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合集下载

胃痛的中医诊断

胃痛的中医诊断

胃痛的中医诊断
根据中医的理论,胃痛的中医诊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寒邪侵袭胃经:表现为胃痛剧烈,喜温喜按,舒缓后再
受凉又加重,同时伴有寒性腹泻、肢冷、面色苍白等症状。

2. 肝胃失和:表现为胃痛胀满,喜按,伴有胸胁胀满、恶
心呕吐、脘腹不适等症状,情绪烦躁易怒。

3. 胃火上炎:表现为胃痛灼热,喜冷喜酸,伴有口干舌燥、口苦、大便干燥等症状。

4. 脾胃虚弱:表现为胃痛胀满不适,喜压喜按,伴有食欲
不振、腹泻、乏力、面色萎黄等症状。

5. 湿浊阻滞:表现为胃痛胀满,喜按喜凉,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苦黏腻等症状。

以上仅是一般的中医诊断,具体诊断还需要结合个人的病史、症状、舌象、脉象等综合进行辨证论治。

因此,如果
您有胃痛的症状,建议您咨询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详细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对胃痛怎样辨证分型

中医对胃痛怎样辨证分型

中医对胃痛怎样辨证分型?发布时间:2010-12-7 16:32:351、湿热互结证胃臆疼痛灼热,脘腹胀闷,恶心,干呕,渴不欲饮,口苦口臭,尿黄,肠鸣漉漉,便溏或便秘。

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内结,气机不畅,故见胃脘疼痛灼热,脘腹胀闷;胃气上逆则感恶心,干呕;湿热内盛,津不上承,故有渴不欲饮,口苦口臭;湿热下注则尿黄;湿热伤及肠道,传化失常,故有肠鸣漉漉,便溏或便秘;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结之象。

2、肝胃气滞证胃脘疼痛,连及胁肋,胀闷不适,食后尤甚,嗳气嘈杂,呕恶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见胃脘疼痛,连及胁肋;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可有胀闷不适,食后尤甚,嗳气嘈杂,呕恶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为肝胃气滞之象。

3、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喜暖喜按,食后胀满,呕吐清涎,纳食减少,腹泻便溏,四肢酸软,畏寒喜暖,面色不华。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

证候分析:脾胃阳虚,脉络失于温养,故有胃脘隐痛;虚则喜按;寒则喜暖;脾虚运化迟缓,水饮停胃,故有食后胀满,呕吐清涎,纳食减少,腹泻便溏;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酸软;阳虚则生内寒,可有畏寒喜暖;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为中虚有寒,脾阳不振之征。

4、胃阴亏损证胃脘疼痛隐隐,似饥而不欲食,食后饱胀,干呕嗳气,口干舌燥,渴喜冷饮,便干。

舌红少津有裂纹,脉细数。

证候分析:胃阴受伤,胃络失养,故见胃脘疼痛隐隐,似饥而不欲食;胃失和降则食后饱胀,干呕嗳气;阴虚津少则口干舌燥,渴喜冷饮;肠道失润则便干;舌红少津有裂纹,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

5、瘀阻胃络证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便血色黑。

舌质黯红有瘀斑,脉细涩。

证候分析:气滞则血瘀,血瘀有形,可有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血脉受伤,可致便血色黑;舌质黯红有瘀斑,脉细涩均为瘀血内结之象。

病情观察和一般护理仔细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时间、伴发症状及诱发因素,如与饮食、情志、气候、环境的关系等。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
感谢观看
02
胃痛的病因病机
胃痛的病因病机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证。在中医内科学中,胃痛是一个常见的病症,其病因病机复 杂多样。下面将详细介绍胃痛的病因病机及分型论治。
03
胃痛的中医治疗
胃痛的中医治疗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 病证。中医治疗胃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主要包 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其他疗法。
04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 症的疾病。在中医内科学中,胃痛是一个重要的病症。为了 预防和治疗胃痛,中医提出了一系列的预防和调护措施。本 文将详细介绍胃痛的预防和调护方法,并加强患者对胃痛的 认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THANK YOU
疼痛性质
胃痛的性质可为胀痛、刺痛、 隐痛、剧痛等,常因情志刺激 、饮食不当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伴随症状
胃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嘈杂等症状。严重 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 症状。
舌脉表现
胃痛患者的舌苔多薄白或黄腻,脉 象多弦滑或细数。
胃痛的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率:胃痛是脾胃系统疾病的常见病之一,发 病率较高,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居 多。
《中医内科学》胃 痛
2023-11-12
目录
• 胃痛概述 • 胃痛的病因病机 • 胃痛的中医治疗 •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01
胃痛概述
胃痛的定义
• 胃痛,中医称为胃脘痛,是指自觉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 的疾病。胃痛的部位在上腹部,剑突下,中脘穴附近,常伴有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等症状。

中医对各种胃痛的全面解析

中医对各种胃痛的全面解析

中医对各种胃痛的全面解析胃痛,中医又叫胃脘痛、胃脘胀痛。

胃脘是中医的说法,指的就是胃本身,而且把胃分成了上中下三个部分,分别称为上脘、中脘、下脘。

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等都是西医的病名。

不过为了便于说明白病情,一般都混淆使用。

对于胃疼或者说胃脘痛的病因,中医分的很详细,治疗方剂也不同,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胃脘痛的不同原因。

气滞性胃痛:疼痛特点为胃胀痛并累及胁痛、用手按压会感觉舒服一点。

其他症状还有胃脘胀满、嗳气、恶心呕吐、生气发怒会加重胃痛,舌苔薄白。

治疗这种胃痛,要疏肝理气、和胃定痛。

治疗方剂可以用四逆散加减。

四逆散的方剂组成: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恶心呕吐可以加法半夏、生赭石;胃累及胁痛可加川楝子、连翘;兼胃寒加干姜、乌药。

我是北京李金波中医大夫,每天分享原创中医科普、生活保养常识,写老百姓看得懂的养生文章,做您身边最温暖的中医管家。

请多多关注!血瘀性胃痛:疼痛特点为痛的位置固定、饭后会加重胃痛。

其他症状还有痛的厉害时拒绝按压、或吐血、或大便发黑,舌黯紫或有瘀斑。

治疗这种胃痛,要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治疗方剂可以用失笑散加减。

失笑散的药物组成:五灵脂、蒲黄。

别看药方就二味药,确是最佳组合,可以治很多种病,像因瘀血内停引起的心腹刺痛、少腹痛、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尽等等疗效都很好。

方中的五灵脂苦咸甘温,入肝经血分,善于通利血脉,散瘀止痛;蒲黄甘平,行血消瘀,炒用还能止血。

食滞性胃痛:疼痛特点为痛发突然、拒按、厌食。

其他症状还有胸脘胀满、嗳腐吞酸、大便不痛快、经常不注意饮食而引发胃痛。

舌苔厚腻。

治疗这种胃痛要和胃调中、化食导滞。

治疗方剂可以用保和丸。

保和丸的药物组成: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虚寒性胃痛:疼痛特点为痛时绵绵不断、喜按喜暖。

其他症状还有饮食减少、腹胀、呃逆反酸、时泛清水、神疲倦怠、便溏、四肢不温,舌淡。

治疗这种胃痛要健脾益胃、温中散寒。

治疗方剂可以用理中汤。

理中汤的药物组成: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 鉴别诊断:中医对胃痛的鉴别诊断主要从疼痛性质、伴随症状等方面进行。其中,胃脘冷痛多因寒邪侵袭所致 ,而胃脘灼痛多因火热之邪所致;胃脘隐痛多因脾胃虚弱所致,而胃脘剧痛多因气滞血瘀所致。此外,还需鉴 别胆石症、胰腺炎等疾病引起的上腹部疼痛。
展望
中医药治疗胃痛的疗效
中医药在治疗胃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 中药汤剂、针灸等。这些方法能够针对患者 的具体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且疗效显著。 同时,中医药治疗还具有副作用小、安全性 高等优点。
胃脘隐痛常伴疼痛固定不移、拒按等症状,而瘀血阻络则表现为疼痛固定不移、拒按、肌 肤甲错等症状。
04
胃痛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气滞胃痛
理气和胃,如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等方剂。
寒凝胃痛
温中散寒,如良附丸、艾附暖宫丸等方剂。
瘀血胃痛
活血化瘀,如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方 剂。
湿热胃痛
清热化湿,如清中汤、平胃散等方剂。
湿热中阻
总结词
湿热中阻是指脾胃湿热、运化失常,导致胃痛、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
详细描述
湿热中阻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食肥甘厚味所致。患者常出现胃痛、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舌红苔黄腻,脉 濡数。
瘀血停滞
总结词
瘀血停滞是指瘀血内停、阻滞气机,导致胃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详细描述
瘀血停滞多因外伤、跌打损伤或气滞血瘀所致。患者常出现胃痛、呕吐、腹泻等症状,舌质紫暗或有 瘀点,脉涩。
03
胃痛鉴别诊断
胃脘胀满的鉴别诊断
01
鉴别胃脘胀满与脾胃虚寒
胃脘胀满一般表现为腹部胀满、嗳气、呃逆、胃脘痞闷等症状,而脾胃
虚寒则表现为畏寒肢凉、脘腹冷痛、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等症状。

胃痛~中医的辨证论治

胃痛~中医的辨证论治

肝气犯胃
脾胃虚弱
肝主疏泄而性喜条达,若情志不舒,肝气 郁结,横逆犯胃,致胃气不和而痛。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或劳倦 内伤,或久病脾胃受损,均可导致脾胃虚 弱而痛。
02
中医对胃痛的认识
脾胃功能失调
症状
胃痛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舌淡苔 白。
治则
健脾和胃,消食化滞。
方药
健脾丸、保和丸等。
胃痛~中医的辨证论治
汇报人: 2023-12-11
目录
• 胃痛概述 • 中医对胃痛的认识 • 胃痛的辨证论治 • 胃痛的预防与调理 • 胃痛案例分享
01
胃痛概述
胃痛的定义
胃痛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 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
胃痛的发病原因
胃痛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常因 正气不足、外邪犯胃,或饮食不 节、情志不畅等因素所致。
案例二:饮食伤胃证的调理经验
症状
胃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不 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
治疗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方用保和 丸加减,药物组成:山楂、神曲 、麦芽、莱菔子、陈皮、连翘、
茯苓。
解析
饮食伤胃证胃痛,治疗要消食导 滞,和胃止痛。保和丸可消食导 滞,和胃降逆,适合此类患者使
用。
案例三:肝气犯胃证的中医疗法
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剧烈的、竞技性的运 动,以免加重胃部负担。
按摩腹部
经常按摩腹部,促进胃肠 蠕动,有助于消化和减轻 胃痛。
中药调理
中药方剂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使用 针对性的中药方剂,调理胃部功
能。
针灸治疗
通过针灸刺激相关的穴位,调和气 血,缓解胃痛。
按摩穴位

中医内科胃痛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胃痛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胃痛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中的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该病的发生常因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而引发。

中医认为,胃是主要病变脏腑,常与肝脾等脏有密切关系。

其病机主要是胃气郁滞、失于和降。

此外,现代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

在治疗上,中医内科胃痛以理气和胃为大法,根据不同证候,采取相应治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关于中医内科胃痛的信息,建议查阅中医经典古籍或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

中医学胃痛

中医学胃痛

中医学胃痛xx年xx月xx日•胃痛概述•中医学对胃痛的认识•中医治疗胃痛的优势目录•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痛•胃痛患者的养生与保健01胃痛概述胃痛是指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中医又称“胃痛”、“心痛”、“胃脘痛”。

定义根据病因和病机,胃痛可分为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瘀血停滞、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脾胃湿热等类型。

分类定义与分类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

诱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倦过度、寒冷刺激等。

病因与诱因临床表现上腹部疼痛、胀满、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诊断根据病史、症状、舌脉象等综合分析,确定胃痛的类型和病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临床表现与诊断02中医学对胃痛的认识胃痛病机为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治疗原则为调理脾胃功能,以达到气血畅通、恢复脏腑功能平衡。

病机根据患者症状、舌脉表现,将胃痛分为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肝胃不和等证型,针对不同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辨证病机与辨证治则以“通”为主,采用理气和胃、消食导滞等治疗方法,以调和气血、平衡脏腑功能。

治法针灸、推拿、中药内服等多种疗法,其中中药治疗以调理脾胃、理气止痛为主,针灸推拿则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为主。

治则与治法常用中药陈皮、木香、砂仁、白术、党参、茯苓等。

常用方剂小建中汤、六味地黄丸、理中丸等。

常用中药与方剂03中医治疗胃痛的优势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看作一个整体,注重调理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关系。

整体观念中医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个体化治疗整体观念与个体化治疗改善症状中医通过调理身体、改善症状,达到缓解胃痛的目的,如采用中药煎剂、针灸、推拿等方法。

提高生活质量中医治疗不仅关注症状的缓解,还注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如通过调理身体、改善生活习惯等方法,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改善症状与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复发中医治疗注重改善患者的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以预防胃痛的复发。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contents •胃痛基本概念及分类•辩证分型与治疗方法•中药方剂治疗胃痛实例分析•针灸、拔罐等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预防调护措施及养生建议•总结与展望目录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定义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发病原因胃痛定义与发病原因0102中医对胃痛认识胃痛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等。

中医认为胃痛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湿热中阻证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寒邪客胃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饮食伤胃证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肝气犯胃证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胃痛分类及临床表现胃痛时作,喜温喜按,口苦口干,大便不调。

主症寒热并用,调理气血。

治法半夏泻心汤加减,如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等。

方药寒热错杂型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止痛。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如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木香、砂仁等。

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

脾胃虚弱型03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如柴胡、白芍、川芎、郁金、香附、陈皮等。

01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

02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肝气犯胃型适用于脾胃虚弱、气滞胃痛。

症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后胀满等。

香砂六君子汤适用于肝气郁结、胃气不和。

症见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嗳气频繁等。

柴胡疏肝散适用于胆胃不和、湿热内蕴。

症见胃脘灼热疼痛、口苦咽干、恶心欲吐等。

黄连温胆汤经典方剂介绍及适应症患者B肝气郁结型胃痛,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症状逐渐缓解,情绪稳定,胃痛减轻。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胃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见于胃炎、胃溃疡、胃痉挛、胃肠道功能紊乱等疾病。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主要有以下几种:1.肝胃气滞型:胃脘疼痛,呈胀满感,可伴有嗳气、腹胀、恶心等症状,舌苔薄白,脉弦细。

常见于情绪波动大、迁怒于胃的人群。

2.胃火亢盛型:胃脘灼热疼痛,疼痛剧烈,口渴多饮,大便干燥,苔黄腻,脉数细。

常见于暴饮暴食、辛辣刺激过度的人群。

3.胃寒型:胃脘冷痛,疼痛缓慢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喜热饮食,畏寒怕冷,舌苔白厚,脉弦迟。

常见于饮食不节、常饮冷饮、生冷食物过多的人群。

4.脾胃虚弱型:胃脘隐痛,胃部胀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疲倦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常见于饮食不规律、大量熬夜、抵抗力差的人群。

5.胃湿气滞型:胃脘胀痛,喜按有松动感,口苦、口粘腻、纳呆,舌苔厚腻,脉滑。

常见于饮食偏重、爱吃油腻食物,加上湿气重、运动不足的人群。

6.胃肾不和型:胃脘冷痛,疼痛阵发,多因劳累后加重,小便频繁或夜尿增多,腰膝酸软,舌淡胖嫩,苔白,脉沉细或沉数。

常见于肾阳虚的人群。

中医鉴别胃痛可以从疼痛特点、伴随症状、舌像、脉象等方面入手。

在辨证过程中,中医兼顾疾病的本质和症状,综合分析患者的体质和病理状况,以及日常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等因素。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常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肝胃气滞型,应以疏肝理气为主,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对于胃火亢盛型,以清热燥湿为主,常用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对于胃寒型,以温中散寒为主,常用方剂有理中丸;对于脾胃虚弱型,以健脾和胃为主,常用方剂有六君子汤;对于胃湿气滞型,以降湿健脾为主,常用方剂有半夏泻心汤;对于胃肾不和型,以温肾健脾为主,常用方剂有四神汤。

此外,中医还强调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减少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等,以促进病情的康复。

总之,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能够根据病情的不同,对症下药,并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从而达到治疗胃痛的目的。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精选课件)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精选课件)
代表方剂
良附丸合香苏散加减。
饮食伤胃证治疗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使用保和丸治疗,以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等中草药组成,能够消食导滞 、和胃止痛,主治饮食伤胃所致的胃痛。
代表方剂:保和丸。
肝气犯胃证治疗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使用柴胡疏肝散治疗,以柴胡、芍药、川 芎、香附、陈皮等中草药组成,能够疏肝 解郁、理气止痛,主治肝气犯胃所致的胃 痛。
VS
柴胡疏肝散。
代表方剂
04
胃痛的日常预防与保健
饮食调理
规律饮食
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平衡 。
适当饮水
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有助于消化和排泄 。
饮食宜清淡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 刺激性食物。
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食物中毒等不良事件发生。
运动保健
适度运动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 跑、游泳等,以增强身体素质。
治疗
调理脾胃功能,常用中药 有黄芪、白术、砂仁等。
寒邪客胃
症状
胃痛急剧、遇寒加剧、得 温则舒、口淡不渴等。
病因
外感寒邪,侵犯胃腑,或 脾胃虚寒,阳气不足,寒 从内生。
治疗
温胃散寒,常用中药有桂 枝、干姜、吴茱萸等。
饮食伤胃
症状
胃痛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 吐、大便不爽等。
病因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食入辛 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损伤胃腑。
胃痛的症状
症状表现
胃痛的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胀满、恶心、嗳气和呕吐等。疼痛可因病 因、病情轻重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疼痛性质
胃痛的性质多为隐痛、胀痛、钝痛、灼痛或刺痛等,可伴有嗳气、反酸、嘈 杂、心等症状。

胃痛~中医的辨证论治

胃痛~中医的辨证论治
《胃痛~中医的辨证论治 》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胃痛的概述 • 胃痛的中医辨证 • 中医治疗胃痛的方法 • 胃痛的预防和调护 • 结论
01
胃痛的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胃痛,又称为胃脘痛,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 病。
症状
胃痛的主要症状包括胃脘部疼痛、胀满、痞闷、嗳气、反酸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天然药物
中医治疗胃痛多采用天然药物,如中药汤剂、中 药丸剂等。这些药物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等 特点,有利于患者的长期治疗和康复。
辨证论治
中医将胃痛分为多种证型,如脾胃虚寒、胃热炽 盛、食积胃脘等。针对不同证型,中医采用不同 的治疗方法,以达到个体化的治疗效果。
调理饮食
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是胃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在中医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指导患者调整饮食 ,以减轻胃痛症状并促进康复。
嗳腐吞酸
食物消化不良,出现嗳气、反 酸的症状。
大便不爽
胃部功能失调,影响大肠排便 ,导致大便不爽。
肝气犯胃
01
02
03
脉弦细
肝气犯胃,经脉气机失调 ,出现弦细脉象。
脘胁胀痛
肝气郁结,导致脘胁部位 胀痛。
苔薄白
肝气犯胃,津液运化失调 ,出现苔薄白的症状。
瘀血停滞
刺痛拒按
瘀血停滞导致胃部脉络不 通,出现刺痛的症状,且 疼痛拒按。
舌质紫暗
瘀血内阻,舌质呈现紫色 且暗淡。
脉象沉涩
脉络瘀滞,出现沉涩脉象 。
胃阴不足
脉细数
胃阴不足,脉象呈现细数的特 点。
口干咽燥
胃阴不足,机体失去滋润,出现 口干、咽燥的症状。
舌红少津
胃阴不足,舌质呈现红色且缺少津 液。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始见于《内经》。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说明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

《素问,举痛论篇》还阐发了寒邪入侵,引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胃痛的机理。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中的“心中疼”,即是胃痛,此为后世辨治寒热错杂胃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后世医家因《内经》胃脘当心而痛一语,往往将心痛与胃痛混为一谈,如《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腹痛》中有九种心痛,九种心痛是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

这里所说的心痛,实际上多指胃痛而言。

《济生方.腹痛门》对胃痛的病因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九种心痛“名虽不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内沮七情,或饮啖生冷果实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

”《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采集了大量医方,其治胃痛,多用辛燥理气之晶,如白豆蔻、砂仁、广薷香、木香、檀香、了香、高良姜、干姜等等。

金元时期,《兰室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门,论其病机,则多系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导致。

论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气、温中、理气、和胃等。

《丹溪心法.心脾痛》谓:“大凡心膈之痛,须分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冷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病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

”胃痛亦有属热之说,至丹溪而畅明。

胃痛与心痛的混淆引起了明代医家的注意,如明代《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中写道:“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哉?”《医学正传,胃脘痛》更进一步指出前人以胃痛为心痛之非:“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

胃痛(中医)

胃痛(中医)

胃痛(中医)胃痛(中医)胃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

中医将胃痛归类为消化系统的疾病,常以脘腹疼痛为主要表现。

下面将详细介绍胃痛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相关内容。

一、胃痛分类根据病程、发病机理和症状特点,中医将胃痛分为以下几类:1·阳虚胃痛:主要由气血亏虚、阳气不足引起。

临床上表现为脘腹冷痛、显著加重或缓解时有轻度腰膝酸软等症状。

2·阴虚胃痛:主要由阴虚热盛、痰火郁结引起。

临床上表现为脘腹灼痛、口干燥渴、消瘦等症状。

3·脾虚胃痛:主要由脾胃气虚、津液不足引起。

临床上表现为脘腹胀满、纳呆便溏等症状。

4·气滞胃痛:主要由气滞不畅、胃失和降引起。

临床上表现为脘腹胀痛、不思饮食、痞块感等症状。

二、胃痛病因胃痛的病因复杂多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不当:如过食寒凉、生冷食物,或暴饮暴食、嗜辣等。

2·情志不畅:长期情绪不稳定、郁闷不满、忧虑恐惧等。

3·饮食不节:不按时进食、饭后立即休息等。

4·内外伤害:久病体虚、外伤、手术等。

5·其他因素:痰湿内蕴、瘀血阻滞、经络失调等。

三、胃痛临床表现1·脘腹疼痛:主要感觉在胃脘部位,呈隐痛、绞痛或刺痛感,程度轻重不一。

2·恶心呕吐:常与胃痛同时出现,恶心胃部不适,严重时可出现呕吐。

3·食欲减退:患者常感到食欲不振、不思饮食,或食后脘腹胀满。

4·其他症状:如口干口苦、胃灼热感、便溏、疲倦无力等。

四、胃痛的诊断胃痛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

1·详细问诊:询问病史、疼痛部位、性质、发生规律、伴随症状等。

2·脉诊: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其体质、脏腑功能等情况。

3·舌诊: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舌形等,从中判断患者的病理变化。

4·辅助检查:可以进行胃镜检查、B超、血液、尿液等检查。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

实验研究
药效学研究
通过药理学、生理学等实验方法,研 究中药对胃痛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特 点,为新药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毒理学研究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 和排泄过程,为药物剂量的选择和给 药方式的优化提供依据。
对中药进行毒理学研究,评估其安全 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安全保障。
案例分析
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了 解胃痛的发病情况、影响因素和 疾病负担,为防治策略的制定提
供依据。
临床诊断标准研究
针对胃痛的中医诊断标准进行深入 研究,明确其诊断依据和标准,提 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通过对照实验、随机对照试验等方 法,对中医治疗胃痛的方法进行疗 效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外邪犯胃
饮食不节
外感寒、热、湿等邪气, 导致胃气阻滞,引起胃
痛。
过食生冷、油腻、辛辣 等刺激性食物,导致脾
胃受损,引发胃痛。
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 抑郁等情绪问题,影响 肝脾功能,进而引发胃
痛。
脾胃虚弱
脾胃功能虚弱,运化无 力,导致气血瘀滞,引
发胃痛。
病机
01
02
03
04
气滞
胃气阻滞,导致胃痛。
胃痛概述
胃痛的病因
中医认为胃痛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不 节、情志不畅、劳累过度等因素,这 些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机郁滞 ,胃失和降,引发胃痛。
胃痛的分类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胃痛可分为寒邪 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 弱等证型。不同证型的症状表现和治 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02
中医对胃痛的认识
病因
定期进行胃部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胃部疾病。

“胃痛的辨证要点、针灸治疗主穴”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

“胃痛的辨证要点、针灸治疗主穴”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

“胃痛的辨证要点、针灸治疗主穴”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我们搜集整理了““胃痛的辨证要点、针灸治疗主穴”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考生顺利备考。

胃痛的辨证要点胃痛与寒邪客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也有关。

无论是胃腑本身病变还是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胃腑,使胃气失和、胃络不通或胃失温煦濡养均可导致胃痛。

胃痛以实证多见,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主症实证病势较急,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食后痛增;虚证病势较缓,痛势较轻,痛处喜按,空腹痛甚。

若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口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者为寒邪客胃;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或矢气后痛减,苔厚腻,脉滑者为饮食伤胃;胃脘胀痛,痛连两胁,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或加重,嗳气泛酸,喜太息,苔薄白,脉弦者为肝气犯胃;胃痛如刺,痛有定处,或有呕血便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者为瘀血停胃。

胃脘隐痛喜暖,泛吐清水,神疲肢倦,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者为脾胃虚寒;胃脘灼热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者为胃阴不足。

胃痛的治法和胃止痛。

取胃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胃痛的处方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配穴寒邪客胃配胃俞;饮食伤胃配梁门、下脘;肝气犯胃配期门、太冲;瘀血停胃配膈俞、三阴交。

脾胃虚寒配关元、脾俞、胃俞;胃阴不足配胃俞、三阴交、内庭。

方义本病病位在胃,局部近取胃之募穴中脘,循经远取胃之下合穴足三里,远近相配,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

内关为八脉交会穴,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要点四胃痛的治疗操作1.基本刺灸方法根据虚实证候进行相应毫针补泻,寒邪客胃、脾胃虚寒者宜加用灸法。

疼痛发作时可适当加强刺激,持续运针1——3分钟,中脘等局部穴以捻转为主,中等刺激。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适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胃痛,症见胃 脘胀痛、胸胁胀满、嗳气频作、情绪 不畅。
木香顺气丸
适用于肝胃不和、气滞湿阻所致的胃 痛,症见胃脘胀痛、胸膈满闷、恶心 呕吐、嗳气频作。
中药方剂应用指导
柴胡疏肝散
适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胃痛, 症见胃脘胀痛、胸胁胀满、嗳
气频作、情绪不畅。
香砂六君子汤
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胃痛, 症见胃脘胀痛、嘈杂不适、嗳 气反酸、纳呆少食。
01
02
03
饮食规律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 免过饥过饱,避免暴饮暴 食。
食物选择
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如稀粥、面条、蔬菜、水 果等,避免辛辣、油腻、 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饮水适度
适量饮水,保持口腔和消 化道湿润。
生活起居调护
保暖
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 。
休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 度劳累。
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 潮湿阴暗的环境。
生活规律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 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情绪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减轻精神压力。
疼痛缓解
可采用热敷、按摩等方法缓解 疼痛,如疼痛剧烈可适当使用
止痛药。
健康宣教内容建议
疾病知识
向患者介绍胃痛的发生 原因、症状表现、治疗
方法等基本知识。
预防措施
指导患者如何预防胃痛 的发生,如饮食调理、 生活规律、情绪调节等

注意事项
告知患者在治疗期间应 注意的事项,如避免过 度劳累、避免情绪波动
等。
随访指导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 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始见于《内经》。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说明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

《素问,举痛论篇》还阐发了寒邪入侵,引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胃痛的机理。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中的“心中疼”,即是胃痛,此为后世辨治寒热错杂胃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后世医家因《内经》胃脘当心而痛一语,往往将心痛与胃痛混为一谈,如《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腹痛》中有九种心痛,九种心痛是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

这里所说的心痛,实际上多指胃痛而言。

《济生方.腹痛门》对胃痛的病因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九种心痛“名虽不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内沮七情,或饮啖生冷果实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

”《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采集了大量医方,其治胃痛,多用辛燥理气之晶,如白豆蔻、砂仁、广薷香、木香、檀香、了香、高良姜、干姜等等。

金元时期,《兰室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门,论其病机,则多系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导致。

论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气、温中、理气、和胃等。

《丹溪心法.心脾痛》谓:“大凡心膈之痛,须分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冷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病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

”胃痛亦有属热之说,至丹溪而畅明。

胃痛与心痛的混淆引起了明代医家的注意,如明代《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中写道:“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哉?”《医学正传,胃脘痛》更进一步指出前人以胃痛为心痛之非: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

”从而对两病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区分。

其后《景岳全书,心腹痛》对胃痛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

清代《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的“久痛人络”之说,《医林改错》《血证论》对瘀血滞于中焦,胀满刺痛者,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病证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当其以上腹部胃脘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胃痛的病因主要为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

1.寒邪客胃寒属阴邪,其性凝滞收引。

胃脘上部以口与外界相通,气候寒冷,寒邪由口吸人,或脘腹受凉,寒邪直中,内客于胃,或服药苦寒太过,或寒食伤中,致使寒凝气滞,胃气失和,胃气阻滞,不通则痛。

正如《素问,举痛论篇》所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2.饮食伤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故胃痛的发生与饮食不节关系最为密切。

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饮食停滞,致使胃气失和,胃中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或五味过极,辛辣无度,或恣食肥甘厚味,或饮酒如浆,则伤脾碍胃,蕴湿生热,阻滞气机,以致胃气阻滞,不通则痛,皆可导致胃痛。

故《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医学正传,胃脘痛》曰:“初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爝,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3.肝气犯胃脾胃的受纳运化,中焦气机的升降,有赖于肝之疏泄,《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所说的“土得木而达”即是这个意思。

所以病理上就会出现木旺克土,或土虚木乘之变。

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横逆犯胃,以致胃气失和,胃气阻滞,即可发为胃痛。

所以《杂病源流犀烛,胃病源流》谓:胃痛,邪干胃脘病也。

••…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肝郁日久,又可化火生热,邪热犯胃,导致肝胃郁热而痛。

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血行瘀滞,又可形成血瘀,兼见瘀血胃痛。

胆与肝相表里,皆属木。

胆之通降,有助于脾之运化及胃之和降。

《灵枢,四时气》曰:“邪在胆,逆在胃。

”若胆病失于疏泄,胆腑通降失常,胆气不降,逆行犯胃,致胃气失和,肝胆胃气机阻滞,也可发生胃痛。

4.脾胃虚弱脾与胃相表里,同居中焦,共奏受纳运化水谷之功。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胃之受纳腐熟,赖脾之运化升清,所以胃病常累及于脾,脾病常累及于胃。

若素体不足,或劳倦过度,或饮食所伤,或过服寒凉药物,或久病脾胃受损,均可引起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发生胃痛。

若是热病伤阴,或胃热火郁,灼伤胃阴,或久服香燥理气之晶,耗伤胃阴,胃失濡养,也可引起胃痛。

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根,脾胃之阳,全赖肾阳之温煦;脾胃之阴,全赖肾阴之滋养。

若肾阳不足,火不暖土,可致脾阳虚,而成脾肾阳虚,胃失温养之胃痛;若肾阴亏虚,肾水不能上济胃阴,可致胃阴虚,而成胃肾阴虚。

胃失濡养之胃痛。

此外,若气滞日久,血行瘀滞,或久痛人络,胃络受阻,或胃出血后,离经之血未除,以致瘀血内停,胃络阻滞不通,均可引起瘀血胃痛。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早已有关于这种病机的论述:“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若脾阳不足,失于健运,湿邪内生,聚湿成痰成饮,蓄留胃脘,又可致痰饮胃痛。

本病病因,初则多由外邪、饮食、情志不遂所致,病因多单一,病机也单纯,常见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脾胃湿热等证候,表现为实证;久则常见由实转虚,如寒邪日久损伤脾阳,热邪日久耗伤胃阴,多见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等证候,则属虚证。

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皆可形成虚实并见证,如胃热兼有阴虚,脾胃阳虚兼见内寒,以及兼夹瘀、食、气滞、痰饮等。

本病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也与胆肾有关。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

【临床表现】胃痛的部位在上腹部胃脘处,俗称心窝部。

其疼痛的性质表现为胀痛、隐痛、刺痛、灼痛、闷痛、绞痛等,常因病机的不同而异,其中尤以胀痛、隐痛、刺痛常见。

可有压痛,按之其痛或增或减,但无反跳痛。

其痛有呈持续性者,也有时作时止者。

其痛常因寒暖失宜,饮食失节,情志不舒,劳累等诱因而发作或加重。

本病证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症状。

【诊断】1.上腹胃脘部疼痛及压痛。

2.常伴有食欲不振,胃脘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胃气失和的症状。

3.发病常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累,受寒等诱因引起。

4.上消化道X 线钡餐透视、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检查,查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1.痞满胃痛与痞满的病位皆在胃脘部,且胃痛常兼胀满,痞满时有隐痛,应加以鉴别。

胃痛以疼痛为主,痞满以痞塞满闷为主;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痞满者则无压痛。

2.心痛胃处腹中之上部,心居胸中之下部,正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谓:“胃之上口,名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

”《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所说:“然胃脘逼近于心,移其邪上攻于心,为心痛者亦多。

”心与胃的位置很近,胃痛可影响及心,表现为连胸疼痛,心痛亦常涉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故应高度警惕,防止胃痛与心痛,尤其是防止胃痛与真心痛之间发生混淆。

胃痛多发生于青壮年,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其位置相对较低,疼痛性质多为胀痛、隐痛,痛势一般不剧,其痛与饮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吞酸,嗳气,恶心呕吐等胃肠病症状,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胃的检查异常;心痛多发生于老年,其痛在胸膺部或左前胸,其位置相对较高,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绞痛,有时剧痛,且痛引肩背及手少阴循行部位,痛势较急,饮食方面一般只与饮酒饱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心悸,短气,汗出,脉结代等心脏病症状,心电图等心脏检查异常。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而痛,胆病的疼痛有时发生在心窝部附近,胃痛与胁痛有时也易混淆,应予鉴别。

但胃痛部位在中上腹胃脘部,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纤维胃镜等检查多有胃的病变;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B 超等实验室检查多可查见肝胆疾病。

4.腹痛胃处腹中,与肠相连,从大范围看腹痛与胃痛均为腹部的疼痛,胃痛常伴腹痛的症状,腹痛亦常伴胃痛的症状,故有心腹痛的提法,因此胃痛需与腹痛相鉴别。

胃痛在上腹胃脘部,位置相对较高;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位置相对较低。

胃痛常伴脘闷,嗳气,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症;而腹痛常伴有腹胀,矢气,大便性状改变等腹疾症状。

相关部位的X 线检查、纤维胃镜或肠镜检查、 B 超检查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寒热寒证胃痛多见胃脘冷痛,因饮冷受寒而发作或加重,得热则痛减,遇寒则痛增,伴有面色茵白,口和不渴,舌淡,苔白等症;热证胃痛多见胃脘灼热疼痛,进食辛辣燥热食物易于诱发或加重,喜冷恶热,胃脘得凉则舒,伴有口干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少津,脉数等症。

2.辨虚实虚证胃痛多见于久病体虚者,其胃痛隐隐,痛势徐缓而无定处,或摸之莫得其所,时作时止,痛而不胀或胀而时减,饥饿或过劳时易诱发疼痛或致疼痛加重,揉按或得食则疼痛减轻,伴有食少乏力,脉虚等症;实证胃痛多见于新病体壮者,其胃痛兼胀,表现胀痛、刺痛,痛势急剧而拒按,痛有定处,食后痛甚,伴有大便秘结,脉实等症。

3.辨气血初痛在气,久痛在血。

胃痛且胀,以胀为主,痛无定处,时痛时止,常由情志不舒引起,伴胸脘痞满,喜叹息,得嗳气或矢气则痛减者,多属气分;胃痛久延不愈,其痛如刺如锥,持续不解,痛有定处,痛而拒按,伴食后痛增,舌质紫暗,舌下脉络紫暗迂曲者,多属血分。

治疗原则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

旨在疏通气机,恢复胃腑和顺通降之性,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胃痛属实者,治以祛邪为主,根据寒凝、食停、气滞、郁热、血瘀、湿热之不同,分别用温胃散寒、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诸法;属虚者,治以扶正为主,根据虚寒、阴虚之异,分别用温中益气、养阴益胃之法。

虚实并见者,则扶正祛邪之法兼而用之。

分证论治.寒邪客胃症状:胃痛暴作,甚则拘急作痛,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

良附丸是治疗寒邪客胃,寒凝气滞的基础方。

方中高良姜温胃散寒,香附行气止痛。

若寒重,或胃脘突然拘急掣痛拒按,甚则隆起如拳状者,可加吴茱萸、干姜、丁香、桂枝;气滞重者,可加木香、陈皮;若郁久化热,寒热错杂者,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若见寒热身痛等表寒证者,可加紫苏、生姜,或加香苏散疏风散寒,行气止痛;若兼见胸脘痞闷不食,嗳气呕吐等寒夹食滞症状者,可加枳壳、神曲、鸡内金、半夏以消食导滞,温胃降逆;若胃寒较轻者,可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散寒止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