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
古代汉语之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成因分析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例如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或者基本词类不变而用法比较特殊,例如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现象。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
词类活用中活用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具有直接性,也就是说发生活用的词并不需要借助其他词汇的帮助可直接进行活用。
那么这些词为什么自身能够进行活用并且普遍存在,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个人认为,语言的简洁节约性是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语言的修辞性和句子结构的模式化也是其中原因。
一.语言的经济性原则马丁内指出:语言的经济性是人的交际表达和人的自然惰性直接相互冲突的结果。
语言经济原则能对语言结构演变的特点和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
众所周知,古汉语要比现代汉语更为简洁凝练,其语言经济性也更为突出。
这种经济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古代汉语相较于现代汉语而言,词汇贫乏。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对言语的表意功能要求更高。
为了表达更加丰富的社会内容,人们往往需要扩充词汇,一般可以选择从语音方面分化出新词,形成同形异义词;或者选择创造区别性更强的新造次来代替。
但这两种选择都比较难,都为容易的方法就是进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实际上就是利用现有的词汇去表达更复杂的内容,增加词汇的表意功能,这样做在经济性层面就减少人们需要记忆的词汇容量。
但词类活用易使一个词语蕴含的义项过多,反而不便于人们记忆和使用。
一个弊端就推动了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发展过程中旧词义项与新造词的相互照应。
例如古代汉语中“歌、衣、舞”既具有名词的功能,又时常活用为动词,现代汉语中“唱、穿、跳舞”的词汇出现就取代了“歌、衣、舞”的动词义,减少了单词义项过多过杂的现象。
(二)古代汉语常常出现成分省略的现象如果我们将出现词类活用情况句子进行观察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句子中常常会出现成分省略的现象。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㈠判断方法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㈡活用形式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
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
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
[转载]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转载]成语中的词类活⽤现象原⽂地址:成语中的词类活⽤现象作者:蔡蔡在古代汉语中,常常会有⼀些词因为某些语⾔交流上的⽅便,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类活⽤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阅读古代⽂选的时候经常会出现。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法已经没有了,只有在某些成语中还有着这种⽤法。
下⾯就对成语中词类活⽤现象分类进⾏分析和论述。
⼀、名词活⽤为⼀般动词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较常见,应⽤于成语中主要有五种情况:1、两个名词连⽤,如果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和偏正关系,也不表⽰判断,则其中⼀个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敬贤礼⼠”中的“礼”和“⼠”都是名词,若都翻译成名词,则意思不通,所以此处的“礼”作动词使⽤,是“礼遇”的意思。
此类成语还有:报仇雪恨、披发⽂⾝、披发缨冠、汗颜⽆地、祸国殃民、⾯墙⽽⽴、⼼猿意马、如⽇中天其中,当两个相同的名词连⽤时,其中必有⼀个⽤作动词,⽐如说“春风风⼈”和“春⾬⾬⼈”中的“风”和“⾬”后⾯接有名词“⼈”,在此作为动词,译为“吹拂”和“下⾬”。
2、名词前有“能”、“可”等能愿动词,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不可名状”中的“名”,本是名词,但前⾯⼜能愿动词“可”字,故在此作动词,意为“说出”,此类成语还有:能⽂能武、⼈皆可夫、不可救药3、名词前有副词时,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不期⽽遇”中的“期”,本是名词“⽇期”的意思,在此因前⾯有⼀副词“不”,所以在此作为动词,译为“约定⽇期”。
此类成语还有:不谋⽽合、不速之客、不⽑之地、未⾬绸缪、横⾏不法、不名⼀钱、莫名其妙、不翼⽽飞、⾔必信⾏必果、密云不⾬4、名词⽤“⽽”连接,那么“⽽”字前⾯的或者后⾯的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画地⽽趋”中的“趋”字,“⽽”字之前是⼀个动宾词组,所以名词“趋”作动词,译为“疾⾛”。
此类成语还有:不胫⽽⾛5﹑名词的前⾯有“所”字,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所事事”中的“事”字,⽤在“所”之后,⽤作动词,译为“做事”。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五种类型:名词用作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一)名词用如动词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如: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马童面.值,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夫子式.而听之。
(礼记·檀弓下)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八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我们鉴别某一个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
一般情况有如下四种:①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②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③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④句中所确定的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定义: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有宾语时,则一定作为使动用法在使用。
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左传成公三年)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
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
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
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
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在古代文献中,汉语的词类活用是一个重要的词汇现象。
不同于现代汉语,古汉语的词类活用是广泛应用的,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简要地介绍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一些例子进行说明。
一、名词类1. 名词的数古汉语名词的数有单数和复数之分。
复数形式的产生有以下几种方式:1)以“们”,“等”等结尾,如众人,诸侯等;2)重复同一个名词,如船船,马马,云云等;3)以“家”,“处”等词语表示单位数量,如三家、五处等。
例如:“笔下生花,语惊四座。
赖有牛倌心疼,毛驴皆知我心事。
”这里的“牛倌”和“毛驴”都是复数形式。
古汉语的名词有主格、宾格、属格、呼格、纪格等格。
其中,主格表示名词是主语,宾格表示名词是宾语,属格表示名词为某物的属主,呼格表示名词为被称呼的对象,纪格表示名词的标志。
例如:“夫君入宫天一九年,铜马铁骑空相见。
”这里的“夫君”是主格,“天”是宾格,“骑”是属格,“铜马铁骑”是呼格,“九年”是纪格。
二、动词类古汉语动词的时态有过去、现在、将来三种。
例如:“圣人于帝王之世,主文修武,将海内九州融为一体。
”这里的“于帝王之世”表示过去时,“主文修武”表示现在时,“将海内九州融为一体”表示将来时。
2. 动词的语气古汉语动词的语气有陈述语气、祈使语气、疑问语气、假设语气等。
例如:“请安!疏阔虑得太深,盼吾妻永保清明。
”这里的“请安”是祈使语气,“盼吾妻永保清明”是假设语气。
三、形容词、副词类1. 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古汉语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相似,一般在词尾加上“于”、“之”的后缀来构成。
例如:“楚王好为长鲸,将千里馀余。
虽有剧波亦不沉,猖珵可餐,不可制伏者也。
”这里的“长”是比较级,“最”是最高级。
古汉语形容词和副词的程度有“甚”的方式。
例如:“甚矣吾衰!”这里的“甚”表示非常,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很”。
综上所述,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汉语语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原因_概述及解释说明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原因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古汉语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重要语言,其词类活用现象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词类活用是指词语在不同语法环境中的形态变化,包括名词和动词等各个词类。
古汉语中存在丰富的词类活用现象,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汉字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也反映了古代社会、文化背景对语言发展产生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为核心,探讨其原因和解释。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定义和界定词类活用的范围,并详细介绍古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两个主要部分的活用现象及其原因。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针对这些现象给出解释说明,从语言演化、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使用者的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最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总结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与原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和思考题。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及其原因的深入研究,探寻古代汉语形态变化的规律和背后的原因。
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说明,为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撰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代汉语语法系统的特点,并拓宽我们对汉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认知。
2.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2.1 词类活用的定义和范围在古汉语中,词类活用是指词汇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语境或者其他因素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些变化可以涉及到名词、动词等各种词类,在不同的形态下展示不同的格、数、时态等语法特征。
2.2 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现象及其原因在古汉语中,名词常常通过添加后缀来表示格和数的变化。
例如,“山”在主格下为“山”,而在宾格下为“山之”。
这种名词活用现象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首先,古代人们对于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较为模糊,因此需要通过名词活用来表达具体含义。
例如,“子孙”一词在古代常有复数意义,而通过添加后缀“之”可以表示其所有格关系。
其次,古代社会多为农耕社会,人们习惯以自然界事物为模板进行分类。
浅析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含定义、分类、修辞效果等)
(5)其他
句中无动词的情况下,“于”前的名词一般活用作动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师还,馆于虞 《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注意事项: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虑;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 它前后与哪些词类结合,构成怎样的句法关系
策·秦策》 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左传·桓公六年》
活用与兼类区别的要点:
非本用
本用
承担多种词性词义的生命力
存在于特定的语言环境
(流星和星星的区别)
可以脱离具体语境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 述而》)
辨别词类活用与兼类的方法
——量化分析法
判断名词有没有词类活用作动词,有哪些方法?
名词常常在句中充当主语和宾语,而动词常常在句 中充当谓语。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有效区别的几种方法
(1)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代词不受名词 修饰)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
左右欲兵之 《史记·伯夷列传》
(2)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 动词(副词不修饰名词)
总结:
因此, 考察一个词是兼类还是活用,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 和特定的语言环境, 只有把使用频率这个标准放在一定的历 史时期内, 对同一时期的语法现象进行综合比较、辨析,才 能得出较为可信的结论, 以免人们从现代人的角度去看古文 中的词语应用, 犯“以今律古”的毛病。
词类活用分类与判定
词类活用的五大分类
(3)表示处所
翻译时应该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在”“从”等。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道芷阳间行 《史记·项羽本纪》 秦伯素服郊次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某些词可以临时改变其词性或用法,例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等。
以下是一些例子:
1.名词用作动词:
在古汉语中,一些名词可以在特定的语境下用作动词。
例如,“衣锦还乡”中的“衣”原本是名词,表示“衣服”,但在这个成语中用作动词,表示“穿衣服”。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在古汉语中也可以用作动词。
例如,“欲穷千里目”中的“穷”原本是形容词,表示“穷尽”,但在这个句子中用作动词,表示“使穷尽”。
3.数词用作动词:
数词在古汉语中也可以用作动词。
例如,“三思而后行”中的“三”原本是数词,表示“三个”,但在这个句子中用作动词,表示“多次考虑”。
4.意动用法:
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词语可以用作意动用法。
例如,“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原本是名词,表示“老师”,在这个句子中用作意动用法,表示“把……当作老师”。
5.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一个词语用作动词时,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而是
由宾语发出的动作。
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亡”原本是名词,表示“灭亡”,在这个句子中用作使动用法,表示“使……灭亡”。
以上是一些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
这些用法通常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而且这些用法的出现也增加了古汉语的复杂性和魅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详解
(1)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陈涉世家》) ——将军身披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讨伐无道的昏君。
(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你的理论是不杀少数人,却杀众多的人,这不能叫作了解事类。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醒晋文之事》) ——尊敬我的老人,从而推及别人的老人。
(4)乘坚策肥,履丝 缟。(《论贵粟疏》) ——驾着坚固的车子,骑着肥壮的骏马,穿着丝鞋,拖着丝绸的长衣。
4.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作状语直接修饰谓语动词的,而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 遍的现象。表时间、处所以外的其他名词,也能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①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像北斗七星那样地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地弯曲,或隐或现,隐约或见。 ②(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项伯)常常用身子像鸟的翅膀那样遮蔽沛公。 -3- ②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天下的人像云彩那样地汇集,像回声那样地应和,扛着粮食,像影子紧随形体那样跟从着。
(4)方位名词作状语 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从小丘往西走一百二十步。 ②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到泉水。 ③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过秦论》) —在国内建立法令制度,……在国外采用连横的策略使诸侯互相争斗。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田华发布时间: 2009-7-30 2:07:41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言中的词随文而异现象较为常见,古代汉语中尤为突出。
《马氏文通》在初创词类之时就已经发现汉语所分的词类同语法成分无法对应的问题,所以提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
词类活用的问题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就已经注意到了,而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理论加以系统论述,是在近人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一书中。
此后,这个问题一直被语法学界看作是古代汉语语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0世纪80年代,语法学界对“词类活用”说给予了新的关注,学者们用更审慎的态度对古汉语中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重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指出应该对众多的活用说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分析本用、活用、兼用等各种现象。
应当承认,现今通行的“词类活用”说本身确实存在着某些缺陷,如活用类别不清、活用范围不明、词类活用的滥用以及对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的模糊认识。
词类活用现象是古籍中的常见现象,本文在辨正了部分词类活用滥用现象的基础上,分析了词类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及判别词类活用的方法。
一、词类活用的滥用与词的兼类现象(一)词类活用的滥用现象1.由于不理解词的本义而误作活用词的本义是指词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举证的最古的意义。
如果没有通过古文字文献资料而深入地探求词的本义,刻意造成解读上的偏差甚至错误。
例如:《史记·商君列传》:“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史记·留侯世家》:“子房前!”两句中的“前”,有的教材将其释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前”,金文作,字从止舟,象人足在船上,表示前进。
《广雅·释诂》对“前”的意义解释得非常明确,曰:“前,进也。
”又如《左传·昭公元年》:“二执戈者前矣”。
《庄子·盗跖》:“孔子下车而前。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有马于此,然驱之不往,引之不前。
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在古代汉语里,一般说来,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各有其分工。
名词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一般作谓语;形容词一般作定语、谓语、状语(如“赵太后新.用事”,“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这种情况,在古今一般是相同的。
但是,在上古汉语(先秦散文)里,词类活用的现象很多,比如:名词可以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词类活用的主要几种情况:(一)、名词作动词古汉语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例如:(举例不限于先秦散文)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肘,本义为“胳膊肘”,此处指“用肘推”)沛公欲王.关中。
《史记•项羽本纪》(王,本义是“大王”,此处指“称王”。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左传僖公三十年》(军,本义是“军队”,这里指“进军”)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衣冠,本义是“衣、帽”,这里指“穿衣戴帽”)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刃,原义是“锋利的刀口”,这里指“用刀杀”)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东,本义为“东方”,这里指“向东进军”)一般说来,代词前面的名词多用作动词(“肘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还有一种辨认方法,比如说,肯定了宾语以后,就会知道宾语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军氾南”,“王关中”)。
作业:找出下列句子中名词用作动词的词,并解释。
1、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2、驴不胜怒,蹄之。
3、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4、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5、曹子手剑而从之。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8、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9、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
活用的类型:名词的活用名作状、名作动、名词使动、名词意动动词的活用动作名、动词使动、动词为动形容词的活用形作名、形作动、形容词使动、形容词意动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
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是很普遍的。
1、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频率。
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石钟山记》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木兰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2、表动作方向、处所。
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向)……”。
而相如廷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3、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
这类名词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促织》4、表对人的态度。
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5、表比喻。
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当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时,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
名词用作动词后,原有的名词义并没有消失。
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
1 驴不胜怒,蹄之2 一狼洞<其中>3 非能水也左右欲刃相如4 二月草已芽中通外直,不蔓不枝5 范增数目项王6 置人所罾鱼腹中7 天雨墙坏三、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解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解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首先是对词类活用的概念有清楚的认识,其次要搞清楚各类词的基本用法和活用用法,同时要多作练习——通过套用格式来分析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它的基本用法,在句中充当其他词类和句子成分,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词类活用;一一般的词类活用一名词的一般活用1、名词作状语基本结构:名词+动词基本用法:主语+谓语活用用法:状语+谓语①表动作的特征状态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②表动作的对待方式人皆得以隶使之像对待奴隶那样③表动作的凭借工具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用船前往④表动作的时间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在夜里⑤表动作的处所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2、名词活用为动词基本结构:名词+名词或代词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或复指短语活用用法:谓语+宾语①名词+宾语驴不胜怒,蹄之踢②名词+介宾结构沛公军于霸上驻扎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名词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史记秦本纪统一不日,其盟渝也; 谷梁传隐公元年书写日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下大雨④“而”“则”前后的名词客逾庖而宴吃饭出则车舆,入则扶持06湖北卷乘坐车舆二形容词的一般活用1、活用为动词基本结构:形容词+名词或代词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活用用法:谓语+宾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素善留侯张良跟…交好2、活用为名词基本结构:形容词+名词或动词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或状语+中心语活用用法:动词或数词或介词或之、其+形容词—→谓语+宾语或介词+宾语积善成德善行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作用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不能容于远近远近的人三动词的一般活用基本结构:名词或形容词或之、其+动词基本用法:主语+谓语或状语+中心语活用用法:定语+中心语或动词+宾语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的东西则其至又加少矣来到这里的人四数词的活用基本用法:数量词用作定语活用用法:1、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六王毕,四海一统一2、活用为形容词作定语或谓语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全、满二三其德主谓倒装不专一,不忠诚3、活用为名词其一犬坐于前一只狼二特殊的词类活用一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原式:主语+活用词+宾语翻译式:主语+使+宾语+活用词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长肉会盟而谋弱秦使……减弱谨拜表以闻使……知道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原式:主语+活用词+宾语翻译式:①名词意动用法:主语+把+宾语+当作+活用词②形容词意动用法:主语+认为+宾语+活用词吾从而师之以……为老师成以其小,劣之认为……猥劣三动词的为动用法原式:主语+活用词+宾语翻译式:主语+为+宾语+活用词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自己为自己的诗歌作序三注意事项1、词类活用是古汉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用法;随着几千年的语言发展,现代汉语中的兼类词的各个词性都是基本用法;2、使动用法主要侧重在使不带宾语的词语尤其是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并使宾语具备一定的特点;意动用法侧重展现人的心理状态;为动用法主要展现施动对象为受动对象做什么;3、例:项伯杀人,臣活之;翻译1: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命;按活用词的单个解释套用翻译2: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 按活用词的意义变通为什么翻译2要比翻译1通顺就在于单个解释活用词与在句中翻译活用词有不同,主要遵循文言翻译的“达”和“雅”的原则;练习:一、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状况与众不同的一项;1、A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C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D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2、A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B操乃……引军北还;赤壁之战C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D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3、A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D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崤之战4、A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B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C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D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5、A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B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C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6、A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B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C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06江苏卷D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7、A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B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D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8、A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B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C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D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采草药9、A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崤之战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C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D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10、A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B时赵充国年七十,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D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11、A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B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C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12、A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世家B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C侍中侍郎郭攸之……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D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13、A入不敷出B风餐露宿C幕天席地D车载斗量14、A火尚足以明也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D世之奇伟……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15、A渔人甚异之C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16、A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C以愚黔首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17、A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C齐威王欲将孙膑B孔子登东山而小鲁D春风又绿江南岸18、A用心一也B士大夫之族,不耻相师C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史记秦本纪D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19、A秋毫不敢有所近B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C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D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史记李将军列传二、20、选出下列成语中加点词词类活用判断归类正确的一项⑴大快人心⑵额手称庆⑶人人自危⑷完璧归赵⑸不耻下问⑹继往开来⑺空穴来风⑻自相鱼肉⑼虎踞龙盘⑽吐故纳新⑾驾轻就熟⑿息事宁人⒀珠联璧合⒁食不甘味⒂土崩瓦解⒃不药而愈A⑵⑻⒁⒃/⑴⑷⑿/⑹⑽⑾/⑺⑼⒀⒂/⑶/⑸B⑴⑻⒁⒃/⑵⑷⑿/⑹⑺⑽⑾/⑼⒀⒂/⑶/⑸C⑴⑷⑿/⑵⑼⒀⒂/⑵⑻⒁⒃/⑹⑽⑾/⑶/⑸D⑵⑻⒁/⑴⑷⑿⒃/⑺⑼⑾⒀/⑹⑽⒂/⑶/⑸参考答案:1、CA、B、D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C为名词作状语2、DA、B、C均为名词作状语;D活用为动词;3、CA、B、D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C为名词作状语4、CA、B、D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C为名词作状语5、DA、B、C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D为名词的使动6、DA、B、C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D为名词作状语7、BA、C、D均为名词作状语,B为名词活用为动词8、CA、B、D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C为名词作状语9、AB、C、D均为意动用法,A为使动用法10、BA、C、D均为使动用法,B为意动用法11、DA、B、C的活用状况虽不完全相同,但均为形容词的活用,且活用的结果均与动词有重大关系;D为动词活用为名词;12、BA、C、D均为形容词作名词,B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3、AB、C、D均为名词作状语,A为动词活用为名词14、AB、C、D均为形容词作名词,A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5、DA、B、C均为形容词意动用法,D为形容词使动用法16、16、AB、C、D均为形容词使动用法,A为名词作状语17、BA、C、D均为使动用法,B为意动用法18、AB、C、D的活用状况虽不完全相同,但活用的结果均为动词;A为数词活用为形容词;19、BA、C、D的活用状况虽不完全相同,但活用的结果均与动词有重大关系,B中“泣之”有“为它们哭泣”之意,是动词的为动用法;20、A⑵⒁⒃⑻为名词活用为动词;⑴⑷⑿为形容词使动用法;⑹⑽⑾为形容词作名词;⑺⑼⒀⒂为名词作状语;⑶为形容词使动用;⑸为形容词意动用法。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指的是一个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改变其原本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以适应表达的需要。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名词用作动词:名词在特定的语境下,临时具备动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原本是名词,这里表示“用刀杀”的意思。
2. 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备动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原本是形容词,这里表示“使……活下来”的意思。
3.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
例如:“毕礼而归之”中的“归”,原本是动词,这里表示“使……回去”的意思。
4. 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
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原本是名词,这里表示“使……为王”的意思。
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中非常普遍,它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增强了语言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对于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理解和掌握词类活用现象是非常重要的。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黑龙江省海伦一中吴秀坤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四种词可以活用,那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
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2、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目示意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水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驻军(二)名词的意动用法1、草菅..人命草菅:以……为草菅(菅,茅草)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为宾客3、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三)名词的使动用法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为王2、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使……长肉3、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下.之下使……下来4、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使……为王(四)名词做状语Ⅰ、普通名词作状语1.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状①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项伯)不时用自己的身体像张开翅膀似的遮掩住刘邦②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蒲松龄《狼》没多久,一只狼干脆走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坐在(屠夫)面前。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向潭西南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如游蛇那样蜿蜒,忽隐忽现④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天下的人,像云块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听从号令,带着粮食如影随形似的跟从(陈涉)起事2.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处置态度①吾得兄.事之《鸿门宴》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地款待他②人皆得以隶.使之张溥《五人墓碑记》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作仆役来使唤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国大将田忌很赞赏孙膑,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④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
权.使其士,虏.使其民《鲁仲连义不帝秦》那个秦国,是抛弃礼仪却崇尚用敌人头颅邀功的国家啊。
(他们)用权术驱谴它的学士,像对待奴仆一样地役使它的百姓3.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①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马中锡《中山狼传》狼,快离开!不然,我就用拐杖打死你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箕畚(把土石)运送到渤海边上③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
4、少仲尼之闻闻,听到的事。
(二)动词使动用法
1、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屈:使……弯腰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发出声音
4、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
(三)动词为动用法
1、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动用法,为……哭泣
②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晏子春秋》
上述两例中的“日”都可当“往日”“从前”讲。这种用法的“日”字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
Ⅲ、方位名词作状语
1.表示方位。例如: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三国志•诸葛亮传》
狼,快离开!不然,我就用拐杖打死你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用箕畚(把土石)运送到渤海边上
③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
黔地本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
4.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处所
①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我与曹操这老东西,从情势说,不能同时并存。
②予分当引决。文天祥《指南录后后序》
我按职分应该自杀。
Ⅱ、时间名词作状语
1.表示每一。例如: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
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刀,(因为)它是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每月更换刀,(因为)它是用刀割砍骨头
①卒廷见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言中的词随文而异现象较为常见,古代汉语中尤为突出。
《马氏文通》在初创词类之时就已经发现汉语所分的词类同语法成分无法对应的问题,所以提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
词类活用的问题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就已经注意到了,而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理论加以系统论述,是在近人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一书中。
此后,这个问题一直被语法学界看作是古代汉语语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0世纪80年代,语法学界对“词类活用”说给予了新的关注,学者们用更审慎的态度对古汉语中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重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指出应该对众多的活用说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分析本用、活用、兼用等各种现象。
应当承认,现今通行的“词类活用”说本身确实存在着某些缺陷,如活用类别不清、活用范围不明、词类活用的滥用以及对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的模糊认识。
词类活用现象是古籍中的常见现象,本文在辨正了部分词类活用滥用现象的基础上,分析了词类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及判别词类活用的方法。
一、词类活用的滥用与词的兼类现象(一)词类活用的滥用现象1.由于不理解词的本义而误作活用词的本义是指词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举证的最古的意义。
如果没有通过古文字文献资料而深入地探求词的本义,刻意造成解读上的偏差甚至错误。
例如:《史记·商君列传》:“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史记·留侯世家》:“子房前!”两句中的“前”,有的教材将其释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前”,金文作,字从止舟,象人足在船上,表示前进。
《广雅·释诂》对“前”的意义解释得非常明确,曰:“前,进也。
”又如《左传·昭公元年》:“二执戈者前矣”。
《庄子·盗跖》:“孔子下车而前。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有马于此,然驱之不往,引之不前。
”“前”的古文字形体和众多的文献书证均可证明“前进”乃“前”的本义,是古代的常用义,“前”原本就是个动词。
既然如此,就不应视其为名词用如动词。
“军”为“屯扎、屯兵”之义,而许多教材则释为“名词用如动词”。
军,金文中从车从勹(音同包,包围),本义为用战车环绕为营垒。
上古车战,军队驻扎时以车自围。
《说文·车部》:“军,圜围也。
”《广雅·释言》:“军,围也。
”古注多训“军”为“屯”。
如《国语·晋语》:“军于庐柳。
”(韦昭注:“军犹屯也。
”);《战国策·齐策》:“军于邯郸之郊。
”(姚宏注:“军,屯也。
”);《吕氏春秋·权勋》:“以军于秦周。
”(高诱注:“军,屯也。
”)。
可见“军”的本义为“屯扎”,本身也是个动词,不应视为名词活用如动词。
又如“饭”为“吃饭”之义,有的论著将其释为名词用如动词。
饭,旧读上声,动词,表示“吃饭”。
《说文·食部》:“饭,食也。
”段玉裁注:“云食也者,谓食之也,此饭之本义也。
引申之所食为饭。
”典籍中多用其本义,如《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
”《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也。
”辛弃疾《永遇乐》词:“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的本义为“吃饭”甚明,不能视为名词用如动词。
相反,名词“饭”是由动词“饭”派生出来的。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鼓”、“将”、“雨”等。
综上所述,无论从字书、古注,还是古文献的使用上,都证明这些词本来就是动词。
由于人们对其本义理解不确切,以今律古,从而误以为是名词,将其视为活用。
2.误把词义引申当作活用词的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它在词义系统中是作为一个义项而存在的。
引申义一般都是常用义,它与词性偶然变化而产生的临时意义是不同的。
如果不加区分,就会把词义的引申误作活用。
例如:“闻”,《战国策·齐策》:“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又《赵策》:“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
”《吕氏春秋·察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军。
”以上各句中的“闻”,有的教材注为“使动用法”,实则误将词义引申当作了活用。
“闻”的本义是“感知”,听觉感知到和嗅觉感知到都曰“闻”。
引申为“传”、“达”。
《墨子·经说上》:“闻,或告之也,传也。
”《华严经音义》:“闻,声所至也。
”例如《诗经·大雅·崧高》:“揉此万邦,闻于四国。
”其中“闻”皆训“传”。
又臣下奏事于君亦曰“闻”。
《正字通》:“闻,人臣奏事于朝曰闻。
”古注有不少训“闻”为“达”者,如《淮南子·主术训》:“而臣情得上闻。
”高诱注:“闻,犹达也。
”《礼记·少仪》:“某固愿闻名于将命者。
”孔颖达疏:“闻名,谓名得通达也。
”“食”,《史记·淮阴侯列传》:“大丈夫不能自食”。
句中“食”,有的教材注为“使动用法”。
“食”是一个兼类词,名词义为“食物”,动词义“吃”引申为“养”。
例如《左传·文公十八年》:“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杜预注:“食,养也。
”《孟子·许行》:“治于人者食人。
”赵岐注:“民治公田以奉养其上。
”《淮南子·说山训》:“幸善食之而勿苦。
”高诱注:“食,养也。
”上述“闻”与“食”在句中用的都是引申义,是它们的常用意义,而不是临时意义,因此都不能视作“使动”用法,不能视作词类的活用。
(二)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1.正确认识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所兼具的若干类词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内涵,一个兼类词所兼具的若干词的特性,都是它自身固有的,是词类的本用,它可以脱离具体的语境而存在,有着较强的生命力。
如“益”,在古代汉语中既是动词,表示“漫出”、“增加”;同时又是形容词、名词、副词,分别表示“富裕”、“好处”、“更”等。
词类活用不是词所固有的,而是游离于词外、随文异用的,是一个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的制约下由一种词性临时转变成另一种词性的灵活用法,如“梯”字,本义是名词,在“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下之”(《李愬雪夜入蔡州》)中作“架设梯子”解;在“取之难梯天,失之易反掌”(杜牧《感怀》)句中作“攀登”解;在“梯山栈谷绳行沙度之道”(《后汉书·西域传》)句中作“缘梯攀登”解。
以上三处皆活用为动词。
由此可知,词类活用一旦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这些动词的语法功能在它身上就不复存在,它具有灵活性和临时性的特点。
在词类活用的实际运用中,人们往往从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出发,分析总结古汉语的语言习惯,却不认真考察古汉语的语言实际,这种以今律古的做法容易混淆“本用”与“活用”,把“词类活用”扩大化,把词的本义、引申义用法当作“词类活用”,并把兼类词也看作活用现象。
如“雨”,现代汉语中是名词,而《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水从云中下也”,显然是动词,而且在甲骨卜辞中,“雨”的动词用例就颇不少见。
例如“癸卯卜:今日雨?”(《卜辞通纂》)下列先秦典籍中的用例则是这种动词用法的引申,表示“从天上降下”的意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淮南子·本经》)“乙丑,京师雨毛。
”(《隋书·高祖记》)不少论著都把以上三例中的“雨”看作名词活用作动词,原因是他们只看到现代汉语中“雨”是名词,这显然是错误的。
如果我们把这些多义兼类词看作名词用作动词,这样不仅否定了它们已有的固定动词义,使一个词只能剩下一个原始义,而且古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兼类现象也就不复存在了。
2.词类活用与兼类的辨识词的兼类是词义引申的结果,是词类活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通过改变读音兼属名、动两类的词,则只可能是兼类,不可能是活用。
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用改变读音的方法来区别不同的词性、词义,这种情况一般称它为“破读”。
“破读”词虽然词形相同,但破读后,原音词与破读词应理解为不完全相同的词,也就不存在“活用”关系。
可目前有不少语法著作,把一些破读词(字)也作为“活用”来理解,这是不太恰当的。
例如:(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史记·鸿门宴》);(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3)“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刘向《说苑》)以上例句中,例(1)的“语”破读后读去声,动词,“告诉”的意思;例(2)的“王”破读后读去声,动词,“使为王或称王”的意思;例(3)的“风”破读后读去声,动词,“吹拂”的意思。
可见,破读是利用改变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词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并不是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的,而单音词本身缺乏区别词义、词性的形态标志。
随着词义的不断引申和词性的不断分化,当某一个词的意义或语法功能有了新的变化时,只有借助于改变词的读音以示区别。
因此,在实际中辨别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明确本义,不要误把本义当活用;二是要考察词义演变的全过程,不要误把常用义当活用;三是不要以今律古,误把现代汉语中消失的词义当活用。
二、判断词类活用的方法要全面、准确地认识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我们应当对其加以综合考察。
1.词在活用时,在句法上一般不再呈现本身固有的语法功能,而表现出一些临时性的语法特征,大多数还伴随着出现临时性的词性转变。
在语义上,活用词的语义内涵大多发生了变异,一方面保留了原有的语义,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与原语义有关联的反映语法功能变化的新语义,二者紧密地结合在活用词身上,构成了活用词丰富的语义内涵。
例如“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
句中“肘”是名词活用,一方面它保留了原有的名词义“手肘”,另一方面又产生了新的动词义“撞”,表示“用手肘撞击”。
这个语义内涵无论是动词“撞”,还是名词“手肘”都无法单独表示。
活用词丰富的语义内涵是我们考察词类活用时必须注意的。
在语用上,活用是语境赋予词的临时性的语用义,活用词的语义变异直接受语境的制约,呈现出很大的灵活性;活用本身就是一种语用形式,它满足了言语使用者特殊的表达意向需要。
分析活用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要看它的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结合,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看它是否取得了这类词的语法特点。
例如“诸侯之士门焉,齐人多死。
”(《左传·襄公十八年》)“吴子门焉,牛臣隐于短墙以射之,卒。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这两例中的“门”处于相同的句法位置,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分别表示“攻门”、“入门”。
新增添的语义“攻”“入”显然是由语境决定的。
离开了具体的语境,这种增添的新语义将不复存在。
2.词的语法功能的可变性和渐变性告诉人们,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词的同一种用法在该词不同历史时期的功能系统中,可能占有不同的地位或具有不同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