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ygo在线佛教词典如何解译“本觉”
佛教术语英译
究竟菩提心Absolute Bodhi Citta - 完全觉醒、见到现象之空性的心;甘露Amrta (藏文dut tsi) :一种加持物,能帮助心理及生理疾病的复元。
阿罗汉Arhat (藏文Dra Chompa):已净除烦恼障的小乘修行者暨成就者。
他们是完全了悟的声闻或独觉(或称缘觉)圣者。
观音菩萨AvalOkiteSVara (藏文ChenreZig):大悲心本尊,是西藏人最广为修持的本尊,因此被尊为西藏之怙佑者。
观音菩萨的心咒是「嗡嘛呢贝美吽」,六字大明咒或六字明咒。
中阴(藏文Bardo):字义为「介于两者之间」。
中阴总共有六种,一般指的是介于死亡及再度受生之间的状态。
菩提心Bodhi Citta (藏文Chang Chup Sem):义为「开悟或证悟之心」。
菩萨Bodhi SattVa (藏文Chang Chup Sem Pa):义为「展现证悟心者」,亦指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而誓愿修持以菩提心为基础的大乘法门及六波罗蜜的修行者。
菩萨戒Bodhi SattVa Vow (藏文Chang Chup Sem Gyi Dong Pa):修行者为了引领一切众生皆成就佛果而誓愿修行并领受的戒。
佛性Buddha Nature (梵文tathagatagarbha,藏文deshin shekpe nying po),又称为「如来藏」:是一切众生皆具有之原始本性。
开悟就是佛性的彰显,因此,佛性往往被称为佛的本质,或开悟的本质。
释迦牟尼佛Buddha Sakyamuni (藏文Shakya Tubpa):往往又称为瞿昙佛(Gautama Buddha),指贤劫千佛当中最近出世、住于公元前五百六十三年至四百八十三年间的佛。
法道Buddhist Path (藏文lam):得到正觉或证悟的过程,亦指修行的三种逻辑次第;根、道、果「」中的道。
圆满次第Completion Stage (藏文dzo rim):在金刚乘,禅修有两个阶段: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
甘马与结界
甘馬與結界「Bhikkhu比庫」:(善)來比庫得具足戒、行皈依得具足戒、領受教誡得具足戒、問答得具足戒、領受尊法得具足戒、以(遣)使得具足戒、八語的具足戒、白(第)四甘馬〔羯磨〕得具足戒。
在這八種具足戒中以不動(搖)應理[原因適當]的白(第)四具足戒甘馬而(成)以(的)具足戒。
「Saïgha僧團」:這句乃是說(包括)任何人的組合。
然而其又有應施僧和通俗僧兩種。
這裏的「應施僧」是指八種聖人的組合。
「通俗僧」是指以無區別的(所有)比庫的組合。
此(通俗僧)即是這裏(僧團)的意思。
然而它又可依(僧團)甘馬(的人數)而有五種:四眾(群)、五眾、十眾、二十眾、超過二十眾「僧」。
這裏的四眾除了授具足戒、自恣、出罪外,能做一切僧甘馬。
五眾除了在中國[中印度]授具足戒和出罪外,能做一切僧甘馬。
十眾除了出罪外,能做一切僧甘馬。
二十眾沒有任何的僧甘馬是不能做的。
超過二十眾也是一樣。
如果應以四眾等僧團執行的甘馬,不足(人數)則不適合做。
為了顯示超過(人數)則適合「來執行」的意思。
在這裏雖取四眾,而一切也都是通俗僧之意。
「Vàvatikà ca bhikkhå kammappattà多少比庫參加甘馬」:所有參加該次誦戒甘馬的比庫都是適當、合適的,至少限定為未被僧團舉罪的四位合格「清淨」比庫,而且他們處在同一界內,(彼此)不分離於伸手所及(距離之處)。
「sãma界」:由己結之界和未結之界總有兩種。
此中超越是十一種失壞「失效」界,與三種成就相應的以界相為相(僧團甘馬)共許共結之界稱為已結之界。
由「〈太小、太大、(界)相破損、日影之(界)相、變(界)相、•站在界外共結、在河流共結、在海洋共結、在天然湖泊共結、以界與界相重疊而共結、以界與界相覆蓋而共結〉捨棄這十一種方式(所結)的界甘馬」之語,此(十一種)名為失壞[無效]界。
如果那個地方不能容納二十一位比庫坐下稱為「太小」。
本性金刚句 (Jigmed Lingpa) - Main Page
本性金刚句 (Jigmed Lingpa)顶礼普贤王如来。
基根本性远离世,基显明觉为法身,觉净无造作之道,此为现前解脱地,未能各成果成就。
果境性界因具时,平坦然住为止定。
了然显现明觉韵,睆然明了为观禅。
凝然融入本觉中,安主本位为法身,了知显现为报身,住去无二为化身,其为三身之明觉。
放松安住无执著,睆然显现离面见,寂然解脱无知果,此称三身任运见。
无见远离昏沉污,无修安住任运中,无行远离所意向,此称自在禅修者。
昭然所显之动念,明了持续此心中,造作烦恼之观禅,取名称为出禅号,妄念无解法身界,直接把根需了断。
本觉明觉远离世,取名称见修行等,根本无有此执名,善念恶念无记念,无造所有之边见,无有显解分开者,明觉自韵未丢失,未需此法之上法,百慧及千成就者,万译师十万口诀,一仪百万众论典,见者此见无疑意。
萨玛雅、达停。
独子智悲光上师,明觉普贤王如来,加持密意般传授,未传大众心中藏,如此奥明山洞处,神变月之廿六日,傍晚空行母会时,珍宝白纸上抄写,殊胜口尔传承印,唯一此法、唯一此法。
注解全知吉美林巴尊者言教在此全知吉美林巴尊者之意伏藏本觉金刚句的解释,分为三:首先善解前行、其次善解正行、最后善解结行:第一段:注解名称意及顶礼:一、注解名称意:“本觉金刚句”。
法身本住之明觉,其本心空,远离一切世俗之相。
自性明,轮回及涅盘生起之根本无滅。
慈悲之觉力种种的显现。
如此三身无二分别的明觉,本来清净本觉之本性,为七金刚法之自性者:《全知上师“让炯多杰”言教》云:七金刚法,为凡夫之心无能破此境界、因明学之知识未能解开此义、本觉所见真实、无缘者因顽固而难证悟、本心坚固而无有变化、遍行轮回及涅盘而无著、任何东西无能破而无败(胜利);无始之佛,为论涅之妙共喜,其自性自位中现前引导之口诀,金刚语无误四十句来引导。
二、顶礼:“顶礼普贤王如来”。
此光明大圆满口诀之原始不共导引者,造诸智慧之王,无始无终之导引者普贤王如来,为未心所升起之佛、为无经典中所记载的口诀、为未因所升起的果等,对具有自生三法的,资粮本觉之怙主用无分能所顶礼之三轮体空的方式来作顶礼。
中国佛教解经方法的演变
中国佛教解经方法的演变中国佛教解经方法的演变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其经典崇奉意识较之其他文化更强,在它那里,对一部佛典的阐释足以开启一个学派或宗派。
佛教于东汉传入中国后,一直在走着解经之路。
这里所谓“解经”是广义上的,它包含下列涵义:一是将印度梵文经典转化为中国文化,即译经;二是将佛经中的深奥义理转化为符合中国人思维习惯和文化心理的语言概念,即释经;三是译释者自身对经义的理解与阐发,这几方面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中国佛教的解经方法表现出某种时代共性,即每一特定时代普遍盛行某一特定方法,这种方法的演变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东汉佛教初传时期的附会法一般认为,佛教于东汉初期传入中国,当时传入的是原始佛教与小乘佛教。
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佛教传入中土后面临的第一问题是必须中国化,而这中国化的第一步便是译经。
译经并非仅仅是一种文字符号的转变,而是首先要从本土文化定势出发去理解异国经典,进而将反映异国文化传统、观念与心理的语言文字转换成适合本土文化传统、观念与心理的语言文字,这样方能为本土文化所接纳。
东汉译经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套用中国文化观念尤其是汉代流行的观念术语去译解印度佛典,本文谓之附会法。
这种方法在当时的使用是有特定原因的。
其时佛教初入中土,人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如何准确地理解经文,而是怎样用汉语言表达梵语所言之佛经文句,当时人们唯一可行的似乎只有借助中国文化中的固有言词去译解佛经,这样才能使这种外来文化为熟悉中国文化却不熟悉印度文化的中国人所理解。
因此,附会解经法在东汉时流行似是必然的。
最早的汉译佛典是《四十二章经》,此经翻译的最大特点是附会方士道术。
东汉方士道术是汉初黄老思想与先秦方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幻想长生不老,神化人生境界,追求成神成仙。
当时佛教初入中土,因其与方士道术同在解决人生之生老病死问题而很快合流;确切地说,是佛教这一外来新枝很快依附上了中土方士道术这根树干,攀缘而上,最终成为中国文化无法摆脱的一部分。
常见佛教英语
常见佛教英语佛教Buddhism三大语系佛教Three languages of Buddhism:汉语系佛教Chinese Language Buddhism藏语系佛教Tibetan Language Buddhism巴利语系佛教Pali Language Buddhism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Buddhism金刚乘/密宗Vajrayana Buddhism(Lamaism)中国佛教Chinese Buddhism佛经Sutra经、律、论Sutras, Vinaya, Sastra大藏经Tripitaka Sutra三宝(佛、法、僧)Triratna (Buddha, Dharma,Sangha)“三宝”加被May “Triratna”bless法师Master/Venerable长老Thero/Venerable大长老Mahathero/ Most V enerable方丈/主持Abbot佛教宗派Buddhist School佛教仪式:Buddhist Ceremony/Buddhist Service for和平祈祷法会Buddhist Praying Ceremony for World Peace礼佛pay respect for Buddha颂经Sutra Chanting香炉Incense burner上香To offer incense to Buddha因果Cause and effect成道/成佛To obtain the Buddha-hood觉悟To get enlightenment三皈五戒The ceremony for lay Buddhists to go to the Buddha for refuge, go to the Dharma for refuge, go to the Sangha for refuge and to follow the five commandments of Buddhism(no killing,no stealing,no sexual misconduct,no lying,no intoxicant)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既是佛教“To do no evil, to do only good, to purify the will, is thedoctrine of all Buddhas”做功德To make contribution to普渡终生To save all living beings from sufferings四谛Four noble truths八正道Eight noble paths善哉Sadhu (good or excellent)佛教寺院Monastery/Buddhist Temple山门The Front Gate大雄宝殿The Main Shrine Hall圆通殿The Hall of Universal Understanding观音殿The Hall of Avalokitesvara Buddhisatva藏经阁The Tripitaka Sutra Pavilion罗汉堂The Hall of Arhan祖师殿The Hall of Patriarch四大天王Four deva-kings, the protectors of Buddhism韦驮Vitasoka/Vigatasoka, the protector of Buddhism斋堂Monastic Dinning Hall客堂Monastic Reception四大名山:Four holy mountains of Chinese Buddhism五台山Wutai Mountain is the Holy Place of Manjusri Buddhisattva峨嵋山Ermei Mountain is the Holy Place of Mahasthama Buddhisattva 九华山Jiuhua Mountain is the holy place of Ksitigarbha Buddhisattva 普陀山Putuo Mountain is the holy place of Avalokitesvara Buddhisattva 佛像Buddha statue释迦牟尼佛Shakyamuni Buddha弥勒佛Maitreya Buddha迦叶佛Kasyapa Buddha阿弥陀佛Amitaba Buddha毗庐舍那佛Vairocana Buddha药师佛Bhaisajya Buddha/medicine Buddha三世佛Buddhas of Three Periods:Kasyapa Buddha of the pastShakyamuni Buddha of the present,Maitrya Buddha of the future菩萨Buddhisattva观世音菩萨Avalokitesvara Buddhisattva菩贤菩萨Samandhabatra Buddhisattva大势智菩萨Mahasthamaprapta Buddhisattva文殊菩萨Manjusri Buddisattva地藏菩萨ksitigahba Buddhisattva善财童子Sudhana罗汉Arhan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Amitaba BuddhaAvalokitesvara BuddhisattvaMahasthamaprapta Buddhisattva达摩Budhidharma摩腾Kasyapa Matanga竺法兰Gobharana/Dharmaraksa佛学院Buddhist College僧伽Sangha僧、尼(比丘、比丘尼)monk、nun /Bhiksu, Bhiksuni方丈/主持Abbot首座Chief monk监院/当家Monastic Manger侍者Assistant中国佛教协会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中国佛学院The Buddhist Academy of China会长President副会长Vice President秘书长Secretary General副秘书长Deputy Secretary General佛学英语词汇the Great Vehicle d大乘the Lesser Vehicle 小乘the Diamond Vehicle 金刚乘Four Noble Truths 四圣谛苦suffering集causes of suffering灭suppression of suffering 道path to suppression of sufferingTwelve Links in the Chain of Causation 十二因缘cycle of rebirths 轮回ignorance 惑nirvana 涅磐greed 贪hatred 嗔stupidity 痴pride 慢hesitation 疑wrong view 恶见no-soul 无我impermanence 无常sentient beings 众生deva 天human 人asura 阿修罗animal 畜牲hungry ghost 饿鬼denizen of hell 地狱morality 戒concentration 定wisdom 慧action 身speech 口consciousness 意lay Buddhists 居士novice monks 沙弥monks 比丘Five Precepts 五戒personal enlightenment 自觉universal enlightenment 觉他full enlightenment 觉满Buddha of Medicine 药师佛Buddha Maitreya 弥勒佛body of essence 法身award body 报身body of transformation 化身Four Heavenly Kings 四天王karma 因果Buddha Amitaba 阿弥陀佛Buddha of Sunlight (法身佛)毗卢遮那佛Buddha Sakyamuni 释迦牟尼佛Bodhisattva of Compassion 观音菩萨Boohisattva of Ultimate Knowledge 文殊菩萨Bodhisattva of Universal Benevolence 普贤菩萨Bodhisattva of Great Power 大势至菩萨bodhi 菩提dhyana 禅那sangha 僧团saha 娑婆五蕴five aggregates色aggregate of material body受aggregate of feelings想aggregate of perceptions 行aggregate of predispositions识aggregate of consciousness简单佛学英语Birth is suffering; aging is suffering;生是苦;老是苦;sickness is suffering; death is suffering;病是苦;死是苦;association with the unpleasant is suffering;怨憎会是苦;dissociation from the pleasant is suffering;爱别离是苦;not to get what one wants is suffering;求不得是苦;in short, attachment to the five aggregates is suffering.简言之,对五蕴的执取就是苦。
梵本《唯识三十颂》汉译问题试解
梵本‘唯识三十颂“汉译问题试解近日重温了‘唯识三十颂“的梵语原文和玄奘法师的译语译文,同时也认真选读了‘成唯识论“,做了一些研究,自觉有几点新知和收获㊂特别是对玄奘法师的‘唯识三十颂“译文的准确性和艺术性加深了理解和确认,这在不小程度上使我自己能够澄清和解决有关玄奘法师‘唯识三十颂“译文中的一些 热点 问题㊂一梵语 vijn apti 一词的解释记得不久前有学者对‘唯识三十颂“梵本原文中 vijn apti 一词提出与玄奘法师译文不同的译法,认为梵语 vijn apti 是 了别㊁表别 的意义,而不是玄奘法师所译的 识 义㊂近来又有学者谈论 vijn apti 一词的译义问题,确认vijn apti是 了别 义,而不是 识 主㊂①问题似乎很清楚,玄奘法师将①参看慧仁‘关于玄奘大师 唯识三十颂⓪翻译问题之辨析“,‘法音“2003年3期㊂周贵华:‘唯识与唯了别“,‘新中国哲学研究50年“中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9 1379页(此文是一篇富有创见的学术论文㊂无疑,这是一家之说,留下可供评论的空间仍然不少)㊂vijn apti 译作 识 义,如果不是误译,便是不够准确㊂这不仅是一个梵汉对译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唯识哲理的理论问题㊂笔者觉得有必要进行一次认真的思考和仔细的探讨,以便弄清玄奘法师的译文(把vijn apti 译作 识 )是否正确㊂ vijn apti 一词出现在梵本‘唯识三十颂“的第2㊁3㊁17㊁25㊁26㊁27六个颂里,其中除第2㊁3两个颂外,其余四个颂的vijn apti (识)是与mātra (唯)组成一个复合名词 vijn apti-mātra (唯识)㊂到了第28颂,vijn āna (识)代替了vijn apti 组成另一个复合名词 vijn āna-mātra (唯识),这就是说,颂文作者世亲菩萨似乎把vijn apti 与vijn āna 等同起来,二者在‘唯识三十颂“的理论体系中可以交替使用㊂玄奘法师很有可能体会到这一理论要点,因而把这两个不同形式的名词都译成 识 ㊂或问:vijn āna 与vijn āpti 二者是表示同一 识 义吗?我们不妨从这两个词的词根说起㊂vijn āna 是由名词jn āna 加上前缀vi 构成(vi-jn āna),同样,vijn apti 是由jn apti 加上前缀vi 构成(vi-jn ap-ti)㊂jn āna 和jn apti 二者来自同一词根 ɿjn ā (属于第9动词变位)㊂jn āna 是从 ɿjn ā 的直陈式异化而成的抽象名词㊂jn apti 是从 ɿjn ā 的役使式异化而成的抽象名词㊂jn āna 和jn āpti 是否表示同一意义?玄奘法师对此有权威性的诠释:毗助末底执慧为疑,毗助若南智应为识,界由助力义便转变,是故此疑非慧为体㊂①此中 毗助若南智应为识 正是阐述jn āna (智)转义为vijn āna (识)的理论㊂ 毗 是前缀vi 的音译, 助 是汉字,782梵本‘唯识三十颂“汉译问题试解 ①护法等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译:‘成唯识论“,第七卷㊂。
无染觉性直观自性解脱之道
无染觉性直观自性解脱之道无染觉性直观自性解脱之道莲师伏藏深法宁静愤怒尊密意自解脱无染觉性直观解脱之道无染觉性直观解脱之道莲华生大士伏藏噶玛林巴发掘刘巧玲译本文叙述“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这是开示本来觉性最直接的法要,源自“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
一敬礼法报化三身,敬礼一切圆证空明觉性之诸佛。
二我将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源自『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它为你真实解说自己的本来觉性。
有幸佛子,谛听觉照!三昧耶嘎嘎嘎三何其奥妙!娑婆与涅盘同时圆具于一心之内,它的本性亘古即然,你却无缘得识。
它空明无染,永世不灭,你却无缘一睹它的丰釆。
它处处显现无碍,你却视而不睹。
因此着文,为解说自己的心性。
若不了解内在自性,三世诸佛所开示之八万四千法门,无人得识其中奥义。
此言不虚,大雄诸佛之密意尽在于此矣!佛法经典纵然遍满虚空,究竟教诲终归于导入自性的三要诀。
今开显诸佛自性,下文解说修持要诀,此法既无前行,也无续修。
四谛听!有幸佛子,谛听!常人虽也重视心性的问题,且广加研究,对它仍然茫然无知,或落妄见,或入边见。
乃因彼等未能正视心性之本身,只知发展为各种哲学观念及学说,深奥难解,使一般人错失了认识自性的机缘,以致轮回流转于六道三界,受尽诸苦。
由此可知,不觉自己的心性,是十分可悲的谬误。
纵然声闻缘觉试由无我的道理深入,却无法了解自性之本来面目。
其它行者亦各执一论,自作缠缚,无缘得见净光。
声闻缘觉受到主客(能所)二元之分别见所障,中观派则蔽于真俗二谛的执着,事乘与瑜伽乘因执着本尊外相而受缚,大瑜伽(方便父续)及随瑜伽(般若母续)则因分别空性与觉性为二而生惑,从不二的究竟义观之,他们因分别空觉为二而步入歧途,唯有先识破空性与觉性不二,方能证入佛性无碍。
由自性观之,不论凡俗,娑婆与涅盘本来不二,只因你不断造作贪瞋诸毒,故至今仍然流转于娑婆世界。
因此,暂且放下你现行或未行的佛学法事,藉今日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的因缘,你终将明白,所有佛法都在这无上自性解脱中得以圆满。
见解脱空行文字
见解脱空行文字摘要:一、见解脱空行文字的来源与意义1.见解脱空行文字的来源2.见解脱空行文字的意义二、见解脱空行文字的内容与结构1.见解脱空行文字的内容2.见解脱空行文字的结构三、见解脱空行文字的修行方法与应用1.见解脱空行文字的修行方法2.见解脱空行文字的应用四、见解脱空行文字在佛教修行中的地位与价值1.见解脱空行文字在佛教修行中的地位2.见解脱空行文字在佛教修行中的价值正文:见解脱空行文字,源于佛教密宗,是一种特殊的文字,其含义深刻,结构独特,具有极高的修行价值。
在佛教修行中,见解脱空行文字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解脱轮回,达到涅槃的重要工具。
见解脱空行文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佛教密宗的修行传统。
据传,密宗的修行者们通过长期的冥想修行,深入到佛教的智慧之中,从而领悟到了见解脱空行文字。
这些文字,既包括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也包括了修行者们对佛教教义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
见解脱空行文字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理解和修行佛教。
通过这些文字,修行者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佛教的教义,更加有效地进行修行。
同时,见解脱空行文字也为修行者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修行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修行者们更好地修行,更快地达到涅槃。
见解脱空行文字的内容丰富多样,结构严谨。
它包括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如因果、轮回、涅槃等,也包括了修行者们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感悟。
这种结构,使得见解脱空行文字具有了极高的修行价值。
在佛教修行中,见解脱空行文字被广泛应用。
修行者们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文字,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教义,也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修行。
同时,见解脱空行文字也被用于佛教的冥想修行中,帮助修行者们深入到佛教的智慧之中,从而达到涅槃。
总的来说,见解脱空行文字在佛教修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它为修行者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理解和修行佛教,也为修行者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修行方法。
【立断】第10章(二元心与本觉(2023-01-29
祖古乌金仁波切《立断》第10章二元心与本觉的特征一、遍基,遍基识,意识,末那识1)“遍基”就只是“迷惑”而已,“遍基”是一种空愣愣,空无的状态。
留在“遍基”状态,没有念头,也没有本觉。
这其中“没有解脱自在”,所以,“遍基”是轮回的基。
2)在“遍基”之后是“遍基识”,“遍基识”是能够认知的,其“遍基识”中仍然没有念头。
“遍基识”有固着,不像“本觉”跟“遍基智”那样自在。
3)接着是“意识”,“意识”就是“细分的念头活动”。
4)“末那识”是“粗分的念头活动”,比如“贪”“嗔”等等。
5)“五识”也能够认知,但是,“五识”是“无分别的”。
以“眼识”为例,当我们看见了一个对境,起先有所认知,但是,对于“对境”,还没有“生起念头”。
在看的第一个刹那,我们心中,没有“念头”,只有“眼识”而已。
这时,还没有到达说“喔,这是一面墙”“这是这样这样”的阶段。
“喔,这是一面墙”“这是这样这样”被称为“分别”(想法),我们带着这些分别,进入“意识”或“末那识”。
二、“遍基”跟“本觉”的差异瑜伽士通过“五根门”来从事修持,“五根门”是通透无碍的。
“他们的心”无所缘,没有参考点。
“他们的本觉”完全自在,不受约束。
像那个样子时,就是“遍基智”。
通过“修持止”,只能回到“遍基”,“止”是“遍基”的朋友,“止”随时观照“遍基”。
“遍基”是有限的状态,“本觉”是无限的状态。
“本觉”是通透无碍的,“遍基的状态”是空愣愣的。
“本觉”跟“遍基”之间的差异,如同“完全清楚明白”跟“空愣愣失念”之间的差异,有天壤之别。
如果一个初学者,留在“本觉”的时间太长,可能会变成“空愣愣的”。
所以,修持“本觉”时,最好“时间短,次数多”。
[桑天嘉措仁波切]云:长时间坐在“麻木恍惚”“愚痴”的“禅修状态”有什么用?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处于那种状态,在“遍基”(阿赖耶)中沉睡。
修行的重点是“短座”“多次”。
[桑天嘉措仁波切]走进房间时,人们无法跟他“四目交接”。
古突厥语 汉语词典
【A】【ab 】见av【abam】见apam 【abamu】经常的,永远的【abınç,abınçu】宽慰【aç】饿的【aç-】饿【aç-】打开【açari】大师(梵语)【açı-】疼【açığ】疼痛【açığ】礼品【açın-】关心【açın-】供认【açıqaç】钥匙【açsıq】饿【açuq】公开的【ada】危险【adalan-】遇到危险【adaq】脚【adaş】同伴【adğan】见atqan【adğançsız】见atqançsız 【adğır】种马【adğıtlıq】种马场【adın】其他的【adın-】变得不同【adınağu,adnağu】其他的【adınçığ】特殊的【adınta】另一方面【adır-】分开【adıra ödüre】那里,这里【adırt】不同,区别【adırla-】区分【adırlığ】不同的【aditya】太阳(梵语)【adhlig】见atlığ(婆罗米语)【adnağu】见adınağu【adru-】选出【adruq】不同的【adruq,artuq】之换位【adruqluğ】见artuqluğ【aduğun】马【adurt】面颊【adut】一把【ağ-】登上【ağar】见ağır重的【ağazlan-】见ağızlan发音【ağduq】坏【ağı】财宝【ağlıq】宝藏【ağına-,ağna-】翻滚【ağınçsız】不可动摇的【ağır,ağar】重的【ağırlağ】尊重的【ağıt-】见aqıt-【ağıt-】驱赶(如尼文)【ağız】口【ağızlan-,ağazlan-】发音【ağla-】见yırla-【ağna-】见ağına-翻滚【ağrı-】痛【ağrığ】病【ağruş】痛苦【ağtın-】登上【ağu】毒,毒药【ağuq-】中毒【ağzan-】发音【al】方法【al】红的【al】下面【al-】拿【ala】花的,花斑的【alañad-】衰弱【alañadtur-】使弱【alañu-】变弱【alañur-】使弱【alaqır-】叫喊【alçaq】和气的【alğan】娶的(即妻子)【alğan-】见alqan-【alım】债【alın】额【alın-】拿的被动态【almır】贪欲【alp】英雄;勇敢的;困难的【alpa-】勇敢【alpırqan-】英勇【alq】完【alqa-】赞扬【alqan-,alğan-】被赞扬【alqığ】宽【alqın-】完竭【alqınçsız】不竭的【algınçu】尽【alqış】赞美【alqu,alqo】所有的【alquğun】所有的【alta-】欺骗【altı】六【altın】下面【altmış】六十【altun】金子,黄金【altunçı】金匠【amal】见amıl【amarı】一些ahumara(塞语)【Amğa qurğan】地名【amıl,amal,amul】安静【amır-】爱【amırt-,amurt-】安静【amırtğur-】使…安静【amo】见amu【amran-】爱【amraş-】互爱【amrıl-】变…安静【amrtapada】树名(梵语)【amru】经常的【amtı】现在【amtısön】这时【Amu,Amo】人名【amul】见amıl【amurt-】见amırt-【amwardişn】集会(安息语)【ana】母亲,妈妈【ança】一些【ançata】之后【ançğança】到后来【ançma】ança+ma这么多【ançman】社团(粟特语)【ançu】奖【ançula-】献给【ançulayu…qaltı…+ça】还像…一样【A.kelmiş】如来佛tathagata(梵语)【anda,anta】那里【andağ,antağ】那样【andan,antan】从那里【andaran,antaran,antran】从那里【anığ】见ayığ【anın】为此【anıt-】继续【anoşagan】不死的(波斯语)【anqıt-】见añıt-【anta】见anda【antaça】就在那里【antağ】见amdağ【antaq】马上【antran-】见andaran-【anun-】准备【anuq】准备好【anurad】星座名(梵语)【anyığ】见ayığ【añ】十分,很,最(形容词最高级)【añ】野兽【añarak】火星(梵语)【añçı】猎人【añın】见agin【añıt-,angıt】躬身【añlağ】聪明【añmıntın】至少【añsız】十分,很【ap…,ap…】既…又…【apa】较长的族人,祖先【Apa】人名【apam,abam】如果【Apar】阿瓦尔(族名)【aq】白,白色【aq-】流淌【aqı】大方,慷慨【aqığ】流淌【aqığlığ】流动的,有漏【aqığsız】非流动的,无漏【aqıla-】见yığla-【aqıt-,ağıt-】使…流去【aqla-】拒绝(婆罗米语)【aqtar-】滚动,耕地,翻译【aqtın-】流【aqtur-】使…流【aqur-】(动作)慢【ar-】漫游【ar-】欺骗【ara】之间【aral】灌木丛【aram】一月【ardat-】见artat-【ardir】星座名(梵语)【Arğu,Aruğu】族名,地名(位于塔拉斯与巴拉衮之间)【arxant】罗汉(梵语)【arı-】(比较)疲惫【arı-】干净,清洁【arığsız】不干净,不清洁【arıl-】疲乏【arıt-】使…干净,把…弄干净【arıtı】加强否定语气词【armaqçı】诡计(?)【arpa】大麦【arqa】脊背【arqağ】梭子【arqan】见arqun【arqon】第一(希腊语)(摩尼教文献意为一种黑暗的力量)【arqu】河流,渠道【arqun,arqan】最后【arqur-】来回走【arquru turquru】相互的【arslan】狮子【art】岭【art】脊背【art-】超过【arta-】变坏【artağ】消灭【artat-,ardat-】消灭,破坏【artız-】骗【arttoq】见artuq(婆罗米语)【artuç】杜松【artun】笕篙【artuq,arttoq】多余的(婆罗米语)【artuqluğ,adruqluğ】非常的【artur-】被骗【aruğu】见arğu【aruq】倦乏,瘦【aruqsuz】不倦的【arvış】咒术【arzi】仙人(梵语)【as-】悬挂【asan】见äsän 【asanki】无数(梵语)【asğançu】谄媚【asğançula-】讨好【asığ】利益【asın-】(自)挂【asqantur-】使…被挂【asqya】一点(婆罗米文)【asra】下面【asu】见azu【asur-】打喷嚏【asuri】阿修罗(梵语)【aş】食物【aş-】增加【aşa】另一边【aşa-】吃【aşat-】使…吃【aşçı-】厨子【aşıl-】增多【aşlıq-】厨房【aşliş-】星座名(梵语)【aşnu-】先【aşnuraq-】早先【aşuq-】忙,匆忙【at】名字【at】马【at】妾的儿子【at-】射【ata】父亲【ataç】父亲的爱称【ata-】命名【atan-】被命名【ataqı-】成名【ataqımsın-】装作有名【atay】爱称【atı】侄子(如尼文)【atığ】(如尼文)?【atım】射手【atim】见adın(婆罗米文)【atlağ】atlığ【atlan-】骑行【atlığ】著名的【atlığ】骑手【atqa-】缚系【atqan-,adğan-】缚系【atqançsız,adğançsız】未被缚系的【atqanğular】被缚系的【avış】见awış【avluç】【av,ab】【avışqa,avvınçqa】老人【avır】见ävir【avış,avış】阿鼻地狱(梵语)【avla-】打猎【ay】月,月亮【ay,äy】感叹词【aya-】尊敬【ayağ】尊敬(名词)【ayanç】见ayınç【ayançañ】尊敬的【ayançsız】见ayınçsız【ayaq】碗【ayğ】话【ayğuçu】说话人,发言人,代言人【ayı】十分【ayığ,anığ,anyığ】坏【ayınç,ayanç】敬畏【ayınçsız,ayançsız】无畏的【ayıq】誓言【ayıt-,ayt-】问【ayman-】怕【aymanç】怕【ayqır-】喊叫【az】族名;褐色马【az】少【az】贪欲(粟特语)【az-】犯错【azğur-】使…犯错【azığ】犬齿【azıt-】使…乱【azman】口小的马【azraqça】一点【azu,asu】或者【azun】见ažun【ažun】尘世(粟特语)【Ää】【äb】见äv【äçi】见içi【äçkü】母山羊【äçü】(男性?)先人【äd】物品【ädäd-】物化【ädgü】为好【ädgülüg】(好)名【ädik-,ätik-】发生【ädiräm】见ärdäm【ädiz】族名(如尼文)【ädlig】富裕的【ädligsiz】无价值的【ädräm】见ärdäm【ädrämlig】有道德的,有能力的【ägär-】见ägir-【ägdü】弯刀【ägim】见äñim【ägin,äñin,añın】肩【ägir-,äñri-,ägär-】跟随【ägirt-】被跟随【ägri】弯的【ägrik】漩涡【ägsü-】缺少【ägsüg】缺【ägsüt-】使…缺【ägzig】见ägsüg【äkä】女性长者【äki】见iki【äkin】庄稼,麦苗【äkindi,äkinti】见ikinti【äksük】见ägsüg【äl】见il国家【älgä-】筛【älig】手【älig】五十【älik】野山羊【äm,im,yäm】药【ämçi,ämžü,ämçin】医生【ämgäk,ämkäk】痛苦【ämgän-】(感到)痛苦【ämgät-】使…痛苦【ämig】乳房【ämit-】躬身【ämkäk】见ämgäk【ämsi】吮吸【ämti】见amtı【ämžü】见ämçi【Änätkäk,Äntkäk】印度(粟特语)【äniñü】可能为iñü=iñgü关节,大腿之错字【änük】崽子【änüklä-】产崽【äñ】野兽【äñ】十分,非常,最【äñ-】弯【äñäk】上下鄂【äñim,ägim】部分【äñin】见ägin【äñir】纺【äñir】ägir【äñräk】见ärñäk【är】男人,英雄【är-】是【är-】走过【ärän】人,男性青年,壮士【ärängäk,äräñäk】见ärñäk【ärdäm,ädräm,ädiräm】道德【ärdäni,ärdini,ratni,radna】宝贝(梵语)【ärdänilig】宝贝的【ärgü】住地【ärgür-】见ärtgür-【ärgüz-】使…融化【ärig】劝诫,劝告【ärig】荒凉的(?)(如尼文)【äril-】见äwril-【ärin】懒惰【ärınç】似乎是【ärinügsüz】不倦的【äriş】见äwriş【äriwadi】星座名(梵语)【ärk】力量【ärkäk,irkäk】男人【ärkän】当…时【ärki】可能是…【ärklig】有力的【ärksin-】统治【ärksirä】变无力【ärksiz】不自由的【ärmägü】马虎的【ärmägür-】马虎【ärsin】焉耆(?)【ärt-,irt-】过,越过【ärt-】见art-【ärtä】见irtä【ärtdür-】使…过去【ärtgür-,ärgür-】使…过去【ärtimlig】过去的【ärtiñü】十分,很【ärtüdin】完全【ärtür-】使…过,做【ärüärü】渐渐【ärük】杏子【ärüş】许多【ärüş】织物;经线【äsän,isän】平安(中世纪波斯语)【äsängü】平安【äsängülä-】问候【äsiç】isiç【äsirgä-】吝惜【äsirgänçsiz】不吝惜【äsiz,äsizä,äsizim】啊!(感叹词)【äski】旧的【äsriñü】杂色的【äsrük】醉的【ästä】见izdä【ästup,stup】悉都波(梵语)【äsür-,isür-】自醉【äş】见iş同伴【äşkäk】驴【äşid】şiç?听众(摩尼教)【äsidüt】听【äsil】见işil【äşit-,äşid-,işit-,işid-】听【ät】肉【ätik】见ädik【ät'öz,ät'üz,ätüz】身体【ätük】靴子【ävañliun】福音(中世纪波斯语)【äv,äb】家,毡房【äv-,iv-】跑【ävdi-,ävti】集起【ävin,ivin】果实,粒【ävinlig】怀孕的【ävir,avır】转,翻译【ävit-】催迫【ävrig】为irigi 之误读【ävril,äril】转动【ävriş,äriş】转动(名词)【ävti】见äwdi【ävür-】翻转【äy】见ay(感叹词)【äzgänti qazad】地名(如尼文)【äzrua】梵天(粟特语)【äzük,äzüg】错误【äži】建除满厉十二成员之一,未能同定【äžim】见žim【Bb】【ba-】捆,系【baça-】斋戒【baçağ】斋戒(名词)【badiyan】植物(茴香)?【badruq】旗子,旗帜【bağ】绑,捆,系【bağ】花园【bağar】见bağır【bağarsuq】内脏【bağatur】英雄【bağır,bağar】肝【bağirsaq】仁慈的【bağış】绳子【balaq】见balıq,鱼【balbal】杀人石(如尼文)【balığ】受伤的【balıq】城市【balıq-】受伤【baltır】小姨子【baltır】小腿【balta】斧子【ban】万(汉语)【banıt】糖浆(梵语)【baqa】青蛙【baqır】钱(重量单位)【bar】有【bar-】去【baramliğ】见barımlığ【baranas】波罗奈城(梵语)【barani】星座名(梵语)【barça】所有的【barçin】一种织物?【barığ】走路的样子,步伐【barığsa-】想去【barım】物品,财富【barımlığ,baramlığ】富有的【barış】走,去【barma yıl】去年【barq】房子【bars】老虎【bart-】见bırt-【bas】(摩尼文)方言,见baş【bas-】压【basa】再次【basdıq-】见bastıq-【basğuq】山脉【basın-】被压【basındur-】使…被压【basıt-】使…压【bastıq-,basdıq-】被…压【basur-】使…压【basut】帮助【basutçı】帮助者【baş】头【baş】伤【başğu】(如尼文)人名【başla-】开始,带头【başlağ】开始(名词)【başlayu】开头【başqa】其他的,别的【baştonqı】开头的,第一的【bat】快【bat-】沉【bat-】张开【bataqlq】见batığlıq【batar-】使…沉【batığ】泥沼,深【batığlıq,bataqlq】厕所【batıl-】下沉【batım】下沉,深度【batman】重量单位(中古伊兰语)【batsıq】下沉,西方【batur-】藏起【bay】富有【baya】早先的【baya-】变富【bayağut】富人【bayırqu】部族名【baz qıl-】征服【baz】人名(如尼文)【bazğan】锤子?【bädiz】图画【bädizäd-】画画【bädü-】生长【bädük】高,大【bäg】官员,伯克【bägimsin-】自认为是官员【bäglig】官员的【bägräk】官员【bägsig】高贵的【bäk】见bärk【bäkini,bäkni】谷物酒(粟特语)【bäklä-】加固;看押,关起来【bäksiz】不牢固的【bäkür-】加固【bäkürü】结实【bäläk,biläk】礼品【bälgü】记号【bälgülük】有记号的【bälgür-】使…出现【bäliñ】怕【bäliñlä-】怕(动词)【bäliñlägü】害怕【bäliñtäg】可怕的【bältir】路口【bältür-】指出【bän】见män【bäñü,bäñgü】见mäñü【bärçik】(如尼文)族名(波斯人?)【bärgä】见birgä【bärk,bk,bäk】结实,密的【bärkä】见birgä【bärklig】保护的【bärü】这边【bäş】见biş【bäz】脓疮,疮疤【bäz-】颤动【bı】刀子【bıç-】切【bıçaq,biçäq】刀子【bıçğu】刀子【bıçıl-】切【bıçın】见biçin【bıñ】见biñ,miñ千【bıqın】大腿【bır,bir,biri】这里【bırt-,birt-,bart-,brt-】打破【bış-,biş-】熟,成熟【bışığ】熟的【bışrun-】修行【bitbul】胡椒(梵语)【bi】碑(汉语)【biçin】猴子【bigi】高的,高大的【bil】腰【bil-】知道【biläk】手腕【biläk】见bäläk礼物【bilän】同时,一起【bilgä】明智的【bilig】知识【biligsiz】无知【bilin-】知道【bilsik-】知道【biltiz-】使…知道【biltür-】表示【bin-】见min-【biñ】见miñ,千【bir】一【biir】笔(汉语)【bir】见bır南方【bir-,per-】给(婆罗米文)【birä】里(长度单位),吐火罗语?【birdäm,britäm】一起,一快,一下子【birgä,bärgä,bärkä】鞭子【birgärü】一起【birgin】偿还【biriki】联合的,联盟的【birim】债务【birkü】(如尼文)üç b.地名【birlä】同…一起,用【birök,birük】但是【birt】税【birt-】见bırt-【birtäm】见birdäm【birtin】一方面,一个一个的【birük】见birök【biş】五【biş-】见bış-【bişük】见böşük【bit】脸面【biti-】写【bitig】书,写出来的东西(作品)【bitigüçi】书写人,作者【bitit-】使…写【bitgäçi】书写人,作者(叙利亚语,突厥语借词)【biz】我们【bk】见bärk【bo】bu,这个【bod】身子【bodasataw】见bodisawat【bodı-,bodu-】粘附【bodhi】菩提(梵语)【bodimant】菩提坛(梵语)【bodisawat,bodisatav】菩萨(梵语)【bodu-】见bodı-【bodul-】附着【bodun】人民【boğ】霉【boğaz,boğuz】喉咙【boğdam】发霉的【bogtag】被解救的(中古伊兰语)【bogtaçı】(比较bogtag)解救者【boğuz】见boğaz【bokün,bökün,bukün】今天【bol-】是,成为,有【bolçu】地名(如尼文)【bor】酒(中古伊兰语)【bora】风暴(如尼文)【borluq】葡萄园【boş】空的【boşa-】见boşu-【boşğun-】学习【boşğur-】教【boşğut】教育【boşu-,boşa-】使…自由,解救【boşuğ】自由【boşun-】自由【boşur-】学习【boşurqan】使…自由【botu】小骆驼【bou】戊(汉语)十干之一【boy】颜色【boyun】脖子【boyunduruq】轭【boz】灰白色的【boz】恨【bögdä,böktä】匕首【bögü】见bügü【bök-】厌倦【bökli】族名(如尼文)【böksig】肚子【böksil-】读为bükşil-(?)裂开【bölük】部分【böri】狼【bört-,börit-】触及【böşük,büşük,bişük】摇篮【böz】棉布【braxaswadi】木星(梵语)【braman】婆罗门(梵语)【brişti】见frişti【brt-】见bırt-【bu】戊(汉语)【buçğaqsız】无(拐)角【bud】水星(梵语)【buğday】小麦【buğra】公驼【bul-】找到【bulañ】庑廊(汉语)【bulaq】泉【bulğa-,bulqe-】弄乱,弄混【bulğan-】变乱,变混【bulğaq】乱的【bulğaş-】乱【bulıt,bulut】云【bulıtçulayn】布满乌云【bulqa-】见bulğa-【bultaq-】被找到【bultur-】使找到【bulula-】乱?【bulun-】俘虏【bulunç】获得物【bulunçsuz,bulunçusuz】得不到的【buluñ】角落【buluş-】相互找到【bumın】布民(可汗)突厥汗国建立者(如尼文)【bun】基础(中古伊兰语)【bunça】见munça【buñ】见muñ【buqa】公牛【buqaraq】布哈拉(地名)【buqağu】镣【buqarsı】镣【buqun】人民【bur-】发出气味【burunç】气味【burçaq】豆子【burçıntur-】折磨【burğu】法螺【burğuçan】一种称号(如尼文)【burxan】佛【bursañ,bursoñ】僧侣【burua ğuru】名字或称号(梵语)【burun】鼻子【buryuq】见buyruq【bus-】不安【busan-】不安【busğaq】(心中)压抑,呼吸困难【busrul-】忧愁【busurqan-】害怕【busuş】愁伤【buş-】激动【buşı】布施(汉语)【but】腿【butarla-】撕裂【butıq】树枝【butluğ】有腿的【buyan】福,运气(梵语)【buymul】一种鸟【buyruq,buryuq】大臣【buyur-】命令【buz-】破坏,抹掉【buzağu】牛犊【buzul-】被破坏,被抹掉【büdi-】跳舞【büdün】见bütün【büg-】弯【bügü】智者,懂巫术者【bügün-】知道【bügür】肾【bügüş】智慧【bükägük】地名(如尼文)【bükşil-】见böksil-【bükür-】见bürkür-【bür】芽【bürkür】喷,喷出【büşük】见böşük【büt-】结束【bütün,büdün】全部【bütüt】完成【bütür-】完成【bütürü】全部【Çç】【ça】人名(如尼文)【çadar】灰【çadır】毡房【çadik,çatik】本生故事(佛教,梵语)【çağur-】诽谤【çaxşapat,çaqşapat,çaxşaput】斋戒(粟特语)【ç.ay】十二月【çakir】轮子(梵语)【çal-】搅;扔;敲打【çambudiwip】嶦部洲(梵语)【çan】盏(汉语)【çantal】刽子手(梵语)【çañ】手铃【çaq】正是那个【çaq-】敲打【çası】污蔑(名词)【çasur-】污蔑【çasut】污蔑(名词)【çawıqmış】著名的【çaytir】星座名(梵语)【çäçäk】花【çärik】军队【çäwiş】不好之手法【çıçamnq】小指头【çığay,çığan,çığany】穷的【çıñ】真(汉语)【çınğaru】真正的【çınıq-】证实【çınžu】真如…(汉语)【çıq】尺(汉语)【çıqan】侄子,外甥【çıqra-】咬牙声【çıwğa】胶杆【çi】执(汉语),建除满之一【çigil】族名(处月?)【çigsin】一种食物?【çik】族名【çiltäg】尊敬【çim】折痕【çintamani】如意宝贝(梵语)【çip】执(汉语)【çitawan】祈陀林(梵语)【çiz-】划线【çoğ】光辉【çoğlan】发光【çom-】游水【çom-】沉下【çomın-】沉下【çomur-】沉下【çomurmış】勺子【çoq】切碎【çoqura-】沸腾【çor】啜,突厥人的一种官号【çöbik,çöbdik】混浊【çök-】屈膝【çökä】屈从【çökit-】使…屈从【çölüg】外族的?(如尼文)【çöp】渣子【çub】州,altıç.六州(鄂尔多斯地区)【çuğ】镣【çuğuy】总材山地区【çulwu,çulbu】中伤【çuq】见itäç.【çuş】湖或河的名【çüktä】耳后之骨【çüp】草【Dd】【daniş】星座名(梵语)【darm】佛法(梵语)【darni】陀罗尼(梵语)【dian,dyan】入定,禅(梵语)【dindar,dinter】摩尼教教士(粟特语)【Ee】【el】见il国家(婆罗米文)【eşit-】见äşit-(婆罗米文)【eş】同伴(婆罗米文)【eyem】见iyin(婆罗米文)【Ff】【fişay】见wişay【frişti,brişti】天使(粟特语)【Ğğ】【ğuru】法师(梵语)【Gg】【gañ】恒河(梵语)【garx,grax】星星(梵语)【gintsuñ】彦棕(汉语,玄奘传的作者)【gitso】义净(汉语,金光明经的译者)【Xx】【xağan,qağan】可汗【xan,qan】汗【xansaswari】人名(梵语)【xast】星座名(梵语)【xatun,qatun】可敦(突厥皇后称号)【xiar】助手,朋友(中古伊兰语)【xonuğ】人名【xormuzta】帝释(粟特语)【huilip】慧立(汉语,玄奘传作者之一)【Iı】【ı】草,植物【ı-】见ıd-【ıçan-】关心【ıçğın-,ıçğun-】失去【ıçın】火焰【ıd-,ıt-,ı-】送,派【ıdala-】放弃【ıdım,ıtım】困苦【ıduq】神圣的【ığaç,ağaç】木,树木【ığar】有力的(粟特语)【ığla-】见yığla-【ınal】官号,王子【ınan-】相信【ınaç,ınançu】官号【ınaq】皈依【ınaru,ınğaru】远一点【ıqıla-】见yığla-【ır】见yır歌【ıra-,yıra-】逃【ıraq,yıraq】远,远的【ırğal-】见ırqal-【ırq】预兆【ırqal-,ırğal-】摇动【ısır-】咬牙【ış】见iş事情【ışbara】始波罗(如尼文),自在天(梵语)【ışığ】绳索【ıt-】见ıd-【ıtım】见ıdım【İi】【iä】见idi主人【iç】内,内部【iç-】喝【içgäk,içkäk】鬼【içgär,içkär】使…内属【içgü,içkü】饮料【içi,äçi】兄长【içiglik】饮料【içik-】内属【içim】可饮的【içlig】怀孕【içrä】在内的【içräki】在内的【içtin】内部的【içtür】使…喝,饮【idär-,itär-】跟随【idi,iyä,igä】主人【idir】是的(加强肯定)【idiş】器物【idiz,yitiz】高【ig,yig】病【igdülä-,ikitülä-】照顾【igid,igit】错的,假的【igid-】照看【igil】普通的【iglig】有病的【igsiz】无病的【iki】二【ikägü】两个的(如尼文)【ikiläyü】重新【ikinti】第二【ikirçgü】疑问【il,äl】国家,部族【il】人名【il】前面,东【il-,yil-】挂【ilän-】挂,统治【ilänmäksiz】无牵挂的【İl bilgä】人名,毗伽可汗之母名【ilçi】使臣【ildiş-】见iltiş-【ilgärü】向东,向前【ilig,älig,ilik】手【ilig,älig】五十【ilig】国王【ilik】见ilig手【ilin-,yilin-】挂【ilinçü】游玩【iliş】(精神上的)牵挂【ilk】开始【ilki】第一的【ilkisiz】无始的【ilsirä-】无国家【ilt-】见ilit-派送【iltäbär】颉利发(官号,如尼文)【iltiriş】颉跌利施(官号,如尼文,毗伽可汗之父之称号)【iltiş-,ildiş-】争执【iltü】那边【im】见äm【imärigmä,imrärigmä】所在的【imig】见ämig【in-】降下,走下【inç】平安,静【inçä】这样【inçäk】?(如尼文)【inçip】这样地【inçkä,yinçkä】细的【inçkü】平安【inçkülüg】平安的【inçsirät-】使…不平静【inçü】珍珠(汉语)【ini,iniyi】弟弟【inyana】智(梵语)【iñäk】母牛【iñgü,äniñü】关节【iñir】黄昏【iqiañ】人名(藏语)【ir】见yir地方【ir】乙(汉语,十干之一)【ir-,yir-】斥责【ir-】到达?(如尼文)【irbiz,irbiç】雪豹【irig】粗鲁【irin】唇【irin-,yirin-】斥【irinç,irinçü】可怜的【irinçkä-】怜悯【irintür-】使…怜悯【irkin】俟斤(突厥部族首领的称号,如尼文)【irtmäk】厌烦【irt】税【irtä,ärtä】早上,一早【irtäkän】及早【irtäkün】每天【irtiş】河名(如尼文)【irtür】赶上?(如尼文)【irü-】(好的)征兆【irži】见arzı【isiç,äsiç】锅【isig】热的【isin-】评价【isirkä-】见äsirsgä-【isirkägü】同情【isirkämmäk】【isiz】坏的【isman】药(藏语)【istäm】愿望【İstämi】室点密(西突厥祖先)【isür-】见äsür-【isyi】御史(汉语)【iş,äş】同伴【iş】事,事情【işgüti,işgürti】织锦(如尼文)【işiç】罐【işik】门【işil-,äşil-】减少【işin】发辫【işlä-】(做)事【işlät-】使用【iştil-,işitil-】被听见【İşu】耶稣(伊兰语)【it】狗【it,ät】做【ita çuq】人名(如尼文)【itär-】见idär-【itig】工具【itig】装饰,设备【itiglig】做的【itigsiz】不做的【itil-】被做【itin-】准备【itiz-】奏乐【iw】见äw【iy-】跟随【iyä】按照【iyin】跟随,依据【iyin-】压迫【iyinç】压迫(名词)【iz】踪迹【izdä-,istä-】寻找【izgil】族名(如尼文)【Kk】【kagda】见kägdä【kalam】笔【kalp,klp】劫(梵语)【kaarmaput】业道(梵语)【kawi】诗(梵语)【kawşiki】帝释之称号(梵语)【käç-】逃,渡过【käçä】那边【käçüg】渡口【käd】十分(粟特语)【käd-】穿【kädgir-】跌跤【kädgü】穿(名词)【kädgür-】使…穿【kädil-】穿上【kädim】衣服【kädimlig】穿上马衣的【kädür-】让穿【kägdä,kagda】纸(粟特语)【käk】仇【käkälik】鹌鹑【käkräş-】相互仇视【käkşäk】有仇的【käkük】布谷鸟【käl-】来【kälig】来(名词)【kälin】儿媳【kälür-,kälir-】带来【käm】病【käm】剑河(如尼文,叶尼塞河上游)【kämi,kimi】船【kämiçi】船夫【kämişi】扔【känç】青年,年少的【kändü】见käntü【känt】城镇(粟特语)【käntär】麻【käntü,kändü】自己【käñäräs】地名,康居?(如尼文)【käñiş】主意,商量【käñrän-,kiñrän-】咕哝【käñü tarman】地名(如尼文)【käpäk】(头)皮屑,麸子【käräkü】毡房的支架【kärgäk】需要【kärgäklig】需要的【kärgäksiz】不需要【kärgät-】使什么缺少【käril-】伸展【käriş】争执【käs-】切【kärskilä-】切碎【käsmä aş】面片【kätil-】见kädil-【käwil-】变弱【käyik,kiyik】野山羊【käyrä】地名(如尼文)【käz】可怜?【käz-】渡过【käzä】依次【käzig】次序【kertgünç】见kirtgünç【kerto】见kirtü【ki】已(汉语,十干之一)【kib】模型,样品【kiç】长久【kiçä】晚上【kiçig】小【kiçmätin ara】很快【kid】后【kidär-】见kitär-【kidin】后,西方【kidirti】在西方【kidiz,kiiz】毡子【kigän,kikän】瘟疫【kiginç】答复【kikşür-】相互挑拨【kilän,kälän】麒麟(汉语)【kim】谁【kin】之后【kinçuman】建除满(汉语)【kinlän-】转动【kinti-】刷(马)(?)【kintik】肚脐【kiñ】宽,广【kiñäş-】商量【kiñrän-】见käñrän-【kiñşür-】阴谋【kiñürt-】扩大【kiñürü】宽阔【kir】污垢,赃物【kir-】进入【kirgür-,kigür-】使…进入【kirigsä-】想进入【kirpik】眼睫毛,眼皮【kirtgünç,kertgünç】信念【kintgünçülüg】诚信的【kirtkün-】见kirtgün-【kirtü,kertü】真的【kirtün-】真(动词)【kirü】往后【kisrä】之后【kişä-】捆,系【kişän】羁绊,(裤)带【kişi】人【kit-】去【kitär,kidär】使…走开【kitgü】走开(名词)【kitiş -】分开【kiz】袋【kizlä-】藏起【kolti】亿万(梵语)【köçür】使…迁移【ködüg,kötüg】事情【ködür-】见kötür-【kögmän】曲满山(今萨彦岭)【kögür-】准备【kögürçkän】鸽子【kögüz】胸【kök】蓝色【kökäd-】抬高【kök öñ】河名【köl】湖【köl-】系住【köligä】阴影【kölük】驮畜【kölün-】遮住【kölüñü】车子【köm-】埋【kömäm】幻想【kömür】煤【kön】见köy【könäk,könyäk】桶【köni】对的,正确【köntül-】使…正确【könür-,köy-】烧【köñlä-】想,考虑【köñül】心情,心里面,内心【köñülkär-】考虑【köp】多【köpik】见köpük【köprük】桥【kör-】看,见【körg】见körk【körgü】服从【körk】面貌,美【körkit-】指出,指给【körklä】美【körklä-】【körklüg】美的【körksüz】不美【körtkür】指出【körtlä】漂亮【körtük】雪堆【körüg】侦探【körügsä-】想看【körüm】看法【körümçi】看相者【körünç】观看,戏剧?【körünçlä-】观看【körünçlüg】看台【körüş-】互看【köti-】升高?【kötki】高地【kötrül-】升起【kötüg】见ködüg【kötür】抬起【kötürü】往上【köy,kön】烧【köydür-】使…烧【köyir】使…烧【köytril-】烧着【köz】眼睛【közkiş-】互看【közlä-】盯着【köznäk】映象【közün-】出现【közügü】镜子【közünük】窗【kryi drri】通晓祭式者(梵语)【kşan】刹那(梵语)【kşant】忏悔(梵语)【kuu】危,(汉语,建除满之一)【kü,küü】名誉【kü-】保护【küç】力量【küçä】用力【küçäd-】强化【küçländür-】加强【küçlüg】有力的【küçsirä-】变得无力【küçsiz】无力【küdägü】女婿【küdän】客人【küdänlik】客厅【küfänç】兼küwänç【küg】困难?【kük】表示可能的语气词【kül】人名【k.tigin】阙特勤【kül】灰【kül-】笑【külä-】笑【külüşüg】笑容,笑的样子【kümüş】银【kün】日,太阳【künäş】阳光,日光【künçit】芝麻【kündäm】有阳光的【kündüri】再南方【kündüz】白天【küni】嫉妒【künintä】每天【küntämäk】每天【küñ】女奴【küñäd-】成为女奴【küp】桶【kür】欺骗【küri】斗(容量单位)【kürilik,kürlik】一斗的【kürküm】红花(中古伊兰语)【küsä-】希望【küsädük】希望之物【küsän】曲先(库车之古名)【küsänç】希望【küsänçig】希望的【küski】见küzki【küskü】老鼠【küsün】力量【küsüşlüg】希望的【küwänç】骄傲【küwäz】高傲的【küwrüg】鼓【küz】秋,秋天【küzäç】锅【küzät】更(2小时)【küzät-】守护【küzi】香柱,蒙古语küji【küzki,küski】秋天的【küžätri】伞(梵语)【küži】见küzi【Ll】【laçın】蒙古语【lığso】藏语,好【likzir】历日(汉语)【linxua】莲花(汉语)【loñ,lü,lu】龙(汉语)【Mm】【maxabali】大力(人名,梵语)【maxadiwi】大天(人名,梵语)【maxaradi】大车(人名,梵语)【maxastwi】大士(人名,梵语)【maxistak】教主(中古波斯语,摩尼教第三阶段)【mama】妇女【mani】摩尼(摩尼教创始人,公元215/6~276)【manistan】摩尼寺(中古波斯语)【manu】野猫【mañ】走步【mañgal-】幸福(梵语)【mañla】走【mañra-】见möñlä-【maqaraç】大王(梵语)【mar】先生(叙利亚语)【mardaspant】分子(粟特语)【mayaq】粪【män】我【mäñ】饲料【mäñgü】见mäñü【mäñi】喜悦,高兴【mäñigü】幸福【mäñilä-】高兴【mäñiz】外貌【mäñizät-,mäñsät-】见mäñzät-【mäñü,mäñgü,bäñü】永远(如尼文)【mäñzä】像…【mäñizät-,mäñsät-,mäñzät-】使像…的【märiçi】蛮人(梵语)【mına】见muna【mıñ】见muñ【midik,mitik】俗人(粟特语)【min】见män【min】汤【min,mün,bin】骑【miñ,biñ,bıñ】千【miñiz】见müñüz角【miñü】骑畜【mir】蜜(汉语)【mişäk】见müşük猫【mitik】见midik【miyi】脑子【monçuq】珍珠?【monılayu】这样地【montağ】见muntağ【možag,možak】慕阇,摩尼教教士(粟特语)【moñra-,mañra-】(羊,牛)叫【mun-】乱走【muna,mına】你看!【munça,bunça】这些。
在线佛教词典如何解译“本觉”
在线佛教词典如何解译“本觉”?佛学大词典对“本觉”解释如下:【本觉】指本有之觉性。
为‘始觉’之对称。
经过后天之修习,次第断破无始以来之迷惑,徐徐觉知、启发先天之心源,称为始觉;先天本有而不受烦恼污染等迷相所影响,其心体本性乃本来清净之觉体,称为本觉。
本始二觉之思想,于显教之大乘起信论、密教之释摩诃衍论,及日本天台宗之教义中,均各有陈义而旨趣不一,兹概述于下:(一)大乘起信论之说:主张万有归于一心,而于一心立有‘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
(1)就心真如门言之,心乃超越差别相的清净而绝对不二之存在,原本并无所谓本觉、始觉之名。
(2)若自心生灭门言之,心被无始以来之无明所污染,而产生各种差别相,故于阿梨耶识中有本觉与始觉之别。
真如遇无明之缘而生起迷妄现象,于此之际,心完全蒙昧不觉,称为不觉;然其本性之觉体毫无坏损,常具平等之相,永含大智慧的光明之德,乃一远离世俗差别心念之清净体,此即本来之悟觉,故称本觉。
已被妄染之心,若依本觉真心之内薰习力(为本觉之内作用,称为本觉内薰),与外薰习力(即指教法之外缘)来发心修行,即能渐次唤醒觉性,厌离无明,欣求本真,逐渐断尽不觉之妄染,而与本觉合一,以成‘始本不二’之大觉,此则同于诸佛境界。
此种自发心修行之初,以至于大觉之阶段所得之智慧,称为始觉。
上记本觉与始觉间之关系与作用,法藏于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三详加阐论,并归结之,谓依于本觉而生不觉,依于不觉而起始觉,更依始觉而断破不觉,如是即归返本觉之体性。
是知始本二觉虽有相对之关系,然始觉之究竟即同于本觉,是故始本不二,绝对平等,而全然超越对立性之范围。
若配上大乘菩萨修行之各种阶段,可将始觉分为四位次,即:(1)不觉,指十信位(外凡位)之人虽已觉知恶业之因能招感苦果,并已远离恶业,然尚未生起断惑之智,故称不觉。
(2)相似觉,指声闻、缘觉二乘之人,及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等三贤位之菩萨,虽已远离我执,觉知‘我空’之理,然尚未舍离法执分别之念;对于真如之理,仅得其相似仿佛之法味,故称相似觉。
第二章「中有」是否存在之諍論
部派佛教「中陰身」之觀釋慧悟一、言前二、「中陰身」的概念三、「中陰身」的存在不存在的議題折論(一)無「中陰身」之論證(二)有「中陰身」之論證四、以諸法的轉移,看業力流轉與主體輪回(一)「中陰身與補特補特伽羅的解釋(二)補特伽與十二緣建構輪回機制(三)「中陰身」與業力的問題五、結論一、言前生命在死後的存在狀態,其實是自從有人類以來,就不斷受到關注的問題,各種文化傳統,乃至不同宗教、哲學,都有各自的理解。
而佛教所觀察到的死後存在現象,究竟如何呢?這正是本章所要探究的重點。
因此,佛教用來說明死後存在狀態的「中有身」,在佛教內部引起了有無的論諍,而「中有」是否存在的主張,又和部派的宗義思想有密切的關係,甚至有為了配合宗義思想而改變「中有」定義的發展。
可見,「中有」的有無,乃至「中有」的內涵定義,都受到宗義思想的制約。
面對這樣的事實,使我們不得不考慮到。
印度佛教的流傳,是從佛陀時代的「根本佛教」,到「原始佛教」,經「部派佛教」,發展到「大乘佛教」乃至「秘密大乘佛教」的。
而「部派佛教」,正處於「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的仲介點,在佛教的發展史上,佔有關鍵性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
佛法的特質,在於「緣起法」從「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生死流轉(有為法);到「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寂靜涅槃(無為法)。
有為法,是生滅、有所造作的緣起法;無為法是緣起甚深難見,離一切戲論的涅槃寂滅。
有情若能徹悟緣起必能到達解脫之道。
不過要到達解脫之道就要依著八正道,因此,佛教的實踐性,即依緣起教法,以八正道為準則,從生死輪迴之此岸,到達解脫涅槃之彼岸。
佛法的特質及佛教的實踐性,佛教學派之所以急遽分化,最主要的原因,即是要解決業力相續、生命輪迴的問題。
有情是五蘊和合色心相依不離的,那麼在「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教說下,如何安立有情的業力相續、生命輪迴呢?佛教經過多次的分化,最初因對佛陀的教義、戒律的理解不同而分裂為上座、大眾兩部。
般若品第二
般若品第二般若品第二次日,韋使君請益,師陞坐,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1)。
」(1)摩訶言大、般若言慧。
波羅蜜言到彼岸,直譯為大智慧度。
復云:善知識(2)!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3);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
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4);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
志心諦聽,吾為汝說。
(2)華嚴經云:善知識者、是我師傅。
(3)清涼澄觀國師云: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來具足。
(4)凡夫不見自性、妄識分別、自生高下。
諸佛自高、眾生自下。
菩薩了悟人法二空。
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
無所分別。
故一切法皆平等。
豈有高下也。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5)。
口但說空(6),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5)楞嚴經云: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
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6)因緣所生之法、究竟無體、故云空。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
此須心行,不在口念。
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
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7)。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
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
諸佛剎土,盡同虛空(8)。
世人妙性本空(9),無有一法可得(10)。
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
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11)」,即著「無記空(12)」。
(7)達磨血脈論:一切時中。
一切處所。
皆是汝本心。
皆是汝本佛。
楞伽經云:心外見法為外道。
若悟自心、即是涅槃。
離生死故。
(8)傳心法要:本來清淨皎皎地、無方圓、無大小、無長短等相、無漏無為、無迷無悟、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物、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一切不如心真實。
(9)諸法本來性空、非今始不有也。
故名性空。
(10)傳心法要上、此心即是佛、更無別佛。
西藏佛教认知理论Bloriggirnambzhag
認知理論的論典依據
blo rig gi rnam bzhag gis gang brten paʼi bstan bcos
主要依據法稱《釋量論》。(p. 75) 「認知的二項分類」當中的「心所」內容, 依據無著《大乘阿毘達磨集論》。(p. 75)
認知理論的宗義依據
blo rig gi rnam bzhag gis gang brten paʼi grub mthaʼ
六個學院的六類教科書
Grva tshang drug gi yig cha rnam pa drug
1.
2.
3. 4. 5. 6.
攝類理論:含「小理路」(Rigs lam chung ngu)、「中理路」( Rigs lam ʼbring)、「大理路」( Rigs lam chen po )三個部分,主要簡介法稱《釋 量論》當中重要術語的定義、分類、同義詞、周遍關係與實例等→ 為進入法 稱《釋量論》建立基礎。 認知理論:簡介隨理行經部宗的「認知的七項分類」、「認知的三項分類」 、「認知的二項分類」等→ 為進入法稱《釋量論》建立基礎→ 佛教其他宗 派的認知理論亦依此為基礎而加以修改。 因明理論:簡介「正因論式」、「應成論式」、「正因」、「似因」、「因 三式」等等的定義、分類、同義詞與實例→ 為進入法稱《釋量論》建立基礎。 宗義理論:簡介印度四宗(毘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和中觀宗)宗義→ 為 進入「五部大論」建立基礎。 八事七十義:簡介八事(三智、四加行與法身果,即八個現觀)即其各自細 分的七十義→ 為進入彌勒《現觀莊嚴論》建立基礎。 地道理論:根據彌勒《現觀莊嚴論》的第一事或第一現觀「一切相智」的十 義當中的第九義「十七個資糧正行」當中的「智資糧」、「地資糧」和「對 治資糧」這三個資糧,簡介「聲聞乘的五道」、「獨覺乘的五道」和「大乘 的五道十地」→ 為進入彌勒《現觀莊嚴論》建立基礎。
【舍妄归真|从“妄”回归“真”,“真”叫净土,“真”叫极乐,“真”叫弥陀】
【舍妄归真|从“妄”回归“真”,“真”叫净⼟,“真”叫极
乐,“真”叫弥陀】
⾃性起⽤就能⽣“妄”,现种种妄境,⽣种种念头。
⽣的念头叫妄念,现的境界叫妄境,这是⾃性起⽤现的妄境,叫做“真”现“妄”。
真就能现妄,⽐如,嘴巴能说话,能发出声⾳,但嘴巴所发出的声⾳,就我们的⾃性⽽⾔,不可得;就嘴巴来说,也不可得。
那么,要不要管它了呢?管它,就是执著妄境,这就是你“不觉”所造的障碍;说完就别管它了,不管它,就是“舍妄”。
舍妄归真,⽤“说话”做⽐喻:⼈能说话,但说完就不要管它了,从“妄”回归“真”,“真”叫净
⼟,“真”叫极乐,“真”叫弥陀,就这么简单。
我们⽤念佛的⽅法舍妄归真,回归⾃性,最终的⽬的是成⾃性佛,往⽣⾃性净⼟,往⽣⾃性极乐!⾃他不⼆,⾃性净⼟跟极乐净⼟是⼀不是⼆。
如果我们不认识⾃性净⼟,那是从事相上⾯去执著西⽅的净⼟;如果明⽩了⾃性净⼟,叫“理⼀⼼”。
“理”跟“事”,是⼀不是⼆;娑婆,⾃性净⼟跟极乐净⼟是⼀不是⼆,决定往⽣,⼀念就往⽣!
往⽣不是死了,往⽣是舍妄归真,也就是从念妄转过来念真。
念⼈、念事、念物、念五欲六尘,⼀切境界......这⼀切境界都是妄境,你整天念它⼲什么?这就是你迷了;如果觉悟了,见天不念天,见地也不念地,那念什么?念佛。
禅宗的⼤德⼼⽆所住,见天不⼊天,见地不⼊地,见⼈不⼊⼈......如果你能在⼀切境界中⼼⽆所住,那么你就是佛。
我们不就是“见妄”转不过来嘛,才要念佛,⽤念佛的⽅法“转妄成真”,那当下就是极乐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Never Make Somebody Your Everything, cause when they're gone, you've got nothing。
无论如何,不能让某个人成为你的全部。
若是有天他们离开了,你将一无所有。
在线佛教词典如何解译“本觉”?
佛学大词典对“本觉”解释如下:
【本觉】
指本有之觉性。
为‘始觉’之对称。
经过后天之修习,次第断破无始以来之迷惑,徐徐觉知、启发先天之心源,称为始觉;先天本有而不受烦恼污染等迷相所影响,其心体本性乃本来清净之觉体,称为本觉。
本始二觉之思想,于显教之大乘起信论、密教之释摩诃衍论,及日本天台宗之教义中,均各有陈义而旨趣不一,兹概述于下:
(一)大乘起信论之说:主张万有归于一心,而于一心立有‘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
(1)就心真如门言之,心乃超越差别相的清净而绝对不二之存在,原本并无所谓本觉、始觉之名。
(2)若自心生灭门言之,心被无始以来之无明所污染,而产生各种差别相,故于阿梨耶识中有本觉与始觉之别。
真如遇无明之缘而生起迷妄现象,于此之
际,心完全蒙昧不觉,称为不觉;然其本性之觉体毫无坏损,常具平等之相,永含大智慧的光明之德,乃一远离世俗差别心念之清净体,此即本来之悟觉,故称本觉。
已被妄染之心,若依本觉真心之内薰习力(为本觉之内作用,称为本觉内薰),与外薰习力(即指教法之外缘)来发心修行,即能渐次唤醒觉性,厌离无明,欣求本真,逐渐断尽不觉之妄染,而与本觉合一,以成‘始本不二’之大觉,此则同于诸佛境界。
此种自发心修行之初,以至于大觉之阶段所得之智慧,称为始觉。
上记本觉与始觉间之关系与作用,法藏于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三详加阐论,并归结之,谓依于本觉而生不觉,依于不觉而起始觉,更依始觉而断破不觉,如是即归返本觉之体性。
是知始本二觉虽有相对之关系,然始觉之究竟即同于本觉,是故始本不二,绝对平等,而全然超越对立性之范围。
若配上大乘菩萨修行之各种阶段,可将始觉分为四位次,即:(1)不觉,指十信位(外凡位)之人虽已觉知恶业之因能招感苦果,并已远离恶业,然尚未生起断惑之智,故称不觉。
(2)相似觉,指声闻、缘觉二乘之人,及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等三贤位之菩萨,虽已远离我执,觉知‘我空’之理,然尚未舍离法执分别之念;对于真如之理,仅得其相似仿佛之法味,故称相似觉。
(3)随分觉,指初地以上至第九地之菩萨,已远离法执,了知一切诸法皆为心识所现之理;对于真如法身之理,能随修证境地之转升,而逐地增悟一分真如之理。
(4)究竟觉,指第十地之菩萨,完成因行,以相应于一念之慧,觉知心之本初,并远离微细之念而彻见心性,故称究竟觉。
由是而至佛果,则成就始本不二、绝对平等之大觉。
以上四位称为始觉四位,或反流四位。
盖迷界之流转不外是众生心的‘生、住、异、灭’之相,依其义,由反流还灭之次第,逆次觉知此四相,故得此四位。
即不觉系觉知众生心之灭相,相似觉系觉知心之异相,随分觉系觉知心之住相,乃至究竟觉系觉知心之生相。
所谓反流,即逆生死之流,而向菩提觉悟之方向还灭。
又关于本觉之相,可用随染与性净二义说明之,自其作用而言,可用随染本觉来说明;自其体德而言,则以性净本觉来说明。
(1)随染本觉,乃针对烦恼之污染来阐明本觉之作用者,又分为二:一为智净相,即依始觉之智慧,断尽不觉之妄染,而还本来清净的本觉之相,称为智净相;另一为不思议业相,即既已全其始觉,断尽妄染,而现本觉之性德,乃随顺众生之根器,与之自然相应,作种种利他之事,而常行不断绝。
(2)性净本觉,即本觉之体相,其性本来清净,显现无限作用。
故若以镜为喻,可概分为四镜,以彰显性净本觉之四种大义。
即:1.如实空镜,谓犹如空净之镜面,必不映现任何外物;性净本觉之心体既已远离任何心念,自必远离一切与心相应的境界之相,而毕竟清净无垢。
2.因薰习镜,谓犹如镜面不空,如实映照境界之相;其性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心体常住,为一切法之真实性,又自
具足无漏之性功德;以之为‘因’而可薰习众生,故称因薰习镜。
3.法出离镜,谓犹如拂拭尘垢,而令镜面明净;觉性既从烦恼障、智障之中了脱而出,则远离染净和合之相而清淳净明,故称法出离镜。
4.缘薰习镜,谓犹如镜面已然拂净,即可映照万象而为人受用;本觉之智性既已淳净,即可遍照众生之心而随念示现,成为众生勤修善根、发起始觉之智的外缘薰力,故称缘薰习镜。
上记以镜比喻性净本觉之四大义,略称为四镜。
其中之前二镜旨在显示‘在缠’之本觉。
缠,烦恼缠缚之意。
在缠,谓如来藏自性清净心隐没在烦恼缠缚之中;反之,从缠缚之中解脱出来而显现法身,称为出缠。
盖本觉虽为烦恼所缠缚,然其自性始终清净无染。
大乘起信论阐释‘心真如门’时,特别揭出如实空与如实不空之二义,与之同义者,在缠之本觉亦具有空(离相的一面)与不空(具足诸功德的一面)二义。
后二镜旨在显示‘出缠’之本觉,谓本觉远离烦恼垢染而清淳明净,与随染本觉之智净相、不思议业相所表示者同义。
又分为因薰与缘薰二镜者,即指还归本觉智体之内因与外缘;亦即以本觉内在之净薰为因,遂起始觉(因薰),同时本觉亦成为生起始觉之外缘薰力(缘薰)。
[菩萨地持经卷一种性品、佛性论卷二‘三因品’、大乘庄严经论卷六、解深密经疏卷三、起信论疏笔削记卷三]
(二)释摩诃衍论卷三之说:‘觉’有本觉、始觉、真如、虚空等四义,称为四无为,于此四门各分为清净与染净二种加以说明。
其中之
清净本觉,指本有法身具足无始以来超过恒河沙数之功德,恒常明净;染净本觉,指自性清净心受无明之薰习而流转于生死之中;清净始觉,指无漏性智远离一切无明,而不受其薰习;染净始觉,指始觉尚未究竟之时仍受无明之薰染。
日本真言宗开祖空海极为重视释摩诃衍论之说,博引于其诸著述之中。
由是,日本真言宗乃基于所有之存在本来为佛之立场,立‘本有本觉门’之主张,并以胎藏界为本觉,金刚界为始觉,而主张金刚、胎藏两部‘二而不二’之说。
(参阅‘四无为’1776)
(三)日本天台宗以始本二觉与法华经之本迹二门之说结合,称本门为本觉下转法门(由果入因),迹门为始觉上转法门(由因入果)。
日本天台开祖最澄来唐学佛时,从道邃承习本觉法门,系以摩诃止观为中心,而研学一心三观、九识修行、从果向因、观心为本等之教理;又从行满承习始觉法门,系以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等为中心,而研习四教五时、六识修行、从因向果、教相为本等之教理。
自中世以降,慧心流乃专门弘传本觉法门,檀那流则弘传始觉法门。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本觉”解释如下:
【本觉】(术语)众生之心体,自性清净,离一切之妄相,照照灵灵,有觉知之德。
是非修成而然,乃本有自尔之性德,故曰本觉。
即如来之法身也。
然此本心体,无始以来,覆于无明烦恼,隐藏至于今日,一旦依修治之功,始显其性德,是曰始觉,然觉而观之,则始觉
非别,原为本觉之体,故始觉本觉,咸同一致。
本觉之外无始觉。
始觉即与本觉同一也。
仁王经中曰:‘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
’起信论曰:‘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
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对“本觉”解释如下:
【本觉】
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觉性。
为‘始觉’的对称。
即指本来觉知的离念心体。
如《大乘起信论》云(大正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