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治疗穴位 - 图文
冬病夏治三伏贴位置和穴位详解,赶紧收藏
冬病夏治三伏贴位置和穴位详解,赶紧收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但同时也是冬病夏治的好时候在入伏之际贴上三伏贴是极好的太源堂三伏保健贴贴敷示意图详解跟着小编往下看1、消化系统疾病贴敷方法贴主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贴配穴:上脘、三阴交2、泌尿系统疾病贴敷方法贴主穴:三阴交、肾俞、膀胱俞贴配穴:关元、命门3、儿科疾病贴敷方法贴主穴:脾俞、关元、足三里、涌泉贴配穴:肺俞、膏盲、膈俞4、风湿及类风湿贴敷方法贴主穴:肝俞、阳陵泉、悬钟、大抒贴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脾俞5、慢性腰腿痛贴敷方法贴主穴:阳陵泉、悬钟、血海贴配穴:关元、命门6、四肢麻木贴敷方法贴上肢:曲池、支沟贴下肢:血海、足三里7、皮肤病贴敷方法贴主穴:血海、曲池、外关、内庭贴配穴:膈俞8、妇科疾病贴敷方法贴主穴:中极、归来、三阴交贴配穴:命门、足三里9、体虚贴敷方法贴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贴配穴:脾俞、肾俞10、男科疾病贴敷方法贴主穴:肾俞、命门、三阴交、关元贴配穴:足三里、三阴交11、胃痛贴敷方法贴穴位:中脘、内关、胃俞、梁丘12、慢性腹泻贴敷方法主穴:天枢、肾俞、中脘配穴:命门、关元13、消化不良贴敷方法主穴:天枢、中脘、足三里配穴:百虫窝14、虚寒性便秘贴敷方法穴位:神阙、足三里、气海15、反复感冒贴敷方法主穴:肺俞、大椎、风池配穴:关元、肾俞16、小儿咳嗽贴敷方法主穴:大椎、肺俞、膏盲、膈俞配穴:关元、肾俞17、小儿哮喘贴敷方法主穴:肺俞、膏盲、膈俞、心俞配穴:足三里、肺俞、膏盲、膈俞18、风湿性关节炎贴敷方法穴位: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悬钟19、上肢贴敷方法主穴:曲池、支沟20、下肢贴敷方法主穴:血海、足三里配穴:脾俞21、强直性脊髓炎贴敷方法主穴:悬钟、大抒、命门、关元配穴:外关、阳陵泉22、颈椎病贴敷方法主穴:大椎、肩井、大抒、外关配穴:手三里23、肩周炎贴敷方法主穴:肩三针、外关、曲池24、骨关节炎贴敷方法主穴:悬钟、大抒、阳陵泉配穴:血海25、脊柱退行性病变贴敷方法主穴:关元、气海、悬钟、大抒配穴:肾俞26、痛经贴敷方法主穴:关元、次髎、地机配穴:三阴交、命门27、月经不调贴敷方法主穴:血海、脾俞、肾俞、膈俞、三阴交配穴:足三里。
常见疾病的穴位贴敷治疗课件
PPT学习交流
12
湿疹 方药:黄连、黄柏各30g,硫磺5g,冷霜100g 取穴:阿是穴 方法:取黄连、黄柏各30g,加水200ml,文火煎40分钟,滤过去渣 加入硫磺5g搅拌,再加入冷霜100g,加温调糊状,涂抹患处,每日 2~3次。
PPT学习交流
13
风湿痹症 方药:川草乌、威灵仙、乳没、肉桂、南星、羌活、独活、桑寄生 取穴:阿是穴
常见病症的穴位贴敷治疗
PPT学习交流
1
呼吸系统疾病(三伏贴) 方药:白附子、白芥子、细辛、元胡 姜汁调 取穴:大椎、肺俞、肾俞、命门、定喘、天突
PPT学习交流
2
咳嗽 方药:大蒜适量 取穴:涌泉穴(双侧)
PPT学习交流
3
过敏性鼻炎 方药: 白芷、白芥子、荆芥、苍耳子、辛夷花、细辛 用穴: 大椎、肺俞、迎香、肾俞、命门
PPT学习交流
14
谢谢!
PPT学习交流
15
姜汁调
PPT学习交流
4
口疮、咽喉肿痛: 方药:吴茱萸、胆南星 醋调 取穴:涌泉
PPT学习交流
5
便秘
方药:大黄、玄明粉、生地、当归、枳实、厚朴、陈皮、槟榔、木
香、桃仁、红花
醋调
取穴:神阙穴、天枢
PPT学习交流
6
腹泻 方药:车前子、丁香、肉桂 姜汁调 取穴:神阙穴、足三里、天枢
PPT学习交流
7
消化不良 方药:吴茱萸子30g,丁香6g,胡椒30粒。醋调 取穴:神阙穴、足三里、天枢、中脘
PPT学习交流
8
盆腔炎 方药:川椒、大茴香、乳香、没药、降香末。 姜汁调 取穴:阿是穴
PPT学习交流
9
乳腺炎 药物:升丹、生石膏、青黛 取穴:乳根穴源自PPT学习交流10
三伏贴穴位治疗指南完整版
三伏贴穴位治疗指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三伏贴主穴如下:大椎穴:可以振奋人体一身之阳;大椎:主治:咳嗽、喘息、流涕、鼻塞、感冒、颈强、肩背痛。
穴位:后正中线,第七颈椎突下凹陷中。
风门穴:第二下,旁开寸,感冒、颈椎痛、肩膀酸痛等,是临床驱风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肺俞穴:统一身的卫外功能;主治咳嗽、气喘、咳痰、鼻塞、易感;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膏肓俞:为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常用穴。
定位:背部,当第4胸椎突下,旁开3寸。
中府穴:前正中线旁开6寸(以取穴者自己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平第1肋间隙处,脾肺之气汇聚之处。
有止咳平喘、清肺化痰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咳嗽、、胸痛等肺部病症。
云门:距前正中线(璇玑)6寸,当锁骨外1/3折点下方一横指,中府上1寸。
是肺气出入之门户,宣肺止咳,化痰散结,泻四肢热。
膻中穴:通畅上焦之气机,通达经络,理气散瘀;主治:咳嗽、气喘、心胸痛、心悸、胸闷胀;穴位: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命门火衰的病人,会出现四肢清冷,,男子阳痿早泄,女不孕,舌质淡,脉沉迟等虚寒现象,治疗多采用温补的方法。
腰阳关: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腰骶痛,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下肢麻痹等。
呼吸系统疾病:主穴:天突、膻中、膏盲、肺俞配穴:足三里、中脘。
反复感冒:大椎、风池;配穴:关元、气海。
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膏盲、心俞、膈俞;配穴:肾俞、关元。
支气管哮喘:膈俞、心俞、定喘;配穴:气海、肾俞。
阻塞性肺气肿:丰隆、肺俞、天突、膻中、膏盲,配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肾俞。
过敏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
慢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儿科:主穴:脾俞、关元、足三里、涌泉;配穴:肺俞、膏盲、膈俞。
反复感冒:肺俞、大椎、风池;配穴:关元、肾俞。
冬病夏治之三伏贴 ppt课件
三伏贴
理论基础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 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 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又称“三伏灸”、“三 伏贴”。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 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 《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 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 疾病。
适应病症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慢性阻塞性肺病;
►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药物组成
►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 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 点等进行加减。
疗程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 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部位
► 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 膻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 里等。
常见病选穴
► 1、哮喘 取穴:肺俞、肾俞、脾俞、膻中、定喘、膏肓、天 突 2.过敏性鼻炎 取穴:肺俞、迎香、大椎、膏肓 3、咳嗽 取穴:肺俞、大椎、膏肓、定喘、膻中、天突 4.高血压 取穴:神阙、涌泉、丰隆、三阴交、肺俞、肾俞
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 5.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密闭、低温保存。 ► 6.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 7.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
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8、要保持连续性。 ►9、抓住有利时机。 ►10、遵守固定疗程。 ►11.远离空调。 ►12、吃清淡饮食:饮食调养以清心防暑、滋
延胡索
三伏贴
酒调制 ► 温阳方:用黄酒加蜂蜜调制 ► 寒痹方:用黄酒调制
贴敷方法
► 先施以艾灸盒灸背部、腰部或腹部。 ► 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
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 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 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贴敷穴位
► 1.散寒方:大椎、天突、风门、肺俞、膏肓、
疗程
►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
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皮肤反应
► 虽然贴敷疗法最早也叫发泡疗法,因为当时
认为皮肤起泡后治疗效果更好,但通过多年 的临床研究,现在则以不起泡而达到治疗效 果为目的。而且穴位贴敷部位水泡的出现与 否,主要与患者的体质差异及贴敷治疗的时 间长短有关,不可盲目追求起泡。
疗效
穴位贴敷通过多年的应用、观察来看,其疗 效主要是一种治未病的疗效。它不是治哮喘 和鼻炎本身,而是夏天贴了以后,预防冬天 的时候不去发作。因为这些病的发作往往跟 上呼吸道的感染有关系,而这种方法用了以 后,可以使人体的抵抗力增强,上呼吸道感 染的机会和次数就减少了,或者感染的程度 就减轻了。因此它的疗效在于夏天贴了以后 冬天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减少了,所以疾病 的发作可能就减少了。
膻中。 ► 2.温阳方:脾俞、肾俞、命门、腰阳关、中 脘、关元、气海 ► 3.寒痹方:足三里、阳陵泉、悬钟、丰隆、 丘墟、膝眼、凤市、秩边、环跳、肩中俞、 肩外俞、曲池、外关、天宗、风池 ► 以上各穴交替使用
贴敷时机
►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
伏的前三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 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 行贴敷,并不局限于前三天。 ► “伏” 标志着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伏的确 立是按照干支纪日来推算的。从夏至日开始 计算,第三个天干为“庚”的日子叫“初 伏”,过十天逢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 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的叫三伏。
三伏贴PPT课件
(二)伏贴穴位
基础穴位
1.5寸
肺腧 胸3旁
1.5寸
脾腧 胸11旁
1.5寸
肾腧 腰2旁
肺系+ 寸
定喘 颈7旁0.5
妇科
第12页/共23页
中极 神阙下4寸
三伏贴针对的是反复发 作、冬季加重的慢性病, 是预防为主的治疗措施, 并非立竿见影的治疗方法, 许多疾病需要连续三年或 更长的时间才能见效。所 以患者要至少坚持3年。
(3)皮肤烧伤破溃感染: 发生这种情况时,在患者的贴敷部
位看到比较大的水疱,最大者直径可 为数厘米,如果水疱破裂则可能会使 患者发生严重的感染,甚至化脓。
第16页/共23页
2.不良反应的预防:
(1)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 经中医辨证论治属虚寒证的支气管哮
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 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 种肺系疾病适用。
对于支气管扩张症,以及有咯血病史、 皮肤过敏及接触性皮炎等严重皮肤病、对贴 敷药物成分及胶布过敏、高血糖、感染发热 期、妊娠期及行经期间等患者禁用。
2岁下的幼儿皮肤过于娇嫩,不宜使用。 (2)白芥子是主药,发疱药,要炒后才能用,
炒白芥子要求刚刚黄,不过黄,过黄则发疱 不佳。不够黄则发疱过度,引起皮肤过敏。
(二)注意事项
1.不良反应
(1)药物过敏:发生药物过敏的患者 常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瘙痒,然后出 现全身的斑疹或风团,如果过敏现象 发生较严重,则会出现心慌、胸闷、 气短等症状。药物过敏一般发生于第 一次贴敷后,有时也可能在数次贴敷 后出现,发生时间一般是在贴敷后数 分钟到数小时。
(2)胶布过敏:这种现象不是由于 药物本身导致的过敏,而是由于贴敷 时使第用15页的/共胶23布页 等物质发生的过敏,一
三伏贴全攻略(冬病夏治、适应证和穴位图解)
三伏贴全攻略(冬病夏治、适应证和穴位图解)导言:夏季人体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和扶助人体的阳气,加强防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由于是在三伏天做穴位敷贴治疗,故称为“三伏贴”。
一、冬病夏治·三伏贴三伏贴,是基于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也是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冬天人体气虚、阳气不足,像老慢支、哮喘等疾病往往在冬天诱发或加重,称这些病为“冬病”。
夏季人体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和扶助人体的阳气,加强防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由于是在三伏天做穴位敷贴治疗,故称为“三伏贴”。
二、敷贴,抓住最佳时机每一伏的第一天,是敷贴的最佳时机错过了这天,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效果也都可以,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行。
每10天贴1次最好是连续贴3次,为1个疗程,并且连续贴3年。
三伏贴一般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以前贴完药饼。
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午时,中医认为此时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若刚贴完药饼,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
2018年头伏第一天为7月17日,中伏第一天为7月27日,末伏第一天为8月16日。
三、三伏贴适应症三伏贴只适用于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的疾病。
主要包含以下几类:呼吸系统疾病:易感冒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哮喘、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
三伏穴位定位及分区
三伏穴位定位及分区(中伏)
一区:哮喘贴2-3小时
调药搓丸1、定位贴药(戳生姜)2、
穴位:身柱(第3胸椎棘突下)、膏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风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腧、肾腧随症加减)
药物:温阳天灸散(肺虚哮喘)
二区:过敏性鼻炎、慢支肺气肿、易感人群
贴小儿4-6小时、大人6-8小时
调药搓丸2、定位贴药(戳生姜)4、
穴位:身柱(第3胸椎棘突下)、风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膏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脾腧、肾腧随症加减)
药物:散寒通窍散+2-4g白芥子
三区:慢性脾胃病贴6-8小时
调药搓丸1、定位贴药(戳生姜)2、
穴位: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天枢(脐中旁开2寸)肾腧(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药物:实脾健胃散+2g白芥子
四区、妇科疾病贴4-6小时
调药搓丸1、定位贴药(戳生姜)2、
穴位:肾腧(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十七椎(第5腰椎棘突下)、地机(阴陵泉下3寸)
药物:暖宫止痛散+2g白芥子
五区:颈腰腿痛疾病贴4-6小时
调药搓丸1、定位贴药(戳生姜)2、
腰阳关(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脊相平)、脊中(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颈部+肩井(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胸部+膈腧(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腰部+三焦腧(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药物:温经通脉散+3g白芥子
六区:保健人群贴4小时
调药搓丸1、定位贴药(戳生姜)2、
穴位: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外1横指)、关元(脐下3寸)、
三焦腧(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药物:温阳通脉散+3g白芥子。
三伏贴穴位定位
三伏贴穴位定位穴位名称:大杼[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祛风解表,疏调筋骨,宣肺降逆。
【主治】:①各种骨病(骨痛,肩、腰、骶、膝关节痛)。
②发热,咳嗽,头痛鼻塞。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八会穴(骨会),手、足太阳经交会穴穴位名称:肺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养阴清热,调理肺气。
【主治】:①发热,咳嗽,咳血,盗汗,鼻塞。
②毛发脱落,痘,疹,疮,癣。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肺的背俞穴穴位名称:厥阴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作用】:疏通心脉,宽胸理气。
【主治】:①心痛,心悸。
②咳嗽,胸闷。
③牙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心包背俞穴穴位名称:心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养血宁心,理气止痛,通络宽胸。
【主治】:①心痛,心悸,胸闷,气短。
②咳嗽,吐血。
③失眠,健忘,癫痫。
④梦遗,盗汗。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心的背俞穴穴位名称:督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作用】:理气宽胸【主治】:①心痛,胸闷。
②胃痛,腹痛。
③咳嗽,气喘。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穴位名称:膈俞[经穴]【定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宽胸降逆,理血化淤,调气补虚,调和脾胃。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呃逆,噎膈,便血。
②咳嗽,气喘,吐血,骨蒸盗汗。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八会穴(血会)穴位名称:脾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健脾利湿,益气和中。
【主治】:①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
②水肿。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脾的背俞穴穴位名称:胃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理气和胃,化湿消滞。
三伏灸常见穴位介绍
三伏灸常见穴位介绍三伏灸常见穴位介绍大椎穴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
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
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身柱穴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
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
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
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
《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中脘穴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
《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
”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
”《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
”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
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关元穴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
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
三伏贴
机对照实验,验证穴位贴敷的疗效和评价到 底怎么样,希望能3到5年的时间拿出一个被 大家认可和信服的有说服力的结果出来。
经验组方及治法
► 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
生姜汁适量。
► 取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共研细末,用
时以老姜汁调和成1×1×1立方厘米的药饼, 用5平方厘米的胶布贴于穴位上。
散结。 ► 镇咳作用,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
药物制备
►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
碎,过80-120目筛,备用。 ►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 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 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 整。 ►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 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贴敷时取生药 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 备,或者臵冰箱冷藏室备用。
► 苦,寒,有毒。泻水逐饮,驱顽痰。
生姜
► 辛、微温。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解鱼蟹毒,解药毒。 ► 通过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产生抗炎作用。
洋金花
► 味辛,性温;有毒。平喘止咳,镇痛,解痉。 ► 含多种莨菪烷类生物碱,以东莨菪碱含量较
高,莨菪碱少量。可用于紧急治疗哮喘持续 期。
半夏
► 辛,温,有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
禁忌人群
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瘢痕体质者; 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 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
1.孕妇;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 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 恶性肿瘤的患者; 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5.2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必 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伏贴治疗穴位 - 图文
一、呼吸心血管系统疾病:
主穴:天突、膻中、膏盲、肺俞
配穴:足三里、中脘。
1.反复感冒:大椎、风池;配穴:关元、气海。
2.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膏盲、心俞、膈俞;配穴:肾俞、关元。
3.支气管哮喘:膈俞、心俞、定喘;配穴:气海、肾俞、天突、膏盲。
4.阻塞性肺气肿:丰隆、肺俞、天突、膻中、膏盲,配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肾俞。
5.过敏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
6.慢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7. 高血压:神阕涌泉。
二、消化系统:
主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
配穴:上脘、三阴交。
1.胃痛:中脘、内关、胃俞、梁丘。
2.慢性腹泻:天枢、肾俞、中脘;配穴:命门、关元。
3.消化不良:天枢、中脘、足三里;配穴:百虫窝。
4. 虚寒性便秘:神阕、足三里、气海。
三、泌尿系统
遗尿:主穴:三阴交、肾俞、膀胱俞;配穴:关元、命门。
四、儿科:
主穴:脾俞、关元、足三里、涌泉;
配穴:肺俞、膏盲、膈俞。
1.反复感冒:肺俞、大椎、风池;配穴:关元、肾俞。
2.小儿咳嗽:大椎、肺俞、膏盲、膈俞;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3.小儿哮喘:肺俞、膏盲、膈俞、心俞;配穴:足三里、肺俞、膏盲、膈俞。
五、风湿及类风湿:
主穴:肝俞、阳陵泉、悬钟、大抒;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脾俞。
风湿性关节炎: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
六、慢性腰腿痛:
主穴:阳陵泉、悬钟、血海;配穴:关元命门。
七、四肢麻木:
1.上肢:曲池、支沟,下肢:血海、足三里;配穴:脾俞。
2.强制性脊髓炎:悬钟、大抒、命门、关元;配穴:外关、阳陵泉。
3.颈椎病:大椎、肩井、大抒、外关;配穴:手三里。
4.肩周炎:肩三针、外关、曲池;配穴:阳陵泉、条口。
5.骨关节炎:悬钟、大抒、阳陵泉;配穴:血海。
6.脊柱退行性病变:关元、气海、悬钟、大抒;配穴:肾俞。
八、皮肤病:
主穴:血海、曲池、外关、内庭;配穴:膈俞。
九、妇科:
主穴:中极、归来、三阴交;配穴:命门、足三里;
1.痛经:关元、次髎、地机;配穴:三阴交、命门。
2.月经不调:血海、脾俞、肾俞、膈俞、三阴交;配穴:足三里。
十、男科:
主穴:肾俞、命门、三阴交、关元;配穴:足三里、三阴交。
体虚: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配穴:脾俞、肾俞。
附:
肺腧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宣肺理气,平喘止咳。
适用于咳嗽、气喘、感冒、外感风寒、盗汗、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肺病有一定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心腧穴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调理气血,疏通心脉,宁心安神。
适用于心慌心悸、冠心病、心绞痛、神经衰弱、失眠、背痛等病症,
对于各种心脏病有一定的疗效。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膈俞(血会穴)位置:
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
分布着第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
主治:呕吐,呃逆,噎膈,饮食不下,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风疹。
现多用于贫血,慢性出血性疾病,膈肌痉挛,胃炎,肠炎,荨麻疹,小儿营养不良等。
天突穴
位置:仰靠坐位。
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功用:宣通肺气、消痰止咳
主治病症:哮喘,咳嗽,暴喑,咽喉肿痛,瘿气,梅核气,咳唾脓血,心与背相控而痛,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炎,喉炎,扁桃体炎。
各种贴法所涉及的穴位:
清代张潞的张氏
肺俞、膏肓、百劳等穴到了现代,万芳医院中医师在临床上也印证了三伏贴确实能够治疗过敏、气喘等疾病,
大椎、肺俞、脾俞、定喘、膏肓
台湾大椎、肺俞、风门
古方对于穴位的帖法(指的是冷哮)
第一次:大椎、风门、膏肓
第二次、陶道、肺俞、脾俞
第三次身柱、心俞、檀中、若痰多加丰隆。
穴位可以因人而异,一般治咳嗽的话帖这几个穴位,哮喘的话可以加上定喘,脾虚寒的话可以加脾俞等,也可以结合个人比较敏感的穴位,以背部的穴位为主,胸部为辅
第一次选取百劳、风门、肺俞、定喘四个穴位
第二次选取大椎、厥阴俞、脾俞三个穴位
第三次选到大杼、膏肓、肾俞三个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