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习题:短文两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爱莲说》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谜”,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描绘自然的文章,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古文短文,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對於古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通过对莲花的深入分析,可以让学生对自然之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莲花的形象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高尚的品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莲花的美丽。
提问:你们对莲花有什么了解?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寓意?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注意课文的停顿和语气。
提问:课文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对莲花的描写。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是如何表现莲花的美丽的?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的莲花是什么象征?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美好事物的?分享自己的经历。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含答案)
年级下册语文第 17 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找出各组中注音有错的一项,将选项填在括号内()。
A.陋室(lòu)B.德馨(xīng)C.调素琴(tiáo)2.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多)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C.不蔓不枝(长枝)D.亭亭净植(种植)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4.下列对文章内容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5.文学常识填空。
(1)《陋室铭》选自,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2)《爱莲说》选自卷三,作者,是时期著名的家。
著有等。
6.课文理解填空。
(1)《陋室铭》紧紧扣住“”立意,以“”一句统领全篇,表达出陋室主人的节操和的情怀。
(2)《陋室铭》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的方法,将名山、灵水与“陋室”相提并论,强调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
“”一句为全文之“睛”。
(3)《陋室铭》作者紧扣“惟吾德馨”对居室从、、三方面来描写,突出作者的美德。
7.根据《爱莲说》课文理解填空。
(1)作者从、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
(2)作者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分别说它们是、、的化身,并借此再次表明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3)这篇短文,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作和,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习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习题一、积累与运用(26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4分)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xiǎn jùn ()。
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有误的是()(2分)A.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机关:这里指秘密的意思。
)B.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无味:没有味道。
)C.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知交:知心的朋友。
)D.“闯练,闯练,英子。
”我临去时爸爸还这样叮嘱我。
(闯练:走出家庭,到生活中去锻炼。
)3.修改病句。
(2分)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改为:4.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卿今当涂掌事(当权)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B.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看)C.惟闻女叹息(只)愿为市鞍马(买)D旦辞爷娘去(早晨)万里赴戎机(战争)5.背诵默写。
(8分)(1)自然美景总会令人心荡神驰。
“深林人不知, ”是宁静淡泊的心境;“峨眉山月半轮秋,”是清朗秀美的秋意;“,竹中窥落日”是惬意闲适的心情。
(2)思乡怀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谁家玉笛暗飞声,”是李白听笛声荡漾起的满腹乡思;“愿驰千里足,”是代父从军的木兰对家园生活的眷念;“,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岑参走马相逢而牵动的故园乡思情。
(3)《木兰诗》中描写战斗惨烈旷日持久的诗句是: , 。
6.根据《童年》完成下列⑪-⑫题。
(4分)(1)《童年》最基本的主题之一是。
(1分)(2)简要分析外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7.七年(1)班举行了《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4分)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
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了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语言训练(含答案)
语言训练
1.《爱莲说》一文中,作者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简要概括喜爱的原因。
2.《生活中的小浪花》是校刊中的一个随感栏目。
这些作品是由平常事物而生发情趣,蕴涵丰富,语言精练,深得同学们喜爱。
下面是其中的两则,请你认真品读,然后仿照它的写法,自选事物,创作一则,并在其后的括号中写出所蕴涵的道理。
其一:石灰石——别人向你泼冷水,你却更加热气腾腾。
(专注事业,坚守热情)
其二:拖拉机——出一丁点力,便大喊大叫。
(嘲讽自吹自擂的人)
参考答案:
1.示例:(1)我喜欢兰花。
孔子说:“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我喜欢兰花所代表的这种淡泊和高雅的品质。
(2)我喜欢梅花。
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它冰肌玉骨、凌寒留香,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2.示例:稻穗——越是丰满的,越是低着头。
(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更谦虚)。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翻译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
一、《陋室铭》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望;水不一定要深,只要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神秘。
苔藓覆盖的小屋虽然简陋,但青葱的翠色让人感到生机盎然。
短小的窗户、木制的门扉紧闭着,虽然简朴却别有一番风雅。
闲时弹奏一曲《素琴》,不需要畅快的音乐,清泉在石头上起伏。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这里景色美丽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一望见底。
拥有着奇异的山水,实在是世间最好的隐居之处。
它使人的内心感到舒适,而外界也没有尘俗之气。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这有什么不可以称道的呢?”
二、《爱莲说》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
却不受泥的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越久越芬芳幽洁,花朵在太阳下愈发艳丽。
啊!我感叹于莲的洁身自好,喜爱它远远超过喜爱世人所深爱的牡丹。
牡丹是富贵者所喜爱,而莲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喜爱。
唉!我只恨自己没有美好的品质去衬托莲的完美啊!。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陋室铭刘禹锡作者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著有《刘宾客集》《竹枝词》《柳枝词》等。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资料链接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课文详解名师点评本文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朗读节奏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25短文两篇一、加点字词注音。
一、夸父()二、颛顼()()3、水潦()二、说明加点字词一、逐走()二、入日()3、欲得饮()4、河、渭不足()五、北饮大泽()六、弃其杖()7、昔者()八、怒而触不周山()九、地维绝()()10、故日月星辰移焉()()1一、地不满东南()1二、故水潦尘埃归焉()()( )三、翻译重点语句一、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二、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四、课文明白得一、《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文体)。
二、《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3、如何明白得“弃其杖,化为邓林。
”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如何的愿望与精神?五、夸父是如何一个人物?六、“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如何的性格特点?7、如何明白得《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八、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缘故是什么?他什么缘故要这么做?九、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10、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观点?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25短文两篇一、加点字词注音。
一、夸父()二、颛顼()()3、水潦()二、说明加点字词一、逐走()二、入日()3、欲得饮()4、河、渭不足()五、北饮大泽()六、弃其杖()7、昔者()八、怒而触不周山()九、地维绝()()10、故日月星辰移焉()()1一、地不满东南()1二、故水潦尘埃归焉()()( )三、翻译重点语句一、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二、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四、课文明白得一、《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文体)。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16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部分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hóng rú)濯.清涟(zhuó)A.甚蕃.(fān)鸿儒..B.德馨.(xīn)隐逸.(yì)鲜.有闻(xiān)C.亵.玩(xiè)苔痕.(hén)不蔓.不枝(wàn)D. 淤.泥(yū)西蜀.(shǔ)案牍.(dú)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有误的一项是()A.有仙则名.名:出名,有名B.可爱者甚蕃.蕃:多C.无案牍之劳形.形:外形D.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3、下面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与“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否花之.君子者也B. 无丝竹之.乱耳C. 何陋之.有D.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翻译下面句子(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
5.文学常识填空(1)《陋室铭》作者是(朝代)的,有“诗豪”之称。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爱莲说》的作者是(朝代)的,字,哲学家。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6按要求填空(1)《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
描写“陋室”环境雅致的句子是:写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文章的主旨句是:。
(2)《爱莲说》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阅读《陋室铭》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文章题为“陋室铭”,作者为什么一开始不写陋室,而写山水?答:。
2.作者赞扬简陋居室的目的是什么?答:。
3.陋室具有哪些特点?答:。
4.作者从不同角度写陋室,有什么作用?答:。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7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7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新人教版年级:姓名:17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思考探究一、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二、《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参考答案:《陋室铭》的主旨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的,作者以此结束全文,既巧妙地照应了开头“惟吾德馨”,又显得立意高远。
“惟吾德馨”是古人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古人对道德情操的最高追求。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忽略美好的品行,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三、《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参考答案:【示例】君子品质: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出淤泥而不染”寓意从污浊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周敦颐的这句话寓示了人生的一种境界。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身处污浊的环境,依然能保持已身。
积累拓展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点拨:先熟读,再背诵。
朗读课文时,要注意节奏。
默写时,字体要工整,并注意易错字。
五、“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友人惭,下车引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参考答案:1.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助词,的。
3.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同步习题(含答案)
《陋室铭》同步练习◆基础题1. 给下面的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德馨( ) 案牍(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无丝竹之乱耳3.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有仙则名名:__________(2)有龙则灵灵:__________(3)斯是陋室斯:__________(4)惟吾德馨馨:__________(5)谈笑有鸿儒鸿:__________(6)可以调素琴调:__________(7)无案牍之劳形形:__________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5.根据提示填空。
(1)《陋室铭》作者是() (朝代)的(),有“诗豪”之称。
“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指刻在器物上用来()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陋室”环境雅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题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惟吾德馨(惟:只)B.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C.不蔓不枝(枝:长枝茎)D.亭亭净植(植:种植)【解析】D项,“植”,竖立。
7.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C.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解析】A项,正确的划分应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8.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B)A.无丝竹之乱耳B.谈笑有鸿儒C.不蔓不枝D.香远益清【解析】A项,“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
C项,“蔓”,名词作动词,生藤蔓。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6 短文两篇习题(含答案)
16短文两篇01积累运用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德馨.(xīn)苔.痕(tái)案牍.(dú) 蕃.(fán)淤.泥(yū) 西蜀.(shǔ)濯.(zhuó) 清涟.(lián) 蔓.(màn) 亵.玩(xiè) 噫.(yī)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4)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5)可以调.素琴(调弄)(6)无丝竹..之乱.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扰乱)(7)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躯体)(8)可爱者甚蕃.(多)(9)晋陶渊明独.爱菊(只)(10)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11)濯.清涟而不妖.(洗)(过分艳丽)(12)香远益.清(更加)(13)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竖立)(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靠近玩弄)(15)陶后鲜.有闻(少)(16)宜.乎众矣(应当)3.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上面)(2)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它简陋了)。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谈谈笑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5.填空。
(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
”《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描写“陋室”环境雅致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精选练习(答案解析版)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A.德馨.(xīn)鸿.儒(hóng)陋室铭.(míng)B.案牍.(dú)甚蕃.(fān)濯.清涟(zhuó)C.亵.玩(xiè)不蔓.(wàn)调.素琴(tiáo)D.隐逸.(yì)淤.泥(yū)鲜.有闻(xiān)【解析】B项“蕃”应读fán,C项“蔓”应读màn,D项“鲜”应读xiǎn。
2.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A.调.素琴(弹)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有仙则名.(著名,出名)B.无案犊之劳.形(劳累)山不在.高(在于)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C.孔子云.(说)谈笑有鸿.儒(大)惟吾德馨.(香气)D.有龙则灵.(灵验,神奇)斯是.陋室(这)阅金经..(佛经)【解析】B“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C“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D“是”:判断动词。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无丝竹之.乱耳A.孔子云:何陋之.有?B.无案牍之.劳形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D.以我酌油知之.【解析】例句和B项中的“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助词,的;D项,代词,代这件事。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A.有仙则名.(形容词用作动词,出名)B.无丝竹之乱.耳(使动用法,使……乱)C.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劳累)D.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解析】A项,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D)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B.水/不在深,有龙/则灵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解析】D项正确的节奏应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A.《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练习及答案6.这个故事写得生动,形象而又寓意深刻。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用三言两语加以评说。
六.对两小儿笑曰一句中笑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善意的笑;有人则认为这是恶意的讥笑,嘲笑。
你同意哪一态度?谈谈你的理由。
【实践拓展】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精卫填海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注释]文首:花脑袋。
喙(hu ):鸟嘴。
自(ji o):自己称呼自己。
堙(y n):填塞。
1.解释下列词语状:_____赤足:_____溺:_____为:_____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
3.这个故事,与夸父逐日一样,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但两个故事中人物的共同精神是什么?4.你如何理解人死化鸟填海的做法?5. 精卫在传说中,还有很多别名,请你猜猜这些别名的各自含义是什么?①誓鸟:②冤禽:③志鸟:单元评价与建议参考答案25.短文两篇一.略。
二.略。
三.略。
四.1.夸父是位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位善于奔跑的巨人,与太阳逐走。
这一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夸张的浪漫主义色彩。
2.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邓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
3.本题可以多角度进行思维。
可认为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亦可认为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
4.本题也可以多角度回答。
或认为知识无穷尽,即使大学问家也有所不知;或认为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的问题实事求是,决不强不知以为知。
五.1.zh 知通智,聪明。
2.距离;到某地方。
热水;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4.略。
5.小儿甲: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1. 加线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调素琴(弹)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有仙则名(著名,出名)B.无案犊之劳形(劳累)山不在高(在于)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C.孔子云(说)谈笑有鸿儒(大)惟吾德馨(香气)D.有龙则灵(灵验,神奇)斯是陋室(这)阅金经(佛经)2.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 下面对《陋室铭》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B.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C.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D.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陋室铭》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陋室铭》《爱莲说》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陋室铭》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爱莲说》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5. 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
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即自己也有向古名贤学习的愿望和决心。
B.刘禹锡诸葛亮和扬雄,他们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住在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草堂中的杜甫,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同类。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象征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仪态端庄,美名远扬。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习题(附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习题副标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9小题,共38.0分)1.下列对文章《爱莲说》第1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B.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
C.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表现了作者对菊的爱慕之情。
2.下面对《陋室铭》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 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 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3.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随风直到夜郎西/中通外直B. 香远益清/益习其声C. 回清倒影/清荣峻茂D. 过中不至/明道中E.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丝竹之乱耳4.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 可爱者甚蕃(pān)惟吾德馨(xīn)B. 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无案牍(dú)之劳形C. 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ái)清涟而不妖D. 谈笑有鸿儒(rú) 陶后鲜(xiān)有闻5.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B.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官府文书)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多)C. 濯清涟而不妖(洗)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竖立)D.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靠近赏玩)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艳)6.下列句子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A. 问女何所思B. 尝射于家圃C. 何陋之有D.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7.选出下列加下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A. 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C. 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 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8.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陋室铭》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期末练习(含答案)
第17课《短文两篇》期末练习(建议完成时间:45分钟)一、基础积累(20分)1.理解型默写。
(10分)(1)《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陋室铭》中暗示陋室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陋室铭》中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暗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莲说》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爱莲说》中比喻君子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A.山 / 不在高,有仙 / 则名B.苔痕上 / 阶绿,草色 / 入帘青C.谈笑 / 有鸿儒,往来 / 无白丁D.无 / 丝竹之乱耳,无 / 案牍之劳形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判断有误的一项是()(2分)A.有仙则名.(形容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B.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C.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D.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
B.“铭”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C.“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D.在我国,不同的植物往往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菊花”象征高洁,“莲花”象征隐逸,“牡丹”象征富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1. 加线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调素琴(弹)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有仙则名(著名,出名)B.无案犊之劳形(劳累)山不在高(在于)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C.孔子云(说)谈笑有鸿儒(大)惟吾德馨(香气)D.有龙则灵(灵验,神奇)斯是陋室(这)阅金经(佛经)2.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 下面对《陋室铭》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B.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C.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D.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陋室铭》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陋室铭》《爱莲说》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陋室铭》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爱莲说》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5. 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
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即自己也有向古名贤学习的愿望和决心。
B.刘禹锡诸葛亮和扬雄,他们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住在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草堂中的杜甫,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同类。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象征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仪态端庄,美名远扬。
七下语文短文两篇原文
七下语文短文两篇原文七下语文短文两篇是《陋室铭》和《爱莲说》,原文如下:《陋室铭》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 16 短文两篇(含答案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第四单元16 短文两篇01积累运用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德馨.()苔.痕()案牍.() 蕃.()淤.泥() 西蜀.()濯.() 清涟.() 蔓.() 亵.玩( ) 噫.()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谈笑有鸿儒..()(5)可以调.素琴()(6)无丝竹..之乱.耳()()(7)无案牍之劳形.()(8)可爱者甚蕃.()(9)晋陶渊明独.爱菊( )(10)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1)濯.清涟而不妖.()()(12)香远益.清()(13)亭亭..净植.()()(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5)陶后鲜.有闻()(16)宜.乎众矣()3.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2)无案牍之劳.形()(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5.填空。
(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
”《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描写“陋室”环境雅致的语句是:;写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6.综合性学习。
莲与中国文化关系最深,在中国,莲花被推崇为君子。
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喜爱这种植物,认为它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因此有“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之赞美。
(1)在中国文学里,与莲有关的诗词不计其数。
请你写出几句与“莲”有关的诗词名句。
(2)山东省第二十三届运动会在济宁市举行。
承办省运会,是全市人民共同的期盼和夙愿。
右图是省运会会徽,会徽图形是由“荷花”变形为“三位手拉手奔向前的运动员”,“荷花”为“济宁市市花”,体现了“济宁”的特色。
请你仔细观察,说说“荷花”的象征及寓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A组1.给加点的字注音。
淤.泥( ) 濯.( ) 案牍.( ) 亵.玩( ) 鲜.有闻(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3)往来无白丁..( ) (4)无案牍..之劳形(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不可亵玩..( )(7)宜.乎众矣( ) (8)亭.亭.净植(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4.下列语句中的“之”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丝竹之乱耳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何陋之有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斯是.陋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无案牍之.劳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C.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D.可以.调素琴徐喷以.烟B组6.选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A .有仙则名.B .不蔓.不枝.C .苔痕上.阶绿D .无丝竹之乱.耳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 .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A 组(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灵( ) (2)鸿儒( ) (3)调( ) (4)劳形(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云: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11.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作批注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好方法。
请仿照(1)句的批注,任选一个角度为(2)句在括号内作批注。
(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以名人高雅居室衬托自己居室的高雅。
)(2)孔子云: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蕃( ) (2)濯( ) (3)蔓( )(4)益( ) (5)植( ) (6)鲜(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用原文回答。
(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用“莲花”比喻“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
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17.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
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组(一)兰之味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
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
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嗅取(兰的香味)。
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
③瑞:吉,善。
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名.之不可( ) (2)莫能肖.也(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
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A.强迫B.接近,迫近C.狭窄D.威胁2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出淤泥而.不染B.纯以.情韵胜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花之.富贵者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其.子好骑21.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爱莲说》《兰之味》两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______________;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爱莲说》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本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性。
(二)【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爱莲说》)【乙】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选自[清]刘蓉《习惯说》) 【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增加)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少)C.每履.之,足苦踬焉(踩) D.父来室中,语.之(告诉)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标两处,不含句末)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
26.【甲】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
成圣说学圣人不是口头说说就行了,而是务求实际,尽量努力学善;要乐于听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还要知耻,无耻的人可以干尽坏事而不知错。
何谓“初圣人”圣人是具备了“诚”的人。
“诚”是太极之理,是纯粹至善的东西,蕴藏在宇宙太极之中。
圣人能确立“中正仁义”,能不陷入邪恶。
要成为圣人,首先要“静”。
唯有“无欲”,才能做到“静”。
不仅要无欲,而且要能“思”。
能思想才能有智慧,有智慧才能通达一切,才能成为圣人。
能思还要慎动,对于自己的行为要谨慎,始终要依正道而行,坚守“中正仁义”。
何谓“中圣人”除了自修,还要教育人们去恶存善。
人性天生是纯善的,但是人长大后,有了思想和情感,有了欲望,内心开始动摇,就产生了善恶之分。
人天生之性,有过有不及,不能恰到好处,需要圣人引导,才能让大家丢弃错误,走上正确的道路,进而达到发而中节、无过无不及的中和境界。
而圣人至公无私,能够为人类的至高道德标准立下标杆,引导人类脱离恶的一面而走向善的一面。
圣人以“中正仁义”为做人标准,又立师道以教化众人。
师道立,则众人皆向善;善人多了,则“朝廷正而天下治”了。
这样坚持下去,时日久了,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了。
何又谓“至圣人”人性有五品,即刚善、刚恶、柔善、柔恶和适中;适中是最完善的人性,其余诸品皆有缺陷。
只有达到“至诚”境界,人性才能完善。
因为“诚”源于宇宙的本原,体现太极的道德本质,是“五常”(仁、义、礼、智、信)的根本,是行为的渊源,是圣人立身之德。
达到“诚”,则进入至高至善的道德境界,成为至圣。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从寡欲达到无欲。
无私无欲,便成为至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