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研究的新收获
楚辞观后感古代诗歌的独特力
楚辞观后感古代诗歌的独特力楚辞观后感——古代诗歌的独特力量古代诗歌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而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更是展现了其独特的力量。
楚辞的音韵饱满,情感真挚,以及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表达手法,使人们深受其感染。
在阅读楚辞之后,我不仅对古代诗歌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对自身的感受和思考得到了深层的触动。
首先,楚辞音韵饱满,悦耳动听。
楚辞以其独特的音韵感染力成为了读者的心灵的触动。
在楚辞中,音节的重复和反复出现构成了一种强烈的节奏感,使整首诗情感沉浸其中。
比如《离骚》中“欲黄昏,吾室峨峨。
”这种叠韵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音韵的魅力,使诗歌中的情感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其次,楚辞情感真挚,内容丰富。
楚辞中融入了作者的真实感受和生活经历,表达了对人生、对爱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比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这种对民生苦难的深情表达,让人不禁为古代的疾苦和磨难心生感慨。
而《卜居》中的“伯牙继以箫兮,固无咎焉!女咸将子,适与儿还。
”表达了一种深切的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再次,楚辞独特的表达手法和叙事风格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楚辞中常以自比自喻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情感,营造出一种具有独特感染力的氛围。
比如《离骚》中的“东茂陈树,木实花发纷繁。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将作者的情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我们能够领略到作者内心深处的独特体验。
同时,楚辞还采用了比兴、象征等手法,使诗歌充满了哲理和艺术的意蕴。
通过阅读楚辞,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诗歌的独特力量。
古代诗歌不只是文字的堆砌和平淡的叙述,它融汇了音韵、情感、表达手法等多方面的元素,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描写,寄托了作者的思考和情感。
而楚辞作为古代诗歌中的佼佼者,更是通过其独特的音韵、真挚的情感以及独特的表达手法,将读者带入一个美妙而深邃的世界。
总之,楚辞观后感让我更深刻地领略到了古代诗歌的独特力量。
通过其饱满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表达手法,楚辞引发了我对古代诗歌的深入思考和感受。
典籍里的中国楚辞观后感800字
《典籍里的我国楚辞观后感》一、引言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楚辞以其深远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被誉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读完楚辞后,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人生智慧和情感表达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在本文中,我将共享我对楚辞的观后感,希望能引起读者对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视和欣赏。
二、深度评估楚辞是我国古代楚国地区的民间歌谣,包括《离骚》、《天问》、《九歌》等,涵盖了对生活、自然、人情的深刻反思和表达。
通过深入解读楚辞,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情感洞察。
《离骚》以屈原的个人经历为主线,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的思考,呼唤着人们的自由和正义意识。
《天问》则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追问和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展现了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
《九歌》以丰富的意象和抒情的语言,诉说了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之间的纠葛,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情感的热烈追求。
三、广度评估楚辞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在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现代也对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楚辞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我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的生动记录。
其中包含的关于爱情、家国、自然、生命等主题,都是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能深切共鸣的内容。
通过深度阅读楚辞,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生活状态、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他们对于生命、自然的感悟和体验。
楚辞对于我国文化传承和人们的思想启迪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阅读楚辞的过程中,我深受其中的情感共鸣和智慧启迪。
通过楚辞的描写和表达,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代人们对于生命、自然和情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楚辞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更能够在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认知和心灵上的启迪。
我对楚辞的重视和欣赏是深刻的,我相信楚辞也会继续影响着更多的人们,为他们带来智慧和情感的启迪。
五、总结通过本文的深度评估和广度评估,我对楚辞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楚辞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和情感表达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典籍里的中国《楚辞》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楚辞》观后感中国文学史上,楚辞作为一部珍贵的典籍,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我最近阅读了中国典籍中的《楚辞》,对其中的内容和情感表达深感震撼和感动。
下面,我将就自己的观后感来谈谈对《楚辞》的一些体会和理解。
《楚辞》是中国古代楚国的文化瑰宝,它由屈原创作,内含唯美的诗歌和深情的赋体文章。
当我阅读这部典籍时,立刻被它独特的韵味和艺术风格所吸引。
其中的诗歌如词般婉转动人,表达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对家国沉浮的痛惜之情。
这些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更是展现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境界。
在《楚辞》中,我最为喜欢的是其中的一些经典篇章,如《离骚》、《九歌》等。
这些篇章以其优美的辞章、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离骚》这篇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成为了我心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屈原个人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他对楚国沉沦和自身命运的不甘和思索。
每一句都富有哲理和深邃的思考,让人读后陷入沉思。
同时,这些作品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除了文学价值外,我也从《楚辞》中领悟到了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品中的情感和思考引发了我对于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楚辞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命运的反思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思考自己对于家国和社会的责任。
这些思考给了我人生的启示,告诉我要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不畏困境,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努力。
总之,中国典籍《楚辞》是一部令人陶醉的文学之宝。
它不仅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给予了我们很多关于生活、情感和思考的良好引导。
通过阅读《楚辞》,我加深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也从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和力量。
这部典籍无论在文学价值还是思想内涵方面,都不可忽视。
我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楚辞》将依然光芒万丈,永远熠熠生辉。
楚辞的读后感
楚辞的读后感近日,我有幸翻阅了一些楚辞的作品,深受其独特魅力所吸引。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辉煌的一朵奇葩,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阅读楚辞,我对古代文化和传统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受到了情感的共鸣,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对楚辞进行分析和赏析。
首先,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量融合了楚地的风土民情和历史典故。
作者们以深情厚意描绘了楚国的辉煌和伤痛,展示了古代楚地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通过阅读《离骚》这一篇章,可以感受到屈原对楚国的深情厚意和对流亡生活的苦痛。
他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以及对时事政治的批判,表达了对故土的留恋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这其中融入了很多楚地的典故和历史背景,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其次,楚辞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
其语言优美华丽,诗句字字珠玑,充满了韵味和音乐感。
楚辞常常采用辞章、讽喻、比兴等修辞手法,使文字富有变化,意境生动。
例如在《天问》一篇中,这首诗通过描述自然界的变化,以及人心对天地万物的思考,表达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思索。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给人一种耐人寻味的美感。
最后,楚辞作为一种抒发情感的载体,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力。
楚辞中常常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离愁别绪、怀念思乡之情等,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例如《涉江》一篇中,作者以写生的方式表达了自己乘船泛江时的离愁别绪,画面感十分明确,令人感同身受。
楚辞通过种种抒发情感的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楚辞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强烈的情感共鸣力,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通过阅读楚辞,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楚辞的艺术风格和美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对诗歌形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楚辞中的情感抒发也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真挚情感和与之共鸣的喜悲。
总而言之,楚辞的功力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优美的艺术表达和强烈的情感感染力,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艺术明珠。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中,《楚辞》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当我第一次翻开《楚辞》,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奇幻与浪漫的世界。
《楚辞》里的文字,带着一种神秘而迷人的魅力。
那些优美的词句,如同灵动的音符,在我的心间奏响。
我读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仿佛看到了屈原在漫长的道路上孤独而坚定地前行,心中怀着对真理和正义的不懈追求。
这种精神让我为之动容,也让我不禁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表现。
就说前段时间吧,我报名参加了一个绘画比赛。
一开始,我信心满满,觉得自己一定能画出令人惊艳的作品。
可当真正开始动笔的时候,我才发现困难重重。
我总是画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线条不是太生硬就是太绵软,色彩的搭配也总是不协调。
看着那一张张不尽人意的草图,我开始感到沮丧,甚至想要放弃。
就在我几乎要打退堂鼓的时候,屈原的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突然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我想,屈原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遇到了那么多的艰难险阻都没有放弃,我怎么能因为这点小挫折就轻易认输呢?于是,我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更加努力地练习。
我每天都会抽出几个小时来画画,仔细研究优秀作品的构图和色彩运用,不断地修改自己的草图。
有时候,为了画好一个细节,我会反复琢磨上好几个小时。
那段时间,我的房间里到处都是画纸和颜料,整个人也变得有些不修边幅。
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我终于画出了一幅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当我把这幅作品交上去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期待。
虽然最后的结果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完美,但我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我已经收获了很多。
再读《楚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又让我感慨万千。
屈原对于自己心中所追求的美好,哪怕经历多次生死考验,也绝不后悔。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爷爷。
爷爷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书法。
但那时候家里穷,根本没有条件让他去专门学习。
为了练字,爷爷就用树枝在地上写,用石头在墙上刻。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一些,爷爷就省吃俭用买了笔墨纸砚,每天下班后都会坚持练上几个小时。
《楚辞》读后感5篇范文
《楚辞》读后感5篇范文《楚辞》读后感篇1以前陆陆续续读过一些楚辞,但是总没有读过相对完善的全集,最近因为写论文要拓展阅读一些资料,便把楚辞放在了阅读计划中。
这本书注释有的相对繁杂,有的又失之简略,不算是最好的初级读物,作为研究级的初等读物倒是可以。
在阅读古代文学的时候,我不太喜欢学术式的读法,但又不能过分感性蜻蜓点水,总的来说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
比如读《论语》,读杨伯峻先生的注译,感觉非常好,也有学术上的启示,也会刻意挑出一两个问题拓展研究一下,但不会针对大量问题找几十种资料来参考。
我也做过少量的专题学术研究,学习使用严谨的方法讨论问题,得出看似正确的结论,但这并不是我追求的方向。
还是希望自己能感性地与作品接近,但在叙述中不要出现知识性的硬伤。
文学研究可以大致划分为考证与解读,考证务求详实,解读则多自由,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个有趣的解读者呢?且从平凡的阅读者开始吧。
《楚辞》在诗歌发展历程中是一种极其特别的文体,可以说“空前绝后”,集中取得了成绩(尤其集中在屈原身上),后代很难有大范围的发扬。
这种文体就像一个绝顶高手,发了一阵大招以后就成为了传说。
学习汉语的人从古到今当然都无法绕过楚辞,通行的语文教材也不可能忽略,但是一般的阅读者总与之隔阂较深。
以现行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为例,节选的《离骚》虽然是高考必考内容,学生却背诵困难理解更困难。
不仅楚辞,《诗经》也差不多。
真正喜爱《诗经》的读者如今并不普遍。
这种情形首先跟《诗经》与楚辞距离我们的时代过于遥远有关,尤其是现代文成为主要表达工具以后,许多词语都被束之高阁,成为了语言上的“文物”,缺少使用,自然不能普及。
然而,了解过去又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冲动,我们总会一再回望过去,接近那些优美的辞章,并且总会有人从中获取幸福。
谈论《离骚》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足够长,足够丰富,足够荡气回肠,说实在的,我这样的平庸读者配不上这样的作品——很难平视,不免仰视。
大学的时候在湖边背《离骚》,重庆的空气很少流动,因此全身呼吸不是特别顺畅,湖水也不是活水,现在想来都有些气闷。
《楚辞》读后心得体会
《楚辞》读后心得体会《楚辞》是我最近的读物,这部伟大的经典着作不仅让我对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多的感悟。
《楚辞》是屈原的代表作,他是一个忠诚的国家官员,因为他的改革主张失败,而被放逐到沅江流域。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我觉得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他敢于挑战权威,敢于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当时社会和政治环境的窗口。
《楚辞》的主题十分丰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尊卑秩序的强调和对爱恨情仇的描绘。
在屈原的笔下,这两种情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同时,通过阅读《楚辞》,我也更深入地理解了古代中国的等级制度和道德观念。
在我的个人经历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些困扰我情感上的问题。
但是在阅读《楚辞》后,我对于这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我意识到,人的情感是复杂而真实的,我们需要尊重和接受这些情感,同时也要学会从这些情感中汲取力量,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通过对比阅读,我发现《楚辞》和其他文化中的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同。
比如与古希腊的悲剧相比,《楚辞》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的描绘,更加深入地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
同时,《楚辞》中的主题和思想也不同于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它更加注重对个人情感和社会责任的平衡。
总的来说,《楚辞》是一部让人深受启发的作品。
通过阅读《楚辞》,我对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古代中国文学的魅力,也让我思考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楚辞》,从中获得启示和力量。
阅读楚辞心得体会(通用13篇)
阅读楚辞心得体会(通用13篇)阅读楚辞篇1在《楚辞》诸章中,无时无处,都洋溢着屈原爱德胜过爱身的情怀。
用大量的丽花香草来借喻自己高洁的品德,江蓠、芷、秋兰、木兰、宿莽、留夷、揭车、杜衡、菌桂、薜荔、芰荷、芙蓉等等。
不仅自己,对于自己担任三闾大夫时培养出来的楚地人才,也是一样的期望。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也就是宁可看到他们因故萎绝而不愿看见他们被污秽直道德败坏。
因直谏而遭到如此待遇,却不随流俗而改志。
在《离骚》一文中,借女媭之言责备曰:“鲧婞直以亡身兮。
夫何茕茕独而不予听”。
又借厉神之口劝之曰:“君可思而不可恃兮。
何不变此志也?”。
可是在诸多文章中,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申明:“亦余心之所善牺,虽九死其尤未悔!”、“宁溘死已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罚!”。
他放弃苟且钻营,随俗流变,坚持己志,最后以自己的躯体的陨落为修德作最后的殉葬,为他的一生画上史诗般的悲剧结尾。
这样沉重的爱有多少人能够拥有?有多少人在历史的流沙中来了又走了,连淡淡印痕都未曾留下。
有多少事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又谢幕,连隐隐的歌声都未留下。
有多少爱在历史的舞台上如流星般划过,又被夜幕淹没。
可是屈原带给我们的爱却是如此的厚重,如此的感人。
这就是他的.痕迹,他的歌声,他的那道永恒的光阅读楚辞心得体会篇2先吸引我的2113是书名,当书到手5261时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去读这本书。
读完后4102不禁觉得神清气1653爽,以前也曾读过一些书,读后似乎感觉都是一些空话,仅仅留给我一些无谓的说教,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看了这本书后,感觉与众不同,如何才能做最好的自己?这需要我们每个人进行思考。
是的,更多的时候,大家都在审评对方,研究对手,却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了解自己。
李博士用平实的语言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心门。
他告诉人们:做人不是只有自省才能更完美,但是不时的自省却能让自己更加的清醒;做人不是简单的树立理想就可以轻松实现,但是没有理想的人却一定无所适从;做人一定要有广阔的胸怀,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才有容天下之大量的非凡气度;做人要有勇气,真正敢于追逐自己梦想的人才能让更多的机会停留在自己身边……他不仅提出了浅显易懂的“成功同心圆”说,而且运用了发生在他身边的大量故事来阐述成功的秘诀。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提起《楚辞》,我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奇幻与浪漫的世界。
说实话,刚开始读《楚辞》的时候,真的有点头疼。
那些生僻的字词,复杂的句式,让我感觉像是在走一条布满荆棘的小路。
但慢慢地,当我静下心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琢磨,一句一句地去理解,我发现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门。
就拿屈原的《离骚》来说吧,那真叫一个精彩!屈原把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还有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全都融入到了这长长的诗篇里。
他一会儿说自己要像神仙一样骑着飞龙到处遨游,一会儿又感慨自己在人间的不得志。
我仿佛能看到他站在汨罗江边,风吹起他的长袍,他满脸忧愁,嘴里念叨着那些诗句。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屈原对自己高洁品质的坚持。
他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意思就是那些坏女人嫉妒他长得漂亮、品德好,就到处造谣说他的坏话。
这多像我们生活中那些见不得别人好,到处搬弄是非的人啊!屈原可不管这些,他就是要保持自己的正直和善良,绝不和那些小人同流合污。
还有《九歌》,那里面描写的神灵可太有意思了。
比如说湘君和湘夫人,他们之间那种若即若离、相互思念的感情,让人觉得又甜蜜又无奈。
想象一下,湘夫人满心欢喜地去和湘君约会,结果等了半天湘君都没来,她那个生气、失落的样子,是不是像极了我们和朋友约好了见面,结果被放鸽子的心情?再说说《天问》,屈原一口气提了那么多问题,从天地开辟问到历史兴衰,从神话传说问到人间万象。
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总是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屈原也是这样,他对一切都想要探究个明白,这种求知欲真的太让人佩服了。
读《楚辞》的时候,我还发现里面有好多美丽的景色描写。
比如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轻轻吹过,洞庭湖的水波荡漾,树叶纷纷飘落。
闭上眼睛,我好像就能感受到那凉凉的秋风,看到那波光粼粼的湖面和飘舞的树叶。
这可比我在公园里看到的秋天美多了!《楚辞》里的这些诗句,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幼儿园楚辞心得体会总结
幼儿园楚辞心得体会总结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特别喜欢教授《楚辞》这一学科。
这
些诗歌不仅富有艺术感和美感,而且在文化层面上也是非常值得
学习的。
我认为教授《楚辞》可以帮助幼儿发展他们的文学修养
和审美观,并为他们了解中国文化打下基础。
首先,我在教授《楚辞》期间发现,这些诗歌是一种非常好的
语音训练。
对于幼儿而言,练习正确的语调、抑扬顿挫和节奏非
常重要,因为这些都是他们在语言发展中必须掌握的技能。
通过
朗诵《离骚》和《九歌》,幼儿可以提高他们的语音和语调技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中的美学和文化。
其次,在教授《楚辞》期间,我还发现这些诗歌能够增强幼儿
的文学修养。
大多数幼儿喜欢听故事,喜欢动物和宏伟的场景。
通过《离骚》中强烈的歌颂爱情和自由的,以及《九歌》中讲述
的神话与传说,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个时期的文化特征,并逐
渐形成自己的文学兴趣和好习惯。
最后,研究《楚辞》是一种优秀的跨文化教育体验。
对于在国
外长大的孩子,了解中国文化往往是一项挑战,因为他们可能不
知道如何接触和理解中文的著作。
但对于这些同学,通过重要的
文学作品《楚辞》的学习和讨论,则可以为他们传递中国特有的
审美和文化。
总之,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相信教授《楚辞》对幼儿的成
长和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它们不仅加强了幼儿的语音和语调技能,而且培养了幼儿的文学修养,还为跨文化教育体验提供了机会。
我会一直坚持教授这一学科,帮助幼儿发展自身潜力和价值。
国学经典《楚辞》读后感优选份
国学经典《楚辞》读后感优选份国学经典《楚辞》读后感 1我第一次读《离骚》的.时后,还是在升入四年级之前的暑假,那个时侯丝毫不懂,合著注音和释意,一点一点的阅读、背诵。
在我对楚辞没有了解的情况下,凭借着一种感觉,我爱上了楚辞。
直到现在我明白,那种感觉就是对屈原的敬佩和尊重。
在我心中,屈原是一箇无可否认的天才诗人,佢的人生充满了浪漫。
在佢的诗中,有高冠长佩的美人,有芬芳淸幽的香草,有飞驰云端的远游,这一切都似眞似幻。
屈原的诗永远是梦与眞的结合,分不淸哪些是实,哪些是虚,与庄周梦蝶颇有些神似。
唯一不同的是,庄子是飘逸的,而对于屈原来说,佢的责任感成了桎梏,牵绊住了佢的手脚,使佢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牢牢的捆在了一起。
一部《楚辞》是以屈原的毕生心血所作,每一首诗都浸透著诗人的血泪。
直到今天,透过凄美忧伤的诗句,还能体会到屈原的执著、痛苦、愤怒和思念。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少年得志的屈原已经不复存在,只有一个颜色憔悴、行吟江畔的老翁,在风雨中默默的坚守著自个的理想,用枯槁的躯体紧紧抱住祖国的土地,谛听著来自内心深处的呼唤。
我曾在许多箇无人的静夜裏背诵楚辞,那种凄冷的美感,使夜闲的月光更加皎洁冷淸,奇寒彻骨。
从未有一部作品,使我的心那样冷,那样静。
对我来说,楚辞的艰深晦涩如同曲折的小路,但佢的美,就像小径上幽静美丽的风光,彻底折服了我,把我带进了另一片明媚而晴朗的天空。
所以在每次旅游的飞机上,我都会温*楚辞。
优美的诗句,使旅途不再艰苦漫长。
我从心底裏热爱那些诗句,每时每刻都不曾忘记。
在我困惑迷茫的时后,楚辞中的词句,如淸泉一般灌溉著我的心灵,给了我勇气和信心。
我选不出最爱的一段,因为每一段都是那样的美好。
我只爱那美丽的章句,爱那凄美的风格,而且更爱屈原纯洁的心灵。
自从第一次翻开那本书开始,我就和美丽的楚辞结下了不解之缘。
直到现在,对楚辞的热爱依然不变。
希望每一天,我都能拥抱那些可爱的诗句,在阳光中品味楚辞中语言的魅力。
《楚辞》读后感范文(通用12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通用12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楚辞》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楚辞》读后感篇1离骚,犹离忧也。
我看离骚,通篇“寻求”二字。
屈原实已看破,但不罢休,看破之后,还要寻求,上天入地,求不得,死。
屈原是中国的浮士德。
浮士德临死之前,说:美!得其善终了。
离骚末段,屈原写“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居”。
屈原到底看破之后,没有看破这个看破。
这是老子的境界。
唯有如此,天地之间,才能相安无事。
屈原是很有姿态的,他哭,不是胡乱大哭,要拿柔软蕙草,才掩面大哭。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他手持兰草,菱叶为衣,莲花为裙,帽子高耸,佩剑奇诡,行走在幽昧竹篁之中,极其讲究,做足悲哀的姿态,有趣,如同电影画面。
屈原创造了中国第一个诗人形象。
中国第一个诗人就是如此器宇不凡。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制支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人生各有各的乐事啊,我偏好美洁已成自然。
)中国最早的唯美主义宣言。
骚体,浓醉之体。
屈原说“众人皆醉我独醒”,实为不然,屈原是浓醉之后说醉话,酣畅淋漓,反反复复,老子是酒后吐真言,说一是一,不肯多说。
愈是古代的人,与神的关系愈近。
抛去“生产力不先进”不说,我认为彼时的人,更有神性。
现在的人,只剩下了被教化了的“人性”。
屈原笔下天地、日月、山川、鬼神,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诗经是穿着粗葛布,风中沁着汗水味的,最常见的植物是篙和艾草、葛叶,间或提到桃花、杨梅。
离骚,九歌,熙熙攘攘地涨满蕙草、灵芝、椒树、莲花、荷花、兰草、木兰、秋菊、辟芷、江离的香气。
“芳芳菲兮袭予”“芳芳菲兮其弥章”。
时人著有一本《夏木簌石的百合》,也可写一本《屈原笔下的植物》。
“余处幽篁兮不见天,路险难兮后来。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楚辞》读后感范文。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风格,深受读者的喜爱。
读完《楚辞》,让我深受启发,感悟颇多。
首先,我被《楚辞》中的诗歌所感染。
诗歌是一种美妙的表达方式,它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在《离骚》中,屈原以华丽的辞藻,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让人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而在《天问》中,屈原以宏大的视角,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令人感叹万物之间的联系和生命的脆弱。
这些诗歌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也让我对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其次,我被《楚辞》中的意境所震撼。
在《离骚》中,屈原以瑰丽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描绘了一个个极富诗意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了诗歌的美丽和力量。
在《九歌》中,屈原以绚丽的图景和悲壮的气势,展现了楚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让人感受到了古代楚国的辉煌和悲壮。
这些意境让我感受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情感
共鸣,也让我对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总之,读完《楚辞》,让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诗歌的美丽和力量,也让我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我相信,《楚辞》会继续激励着后人,让他们在文学的海洋中驰骋,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力量。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提起《楚辞》,我仿佛就被卷入了一场古老而神秘的梦境。
起初,我只是怀着好奇与敬畏,轻轻地翻开了那泛黄的书页,却未曾想,就此走进了一个绚丽多彩、情感丰沛的世界。
《楚辞》里,那些优美的词句就像一幅幅灵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屈原的悲愤、宋玉的哀怨,都透过文字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
我看到了屈原在汨罗江畔孤独徘徊的身影,听到了他对楚国命运的声声叹息。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屈原在《离骚》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现实的不屈抗争。
他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一句,仿佛是他内心的呐喊,让我感受到了他在困境中坚定前行的决心。
想象一下,屈原独自一人,走在漫长而崎岖的道路上,四周是迷雾重重,不知道前方究竟有多少艰难险阻。
但他没有退缩,没有放弃,那坚毅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真理和正义的渴望。
他不停地走着,哪怕衣衫褴褛,哪怕身心俱疲,也要去追寻那一丝光明。
还有他对自己身世和品德的描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他把自己比作香草美人,那种高洁的品质和自信的姿态,让我不禁为之赞叹。
就好像在一个满是尘埃的世界里,他独自绽放着纯净的光芒,不被世俗的污浊所沾染。
他精心地呵护着自己内心的美好,不断地修炼自己的才能,只为了能够为楚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我读到《九歌》时,又被其中浪漫而神秘的氛围所吸引。
那些神话中的神灵,在屈原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
湘君和湘夫人的爱情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真挚与无奈。
他们在江边守望,期待着与对方相见,那细腻的情感就如同我们身边那些平凡而又动人的爱情一般。
我仿佛能看到湘夫人精心打扮,满心欢喜地等待着湘君的到来,可最终却只有失望和落寞。
但即便如此,她依然怀着希望,下次还是会用心地准备,只为了那短暂而美好的相聚时刻。
再说说《天问》,那一连串的问题,真的是让我脑洞大开。
屈原对天地万物、历史传说的质疑和思考,让我也跟着他的思路一起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文化瑰宝。
它汇集了中国古代楚国的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日,我有幸读到了这部经典之作,深深感受到了它的博大精深和辛酸苦辣。
《楚辞》是楚文化的代表之作,是楚国人民的心灵追求与感悟的写照。
它的创作历时千年,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汉代完成。
《楚辞》共分九篇,513篇,其中《离骚》堪称《楚辞》的巅峰之作。
《离骚》以屈原的剧烈命运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命运的感慨与思考。
《离骚》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而成为后代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
阅读《楚辞》时,我深深地被诗人的矫情狂放所感染。
在这谈情说爱的诗歌中,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被赋予了崇高的精神内涵。
《离骚》中的“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自惭形秽比窈窕,衰柳残花黄烟萝。
”等著名句子,尽显屈原之诗歌造诣高超,思想深刻,语言凝练简洁又不失华丽。
这使我十分欣赏这位千古第一才子。
《楚辞》不仅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这部史册反映了楚国艰难卓绝的历史经验,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奋斗与进取。
在当今时代,我们同样需要发扬《楚辞》中所弘扬的精神,努力拼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
《楚辞》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
我们需要像屈原一样,不断地追求真理,开创出一片新天地;我们需要像《九歌》一样,竭尽所能,造福于人民;我们需要像《离骚》一样,保持对命运的警惕和对自己的反思,不断地挑战自我。
总之,阅读《楚辞》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激发了我对人生奋斗和追求成功的决心和勇气。
我相信,《楚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资产,更是后人探索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启蒙和研究的重要来源。
阅读《楚辞》,读懂古人,了解自我,体悟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血脉,历史和现实的融合,文化和科技的交融,让人无比感慨和敬畏。
《楚辞》读后感(精选18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精选18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楚辞》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楚辞》读后感篇1看到楚辞最开始想到的是屈原—一个以死亡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的人,他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个爱国者。
他有理想,有目标,有政治抱负,却也因此被敌对,被流放。
他殷切的盼望着君主睿智、国家强盛,盼望着自己才华得以施展,能有所建树,但他最终只剩无助和孤独,对他来说,人生都如浮萍般无根无蒂,陌如尘土,一个人经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过那么多地方,他孤独、劳累,但自己却那么渺小,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自己的生命都无力改变,他找不到路,回不去郢都,只能用自己的生命来体现他对国家、对人民的爱,只盼着灵魂能够飞回故乡去。
“纷吾即有此内美兮,有重之以修能”年轻的屈原,器宇轩昂,才华横溢,他有朝气,自信,是不屈的斗士,“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光阴似箭,唯恐抓不住飞逝的时光,希望岁月来让自己的心灵更加美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是体现了他为了国家强盛矢志不渝的精神。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已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分,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苟余情其信婷以练要兮,长颇颔亦何伤。
”等等在现在社会同样适用,人们忙着争名夺权,追逐利禄,猜忌着别人,彼此间勾心斗角,相互嫉妒,忽视了本该有的追求,抛弃了内心原本应该拥有的纯真和善良,这些话也告诫我们,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当保留内心真正的美好和善良,让自己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行为。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意思是,趁你年轻还未衰老,施展才华还有大好的机会,没错,当下的我们,还年轻,还有时间和机会去追寻、去奋斗,去实现理想,不应该在该努力拼搏的年纪而懈怠,更不应该向自己认输。
楚辞故事研究报告
楚辞故事研究报告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之一,也是楚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楚辞的作者是屈原,他是楚国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被誉为楚辞之父。
楚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推崇。
楚辞的故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故事有《九歌》、《离骚》、《天问》等。
这些故事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和反思。
《九歌》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神话传说为题材,描绘了楚国的神话世界和其独特的宇宙观。
其中,歌颂了太阳神、炎帝、女娲等众多神祇,揭示了人与自然、神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些歌颂的内容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命运的哀叹,展现出屈原深沉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性篇章之一,这是一首长篇抒情诗,描写了屈原的流亡生活和对时局的思念。
通过对作者自身经历的描绘,以及对国家兴衰的反思,表达了屈原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社会黑暗的深深担忧。
《离骚》以其豪放的语言、辞藻华丽的表达和激昂的情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天问》是屈原的另一篇代表作,它以对天地万物的思考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宇宙真理的追寻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在《天问》中,屈原以自然的景物和宇宙的规律为表现手法,通过对宇宙万物的描述和对人类历史的回顾,展现了对生死、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是一篇既哲学又抒情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屈原深厚的思想修养,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悲壮乐观。
楚辞的故事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屈原思想和楚辞艺术的机会。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之处和深远影响。
同时,楚辞的故事也积极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激发了人们对自然、对生命、对人类境遇的思考和感悟。
最新幼儿园楚辞心得体会(汇总19篇)
最新幼儿园楚辞心得体会(汇总19篇)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对于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首先,要对自己进行全面地梳理和总结,不仅要关注到自己的成功经验,还要认真思考和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能够找到改进的方向。
其次,要注重语言的表达和叙述技巧,在写作中要注意条理清楚,观点明确,语言简洁准确,以便能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体会。
另外,还可以适当参考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从中学习借鉴,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仅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幼儿园楚辞心得体会篇一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种文学形式,它表达了南方地区的思想、感情和人性。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描绘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情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在阅读楚辞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学和文学艺术魅力。
首先,楚辞中的情感错综复杂,令人深思。
从《离骚》中的离愁别绪,到《九章·招魂》的亲情和《九辩》的友情,楚辞中的情感力度感人至深。
吴均的《招魂》这首诗歌中,表达了一位孤独的女子对父亲的思念和对逝去亲人的难舍难分的感情,这种情感的传递体现了文学的魅力。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所承载的情感,而且可以将其与自己的人生相联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让人牵挂的亲人,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楚辞具有崇高的意义和文化价值。
其次,楚辞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注和探索。
在《天问》这首《离骚》中,屈原抛开凡尘的束缚,用崇高的诗歌形式探讨了自然现象,如生死、复生、爱与恨等,进而探讨了人的命运和价值。
通过对生命的理解和探索,楚辞揭示出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吴均的《踏莎行》中就有这样一句诗:“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句诗道出了人生经历世事历代的沧桑之后,仍要拥有最初心之坚定和向上向善的决心。
再次,楚辞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楚辞书评的读后感
楚辞书评的读后感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颗明珠,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诗句而脍炙人口。
作为一本以楚辞为主要内容的书评,我在阅读后深受触动,对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感到深深的折服。
通过这次阅读,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楚辞的独特魅力,并对其中的诗歌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类独立体裁,以诗歌形式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它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抒发了丰富多样的心情和人生感悟。
读楚辞使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豪情壮志的时代,感受到了作者激荡心灵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无论是描写山水的壮丽,还是表达爱情的温柔,楚辞都展示了诗人对世界的独到见解和独特的情感体验。
楚辞书评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于诗歌意境的描绘。
楚辞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邃的意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在诗歌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物的体验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例如,在屈原的《离骚》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将自己的思想与自然融为一体,借助山、水等元素抒发内心的哀愁与追求。
这种意境的描绘使我深陷其中,感受到了那种古人对美好的追求与思索。
楚辞书评对于楚辞的思想内涵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对人生的思考,使我更加明白了古人对于人生的深刻洞察和智慧。
尤其是对于爱情和生死的探讨,楚辞中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重大命题的独特见解。
在《九歌》中,屈原将爱情与生死融为一体,表达了对于爱情的痴迷和对于生死的思考。
这种对于命运和情感交织的描绘,使我对于楚辞的思想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除此之外,楚辞书评还对于楚辞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技巧进行了精准的点评。
楚辞以其独特的韵律和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在书评中,对于诗歌的音韵和节奏进行了细致的品析,将我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审美境界。
特别是对于辞章的运用,楚辞在表达中往往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等手法,使得诗句更加抑扬顿挫、生动有力。
总的来说,楚辞书评的阅读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
通过详细的剖析和评论,我对于楚辞的文化内涵、诗詞艺术和表达风格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辞研究的新收获作者:杨新勋来源:《博览群书》2015年第10期楚辞至西汉中期已成显学,此后两千年研究者代不乏人,著作如林,成为古籍四分法中集部之第一大类。
进入20世纪,楚辞学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领军,涌现出了梁启超、郭沫若、闻一多、饶宗颐等著名楚辞研究学者和专家,成果丰硕。
黄灵庚先生从文献资料、校勘考证入手,潜心楚辞研究三十余年,采铜铸钱,集腋成裘,至今已出版楚辞研究专著五部、论文近百篇,成绩斐然。
《楚辞与简帛文献》是他近年楚辞研究的总结性成果,也是楚辞学领域的新收获。
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结合的研究路径上世纪20年代初,王国维在利用甲骨卜辞研究殷王先公时认识到《史记·殷本纪》所载商史基本可靠,由此提出“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这直接影响了此后学人的治学路径。
应该说,20世纪50年代以来简帛等材料大多出于战国、秦汉的楚地古墓,与传世楚辞文献关系密切,是楚辞研究的“新材料”。
该书第一章《导言》指出此类简帛资料至夥,著名者有湖北江陵望山楚墓竹简、包山楚墓竹简、荆门郭店楚墓竹简、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竹简、新蔡葛陵楚墓竹简、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王家台秦墓竹简、江陵张家山秦墓竹简、长沙战国楚帛书、马王堆汉墓帛书、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竹简及上博简、清华简等。
因此,要想利用这些材料研究楚辞,首先要做的搜集和阅读工作就颇为不易,这不但要有很好的文字学、语言学、文献学的基础,而且还要有坐冷板凳的长期功夫,需要艰苦的劳动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才能够读懂、吃透这些材料。
其次,新材料虽然如此繁多,但是除了阜阳汉简仅有的《离骚》和《涉江》两个残句外,尚未他见有《楚辞》文本和相关古注文献,要想从如此艰涩的材料海洋中找到楚辞研究的参证素材绝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有非常好的楚辞文献基础,能够对《楚辞》文本及古注烂熟于胸,是楚辞研究的行家里手,才能在埋头苦干不计付出与收获的资料爬梳中独具慧眼,才能披沙拣金、探骊得珠,不至于入宝山而无所得。
黄先生在这条漫长道路上的苦心孤诣不言而喻。
在该书中,黄先生所利用出土文献自然以楚简帛书为主,大量用于破解《楚辞》难题和释读《楚辞》字词、文句,俯拾即是;但是,此外还使用了包括出土帛画、棺画、画像石等图画资料和编钟、金节、书签、排箫、木俑、簙棋、带钩等文物资料,以及甲骨文献、吉金文献、敦煌文献、石刻文献和古代的汲冢书等,十分全面。
而且,黄先生运用出土文献来研究楚辞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如对楚祖先世历史和地理的考证、对屈原生平的考订和思想的揭示、对屈原作品的辩证、对《楚辞》十七卷本成书的考察、对《楚辞》文本的校订、对楚文化习俗的发微等等,尤其在对《离骚》《九歌》《九章》难题的破解和文本释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这表现了运用新材料研究楚辞在王国维、于省吾、汤炳正等先生之后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新进展。
如《离骚》中“藑茅”和“筳篿”是两种占卜工具,却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黄先生运用包山简和新蔡简,结合《左传》《周易》《史记》《汉书》《礼记》和《谷梁传》等的记载和注释,再利用古音通假和古文字知识,认为“藑茅”即“保豪”,属“大央”(即大英)之类,“筳篿”即“彤笿”或“小筹”之类,进而认为正是灵氛用这两种不同工具占卜,才导致他的告语有两个“曰”字,一为用藑茅的结果,一为用筳篿的结果,这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再如王逸对《离骚》“帝高阳”的解释是“颛顼有天下之号也”,但此后却有人提出老僮说、祝融说,有关楚祖所出渐棼。
黄先生利用新蔡简、上博简、郭店简、包山简、望山简、长沙战国楚帛书、马王堆汉墓《九宫图》等,结合大量的传世文献记载和古今学者的相关研究,经过系统论述,最终得出高阳即颛顼,是楚的始祖,老僮、祝融、鬻熊(或穴熊)是楚之先君,即楚简之“三楚先”,也是《离骚》之“三后”,这就将这一问题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站在时代的前列接近了事实真相。
除去许多这样的难题破解,该书大量篇幅是用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相印证的方法对《楚辞》的文本释读和用字说明,如释《离骚》之“肇”“修能”“固”“九天”“畹”“亩”“贪婪”“鞿羈”“节中”“崦嵫”等,《九歌》之“吉日”“竽瑟”“乐康”“周章”“洞庭”“参差”“玄云”“槛”“翠曾”等,《天问》之“瞢暗”“顾菟”“角宿”“台桑”“宾商”等,以及《九章》以下的字词和语句,共326条。
皆旁征博引,考辨精审,大多观点新颖独到,属积学有年、深研有得者之真知灼见;即使偶有未能确解者也不强为之辞,于客观谨严中留启发于读者、待希冀于将来,表现了笃实朴素的学者胸怀。
重传统与多视角的结合的研究方法黄先生长期从事楚辞文献研究,具有重传统的特色,这有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重视对传统文献资料的搜集、爬疏、整理。
鉴于楚辞流传已逾两千年,版本、注释、他书等资料十分复杂,如仅《楚辞章句》版本一项黄先生就曾将之分为王逸《章句》本、洪兴祖《补注》本和《文选》所收13篇三大系统,每一系统皆版本众多;至于史书、类书、经注、笔记、杂纂等他书资料更为繁夥。
要想求得一相对真实的《楚辞》文本就必须在这些材料上综合别裁、去伪存真,其艰辛可想而知。
黄先生潜心楚辞文献二十余年撰成《楚辞异文辩证》,征引文献上千种,不但是对刘师培《楚辞考异》、闻一多《楚辞校补》和姜亮夫《屈原赋校注》的极大丰富和完善,而且补出了其漏标的出处,订正了大量的讹误。
在此基础上,又出版了《楚辞集校》,主编了《楚辞文献丛刊》。
二是黄先生充分肯定和尊重东汉王逸的《章句》。
王逸是楚地纪人,距屈原去世三四百年,其注释《楚辞》在地理、时间上都有优势,他又鸿通博学,亲入兰台,其《章句》下注谨严,是汉代《楚辞》注释的集大成。
但是,王逸《章句》同样存在年代久远、异文众多的问题,黄先生又用21种主校本,四百多种参校资料,涉及楚辞文献、传世其他文献和出土文献三大类,撰成《楚辞章句疏证》。
这样的工作,使黄先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王逸注释的合理性,并能用王注来解释《楚辞》的用字、订正《楚辞》流传中的文字讹误。
三是充分尊重洪兴祖、朱熹以及清代以来著名学者的楚辞见解。
长期的文献资料工作,使黄先生对古今楚辞学者的著作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对其得失、是非有了更好的把握,进而撰写了《楚辞要籍解题》,这使他具备了楚辞学史的宏观视野、学术思路和问题意识,也加深了对古人治学的理解,使他能够充分尊重他们的成果,从不掠美。
作者重视文献基础和传统治学方法,但又不囿于传统,而是能够视野开阔,“综合运用社会学、文化学、神话学、考古学、文献学以及楚国的宗教礼俗、南国风尚等,尤其注意新出土的楚墓文物、简帛文献、图画等”,在学术理论上将重传统与多视角、多学科知识的运用相结合,从而使其研究能够高屋建瓴,思路灵活,观点新颖,成果丰硕,有力地推进了楚辞学研究。
如上述作者在对楚族先世的钩沉、补证时,既从《山海经》、《穆天子传》等神话传说中寻绎楚祖的由来,又用考古学、文字学、文献学从出土器物、简帛和传世文献方面去考索,还从上古“火正”世袭的社会学和简帛祭祷“三楚先”及所用牺牲的宗教礼俗等方面来论述,就表现了多视角、多学科交叉共证的特点。
再如古今学者对《九歌》十一篇的排序也是大伤脑筋,作者虽同意闻一多《礼魂》是送神曲之说,但却据郭店简《太一生水》的哲学理念来解释《东皇太一》在首以及《云中君》和二《湘》紧随其后的次序,又据宗教礼俗“祭不越望”来解释置《河伯》后于二《司命》和《东君》,也是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其解释是合情合理的。
又如对《离骚》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这也影响到对其中字词、名物的训诂和对见帝、求女的理解。
作者为此撰写过多篇文章来探讨这些问题,并最终在该书有了总结性的认识。
作者认为《离骚》中写高冠长佩有宗教、民俗意义,诗中多次谈到死都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彷徨、焦虑,表现得是生与死的较量,故而要问天地、问祖先。
从神话学、考古学上看,诗中的“扶桑”是楚祖先居,“若木”即扶桑之木;从文化学上看高阳氏崇拜太阳,以鸟为图腾,见帝、求女含有宗教意义、文化意义,此帝是帝高阳,女是楚祖先,故有“高丘”之地,有“下女”之称,这可与《九章》多次谈到的“故居”相印证;诗人上征神游是其心灵魂返帝丘的死亡飞行,飞腾的凤鸟有楚帛画中引魂鸟之意,魂归西海是徇楚祖南迁于楚的道路的向西飞行,故有“旧乡”之睨;诗最后写到彭咸也是有魂归本初的意涵,故言“所居”。
由此,黄先生认为《离骚》是诗人行吟泽畔即将投江的决绝之作,是用宗教文化的要素和独特的思维形式撰写的生死命运的乐章。
应该说,经过如此多视角、多学科的诠释,对《离骚》内容的认识不但具体化、细致化了,而且对其主旨、意涵的理解也深刻化、丰富化了,这要比仅从知人论世和政治伦理上解释为“遭忧”说、“忠君”说、“忧国”说要合理全面,而且对《离骚》中男女之喻的理解也更恰当灵活。
严谨扎实与大胆创新的结合学术风格该书在学风上的特点是严谨扎实与大胆创新的结合,读黄先生的书和文章给我最大的印象是资料的丰赡与识辨的精审,这在其《楚辞异文辩证》和《楚辞章句疏证》中均有充分的体现,从小的字词、名物、典制的考订到文句、段落的理解再到主旨的把握均以熟稔文献、推断入理、考辨谨严为特色,工夫笃实。
无疑,这样的治学特色与《楚辞》自身文字生僻、词义古奥、名物奇异、文句诘屈及意象缥缈、情感激荡、主旨幽深的特点是吻合的,这样的研究是科学的,其创新也意味着《楚辞》研究的实质性进展。
该书在对字词和文句解释的部分也充分发扬了这一特色,从文献出发,用扎实工夫逐层推进,逻辑严密,如抽丝剥笋,其识见令人解颐。
相比以前的著作,该书对材料的选择更加精当,要言不烦,而且在许多地方由于新材料(既包括大量的出土文献,也包括许多过去未及的传世资料)的使用带来了学术认识的深入,使得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对于学界颇有影响的成说和自己以前的观点也有不少修正,表现出一种勤奋求实、不避前曲的治学精神,尤其值得称道。
如王逸用“与玦即去也”解释《九歌·湘君》之“捐余玦兮江中”,认为捐玦有分别之意,此与《左传》《庄子》《荀子》等文献所载及许多汉人的说法一致,为洪兴祖沿用,在今天《楚辞》学界几成定论,但是细想却有说不通之处。
黄先生据甲骨文、古文献知上古用玉祭河,又据包山简、望山简、天星观简和新蔡简祭大水用环,祭司命、司祸或用环或用少环之例,进而推断少即缺,少环即玦,捐玦即沉玉祭河,未见有决绝之意,此诚为真见。
再如《九章·怀沙》“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之“本迪”很难理解,王逸注为“远离常道”,与原文并不吻合,朱熹《楚辞集注》则径标“未详”,后人众说纷纭。
黄先生认为刘永济用“不由”解“本迪”较为有理,但不合《楚辞》文例,进而据郭店简、马王堆帛书、上博简、新蔡简认为“本迪”当作“伓由”,伓同倍(即背),由即迪,训道,再据《史记》正义“违离光道”(“光”当“先”之形讹)推知张守节所见唐本作“违”,进一步推定王逸注“远”为“违”之形讹,意为“违离先道(或常道)”,与“易初”并列为文,此可为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