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的性质-教案
4.2海水的性质海水的温度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2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海水的温度教案教学目标本节课标要求: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1、结合图表资料,综合分析海水的温度的分布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综合思维);2、结合区域图文资料,掌握区域内海水温度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区域认知);3、联系生活实际,分析海水温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2、海水温度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难点分析】:海水温度变化与厄尔尼诺现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课件展示):P92课堂探究:2016年,我国“雪龙”号科学考察船进行了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
科学考察船航行至北极附近,考察队员们投放温盐仪,观测海水的温度、盐度。
提问:你了解海水的温度、盐度吗?“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为什么要观测海水的温度、盐度?(承转):了解海水的性质,对我们认识海洋、利用海洋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能够为我们海上航行提供更安全的保障。
那海水性质有什么规律呢?本节内容将分别向我们讲述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基本特点及影响,本课时我们先来了解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
(二)新课讲授(指导学生看书,了解海水温度的概念及海水热量的来源)一、海水温度(师):海水温度反映海水的冷热程度,太阳辐射是海水最主要的热量来源;海水最主要的热量损失是海水的蒸发。
那海水的温度呈现出怎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其影响因素又是什么?(学生活动):看图分析,掌握世界海洋表层水温的分布规律(问题探究一):读图分析,8月份世界海洋表层水温的分布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学生分析回答):1、海洋表层水温自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纬度因素)2、中低纬度地区,大洋西岸水温高于大洋东岸;中高纬度地区,大洋西岸水温低于大洋东岸。
(洋流因素)(问题探究二):读图分析,世界海洋表层1月份与8月份水温图,分析其特点及原因。
3-2海水的性质(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2海水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水的温度、海水的盐度、海水的密度三大海水性质的概念。
(2)理解影响三大海水性质的因素。
(3)掌握海水的温度、海水的盐度、海水的密度时空分布规律。
(4)理解不同海水性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结合不同季节、不同纬度的海水温度分布图表,分析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说明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
(2)通过世界海水盐度和密度分布图分析海水盐度和密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总结主要影响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培养学生钻研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海水的性质存在的时空变化规律。
2.理解海水的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观看短片:《蓝色星球2》自然界中,没有什么地方会比大海更让人类心驰向往,那里狂野令人印象深刻,但也充满无穷魅力,让人神魂颠倒。
人类奔向地球上面积最广阔,但又知之甚少的海洋,进行一次紧张激烈的探险。
从冰雪覆盖的极地海域到颜色变幻无穷的珊瑚岛礁;从风暴袭扰的大西洋到伸手不见五指、充满奇特物种的漆黑深海海底;人类体验海洋最为野性的一面,去认识那些令人惊异的新景观,匪夷所思的新生物物种。
【新课讲解】(一)海水的温度1.根据图一,海洋总体收入与支出是否相平衡?不同纬度的热量分布情况如何?该热量分布是否与图的温度变化相吻合?由此能得出什么样的分布规律?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世界海洋表层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图2.根据我国夏季和冬季海洋等温线分布图(甲乙两图),能够得出什么结论?3.对比纬度相当的不同海区海水等温线分布,分别与其附近地区作比较,能得出什么样的分布规律?4.太平洋170°W附近纬度由高到低垂直方向上的水温有什么共同点?5.总结以上规律,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例图得出影像海水温度的其他因素:为什么南北半球海洋表层温度随纬度变化的幅度不同?根据分析得出结论:(1)对不同纬度海区,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水温由高纬向低纬递减。
3.2海水的性质教案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
海水的性质(2)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海水的基本性质,说明海水盐度、密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海水的基本性质,分析海水盐度、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3.分析海水盐度、密度分布规律。
学习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水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海水盐度、密度分布规律原因分析。
学法指导二、海水盐度海水的味道既咸又苦,是因为氯化钠(味咸)和氯化镁(味苦)是海水中主要的溶解盐类。
1、定义:海水盐度是指溶解于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与海水质量的比值,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
盐度通常用千分比表示,指1000克海水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世界海洋的平均盐度约为 35‰。
2、影响因素:温度、蒸发量、降水量、入海径流、海域封闭程度、洋流等。
3、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赤道和两极,海水盐度逐渐降低。
课堂思考:为什么全球海洋表层盐度最高的纬度带在副热带海区而不是在气温最高的赤道附近?(从区域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方面说明)原因:副热带海区,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
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
赤道地区,气温高,蒸发量也大,但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丰沛。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4、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1)晒盐:(条件:淤泥质海岸,晴天多)•长芦盐场——中国最大的盐场:沿岸为淤泥质海滩,滩涂宽阔;全年雨季短且降水集中;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有利于海盐生产•布袋盐场、莺歌海盐场——地处平原海岸,夏季风的背风坡,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蒸发强烈,利于海盐生产(2)制碱:例如海水提取镁、溴等资源。
(3)盐度的稳定性影响海水养殖。
(4)随科技发展,海水成为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
如海水淡化、冲厕、工业冷却水。
活动:P54分析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红海地处副热带,终年炎热干燥,蒸发旺盛;降水稀少;河流发育少,淡水注入量小;加之海域封闭,成为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
波罗的海纬度较高,全年温和湿润,蒸发弱;降水较丰富;河流发育多,淡水注入量大;加之海域封闭,成为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
《海水的性质-海水的密度》参考教案
备课组名称高一地理周次发言时间本节教学内容3.2海水的密度本节教学内容分析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的密度的影响因素本节教学目标理解密度是海水重要的理化性质。
学会运用有关图示说明海水的密度分布特点,概括其分布规律,归纳其影响因素。
理解海水的密度与人们生产、生活的联系,增强人地协调意识。
本节教学重难点重点:海水的密度的影响因素难点:海水的密度的分布规律本节内容教学方法讲授法本节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预设(一课时)导入: 1963年4月10日,美国海年“长尾鲨”号核潜艇在美国东部大陆架边缘做下潜300米的潜水试验时,忽然沉入2 300米深的海底,艇上129名船员全部遇难。
这是世界上第一艘失事的核潜艇。
关于该艇的失事原因有诸多猜测,其中之一认为该艇在水下遭遇了“海中断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多国海军潜艇都经历过“海中断崖”事件。
思考:你知道“海中断崖”是怎么回事吗?这一现象涉及海水的什么理化性质?有时候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海水浮力也突然变小,称为“海中断崖”。
潜艇如果遭遇“海中断崖”,因海水浮力突然变小,可能会掉到安全潜水深度以下,造成艇毁人亡。
这一现象涉及海水的密度。
一、海水的密度•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单位是kg/m³或g/cm³。
•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
一般来说,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低,海水盐度越高,密度越大,海水深度越深,密度越大。
结合下图“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你发现了哪些规律?你知道原因吗?从水平分布看,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赤道海区→温度最高,盐度较低→表层海水密度最小。
极地海区→海水结冰、盐度较高→表层海水密度最大。
近海沿岸密度小,海区中央密度大,河口地区密度最小。
——海水密度的变化主要受于海水温度影响,其次受盐度影响,赤道地区温度高、盐度低,因此密度较小,副热带海域,温度高,盐度也高,密度较大,极地地区,温度低,海水结冰导致盐度较高,密度最大。
高中化学海水性质教案
高中化学海水性质教案
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能够理解海水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水的成分和性质。
2.掌握海水的盐度变化规律。
3.了解海水的密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海水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
2.海水盐度的测定方法。
3.海水的密度计算。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海水样品和实验器材。
2.准备PPT或教材资料。
3.准备相关实验操作流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海洋的照片或视频,引入海水的主题,激发学生对海水性质的兴趣。
二、讲解海水的成分和性质(10分钟)
1.介绍海水的主要成分,包括水、盐、氧气、二氧化碳等。
2.讲解海水中盐度的含量和变化规律。
3.解释海水中盐度的影响因素,如海水蒸发、降雨等。
三、实验操作(15分钟)
1.让学生实际操作测定海水的盐度。
2.让学生计算海水的密度,了解密度与盐度的关系。
四、总结和讨论(10分钟)
1.回顾海水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2.与学生讨论海水的盐度和密度对海洋生物和气候的影响。
3.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海水性质的作业,如计算海水密度等。
六、结束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海水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海洋环境保护,做一个爱护海洋的好公民。
感谢大家的参与,下节课再见!。
4.2海水的性质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图文资料掌握海水温度的水平与垂直变化、时间变化规律。
(地理实践力)2.结合图表文字材料探究海水温度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
(综合思维)3.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自然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4.通过海水温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教学重难点1.通过图文资料掌握海水温度的水平与垂直变化、时间变化规律2.结合图表文字材料探究海水温度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3.等温线的判读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播放视频:警钟已敲响,电影《后天》的预言或将实现。
2004年热播的美国电影《后天》讲述的是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水温度的异常,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毁灭性的灾害故事,你认为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吗?(通过视频与提问,提高学生的学思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新课讲授海水温度一、海水热量的收支状况1、海水热量收入:太阳辐射(主)海水热量支出:海水蒸发(主)注意海洋与陆地比较有何不同?答:陆地地面热量支出主要方式是地面辐射。
(联系旧知识,理解突破新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一年中,全球海洋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平衡,但不同海区、不同季节热量收支不平衡。
不同季节:如冬季到夏季过渡,热量收入﹥热量支出,因而海水温度上升。
夏季到冬季过渡,热量收入﹤热量支出,因而海水温度下降。
二、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1、水平分布同一海区:夏季高,冬季低。
(太阳辐射)表层海水的温度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太阳辐射)【小组合作探究】1、南北半球海域等温线变化有何不同,试分析原因。
2、北太平洋30°N附近大洋东岸和西岸等温线分布有何不同,试分析原因。
南半球等温线更平直,北半球等温线更弯曲(海陆分布)同一纬度不同海区:暖流经过海区大于寒流经过海区。
(洋流)2.垂直分布【小组合作探究】上层海水——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为什么?)深层海水(1000米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保持低温状态(为什么?)海水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海水导热率很低。
微专题 海水的性质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集体备课教案
授课题目微专题2 海水的性质课程标准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1.结合图表资料,理解影响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主要因素。
(综合思维)2.运用图表资料,归纳总结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
(区域认知)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分析海水性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1.理解影响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主要因素。
2.归纳总结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课堂主讲内容(项目)课前提问:1.洋流的分布规律?2.北海道渔场的成因?新课导入:1963年4月10日,美国海军“长尾鲨”号核潜艇在美国东部大陆架边缘做下潜300米的潜水试验时,忽然沉入2300米深得海底,潜艇上129名船员全部遇难,后来许多专家认为该潜艇当时在水下遭遇了“海上断崖”,而这次事件并不是唯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多国海军潜艇都经历过“海中断崖”事件。
1.你知道“海上断崖”是怎么回事吗?2.这一现象涉及海水的什么理化性质?一、海水的温度1.概念:海水温度反映海水的冷热状况,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支出主要靠海水蒸发消耗热量。
2.分布规律(1)垂直分布规律:项目变化规律总体趋势随深度增加而降低深度差异1 000米以上,随深度变化幅度很大1 000米以下,随深度变化幅度很小(2)水平分布规律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同一季节由低纬向高纬度递减同一海区夏季水温普遍高于冬季集体研讨情况记录个人课堂活动设计学生活动3.影响因素:季节、纬度、水深4.影响:(1)影响海洋生物: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2)影响海洋运输:冰封海域航行时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3)影响气候特征:从全球尺度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从区域尺度说,影响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
二、海水的盐度1.概念: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通常用千分比表示,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
自然科学实验教案:探究海洋的物理性质
自然科学实验教案:探究海洋的物理性质。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海洋的物理特性,深入了解海洋的成分、温度、密度和压力等方面的知识,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
二、实验原理1.海水的成分海水是由水和一些气体以及各种无机和有机物质构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无机物质包括钠氯化物、硫酸盐和碳酸盐。
2.海水的密度海水的密度、温度和盐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当海水的盐度和温度增加时,海水的密度也会增加。
另外,海水的密度还会受到海水所处的深度和地理位置的影响。
3.海水的温度海水的温度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分布。
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压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它们共同影响着海洋的物理和生态系统。
4.海水的压力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的压力也会增加。
同时,海洋中存在着海底山脉、海沟等地质构造,也会影响海水的流动和压力分布。
三、实验步骤1.制备海水模拟液将海盐加入温水,搅拌至海盐完全溶解,即制得海水模拟液。
2.测量海水模拟液的密度和盐度将海水模拟液倒入密度计中,记录下密度计的读数。
再将海水模拟液倒入盐度计中,记录下盐度计的读数。
3.测量海水的温度和压力使用温度计测量海水的温度,并使用深度计测量海水所处的深度,从而计算出海水的压力。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海水模拟液的密度和盐度。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温度计和深度计测量出海水的温度和压力。
我们可以将密度和盐度的关系绘制成图表,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深度和地理位置的海水的密度、温度和压力等参数,了解海洋的物理特性和生态条件。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海洋的物理特性,并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五、实验思考1.通过本次实验,你了解了哪些关于海洋物理学的知识?2.你认为掌握海洋的物理特性对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和生活有何意义?3.是否有其他实验方法可以更好地探究海洋的物理性质?通过这样的一系列实验,我们可以更为深入地了解海洋的物理性质,从而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一重要的自然资源。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3.2《海水的性质》教案
3.2 海水的性质教材分析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运用图表等资料=读图+理解。
说明,将图像信息转化成文字信息。
抓住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重点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同学对这块学问比拟生疏,多举例以实现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把握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
〔二〕综合思维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理解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因素。
〔三〕地理实践力结合海水温度预报,选择适宜的海滨浴场进行游泳活动。
〔四〕人地协调观了解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评价相关生产生活实践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式,同学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长尾鲨〞号核潜艇失事入手,导入新课。
〔二〕推动新课探究一海水的温度1.老师课件展现以下问题: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有哪些?海水分布有何规律?中高纬度1000米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如何变化?简要说明海水温度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2.同学阅读课本P50、P51全部内容,思索并试着解决上述问题。
3.同学展现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4.老师结合课件,进行总结。
5.师生互动完成P52活动。
〔过渡〕盐场的形成需要有利的地形和天气条件,布袋盐场是我国闻名的盐场。
探究二海水的盐度1.同学分组活动:全班分三组分别从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绽开争论〔先阅读、思索,再争论〕。
代表展现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3.师生互动,探究P54活动。
〔过渡〕吃水深度,简称吃水,是指船舶在水中沉入水下局部的垂直距离。
吃水深度与水的浮力有关,浮力大小直接取决于海水密度。
探究三海水的密度1.同学自学:阅读课本P55正文与图3.16,总结海水密度的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老师结合课件,进行总结。
3.师生互动,探究课本P56自学窗。
〔三〕课堂小结海水性质:温度、盐度、密度;分布:纬向变化、垂直变化。
小班科学活动:海水的特殊性质教案2
小班科学活动:海水的特殊性质教案2海水的特殊性质教案科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既能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导幼儿积极发掘科学世界的奇妙之处。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节小班科学活动——海水的特殊性质教案,希望可以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将会:1.获得对海水的初步了解,包括海水的来源、成分等方面的内容。
2.能够观察到海水的特殊性质,比如浮力、质地、味道等,并能加以描述。
3.学会对海水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如淡水和海水的区别,以及不同种类的海水之间的异同之处。
4.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积极参与观察、实验和讨论。
5.活动准备1.材料准备:海水、淡水、两个塑料杯、蓝色和白色建议摆设:蓝色织物、海洋玩具等。
2.活动空间的准备:可以为幼儿们提供明亮且通风良好的教室,教室内可以摆放一些与海洋相关的装饰,让幼儿们感受到神秘、有趣的海洋氛围。
3.活动过程第一步:观察海水的外观与特点首先请幼儿们仔细观察盛放在杯子中的海水,并对比一下自来水或者矿泉水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导幼儿们认识到海水的颜色、质地以及味道与淡水的区别。
第二步:讨论海水的来源与成分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幼儿们介绍有关海水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海水是由哪些元素和化合物组成的,它是从哪里来的等。
让幼儿们通过讨论的方式交流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认知主体,有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第三步:探索海水的特殊性质现在继续展开讲解,引导幼儿对海水的浮力、盐度、变化等特殊性质进行探究,并通过形象的实验、亲身体验等方式增加幼儿们对知识的掌握。
例如,可以将两个杯子都倒满水,加入海水的那个杯子颜色变化明显,混合在一块后也可评估到它比另外一个杯子更重。
第四步:巩固知识采用游戏、绘画、模拟等方式对已经了解到的知识进行深化和归纳,让幼儿对所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获得更多余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的机会。
例如,可以组织班内小组活动,让幼儿们使用自己的想象力建造属于自己的海洋世界,并让孩子们分套讨论各自的构想,再加以改进。
高中必修一地理《海水的性质》教案
高中必修一地理《海水的性质》教案教案:高中必修一地理《海水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海水的组成和性质。
2.掌握海水的密度、盐度、温度等基本概念。
3.掌握海水中常见的离子成分和溶解气体。
4.了解海水的分布和运动。
5.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回顾地球上水的分布和各种水体的特点,引出海水是地球上最广泛的水体之一,并向学生展示一些海洋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
2.概念解释与讲解(15分钟)介绍海水的组成和性质,引导学生了解海水是由水和溶解在其中的各种物质构成的,主要包括盐类、气体、悬浮物质等。
说明海水的盐度、密度和温度等会随水体的深度、季节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以及影响这些变化的因素。
3.实验和观察(30分钟)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海水的特性。
创设实验场景,向学生展示如何进行盐度、密度和温度的测量。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依次进行测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讲解实验结果与分析(20分钟)5.对比与总结(15分钟)通过对比不同海域的海水性质差异,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对海水性质的影响。
让学生意识到海水性质的多样性和不均衡性,并思考这对海洋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产生的影响。
6.拓展与应用(15分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了解和讨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引导学生思考海洋保护的重要性。
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辩论、撰写报告或展示等形式的表达。
7.小结与回顾(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回顾学生学到的知识和理解的要点,检查学生对海水性质的掌握程度,并留出时间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教学资源:1.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各种海洋的图片和短视频,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和好奇心。
2.实验器材和试剂:盐度计、密度计、温度计、海水样本。
3.教学PPT:用于展示实验步骤、数据和分析。
4.参考书籍:提供相关课本或参考书籍,供学生查阅。
四、教学评价方式:1.书面测试:出一份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多种题型的测试,考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高中地理教案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高中地理教案课题:海水的性质和运动一、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海水的基本性质和成分。
掌握海水的密度、盐度和温度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分析海水的运动和海洋循环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培养对海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材料:幻灯片或投影仪海水性质和运动示意图或照片白板、彩色粉笔或马克笔三、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海洋的图像,引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和好奇。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海洋的了解,并讨论海洋对地球的重要性。
探究(15分钟):介绍海水的基本性质和成分,包括盐度、温度、密度和溶解氧等。
分享海洋环境中的咸度变化、温度分布和密度梯度等。
解释(15分钟):解释海水的性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如盐度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和适应性等。
解释海洋循环和海水运动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如热量传输、物质循环和气候调节等。
实践(3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一个特定的海洋现象(如洋流、海洋环流等)。
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讨论该现象对海洋生态系统和当地气候的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总结(5分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海洋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的影响。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海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并培养对海洋科学和环境问题的观察能力。
拓展活动(根据需要):进行海洋观测实验,测量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密度等参数。
进行海洋数据分析,比较不同海域的水文特征和海水运动模式。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进行调整和修改。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海水的组成和性质。
2.掌握了解海水化学成分的方法,并能分析海水化学成分的分布情况。
3.掌握海水中各化学成分的作用,理解海水的化学性质的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知道海水的组成和性质。
2.掌握了解海水化学成分的方法。
难点:1.理解海水的化学性质的运用。
三、教学内容1.海水的组成和性质海水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溶解在水中的液体。
它的主要组成如下:•淡水:纯水的含量很少,通常只占海水中的0.0001%左右•氯化物:构成了海水中主要的成分,其含量超过了3.5%。
•硫酸盐:海水中硫酸盐存在于多种形式中,它的含量很少,只有万亿分之一。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很小,只有几亿分之一。
海洋中的其他化学元素也包括镁、钠、钾、钙、铁和溴等元素。
海水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颜色、味、气味、密度和透明度等。
海水的颜色通常是蓝色或绿色的,这是因为海水中的光线被水和其他物质吸收,而只有蓝色和绿色光线能够穿透水层。
2. 海水化学成分的分析海水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通常分为三种:物理分析、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物理分析主要是通过观察海水的物理性质来了解海水中的成分和组成。
化学分析则是通过将海水中的成分添加到一系列试剂中,并通过试剂之间的反应来确定其化学性质和成分。
仪器分析则是利用特定的仪器来测量海水中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如电导率计、色谱仪、质谱仪等。
3. 海水的化学性质海水的化学成分对海洋生态系统和地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海水中的化学成分包括酸度、盐度、氧气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等。
其中酸度和盐度是最重要的两个参数。
海水的酸度是指海水中的水、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和游离态二氧化碳协同决定的,它通常用pH值来表示。
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水中的pH也随之降低,这被称为酸化。
盐度是指海水中各种盐类的含量,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盐分质量来表示。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三章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一、海水的温度1.影响海水温度的基本因素:海水的温度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01收支情况,热量来源主要是□02太阳辐射,热量支出的主要渠道是□03海水蒸发。
2.分布规律(1)垂直分布: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04递减,1 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05较小,保持低温。
(2)水平分布:表层水温由□06低纬向□07高纬递减。
(3)季节分布:夏季普遍□08高于冬季。
3.影响水温的其他因素表层水温还受到□09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4.海水温度的地理意义(1)影响渔业资源的分布: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2)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10结冰期,通航时间□11较短。
(3)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12调节作用。
1.判断正误。
(1)相同纬度海区的海水温度没有差异。
(×) (2)大气运动不影响海水运动。
(×) 2.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是( ) A .海水深度 B .海水运动 C .大气运动 D .太阳辐射答案 D解析 海洋表层水温自低纬向高纬递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
3.说明海水对气温调节作用的表现。
提示 海水比热容大,因此海水温度变化幅度小于陆地。
沿海地区气温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小。
二、海水盐度1.概念:海水中盐类物质的□01质量分数。
2.平均盐度: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0235‰。
3.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1)气候:海水的温度越高,盐度越□03高;蒸发量越□04大,盐度越高;降水量越大,盐度越□05低。
(2)入海径流:有河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一般□06较低。
4.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07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08赤道和两极逐渐□09降低。
5.海水和海洋盐类物质的开发利用(1)利用海水晒盐:日照□10充足、降水较少的沿海地区适宜建造晒盐场。
(2)利用海水制碱。
(3)发展海水养殖。
4.2海水的性质海水的温度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海水的温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水的温度、海水的盐度、海水的密度三大海水性质的概念。
(2)掌握海水的温度、海水的盐度、海水的密度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影响三大海水性质的因素。
(3)理解不同海水性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区域认知:通过图表分析,认识不同海域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差异,找出世界盐度最高和最低的海区,并解释原因。
3.人地协调:学生通过对海洋的认识,理解人类与海洋的相互关系,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促进可持续发展4.地理实践力:以现实生活的事象为例,走近海洋,利用地图册和新闻影视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有关海洋知识,海水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由浅入深,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与变化规律。
2.理解海水温度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
教学难点: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与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投影】展示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地理核心素养解读【导入】我国东部海域的东海鱼汛产生的原因【播放】《我国的东海带鱼汛》视频与相关素材。
(激发学生思考)(思考)“鱼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带鱼汛发生在冬季?■教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了解东海“带鱼汛”产生的时间,初步了解海水温度随季节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以“鱼汛”作为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鱼汛发生的时间,激发学生对海水温度变化的探究欲望。
(过渡)(师):要了解“冬季带鱼汛”是怎么回事,还要从海水的温度说起。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海水的性质第一讲,海水的温度。
■教学设计意图■引出学习主题,明确学习任务,提升学科素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鱼汛”发生的可能原因。
二、(新课学习)海水的温度(师)PPT边展示边讲解:海水温度反映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
海洋热量的来源主要依靠太阳辐射,海洋热量的损耗主要通过海水蒸发。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海水的性质
课时20海水的性质一、海水的温度1.热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2.分布规律分布规律示意图水平方向一般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海区表层海水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同一纬度,暖流经过海区水温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低垂直方向自表层向深层大体上呈不均匀递减的趋势。
①表层区:水温基本上趋向于均匀分布;②温跃层: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③深水区:水温受外界的影响较小,变化缓慢,温度偏低3.对人类的影响(1)有利影响①调节大气温度:海水的温度变化比大气慢;②海水温差能发电。
(2)负面影响:飓风发生频率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
思考海水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赤道附近,请说明原因。
答案由于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陆地对海洋表层水温影响较大。
在吸收热量相同的情况下,陆地温度要比海洋温度高得多,同时陆地上方大气吸收的热量也比海洋上方大气吸收的热量多,这些热量传递给同纬度的海域,导致世界上水温最高的海域不在赤道附近,而在北纬10°附近。
特别提醒海水温度的时间变化(1)日变化:午后(14~16时)水温最高,日出前后(4~8时)水温最低。
(2)季节变化:夏季的水温较高,冬季的水温较低。
(3)年变化:海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海水温度变化慢于陆地,因此最热月和最冷月出现时间晚于陆地约一个月。
即北半球大陆气温的最低值和最高值出现在1月和7月,而近海表层水温的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2月和8月;南半球相反,2月水温最高,8月水温最低。
二、海水的盐度1.概念:指溶解于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与海水质量的比值。
世界海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
2.分布规律(1)水平方向:赤道附近盐度稍低;副热带海区盐度较高;高纬度海区盐度偏低。
(2)垂直方向:浅表层盐度比较均匀;盐跃层盐度会发生显著变化;到一定深度,盐度又近似均匀分布。
3.影响因素: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洋流、河流等淡水注入。
4.对人类的影响:影响渔业生产;影响生态结构。
三、海水的密度1.概念: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
高中地理教案海水的性质与海水运动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海水的性质与海水运动巩固夯实基础一、地球上的海洋1.海洋水占地球水体总量的96.53%,是地球上水的主体。
2.海洋是大气中水汽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参与大气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
3.海岸是陆地和海洋间的过渡地带,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二、海水的温度1.海水热量的收支(1)太阳辐射——海水热量的主要收入。
(2)海水蒸发——海水热量的主要支出。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1)表层海水的水平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随深度增加而递减。
表层海水到1 000米,水温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递减,1 000米以下,水温下降变慢。
3.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海水热容量的收支状况、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4.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由于海水热容量大于陆地,海水的温度变化比陆地温度变化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
三、海水盐度1.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
2.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1)按纬度的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2)世界大洋平均盐度:3.5%。
(3)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区——红海,盐度最低的海区——波罗的海。
3.影响海水盐度分布的主要因素链接·注意海洋表面水温与盐度、降水量、蒸发量从赤道向两极变化的特点不同。
四、海水运动形式1.波浪: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破坏力极大。
2.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通常一天观察到两次,白天称为潮,夜晚为汐。
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小内大,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势,形成钱塘潮。
(如下图)3.洋流: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流动,又叫海流,越向深处流速越小。
理解要点诠释考点一 海水的热量收支与海水温度1.热量收入最大值并不在赤道,而在北纬20°附近;原因是赤道地区多阴雨天气,而20°N 附近晴天较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图分析。
总结规律,得出主要影响因素。
小组互动探究一:阅读课本P50思考题(中高纬度1000米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如何变化?),以小组为单位,分点作答,建立框架,同时小组长记录讨论过程。
学生通过对生活实践的理解和分析,从感性的认识层面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层面。
小组互动探究二:阅读课本P54活动题(分析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以小组为单位,分点作答,建立框架,同时小组长记录讨论过程。
阅读并分析图表
学生通过对生活实践的理解和分析,从感性的认识层面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层面。
从事例表象入手深入分析,阅读课本P55,找出原因,得出结论。
自读“自学窗”,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