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合集下载

中医辩证论治胃脘痛胃痛

中医辩证论治胃脘痛胃痛
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预 防外感六淫邪气。
劳逸结合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避免过度劳累 ,以免耗伤气血。
调护方法
定期检查
调整饮食
定期进行胃镜、钡餐等检查,及时发现并治 疗胃脘痛胃痛的相关疾病。
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和 习惯,遵医嘱进行饮食治疗。
增强锻炼
保持良好心态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免疫力,促 进气血流通。
经验分享与讨论
经验一
对于胃脘痛患者,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建议非常重要。同时,合 理饮食、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等也是缓解病情的关键。
经验二
中医辩证论治方法在胃脘痛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根据不同患 者的病因、症状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能够达到更好的 效果。
经验三
针灸、中药和按摩等中医治疗方法在胃脘痛治疗中具有很好的疗 效。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操作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经验,选择合适的拔罐方 法和穴位进行治疗。一般而言,拔罐治疗需要多次进行 ,以达到最佳效果。
04
中医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调节情志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恼怒,防 止情志内伤。
饮食调理
饮食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以软烂 、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粗糙、辛 辣、刺激性食物。
防止外感
临床表现
胃脘痛的主要症状包括胃脘部疼痛、胀满、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不 同证型的疼痛性质和程度各有差异。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

六.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胃痛往往兼见胃脘部痞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腹胀、胁胀等症,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甚至可见吐血、黑便、呕吐、猝腹痛等。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神经症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胃痛的发生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其中以寒邪为多见,致使寒凝气滞,胃失通降,而致胃脘作痛;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用伤胃药物,均可伐伤胃气,致使气机升降失调而作胃痛,或恣食辛辣肥甘,致中焦湿热蕴生,耗损胃阴,胃失濡养而疼痛;忧思恼怒,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横犯脾胃,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胃失和降而成胃痛;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太过,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损伤脾胃,均可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而痛。

胃痛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初起病为主要在胃,间可旁及与肝;病久则主要在脾,或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病理有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之异,其发病机理的共同点,即所谓“不通则痛”。若胃痛失治误志,血络损伤,则可见吐血、便血等症。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辨寒热寒证多有外感寒凉或过食生冷而致,胃中绞痛,疼痛

剧烈拒按,喜暖恶凉,得温熨或饮热汤则痛减,口不渴;热证多见胃中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口干渴或口苦。

2.辨虚实凡是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拒按,痛而不移,并无休

中医内科学-胃痛总结

中医内科学-胃痛总结

分证论治
转归预后
• 实证 • 虚证 • 虚实夹杂证 • 反复发作——血证——气随血脱
谢谢
鉴别诊断
• 胃痞:心下痞满,触之无形,按之不痛 • 真心痛:当胸而痛,刺痛,剧痛,伴气短、
汗出、濒死感。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 发夕死 • 胁痛 • 腹痛
辨证论治要点
• 辩寒热:绞痛,得温痛减;灼痛,得冷痛 减。
• 辨虚实:暴痛,拒按;痛势绵绵,喜按。 • 辨气血:胀痛,窜痛,嗳气;刺痛,痛有
胃痛
中日友好医院 罗薇
主要内容
• 定义 Baidu Nhomakorabea 病因病机 • 诊断 • 鉴别诊断 • 辨证论治
定义
脾胃受损、气血不调引起的胃脘部 疼痛
• 部位:中上腹 • 性质:胀痛、窜痛、灼痛、刺痛、
隐痛、 钻顶样疼痛、阵发性加剧、 转移性右下腹痛
• 诱因
• 缓解或加重因素:饮食、环境、药 物等
• 放射痛及部位:后背、胸部、胁肋 部
肥甘厚味
情志不畅
病因病机
• 胃气壅滞 • 肝胃气滞 • 久病入络、气滞血瘀 • 气有余便是火、耗伤阴液
不通则痛
诊断
• 胃脘部疼痛,伴食欲不振,胀满, 恶心呕吐,吞酸嘈杂
• 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 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 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 史
• 钡餐造影、胃镜、病理组织学

中医内科学--胃 痛

中医内科学--胃 痛

2019/6/28
中医内科学
[诊查要点]
2019/6/28
中医内科学
来自百度文库
一、诊断依据
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 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 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 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 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2019/6/28
中医内科学
三、证治分类
2019/6/28
中医内科学
1.寒邪客胃证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 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常用药:高良姜、 吴茱萸温胃散寒;香附、乌药、陈皮、木香行气止 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具有疏肝理气的作 用,用于治疗胃痛胀闷、攻撑连胁之证。
常用药:柴胡、芍药、川芎、郁金、香附疏肝解郁; 陈皮、枳壳、佛手、甘草理气和中。
2019/6/28
中医内科学
4.湿热中阻证
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 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 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常用药:
加减:
6.胃阴亏耗证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 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常用药:
加减: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男、22岁、9月就诊
数年来,因上班路途太远,早去晚归, 不能按时吃饭,常一日两餐,早起饱餐整天 不思饮食,晚餐半饱,早起不知饥饿,此症 已年余,胃脘渐有疼痛,时呕清水,初起时 痛无定时,发作频繁,经 治几月症状有所 改善,疼痛多在饥饿时发生,或天阴时发病 明显,饭后痛减。经检查为十二指肠球溃疡。 其人略瘦,面不华泽,语气低微,诊脉沉缓, 舌淡苔白。自述早年长吃瓜果、冰糕,近因 胃痛,不敢多吃。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
加减:
3.肝气犯胃证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 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多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加减: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中医上,8种胃痛的辨证分型:1、寒凝气滞...

中医上,8种胃痛的辨证分型:1、寒凝气滞...

中医上,8种胃痛的辨证分型:1、寒凝气滞...

中医上,8种胃痛的辨证分型:

1、寒凝气滞——喜热饮而恶寒食,口淡苔白

良附丸、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

2、饮食停滞——呕吐,吐后疼痛减轻,胃口差便秘,舌苔厚腻

保和丸、大山楂丸、四味脾胃舒片。

3、肝气犯胃——胸胁疼痛,喜叹息,胸闷嗳气,生气时胃痛加重,舌苔多薄白。

气滞胃痛颗粒、柴胡舒肝丸、胃苏颗粒。

4、肝胃郁热——胃脘灼痛、泛酸嘈杂、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舌红苔黄。

丹栀逍遥丸、加味左金丸

5、脾胃虚寒——喜温喜按,空腹疼痛加剧,进食后疼痛减弱,舌淡苔白。

小建中颗粒、虚寒胃痛颗粒、暖胃舒乐颗粒。

6、湿阻中焦型——胃脘疼痛、口干口苦,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

藿香清胃片、胃痛宁片、胆胃康胶囊

7、胃阴亏虚——隐隐作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

参梅养胃颗粒、养胃舒颗粒、养胃舒软胶囊

8、瘀血停滞型——胃痛如针刺,按之、进食后、入夜疼痛加剧,黑便,舌质紫暗。

元胡止痛片、胃康灵胶囊、健胃消炎颗粒。

大家药店就不再不懂买药了,要根据症状表现合理的选择,以避免耽误或加重病情。

#湖南医聊超能团##清风计划#

中医胃痛分类

中医胃痛分类

中医胃痛分类

中医将胃痛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寒邪客胃证: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常见症状是胃脘胀满、

胃痛,往往在饭后加重,同时会有嗳气的表现。

2.宿食积滞证: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心呕吐,

吐后痛减。

3.肝胃郁热证:以胃脘部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反酸嘈杂、口干口苦、

舌红苔黄等为主要症状。

4.肝气犯胃证:以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嗳气频繁、嗳气或矢气后疼痛稍减、

喜怒忧思可诱发或加重为主要症状。

5.湿热中阻证:以胃脘部灼痛、脘闷痞满、口干口苦、恶心呕吐、食少纳呆、

肢体困重、大便干结或溏泄、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等为主要症状。

6.瘀血停滞证:以胃脘刺痛、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拒按、舌质紫暗有瘀点或

瘀斑为主要症状。

7.阳虚胃痛:以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遇寒痛剧、与暖则舒为主要症状。

8.阴虚胃痛:以胃脘部隐痛、饥不欲食、心烦不眠、口干唇燥、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等为主要症状。

胃痛的中医辨治

胃痛的中医辨治

胃痛的中医辨治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这里的“心痛”都是指胃脘痛。“古方九种心痛”之说,亦多指胃痛而言,并非真正的心痛。《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医学正传?胃脘痛》也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就是很好的说明。

【病因病理】

1、病邪犯胃

外感寒邪,邪犯于胃,或过食生冷,寒积于中,皆可致胃寒而痛,尤以脾胃虚寒者更易受寒邪而痛发。《素问?举痛论》说:“寒邪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又如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湿热内生,或食滞不化,也可发生疼痛。《医学正传?胃脘痛》亦有:“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2、肝气犯胃

忧思恼怒,情怀不畅,肝郁气滞,疏泄失职,横逆犯胃,气血壅而不行,不通则痛。由于气血相依,气滞日久,还可导致瘀血的产生,瘀阻络脉,其痛剧烈,甚则便血、吐血。肝气久郁,化而为火,五脏之火又以肝火最为横暴,火性炎上,迫灼肝胃之阴,其痛往往经久不愈。

3、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胃受伤,均可导致中焦虚寒而胃痛。若脾阳不足,寒邪内生,脉络失于温养,则为虚寒胃痛;若感外寒,内外合邪,则成寒积胃脘痛;若胃阴受伤,胃失濡养,又可

中医内科学胃痛的鉴别诊断

中医内科学胃痛的鉴别诊断

•胃痛概述

•胃痛的诊断

•胃痛的鉴别诊断

•胃痛的治疗与预防目

•胃痛病例分享

•总结与展望录

01

02

胃痛的主要症状为上腹部胃脘部疼痛,疼痛性质可表现为胀痛、隐痛、刺痛、灼痛等。疼痛可因进食刺激、受凉等因

素加重,或因情绪波动、劳累

等因素诱发。

除了疼痛外,还可伴有嗳气、

反酸、恶心、呕吐、纳呆等症

状。

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

脾胃虚弱

触诊实验室检查

01020304明确的疼痛部位疼痛的性质伴随症状病史和触诊

如果初步检查怀疑是胃痛,医生会要求患者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室

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会做出诊断

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医生首先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并进行初步的触诊和检查。

胃痛与心痛

胁痛常表现为胁肋部位的疼痛,可伴有胸闷、胀满等症状,与胃痛在疼痛部位和性质上有明显不同。

胃痛与胁痛

胃痛与腹痛

胃痛与胃胀

胃痛与食欲不振

胃痛与恶心呕吐

03

02

01

胃痛与消化性溃疡

中药治疗

西药治疗

药物治疗

针灸治疗

推拿治疗

饮食调理

非药物治疗

规律饮食

戒烟限酒

情绪管理

适度运动

预防措施

症状

舌苔脉象

治则治法

病例一:慢性胃炎引起的胃痛

舌苔脉象舌苔多薄白或黄,脉象多弦或缓。症状

疼痛多与饮食有关,呈周期性发

作,可伴有反酸、嗳气、恶心等症状。

治则治法以疏肝和胃、止痛为治则,采用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病例二:消化性溃疡引起的胃痛

舌苔脉象

治则治法

症状

病例三:胃癌引起的胃痛

诊断标准

中医内科学胃痛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标准包括疼痛性质、疼痛部位、伴随症状以及舌脉象等。

鉴别诊断

胃痛需要与胸痹心痛、胁痛、腹痛等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胃痛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胃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见于胃炎、胃溃疡、胃痉挛、胃肠道功能紊乱等疾病。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肝胃气滞型:胃脘疼痛,呈胀满感,可伴有嗳气、腹胀、恶心等症状,舌苔薄白,脉弦细。常见于情绪波动大、迁怒于胃的人群。

2.胃火亢盛型:胃脘灼热疼痛,疼痛剧烈,口渴多饮,大便干燥,苔黄腻,脉数细。常见于暴饮暴食、辛辣刺激过度的人群。

3.胃寒型:胃脘冷痛,疼痛缓慢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喜热饮食,畏寒怕冷,舌苔白厚,脉弦迟。常见于饮食不节、常饮冷饮、生冷食物过多的人群。

4.脾胃虚弱型:胃脘隐痛,胃部胀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疲倦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常见于饮食不规律、大量熬夜、抵抗力差的人群。

5.胃湿气滞型:胃脘胀痛,喜按有松动感,口苦、口粘腻、纳呆,舌苔厚腻,脉滑。常见于饮食偏重、爱吃油腻食物,加上湿气重、运动不足的人群。

6.胃肾不和型:胃脘冷痛,疼痛阵发,多因劳累后加重,小便频繁或夜尿增多,腰膝酸软,舌淡胖嫩,苔白,脉沉细或沉数。常见于肾阳虚的人群。

中医鉴别胃痛可以从疼痛特点、伴随症状、舌像、脉象等方面入手。在辨证过程中,中医兼顾疾病的本质和症状,综合分析患者的体质和病理状况,以及日常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等因素。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常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肝胃气滞型,应以疏肝理气为主,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对于胃火亢盛型,以清热燥

湿为主,常用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对于胃寒型,以温中散寒为主,常用方

剂有理中丸;对于脾胃虚弱型,以健脾和胃为主,常用方剂有六君子汤;

中医对胃痛怎样辨证分型

中医对胃痛怎样辨证分型

中医对胃痛怎样辨证分型?

发布时间:2010—12-7 16:32:35

1、湿热互结证胃臆疼痛灼热,脘腹胀闷,恶心,干呕,渴不欲饮,口苦口臭,尿黄,肠鸣漉漉,便溏或便秘。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内结,气机不畅,故见胃脘疼痛灼热,脘腹胀闷;胃气上逆则感恶心,干呕;湿热内盛,津不上承,故有渴不欲饮,口苦口臭;湿热下注则尿黄;湿热伤及肠道,传化失常,故有肠鸣漉漉,便溏或便秘;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结之象.

2、肝胃气滞证胃脘疼痛,连及胁肋,胀闷不适,食后尤甚,嗳气嘈杂,呕恶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见胃脘疼痛,连及胁肋;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可有胀闷不适,食后尤甚,嗳气嘈杂,呕恶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为肝胃气滞之象。

3、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喜暖喜按,食后胀满,呕吐清涎,纳食减少,腹泻便溏,四肢酸软,畏寒喜暖,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

证候分析:脾胃阳虚,脉络失于温养,故有胃脘隐痛;虚则喜按;寒则喜暖;脾虚运化迟缓,水饮停胃,故有食后胀满,呕吐清涎,纳食减少,腹泻便溏;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酸软;阳虚则生内寒,可有畏寒喜暖;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为中虚有寒,脾阳不振之征。

4、胃阴亏损证胃脘疼痛隐隐,似饥而不欲食,食后饱胀,干呕嗳气,口干舌燥,渴喜冷饮,便干。舌红少津有裂纹,脉细数.

证候分析:胃阴受伤,胃络失养,故见胃脘疼痛隐隐,似饥而不欲食;胃失和降则食后饱胀,干呕嗳气;阴虚津少则口干舌燥,渴喜冷饮;肠道失润则便干;舌红少津有裂纹,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始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说明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素问,举痛论篇》还阐发了寒邪入侵,引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胃痛的机理。《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的“心中疼”,即是胃痛,此为后世辨治寒热错杂胃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后世医家因《内经》胃脘当心而痛一语,往往将心痛与胃痛混为一谈,如《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腹痛》中有九种心痛,九种心痛是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这里所说的心痛,实际上多指胃痛而言。《济生方.腹痛门》对胃痛的病因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九种心痛“名虽不

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内沮七情,或饮啖生冷果实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采集了大量医方,其治胃痛,多用辛燥理气之晶,如白豆蔻、砂仁、广薷香、木香、檀香、了香、高良姜、干姜等等。金元时期,《兰室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门,论其病机,则多系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导致。论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气、温中、理气、和胃等。《丹溪心法.心脾痛》谓:“大凡心膈之痛,须分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冷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病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胃痛亦有属热之说,至丹溪而畅明。胃痛与心痛的混淆引起了明代医家的注意,如明代《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中写道:“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哉?”《医学正传,胃脘痛》更进一步指出前人以胃痛为心痛之非:“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从而对两病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区分。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肝胃不和型胃痛
病因
肝胃不和型胃痛多由情志不畅 、肝气郁结所致。
症状
胃脘胀痛,牵连至胁肋,嗳气 频繁,食欲不振。
治疗方法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常用柴 胡疏肝散、逍遥散等方剂。
湿热内蕴型胃痛
01
02
03
病因
湿热内蕴型胃痛多由饮食 不节、脾胃受损所致。
症状
胃痛灼热,口干苦,大便 干结,尿黄。
治疗方法
清热化湿、和胃止痛,常 用清中汤、连朴饮等方剂 。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气血循环和内分泌系统,缓解胃痛症状。
针灸效果
针灸可以明显缓解胃痛,改善胃功能,减轻胃部不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症状,选用不同的中草药和中成药进行辨证治疗。
药物种类
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制剂等。
饮食调理
饮食调理
根据中医理论,调整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以缓解胃痛症状 。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 别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胃痛的中医辨证分型 • 胃痛的鉴别诊断 • 中医治疗胃痛的方法 • 结论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中医辨证治疗胃痛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旨在探讨中医 辨证治疗胃痛的方法和原理。
研究中医对胃痛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鉴别诊断和治疗 方法的系统总结。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脾胃病证

脾胃病证

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要点一概述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这里的心下痛实是胃脘痛。

又如《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说

的心痛也是指胃脘痛。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曰:“夫心痛者,在《方论》有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直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此后,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

胃脘痛中医辨证胃痛发病

胃脘痛中医辨证胃痛发病

胃脘痛的分类
实证
肝气犯胃、寒邪客胃、饮食停滞、湿热中阻。
虚证
脾胃虚寒、胃阴不足。
胃脘痛的症状
疼痛
胃脘痛的主要症状为上 腹部疼痛,可表现为隐 痛、胀痛、刺痛或烧灼
样疼痛。
胀满
部分患者可感到上腹部 胀满不适,有时伴有嗳 气、恶心、呕吐等症状

食欲减退
部分患者因疼痛或胀满 而食欲减退,甚至出现 厌食、口干、口苦等症
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
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 嗜食生冷、辛辣、油腻之 品,导致脾胃损伤,引起 胃痛。
症状表现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 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 ,大便不爽。
治疗方法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常 用的方剂有保和丸、枳实 导滞丸等。
肝气犯胃
情志失调
治疗方法
长期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横逆犯胃 ,导致胃脘疼痛。
在治疗过程中,需注重疏肝理气,以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养阴益胃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养阴益胃,以增强患者的胃黏膜屏障功能 。
肝气犯胃的治疗原则
1 2
疏肝理气
治疗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常用药物有柴 胡、白芍、陈皮等。
活血Leabharlann Baidu瘀
在治疗过程中,需注重活血化瘀,以改善患者的 血液循环。
3
养血柔肝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养血柔肝,以缓解患者的 疼痛症状。

胃脘痛中医辨证胃痛发病

胃脘痛中医辨证胃痛发病
胃脘痛中医辨证胃痛发病
汇报人: 2023-12-25
目录
• 胃脘痛概述 • 中医对胃脘痛的认识 • 胃脘痛的辨证治疗 • 胃脘痛的预防与保健
01
胃脘痛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症状
疼痛性质多样,可表现为隐痛、 胀痛、刺痛、灼痛等,常伴有食 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反酸等 症状。
02
中医对胃脘痛的认识
脾胃湿热型胃痛
症状
胃脘疼痛,口干口苦,食欲不振,小便黄赤,大 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
脾胃湿热内蕴,气机不畅,胃失和降。
治则治法
清热利湿,和胃止痛。
脾胃虚寒型胃痛
症状
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倦怠乏力。舌质淡 苔白,脉沉细。
病因病机
脾胃阳气不足,寒邪内生,胃失温养。
病因与病机
病因
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 等因素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
病机
胃脘痛的病机可概括为“不通则痛” 和“不荣则痛”,即胃气郁滞导致不 通则痛,脾胃虚弱导致不荣则痛。
胃脘痛的分类
实证
多因气滞、血瘀、寒凝、湿热等实邪阻滞所致,表现为疼痛 较剧烈,病程较短。
虚证
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所致,表现为疼痛绵绵,病程较长 。
精神调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始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

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说明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素问,举痛论篇》还阐发了寒邪入侵,引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胃痛的机理。《伤寒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曰: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的“心中疼”,即是胃痛,此为后世辨治寒热错杂胃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后世医家因《内经》胃脘当心而痛一语,往往将心痛与胃痛混为一谈,如《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腹痛》中有九种心痛,九种心痛是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这里所说的心痛,实际上多指胃痛而言。《济生方.腹痛门》对胃痛的病因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九种心痛“名虽不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内沮七情,或饮啖生冷果实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采集了大量医方,其治胃痛,多用辛燥理气之晶,如白豆蔻、砂仁、广薷香、木香、檀香、了香、高良姜、干姜等等。金元时期,《兰室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门,论其病机,则多系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导致。论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气、温中、理气、和胃等。《丹溪心法.心脾痛》谓:

“大凡心膈之痛,须分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冷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病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胃痛亦有属热之说,至丹溪而畅明。胃痛与心痛的混淆引起了明代医家的注意,如明代《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中写道:

“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哉?”《医学正传,胃脘痛》更进一步指出前人以胃痛为心痛之非:

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从而对两病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区分。

其后《景岳全书,心腹痛》对胃痛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清代《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的“久痛人络”之说,《医林改错》《血证论》对瘀血滞于中焦,胀满刺痛者,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病证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当其以上腹部胃脘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胃痛的病因主要为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

1.寒邪客胃寒属阴邪,其性凝滞收引。胃脘上部以口与外界相通,气候寒

冷,寒邪由口吸人,或脘腹受凉,寒邪直中,内客于胃,或服药苦寒太过,或寒食伤中,致使寒凝气滞,胃气失和,胃气阻滞,不通则痛。正如《素问,举痛论篇》所说: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2.饮食伤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故胃痛的发生与饮食不

节关系最为密切。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饮食停滞,致使胃气失

和,胃中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或五味过极,辛辣无度,或恣食肥甘厚味,或

饮酒如浆,则伤脾碍胃,蕴湿生热,阻滞气机,以致胃气阻滞,不通则痛,皆可导致胃痛。故《素问,痹论篇》曰: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医学正传,胃脘痛》曰:

“初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爝,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3.肝气犯胃脾胃的受纳运化,中焦气机的升降,有赖于肝之疏泄,《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所说的“土得木而达”即是这个意思。所以病理上就会出现木旺克土,或土虚木乘之变。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横逆犯胃,以致胃气失和,胃气阻滞,即可发为胃痛。所以《杂病源流犀烛,胃病源流》谓:

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肝郁日久,又可化火生热,邪热犯胃,导致肝胃郁热而痛。

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血行瘀滞,又可形成血瘀,兼见瘀血胃痛。胆与肝相表里,皆属木。胆之通降,有助于脾之运化及胃之和降。《灵枢,四时气》曰:

“邪在胆,逆在胃。”若胆病失于疏泄,胆腑通降失常,胆气不降,逆行犯胃,致胃气失和,肝胆胃气机阻滞,也可发生胃痛。

4.脾胃虚弱脾与胃相表里,同居中焦,共奏受纳运化水谷之功。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胃之受纳腐熟,赖脾之运化升清,所以胃病常累及于脾,脾病常累及于胃。若素体不足,或劳倦过度,或饮食所伤,或过服寒凉药物,或久病脾胃受损,均可引起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发生胃痛。若是热病伤阴,或胃热火郁,灼伤胃阴,或久服香燥理气之晶,耗伤胃阴,胃失濡养,也可引起胃痛。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根,脾胃之阳,全赖肾阳之温煦;脾胃之阴,全赖肾阴之滋养。若肾阳不足,火不暖土,可致脾阳虚,而成脾肾阳虚,胃失温养之胃痛;若肾阴亏虚,肾水不能上济胃阴,可致胃阴虚,而成胃肾阴虚。胃失濡养之胃痛。

此外,若气滞日久,血行瘀滞,或久痛人络,胃络受阻,或胃出血后,离经之血未除,以致瘀血内停,胃络阻滞不通,均可引起瘀血胃痛。《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早已有关于这种病机的论述:

“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若脾阳不足,失于健运,湿邪内生,聚湿成痰成饮,蓄留胃脘,又可致痰饮胃痛。

本病病因,初则多由外邪、饮食、情志不遂所致,病因多单一,病机也单纯,常见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脾胃湿热等证候,表现为实证;久则常见由实转虚,如寒邪日久损伤脾阳,热邪日久耗伤胃阴,多见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等证候,则属虚证。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皆可形成虚实并见证,如胃热兼有阴虚,脾胃阳虚兼见内寒,以及兼夹瘀、食、气滞、痰饮等。本病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也与胆肾有关。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