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说课稿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说课稿
1. 说教材
1.1 教材内容
本节课介绍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1.2 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本章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相反意义的量、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能结合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对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化”的过程和提高数形结合、数学表示、语言表达、抽象与概括、类比等能力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使学生在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学会有理数乘法的同时,感受类比和
化归思想。
1.3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难点: 有理数乘法中异号两数相乘以及负数与负数相乘的法则.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精心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学力的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通过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数与形的联系,数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明确知识的本质。
(3)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提高抽象和数学表示能力,体验数学源于现实又作用于现实;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2 说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依据新课程标准纲要,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本的教
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在“数学化”过程中,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2 能力目标
(1)通过“举一反三”,提高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技能;
(2)通过沟通现实世界与数学世界之间的联系,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感受特殊到一般和一般到特
殊的思想;
(3)通过个别学习与合作交流,体会探究性学习方式;
( 4 ) 通过“举一反三”,提高观察、概括能力、类比能力,感受归纳思想、化归思想和模型化思想.
2.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在知识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从而产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
3 说教法
3.1 教法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在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研究探究性教学的基本操作样式为主,以讨论法、练习法为辅的教学方法,意在通过教师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交流、多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为教学资源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利用学生的
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借助电教手
段,生动直观地分析问题,从而获取感性知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
3.2 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知识”,而正确的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分析讨论、类比归纳,最后抽象出有价值的理论和知识,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真正实现本节课的教学标。
3.3 教学手段
为了更形象、直观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实物投影进行集体交流,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4 说设计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主要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诸环
节的标题与顺序见下面的各小标题):
4.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第一个环节共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首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小虫沿一条直线爬行的动画过程)问题1:(1)如果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路线,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向东爬行,那么它在到达A 点之后2分钟的位置在A点的哪个方向?距A点多少米?
(2)如果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路线,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向西爬行,那么它在到达A点之后2
分钟的位置在A点的哪个方向?距A点多少米?
(3)如果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路线,以每分钟3米的向东爬行,那么它在到达A点之前2分钟
的位置在A点的哪个方向?距A点多少米?
(4)如果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路线,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向西爬行,那么它在到达!点之前2分
钟的位置在A点的哪个方向?距A点多少米?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使数学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世界和背景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程度,同时为学生研究乘法法则创设探索的情境。
4.2自主探索,归纳新知
如果说上一环节解决了如何引出的问题,那么本环节将解决如何认识的问题。本环节共设置了五个教学活动:
4.2.1 讨论研究,解决问题
先让学生个别学习(允许相互讨论),五分钟后,师生共同给出结果。
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思维兴奋点,培养个别学习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反意义的量。
4.2.2 数形结合,数学表示
(1)问题的图形表示
问题2:能否把问题1的结果,用图形表示出来?
(建立适当的数轴,讨论结果略)
(2)问题的符号表示
问题3:能否把问题1的结果,用符号表示出来?
讨论结果:规定位移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速度向东为正,向西为负;时间某处之后为正,某处之前为负,则问题1中:
(1)的符号表示:(+3)×(+2)=(+6)①
(2)的符号表示:(-3)×(+2)=(-6)②
(3)的符号表示:(+3)×(-2)=(-6)③
(4)的符号表示:(-3)×(-2)=(+6)④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表示能力,增强“三种”语言相互转换的意识,感受模型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
4.2.3 归纳特点,引出法则
问题4:观察上述等式:①、②、③、④,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让学生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乘法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