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科学背诵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科学背诵知识点1.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燃烧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可分为燃烧和无烟燃烧- 物质的状态变化:固体、液体、气体的相互转化2.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由原子组成,不可分解,例如氧气、氮气- 化合物:由两种或多种元素组成,可以分解,例如水、二氧化碳3. 空气和氧气- 空气中的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氧气的重要性:维持燃烧、支持呼吸等生命活动4. 精细研究物质- 纯净的物质:只包含一种组分的物质-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 提纯技术:如过滤、蒸馏等方法分离物质5. 强化电流和化学反应- 电流概念:带电粒子的流动- 强化电流:通过调节电池数量和连接方式实现- 化学反应:物质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物质6. 可燃物质和非可燃物质- 可燃物质:能够燃烧的物质,如木材、纸张等- 非可燃物质:不具有燃烧性质的物质,如金属、玻璃等7. 火焰的形成- 火焰产生的条件:可燃物质、氧气和足够的温度- 火焰结构:内部蓝色区域和外部亮黄色区域8. 物质的压缩性和压强- 物质的压缩性:气体物质具有较大的压缩性,固体和液体的压缩性较小- 压强:单位面积上的力量,分为大小压强和大小压力的关系9. 科学观察和科学思维方式- 科学观察:使用感官器官进行观察和记录,注意观察条件和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实事求是、理性思考、逻辑分析等10. 科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科学实验:按照设计的步骤进行观察和记录,验证假设- 科学探究:通过设计实验并进行观察、记录和推理,深入了解科学现象以上是七年级上册科学的一些重要背诵知识点,希望能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 注意:以上内容为基本知识点的简要介绍,建议结合教材和老师的指导进行深入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课题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知识点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①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例如:冰融化为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胆矾的研碎,汽油挥发,碘升华,蜡烛融化等②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
③本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没有变,主要是指形状改变或三态变化。
④伴随现象: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升华、摩擦生热、升温、发光、活性炭吸附等都是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①定义: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②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③本质:分子或粒子本身被破坏,分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或粒子。
④伴随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3.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与联系4.特别提醒①爆炸有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如:火药的爆炸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生成了新物质。
瓦斯爆炸、轮胎爆炸属于物理变化。
原子弹爆炸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②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电灯通电发光放热不是化学变化。
③有沉淀生成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浑浊的泥浆水放置较长的时间会产生沉淀。
④有变色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红墨水加水稀释后颜色变浅。
⑤产生气体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干冰升华、碘升华。
知识点二: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①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②性质的确定: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③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①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②性质的确定:通过化学变化来确定。
③内容: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毒性、腐蚀性等3.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方法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4. 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应性质例如:因为铜有导电性所以铜可以做导线。
因为导线是用铜做的所以这个用途利用了铜的导电性。
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类型(含解析)
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类型(含解析)知识点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变化类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现象多表现为形态、状态等的变化多表现为放热、生成沉淀等的变化判断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知识点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知识点三、催化剂与催化作用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物质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性质内容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稳定性、毒性等本质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可以表现出来有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知识点四、四种基本反应类型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定义通式特点基本反应类型A+B→AB二合一或多合一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AB→A+B一变二或一变多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A+BC→AC+B单换单、强换弱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AB+CD→AD+CB双交换、价不变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注意】①发生复分解反应要满足的条件:生成物中必须有沉淀或气体或水。
②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它是特指酸与碱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
2.其他反应类型定义实例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分为缓慢氧化和剧烈氧化(其中提供氧的物质具有氧化性)C+O 2CO 2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走的反应(其中能夺取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 )CO+CuO Cu+CO 2考点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1.(2023•自贡)水是重要的资源,城市里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
初中九级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中考必考题。
考题往往提供典型事实,判断发生变化的类型;或将物质的用途与所体现的性质相结合综合考查。
为帮助同学们掌握这部分知识,特做如下梳理:一、基本概念1.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从宏观看,要抓住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从微观看,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如果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或构成物质的粒子没有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否则就是化学变化,而伴随变化产生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只能作为判断的辅助依据,而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标准。
如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冰融化成水是化学变化,原因是固态冰和液态水是两种物质。
同学们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就其本质而言,仍属同一种物质。
绿色的碱式碳酸铜粉末在加热条件下逐渐变为黑色粉末,试管口有水珠生成,同时从试管中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其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
显然碱式碳酸铜已转变为其他三种物质,这一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我们不妨记住物理变化的四种常见形式:状态的改变(固、液、气);形态的改变(如矿石的粉碎);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电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位移的改变(物体从甲地转移到乙地)。
熟悉了物理变化,就不难判断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2.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主要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初中化学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知识点梳理
初中化学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知识点梳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及其与能量之间关系的科学。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物质的性质以及它们可能发生的变化过程。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中重要的物质性质与变化知识点进行梳理。
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固有的属性和特点。
常见的物质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类。
1.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研究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的物理性质包括:- 密度: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用来描述物质的紧密程度。
- 熔点和沸点: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温度称为熔点,物质从液态到气态的温度称为沸点。
- 导电性:物质导电的能力,可以分为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
- 磁性:物质对磁场的吸引或排斥程度,可以分为铁磁性、顺磁性和抗磁性。
1.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的化学性质包括:- 反应性: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倾向性。
- 酸碱性: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氢离子(H+)或氢氧根离子(OH-)的浓度来描述,酸性溶液中H+浓度高于OH-浓度,碱性溶液中OH-浓度高于H+浓度。
- 氧化性和还原性:物质对其他物质的氧化或还原能力。
- 燃烧性: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能力。
2.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
2.1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发生变化后,并不改变其组成和性质的变化过程。
常见的物理变化包括:- 相态变化:物质由一个相态转化为另一个相态,如固态变液态、液态变气态等。
- 溶解:固体或气体在液体中形成溶液的过程。
- 挥发和凝固:液体变为气体称为挥发,气体变为液体称为凝固。
2.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后形成新物质的变化过程。
常见的化学变化包括:-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
- 生成物和反应物:化学反应中生成的新物质称为生成物,参与反应的物质称为反应物。
化学方程式可以用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关系。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课《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课标定位1. 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
2. 在关于物质的性质描述中,能够初步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3. 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重点)知识在线1、水沸腾的实验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与玻璃片又凝结成液体;胆矾的研碎块状固体被粉碎成蓝色粉末;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光,并放出大量的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蓝色的硫酸铜沉淀;2、变化时的新物质是指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原来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3、化学变化常伴有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化学能可以转化光能、热能和电能。
4、如树木的生成是将光能转化为物质的化学能。
而镁条的燃烧是将镁条所蕴含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考题再现[考题示例]下列成语包含的物质的变化其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该变化为()A.钻木取火B.积土成山C.百炼成钢D.死灰复燃[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A、钻木取火过程中,木头燃烧有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积土成山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百炼成钢过程中,生铁中的碳能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D、死灰复燃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只有B属于物理变化,其他三项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故选B。
知识点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知识在线1、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因此,描述物质的性质要注明条件。
如: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就会变成液态的水,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谁就会沸腾。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
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世界的变化和性质特征。
下面是关于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知识点总结。
一、物质的变化类型1.化学变化:物质在经历化学反应后,其组成和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常见的化学变化有燃烧、腐蚀、发生气体产生等。
2.物理变化:物质在经历物理过程后,其组成和性质并未发生改变。
物理变化不伴随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常见的物理变化有物态变化(如从固态到液态)和溶解等。
二、物质的性质1.物质的物态: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呈现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不同的物态。
固态物质具有定形和定体积的特点,液态物质具有定体积但没有定形的特点,气态物质具有没有定形也没有定体积的特点。
2.物质的颜色:物质吸收部分光波长,反射或透过其他部分光波长,产生不同的颜色。
3.物质的味道和气味:物质具有不同的味道和气味,可以通过嗅觉和味觉感知。
4.物质的热性质:物质的热性质包括热容、比热容和热导率等,反映了物质在加热或释放热量时的响应能力。
5.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导电性、与酸碱的反应性、氧化性等。
三、物质的分类和性质1.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元素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可以通过化学符号表示,如氧元素(O)。
2.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可以通过化学式表示,如水(H2O)。
3.混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的性质由组成它的物质决定,可以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四、物质的分离和纯化1.物质的分离方法:物质的分离可以通过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进行。
常见的物质分离方法有过滤、蒸馏、沉淀、萃取等。
2.物质的纯化方法:物质的纯化目的是去除杂质,提高物质的纯度。
常见的物质纯化方法有晶体生长、结晶、蒸馏等。
(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不: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别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XXX、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干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金属活动性、爽朗性、腐蚀性、毒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索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别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各种常见仪器:(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歪(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用外焰(5)给物质加热的办法: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别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别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洁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别聚成水滴也别成股流下。
(7)可直截了当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别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别尝、手别摸、鼻别闻(闻的办法:扇闻)未讲明药品用量时:液体普通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六年级科学上册必背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上册必背知识点
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物质的分散状态:固体、液体、气体。
2.物质的变化类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3.物质的性质:颜色、气味、味道、溶解度等。
4.物质的熔点、凝固点、沸点。
二、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和化学方程式
1.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水、盐、糖等。
2.化学方程式的写法与意义。
3.物质的化学反应: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三、生物的结构与功能
1.植物的结构:根、茎、叶。
2.动物的结构:头、躯干、四肢。
3.生物的生存方式:捕食、寄生、共生等。
4.生物的呼吸、消化、运输等功能。
四、能量与运动
1.能量的来源:太阳能、化学能等。
2.功率的概念与计算。
3.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加速度等。
4.运动中的力:重力、摩擦力等。
五、物体的性质和运动
1.重力的作用:引力、重力加速度等。
2.惯性与动能的关系。
3.物体的浮力:浸没、浮起等。
4.物体的自转与公转。
六、地球与环境
1.地球的构造:地核、地幔、地壳等。
2.大气层的组成与功能。
3.地球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
4.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方法。
以上就是六年级科学上册必背的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勇敢探索,成为具有科学精神的未来科学家!。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作者肇东十一中艾华盈 2013.7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四、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例如:1、不粘锅的材料应具有那些性质?
2、印染衣服的颜料应具有那些性质?
五、根据物质的性质鉴别物质。
如糖和盐(味道)、水和氧气(状态)、铁丝和铜丝(颜色)
六、闻气体气味的方法:移开集气瓶上的玻璃片少许,用手在瓶口轻轻煽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探究实验
(1)水的沸腾:对水进行加热,液态的水经过沸腾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的玻璃片液化形成液态的水,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2)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或蓝矾,呈蓝色,放在研钵内研磨,固体由块状变为粉末状,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将研磨后的硫酸铜晶体溶于水,得到澄清的蓝色硫酸铜溶液,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3)在盛有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试管里加入适量稀盐酸,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该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且石灰石固体逐渐溶解,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分
名师点拨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辨别
唯一的判断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化学变化常伴随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或吸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只能帮助我们判断某一反应是否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的依据。
如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该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而有的化学变化则无明显现象,如缓慢氧化。
(2)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气球爆炸、车胎爆炸等是物理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1.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知识拓展
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化学性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在描述的语句中常有“会、可以、能”等词语;化学变化描述发生变化的过程,如木炭燃烧,是化学变化;而木炭可以燃烧,则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用途。
中考化学复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知识点
中考化学复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知识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化学中的基本概念,也是中考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复习总结。
一、物质的性质1.物质的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由同一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没有一定的化学性质。
2.物质的性质分类:-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测定,不改变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如颜色、密度、相态等。
-化学性质:与物质的内部结构和组成有关,只有进行化学反应才能观察到,如燃烧、腐蚀等。
3.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来测定:-外观性质:包括颜色、形状、大小等。
-物理性质: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如与酸、碱反应等。
4.溶液的性质:-酸性溶液:含有酸性物质(如盐酸、硫酸等)溶解的溶液,可以与碱反应。
-碱性溶液:含有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溶解的溶液,可以中和酸。
-中性溶液:pH值为7的溶液,如纯净水。
二、物质的变化1.物质的变化有两种基本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但物质的组成不改变,如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化学变化:物质的组成发生改变,产生新的物质,如燃烧、腐蚀等。
2.化学变化的特征:-能量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气体释放:气体的释放是化学变化的一个常见特征。
-颜色变化:物质的颜色发生明显改变。
-沉淀生成:在溶液中生成的新沉淀。
-火焰的产生:在燃烧反应中可以观察到明亮的火焰。
3.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发生前后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变化。
-反应物: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
-生成物:反应结束后生成的物质。
4.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平衡反应:反应物的摩尔数和生成物的摩尔数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变。
-配平方程式:使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之间的比例关系相等。
5.常见的化学反应:-酸碱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探究物质变化的几个实验总结:(1)、(2)有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状或者状态发生了变化,但是没有生成新物质;(3)、(4)共同特征是在变化中生成了新物质。
2、列表法比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水滴石穿”、木柴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败、酿酒(醋)、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中毒、生米煮成熟饭等都是化学变化、●“日照香炉生紫烟(光现象),遥看瀑布挂前川”、“冰雪融化”、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铁锅、蜡烛受热熔化,木已成舟、日光灯通电发光等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列表法比较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2、说明:物质的性质不一定非得通过物质发生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例如: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物理变化定义中“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应该理解为2 层意思:①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蔗糖易溶于水,碘易溶于酒精等;②物质不需要发生变化,直接由感觉器官感知的如,直接能看出来水是无色、透明、液体。
3、描述物质的时候要注明条件,常见描述性质的词语有:“(具)有”、“是”、“会”、“易”、“能”、“会”、“可以”及相应的反义词,等等。
4、实验1-2 需要注意的内容 a、闻气体气味的正确做法b、氧气(O2)与二氧化碳(CO2)的比较——色、味、态【物理性质】;助燃性(O2)与阻燃性(CO2)【化学性质,要学会与可燃性区别】;O2 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检验O2 的存在】、CO2 能使澄清石灰石变浑浊【检验CO2 的存在】5、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请举例说明。
三、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通过寻找是否有描述性质的特征词语来进行区别2、联系——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表现出性质【例】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_知识点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详解一、基本概念1.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从宏观看,要抓住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从微观看,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如果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或构成物质的粒子没有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否则就是化学变化,而伴随变化产生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只能作为判断的辅助依据,而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标准。
如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冰融化成水是化学变化,原因是固态冰和液态水是两种物质。
同学们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就其本质而言,仍属同一种物质。
绿色的碱式碳酸铜粉末在加热条件下逐渐变为黑色粉末,试管口有水珠生成,同时从试管中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其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
显然碱式碳酸铜已转变为其他三种物质,这一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我们不妨记住物理变化的四种常见形式:状态的改变(固、液、气);形态的改变(如矿石的粉碎);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电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位移的改变(物体从甲地转移到乙地)。
熟悉了物理变化,就不难判断化学变化。
2.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主要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描述上是不同的,描述物质的性质时有“可以——不可以”、“能——不能”、“ 容易——不易”等字词。
如:镁能燃烧,就是镁的化学性质。
第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讲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我们常说的冰、水和蒸汽,是水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三态。
物质的三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无论是哪一种物质状态,物质基本上仍然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
然而,在不同状态下,原子和分子的排列方式略有不同。
在固定位置上运动的原子和分子构成了物体的固态,而在不固定位置上运动的原子和分子构成了物体的液态和气态。
物质之间可以发生态的相变,比如水经过加热,会从液态变成气态。
这种变化称为“汽化”,相应的温度称为“沸点”。
反之,如果水从气态变为液态,则会释放出大量热量,这种变化称为“冷凝”,相应的温度称为“凝点”。
当水从液态变为固态,会释放出更多的热量,这种相变称为“凝固”,相应的温度称为“冰点”。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是指原来的物质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在化学中,化学反应通常用符号方程式表示。
符号方程式包括两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间用箭头“→”隔开。
例如,2Na + 2HCl → 2NaCl + H2。
反应物指参与化学反应的原材料,生成物指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在上面的方程式中,反应物是2Na和2HCl,生成物是2NaCl和H2。
化学反应中的物质数量在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数量是非常关键的。
化学反应遵循一定的物质守恒法则,即原本存在的物质数量必须与生成的物质数量相等。
假设我们有10个Na和10个Cl2,这时候加热会产生化学反应,生成NaCl。
化学方程式如下:2Na + Cl2 → 2NaCl。
这个方程式意味着2个Na与1个Cl2相互作用,生成2个NaCl。
如果我们有10个Na和5个Cl2,这个反应会怎样呢?当原子种类不同的时候,我们必须根据他们的分子量来计算。
在这种情况下,2个Na需要1个Cl2,因此,我们只能生成5个NaCl。
剩下的Na将不会发生反应。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指的是不改变物质本质的性质,比如形状、颜色、密度等。
初中化学知识点(大全)
一、基本概念1.物质的变化及性质(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物质的组成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物质的分类(1)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
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③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中考必考题。
考题往往提供典型事实,判断发生变化的类型;或将物质的用途与所体现的性质相结合综合考查。
为帮助同学们掌握这部分知识,特做如下梳理:
一、基本概念
1.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从宏观看,要抓住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从微观看,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如果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或构成物质的粒子没有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否则就是化学变化,而伴随变化产生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只能作为判断的辅助依据,而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标准。
如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冰融化成水是化学变化,原因是固态冰和液态水是两种物质。
同学们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就其本质而言,仍属同一种物质。
绿色的碱式碳酸铜粉末在加热条件下逐渐变为黑色粉末,试管口有水珠生成,同时从试管中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其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
显然碱式碳酸铜已转变为其他三种物质,这一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我们不妨记住物理变化的四种常见形式:状态的改变(固、液、气);形态的改变(如矿石的粉碎);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电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位移的改变(物体从甲地转移到乙地)。
熟悉了物理变化,就不难判断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
2.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主要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描述上是不同的,描述物质的性质时有“可以——不可以”、“能——不能”、“ 容易——不易”等字词。
如:镁能燃烧,就是镁的化学性质。
如叙述中有“已经”、“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的用语时,则往往是叙述物质的某种变化.如“木炭在空去中燃烧”为化学变化.
二、误区扫描
1.物质变色,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答:不一定。
物质变色有两类情况,如无色的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
理变化;白色CuSO
4粉末遇水变成蓝色CuSO
4
.5H
2
O,属于化学变化。
2.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答:不一定。
爆炸也可分为两类:如爆鸣气(H
2和O
2
的混合物)爆炸生成水,属于化学变化;蒸汽锅炉
爆炸、汽车轮胎爆炸,因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液化、凝固、熔化、汽化、溶解、升华都是物理变化吗?
答:不一定。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称之为液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称之为凝固,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称之为熔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汽化。
物质在发生这些形态变化时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所以是物理变化。
固态液态气态
溶解可能既存在物理变化又存在化学变化,如CO
2
溶于水是物理变化,但溶于水的同时,
有少量的CO
2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H
2
CO
3
.
升华是指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如干冰的升华等。
4.观察到有气体放出,则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答:不一定。
放出气体常常是化学变化的一个特征,但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雪碧”饮料开盖时冒出气泡是由于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降低而造成的。
5.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产生,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答:不一定。
发光、放热现象虽然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变化,但有这一现象的并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
如电灯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
6.吸附作用一定是物理变化吗?
吸附作用是固体将气体或液体中某些物质吸附在它表面的作用。
变化时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所以是物理变化。
木炭和活性炭都具有吸附性,但活性炭吸附性强,是常用的吸附剂。
7.燃烧、生锈、物质的腐败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答:一定是。
物质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生锈是金属与空气里的氧气、水等物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物质的腐败变质也是复杂的氧化反应。
所以都是化学变化。
三、典型例题
例1.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瓷碗破碎
B. 水的蒸发
C. 灯泡发光
D. 纸张燃烧
例2. 下列成语所描述的过程,从化学的角度理解正确的是()
A. 真金不怕火炼;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B. 釜底抽薪:木柴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
C. 铁杵磨成针: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
D. 百炼成钢:只发生了物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