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4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第10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第9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
第9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八校联考)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
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解析:对社会组织实行“分级登记”办法,有利于对本辖区社会组织的管理,从而确保政策的统一性、执法的统一性,这样对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之初政权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A2.(2019·某某A10联盟模拟)1952年中华人民某某国进行了院系大调整。
调整前,旧法学院是政治系,法律系分设,以示法律独立于政治之外。
调整后,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
这种变化()A.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体系B.清除了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前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C.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D.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解析: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之后,为巩固新政权的需要,强调社会主义法律应该服从于中华人民某某国的政治,故C项正确;题干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这不是进行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前的法律体系,故B项错误;奠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的文件是1954年宪法,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9·孝义模拟)1956年8月1日,中共中央指出:“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
”这一表态() 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某某B.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C.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影响D.促进了人民教育不断进步解析:1956年,中央要求《人民日报》的文章,可以由一些人发表与共产党人观点相反的意见,这种观点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某某,故A项正确。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解课件: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4.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 稳定的坚定力量。 5.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周 边环境。
【中外关联· 横向链接】 链接一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的比较 中国人民代 西方资本主义 比较项 表大会制度 国家的议会制
目录
CONTENTS
1 单元 总结升华 2
3
高考 探究讲座 单元提升强化练
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单元总结升华与高考探究讲座
【时空坐标· 通史构架】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要点归纳· 纵向贯通】 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有某些相似之处,都 相似点 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 (代议制民主)
链接二
国际形势对新中国内政外交的影响
国际形势 中国反应 形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 想,为维护世界和平,中国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 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这成 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 志。毅然参加朝鲜战争,有 力地捍卫了国家独立和世界 和平,内政上三大民主政治 制度建立起来
联系
两者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中央政府统一 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性质
三、以和为贵: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 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 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 3.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 关系,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K12学习]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4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第9讲
第4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第9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时限时训练新人教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丹东质检)“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在立国之初就不能不研究和制定一个根本大法,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政治准则……但新中国成立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
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
”这种“变通办法”就是( )A.制定了1954年宪法B.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C.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1954年宪法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与“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不符,故A项错误;依法治国方针的确立是在90年代,与“新中国成立之初”不符,故B项错误;“立国之初就不能不研究和制定一个根本大法”指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家性法律文件就是《共同纲领》,故C项正确;D项与根本大法不符,错误。
] 2.(2017·赣州期末)某中学考试有这样一道文字题:试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
在阅卷中假如你是历史老师,应该给满分的答案是( )A.制定机构不同,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全国人大制定B.性质不同,分别为资本主义性质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宪法C.从时间上看,都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后D.从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D[《共同纲领》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通过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1954年召开,故A项错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是1954年宪法,故B 项错误;《共同纲领》是1949年筹备新中国成立的事宜而召开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故C项错误;法制是民主的保障,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所以这两部法律的颁布都推动了近现代民主化进程,故D项正确。
]3.“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历史纵横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
立完备的法律 重心
设不断完善
体系;“依法
(2)社会主义建设是崭新的事
治国”写入宪 (zhòngx 业,需要在探索中发展完善
法;加强基层 īn)转移;(3)坚持(jiānchí)党的正确领
民主选举
民主法 导,警惕右,更要防止“左”
制日益
完善
第四页,共17页。
二、新中国外交的阶段特征和四次调整 1.阶段特征
第十页,共17页。
一、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严峻形势 1.政治上,人民新政权刚刚诞生,各种反动势力还威胁着 新生的人民政权,美帝国主义在国际上采取孤立中国的政策。 2.经济上,国民党政府留下的是一个贫穷落后、千疮百孔 的烂摊子。 3.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还没有结束,国民党上百万军队 在西南、华南诸地负隅顽抗。美帝国主义不仅在军事上企图包 围中国,还在1950年夏天悍然发动了朝鲜战争。
第十三页,共17页。
2.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建设 (1)新中国成立和民主政治建设: ①建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②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与发展中国家进行 经济(jīngjì)技术合作 (2)加入世贸组织 (3)参与地区性国际组 织的外交活动 (4)开展以联合国为中 心的多边外交
第六页,共17页。
2.四次调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和主线,是新中 国和平崛起战略的重要体现。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大体上经 历了四次: (1)第一次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由“一边倒”转变为“睦 邻友好”、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具体体现 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 异”的方针。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四单元 社会主义的兴起和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课时作业1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时作业1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某某省某某市高三统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按界别组成,各界别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既可发表个人意见,也可提出所在界别团体的主X,甚至是跨界别的共同建议。
这可以表明人民政协( )A.主要履行监督职能 B.具有开放和包容性C.拥有人大部分权力 D.受人民监督和管理解析:“各界别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既可发表个人意见,也可提出所在界别团体的主X,甚至是跨界别的共同建议”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开放和包容性,故B正确;A与材料无关;C不符合史实,错误;D材料无法体现。
答案:B2.(2018·某某高三调考)上图漫画《步步高升》中,各阶层人民代表通过人民政协的大门,沿着一级级阶梯“步步高升”,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某某国”。
漫画中的“人民政协”() A.具有人民某某性质B.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C.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D.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解析:结合所学,1949年召开了人民政协会议,政协成为某某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所以具有人民某某性质,故选A;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协商制度在探索中完善,排除B。
1953年,党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排除C。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排除D。
答案:A3.(2018·某某省抚州市高三联考)建国初期,我国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
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某某国宪法》,从1949年到1957年,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1 261件。
这说明建国初期( )A.法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B.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立法工作C.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某某法制的完善D.立法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解析:注意时间“从1949年到1957年”和“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1 261件”,这些法律涉及X围广,从而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障,故A项正确。
(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4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
4-9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安徽皖江最后一卷)1954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公布后,从6月16日至9月11日,全民对宪法草案的讨论历时近三个月,对宪法草案提出意见有52万多条。
这些意见最后汇集到宪法起草委员会,有些意见最终体现在正式的宪法文本中。
这一工作的开展( )A.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群众基础B.确保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全面建立C.体现了宪法草案中的社会主义原则D.完成了普选产生各级人民代表的任务解析:据材料“从6月16日至9月11日,全民对宪法草案的讨论历时近三个月,对宪法草案提出意见有52万多条”可得出群众参政的民主政治,A项正确。
答案:A2.(2018·北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考前冲刺演练精品卷)1948年5月,中国民主同盟临时总部响应中国共产党“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认为政治协商和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是一切民主党派和民主团体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也是民盟“一贯的奋斗方针”,并明确提出新政协应由“中央来召集”。
这说明( )A.民盟由参政党转变为执政党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民意基础扩大C.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确立D.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地位确立解析: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主要是筹备新中国的建立,而且政协会议得到了一切民主党派和民主团体乃至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这充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民意基础扩大,B项正确。
答案:B3.(2018·江苏扬州中学5月质检)下表是某一时期中央人民政府组成表。
这表明( )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数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6位副主席3 3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29 27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组织形式C.中共联合各方面共同创建新中国D.新时期民主协商政治取得了实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与材料中“机构”“组成人员”相符,C项正确。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效果
保障了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平等地位,使各民族能够共同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 决策。
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各民族地区获得了更多的 自主权和优惠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各民族地区的经济、文 化和社会发展。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依法治国战略取得的成果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了有法可依;加强了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促进了公正廉洁执法; 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依法治国战略的意义
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确保国家 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改革开放后政治体制变革
政治体制改革启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 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 期,也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的启动。
民主法制建设加强
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 得到加强,如制定和完善法律法 规、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人
权保障等。
政治参与渠道拓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 政治参与渠道不断拓宽,如实行 基层民主选举、推进网络问政等 ,使公民的政治参与更加广泛和
1954年宪法的历史地位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中国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 础。
1982年宪法及其修订历程
1982年宪法的制定背景与内容
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宪法进行全面修改。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出了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 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通史坐标+知识纵横链接+阅卷名师点评)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
误
第八页,共19页。
改革开
放时期 (1978年 以来)
两极格局逐步瓦解, 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 加速,世界政治格局 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发 展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 针具体表现为不结盟的 政策。以联合国为中心 开展多边外交,维护世 界和平。积极参与地区 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内政上,作出实行改 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 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五页,共19页。
(3)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zhìdù)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人民主 权,实行责任内阁制。后由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民主共 和制度(zhìdù)徒有虚名。 (4)社会主义民主制度(zhìdù)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确立了三大民主制度(zhìdù),即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zhìd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zhìd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zhìdù)。
第十三页,共19页。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 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wéi yī) 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 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 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 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第十一页,共19页。
(3)画龙不点睛:很多考生已经列举出了正确的角度和史实,但 是,不能和问题联系起来,画龙而不点睛,因此丢分的同学比 比皆是,甚是可惜。 (4)不能科学运用材料的信息(xìnxī):或者对材料信息(xìnxī)视 而不见,或者照抄材料的原话,不能对材料进行科学地概括。
第十二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9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总结课件岳麓版
【针对训练】
1.有学者对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每年数百个讨论的议题进行统计发现,
涉及中国或中国共产党的议题,1945~1948年每年只有4~5个,而1949年
便陡然增加到70个。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Βιβλιοθήκη 政局变化B.“冷战”重心东移
C.朝鲜半岛分裂
D.意识形态相同
解析:A 1945~1948年中国处在国民党统治之下,1949年国民党统治 被推翻,新中国成立后,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涉及中国或中国共产党的议 题增多,A项正确;“冷战”的重心一直在欧洲,B项错误;朝鲜半岛分裂与 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涉及中国或中国共产党的议题增多无关,C项错误; 双方意识形态一直相同,D项错误。
2.(2016·湖南常德一模)1954年10月5日,董必武向中共中央递交的专题 报告中提出:应加紧在中科院设立法学研究机构,建议由中国政治法律学 会担负具体筹备责任。此报告的背景是( ) A.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 B.国家正在准备制定新的宪法 C.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急需法律保障 D.中央提出了发展科学文化的“双百”方针
解析:B 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从材料“《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准备要 坐牢”可以看出社会舆论并不开放,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十一届三中全 会召开于1978年底,C项排除。从材料“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 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仍然没有冲破“两个凡是” 的禁锢,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发表后,既有赞誉又有批评,说它“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 想”,批评的言论明显体现了“左”倾思潮,所以材料说明“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左”倾错误仍然严重禁锢人们的思想,“左”倾束缚亟待突破,B 项符合题意。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4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单元高效整合 新人教版
第4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单元高效整合
新人教版
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
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
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一边倒”转变为“睦邻友好”、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具体体现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积极缓和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建立外交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具体体现为与日、美建交。
3.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的四项原则,发展与其他国家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是经济合作和周边良好环境的创设。
突出的事件有:加入经济区域集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大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关注邻国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动向等。
4.第四次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和国际格局多极化、民主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中国由努力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发展为积极谋求国际秩序的重大发展,具体体现为“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
“和谐世界”是国际秩序观,是中国真正从一个国际体系成员的角度来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这是中国外交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是中国外交领域一个新的理论平台。
表明中国要完全成为国际社会的成员,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与世界融合,已成为国际体系的维护者、建设者和改革者。
三、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的异同[中外关联]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点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进行对峙,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二、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建交: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1954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参加日内瓦会议(1)目的:和平解决印度支那和朝鲜问题。
(2)成果:周恩来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3)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参加万隆会议(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
(3)成果: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4)意义:推动了“万隆精神”的形成,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核心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成就史料一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我们不学他们。
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①独立精神……——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 史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项原则的精髓,③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史料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它⑤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4周年[学会读史](1)根据史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与中国近代外交的本质区别和最大特点。
[提示]本质区别:性质不同:近代属于屈辱性外交,新中国成立初期属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最大特点: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一边倒”。
(2)根据史料二、三回答,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提示]它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史论归纳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1)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等方针,从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1)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
(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1.(2017·莆田质检)1950年,中国、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此举( )A.促进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B.推动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推动“一五”计划顺利实施D.促成“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C[根据“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可知,通过此条约中国可获得苏联的经济和技术援助,为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提供条件,故C项正确。
] 2.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与印度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这些外交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B.推动不结盟运动蓬勃发展C.消除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D.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D[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参与国际问题的讨论,以此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故D项正确。
] 3.(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越南胡志明主席曾发表文告说:“在会议上,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胡志明所说的这次会议( ) A.提出“求同存异”方针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D.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C[该会议有中国、苏联的参与,会议结果使法国承认了越南的独立,据此可知该会议为1954年日内瓦会议。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在1953年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故B项错误;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故C项正确;万隆会议才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故D项错误。
]考点2|开创外交新局面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标志: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1)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2)进程①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②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日关系正常化(1)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
(2)标志: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双方签署建交联合声明。
(3)意义:在国际上掀起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外交活动(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倡导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核心问题中美、中日和中苏(俄)关系史料一更加有趣的是在①此时期美国为何会就中国明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保持着极其相似的态度。
1972年2月28日,上海联合公报发表,提出了双方解决“根本性分歧”的方案。
……国际争端的解决都要基于这一基础,不得诉诸武力解决和威胁。
美国和中国同意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共同关系。
——罗伯特·基斯《周恩来和平共处外交的当代意义》史料二②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
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 史料三1950年,③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01年,④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国际条约集》[学会读史](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时期美国为何会就中国明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保持着极其相似的态度”。
[提示]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难以继续;中美共同面临着苏联的威胁;中美两国都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之作为解决双方分歧和实现和解的基础。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的理解,并指出这一“不正常状态”结束的直接原因。
[提示]理解:二战后,日本政府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方面保持着“外交关系”。
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结盟对新中国带来的影响。
分析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转而实行不结盟政策的原因。
[提示]影响: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孤立;苏联的经济援助有利于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实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原因:改革开放需要有一个安定良好的外交环境;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到期。
(4)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
[提示]中苏(俄)关系实现正常化;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调整外交战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俄罗斯国际地位下降,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史论归纳1.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1)对中国: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中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快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对世界: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实现各国的共同繁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影响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1)根本原因:国家和民族利益,国家政权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外交政策制定的首要目的和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