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2课《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新版)语文版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与朱元思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或描写山水风光,或记述游览见闻,都是古代游记中的名篇。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也是一篇精美的山水小品文。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学生学习文言文、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佳作。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感受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具备了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但是,对于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还不够熟悉。
此外,学生对山水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全文。
(3)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富春江山水的奇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体会作者厌弃尘俗、向往自然的高洁志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富春江山水的奇美。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与朱元思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均为写景抒情的佳作,旨在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这篇文章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异水,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文章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清新高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但对于文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式和词汇,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同时,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欣赏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中引导他们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掌握文中的写景方法,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学习文中的写景方法,感受富春江的美景。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中的志趣表达。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文意。
2、点拨法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3、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富春江的风景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美不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笔下的富春江,去领略那里的奇山异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与朱元思书》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与朱元思书》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相当的文言文文基础,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由教师解决疑难,
辅助学习。
七班学生会积极发言,要注意引导她们做得更好,教师应认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够准确理解,创新性复述。
二班学生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发言。
这是本学期开学学习的第一课,又是文言文,教学时间可以略长一点,学习速度放慢一些,让学生的
学习心态调整好以后再适当加快学习的步伐。
因此设计学习本课用两课时完成。
3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积累词语,疏通文意。
背诵课文
学时重点
积累词语,疏通文意
学时难点
疏通文意
教学活动
1【导入】与朱元思书
(一)导语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下册
“书”:指书信,本文是吴均写给好友的书信的一部分。
骈体文:又称“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
特点:讲求对偶,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
关于六朝骈体文:唐:称时文(与古文相对)晚唐:称四六文(四、六言为主)清:称骈体文(两马并列驾车为骈)吴均体:六朝骈体文往往为了追求形式美而只在技巧上下功夫,致使许多作品徒有华丽的外表。
吴均的作品却能扬其长避其短,不堆砌辞藻,基本不用典,自然流畅,清新高雅,形式精美而又内容充实,时人效之,号为“吴均体”。
知识超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 [俱:全,都。
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随意(让小船)向东或向西。
) [从:顺,随。
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尽是奇山异水,在世上是独一无二的。
) [富阳至桐庐:富阳与桐庐都在富春江沿岸。
富阳,在富春江下游。
桐庐,在富阳的西南。
许:多。
]【句段分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风息烟散,天蓝山青,融为一体。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出了泛舟之乐趣。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给予概括评价,激情赞美。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见水底。
)[缥碧:青白色。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头,也能一直看下去没有阻碍。
)[直视:一直能看到底。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奔: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马一般)飞奔。
](①哪些语句写“异水”?②作者怎样写“异水”?写了哪几方面?③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句段分析】“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出了激流之美。
作者采取了比喻、夸X的手法突出“异水”的壮美。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 与朱元思书教案 语文版
22 与朱元思书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儿穿梭,争与人乐,逗人游兴;细石垒垒,怪形异状,以奇引人。
鱼之动,使得山水别有生趣;石之静,衬得鱼儿活泼可爱.山高峰连,波光粼粼,水声轰鸣,置身于此山此水,怎不心胸壮阔,感情激越!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掌握常用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基本内容.(重点)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领悟文章意境,学习文章景物描写的方法。
(难点)3。
了解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我们祖国的名山秀水,数不胜数。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学生讨论回答。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
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文言知识归纳(1)通假释义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一百许里(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鸢飞戾天者(古义:至.今义:罪过,乖张。
)经纶世务者(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的意思。
)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的意思。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东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或向西”的意思。
)横柯上蔽(“上”,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在上面”的意思。
)作者名片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
字叔庠,吴兴故鄣(zhāng)(今浙江安吉)人。
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其诗文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已佚。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 与朱元思书课文全解 语文版
22.与朱元思书本文选自《艺文类聚》卷七。
关于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
他通史学,私自撰写《齐春秋》,披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不少丑闻。
他因此受到了武帝免其职焚其稿的迫害。
后奉诏撰写《通史》,上起三皇,下迄齐代,未成身死。
善诗文。
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科清拔有古气,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
学习本文,首先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课文的全部注释,找出生字、生词,查字典逐一注音、解释。
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分三段。
第1段,总写富春江从富阳至桐庐间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2段分写"异水",以水"清"和流"急"的特点突出其"异"。
第3段分写"奇山",以群峰对峙,争高直指和水声鸟声蝉声猿声突出其"奇"。
思考:1、读了此文,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又属于什么文体?从语言特点看,是什么文体?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
从文章的内容看,它属于游记(散文)。
从语言特点上看,它属于骈文。
2、文章第1、2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风烟俱净,天山共色3、文章突出水清的句子是什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文章突出表现水急的句子?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文章第3段中在意思上前后呼应的两句话是什么?"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相呼应。
6、第3段写景的手法运用在文中有何作用?大量使用了四字或六字的对偶修辞方法,作者从景物的形状、光线、声响和给人的感受等多角度去描绘两岸的山景。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 与朱元思书课文全解 语文版 教案
22.与朱元思书本文选自《艺文类聚》卷七。
关于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
他通史学,私自撰写《齐春秋》,披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不少丑闻。
他因此受到了武帝免其职焚其稿的迫害。
后奉诏撰写《通史》,上起三皇,下迄齐代,未成身死。
善诗文。
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科清拔有古气,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
学习本文,首先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课文的全部注释,找出生字、生词,查字典逐一注音、解释。
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分三段。
第1段,总写富春江从富阳至桐庐间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2段分写"异水",以水"清"和流"急"的特点突出其"异"。
第3段分写"奇山",以群峰对峙,争高直指和水声鸟声蝉声猿声突出其"奇"。
思考:1、读了此文,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又属于什么文体?从语言特点看,是什么文体?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
从文章的内容看,它属于游记(散文)。
从语言特点上看,它属于骈文。
2、文章第1、2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风烟俱净,天山共色3、文章突出水清的句子是什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文章突出表现水急的句子?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文章第3段中在意思上前后呼应的两句话是什么?"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相呼应。
6、第3段写景的手法运用在文中有何作用?大量使用了四字或六字的对偶修辞方法,作者从景物的形状、光线、声响和给人的感受等多角度去描绘两岸的山景。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22与朱元思书(吴均) 说课一等奖
22 与朱元思书【学习目标】1.能读懂课文大意,积累“奔、戾、窥、绝、从”等词语的意思。
2.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并且背诵课文。
3.学习本文动静结合等写景方法,感受作者语言魅力。
【学习重点】1.能读懂课文大意,积累“奔、戾、窥、绝、从”等词语的意思。
2.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动静结合等写景方法,感受作者语言魅力。
【走进作者】吴均(469~520年),字叔庠,吴兴故鄣受荣里(今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西亩受荣村)人。
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
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
诗文自成一家,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写作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
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字词全解】⒈生难字词急湍(tuān)轩邈(xuān miǎo)窥谷忘反(kuī)横柯(kē)⒉通假字①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zhuàn),意为鸟婉转地叫,此处指蝉鸣声。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反:通“返”,意为返回。
③有时见日见:通“现”意为显现⒊古今异义①许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
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②经纶古义:筹划、治理。
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整理过的蚕丝,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③戾古义:至.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
④穷:古义:穷尽。
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今义:贫穷。
⑤奔: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
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⑥窥:古义:看,观察,侦探。
例句:窥谷忘反。
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⒋一词多义①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消失)②上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在上边)③无直视无碍(没有)猿则百叫无绝(不)④百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⑤直直视无碍(一直)争高直指(笔直)⑥负负势竞上(凭借)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⑦穷蝉则千转不穷(穷尽)穷冬烈风(深)⒌词类活用①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往东西飘逸)②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③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④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⑤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⑥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⑦皆生寒树(“寒”:形容词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人感到有寒意)⑧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上的意思)【句段解读】省略句⑴“(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⑵“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⑶“(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高山”)倒装句⑴后置定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与朱元思书》 语文版
直接描绘急湍、 猛浪的形象,使 人恍若亲见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 间接描写,流速之
快是经过计算流程
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和与他物作比较后
才感知的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这两句写法有什么不同?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从视觉写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课文,余味无穷。
小结:此为文章的第三部分。 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 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 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 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 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 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 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 退隐的高洁志趣。
总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 水 激 石,泠 泠 作 响; 好 鸟 相 鸣,嘤 嘤 成 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清泉
请 展
飞瀑
开
想
象
用
原
文
中
的
句
子
描
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 有时见日
读完此文,用一段话 表明自己的感受吗?
《与朱元思书》一文所绘景色 真是美极了!读着吴均的文章, 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历富春江 一样。读到 “风烟俱静,天 山共色”的时候,我们就会想 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 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 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
与 朱元思 书
吴均
学习目标
• 知识目标 • 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
语。 • 能力目标: • 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与朱元思书》教案(2)(新版)语文版
第六单元22与朱元思书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1. 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 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像去完成。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佳作,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
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
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
第一环节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环节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可利用音响等设备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
也可利用多媒体欣赏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有助于学生想像。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
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二.课文简介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生:《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精选3篇)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精选3篇)与朱元思书说课稿1一、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与朱元思书》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堂要求背诵课文。
《与朱元思书》是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的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
同时,文中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从形式上,__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
根据以上内容和要求,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背诵、译讲课文。
2、品味山水意境,感受__语言美、志趣美。
学习重点:1、背诵课文2、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学习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的含意。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为了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的放矢,首先采用“目标导学法”。
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和学的活动首先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
因此,在引入课题后,即出示教学目标,在其引导下,分步实施完成。
__是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在一课时内力求达到背诵,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
而诵读能力的训练又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
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朗读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字词句熟悉,朗读时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
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
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目标。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与朱元思书》教案(1)(新版)语文版
第六单元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并且熟练的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三)情感目标:1.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准备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
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
设计思路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
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
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
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
教学时由眼前的风景引入。
启发想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
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
根据这些情节设问,可能引起争论,但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与朱元思书》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
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
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和课后练习安排。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习。
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
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说学情
我任教的对象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厌学,缺少学习热情,尤其是对语文科,而对于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兴趣。
同时,班级人数多,且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大部分学生则习惯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三、说教法
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复述法及练习法。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
”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
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在突破教学的难点上,采用辩论法,对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引导学生开展辩论,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进行拓展训练时,采用练习法,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四、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壮志和社会责任感。
五、说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为主。
第二课时以讨论理解,拓展训练为主。
教学过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
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
)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主要掌握: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
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
这是读顺、读懂、读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骤,尤其是我们乡镇中学的大多数学生。
第三步: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
A、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
B、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
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这一步是完成学习重点,我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实现和谐的生生、师生互动。
第四步:理解内容,欣赏课文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
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
首先让学生背诵课文,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喜欢这篇小品文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说出自己的感悟。
我适当引导学生从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课文,去欣赏课文的美。
我设计下面问题加以引导:
1、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结构美)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意境美)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志趣美)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语言美)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五步:探究描写,口语复述
抛出问题: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
4、详写山,略写水。
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5、展开联想和想象。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
学会复述,是学会写作的一个中间环节。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我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
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
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
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
我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说板书
与朱元思书
结构
水
异意境
总(天下独绝) 分美
山
奇志趣
语言
本板书反映的是本文的结构内容和主旨,力求体现板书设计的简洁性、直观性原则,旨在更好的落实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认认真真地读,深深入入地想(讨论),扎扎实实地练的阅读教学规律。
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读、想(讨论)、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