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诗学的方法论困境及其出路

合集下载

新诗的当代困境与选择——兼论诗歌的圣化写作与俗化写作

新诗的当代困境与选择——兼论诗歌的圣化写作与俗化写作
(缩写人 :李云超 ,北方文 丛201 8#-第1期 )
新 诗 的 当代 困境 与选 择
兼 论 诗 歌 的 圣化 写作 与俗 化 写 作
李熙睿
正如 熟悉新诗 百年历史 的人所知 ,新诗诞生在对 传统 文化彻 底的反思甚至全然拒绝的背景之下 。
从诗 歌外部环境 来讲 ,清 末 以后 国力衰败 ,中国人 自 尊心 受到极大挫伤 ,由对传 统文化 自豪感变 为了耻辱感 。 之 后就是工业化 、现代化 的强 国梦 想对大多数 人 中年人来
诗歌和散 文有一个重 要区别 ,诗歌本质 上是隐喻 的, 诗歌 的语 言总是言左 右而顾其 他,在这个 意义上 我们可 以 说 隐 喻就 是 诗 歌 的 别 名 。
风 格 、 语 调 、 隐 喻 作 为 新 诗 的 构 造 原 则 在 当 代 诗 阶段 也形 成 一种 语 言 的本体 意识 ,并 成 为 当代 诗 写 作 的 主 要 特征 , “当代 中 国诗歌 写 作 的关 键特 征 是对 语 言本 体 的沉 浸 ,也就 是在 诗 歌 的程 序 中让 语 言的物 质 实体 获 得 具 体 的 空 间 感 并 将 其 本 身 作 为 富 于 诗 意 的 质 量 来 确 立 ”reign Poetics
诗 不 同 的 是 , 它 的 核 心 是 对 个 人 的 独 一 无 二 性 的 强 调 , 是 以个体为本位 的。
风格 开 始 于语 调 ,一 种 进入 文 字情 感 的声 调 ,语 调 的发现 意味着一个 诗人开始 具有编 织语言之 网的能力 ,来 捕 获 和 打 捞 时 光 中 的 事 物 , 要 求 诗 人 对 动 词 、 副 词 、量 词 独特 的理 解和掌握 。其实语调 的构成和 风格一样 几乎难 以 分析 ,它 的方程式 也关乎个人 的精神气 质与文 学传统 的关 联,具体 到一个 诗人这种关联 是如 何发 生 的,对 我们来 说 非常费解 ,

当下诗歌写作的哲学困境与突围

当下诗歌写作的哲学困境与突围

当下诗歌写作的哲学困境与突围任何时代的诗歌都是关于人、人的生存方式、人的存在境遇的叩问,关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寻。

只不过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答和不同的艺术传递,也因此形成人的诗意哲学的心灵史。

当今时代,在市场经济潮涌的鼓动下,经济神话代替了政治神话,中国社会呈现了一种奇特的历史景观:人的生存现场是物化媚俗,喧嚣浮躁,时尚弥漫,广告覆盖;而其底里所潜伏的却是人文沦落,价值失范,灵肉分裂,人性异化,生存压力。

人的尊严,变为物的价值,人成了商品,自我消费或被消费……置身于这样的文化历史语境,人的生存处于极为尴尬和险恶的境地。

“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临到如此的历史节点和境况,诗人挺身其中,仰望天空渺渺,俯视大地沉沉,迎向和直面人世间的滚滚红尘,他不得不重新探问:诗人何为?诗歌何为?然而,身陷社会文化历史转型的巨大漩流中,他承受了从未有过的一种哲学眩晕和诗学迷惘;一切都在变动、转折与离析,上升与下沉,前行与倒退,开始与终结;一切都在冲突、断裂与崩解,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男与女、爱与恨、生与死……面对这样的历史场景,诗人们虽也坚持创作,并且表面上呈现了一派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纷繁的风光,但因缺乏对人们生存本质的透彻,而使人们感到空幻、无着和寂寞。

不思想、无思想,构成了当今诗歌写作的真正困境。

当然,我们那些卓越诗人,对此种人生历史的纠结,不是没有探索和破解。

他们介入现实生活,以自我生命之“痛”感应时代之“痛”,在社会批判中首先进行自我批判,创作了一些勇于担当、充盈活力和有效性的诗作,尽管数量不多,却也是一片灰暗中的闪光,照亮了当下诗歌困境突围的精神指向。

不难认知,现代诗歌的困境,是现代人生存的困境,也是社会文化转型的历史困境,但就诗歌本身来说,则是写作的“哲学贫困”。

为此,诗人对当今人生需有哲学的思考和观照。

为了化解人生存的艰难与窘迫,他们从三个维度进行探索:第一、折返内心,重塑心灵,对抗物质对精神的挤压;第二、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爱的源泉和生命的力量;第三、从世俗的日常生活中,发掘潜在的诗意,追求灵魂的超越……这是我从很多诗歌中,看到的关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主题意指和哲理思致。

近30年学界对钱锺书诗学方法论的研究情况

近30年学界对钱锺书诗学方法论的研究情况

近30年学界对钱锺书诗学方法论的研究情况随着“钱学”研究逐渐成为学界热点, 如何对这一研究史进行分期成为了海内外研究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 张泉将美国学界着眼于“有着超常学力和品格的钱锺书”的研究分为三个时期:1946年以前、1947—1978、1979至90年代初。

本世纪初, 龚刚则将国内“钱学”研究史划分为“初兴期”(民国时期) 、“萧条期”(1949—1979) 、“勃兴期”(1979—1998) 和“缅怀与深化期”(1998年以后) 四个阶段。

上述两位学者均从钱锺书学术研究的整体情况出发, 从钱锺书的青年时代开始对国内外“钱学”研究历史作出了言简意赅的归纳。

但是, 当我们尝试从“钱锺书诗学方法论研究”这一视角重新梳理如今蔚为大观的“钱学”研究成果时, 则可以清楚地看到, 国内有关“钱学”方法论的系统研究实际上起步于《管锥编》初版问世的1979年, 而钱锺书诗学方法论的研究则大致与其发展同步。

纵观近30年来学界有关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 则大致可以“四个阶段”和“两大主潮”加以概括。

一、我国学界的研究情况概说(一) 内地(大陆) 学界的研究情况概说1.初始期(1979—1986年)就内地(大陆) 学界而言, 毫不夸张地说, 在“钱学”方法论乃至整个“钱学”研究领域, 郑朝宗教授都发挥了“导夫先路”的巨大作用。

郑氏很早便意识到钱锺书学术的巨大价值, 于国内首倡“钱学”, [3]1979年即在厦门大学以“《管锥编》研究”为学术方向招收硕士, 为早期“钱学”研究培养了一支生力军。

郑氏也是最早认识到钱锺书诗学方法论价值的研究者。

他先后于1980、1986年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两篇文章, 均从方法论角度对《管锥编》、《旧文四篇》和《谈艺录》(补订本) 作出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前文中, 他认为《管锥编》的方法论不同于比较文学, 而是追求“天地间”共同“诗心”“文心”的“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 其最大特点是“突破了各种学术界限, 打通了全部文艺领域”, 并紧接着对钱锺书所“打通”的领域作了简单概括。

中西比较诗学的对话危机及诗学话语转型

中西比较诗学的对话危机及诗学话语转型
动 民众 。 实现 近 代 中 国 自下 而 上 的社 会 变革 。 由
于 中 国 旧有 的文 化 传统 长 期 陷于 自我 封 闭 之 中 ,
已不 可 能 自主 生 发 出时 代 迫 切 需 要 的 近 代 思 想
现 出 的“ 现代 转 型” 使 然 。中 国传统 诗学 是在 自身 文 化 系统 内生 发 的一 套 诗 学体 系 . 无 论 是 在 内在 的 文 化 底 蕴 还 是 外 在 的理 论 表 述 上 都 迥 异 于西 方 诗 学 。作 为 中国 传 统 文 化 的 一 个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中 国传 统 诗 学一 直受 到 中 国学 人 的珍 视 。然
中西比较诗学的对话危机及诗学话语转型
范方 俊
( 中 国人 民大 学文 学 院 , 北 京 1 0 0 8 7 2 )
摘要 : 寻 求 对 话 是 当代 中西 比较 诗 学 的一 个 热 门话 题 和 主 张 。 究 其 根 源 , 一 方 面 是 中 国传 统 诗 学 在
西方诗学冲击下 凸现出的“ 现代 转型” 使然 , 另 一 方 面 是 西 方 比较 诗 学 界 对 于包 括 中 国传 统 诗 学在 内 的 东 方 文化 视野 的 吸纳 所 致 。 当代 中 西 比较 诗 学 对 话 的 危 机 , 不仅体现对于片面地将“ 对话 ” 解释为“ 理 解
当代 社会 是一 个强 调对 话 的社会 。在对话 成
为 时代 主 潮 的背 景下 , 中西 比较诗 学 的 基点 也 一
而。 进 入 近 代 社 会 以后 , 随 着 近 代 中 国社 会 的 急 遽 变 化 ,中 国传 统诗 学受 到 了前所 未 有 的质 疑 。 这 种 情 况 的 出现 是 与 当 时整 个 时 代 氛 围密 切 相 关的。1 9世 纪 中叶 鸦 片战争 后 , 古 老的 中华 封建 帝 国一 下 子 从 四方 仰 慕 的天 朝 大 国沦 落 为 任 人 宰 割 的半 殖 民地 , 救亡 图存 成 为 近代 中 国社会 的 时 代 主题 。当时一批 具 有先进 意识 的先 觉者 已经 清 醒 地认 识 到 . 中西方 的巨 大落 差不 仅 体 现 于政

你如何看待诗歌创作的困境

你如何看待诗歌创作的困境

你如何看待诗歌创作的困境在当今社会,诗歌创作似乎面临着诸多困境。

当我们谈及诗歌,往往会联想到那些优美的韵律、深邃的意境和触动心灵的情感表达。

然而,现实中诗歌创作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一个显著的困境在于诗歌在大众文化中的边缘化地位。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更多地被快餐式的娱乐所吸引,如短视频、网络游戏等。

相比之下,阅读和欣赏诗歌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专注力,也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这使得诗歌在大众文化的舞台上逐渐失去了光彩,读者群体日益萎缩。

其次,诗歌创作面临着商业化和功利化的压力。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很多文学作品都被纳入了商业化的轨道,诗歌也不例外。

有些诗人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追求销量和知名度,创作的诗歌失去了灵魂和深度,变得肤浅和浮躁。

这种功利化的创作倾向不仅损害了诗歌的艺术品质,也让读者对诗歌产生了误解和失望。

再者,语言的变化和文化语境的多元化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不断更新和演变,新的词汇、表达方式层出不穷。

这对于诗人来说,如何在传统的诗歌语言和现代语言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运用当代语言来传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同时,全球化的推进使得文化语境变得更加多元化,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相互碰撞。

诗人在创作时需要考虑如何在这种多元的文化背景下,保持诗歌的独特性和普遍性,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能够跨越文化的差异,引起广泛的共鸣。

另外,诗歌创作还面临着创新与传统的矛盾。

诗歌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

传统的诗歌形式、格律和主题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借鉴,但同时也可能成为创新的束缚。

有些诗人过度拘泥于传统,导致作品缺乏新意;而另一些诗人则为了追求创新而抛弃了诗歌的基本要素,使得作品失去了诗歌应有的韵味。

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何在创新的过程中不丢失诗歌的本质,是诗歌创作中一个永恒的课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诗歌创作还容易受到信息过载的影响。

困境和出路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历程

困境和出路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历程
困境和出路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化 历程
目录
01 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 化历程:困境与出路
02 一、困境
03 二、出路
04 三、历程
05 四、结论
06 参考内容
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历程:困 境与出路
古典文学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学术界的焦点。然而, 在现代社会中,古典文学研究却面临着诸多困境。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古典文学研 究现代化的历程,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3、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古典文学研究在跨学科交叉、数字化应用 和研究方法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研究人员运用比较文学、文化研究、跨 文化交际等理论,深入探讨古典文学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与其他学科 的互动关系。
四、结论
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具有必要性,它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传承和 发展古典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古典文学 研究将有更多新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例如,在文本分析、语义理解和跨语言比较 等领域的应用,将为古典文学研究带来新的突破;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普及, 将加速古典文学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接受研究;等等。
3、缺乏现代技术手段:相较于其他学科,古典文学研究在技术手段的应用 方面相对滞后。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尚未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得 到广泛应用。
二、出路
1、加强经典创作:为丰富古典文学经典作品的数量,我们需要加强经典创 作。这既可以通过鼓励作家创作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挖掘民间文学、口传文学等 方式来拓展。
具体包括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实施带薪休假制度等。此外,教育资源均衡 政策也是解决女性教育资源不足问题的重要措施。政府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提高 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女性职业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古代文学研究的理论困难与解脱之法

古代文学研究的理论困难与解脱之法

文化1072020.1 | SOCIAL SCIENCES DIGEST古代文学研究的理论困难与解脱之法文/吴相洲什么是文学?各种文学理论教科书早有定义,但古代文学研究者或多或少总是会有一种感受,即现有文学定义无法涵盖中国文学实际。

按照这些定义研究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和调整。

已有文学定义反思从现有文学定义出发研究古代文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无法确认研究对象。

例如,现有文学定义普遍把虚构当作文学的本质属性。

如陈文忠主编《文学理论》说:“狭义的文学是指借助想象创造虚构的艺术世界以表现人性人情的语言的艺术作品,包括诗、小说、戏剧及美文。

”在这一观念作用下,古代文学研究者不得不经常在典籍中区分什么是虚构,什么是纪实,即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历史。

但区分会遇到很多困难:即小说不都是虚构,笔记不都是写实;虚构多少算小说?纪实多少算笔记?其间有无严格标准?《三国演义》七分史实,三分虚构,是小说还是笔记?当代文学有“报告文学”一体,没有虚构,是否算作文学?愚意以为,文学创作允许虚构,但不能说只有虚构才是文学。

上古神话传说以现代科学来看显然不是事实,但先民并不认为是虚构,能不能算作文学呢?现有文学定义又把形象当作文学的根本属性。

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文学”条云:“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

”一定要“形象化”反映现实才叫文学吗?裴多斐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没有形象,难道不是诗?《老子》里的格言警句,《论语》里的对话,也大多没有形象性,难道不是文学?从现有文学概念认定的文学样式十分有限。

多数教科书只列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剧本)四种,有的增加寓言、童话两种,达到六种。

其实再增加十种,也不能涵盖中国文学实际。

一个定义无法确定研究对象,其正确性就值得怀疑了:到底是中国古代文学错了,还是西方文学定义错了?肯定是文学定义错了。

中国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_现当代文学论文

中国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_现当代文学论文

中国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_现当代文学论文中国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_现当代文学论文内容提要:本文是一篇讲演辞,从文学观念的厘定与变迁,理论系统的认识与应用,研究方法的创新与进退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文学研究的困境及其如何寻找出路。

一首先,我想应该对题目的"中国文学研究"稍加界说。

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意义并不相同。

文学创作,重在艺术的创造,表现的是作者的才情而文学研究则属于科学的范围,要求的是研究者必须具备思辨的能力。

①广义的文学研究,还可以包括具有系统的传笺注疏、鉴赏和批评在内。

②一般说来,文学研究是伴随着文学创作而来的。

中国文学因为历史悠久,名家辈出而佳作如林,所以伴随而来的,有关中国文学的种种研究论著,数量也就相当可观,可谓同样源远而流长,在历代的文坛上,并开而争茂,互相辉映。

就前者而言,有如韩昌黎所说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后者而言,也正如陶渊明所说的那样,值得我们"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文学的注释、鉴赏、批评和研究,都要经过"疑义相与析"的阶段,才能达到"奇文共欣赏"的境界。

因此我今天题目所说的"中国文学研究",讨论的不是历代文学创作本身,而是中国文学批评的再批评,中国文学研究的再研究。

十年来,或许由于二十世纪已近尾声,所以在大陆、台湾以至新加坡等地,都分别举办过有关中国文学研究回顾与前瞻的学术讨论会,对本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作不同层面的检讨。

③更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这三年来,大陆出版了很多从前所未有的、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之类的专著,对中国文学研究的观念、理论和方法,做了颇为详细的归纳与分析,并且对中国文学研究所面临的困境与解决之道,提出了若干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④涉入正题之前,有以下几点补充说明:(一)、有人说中国古典文学到了五四运动以后,发生重大的变革,从此文学有了新旧之分。

困境与出路:对当前新诗的思考

困境与出路:对当前新诗的思考

作者: 邓程[1]
作者机构: [1]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学评论
页码: 121-124页
主题词: 中国新诗;困境与出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诗歌;现代汉语;现代化;极端;晦涩
摘要:当前新诗呈现两个走向:极端粗鄙和极端晦涩。

而这种发展又是合乎逻辑的,它依然在移植和模仿西方诗歌,所有的新诗变革都可以从西方找到根源。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新诗正是在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性现代化焦虑中产生并走向今天。

陷入困境的新诗当前唯一的出路,就是重新用健康的、正常的现代汉语作为诗歌语料,这是当前新诗自救的第一步。

当代诗歌写作的伦理困境与超越

当代诗歌写作的伦理困境与超越

当代诗歌写作的伦理困境与超越诗歌作为最自由、最真实的文学样式之一,是人类文明最高级形式之一。

它通过语言艺术表现出来的社会和自然景象的规律、意义和秩序,因而成为最具本质意义和个性特征的文学。

而诗歌的写作也常常直接影响着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渗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之中。

一、当代诗歌写作伦理困境与超越:从“我”到“你”再到“他”新诗自其诞生以来就以深刻的象征主义为标志,在诗歌创作中通过自然意象将客观世界描绘得栩栩如生,又用象征手法揭示出象征主体内心世界。

可以说,没有大量的自然意象存在,就不会有新诗,没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描写,也无法创造出如此精妙的象征诗歌。

但另一方面,自然意象的广泛应用却给当代诗歌的伦理困境带来巨大挑战,诗人们因此感受到的仅仅是自然意象美好的[gPARAGRAPH3],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但是,无论是当代诗人还是批评家,都不愿正视这种自然意象的美好,并且有意无意地把它转化为“自然界的本来面目”、“诗人的良知”、“情感自发的流露”等,然而这些“被迫”承认的东西,总难免掩盖住一个事实:人对自然意象认识的限度与人类自身内在灵魂的深度。

相比西方诗歌那种意向化的语言与表达方式,我们中国古典诗歌注重“用字”的技巧和含蓄蕴藉,意象更加简洁单纯。

自然意象在当代诗歌中的广泛使用,不仅不能帮助诗人们传达深刻的哲理或者更全面地表达感情,甚至很容易使诗人陷入与生活相隔绝的纯粹的空想状态。

有人曾说:“诗歌离我们远去了,现在的诗歌是朦胧的,难懂的。

”这里,“朦胧”与“难懂”是二者兼具的。

而难懂,不仅表现在意象的晦涩,更表现在诗歌中伦理道德的模糊上。

在当代诗歌写作中,出现了很多诗歌伦理观念的混乱,在不少诗人笔下诗歌伦理成了作品审美的标尺和衡量诗歌优劣的准绳。

所以,尽管有关诗歌的批评家已经提醒诗人们:“有些文学评论的偏颇在于没有从更宽广的角度去认识诗人创作的动机和结果——即,诗歌伦理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当代诗歌创作中对伦理道德缺失问题的批判反思要想摆脱,就必须要求诗人们跳出自然意象的笼罩,摆脱物质主义的诱惑,深刻理解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真正实现诗歌写作中的伦理回归。

你如何看待诗歌创作的困境

你如何看待诗歌创作的困境

你如何看待诗歌创作的困境在当今社会,诗歌创作面临着诸多困境,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首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的心灵变得浮躁,难以静下心来品味诗歌的韵味。

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人们更多地追求即时的娱乐和快速的信息获取,而诗歌这种需要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的艺术形式,往往被置于一旁。

这导致了诗歌受众的减少,诗人的创作也因此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反馈,进而影响了创作的积极性。

其次,商业化的浪潮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许多文学作品都被打上了商业的烙印,诗歌也不例外。

一些诗人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追求销量和知名度,放弃了诗歌应有的深度和纯粹,使得诗歌变得肤浅和功利。

这种商业化的趋势不仅损害了诗歌的艺术品质,也让真正热爱诗歌的创作者感到迷茫和失落。

再者,诗歌创作的评价标准变得模糊不清。

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对于什么样的诗歌才是优秀的作品,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传统的诗歌审美标准在现代社会受到了挑战,新的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这使得诗人在创作时缺乏明确的方向,不知道该遵循何种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作品,也让读者在阅读时难以辨别诗歌的优劣。

另外,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随着网络语言和流行语的兴起,传统的语言规范和表达方式受到了冲击。

如何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创作诗歌,是诗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同时,语言的过度简化和碎片化也使得诗歌在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时面临挑战。

教育体制的缺陷也是诗歌创作困境的一个因素。

在学校教育中,诗歌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缺乏系统的诗歌教育和欣赏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了新一代对诗歌的理解和热爱不足,诗歌创作的后备力量薄弱。

在社会环境方面,大众对诗歌的认知存在偏差。

很多人认为诗歌是一种高高在上、难以理解的艺术形式,与日常生活相距甚远。

这种误解使得诗歌难以走进大众的生活,限制了诗歌的传播和发展。

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诗歌创作面临困境就对其失去信心。

比较诗学(2)

比较诗学(2)

一、历史与现状(1)
非学科化时代:1904——1970,王国维、鲁 迅、朱光潜,钱锺书……
学科化时代:1970——当下。
港台和北美学人贡献:从刘若愚到叶维廉 等。
一、历史与现状(2)大陆学源自的建构:传统的延续与开新——钱 锺书《管锥编》,乐黛云等一代……
二十世纪末:改革开放新一代学者的专业 化比较诗学研究及其成就。
“诗学”:一个历史和现实内涵丰富复杂 的理论范畴,需要认真仔细的辨析,才有 可能厘清其前世今生。
古今差异:诗歌之学与诗歌文类学。
中西差异:单文类之学与多文类之学,
第一节、诗学范畴的历史生成(2)
诗学范畴的现代内涵:狭义诗学与广义诗 学
现代诗学研究:
自理论层面上所展开的关于文学问题的专门研 究,譬如从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审美论或 者从范畴论和方法论等思路去展开的研讨,也包 括理论之间相互交流关系和跨学科关系的研究等 等。
基本类型与研究方法(2)
基本方法:
1、概念范畴的直接比较分梳;2、共
同命题的对话探寻;3、从范式套用到寻找
部分共相整合;4、从寻找“普世理论”到
复数多元理论合唱;5、从“理论旅行”到
“国际诗学关系史”的建构;6、从“他者
标准”到“美美与共”的本土理论国际价
值重识。
三、案例分析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
渐次成型与特色初现的中国比较诗学学科。
二、基本类型与研究方法(1)
从比较的文类学诗学到跨文化、跨语言、 跨学科的文学理论比较研究。
研究类型: 1、概念和范畴的比较研究;2、特色理
论与批评话语的跨文化比较;3、基本概念 共通的文论关系分梳;4、相关文类的中外 对话;5、诗学专著的比较研究;6、文论 系统的整体中外考量……

关于比较文学学科的几点想法

关于比较文学学科的几点想法

02世界文学评论学在局部取得重大突破性成绩时也无疑地为发展中的局限性所困扰。

大致而言,目前国内的比较诗学研究中主要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

1、国内比较诗学研究的内容较为狭隘。

诗学应该是从文学史里面推出来的诗学研究,而目前的研究却局限在范畴、体系等方面,忽视了对文学现象本身的本体研究。

诚然,中外文学理论范畴、体系等方面的比较是比较诗学研究的一个方面,但这并不是唯一的角度。

正如艾田伯所说,比较文学“不是从思辨原则上加以推导的,而是在对体裁的历史演变或者从各种不同文化体形的特点和结构上做了细致的研究之后归纳出的”。

事实上,国内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曹顺庆、黄药眠等先生的诗学比较研究中的中西范畴、观念比较就都是建构在具体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文本分析基础之上的。

由此可见,范畴、观念的比较只能是以文学史提供的大量材料为依据。

国内目前那种脱离文学史现象试图从范畴、体系方面推出诗学的共同规律是一种从理论到理论的悬空式研究,它折射出的是我们一些诗学比较者缺少一种诗学史观和文学史观。

2、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由于批评方法的单一和思维方法的限制,中西诗学中许多丰富而又复杂的本体意义在这种固定研究模式的循环中尚处于遮蔽状态。

由此,国内一些学者认为,中西诗学研究要向一个新的台阶跃进,它就应该广泛地采用适用性和可行性的方法,以此拓展研究的视野和空间,从而通过全新的方法抵达中西诗学的本体之真。

在此,方法不只是手段,它更多地标志着一种思维的转换。

目前国内比较诗学研究较为被大家看重的方法有“双向阐发”法和对话法。

这两种研究方法的提出标志着新的思维的生成。

但在具体运用中,它们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双向阐发研究,它的理论创建意图显然是好的。

它“指的是双方或多方互相阐发、异同互补”。

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这种理论的设想却往往淹没在“以西释中”或“以中释西”的“单向阐发”的怪圈中。

其次是对话研究,对话法突破了传统的“求同”思维。

然而,以“求异”的眼光沟通各个文化体系的理论宏愿又常常被现实中对话原则的不平等性所架空。

高中生古诗鉴赏的困境及出路

高中生古诗鉴赏的困境及出路

高中生古诗鉴赏的困境及出路摘要】能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高中生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个总的要求,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具体的要求。

而这一具体要求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考生在考试中无从下手、无言以对答题困境,从整体入手,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关键词】高中生古诗鉴赏困境对策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059-02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中必考的知识点之一,无论是全国卷还是新课标卷,对这一内容的考察集中体现了考试大纲的具体要求,也是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一个检验。

如何轻松应对这类题目,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并非易事。

那么,诗歌鉴赏题的困境何来?对策何在?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困境何来1.具体表现:首先,情感上排斥。

笔者在学生中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很多学生一提到诗歌鉴赏和文言文,就会莫名的感到头痛,这给教学带来的很大的情绪阻碍,学生的主观排斥使得教学效果收效甚微,因此此类题的得分也普遍较低。

其次,理解上出入较大。

有的学生也反映,自己很认真的做了,但却和答案大相径庭,费时费力却劳而无功。

并且,按照自己的理解,好像还头头是道,找不出问题的所在。

再次,答题上不专业。

相关的术语不会用,写出来的答案要点支离破粹,主观色彩较浓,不能很好地扣住题干作答。

2.原因何在?为什么会有上述一系列的表现呢?不外乎有以下几个原因:(1)平时阅读诗词较少,积累不够,造成了“读不懂”的尴尬僵局。

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有一定的诗歌阅读量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在做题中已经充分暴露出因读诗较少而带来的问题。

读不懂是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如果一首诗歌连读都读不懂的话,那么做题是什么样子可想而知。

再个,除了一般的积累不足外,一些同学即便是对学过、见过的诗词也存在着积累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对这类题目印象不深、领悟不透,不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以至于下次遇到类似的诗词仍然不能很好地应对。

批判与架构--试论中西比较诗学方法论

批判与架构--试论中西比较诗学方法论

批判与架构试论中西比较诗学方法论20世纪80年代末, 中国的改革开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的各种思想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人面对西方的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

面对西方发达的经济 ,反思自己经济落后的原因,国人当时认为是因为没有走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应该一切向西方学习 ,补上资本主义的一课,要搞“全盘西化”才是拯救中国的良方。

原本就是舶来品的中国比较文学领域也充斥着这种论调。

西方学者因为对中国甚至东方的文论不了解,从而抱着轻视的心态来对待。

在西方比较文学学派中,法国学派的理论基础建立在仅仅限制于一国对一国的“二元的”事实关系的研究之上,文学研究成为文学的贸易,将比较文学变为“法国中心”的文化扩张主义;而美国学派对法国学派“法国中心主义”的批判也只不过将之扩大到“西方中心论”,把具有深厚传统的东方文论完全排斥在外。

美国学者威斯坦因曾经说过“直到最近,远东国家尚未根据类属对文学现象进行系统的分类”。

这说明了西方学者对东方文论轻视甚至蔑视的态度。

而在当时,东方学者提出援用西方文论“阐发法”,也是在否定中国古代文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转向试图以西方文论取代中国文论。

这种趋势引起国内外有识之士的担心、忧虑。

提倡西方文论的阐发法使得中国文论丧失与西方文论平等对话的资格并进而沦为西方文论的附庸。

同时,也有一些具有世界胸怀的学者,如韦勒克、刘若愚、叶维廉等人,认识到东西方文学的理论交流、互补乃至融合的可能性及其重大的意义,同时,他们也致力于中西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国内一些老一辈学者如王元化、宗白华、季羡林等也对比较文学做出了贡献。

中西比较诗学学科正是在对西方学术话语霸权的反思中建立起来。

另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有一种理论自觉,所谓“别求新声于异邦”,王国维、梁启超等一代学者注重从理论上研讨中西方差异。

而且中西文学相对缺乏交流与影响 ,又处在不同文化体系当中,文学现象千差万别,一旦比较,对文学差异进行追本溯源,就会触及到深层的文化背景问题 ,进而进入到文学观念与理论的层面。

探讨当前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走向

探讨当前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走向

探讨当前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走向作者:肖群霖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8期摘要:本文探讨了首先中西比较诗学在理论上的阐发研究和中西哲学文化差异存在的问题,在实践应用上跨语言研究存在的语言屏障和文化模子的建立遇到的困难,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中不但要寻找两者的共通之处,还应该关注彼此之间的差异,保留自身文化的特色。

关键词:中西比较诗学;差异;阐发研究;文化模子中国文学理论近百年来历经波折,不断进步与创新,在中西比较诗学领域,寻求对话中国诗学和西方诗学的必然选择,实现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转型一直被认为是本世纪中西比较诗学界的主题。

在中西文化差异中,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文化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很多西方学者认为要实现中国和西方诗学的比较过程将会困难重重。

但是,我们知道比较诗学跨文化的特点决定了比较诗学必须要有勇气跨越不同的文化圈,否则,比较诗学何以存在,比较诗学生命力在哪里。

而中国与西方诗学的巨大差异使得中国与西方诗学的比较所需的方法在整个研究上遇到了很多的困难。

在寻求对话的过程中,中国诗学与西方诗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如何理解这种对话和如何实现这种对话。

显然,中国的学术界在这些方面的响应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使得中西比较诗学之间的对话必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中西比较诗学在理论上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理论研究上存在的问题。

中国和西方诗学之间的对话不是简单地总结不同的文化体系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而是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实现文化之间的对话以达到在多样性的格局下对一切形式的话语“独白”战争的宣战,试图通过对话解决出现在中西比较诗学中的常见问题,以实现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转型。

因为中国比较诗学界一直强调中国和西方诗学的共同性,却忽略了中国和西方诗学在结构上存在的差异,我们很多时候没有真正地谈论过中西比较诗学,更多的是关注中国诗学受西方诗学的影响,从而只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当代诗歌写作的伦理困境与超越

当代诗歌写作的伦理困境与超越

当代诗歌写作的伦理困境与超越诗歌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一直都有着它特殊的魅力。

而对于当代诗歌的探讨与研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当代诗歌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兴盛走向衰微的过程。

诗歌的发展总会受到时代的影响,总会有变化和更新。

我们不应该去过分地苛求某种情绪,但是每一个诗人都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上去思考自己的写作。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当代诗歌创作中也就出现了许多的困境。

本文试图从诗歌写作者的角度来解析当代诗歌的伦理困境,并对其做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1、当代诗歌伦理困境的建构与超越2、纯文学与新诗写作的现实考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代诗歌伦理问题的重要性。

3、面对文本叙事的困境,很多诗人只能以苦吟的方式来进行写作,导致了作品“伪诗意”泛滥成灾。

4、当代诗歌伦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暴露出了当代诗歌的虚无主义。

5、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之下,网络写作日益显示出了它独有的魅力,其使得当代诗歌的评价体系出现了混乱,但是在其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客观标准的。

3、在文本形态多样化的趋势下,每一种类型的诗歌在形态的塑造上都是各具特色的。

那么它在表达上也会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4、在当代诗歌中还会出现很多所谓的“口语化”作品,这也引发了诗歌评价中的一些争议。

5、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往往是采用网络语言进行写作的,而且在这其中还会出现很多的错别字。

当代诗歌存在着诸多的伦理困境,这一现象有待于我们的反思。

那么,如何突破这些困境?如何让当代诗歌在重重困境中成长起来?是值得当代诗人共同思考的问题。

如果可以找到其突破之道,那么对于当代诗歌的发展而言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当代诗歌发展的进程中,诗歌创作者需要坚持先锋的立场,以此来完善当代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寻求新的诗歌艺术形态。

对于当代诗歌的伦理困境而言,解决的关键就是要有所突破。

所以,当代诗歌创作者必须首先明确这种伦理困境存在的原因,以此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当代诗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当代诗歌写作的伦理困境与超越

当代诗歌写作的伦理困境与超越

当代诗歌写作的伦理困境与超越从自由主义的角度看,美学与道德价值密不可分。

这是当代诗歌写作中存在着的伦理困境之一。

如果诗歌是用美的语言去反映生活,那么诗歌美学就必须考虑伦理问题。

但是,在某些诗人眼里,美学与道德相互对立、彼此矛盾:或者追求绝对真实,以致无法进行艺术创造;或者只注重自由创造,忽视了对于其他个体的关照,忽视了对道德法则的遵守。

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有悖于古典的崇高美学原则。

在今天,应该以何种伦理观念来衡量和评判诗歌写作?这不仅涉及到了审美感受的合理性,也涉及到了价值标准的客观性,同时更涉及到了批评的道德合理性。

自由主义的知识论认为,语言是世界上最纯粹的精神力量,它直接指向经验世界。

自由主义诗人哈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说:“‘表现’和‘表达’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真正的表现是非同质的,没有特征,不能描述事物的具体状态。

”[ 2]因此,真正的自由主义诗人,不是通过意义还原的方式,不是借助概念工具的操纵,而是用词句符号做直接沟通,直接进入世界。

他把语言作为一种“召唤”和一种“情绪状态”来把握。

一方面,自由主义诗人不关心语言与道德、思想与行为的关系,他们往往更看重诗歌的形式和表现。

他们坚持“内容服从形式”,“不顾后果地追求句法、修辞和押韵”;在诗歌内部的结构中,反复使用各种不同的叙述手法、排列组合方式等技巧,并寻求意义的层次性。

另一方面,自由主义诗歌主张运用自由的表现手法、灵活的文体形式,把对世界的体验提升到一种普遍情感的高度。

他们拒绝传统、拒绝教条、拒绝严格的语法、句法和音律等规则,力图建立一种“平民化”的审美趣味和伦理标准。

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称:“诗歌不仅要从字面上看,还要从隐藏在语句之下的情绪中去理解”,“诗歌中的每一行,都应当是意味深长的”。

这就是著名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他们倾向于用非模式化的方式对待诗歌。

“纯正的表现”和“纯正的美”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我们的文化构成一种稳定的支撑?自由主义诗歌在发挥艺术想象和情感创造功能的同时,必须坚守什么样的伦理底线?这些都是当代诗歌写作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差异 等 问题转 向其 对人 生存 意义 的发 掘 , 由此 而 ‘ 其他 ’ 会 和文 化 的 。这 种 ‘ 权 地 位 ’ 常 植 根 社 特 通 来, 比较诗 学 中的对 比研 究也 就从 方法论层 次之 上 于 ‘ 察者 ’ 观 碰巧 所 处 的那 个 社 会 的 治实 力 和 经
度 的建 立与权 力 之 间 的复 杂 关 联 等一 系列 重 大 理 特权 的“ 西方” 同起 来 , 这 种源 自西方 语境 的知 等 把
论 问题 。随着 对 比较 诗 学 这 门学科 “ 文 性 ” 人 的逐 识 当成普 适性标 准 , 用它 来衡量 世 界上 所有其 他社
步认 知 , 我们 不 仅抛 弃 了 自然 科 学 的研 究 范式 , 而 会 和文化 。正如 克 里希 纳 所认 为 的 : 人 们 正 是从 “ 且 已从 探究 世界 诗学 的共 通性规 律 、 中西 诗学 性质 这 个有特 权 的 ‘ 们 ’ 我 的观 点 出 发 , 判 断 和评 价 来
理, 比较诗 学才 能 从 长期 的 中/ 、 / 、 西 古 今 同一 性 / 能 拥有 特权地 位 。但是 , 际情况 却大 相径 庭 。 由 实

收 稿 日期 :0 50 —9 20 —91
提升 到人 的存在 层 次之上 来 思考 问题 。然 而 , 一旦 济实力 之 中 。L 是在 这种情 势下 , , , 正 比较诗学 者 们 我们将 诗 学置入 到 人 的生存 的地基 上 , 就会 发现 受 往往 自觉 或不 自觉 地 几乎 全 盘 接 受 西 方 学者 们 所 孕 于迥 异 生存样 态 而滋 长 出来 的中/ 、 / 西 古 今诗 学 提 出的关 于文学 艺术 的 阐释标 准 , 竭力 证 明中 国 并 之 间的无 法通 约 , 它们原 来 在知识 质态 和 知识体 系 文论某 些 领域 中的成 就 , 好 与西方 诗学 的那 些范 恰 上具 有结 构性 的 差异 。如此 这般 , 比较诗学 似 乎又 畴标 准相 类似 , 这种 寻求 所谓 世界诗 学 的共 同规律 陷入 到 另一 困境 之 中。 比较 诗 学 若要 从 这一 危 机 为其 探究 目标 的 比较诗学 , 方面 既可 以消 除中 国 一 中被拯 救 出来 进 而 寻求到 新生 的希 望 , 们首 先就 比较诗学 者 内心 自卑 的焦虑 , 我 同时 又很好 地证 明 了 必 须重 新从 历史 与 逻辑 两 个 层 面重 新 厘清 比较 诗 中国诗学 的成 就 并 不 比西 方 诗 学 所 发 现 的差 。随 学 这 门学科 所存 在 的基 本 问题 , 力求 在方 法论 上有 着后 殖 民时代 的到 来 , 们认 识到 包括 比较诗 学在 人
所 突破 。因为 , 我们 清醒地 认识 到 比较诗 学如 果要 内的“ 比较研 究” 都带 有 这 种 浓厚 的 欧洲 中心 主 义
走 出学 科 的危机 重 新 焕 发 出 阐释 文 学 的 生机 与活 色 彩 , 于是他 们开 始呼 吁用文 化相 对 主义 的多元 眼 力 , 么 , 科 的方 法 论 问题 无 疑是 个 中生 死攸 关 光 来拆解 一 元 的欧洲 中心 主义 , 导在 “ 那 学 倡 比较 诗学 ” 的一 环 。只有 在方 法 论 上有 一 个 自觉 的反 省 和 清 研 究 中 , 任何 一种 文化 的诗学 传统 或 阐释标 准都 不
才能突破其方法论上酌困境, 进而寻求到新生的希望。
关键 词 : 比较诗学; 方法论; 现象学; 谱系学; 差异性
中图分 类号 : 1 1 0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00 6720 )407—5 10— 7(060—16 2 0
本着 “ 海 西 海 , 理 攸 同 南学 北 学 , 术 未 差 异性 二元对 立思 维 的藩篱 中走 出来 , 而可能 寻 东 心 道 进
20 0 6年 7月 J l 2 0 uy, 0 6
比较诗学 的方法论 困境及其 出路
肖 伟 胜
( 南 大学 文 学 院 , 庆 市 4 0 1) 西 重 0 7 5
摘 。 : 要 当下比较诗学在方法论上的困境, 主要表现在寻求世界诗学的共同规律为标识的自然科学研
究范式以及中/ 、 今二元对立 的普遍 主义思 维。比较 诗学应通 过采用现象学 还原和谱 系学 的双重 眼光 , 西 古/
维普资讯
第 3 卷 第 4 2 期
Vo. 2 No 4 13 .
西南 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J u n lo ouhwe tChn r a o r a fS t s ia No m lUniest ( u nte n ca in e iin) v riy H ma iisa dS ilSce c sEdt o o
裂, , 的普 遍 主义原 则 _ , 1 中国 的比较诗 学研 究 , 开 求 到 突破僵 硬框 架 的契机 和 出 口。 ] 一 始 就 以寻求 世界 诗学 的共 同规 律 为其探究 的 目标 。 首 先 , 比较 诗 学 学科 发 展 的历 史 来 看 , 从 由于 这种 以追求 所谓 “ 规律 ” 理 想 的 自然 科 学 研 究 范 它是伴 随着 人类 学 而衍生 兴起 的 , 人类 学研 究基 为 而
式在 2 O世 纪 9 O年 代很 快 遭 到 了 质 疑和 摒 弃 。于 本上是 大 约 3 0年 以来西 欧 国家的 政治 、 0 经济 势力
是 中国 比较诗 学界 转 向对 中西 诗学 差 异 的发 现 和 向全球 扩 张 的副产 品 。建 立在 此基 础之上 的“ 比较
强调 以及 由此 而来 的质 疑西 方 中心论 , 关注 学科 制 研究 ” 往往 就会 把所 有知 识 的共性 与拥 有这些 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