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说课稿doc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说课稿doc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说课稿doc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说课稿

1. 说教材

1.1 教材内容

本节课介绍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1.2 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本章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相反意义的量、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能结合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对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化”的过程和提高数形结合、数学表示、语言表达、抽象与概括、类比等能力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使学生在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学会有理数乘法的同时,感受类比和

化归思想。

1.3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难点: 有理数乘法中异号两数相乘以及负数与负数相乘的法则.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精心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学力的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通过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数与形的联系,数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明确知识的本质。

(3)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提高抽象和数学表示能力,体验数学源于现实又作用于现实;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2 说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依据新课程标准纲要,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本的教

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在“数学化”过程中,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2 能力目标

(1)通过“举一反三”,提高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技能;

(2)通过沟通现实世界与数学世界之间的联系,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感受特殊到一般和一般到特

殊的思想;

(3)通过个别学习与合作交流,体会探究性学习方式;

( 4 ) 通过“举一反三”,提高观察、概括能力、类比能力,感受归纳思想、化归思想和模型化思想.

2.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在知识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从而产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

3 说教法

3.1 教法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在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研究探究性教学的基本操作样式为主,以讨论法、练习法为辅的教学方法,意在通过教师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交流、多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为教学资源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利用学生的

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借助电教手

段,生动直观地分析问题,从而获取感性知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

3.2 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知识”,而正确的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分析讨论、类比归纳,最后抽象出有价值的理论和知识,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真正实现本节课的教学标。

3.3 教学手段

为了更形象、直观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实物投影进行集体交流,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4 说设计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主要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诸环

节的标题与顺序见下面的各小标题):

4.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第一个环节共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首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小虫沿一条直线爬行的动画过程)问题1:(1)如果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路线,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向东爬行,那么它在到达A 点之后2分钟的位置在A点的哪个方向?距A点多少米?

(2)如果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路线,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向西爬行,那么它在到达A点之后2

分钟的位置在A点的哪个方向?距A点多少米?

(3)如果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路线,以每分钟3米的向东爬行,那么它在到达A点之前2分钟

的位置在A点的哪个方向?距A点多少米?

(4)如果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路线,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向西爬行,那么它在到达!点之前2分

钟的位置在A点的哪个方向?距A点多少米?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使数学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世界和背景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程度,同时为学生研究乘法法则创设探索的情境。

4.2自主探索,归纳新知

如果说上一环节解决了如何引出的问题,那么本环节将解决如何认识的问题。本环节共设置了五个教学活动:

4.2.1 讨论研究,解决问题

先让学生个别学习(允许相互讨论),五分钟后,师生共同给出结果。

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思维兴奋点,培养个别学习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反意义的量。

4.2.2 数形结合,数学表示

(1)问题的图形表示

问题2:能否把问题1的结果,用图形表示出来?

(建立适当的数轴,讨论结果略)

(2)问题的符号表示

问题3:能否把问题1的结果,用符号表示出来?

讨论结果:规定位移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速度向东为正,向西为负;时间某处之后为正,某处之前为负,则问题1中:

(1)的符号表示:(+3)×(+2)=(+6)①

(2)的符号表示:(-3)×(+2)=(-6)②

(3)的符号表示:(+3)×(-2)=(-6)③

(4)的符号表示:(-3)×(-2)=(+6)④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表示能力,增强“三种”语言相互转换的意识,感受模型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

4.2.3 归纳特点,引出法则

问题4:观察上述等式:①、②、③、④,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让学生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乘法法则。

设计意图是培养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感受归纳方法和化归思想。

4.2.4 指导应用,以理驭算

教材第36页例1、例2

先让学生个别学习,再进行合作交流,同时教师参与评价,并强调有理数乘法与非负有理数乘法的区别与联系,运算时必须先“定号”后“计算”。

设计意图是熟练运算技能,加深对乘法法则的印象。

4.2.5诠释式子,逆向思维

问题5:有意义的实际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式子,那么数学式子能否赋予一定的意义呢?请你给数学式子(-4)+(+2)赋予不同的意义,提出尽可能多的意义不同的问题。

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同时教师参与评价,必要时做些修改。

设计意图是使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模型化思想,培养发散能力和创新精神,深刻理解乘法法则。

4.3 变式训练,熟练技能

适当的巩固性、应用性练习是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所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和掌握,及时安排学生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第1、2题。

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课堂巡视,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针对学生解题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加以强调和总结:比如运算时必须先“定号”后“计算”。

设计意图是效果反馈,及时纠正。

4.4 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小结以提问的形式出现:

问题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问题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掌握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学们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这种小结的方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有利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的正向迁移。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体会到:新旧知识有着内在联系,数与形有密切的关系,数学与现实世界也有密切联系;学习需要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结合;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可以相互转化;看到实际问题要善于用数学方法去分析、去解决,看到数学式子要善于赋予它一定的实际意义。

设计意图是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本课所用的思想方法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对本课的学习过程有一个新的感悟。

4.5 布置作业,分层落实

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除了布置课本上的习题并要求全体学生独立完成之外,还补充了一道课外拓展题:

(1)请你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给数学式(-20)×(-4)赋予不同的意义,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

设计意图是使学生进一步领会数学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说评价

在教法上,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习活动组织成数学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观察·概括、抽象·表示、诠释·应用;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数与形的联系;在体验中领悟———乘法法则的本质及三种语言的转换。尽管在处理(+3)×(-2)=(-6)和(-3)×(-2)=(+6)时,用了“距离=速度×时间”的模型有点不科学,但学生感到自然,算式有意义。它渗透了蕴涵在知识之中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数学的基本策略,能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觉得这是关注过程,并且是数学过程的教学。当然教学设计的好坏,还有待于教学过程及结果的检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又常常受到课堂气氛、突发事件的影响,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将“教学反应”型评价和“教学反馈”型评价相结合,一方面根据课堂实施的情况和学生反馈的信息做出一种即时性评价,并顺势从教学内部进行调节;另一方面根据课堂练习的反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灵活安排教学细节,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