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知识点
4.部编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资料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大放送(4)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乙】《虽有嘉肴》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蜀之鄙有二僧:(2)子何恃而往:(3)虽有至道:(4)然后能自强也: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8.两文都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启发,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说说你的理解。
(4分)9.下面是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通过记叙和议论的方式,用二僧的故事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甲文是对话体的故事,贫和尚的一句“吾一瓶一钵足矣”,表现他对物质要求很低,而对战胜困难充满信心,同时也对富和尚充满嘲讽的意味。
C.甲文中“足矣”的“足”和乙文中“知不足”的“足”意思完全不一样。
D.乙文开头从“嘉肴”谈起,而目的不在于此。
从“嘉肴”说到“至道”,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四、【甲】《虽有嘉肴》【乙】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①乎四体②,形③乎动静:端而言④,蠕而动⑤,一可以为法则⑥。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选自《荀子·劝学》)①布:表现。
②四体:四肢。
③形:体现。
④端而言:说话语意精深。
⑤蠕而动:比喻举止文雅。
蠕,虫子的活动。
⑥法则:榜样。
9.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3分)(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自强:_____(2)虽有至道虽:________(3)一可以为法则一:____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11.【甲】文拿“嘉肴”与“至道”类比,以突出__________________;【乙】文运用________的写作手法,指出“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的不同。
专题《虽有嘉肴》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真题(部编版)
(3)文化背景理解:学生对于古代饮食文化、礼仪等方面的了解相对匮乏,这是教学难点。
举例:文中提到的“嘉肴”在古代的具体含义,以及古代饮食礼仪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针对以上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以下策略:
专题《虽有嘉肴》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真题(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虽有嘉肴》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真题(部编版)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围绕文言文知识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虽有嘉肴》全文阅读与理解,掌握文章主题和结构;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虽有嘉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有的同学能够迅速理解并运用到实际中,而有的同学则显得较为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讲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时,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导致部分同学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我将在下次教学中尝试运用更多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表现总体良好,但我注意到有的小组在讨论时存在依赖心理,个别同学并未积极参与。为了提高全体同学的参与度,我将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鼓励每个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部分同学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有价值的观点。但在引导与启发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提出的问题有时过于宽泛,导致学生思考方向不明确。针对这一问题,我将重新设计问题,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启发性。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字词批注翻译
反 勉 省 励 自 己 知道了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了不懂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古 : 即 使 今 : 虽 然 即
虽
有
嘉
好
肴
,
弗
食
,
不
知
其
代 词 , 它 的
旨
古 : 甘 美
也
语 气 词 , 表 陈 述
;
菜 不 吃 食 , 用 鱼 肉 做 的 菜 使 有 美 味 的 食 物 , 不 品 尝 , 不 知 道
今 : 意 旨 它 的 甘 美 ;
虽
有
至
到 极 点
道
道 理
,
弗
学
,
不
知
其
它 的
善
益 处
也
。
即 使 有 最 好 的 道 理 , 不 学 习 , 也 不 会 了 解 它 的 好 处 。
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 教 然 后 知 困 。
因 此 这 样 以 后 不 通 , 理 解 不 了
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知道有不懂的地方。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 《礼记》之一《虽有嘉肴》
1、判断句
弗食,不知其旨也。
2、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正确语序:其谓此乎
五、一词多义
学学半 音xiào,教
学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学习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 其
不知其旨也 代词,它,它的
1.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练2]
从“嘉肴”写起,目的是引出下文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 学习实践的重要性,进而引出下文对教 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 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因此
教学 困惑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参考:所以,学习之后才 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 知道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
自我反思
勉励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参考:知道了自己的不 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 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 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 教学 学习 促进 故曰: 教 学相 长也。
—选自《礼记正义》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 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 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 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 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 著的汇编,共49篇。
八年级语文下 《虽有嘉肴 》 节奏划分与注音+译文
八年级语文下 《虽有嘉肴》 节奏划分与注音+译文虽suī 有yǒu /嘉jiā 肴yáo , 弗fú 食shí,不bù 知zhī/ 其qí 旨zhǐ 也yě;虽suī 有yǒu /至zhì 道dào ,弗fú 学xué,不bù 知zhī/其qí 善shàn 也yě。
是shì 故gù/学xué/ 然rán 后hòu 知zhī 不bù 足zú,教jiào /然rán 后hòu 知zhī 困kùn 。
知zhī 不bù 足zú,然rán 后hòu /能néng 自zì 反fǎn 也yě;知zhī 困kùn ,然rán 后hòu /能néng 自zì 强qiáng 也yě。
故gù 曰yuē:教jiào 学xué/相xiāng 长zh ǎng 也yě。
《兑yu è 命mìng 》曰yuē“学xi ào /学xué 半bàn ”,其qí/此cǐ 之zhī 谓wèi 乎hū!【译文】即使有美味的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主旨《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古诗文知识全解与分层训练:《虽有佳肴》(解析版)
1.运用类比手法。
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真题演练
【课内阅读】
(2020年天津八年级期末)阅读《虽有嘉肴》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2.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嘉肴”写起?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2. 下列各项与“不知其旨也”中“旨”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陛下降恩旨B. 其旨远,其辞文
C. 彼有旨酒D. 命君拟旨
3.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类比开篇,意在突出学习对于懂得“至道”是多么重要。
B. 本文的主旨是“教学相长”,其所指“教”和“学”的主体古今是一致的。
C. 文章结尾引用《兑命》“学学半”和《陋室铭》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的作用都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的。
(2021年吉林四平八年级期末)
虽有嘉肴
《礼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_______________家论著,相传是西汉经学家_______________编纂的。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总结
《虽有嘉肴》一、基础积累1.重点词汇释义(1)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因此)(3)教然后知困(困:困惑)(4)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2.重点虚词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其其此之谓乎(语气词,表示推测)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示选择)3.通假字《兑命》曰“学学半”(学:同“敩”,教导)《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4.古今异义(1)教然后知困(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2)不知其善也(善:古义:好。
今义:善良。
)(3) 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4)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意义)(5) 然后能自强也(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6)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提高今义:增长)词类活用1.弗食,不知其旨也。
(旨:名词用作形容词,甘美。
)2. 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3. 不知其善也。
(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5.作家作品《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共49篇。
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6.主题解读本文运用了类比的手法,阐述了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7.重难点解析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在现代教育学中,“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
教师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
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引发教师的思考,使教师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
8.整体感知1..划分文章层次。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观点的?3.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4.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5.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6.请试概括归纳本文主旨。
答案:1.第一层(第一句)运用类比,从反面阐述学的重要性。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虽有嘉肴》考点详解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之一一、《虽有嘉肴》全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二、《虽有嘉肴》考点:【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考点】〔虽有嘉肴〕即使有美味的肉菜。
虽:即使。
嘉:美好。
肴:用鱼、肉做的菜,可译为“菜肴”或“肉菜”。
〔不知其旨〕不知道它的味美。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形容词,达到极点。
〔不知其善〕不知道它的好处。
善:名词,好处,优点。
开头两个分句采用类比的方法,先以不吃“嘉肴”就不知道味美来作比,接着就引出再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由此引出下面“教学相长”的中心观点。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然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透彻、不通的地方。
【考点】〔是故〕连词,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因此,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
然后:这样以后。
然:代词,这样。
〔知困〕知道困惑。
困:形容词,困惑。
这一句指出“学”与“教”后才能知道不足,包含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考点】〔自反〕自我反省。
反:反思,反省。
〔自强〕自我勉励。
强:读作qiǎng,勉励。
这一句进一步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原文】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考点】〔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长:读作zhǎng,动词,增长,增加,促进。
11《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语文专项训练测试卷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11《虽有嘉肴》一、背景链接《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比如节选这一部分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仍值得重视。
二、作品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礼乐制度。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字词梳理(一)生难字:嘉肴.(yáo)弗.(fú)食不知其旨.(zhǐ)然后能自强.(qiǎng)教.(jiāo)学相长.(zh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半(二)通假字:学学.学半同“敩”,教导。
(三)古今异义字:(1)旨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2)至虽有至.道古义:最好的今义:到(3)困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4)反然后能自反.也古义:反思今义:颠倒的,方向相背的(跟“正”相对)(5)教学教学..相长也古义:教与学今义: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四)词类活用:善弗学,不知其善.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五)一词多义:(1)其①不知其.旨也代词,指嘉肴②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或许(2)学①学.(xiào)学半动词,同“敩”,教导②学学.半动词,学习(3)至①虽有至.道形容词,最好的②寡助之至.名词,极点(4)强①然后能自强.也动词,勉励②赏赐百千强.形容词,有余(六)词语注释:(1)旨:味美。
(2)至道:最好的道理。
文言文12 八下《礼记》一则(虽有佳肴)-2021年中考古诗文61篇记诵必背(文言文特辑)
文言文12 《礼记》一则(虽有佳肴)经典赏析《虽有嘉肴》一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本文多使用对举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文本解析实战演练一、句子默写。
1.(2020·辽宁抚顺·中考真题)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
(《虽有佳肴》)2.(2020·湖南衡阳·中考真题)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自身学识的缺乏,《礼记•虽有嘉肴》中有相关的表述: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9·四川眉山·中考真题)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_________________。
(《礼记·虽有嘉肴》)【答案】1.教然后知困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然后能自强也二、文言文阅读。
(一)(2020·江苏常州·中考真题)阅读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二则》)[乙]少时阅唐宋以来诸诗家,不终卷,而己之才思涌出。
遂不能息心凝虑①,究极..本领。
不过如世之选家,略得大概..展玩②,始知其真才分、真境地。
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而已。
晚年无事,取诸家全集,再三二三也。
因窃自愧悔:使数十年前,早从此寻绎③,得识各家独至之处,与之相上下④,其才高者,可以扩吾之才;其功深者,可以进吾之功;必将挫笼参会⑤,自成一家。
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佳肴知识点
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佳肴知识点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佳肴知识点虽有嘉肴(一)课文字词详解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
⑦是故①虽:虽然。
②嘉肴:美味的菜肴。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③其:代“食”的对象。
④旨:味美。
⑤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到达极点。
⑥善:好处,好处。
⑦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①困。
知缺乏,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
故曰:①困:困惑。
②自反:自我反思。
③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
《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诲。
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味,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缺乏,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缺乏,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课文分析^p1.本文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
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场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
中考语文总复习八年级下册第21篇 虽有嘉肴(《礼记》)文言文阅读梳理
课下注释
参考译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①也;虽有至道②,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③。
①旨:味美。②至道:最好的道理。③困:困惑。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原文
课下注释
参考译文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④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è)命》曰“学(xiào)⑤学半”,其此之谓乎!
④自反:自我反思。⑤学:同“敩(xiào)”,教导。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续表
【思维导图】_
续表
【文章主旨】
本文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
【核心命题角度】
角度 一 论点:教学相长
1.(教材“思考探究”一)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2. (教参“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教”与“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身的学习与他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两者是互相促进的。既强调教育者自己要亲身学习、体验,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自我反省,同时强调教育者在教的过程中,也会深化认识,发现自己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并努力改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课《礼记二则》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三、理解性默写:①、《虽有佳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②、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
出自《礼记·学记》:三、理解性默写:①、《虽有佳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
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大道之行也》习题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4、使老有所终。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①、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②、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与之相近的语句是:③、大道的内涵是实行民主体制、共同管理公共事务:④、“大同社会”是各尽所能,即:⑤、社会”实行各取所需,即:⑥、“大同社会”社会安定和平,即:这是全文的总括句。
四、课内简答题: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2、文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的特征?3、你对文章所描写的“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大同”社会能存在吗?4、“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相似之处吗?请你对“大同”社会、“世外桃源”做出评价。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4、使老有所终。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①、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部编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知识点
部编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知识点《虽有嘉肴》知识点一、文学常识《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
二、重点字词虽有佳肴虽:即使不知其旨也旨:味美然后能自强也自强:自我勉励教学相长长:推动,促进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三、通假字学学半:“学”同“xiào”,教导四、古今异义①虽有至道古:即使今:虽然②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用意,目的③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④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五、一词多义①学:学学半(xiào)(教导)学学半(xué)(学习)②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它的)六、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所以,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5.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七、课文内容理解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开头一句有什么作用?以“嘉肴”“至道”作类比,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指出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强调了什么问题?强调了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部编八下语文《虽有嘉肴》课堂笔记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一)作品简介《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等方面,其中一些篇章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二)写作背景《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学校制度乃至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阐述。
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比如本文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仍然值得重视。
(三)译文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四)重点实词1、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2、教然后知困.:困惑。
3、然后能自反.也:反思。
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勉励。
(五)重点虚词1、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
(六)通假字1、学.学半:同“敩”,教导。
(七)词类活用1、不知其善.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八)一词多义1、学①学.学半(同“敩”,教导。
)②学学.半(学习)(九)古今异义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主张,意见。
2、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疲乏)3、教学..相长也(古义:教与学;今义:教书;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十)文言句式1、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其谓此乎”)。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一)虽有嘉肴(一)课文字词详解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
⑦是故①虽:虽然。
②嘉肴:美味的菜肴。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③其:代“食”对象。
④旨:味美。
⑤至道:最好道理。
至,到极点。
⑥善:益处,好处。
⑦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
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
故曰:①困:困惑。
②自反:自我反思。
③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
《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课文分析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
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
《虽有嘉肴》注释、翻译、默写、选择、阅读习题带答案
《虽有嘉肴》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赏析辨识选择题】【课外阅读训练】三、理解性默写:①、《虽有佳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
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四、选择题: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解析】A代词,它;动词,去往。
B知道;同“智”。
C即使;即使。
D表转折;表并列。
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A. 不知.其旨也人不知.而不愠B. 虽有至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 然后能自反.也其反.激之力D. 其此之谓.乎太守自谓.也【解析】A都是“知道,了解”。
B道理;道路。
C反思;反向。
D说;命名。
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 虽.有嘉肴故余虽.愚B. 不知其.善也欲穷其.林C.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公问其故.D.然.后能自强也满目萧然.【解析】A都是连词,译为“虽然”。
B代词,代指“它,至道”;后者是指示代词,译为“那”。
C前者译为“所以”;后者译为“原因,缘故”。
D前者是代词,译为“这样”;后者用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A. 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B. 作者通过列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C. 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有嘉肴》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
二、重点字词
虽有佳肴虽:即使
不知其旨也旨:味美
然后能自强也自强:自我勉励
教学相长长:推动,促进
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
三、通假字
学学半:“学”同“xiào”,教导
四、古今异义
①虽有至道古:即使今:虽然
②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
五、一词多义
①学:学学半(xiào)(教导)
学学半(xué)(学习)
②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
不知其旨也(它的)
六、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所以,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5.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七、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开头一句有什么作用?
以“嘉肴”“至道”作类比,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指出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强调了什么问题?
强调了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4.课文最后引用《兑命》的话有什么作用?
作为佐证,进一步加强论证“教学相长”这一中心,增强说服力。
5.试分析《虽有佳肴》一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6.“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
7.学完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