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的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含答案1.doc
八年级数学理科班讲义教学-几何证明
B CD AOB CE DA A CB ’ CA B C B ’ C 8、八年级数学理科班: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性质姓名一、【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判定方法】知识要点: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简记为HL 。
1、【定理证明】已知:如图,在Rt △ABC 和Rt △A’B’C’中,∠C=∠C’=90°,AC=A’C’,AB=A’B’ 求证: Rt △ABC ≌Rt △A’B’C’2、【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梳理】如图,具有下列条件的Rt △ABC 和Rt △A’B’C’(其中∠C=∠C’=90°)是否全等?如果全等在( )里打“√”,并在“——”上填写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理由,如果不全等,在( )里打“×”. (1)AC=A’C’,∠A=∠A’ ( ) _______ (2)AC=A’C’,BC=B’C’ ( ) _______ (3)AB=A’B’,BC=B’C’ ( ) _______ (4)∠A=∠A’,∠B=∠B’ ( ) ________3、【应用练习】 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② 两条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③ 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④ 斜边相等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已知,如图,BD ⊥AC 于D,CE ⊥AB 于E,BD 与CE 相交于O , 且BD=CE ,则图中全等的三角形共有( )A .1对B .2对C .3对D .4对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第三边 所对的角( )A .相等B .不相等C .互余或相等D .相等或互补4.如图,已知:∠A=∠D=90°,AB=CD,求证:AC=DBBC F E DABC FE D AB C F E D A5.如图,已知:AB=CD,AE ⊥BC,DF ⊥BC,BF=CE.求证:AB ∥CD6.如图,已知:AB=AE, ∠B=∠E=90°,AF 垂直平分CD,求证:BC=DE7.如图,已知:AD 平分∠BAC,DB ⊥AB,DF ⊥AC 于点F ,ED=CD,求证:AC=AE+2BE.8.已知:AC ⊥BC ,AD ⊥BD ,AD=BC ,CE ⊥AB ,DF ⊥AB ,垂足分别是E 、F , 求证:CE=DF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定理】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显然)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定理证明】已知:在Rt △ABC 中,∠ACB=90°,CD 是斜边AB 的中线.求证:AB CD 21例1.如图,△ABC中,BD⊥AC于D,CE⊥AB与E,连接DE,取BC的中点M,DE的中点N,问:MN与DE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典型题)沪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九章 几何证明含答案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九章几何证明含答案一、单选题(共15题,共计45分)1、如图,在正方形OABC中,点B的坐标是(6,6),点E,F分别在边BC,BA 上,OE=3 .若∠EOF=45°,则F点的纵坐标是 ( )A.2B.C.D.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②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③等腰三角形的中线也是它的高;④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不在这条线段上)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构成等腰三角形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有一点P(8,15),那么OP与x轴正半轴所夹的角的正弦值等于( )A. B. C. D.4、如图,在△ABC中,AB=AC=m,P为BC上任意一点,则PA2+PB•PC的值为()A.m 2B.m 2+1C.2m 2D.(m+1)25、如图,在△ABC中,∠ACB=90°,AC=12,BC=5,AM=AC,BN=BC,则MN的长为( )A.2B.2.6C.3D.46、如图,在△ABC中,∠ACB=90º,AC=BC=1,E、F为线段AB上两动点,且∠ECF=45°,过点E、F分别作BC、AC的垂线相交于点M,垂足分别为H、G.现有以下结论:①AB= ;②当点E与点B重合时,MH= ;③AF2+BE2=EF2;④MG•MH=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1B.2C.3D.47、如图所示,在Rt△ABC中,E为斜边AB的中点,ED⊥AB,且∠CAD:∠BAD=1:7,则∠BAC的度数为( )A.70°B.48°C.45°D.60°8、如图所示,在中,,,D是BC的中点,连接AD,,垂足为E,则AE的长为()A.4B.6C.2D.19、如图,在中,,,于,是的平分线,且交于,如果,则的长为()A.2B.4C.6D.810、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5cm,12cm,其斜边上的高为()A.6cmB.8.5cmC. cmD. cm11、如图是一个圆锥的主视图,则该圆锥的侧面积是()A.6πB.3πC.D.12、已知:如图,矩形ABCD中,AB=5,BC=12,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P是线段AD上任意一点,且PE⊥AC于点E,PF⊥BD于点F,则PE+PF等于()A. B. C. D.13、如图,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ACB的角平分线分别交AB,BD于M,N两点.若AM=2,则线段ON的长为()A. B. C.1 D.14、若⊙P的半径为13,圆心P的坐标为(5, 12 ),则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O与⊙P的位置关系是()A.在⊙P内B.在⊙P上C.在⊙P外D.无法确定15、如图,某同学在做物理实验时,将一支细玻璃棒斜放入了一只盛满水的烧杯中,已知烧杯高8cm,玻璃棒被水淹没部分长10cm,这只烧杯的直径约是()A.9cmB.8cmC.7cmD.6cm二、填空题(共10题,共计30分)16、如图,三角形ABC三边的长分别为AB=m2﹣n2, AC=2mn,BC=m2+n2,其中m、n都是正整数.以AB、AC、BC为边分别向外画正方形,面积分别为S 1、S2、S3,那么S1、S2、S3之间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17、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6和8,则斜边的长为________.18、如图,AB是⊙O的直径,弦CD⊥AB于点E,若AB=10,CD=8,则BE=________.19、三角形的三边a,b,c满足(a-b)2=c2-2ab,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_.20、如图,已知∠C=90°,AB=12,BC=3,CD=4,AD=13,则∠ABD=________.21、直径为10cm的⊙O中,弦AB=5cm,则弦AB所对的圆周角是________.22、如图,在中,点为弧的中点,弦,互相垂直,垂足为,分别与,相于点,,连结,.若的半径为2,的度数为,则线段的长是________.23、我们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因此,连接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同理,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因此,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类似地,连接曲线外一点与曲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最短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曲线的距离.依此定义,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到以原点为圆心,以1为半径的圆的距离为________.24、如图所示,△ABC为等边三角形,AD为BC边上的高,且AB=2,则正方形ADEF的面积为________.25、如图,AD⊥BC于点D,D为BC的中点,连接AB,∠ABC的平分线交AD于点O,连接OC,若∠AOC=130°,则∠ABC=________.三、解答题(共5题,共计25分)26、如图,AC⊥BD,垂足点E是BD的中点,且AB=CD,求证:AB//CD.27、如图,已知, ,与交于, .连接.求证:是等腰三角形.28、如图,BC=3cm,AB=4cm,AF=12cm,且∠B=∠FAC=90°,求正方形CDEF的面积.29、如图所示,△ABC中,D为BC边上一点,若AB=13cm,BD=5cm,AD=12cm,BC=14cm,求AC的长.3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点A(6,0),点B在y轴的正半轴上,∠ABO=30°.矩形CODE的顶点D,E,C分别在OA,AB,OB上,OD=2.(Ⅰ)如图①,求点E的坐标;(Ⅱ)将矩形CODE沿x轴向右平移,得到矩形C′O′D′E′,点C,O,D,E的对应点分别为C′,O′,D′,E′.设OO′=t,矩形C′O′D′E′与△ABO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①如图②,当矩形C′O′D′E′与△ABO重叠部分为五边形时,C′E′,E′D′分别与AB相交于点M,F,试用含有t的式子表示S,并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②当≤S≤5 时,求t的取值范围(直接写出结果即可).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5题,共计45分)1、A2、A3、B4、A5、D6、C7、B8、C9、C10、D12、A13、C14、B15、D二、填空题(共10题,共计30分)16、17、18、19、20、21、22、23、24、25、三、解答题(共5题,共计25分)27、29、。
(完整版)初中几何证明题五大经典(含答案)
经典题(一)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证明:过点G 作GH ⊥AB 于H ,连接OE ∵EG ⊥CO ,EF ⊥AB∴∠EGO=90°,∠EFO=90° ∴∠EGO+∠EFO=180° ∴E 、G 、O 、F 四点共圆 ∴∠GEO=∠HFG∵∠EGO=∠FHG=90° ∴△EGO ∽△FHG ∴FG EO =HGGO∵GH ⊥AB ,CD ⊥AB ∴GH ∥CD∴CD COHG GO =∴CDCO FG EO = ∵EO=CO ∴CD=GF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部的一点,∠PAD =∠PDA =15°。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证明:作正三角形ADM ,连接MP ∵∠MAD=60°,∠PAD=15° ∴∠MAP=∠MAD+∠PAD=75° ∵∠BAD=90°,∠PAD=15°∴∠BAP=∠BAD-∠PAD=90°-15°=75° ∴∠BAP=∠MAP ∵MA=BA ,AP=AP ∴△MAP ≌△BAP∴∠BPA=∠MPA ,MP=BP 同理∠CPD=∠MPD ,MP=CP ∵∠PAD =∠PDA =15°∴PA=PD ,∠BAP=∠CDP=75° ∵BA=CD∴△BAP ≌∠CDP ∴∠BPA=∠CPD∵∠BPA=∠MPA ,∠CPD=∠MPD ∴∠MPA=∠MPD=75°∴∠BPC=360°-75°×4=60°∵MP=BP ,MP=CP ∴BP=CP ∴△BPC 是正三角形3、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于E 、F .求证:∠DEN =∠F .证明:连接AC ,取AC 的中点G ,连接NG 、MG ∵CN=DN ,CG=DG ∴GN ∥AD ,GN=21AD ∴∠DEN=∠GNM ∵AM=BM ,AG=CG ∴GM ∥BC ,GM=21BC ∴∠F=∠GMN ∵AD=BC ∴GN=GM∴∠GMN=∠GNM ∴∠DEN=∠F经典题(二)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证明:(1)延长AD 交圆于F ,连接BF ,过点O 作OG ⊥AD 于G ∵OG ⊥AF ∴AG=FG ∵AB⌒ =AB ⌒ ∴∠F=∠ACB又AD ⊥BC ,BE ⊥AC ∴∠BHD+∠DBH=90° ∠ACB+∠DBH=90° ∴∠ACB=∠BHD ∴∠F=∠BHD∴BH=BF 又AD ⊥BC ∴DH=DF∴AH=AG+GH=FG+GH=GH+DH+DF+GH=2GH+2DH=2(GH+DH )=2GD 又AD ⊥BC ,OM ⊥BC ,OG ⊥AD ∴四边形OMDG 是矩形 ∴OM=GD ∴AH=2OM (2)连接OB 、OC∵∠BAC=60∴∠BOC=120° ∵OB=OC ,OM ⊥BC ∴∠BOM=21∠BOC=60°∴∠OBM=30° ∴BO=2OM由(1)知AH=2OM ∴AH=BO=AO2、设MN 是圆O 外一条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割线交圆O 于B 、C 及D 、E ,连接CD 并延长交MN 于Q ,连接EB 并延长交MN 于P. 求证:AP =AQ .证明:作点E 关于AG 的对称点F ,连接AF 、CF 、QF ∵AG ⊥PQ ∴∠PAG=∠QAG=90°又∠GAE=∠GAF ∴∠PAG+∠GAE=∠QAG+∠GAF 即∠PAE=∠QAF∵E 、F 、C 、D 四点共圆 ∴∠AEF+∠FCQ=180° ∵EF ⊥AG ,PQ ⊥AG ∴EF ∥PQ∴∠PAF=∠AFE ∵AF=AE∴∠AFE=∠AEF ∴∠AEF=∠PAF ∵∠PAF+∠QAF=180° ∴∠FCQ=∠QAF ∴F 、C 、A 、Q 四点共圆 ∴∠AFQ=∠ACQ 又∠AEP=∠ACQ ∴∠AFQ=∠AEP3、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证明:作OF ⊥CD 于F ,OG ⊥BE 于G ,连接OP 、OQ 、OA 、AF 、AG ∵C 、D 、B 、E 四点共圆 ∴∠B=∠D ,∠E=∠C ∴△ABE ∽△ADC ∴DFBGFD 2BG 2DC BE AD AB === ∴△ABG ∽△ADF ∴∠AGB=∠AFD ∴∠AGE=∠AFC ∵AM=AN , ∴OA ⊥MN 又OG ⊥BE ,∴∠OAQ+∠OGQ=180° ∴O 、A 、Q 、E 四点共圆 ∴∠AOQ=∠AGE 同理∠AOP=∠AFC ∴∠AOQ=∠AOP又∠OAQ=∠OAP=90°,OA=OA ∴△OAQ ≌△OAP ∴AP=AQ 在△AEP 和△AFQ 中 ∠AFQ=∠AEP AF=AE ∠QAF=∠PAE ∴△AEP ≌△AFQ ∴AP=AQ4、如图,分别以△ABC 的AB 和A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BFG 和正方形ACDE ,点O 是DF 的中点,OP ⊥BC求证:BC=2OP (初二)证明:分别过F 、A 、D 作直线BC 的垂线,垂足分别是L 、M 、N ∵OF=OD ,DN ∥OP ∥FL ∴PN=PL∴OP 是梯形DFLN 的中位线 ∴DN+FL=2OP ∵ABFG 是正方形∴∠ABM+∠FBL=90° 又∠BFL+∠FBL=90° ∴∠ABM=∠BFL又∠FLB=∠BMA=90°,BF=AB ∴△BFL ≌△ABM ∴FL=BM同理△AMC ≌△CND ∴CM=DN∴BM+CN=FL+DN ∴BC=FL+DN=2OP经典题(三)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 求证:CE =CF .(初二)证明:连接BD 交AC 于O 。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1.利用定义和性质:几何证明题通常需要用到几何图形的定义和性质,因此在做题前需要熟悉相关概念。
2. 运用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有着相同的角度和比例关系,
因此可以通过相似三角形来证明几何关系。
3. 利用角度和: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因此可以通过计算角度和来证明几何关系。
4. 利用垂直和平行关系:垂直和平行线有着明显的几何特征,
因此可以通过垂直和平行关系来证明几何关系。
5. 利用勾股定理和正弦定理等定理:勾股定理和正弦定理等定
理是几何证明中常用的工具,可以通过运用这些定理来证明几何关系。
6. 利用反证法:反证法是数学证明中常见的方法,可以通过排
除其他可能性来证明几何关系。
7. 利用矛盾法:矛盾法也是数学证明中常见的方法,可以通过
假设相反的情况来证明几何关系。
在做几何证明题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一些技巧:
1. 画图: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几何关系,同时也可以
在证明中提供一些线索。
2. 标记线段和角度:标记线段和角度可以使证明过程更加清晰,方便读者理解。
3. 步骤清晰:证明过程需要步骤清晰、逻辑性强,不能出现漏
洞或矛盾。
4. 注意细节:几何证明中有时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例如判
断角度是否是锐角或钝角,判断线段是否相等等。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需要掌握一定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并且需要认真、仔细地推导证明。
初二数学压轴几何证明题(含答案)
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EF=90°,BE=EF,连接DF,G为DF的中点,连接EG,CG,EC.(1)如图1,若点E在CB边的延长线上,直接写出EG与GC的位置关系及的值;(2)将图1中的△BEF绕点B顺时针旋转至图2所示位置,请问(1)中所得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将图1中的△BEF绕点B顺时针旋转α(0°<α<90°),若BE=1,AB=,当E,F,D三点共线时,求DF的长及tan∠ABF的值.解:(1)EG⊥CG,=,理由是:过G作GH⊥EC于H,∵∠FEB=∠DCB=90°,∴EF∥GH∥DC,∵G为DF中点,∴H为EC中点,∴EG=GC,GH=(EF+DC)=(EB+BC),即GH=EH=HC,∴∠EGC=90°,即△EG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解:结论还成立,理由是:如图2,延长EG到H,使EG=GH,连接CH、EC,过E作BC的垂线EM,延长CD,∵在△EFG和△HDG中∴△EFG≌△HDG(SAS),∴DH=EF=BE,∠FEG=∠DHG,∴EF∥DH,∴∠1=∠2=90°-∠3=∠4,∴∠EBC=180°-∠4=180°-∠1=∠HDC,在△EBC和△HDC中∴△EBC≌△HDC.∴CE=CH,∠BCE=∠DCH,∴∠ECH=∠DCH+∠ECD=∠BCE+∠ECD=∠BCD=90°,∴△EC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G为EH的中点,∴EG⊥GC,=,即(1)中的结论仍然成立;(3)解:连接BD,∵AB=,正方形ABCD,∴BD=2,∴cos∠DBE==,∴∠DBE=60°,∴∠ABE=∠DBE-∠ABD=15°,∴∠ABF=45°-15°=30°,∴tan∠ABF=,∴DE=BE=,∴DF=DE-EF=-1.解析:(1)过G作GH⊥EC于H,推出EF∥GH∥DC,求出H为EC中点,根据梯形的中位线求出EG=GC,GH=(EF+DC)=(EB+BC),推出GH=EH=BC,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推出△EG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2)延长EG到H,使EG=GH,连接CH、EC,过E作BC的垂线EM,延长CD,证△EFG≌△HDG,推出DH=EF=BE,∠FEG=∠DHG,求出∠EBC=∠HDC,证出△EBC≌△HDC,推出CE=CH,∠BCE=∠DCH,求出△EC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出答案;(3)连接BD,求出cos∠DBE==,推出∠DBE=60°,求出∠ABF=30°,解直角三角形求出即可.2.已知正方形ABCD和等腰直角三角形BEF,BE=EF,∠BEF=90°,按图1放置,使点E在BC 上,取DF的中点G,连接EG,CG.(1)延长EG交DC于H,试说明:DH=BE.(2)将图1中△BEF绕B点逆时针旋转45°,连接DF,取DF中点G(如图2),莎莎同学发现:EG=CG且EG⊥CG.在设法证明时他发现:若连接BD,则D,E,B三点共线.你能写出结论“EG=CG且EG⊥CG”的完整理由吗?请写出来.(3)将图1中△BEF绕B点转动任意角度α(0<α<90°),再连接DF,取DF的中点G(如图3),第2问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试说明你的结论;若不成立,也请说明理由.(1)证明:∵∠BEF=90°,∴EF∥DH,∴∠EFG=∠GDH,而∠EGF=∠DGH,GF=GD,∴△GEF≌△GHD,∴EF=DH,而BE=EF,∴DH=BE;(2)连接DB,如图,∵△B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EBF=45°,而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DBC=45°,∴D,E,B三点共线.而∠BEF=90°,∴△FED为直角三角形,而G为DF的中点,∴EG=GD=GC,∴∠EGC=2∠EDC=90°,∴EG=CG且EG⊥CG;(3)第2问中的结论成立.理由如下:连接AC、BD相交于点O,取BF的中点M,连接OG、EM、MG,如图,∵G为DF的中点,O为BD的中点,M为BF的中点,∴OG∥BF,GM∥OB,∴四边形OGMB为平行四边形,∴OG=BM,GM=OB,而EM=BM,OC=OB,∴EM=OG,MG=OC,∵∠DOG=∠GMF,而∠DOC=∠EMF=90°,∴∠EMG=∠GOC,∴△MEG≌△OGC,∴EG=CG,∠EGM=∠OCG,又∵∠MGF=∠BDF,∠FGC=∠GDC+∠GCD,∴∠EGC=∠EGM+∠MGF+∠FGC=∠BDF+∠GDC+∠GCD+∠OCG=45°+45°=90°,∴EG=CG且EG⊥CG.解析:(1)由∠BEF=90°,得到EF∥DH,而GF=GD,易证得△GEF≌△GHD,得EF=DH,而BE=EF,即可得到结论.(2)连接DB,如图2,由△B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得∠EBF=45°,而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得∠DBC=45°,得到D,E,B三点共线,而G为DF的中点,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到EG=GD=GC,于是∠EGC=2∠EDC=90°,即得到结论.(3)连接AC、BD相交于点O,取BF的中点M,连接OG、EM、MG,由G为DF的中点,O为BD的中点,M为BF的中点,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得OG∥BF,GM∥OB,得到OG=BM,GM=OB,而EM=BM,OC=OB,得到EM=OG,MG=OC,又∠DOG=∠GMF,而∠DOC=∠EMF=90°,得∠EMG=∠GOC,则△MEG≌△OGC,得到EG=CG,∠EGM=∠OCG,而∠MGF=∠BDF,∠FGC=∠GDC+∠GCD,所以有∠EGC=∠EGM+∠MGF+∠FGC=∠BDF+∠GDC+∠GCD+∠OCG=45°+45°=90°.3.已知正方形ABCD和等腰Rt△BEF,BE=EF,∠BEF=90°,按图①放置,使点F在BC上,取DF的中点G,连接EG、CG.(1)探索EG、CG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证明;(2)将图①中△BEF绕B点顺时针旋转45°,再连接DF,取DF中点G(如图②),问(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证明你的结论;(3)将图①中△BEF绕B点转动任意角度(旋转角在0°到90°之间),再连接DF,取DF的中点G(如图③),问(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证明你的结论.解:(1)EG=CG且EG⊥CG.证明如下:如图①,连接BD.∵正方形ABCD和等腰Rt△BEF,∴∠EBF=∠DBC=45°.∴B、E、D三点共线.∵∠DEF=90°,G为DF的中点,∠DCB=90°,∴EG=DG=GF=CG.∴∠EGF=2∠EDG,∠CGF=2∠CDG.∴∠EGF+∠CGF=2∠EDC=90°,即∠EGC=90°,∴EG⊥CG.(2)仍然成立,证明如下:如图②,延长EG交CD于点H.∵BE⊥EF,∴EF∥CD,∴∠1=∠2.又∵∠3=∠4,FG=DG,∴△FEG≌△DHG,∴EF=DH,EG=GH.∵△B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E=EF,∴BE=DH.∵CD=BC,∴CE=CH.∴△ECH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又∵EG=GH,∴EG=CG且EG⊥CG.(3)仍然成立.证明如下:如图③,延长CG至H,使GH=CG,连接HF交BC于M,连接EH、EC.∵GF=GD,∠HGF=∠CGD,HG=CG,∴△HFG≌△CDG,∴HF=CD,∠GHF=∠GCD,∴HF∥CD.∵正方形ABCD,∴HF=BC,HF⊥BC.∵△B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E=EF,∠EBC=∠HFE,∴△BEC≌△FEH,∴HE=EC,∠BEC=∠FEH,∴∠BEF=∠HEC=90°,∴△ECH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又∵CG=GH,∴EG=CG且EG⊥CG.解析:(1)首先证明B、E、D三点共线,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证明EG=DG=GF=CG,得到∠EGF=2∠EDG,∠CGF=2∠CDG,从而证得∠EGC=90°;(2)首先证明△FEG≌△DHG,然后证明△ECH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证得:EG=CG且EG ⊥CG.(3)首先证明:△BEC ≌△FEH ,即可证得:△ECH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到:EG=CG 且EG ⊥CG .已知,正方形ABCD 中,△B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BF 为底,取DF 的中点G ,连接EG 、CG .(1)如图1,若△BEF 的底边BF 在BC 上,猜想EG 和CG 的数量关系为______;(2)如图2,若△BEF 的直角边BE 在BC 上,则(1)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请说明理由;(3)如图3,若△BEF 的直角边BE 在∠DBC 内,则(1)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说明理由.解:(1)GC=EG ,(1分)理由如下:∵△BE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DEF=90°,又G 为斜边DF 的中点, ∴EG=DF , ∵ABCD 为正方形, ∴∠BCD=90°,又G 为斜边DF 的中点,∴CG= DF , ∴GC=EG ;(2)成立.如图,延长EG 交CD 于M ,∵∠BEF=∠FEC=∠BCD=90°,∴EF ∥CD ,∴∠EFG=∠MDG ,又∠EGF=∠DGM ,DG=FG ,∴△GEF ≌△GMD ,∴EG=MG ,即G 为EM 的中点.∴CG 为直角△ECM 的斜边上的中线,∴CG=GE= EM ;(3)成立.取BF 的中点H ,连接EH ,GH ,取BD 的中点O ,连接OG ,OC .∵CB=CD ,∠DCB=90°,∴CO= BD1 2 1 21212 12.∵DG=GF,∴GH∥BD,且GH= BD,OG∥BF,且OG= BF,∴CO=GH.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EF∴EH= BF∴EH=OG.∵四边形OBHG为平行四边形,∴∠BOG=∠BHG.∵∠BOC=∠BHE=90°.∴∠GOC=∠EHG.∴△GOC≌△EHG.∴EG=GC.此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要求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以及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平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掌握这些性质,熟练运用全等知识是解本题的关键.解析:(1)EG=CG,理由为:根据三角形B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到∠DEF为直角,又G为DF中点,根据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到EG为DF的一半,同理在直角三角形DCF中,得到CG也等于DF的一半,利用等量代换得证;(2)成立.理由为:延长EG交CD于M,如图所示,根据“ASA”得到三角形EFG与三角形GDM 全等,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到EG与MG相等,即G为EM中点,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到EG与CG相等都等于斜边EM的一半,得证;(3)成立.理由为:取BF的中点H,连接EH,GH,取BD的中点O,连接OG,OC,如图所示,1212因为直角三角形DCB中,O为斜边BD的中点,根据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到OC等于BD 的一半,由HG为三角形DBF的中位线,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得到GH等于BD一半,OG等于BF的一半,又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到EH等于BF的一半,根据等量代换得到OG与EH相等,再根据OBHG为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到对边相等,对角相等,进而得到∠GOC与∠EHG相等,利用“SAS”得到△GOC与△EHG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即可得证.。
初中几何证明题五大经典(含答案)
经典题(一)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 C、 E 是圆上的两点, CD ⊥ AB , EF⊥ AB ,EG ⊥CO.求证: CD= GF.(初二)证明:过点G 作 GH⊥AB 于 H,连结 OE∵EG⊥ CO, EF⊥ AB∴∠ EGO=90 °,∠ EFO=90 °∴∠ EGO+ ∠ EFO=180 °∴ E、 G、 O、 F 四点共圆∴∠ GEO= ∠ HFG∵∠ EGO= ∠ FHG=90 °∴△ EGO∽△ FHGEO GO∴=FG HG∵GH⊥ AB ,CD ⊥AB∴GH∥ CD∴GO COHG CD∴EO COFG CD∵EO=CO∴CD=GF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部的一点,∠PAD=∠ PDA = 15°。
求证:△ 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证明:作正三角形ADM ,连结 MP∵∠ MAD=60 °,∠ PAD=15 °∴∠ MAP= ∠ MAD+ ∠PAD=75 °∵∠ BAD=90 °,∠ PAD=15 °∴∠ BAP= ∠BAD- ∠PAD=90 ° -15° =75 °∴∠ BAP= ∠MAP∵MA=BA , AP=AP∴△ MAP ≌△ BAP∴∠ BPA= ∠ MPA ,MP=BP同理∠ CPD= ∠ MPD , MP=CP∵∠ PAD=∠ PDA = 15°∴PA=PD,∠ BAP= ∠ CDP=75 °∵BA=CD∴△ BAP ≌∠ CDP∴∠ BPA= ∠ CPD∵∠ BPA= ∠ MPA ,∠ CPD= ∠ MPD∴∠ MPA= ∠MPD=75 °∴∠ BPC=360° -75°× 4=60°∵ MP=BP , MP=CP∴ BP=CP∴△ BPC是正三角形第1页共9页3、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 AD = BC ,M 、N 分别是 AB 、 CD 的中点, AD 、BC 的延伸线交MN于 E、F.求证:∠ DEN =∠ F.证明 :连结 AC ,取 AC 的中点 G,连结 NG 、 MG∵CN=DN , CG=DG∴GN∥ AD ,GN= 1AD 2∴∠ DEN= ∠ GNM ∵AM=BM , AG=CG∴GM ∥BC, GM= 1BC 2∴∠ F=∠GMN∵AD=BC∴GN=GM∴∠ GMN= ∠GNM∴∠ DEN= ∠ F经典题(二)1、已知:△ ABC 中, 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为外心,且OM ⊥BC 于 M .(1)求证: AH =2OM ;(2)若∠ BAC =600,求证: AH = AO .(初二)证明:( 1)延伸 AD 交圆于 F,连结 BF,过点 O 作 OG⊥ AD 于 G∵OG⊥ AF∴AG=FG⌒⌒∵ AB=AB ∴∠ F=∠ACB又 AD ⊥ BC, BE⊥AC∴∠ BHD+ ∠ DBH=90 °∠ACB+ ∠DBH=90 °∴∠ ACB=∠ BHD∴∠ F=∠BHD∴BH=BF 又 AD ⊥BC∴DH=DF∴ AH=AG+GH=FG+GH=GH+DH+DF+GH=2GH+2DH=2(GH+DH)=2GD又 AD ⊥ BC, OM⊥ BC,OG⊥ AD∴四边形 OMDG 是矩形∴OM=GD ∴ AH=2OM(2)连结 OB 、 OC∵∠ BAC=60 ∴∠ BOC=120 °∵OB=OC , OM ⊥ BC∴∠ BOM= 1∠ BOC=60° ∴∠ OBM=30°2∴BO=2OM由( 1)知 AH=2OM ∴ AH=BO=AO第2页共9页2、设 MN 是圆 O 外一条直线,过O 作 OA ⊥ MN 于 A ,自 A 引圆的两条割线交圆O 于 B、 C 及 D、 E,连结 CD 并延伸交MN 于 Q,连结 EB 并延伸交MN 于 P.求证: AP =AQ .证明:作点 E 对于 AG 的对称点F,连结 AF 、 CF、 QF∵ AG ⊥ PQ ∴∠ PAG= ∠ QAG=90 °又∠ GAE= ∠ GAF∴∠ PAG+∠GAE=∠ QAG+∠GAF即∠ PAE=∠ QAF∵ E、 F、 C、D 四点共圆∴∠ AEF+ ∠ FCQ=180 °∵EF⊥AG , PQ⊥ AG∴EF∥PQ∴∠ PAF=∠ AFE∵AF=AE∴∠ AFE= ∠AEF∴∠ AEF= ∠PAF∵∠ PAF+∠QAF=180 °∴∠ FCQ= ∠QAF∴F、 C、A、Q 四点共圆∴∠ AFQ= ∠ ACQ又∠ AEP= ∠ACQ∴∠ AFQ= ∠ AEP 在△ AEP 和△ AFQ 中∠AFQ= ∠AEP AF=AE∠QAF= ∠ PAE∴△ AEP ≌△ AFQ ∴AP=AQ3、设 MN 是圆 O 的弦,过MN 的中点 A 任作两弦 BC 、DE ,设 CD 、 EB 分别交 MN 于 P、Q.求证: AP= AQ .(初二)证明:作 OF⊥ CD 于 F, OG⊥ BE 于 G,连结 OP、 OQ、 OA 、 AF、 AG∵C、 D、 B、 E 四点共圆∴∠ B=∠ D ,∠ E=∠C∴△ ABE ∽△ ADC∴AB BE 2BG BGAD DC2FD DF∴△ ABG ∽△ ADF∴∠ AGB= ∠ AFD∴∠ AGE= ∠ AFC∵AM=AN ,∴OA⊥ MN又 OG⊥BE,∴∠ OAQ+ ∠ OGQ=180 °∴ O、A 、 Q、 E 四点共圆∴∠ AOQ= ∠ AGE同理∠ AOP= ∠ AFC∴∠ AOQ= ∠ AOP又∠ OAQ= ∠ OAP=90 °, OA=OA∴△ OAQ ≌△ OAP∴AP=AQ第3页共9页4、如图 ,分别以△ ABC 的 AB 和 AC 为一边 ,在△ 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BFG 和正方形ACDE ,点 O 是 DF的中点, OP⊥ BC求证: BC=2OP (初二)证明:分别过F、 A 、 D 作直线 BC 的垂线,垂足分别是L 、 M 、 N∵ OF=OD , DN ∥OP∥FL∴ PN=PL∴ OP 是梯形 DFLN 的中位线∴ DN+FL=2OP∵ ABFG 是正方形∴∠ ABM+ ∠ FBL=90 °又∠ BFL+ ∠ FBL=90 °∴∠ ABM= ∠ BFL又∠ FLB= ∠ BMA=90 °, BF=AB∴△ BFL ≌△ ABM∴ FL=BM同理△ AMC ≌△ CND∴ CM=DN∴ BM+CN=FL+DN∴ BC=FL+DN=2OP经典题(三)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 DE∥ AC ,AE = AC , AE 与 CD 订交于 F.求证: CE=CF.(初二)证明:连结BD 交 AC 于 O。
几何证明题解题技巧总结
几何证明题解题技巧总结在学习几何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证明题,这些题目要求我们根据已知条件给出严谨的证明过程,以达到解题的目的。
因为几何证明题是一种特殊的数学题型,所以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几何证明题解题技巧,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这类题目。
1. 画好图形在解几何证明题之前,首先要画好所给图形。
一个清晰的图形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并且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一些有用的线段、角度或者形状关系。
因此,我们需要使用规范的画图工具,如尺子和圆规,画出图形的各个元素,确保图形的形状和比例正确。
2. 利用已知条件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
已知条件提供了问题的一些限制和前提,通过分析已知条件,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可能解题的线索。
在应用已知条件时,可以使用等式、比例关系、相似三角形等数学工具进行推理,从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 推理演绎几何证明题的解题过程需要运用推理演绎,即从已知条件中推导出结论。
在推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数学定理、性质和公式,以及已有的几何知识。
通过逻辑推理,我们可以逐步得出结论,最终完成证明过程。
4. 注意特殊情况在解几何证明题时,我们要特别注意问题中可能存在的特殊情况。
有时,针对特殊情况的分析和推理能够为我们提供更直接的证明思路。
因此,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问题的具体条件,考虑特殊情况,并给出相应的证明过程。
5. 使用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特别适用于几何证明题。
当用其他方法无法得出结论时,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反证法。
反证法的基本思路是,假设所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然后通过推理推导出与已知条件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命题的正确性。
6. 多做几何证明题对于几何证明题来说,熟能生巧。
通过多做一些几何证明题,我们可以积累经验,熟悉各种解题思路和技巧。
同时,多做题目还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证明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为解决更复杂的几何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几何证明题解题技巧的掌握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要掌握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熟练运用和记忆如下原理是关键。
下面归类一下,多做练习,熟能生巧,遇到几何证明题能想到采用哪一类型原理来解决问题。
一、证明两线段相等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
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
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
*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
11.两前项(或两后项)相等的比例式中的两后项(或两前项)相等*12.两圆的内(外)公切线的长相等。
13.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
二、证明两个角相等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
4.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6.同圆(或圆)中,等弦(或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7.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8.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9.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
10.等于同一角的两个角相等。
三、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2.三角形中一边的中线若等于这边一半,则这一边所对的角是直角3.在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两个角互余,则第三个角是直角。
4.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5.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则必垂直于另一条。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九章 几何证明 含答案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九章几何证明含答案一、单选题(共15题,共计45分)1、如图,锐角△ABC中,BC>AB>AC,若想找一点P,使得∠BPC与∠A互补,甲、乙、丙三人作法分别如下:甲:以B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交AC于P点,则P即为所求;乙:分别以B,C为圆心,AB,AC长为半径画弧交于P点,则P即为所求;丙:作BC的垂直平分线和∠BAC的平分线,两线交于P点,则P即为所求.对于甲、乙、丙三人的作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丙正确,乙错误B.甲正确,乙、丙错误C.三人皆正确 D.甲错误,乙、丙正确2、如图,△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交于点F,过点F作DE∥BC交AB 于点D,交AC于点E,那么下列结论:①△BDF和△CEF都是等腰三角形;②DE=BD+CE;③△ADE的周长等于AB与AC的和;④BF=CF.其中有()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①3、如图,⊙的直径为10,弦的长为8,且,垂足为,则的长为( )A.1B.2C.3D.44、如图,点A在双曲线上,且OA=4,过A作AC⊥轴,垂足为C,OA 的垂直平分线交OC于B,则△ABC的周长为()A.4B.5C.D.5、如图,将一副直角三角板拼在一起得四边形ABCD,∠ACB=45°,∠ACD=30°,点E为CD边上的中点,连接AE,将△ADE沿AE所在直线翻折得到△AD′E,D′E交AC于F点,若AB= 6 cm,点D′到BC的距离是()A. B. C. D.6、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1,将正方形ABCD绕点A顺时针旋转60°,得正方形AB′C′D′,则线段AC扫过的面积为()A. πB. πC. πD. π7、如图,已知在中,,分别以为直径作半圆,面积分别记为,则等于( )A. B. C. D.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2,1)和点B(3,0),则sin∠AOB 的值等于A. B. C. D.9、勾股定理是“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之一”,我国对勾股定理得证明是由汉代的赵爽在注解《周髀算经》时给出的,他用来证明勾股定理得图案被称为“赵爽弦图”.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大会选它作为会徽.下列图案中是“赵爽弦图”的是()A. B. C. D.10、如图,已知l1∥l2∥l3,相邻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均为1,若等腰直角△ABC的三个项点分别在这三条平行直线上,∠C=90°,求AB的长是()A.3B.C.D.11、直角三角形边长度为5,12,则斜边上的高()A. B. C. D.12、如图⊙O的直径垂直于弦,垂足是,,,的长为()A. B.4 C. D.813、如图,在Rt△ABC中,∠ACB=90°,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AC于E,交BC 的延长线于F,若∠F=30°,BE=4,则AD的长是()A.1B.2C.6D.214、▱ABCD的对角线AC的长为10 cm,∠CAB=30°,AB的长为6 cm,则▱ABCD的面积为( )A.60 cm 2B.30 cm 2C.20 cm 2D.16 cm 215、在下列条件中:①∠A+∠B=∠C,②∠A:∠B:∠C=1:2:3,③∠A=90°﹣∠B,④∠A=∠B=∠C中,能确定△ABC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有()A.1个B.2个C.3个D.4个二、填空题(共10题,共计30分)16、如图,在△ABC中,AB=10,AC=8,BC=6,经过点C且与边AB相切的动圆与CA、CB分别相交于点P、Q,则线段PQ长度的最小值是________17、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为50°,则另一个锐角的度数是________ 度.18、如图,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若AC=2cm,BD=4cm,则四边形ACBD的周长是________cm.19、如图,矩形中,点,分别在,上,且,连接,,,且平分,,连接交于点,则线段的长为________.20、如图,在△ABC中,∠C=90°,∠A=30°,BD是∠ABC的平分线.若AB=6,则点D到AB的距离是________ .2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将平行四边形ABCD沿AE翻折后,点B恰好与点C重合,则折痕AE的长为________.22、如图,已知点P是角平分线上的一点,, 于点D,M 是OP的中点,,如果点C是OB上一动点,则PC的最小值为________cm.23、如图,B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于E,△ABC的面积是30cm2,AB=8cm,BC=7cm,则DE=________cm.24、如图,将矩形ABCD沿CE向上折叠,使点B落在AD边上的点F处.若AE= BE,则长AD与宽AB的比值是________.2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ABOC的顶点O在坐标原点,边BO在x 轴的负半轴上,,顶点C的坐标为,x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菱形对角线AO交于点D,连接BD,当轴时,k的值是________.三、解答题(共5题,共计25分)26、在Rt△ABC中,∠ACB=90°,AC=3,tanB= ,求AB的值.27、如图,直线AE、CE分别被直线EF、AC所截,已知∠1=∠2,AB平分∠EAC,CD平分∠ACG,将下列证明AB//CD的过程及理由填写完整.证明:因为∠1=∠2,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EAC=∠ACG(________),因为AB平分∠EAC,CD平分∠ACG,所以________= ,________= ,所以________=________,所以AB//CD( ________).28、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按规定这个零件的∠A与∠BDC都要是直角,工人师傅量得零件各边尺寸:AD=4,AB=3,DC=12,BC=13,BD=5.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29、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中,AC平分∠BAD,AB=AC=5,AD=3,BC=CD.求点C到AB的距离.30、如图,在中,∠ABC和∠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过点O作EF∥BC,交AB于E,交AC于F,若BE=3,EF=5,试求CF的值.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5题,共计45分)1、A2、A3、B4、C5、C6、C7、D8、A9、B10、B11、D12、C13、D14、B15、C二、填空题(共10题,共计30分)16、17、18、19、20、21、22、23、25、三、解答题(共5题,共计25分)26、27、28、。
初中数学学习技巧解决几何证明题的方法
初中数学学习技巧解决几何证明题的方法几何证明题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让许多同学头疼的一部分。
在几何证明题中,要求同学们通过线段的长度、角度的大小等条件,利用所学的几何知识对给出的命题进行严谨的证明。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决几何证明题的方法,让同学们能够更有章法地应对这类题目。
一、理清问题思路在解决几何证明题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理解,理清思路。
要仔细阅读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注意各个条件之间的关系与联系,明确所要证明的内容。
可以先在草稿纸上简单描绘给出的图形,并用变量标记出各个条件,有助于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题目。
二、运用几何知识在解决几何证明题时,熟练掌握几何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要解决与线段相关的证明题,同学们应熟悉线段的性质,掌握线段延长线的概念和性质、线段等分的判断方法等。
对于角的证明题,需要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角度和弧度的转化等基本知识,以及有关角的性质。
在运用几何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善用一些几何定理和公式。
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可以联想到一些几何定理,从而运用它们来进行推理和证明。
例如,在证明两线段平行时,可以尝试运用“两条直线平行定理”或“同位角相等定理”等几何定理。
此外,也要善于利用代数运算和方程解法辅助几何证明。
三、画图辅助画图是解决几何证明题的常用辅助方法。
通过在草稿纸上画出给定的图形,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题意,有助于找出解题的思路。
在画图的过程中,要按照题目给出的条件准确地绘制相应的线段、角度等要素,并注意画出适当的辅助线,使图形更加简洁明了。
画图时要注意几何图形的比例关系。
尽量选择适当的比例,使得图形的各个部分更加明显,便于观察题目给出的条件和所要证明的内容。
四、逻辑推理与严谨证明在解决几何证明题时,逻辑推理和严谨证明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要注意将解题过程中的推理步骤做到清晰明确,每一步都有充分的依据和理由。
在使用定理和公式进行推理证明时,要写清楚所使用的定理或公式的名称,并用其对应的条件进行说明。
八年级下册数学几何题解题技巧
八年级下册数学几何题解题技巧包括以下几个细节:
1.熟悉基本图形:掌握基本图形的构成和性质,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矩
形等,以便在解题过程中迅速识别和运用。
2.标记重要信息:在读题时,注意标记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以便在解题过
程中不会遗漏。
3.寻找关系:分析题目中的图形和数量关系,找出其中的变量和不变量,确
定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4.假设:根据题目的特点,合理地提出假设,简化题目中的条件,降低解题
的难度。
5.运用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导出题目中的结论。
6.验证:根据推导出的结论,返回到题目中进行验证,确保结论的正确性。
7.画图:在解题过程中,如果需要画图,可以使用标准符号和命名规则来绘
制,以便在后续解题过程中能够迅速找到所需的图形。
8.总结: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思路,找出规律和特点,提高解题的能力和水
平。
9.善用辅助线:在解题过程中,如果需要添加辅助线来简化题目或帮助推
理,可以合理地添加辅助线,以提高解题的效率。
10.掌握常见题型:熟悉常见的几何题型,如证明定理、求角度、求长度等,
掌握每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思路,以提高解题的效率。
11.多做练习:多做练习是提高数学几何题解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可以逐渐熟
悉各种题型的解法和思路,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12.善于总结经验:在解题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出自己的不足
和问题,及时调整解题方法和思路,以提高解题的效率和质量。
13.注重细节: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细节,如符号的正确性、表达的清晰
性、步骤的严谨性等,以确保解题的准确性和质量。
初中数学几何题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几何题解题技巧一.添辅助线有二种情况1按定义添辅助线:如证明二直线垂直可延长使它们,相交后证交角为90°;证线段倍半关系可倍线段取中点或半线段加倍;证角的倍半关系也可类似添辅助线。
2按基本图形添辅助线:每个几何定理都有与它相对应的几何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基本图形,添辅助线往往是具有基本图形的性质而基本图形不完整时补完整基本图形,因此“添线”应该叫做“补图”!这样可防止乱添线,添辅助线也有规律可循。
举例如下:(1)平行线是个基本图形:当几何中出现平行线时添辅助线的关键是添与二条平行线都相交的等第三条直线(2)等腰三角形是个简单的基本图形:当几何问题中出现一点发出的二条相等线段时往往要补完整等腰三角形。
出现角平分线与平行线组合时可延长平行线与角的二边相交得等腰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是个重要的基本图形:出现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添底边上的中线;出现角平分线与垂线组合时可延长垂线与角的二边相交得等腰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的基本图形。
(4)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基本图形出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点往往添斜边上的中线。
出现线段倍半关系且倍线段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则要添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得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基本图形。
(5)三角形中位线基本图形几何问题中出现多个中点时往往添加三角形中位线基本图形进行证明当有中点没有中位线时则添中位线,当有中位线三角形不完整时则需补完整三角形;当出现线段倍半关系且与倍线段有公共端点的线段带一个中点则可过这中点添倍线段的平行线得三角形中位线基本图形;当出现线段倍半关系且与半线段的端点是某线段的中点,则可过带中点线段的端点添半线段的平行线得三角形中位线基本图形。
(6)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有轴对称形,中心对称形,旋转形与平移形等;如果出现两条相等线段或两个档相等角关于某一直线成轴对称就可以添加轴对称形全等三角形:或添对称轴,或将三角形沿对称轴翻转。
当几何问题中出现一组或两组相等线段位于一组对顶角两边且成一直线时可添加中心对称形全等三角形加以证明,添加方法是将四个端点两两连结或过二端点添平行线(7)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有平行线型(带平行线的相似三角形),相交线型,旋转型;当出现相比线段重叠在一直线上时(中点可看成比为1)可添加平行线得平行线型相似三角形。
青岛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5章 几何证明初步 含答案
青岛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5章几何证明初步含答案一、单选题(共15题,共计45分)1、下列说法中:①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③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④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⑤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⑥连结、两点的线段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其中正确的有()A. 个B. 个C. 个D. 个2、如图,已知AB∥CD,∠BCD的三等分线是CP,CQ,又CR⊥CP,若∠B=78°,则∠RCE=()A.66°B.65°C.58°D.56°3、如图,已知直线AB∥CD,∠GEB的平分线EF交CD于点F,∠1=30°,则∠2等于()A.135°B.145°C.155°D.165°4、如图,图中x的值为()A.50°B.60°C.70°D.75°5、在△ABC中,按以下步骤作图:①分别以A,B为圆心,大于AB的长为半径画弧,相交于两点M,N;②作直线MN交AC于点D,连接BD.若CD=BC,∠A=35°,则∠C=()A.40°B.50°C.60°D.70°6、如图,AB∥CD,∠DCE=80°,则∠BEF=()A.120°B.110°C.100°D.80°7、如图,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若,则等于()A.1:6B.1:3C.1:4D.1:58、在△ABC中,∠A=30°,∠B=75°,则△ABC是()A.直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9、对于实数a、b,定义一种运算“⊗”为:a⊗b=a2+ab﹣2,有下列命题:①1⊗3=2;②方程x⊗1=0的根为:x1=﹣2,x2﹣1;③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x<4;④点(1,﹣2)在函数y=x⊗(﹣1)的图象上.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0、如图,已知,点,,,…,在射线上,点,,,,…,在射线上,,,,…,均为等边三角形.若,则的边长为()A. B. C. D.11、下列说法:①若a与c相交,b与c相交,则a与b相交;②若a//b,b//c,那么a//c;③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行与相交.其中错误的说法有()A.3个B.2个C.1个D.0个12、具备下列条件的四个三角形中,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A. B. C.D.13、如图,直线a∥b,△ABC的顶点C在直线b上,边AB与直线b相交于点D.若△BCD是等边三角形,∠A=20°,则∠1度数为()A.∠1=20°B.∠1=60°C.∠1=40°D.无法判断14、如图,AB∥CD,BC平分∠ABE, ∠C=34°,则∠BED的度数等于()A. B. C. D.15、如图,AB∥CD,EF与AB,CD分别交于点G,H,∠CHG的平分线HM交AB于点M,若∠EGB=50°,则∠GMH的度数为()A.50°B.55°C.60°D.65°二、填空题(共10题,共计30分)16、如图,AB∥CD,DE∥CB,∠B=m°,则∠D=________°(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17、如图,四边形ABCD,AB∥CD,将ABCD沿EF翻折,使点C落在点C′处,若∠C=56°,∠DEC′=27°,则∠B′GF的度数为________.18、如图,∠B=90°,∠1=∠2,∠3=∠4,则∠D=________°.19、如图,直线,直线l与a、b分别相交于A、B两点,过点A作直线l 的垂线交直线b于点C,若∠1=65°,则∠2的度数为________.20、如图,已知,,,则________.21、如图所示,已知在等边中,与相交于点则________度.22、已知∠A=50°,∠A的两边分别和∠B的两边平行,则∠B的度数为________23、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后,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上,ED′与BC交于G点,若∠EFG=56°,则∠AEG=________.24、如果甲的身高数或体重数至少有一项比乙大,则称甲不亚于乙,在200个小伙子中,如果某人不亚于其他199人,就称他为棒小伙子,那么,200个小伙子中的棒小伙子最多可能有________ .25、如图,,,,则的度数是________.三、解答题(共5题,共计25分)26、如图,在△ABC中,∠B=50°,AD平分∠CAB,交BC于D,E为AC边上一点,连接DE,∠EAD=∠EDA,EF⊥BC于点F.求∠FED的度数.27、如图,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AC于点E、点D,∠A=36°.求证:AD=BC.28、如图所示,四边形中,,平分,平分,若与不重合,则与有何位置关系?试说明理由.29、如图,在△ABC中,AD⊥BC于D,AE平分∠DAC,∠BAC=80°,∠B=60°,求∠AEC的度数.30、如图,已知∠A=∠F,∠C=∠D,试说明BD∥CE.解:∵∠A=∠F(已知)∴AC∥__▲_(_▲_)∴∠C=∠CEF(_▲_).∵∠C=∠D(已知),∴__▲_=∠CEF(_▲_)∴BD∥CE(_▲__)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5题,共计45分)1、A2、D3、D4、B5、A6、C7、C8、D10、A11、B12、B13、C14、D15、D二、填空题(共10题,共计30分)16、17、18、19、20、21、22、23、25、三、解答题(共5题,共计25分)26、27、28、29、30、。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的答题技巧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的答题技巧一要审题。
很多学生在把一个题目读完后,还没有弄清楚题目讲的是什么意思,题目让你求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这非常不可取。
我们应该逐个条件的读,给的条件有什么用,在脑海中打个问号,再对应图形来对号入座,结论从什么地方入手去寻找,也在图中找到位置。
二要记。
这里的记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要标记,在读题的时候每个条件,你要在所给的图形中标记出来。
如给出对边相等,就用边相等的符号来表示。
第二层意思是要牢记,题目给出的条件不仅要标记,还要记在脑海中,做到不看题,就可以把题目复述出来。
三要引申。
难度大一点的题目往往把一些条件隐藏起来,所以我们要会引申,那么这里的引申就需要平时的积累,平时在课堂上学的基本知识点掌握牢固,平时训练的一些特殊图形要熟记,在审题与记的时候要想到由这些条件你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然后在图形旁边标注,虽然有些条件在证明时可能用不上,但是这样长期的积累,便于以后难题的学习。
四要分析综合法。
分析综合法也就是要逆向推理,从题目要你证明的结论出发往回推理。
看看结论是要证明角相等,还是边相等,等等,如证明角相等的方法有(1.对顶角相等2.平行线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3.余角、补角定理4.角平分线定义5.等腰三角形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等等方法。
)结合题意选出其中的一种方法,然后再考虑用这种方法证明还缺少哪些条件,把题目转换成证明其他的结论,通常缺少的条件会在第三步引申出的条件和题目中出现,这时再把这些条件综合在一起,很条理的写出证明过程。
五要归纳总结。
很多同学把一个题做出来,长长的松了一口气,接下来去做其他的,这个也是不可取的,应该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回过头来找找所用的定理、公理、定义,重新审视这个题,总结这个题的解题思路,往后出现同样类型的题该怎样入手。
以上是常见证明题的解题思路,当然有一些的题设计的很巧妙,往往需要我们在填加辅助线,分析已知、求证与图形,探索证明的思路。
对于证明题,有三种思考方式:(1)正向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 含答案 )1
1.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
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
(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
解决;
(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
(3)分析综合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
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1、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
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
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
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例 1.已知:如图 1 所示;ABC 中;C90 ,AC BC,AD DB,AE CF。
求证:DE=DF
A
E
D
C F B
图1
分析:由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知;A B 45 ;由D是AB中点;可考虑连结CD ;易得CD AD ;DCF45 。
从而不难发现DCF DAE
证明:连结 CD
AC BC
A B
ACB 90 , AD DB
CD BD AD,DCB B A
AE CF ,A DCB , AD CD
A D E CDF
DE DF
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作斜边上的中线是常用的辅助线;在等腰三角形中;作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
线或高是常用的辅助线。
显然;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更应该连结CD ;因为CD 既是斜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中线。
本题亦可延长ED 到 G;使 DG= DE;连结 BG;证EF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一试。
说明: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求角相等。
常须添辅助线;制造全等三角形;这时应注意:
(1)制造的全等三角形应分别包括求证边或者角;
(2)添辅助线能够直接得到的两个全等三角形
2、证明直线平行或垂直
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平行与垂直是两种特殊的位置。
证两直线平行;可用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
的关系来证。
证两条直线垂直;可转化为证一个角等于 90°;或利用两个锐角互余;或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来证。
例 2. 已知:如图 4 所示; AB =AC ;∠A90 ,AE BF,BD DC。
求证:FD⊥ED
A
E
F
2
3
1
B D C
图4
证明一:连结 AD
AB AC, BD DC
∠ 1∠ 290 ,∠ DAE∠ DAB
∠ BAC 90 , BD DC
BD AD
∠B ∠DAB ∠ DAE
在ADE 和 BDF 中;
AE BF,∠ B∠DAE,AD BD
ADE BDF
3 1
3 2 90
FD ED
说明:有等腰三角形条件时;作底边上的高;或作底边上中线;或作顶角平分线是常用辅助线。
3、证明一线段和的问题
(一)在较长线段上截取一线段等一较短线段;证明其余部分等于另一较短线段。
(截长法)
例 3. 已知:如图 6 所示在ABC 中; B 60 ;∠BAC、∠BCA的角平分线AD 、 CE 相交于 O。
求证: AC = AE + CD
B
E D
O
1 4
2 3
5
A F 6
C
图6
分析:在 AC 上截取 AF = AE 。
易知AEO AFO ; 1 2 。
由 B 60 ;知
5 6 60 , 1 60 , 2 3 120 。
1 2 3 4 60 ;得:FOC
DOC, FC DC
证明:在 AC 上截取AF = AE
BAD CAD,AO AO
AEO AFO SAS
4 2
又 B 60
5 6 60
160
2 3 120
123 4 60
FOC DOC ( AAS)
FC DC
即AC AE CD
(二)延长一较短线段;使延长后的线段等于另一较长线段;证明该线段等于较长线段。
(补短法)
例 4. 已知:如图7 所示;正方形ABCD 中; F 在 DC 上; E 在 BC 上;EAF
45 。
求证:EF=BE+DF
A D
3
1
2 F
G B E C
图7
分析:此题不易利用正方形这一条件。
不妨延长CB 至 G;使 BG=DF 。
证明:延长 CB 至 G;使 BG = DF 。
在正方形ABCD 中;
ABGD 90 ,AB AD
ABG ADF (SAS)
AG AF,1 3
又EAF 45
23 45
2 1 45
即∠ GAE =∠ FAE
GE EF
EF BE DF
【实战模拟】
1. 已知:如图11 所示;ABC 中; C 90 ;D是AB 上一点; DE ⊥ CD 于 D ;交BC 于 E;且有
DE
1 AC AD CD
CE 。
求证: 2
C
E
A D B
图11
2. 已知:如图12 所示;在ABC 中; A 2 B ;CD是∠C的平分线。
求证:BC=AC+AD
A
D
B C
图12
3. 已知:如图13 所示;过ABC 的顶点A;在∠A内任引一射线;过B、 C 作此射线的垂线BP 和 CQ。
设 M 为 BC 的中点。
求证:MP=MQ
A
Q
B C
M
P
图13
【试题答案】
1. 证明:取 CD 的中点 F;连结 AF
C
4
1
F
3E
A D B
AC AD
AF CD
AFC CDE 90
又1 4 90 ,1390
4 3
AC CE
ACF CED ( ASA) CF
ED
1
DE CD
2
2.分析:本题采用“截长补短”的手法。
“截长”即将长的线段截成两部分;证明这两部分分别和两条短线段相等;“补短”即将一条短线段延长出另一条短线段之长;证明其和等于长的线段。
E
A
D
B C
证明:延长 CA 至 E;使 CE= CB;连结 ED
在CBD 和 CED 中;
CB CE
BCD ECD
CD CD
CBD CED
B E
BAC 2 B
BAC 2 E
又BAC ADE E
A D E
,
AD AE E
3. 证明:延长 PM 交 CQ 于 R
A
Q R
B C
M
P
CQ AP, BP AP
BP / /CQ
PBM RCM
又BM CM, BMPCMR
BPM CRM
PM RM
QM 是Rt QPR斜边上的中线
MP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