色老鼠交配,其基因型为A1-和A1,但无论亲本基因型中的等位基因是A2还是A3,其子代中黄色老鼠的概率均为-2/3,原因是基因型A1A1会致死。
2.控制果蝇红眼(H)与白眼(h)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果蝇缺失1条Ⅳ号常染色体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同时缺失2条则胚胎致死。
两只均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红眼雌果蝇(杂合子)、红眼雄果蝇杂交,则F1中()A.雌果蝇中红眼占1/2B.白眼雄果蝇占1/2C.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1/6D.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3/16解析:选C。
假设Ⅳ号常染色体用A表示,缺失的染色体用O表示,则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红眼雌果蝇(杂合子)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OX H X h,产生的配子种类有AX H、OX h、AX h、OX H,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OX H Y,产生的配子种类有AX H、OY、AY、OX H,F1中有1/4个体死亡,雌果蝇全为红眼,白眼雄果蝇占1/4,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1/6,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3/12。
3.已知性染色体组成为XO(体细胞内只含1条性染色体X)的果蝇,性别为雄性,不育。
2016年全国各地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豆丁网和百度文库中的那个名为“2016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含解析).pdf”文件是假的,实际上是2015年的,大家别上当了。
第1章(2016四川卷)2. 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具有细胞膜但不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B.都具有细胞核但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C.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D.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2016四川卷)6. 人轮状病毒是一种双链RNA病毒,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可使机体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导致脱水。
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利用吡罗红染液染色,可以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轮状病毒感染B. 病毒RNA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C. 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D. 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减少(2016天津卷)1.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显微镜下可依次观察到甲、乙、丙三种细胞状态。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由观察甲到观察乙须将5倍目镜更换为10倍目镜B.甲、乙、丙可在同一个细胞内依次发生C.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低D.由乙转变为丙的过程中,没有水分子从胞内扩散到胞外【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显微镜使用方法的相关知识。
(2016北京卷)1. 将与生物学有关的内容依次填入下图各框中,其中包含关系错误..的选项是(2016江苏卷)4.蛋白质是决定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物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都是蛋白质B.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生成的H 2O 中,氢来自于氨基和羧基C.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通常需要另一种蛋白质的参与D.蛋白质的基本性质不仅与碳骨架有关,而且也与功能基团有关【答案】A【解析】细胞膜上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蛋白质,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tRNA,A错误;氨基酸之间脱去的水分子中氢来自氨基和羧基,B正确;细胞内蛋白质水解时需蛋白酶催化,蛋白酶属于蛋白质,C正确;蛋白质的基本性质与碳骨架有关,也与功能基团有关,D正确。
领航2016年高考生物复习题 (26)
领航2016年高考生物复习题(26)第1讲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1.(2014·高考江苏卷)某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发酵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装置可阻止空气进入,用于果酒发酵B.该装置便于果酒发酵中产生的气体排出C.去除弯管中的水,该装置可满足果醋发酵时底层发酵液中大量醋酸菌的呼吸D.去除弯管中的水后,该装置与巴斯德的鹅颈瓶作用相似解析:选C。
本题考查微生物发酵的相关知识。
该装置中玻璃管中的H2O使发酵装置与空气隔绝,有利于果酒发酵,同时也便于果酒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排出,故A、B两项正确。
醋酸菌的呼吸是有氧呼吸,去除弯管中的H2O,该装置尽管与外界空气连通,但是果醋发酵液的底层仍缺O2,底层发酵液中醋酸菌的呼吸受抑制,故C项错误。
该弯管与鹅颈瓶都能起到防止外界细菌进入的作用,故D项正确。
2.(2015·四川成都质检)下列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实验操作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泡菜制作需要配制盐水,其中盐与水的质量比为1∶4B.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形成玫瑰红色染料C.制备样品处理液,加入氢氧化铝乳液的目的是除去色素等杂质,得到澄清溶液D.泡菜腌制时间长短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但温度和食盐的用量不影响其含量解析:选C。
理解泡菜的制作过程和原理是解题关键。
泡菜制作中盐与水质量比例为1∶4;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温度和食盐用量也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
3.(2015·北京西城检测)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制作果酒时瓶口要密闭,而制作果醋中断通氧可能会引起醋酸菌死亡B.在变酸的果酒表面观察到的菌膜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C.温度对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的影响很大,而对醋酸菌进行的发酵影响不大D.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都应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对发酵瓶进行消毒,并注意无菌操作解析:选C。
高一生物必修1_分子与细胞_《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考领航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选择题1.(2016•岳阳校级一模)如图为三种不同状态的植物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三个图为同一细胞在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中的最终状态,则1所处的溶液浓度最大B.同一细胞在经历a→b→c 的变化过程中,细胞液的浓度越来越高,吸水能力越来越强C.若三个图为不同细胞在同一外界溶液下的最终状态,则c细胞液的初始浓度最大D.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时,应先找到a所在的分生区【分析】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解答】解:A、若为同一个细胞在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中的最终状态,因c失水最多,则c处的溶液浓度最大,A错误;B、同一细胞在经历a→b→c 的变化过程中,细胞失水越多,细胞液的浓度越高,吸水能力越强,B正确;C、若三个因为不同细胞在同一外界溶液下的最终状态,因a失水最少,则a细胞液的初始浓度最大,C错误;D、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时,应22细胞呈正方形的分生区,D错误.【答案】B2.(2016•湘阴县一模)如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③既有亲水性也有疏水性B.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选择透过性C.细胞识别与物质①有关D.有②参加的物质运输不一定为主动运输【分析】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而成的糖蛋白,也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2、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糖蛋白,②是蛋白质,③是磷脂双分子层.【解答】解:A、③磷脂双分子层的头部具有亲水性,尾部具有疏水性,A正确;B、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B错误;C、细胞识别与物质①糖蛋白有关,C正确;D、有②蛋白质参加的物质运输可以是协助扩散,也可以是主动运输,D正确.【答案】B3.(2016•上海)如图为细胞膜结构模式图,图中序号与其所示化合物正确对应的是()A.①脂肪酸B.②磷脂C.③脂蛋白D.④蛋白质【分析】分析题图:该图为细胞膜结构模式图,①是磷脂分子、②是糖蛋白、③是糖脂、④是蛋白质,据此答题.【解答】解:A、根据试题分析,①是磷脂分子,A错误;B、根据试题分析,②是糖蛋白,B错误;C、根据试题分析,③是糖脂,C错误;D、根据试题分析,④是蛋白质,D正确.【答案】D4.(2016•礼县校级模拟)下述细胞膜结构模式图,正确的是()A.①B.②C.③D.④【分析】本题是对细胞膜结构的考查.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或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双分子层的排布特点是疏水的尾部相对,亲水的头部分布在两侧.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解答】解:分析题图可知,只有①②的磷脂双分子层是疏水的尾部相对,亲水的头部分布在两侧.再根据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可知①错误,②正确.【答案】B5.(2016春•忻州校级期末)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可以看到的是两条暗带中间夹一条明带,那么关于这两条暗带和一条明带的化学成分的说法比较准确的是()A.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明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无蛋白质B.明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无蛋白质C.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明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也有蛋白质D.明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也有蛋白质【分析】1959年,罗伯特森根据电镜下看到的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指出,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解答】解:暗﹣亮﹣暗是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的成分,暗的主要是指蛋白质,亮的是脂质分子.流动镶嵌模型指出,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答案】C6.(2016春•邯郸校级期末)如图是桑格和尼克森在1972年提出的关于生物膜分子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则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与细胞识别有关的结构是a,细胞的识别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植物细胞间可通过胞间连丝结构进行信息传递B.c分子的特点是有亲水的脂肪酸尾部和疏水的磷酸头部C.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与图中b、d有关D.构成生物膜的a、b、d大都是可以运动的【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桑格和尼克森在1972年提出的关于生物膜分子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其中a为糖蛋白,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据此可以判断物质是进细胞还是出细胞;b为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c为磷脂分子;d为蛋白质.【解答】解:A、图中a是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植物细胞间可通过胞间连丝结构进行信息传递,A正确;B、图中c为磷脂分子,具有亲水的磷酸头部和疏水的脂肪酸尾部,B错误;C、图中d为蛋白质分子,b 是磷脂双分子层,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与图中b、d都有关,C正确;D、生物膜具有流动性,构成生物膜的a、b、d大都是可以运动的,D正确.【答案】B7.(2016春•抚顺期末)细胞的部分结构、物质有“骨架或支架”之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无关B.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其他生物膜无此基本支架C.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D.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或氮原子构成的链为基本骨架【分析】1、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网架结构,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2、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3、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的.4、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碳链.【解答】解:A、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A错误;B、生物膜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B错误;C、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C正确;D、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D错误.【答案】C8.(2016春•赣州期末)下列有关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侧表面都有亲水性B.蛋白质均匀分布于磷脂双分子层上C.脂质分子一般以自由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D.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分析】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覆盖、镶嵌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中.磷脂分子是轻油一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解答】解:A、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侧表面都有亲水性,疏水端排列在磷脂双分子层内侧,A正确;B、蛋白质覆盖、镶嵌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中,所以蛋白质分布在磷脂双分子层上是不均匀的,B错误;C、由于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所以脂类小分子易于自由扩散通过,C正确;D、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D正确.【答案】B9.(2016春•琼海校级期中)下列关于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说法正确的是()A.罗伯特森利用光学显微镜提出了“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是一种静态模型B.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将小鼠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接受D.流动镶嵌模型指出,细胞膜上所有蛋白质分子都可以运动【分析】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脂溶性物质很容易通过细胞膜,由此提出膜是由脂质构成的;1959年罗伯特森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三层结构模型,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是静态的统一结构,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解答】解:A、Davson 和Danielli提出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明治模型.罗伯特森利用电子显微镜提出了“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是一种静态模型,A错误;B、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和发红色荧光的染料将小鼠和人细胞膜上的蛋白子做标记的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错误;C、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接受,C正确;D、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是轻油一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D错误.【答案】C10.(2016春•友谊县校级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磷酸等组成的分子,磷脂“尾部”亲水,脂肪酸“头部”亲水;②植物细胞之间都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联系;③原核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但其细胞膜和细胞壁可分离;④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失水,先用低倍镜找到细胞并移到视野中央,后用高倍镜观察;⑤1972年桑格和罗伯特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⑥同位素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及其他实验验证细胞膜具有流动性.A.0 B.1 C.3 D.5【分析】1、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要点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3、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解答】解:①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磷酸等组成的分子,磷脂“尾部”疏水,脂肪酸“头部”亲水,①错误;②植物细胞之间都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联系,②正确;③原核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其细胞膜和细胞壁不可分离,③错误;④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失水,先用低倍镜找到细胞并移到视野中央,后用高倍镜观察,④正确;⑤1972年桑格和罗伯特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⑤正确;⑥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及其他实验验证细胞膜具有流动性,⑥错误.【答案】C。
2016年生物高考全国卷123套试题及答案(K12教育文档)
(完整word)2016年生物高考全国卷123套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2016年生物高考全国卷123套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2016年生物高考全国卷123套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全国卷Ⅰ)理综生物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
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B.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C.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D。
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2。
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B。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D。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3.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A。
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B。
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C。
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4.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C。
领航高考生物复习题
领航2016年高考生物复习题(12)第5讲生态环境的保护1.(2015·安徽省寿县月考)下列有关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D.湿地的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解析:选D。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三个方面:①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②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③潜在价值:是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湿地的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人口问题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 A.砍伐森林过多,林地面积锐减B.人类使许多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C.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D.粮食生产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解析:选C。
随着人口的增长,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如人均生存空间的减少、土地资源压力、水资源压力、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因此人口问题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
3.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十八大报告中,专门在“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
下列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符的是( )A.人口过度增长,围湖造田、土地耕作频繁B.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过度使用化学燃料C.乱砍乱伐、过度放牧导致森林破坏、草场退化D.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能、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解析:选D。
可持续发展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4.(2015·无锡模拟)科学家在南极洲近海大陆架下850 m处的泥床盆地发现超过100万只巨型帝王蟹。
2016年百校联盟全国闻名重点中学领航高考冲刺试卷第三模拟理科综合生物(新课标2)(解析版)
2016年《百校联盟》全国闻名重点中学领航高考冲刺试卷第三模拟理科综合生物(新课标2)一、单项选择题:共6题1.埃博拉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当它侵入人体后,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会与埃博拉病毒结合形成复合体,然后在吞噬细胞的作用下完全水解,那么以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埃博拉病毒与抗体形成的复合体的水解与溶酶体有关B.埃博拉病毒的遗传信息贮存在其RNA分子中C.埃博拉病毒与抗体形成的复合体完全水解后产生20种氨基酸、4种核苷酸D.埃博拉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答案】C【解析】选项A正确,埃博拉病毒与抗体形成的复合体需要溶酶体将其吞噬消化。
选项B正确,埃博拉病毒是RNA病毒,它的遗传信息贮存在其RNA分子中。
选项C错误,埃博拉病毒与抗体形成的复合体包括的成份有蛋白质、RNA,蛋白质完全水解不必然能产生20种氨基酸,RNA完全水解的产物是核糖、磷酸和碱基。
选项D正确,埃博拉病毒是非细胞生物,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备注】此题考查细胞器的功能、生物的遗传物质、组成细胞的分子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明白得能力。
2.以下关于酶的表达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利用双缩脲试剂检测酶不必然会发生紫色反映B.酶能降低反映的活化能,从而使更多的底物分子成为容易发生反映的活跃状态C.探讨温度对酶活性的阻碍能够利用过氧化氢作为底物D.探讨pH对酶活性的阻碍实验中自变量为不同的pH,温度等为无关变量【答案】C【解析】选项A正确,酶的本质可能为蛋白质或RNA,双缩脲试剂只能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映。
选项B正确,酶能降低反映的活化能,从而使更多的底物分子成为容易发生反映的活跃状态,加速反映速度。
选项C错误,过氧化氢的分解既受酶活性的阻碍,也受温度的直接阻碍,因此,不能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来探讨温度对酶活性的阻碍。
选项D正确,探讨pH对酶活性的阻碍实验中,不同的pH是自变量,而温度等是无关变量。
【备注】此题考查酶的本质、酶的作用机理和与酶有关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明白得能力和识记能力。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3.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高考领航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2016.南通)有关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B.茎的背地性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C.顶端优势是由于侧芽产生的生长素过多引起的D.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防止叶片脱落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分析:1、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具体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2、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强,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促进了该侧细胞的生长,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抑制了该侧细胞的生长,从而使根表现出向地性,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弱,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使该侧细胞生长较慢,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使细胞生长较快,从而表现出茎的背地性,表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3、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
答案:A解析: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A正确;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弱,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使该侧细胞生长较慢,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使细胞生长较快,从而表现出茎的背地性,只能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B错误;顶端优势是由于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而引起的,C错误;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防止叶片脱落,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叶片脱落,D错误。
本题答案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运输和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体现两重性的实例是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等。
2.(2016.上海模拟)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若测得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点浓度,则背光一侧的浓度一定在de之间B.若c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cd段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C.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e点浓度D.若c点表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则a、d点分别表示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016年《高考领航》高中生物二轮复习重难聚焦练1限时训练
重难聚焦练1——光合与呼吸的综合提升1.(2015·高考福建卷)在光合作用中,RuBP羧化酶能催化CO2+C5(即RuBP)→2C3。
为测定RuBP羧化酶的活性,某学习小组从菠菜叶中提取该酶,用其催化C5与14CO2的反应,并检测产物14C3的放射性强度。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菠菜叶肉细胞内RuBP羧化酶催化上述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B.RuBP羧化酶催化的上述反应需要在无光条件下进行C.测定RuBP羧化酶活性的过程中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D.单位时间内14C3生成量越多说明RuBP羧化酶活性越高解析:选B。
CO2+C5(RuBP)→2C3为CO2的固定,属于光合作用中的暗反应过程。
RuBP羧化酶催化CO2的固定过程,发生的场所为叶绿体基质,该过程在有光和无光条件下都可进行,A项正确,B项错误;对CO2中的C用同位素14C标记,可以追踪C元素的转移途径,这种方法就叫同位素标记法,C项正确;单位时间内14C生成量越多,说明反应速率越快,即RuBP羧化酶的活性越高,D项正确。
32.用等体积的三个玻璃瓶甲、乙、丙,同时从某池塘水深0.5 m处的同一位置取满水样,立即测定甲瓶中的氧气含量,并将乙、丙瓶密封后沉回原处。
一昼夜后取出玻璃瓶,分别测定两瓶中的氧气含量,结果如下(不考虑化能合成作用)。
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A.B.在一昼夜内,丙瓶生物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约为1.1 mgC.在一昼夜后,乙瓶水样的pH比丙瓶的低D.在一昼夜内,乙瓶中生产者实际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约为1.8 mg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呼吸、光合作用以及影响它们的因素,丙瓶不透光,生物只能进行细胞呼吸,产生[H]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A项正确;甲瓶与丙瓶氧气量的差表示丙瓶细胞呼吸消耗氧气的量,B项正确;丙瓶不透光,一昼夜的时间内水样中生物均在进行呼吸作用,乙瓶透光,有光照时水样中生物会进行光合作用,消耗部分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一昼夜后,乙瓶水样pH比丙瓶的高,C项错误;乙、丙瓶取自同一处,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基本相同,细胞呼吸速率相同,乙瓶一昼夜的净光合量用氧气表示为0.7 mg,细胞呼吸的量用氧气表示为1.1 mg,所以一昼夜乙瓶中生产者实际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为1.8 mg,D项正确。
领航2016年高考生物复习题 (35)
领航2016年高考生物复习题(35)第3讲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1.(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下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
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A.Ⅰ-2和Ⅰ-4必须是纯合子B.Ⅱ-1、Ⅲ-1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C.Ⅱ-2、Ⅱ-3、Ⅲ-2和Ⅲ-3必须是杂合子D.Ⅱ-4、Ⅱ-5、Ⅳ-1和Ⅳ-2必须是杂合子解析:选B。
由题干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由A、a基因控制),无论Ⅰ-2和Ⅰ-4是否为纯合子(AA),Ⅱ-2、Ⅱ-3、Ⅱ-4、Ⅱ-5的基因型均为Aa,A错误;若Ⅱ-1、Ⅲ-1和Ⅲ-4是纯合子,则Ⅳ-1为Aa的概率为1/4;Ⅲ-3的基因型为1/3AA、2/3Aa,Ⅳ-2为Aa的概率为1/3,Ⅳ-1与Ⅳ-2婚配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3×1/4×1/4=1/48,与题意相符,B正确;若Ⅲ-2和Ⅲ-3是杂合子,Ⅲ-4和Ⅲ-1同时是AA或Aa或一个是AA另一个是Aa,后代患病概率都不可能是1/48,C错误;若Ⅳ-1和Ⅳ-2是杂合子Aa,则子代患病概率为1/4,D错误。
2.(2014·高考山东卷)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及部分个体基因型如图所示,A1、A2、A3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Ⅱ-2基因型为X A1X A2的概率是1/4B.Ⅲ-1基因型为X A1Y的概率是1/4C.Ⅲ-2基因型为X A1X A2的概率是1/8D.Ⅳ-1基因型为X A1X A1的概率是1/8解析:选D。
Ⅱ-2的两条X染色体一条来自Ⅰ-1,另一条来自Ⅰ-2,所以Ⅱ-2的基因型是1/2X A1X A2、1/2X A1X A3,A错误;由于Ⅲ-1的X染色体来自于Ⅱ-2,且Ⅱ-2产生X A1配子的概率为1/2,所以Ⅲ-1基因型为X A1Y的概率是1/2,B错误;Ⅱ-2和Ⅱ-3的基因型分析方法完全相同,Ⅲ-2的两条X染色体一条来自Ⅱ-3,另一条来自Ⅱ-4(X A2Y),由于Ⅱ-4产生的含X染色体的配子仅X A2一种,Ⅱ-3产生2种含X染色体的配子,其中含X A1配子的概率为1/2,所以Ⅲ-2的基因型为X A1X A2的概率为1×1/2=1/2,C错误;Ⅲ-1产生的含X染色体的配子有2种可能性,其中含X A1配子的概率为1/2,Ⅱ-3产生的配子含有X A1的概率为1/2,所以Ⅲ-2产生的配子含X A1的概率为1/4,所以Ⅳ-1的基因型为X A1X A1的概率为1/2×1/4=1/8,D正确。
领航2016年高考生物复习题 (11)
领航2016年高考生物复习题(11)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1.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碳在无机环境与群落两者间以CO2的形式循环B.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信息的流动只在生物之间发生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残体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D.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上碳循环遭到破坏有关解析:选B。
碳在无机环境与群落两者间以CO2的形式循环;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会循环流动,信息传递既可发生在生物之间,也可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固定为有机物,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CO2;全球变暖是因为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多。
2.干旱环境下,森林中树木的根系比正常情况下扎得更深且分布更广,根本原因是( ) 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森林中植物生长旺盛C.森林有物质和能量的流动D.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解析:选A。
干旱条件下植物的根扎得深、分布广,才能保持水分的正常吸收,抵抗外界恶劣的环境,说明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生物群落中能量的循环B.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可发生各种信息交流,比如行为信息C.在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数量增加可导致第一营养级数量也增加D.恢复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其营养结构一定很复杂解析:选C。
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A错误;行为信息只能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B错误;冻原地带营养结构比较简单,但一旦遭到破坏,也很难恢复,D错误。
4.(2015·浙江省嘉兴市高三测试)下图是某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系统可为航天员提供氧气B.飞船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C.分解罐可以向藻类植物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D.太阳能经过藻类的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解析:选B。
【VIP专享】领航2016年高考生物复习题 (2)
领航2016年高考生物复习题(2)第3讲通过激素的调节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2015·陕西西工大附中模拟)下列关于人体主要内分泌腺所分泌激素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B.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D.性激素可促进生殖器官的生成解析:选D。
性激素的功能是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和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生殖器官是在胎儿期形成的,D错误。
2.(2015·安徽省池州一中高三月考)激素从释放到消失(即灭活)所经过的代谢时间称为该激素的半衰期。
大多数激素的半衰期为数分钟,极少数激素(如肾上腺素)的半衰期仅为数秒。
激素半衰期短有利于( )A.提高调节作用的灵活性B.反应发生慢C.作用时间长D.作用范围广解析:选A。
机体为适应不同的内、外环境,体内相应激素的分泌量也有所变化,如人饱食后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上升,但随着血糖含量的下降,胰岛素在体内会不断地发生代谢性失活并被排出。
机体内激素的这种变化,使调节作用更具灵活性、准确性、使机体适应于多变的环境。
3.幼年哺乳动物下丘脑损伤,不会引起( ) A.体温升高 B.性腺发育停止C.血浆pH降低D.尿量增加解析:选C。
内环境pH的稳定是由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来调节的。
4.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
如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
动物被运输过程中,接受相应刺激,引起下丘脑分泌激素的过程,属于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图中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M,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B不正确;由图可知,运输刺激导致动物体内皮质醇增多,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进而抑制肾上腺皮质的分泌活动,使皮质醇含量逐渐恢复,C和D正确。
领航高考生物复习题
领航2016年高考生物复习题(37)第2讲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中的无机物1.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应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全部养分。
如图所示的培养基中含有NH4NO3、KNO3、CaCl2·2H2O、MgSO4·7H2O、螯合铁溶液、微量元素溶液,但缺少一种必需元素,为补充这种元素,应添加的化合物是 ( )A.Ca(NO3)2B.KClC.KH2PO4D.K2SO4解析:选C。
据题意,培养基中不缺乏微量元素,大量元素为C、H、O、N、P、S、K、Ca、Mg,故缺乏P元素,KH2PO4能提供P元素。
2.下表为一种无土栽培培养液的主要配方。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表中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都齐全B.表中Mg参与构成叶绿体中的各种色素C.培养液中的离子浓度通常比细胞液中的离子浓度高,这样有利于细胞对无机盐的吸收D.栽培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通气,这样可以促进有氧呼吸,进而促进对离子的吸收解析:选D。
表中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并不齐全,如无大量元素C,无微量元素Mn等;叶绿体中的色素只有叶绿素含有Mg;若培养液中的离子浓度比细胞液中的离子浓度高,则会影响细胞的渗透吸水,反而会导致根细胞失去水分;植物主要通过根系吸收无机盐离子,方式为主动运输,栽培管理过程中不断通气能促进有氧呼吸,为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盐离子提供能量。
3.2013年夏季,在四川绵阳等地遭受洪涝灾害的同时,云南、甘肃等地却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
干旱和洪涝等严重影响了作物生长。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植物缺水会影响光反应B.干旱导致土壤溶液浓度增大,影响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C.水淹后,植物体内自由水增多,代谢旺盛D.长期水淹的植物体内产生酒精增多,会导致植物根部腐烂解析:选C。
水淹植物不能充分进行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加强,产生大量酒精,会毒害植物细胞,使其细胞代谢缓慢,最终死亡。
4.(2015·武汉模拟)下图是一种叶绿素分子和血红蛋白分子的部分结构简图,以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体缺Mg会影响光合作用B.人缺Fe会导致贫血C.Fe和Mg属于大量元素D.人的血液中含有血红蛋白,植物的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解析:选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航2016年高考生物复习题(18)第3讲生物进化1.(2014·高考四川卷)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解析:选B。
本题综合考查生物遗传、变异、进化的相关知识。
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A项错误;幼苗丙细胞内的染色体为18条,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得到幼苗丁,幼苗丁顶芽部位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为36条,顶芽部位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由于着丝点分裂,可观察到细胞内有72条染色体;幼苗丁根尖部位的细胞内的染色体未加倍,此部位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由于着丝点分裂,可观察到细胞内有36条染色体,B项正确;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C项错误;形成的戊与甲、乙个体相比,染色体数目加倍,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形成了新物种,D项错误。
2.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
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 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
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 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解析:选B。
因该果蝇种群长期保持vv的基因型频率为4%,由此算出v的基因频率为0.2,V的基因频率为0.8,进而计算出引入纯合长翅果蝇前,vv基因型的果蝇有0.04×20 000=800只,Vv基因型的果蝇有2×0.2×0.8×20 000=64 00只,VV基因型的果蝇有0.8×0.8×20 000=12 800只。
引入纯合长翅果蝇后,v基因频率为(800×2+6400)/(40000×2)=0.1,V的基因频率为1-0.1=0.9,A正确、B错误;因Vv、vv基因型的果蝇的数目不变,而该种群个体总数增加一倍,所以Vv、vv的基因型频率降低50%,C、D正确。
3.如图中的A、B、C表示三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
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某种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三个种群。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过程说明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甲、乙两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其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D.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解析:选B。
分析题中信息可知,生物进化是由地理隔离(环境不同)引起的,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故A项错误;乙种群在新环境中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甲、乙两个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异,无法进行基因交流,故B项正确;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且所在地区自然条件有差异,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相同,故C项错误;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进化改变的是种群,故D项错误。
4.(2014·高考北京卷)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
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
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
由此无法推断出(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解析:选C。
考查通过调整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物多样性以及文字信息提取能力。
病毒感染可以导致抗性较低的兔死亡,保留抗性较强的个体,起到选择作用,A项正确;病毒毒性过强会导致被感染的兔很快死亡,病毒失去宿主,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难以维持,B项正确;因为强毒性病毒会致兔很快死亡,而兔感染中毒性病毒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因此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自然选择所致,在此过程中兔抗病毒的能力也会增强,C项错误;蚊子充当了病毒和兔子之间的媒介,在兔子与病毒的协同进化中发挥了作用,D项正确。
5.(2015·山东济宁期末)隔离在物种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析:选B。
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物种形成的过程是解题关键。
并不是所有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6.(2015·河南豫东、豫北检测)某电池厂旁河流淤泥中的蠕虫对镉有抵抗力。
清除出河底大部分含镉的沉积物后,经过9代繁衍,研究人员发现蠕虫重新对镉变得脆弱敏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蠕虫对镉有抵抗力是镉定向诱导的结果B.清除镉后,环境对相应抗性基因的选择作用减弱C.蠕虫重新对镉变得脆弱敏感说明出现了蠕虫新物种D.在清除镉后的9代繁衍中,蠕虫种群发生了退化解析:选B。
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内容是解题关键。
蠕虫对镉有抵抗力应为自然选择的结果;对镉敏感的变异类型与对镉具抵抗力的品种间未产生生殖隔离,不能看作产生新物种;在清除镉后的9代繁衍中蠕虫种群发生了进化(因其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7.(2015·广东珠海统考)从起源上看,狗是人类在1万多年前,将捕到的狼长期驯化培育得到的。
2013年1月,瑞典进化遗传学家Erik Axelsson和同事将狗的DNA与狼的DNA进行了对比,发现狗体内消化淀粉的基因比狼体内的相同基因活跃28倍。
有关该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长期驯化过程中,狗与人类以及人类的饮食协同进化B.在长期驯化过程中,狗的消化淀粉的基因发生了定向变异C.在狗的驯化过程中,消化淀粉的基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D.该现象说明了狗与狼的饮食结构有很大的不同解析:选B。
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解题关键。
狼为肉食性动物,经人类长期驯化得到的狗为杂食性动物,由于人类食物以淀粉类为主,导致人喂给狗的食物也以淀粉类食物为主。
经长期的选择过程,不适应这种饮食结构的被淘汰,逐渐适应的被保留下来。
可见,在驯化过程中,发生的是定向的选择而不是定向的变异。
8.(2015·山东威海统考)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连续自交n代,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和aa的频率均为(1/2)[1-(1/2)n]。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 )A.没有发生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没有发生生物进化C.发生了隔离D.发生了自然选择解析:选B。
理解生物进化的实质是解题的关键。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生物没有进化。
9.(2015·浙江宁波期末)对某区域一个种群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有若干只。
假设该种群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
那么,在理论上这个种群中Aa这种基因型的频率(N)为( )A.0≤N≤100% B.0<N≤50%C.0≤N<50% D.N>50%解析:选B。
理解基因频率和进化的关系及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 的基因型频率N应为2×A×a,由于种群中A+a=1,且A,a都不等于0,则2×A×a 的取值范围为0<N≤50%(最大值为50%)。
10.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
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
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
据图回答:(1)R基因的出现是________的结果。
(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
(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________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________。
(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
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解析:(1)野生敏感型基因通过基因突变产生了抗性基因。
(2)由题意知:基因型RS=4%,SS=1%,则RR=95%。
故R基因的频率=95%+1/2×4%=97%。
(3)1967年中期停用杀虫剂后,RR基因型频率减少,SS基因型频率增加,说明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低。
(4)若长期不使用杀虫剂,会使R基因的频率降低,S基因的频率增加,使SS基因型频率达到最高。
答案:(1)基因突变(2)97% (3)不再使用杀虫剂低(4)SS 在不使用杀虫剂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11.1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割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
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的演化可能形成两个物种,如下图所示。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a、c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b的实质变化是__________。
(2)①~⑥的存在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松鼠种群中黑毛基因A的频率为50%。
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基因型aa的个体比例为________。
解析:松鼠种群由于地理隔离而形成两个种群,在不同的环境选择下进化,产生各种特异性变异,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差异性变化,直至产生生殖隔离成为不同物种。
由题意可知,A的基因频率为50%,则原来种群中AA、Aa、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25%、50%、25%,可设其分别为25只、50只、25只,则一年后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数分别为30只、60只、20只,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7.27%、54.55%、18.18%,所以此时a的基因频率为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