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明月清泉的诗句
明⽉清泉的诗句1. 明⽉清泉对应的诗句明⽉松间照,清泉⽯上流。
这句话的意思是:明⽉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在岩⽯上叮咚流淌。
出⾃:《⼭居秋暝》[唐]王维空⼭新⾬后,天⽓晚来秋。
明⽉松间照,清泉⽯上流。
⽵喧归浣⼥,莲动下渔⾈。
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译⽂:⼀场新⾬过后,青⼭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格外的凉爽。
明⽉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在岩⽯上叮咚流淌。
⽵林传出归家洗⾐⼥的谈笑声,莲叶摆动,渔⼈收起渔⽹,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归。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在秋⾊中,⾃可流连徜徉2. 明⽉清泉对应的诗句明⽉松间照,清泉⽯上流。
这句话的意思是:明⽉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在岩⽯上叮咚流淌。
出⾃:《⼭居秋暝》 [唐]王维空⼭新⾬后,天⽓晚来秋。
明⽉松间照,清泉⽯上流。
⽵喧归浣⼥,莲动下渔⾈。
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译⽂:⼀场新⾬过后,青⼭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格外的凉爽。
明⽉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在岩⽯上叮咚流淌。
⽵林传出归家洗⾐⼥的谈笑声,莲叶摆动,渔⼈收起渔⽹,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归。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在秋⾊中,⾃可流连徜徉。
3. 明⽉清泉照下⼀句是什么明⽉松间照,清泉⽯上流。
出⾃王维的《⼭居秋暝》。
⼭居秋暝空⼭新⾬后,天⽓晚来秋。
明⽉松间照,清泉⽯上流。
⽵喧归浣⼥,莲动下渔⾈。
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
《⼭居秋暝》是唐代诗⼈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秋⾬初晴后傍晚时分⼭村的旖旎风光和⼭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寄情⼭⽔⽥园并对隐居⽣活怡然⾃得的满⾜⼼情,以⾃然美来表现⼈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后的秋凉,松间明⽉的光照,⽯上清泉的声⾳以及浣⼥归来⽵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起,给⼈⼀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幅清新秀丽的⼭⽔画,⼜像⼀⽀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4. 《明⽉清泉⾃在怀》赏析这是⼀篇⽂采与情怀俱佳的散⽂。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的意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整首诗是: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文: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明月松间照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叶摆动,渔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流连徜该诗句出自唐朝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
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
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
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典范之秀句。
山泉流淌,淙淙作响;月映溪流,素洁如练;流水空明,清澈见底;溪流弯弯,活泼机灵。
王维写月光用照字,光色兼备,状态逼真,活现月照松林,回光返射,闪烁不定,迷离恍惚的特点;也引导读者去留意空山松林沐浴月华的恬静光洁和明亮空灵。
明月松间照如果说第一句侧重写月下松林的幽美景致的话,那么,第二句就是写月下溪流的活泼生机。
你瞧:山泉流淌,淙淙作响;月映溪流,素洁如练;流水空明,清澈见底;溪流弯弯,活泼机灵。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出自唐代人王维的《居秋暝》空山新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这首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
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
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
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
如此清秋佳景,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
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
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反衬了当今社会官臣惰,贪,写出诗人自己的高尚情操,写出那无忧无虑,表达了作者十分向往这种生活。
也表达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佳作。
《增订评注正声》郭云:色韵清绝。
《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
《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
《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
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全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全诗全诗如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赏析:这首诗为山水名篇。
全诗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
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
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
其喜归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
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
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作品《山居秋暝》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1、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翻译】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赏析】《山居秋暝》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
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意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意思
这首诗写于安徽泾县。
前两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一幅清新幽静的夜景图:皎洁的月光照在松林上,也照在泉水上;清清的泉水在岩石上淙淙淌流。
后两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写诗人在山中游览时,无意中走到一条曲折的小路,发现一座幽美的花园,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树林。
此联对仗工整,写出了环境的寂静,表达了作者悠闲自得、心旷神怡之情。
这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其用词十分贴切,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 1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原文、赏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出自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原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初秋时节作者在所居地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应该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所作。
译文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注释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
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留:居。
赏析这首诗为山水名篇,对山水描写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全诗的意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全诗的意思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山居秋暝》中的一句诗句,全诗如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山居景象,诗人在空山中感受到了新雨后的清新和秋天的凉爽。
在这样的环境中,明月透过松枝照在清泉上,泉水清澈见底,流淌不息。
这一景象给人以宁静和清幽之感,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多以自然景色为主题,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山居秋暝》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山居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也成为了王维代表作之一,被广泛传诵和赞美。
诗词赏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思
诗词赏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思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
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
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
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
“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
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
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
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赏析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赏析山居秋暝原文、翻译、赏析山居秋暝原文、翻译、赏析1赏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韵译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评析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
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赏析2原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注释⑴暝(míng):日落,夜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
浣,洗。
⑸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
歇,消散。
赏析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古诗词】山居秋暝的意思及原文
【古诗词】山居秋暝的意思及原文“山居”的意思是在山中居住。
“秋暝”的意思是秋天天色将晚。
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留:居。
王维的诗不仅以“境”见长,感受的微妙更胜一筹,《山居秋暝》中不断流转的情感更使作品美不胜收。
试想第一句“空山新雨后”,雨后初晴,推开门走出户外,感受空气中那清亮的气息,自有一种惊奇、喜悦之情。
雨后的视觉自然而然转化为嗅觉的享受,清新的空气入肺,整个人都神清气爽。
第二句“天气晚来秋”,人对时间的主体感受与肌肤体验、身体体验合二为一,由清新的空气想到秋的到来,主观感受和客观环境也合二为一,水乳交融。
不动声色地过渡到了“无我之境”。
接下来两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傍晚渐入夜晚,明月透过云围,给大地洒下一片清辉,人们眼前一亮,眼前恍惚的美景却敌不过清泉击水的感觉在读者听觉中产生的影响,这就像一部摄影机在游移拍片,镜头中晃动的树影渐渐模糊,一种宁静、闲散的情感渐起并不断上升。
紧接着,下两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则与刚才由视觉到听觉的情感呈现相反方向,它由竹篮之声,联想到浣女洗衣后归家,进而看到了富灵动色彩的画面,――渔舟轻摇、莲花微动,从听觉到视觉双方面再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交融的自豪感和欣慰感。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的意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这句话的意思是: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整首诗是: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文: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明月松间照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叶摆动,渔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流连徜该诗句出自唐朝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
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
“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
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典范之秀句。
山泉流淌,淙淙作响;月映溪流,素洁如练;流水空明,清澈见底;溪流弯弯,活泼机灵。
王维写月光用“照”字,光色兼备,状态逼真,活现月照松林,回光返射,闪烁不定,迷离恍惚的特点;也引导读者去留意空山松林沐浴月华的恬静光洁和明亮空灵。
明月松间照如果说第一句侧重写月下松林的幽美景致的话,那么,第二句就是写月下溪流的活泼生机。
王维《山居秋暝》全诗翻译及赏析(优秀9篇)
王维《山居秋暝》全诗翻译及赏析(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王维《山居秋暝》全诗翻译及赏析(优秀9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山居秋暝》原文及赏析
《山居秋暝》原文及赏析《山居秋暝》原文及赏析1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译文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赏析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
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山居秋暝》原文及赏析2《山居秋暝》原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赏析这首诗写山居所见秋山雨后黄昏的迷人景色和融怡陶醉的心境,大约是诗人隐居终南或辋川别墅时所作。
诗的境界清澄透明,玲珑剔透,恰似一泓秋水,其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诗歌于诗情画意当中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首联整体着眼,大笔勾勒,交待季节,点明状态,给人以身临其境,神清气爽之感。
“空山”、“新雨”、“晚秋”,平平实实的几个字,极易引发人们的联想,山居环境的静谧,新雨过后的清新,秋日天气的飒爽,白日向晚的安宁,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清幽明洁之气。
“空山”是王维惯用的词语,耐人寻味。
此处绝无冷清、空洞之意,也不是禅宗所谓的空寂、虚无,结合全诗来看,“空山”包含以下四层意思:一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如王维《鹿柴》所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二是指此处远离尘嚣,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有如世外桃源,遗世独立,又如洞天福地,快乐怡人;三是指山雨初霁,万物一新,银辉四射,天地生辉,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洁净,熠熠生辉的灿烂图景;四指空而不虚,静而不寂,活力无限,意趣万千,因为山中有欢歌笑语,渔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泉潺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阎冰来源:《艺术研究》2015年第01期摘要:作曲家刘敦南以“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人们对自己故乡——山林的无限热爱之情”为创作意图,创作了钢琴协奏曲《山林》。
本文通过对《山林》的听赏,进而对此乐曲三个乐章的曲式结构、调式和声等进行分析,认为该乐曲借鉴了西方钢琴协奏曲创作的一般要求,同时又根据实际的创作需求对原有的各部曲式结构进行了发展。
以短小精炼的结构来组织音乐语言,以达到作曲家的抒发情感的需要。
第一乐章为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复三部曲式;第三乐章为回旋曲式。
笔者认为《山林》虽然抒情性与描绘性兼备,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发展性段落,没能够将音乐语言继续进行深入的发展,不免显得缺乏深入的哲理性。
但是即使这样,钢琴协奏曲《山林》仍然不失为一篇佳作。
关键词:刘敦南山林奏鸣曲式回旋曲式作品分析虽然已经不止一次的聆听过这首钢琴协奏曲《山林》,但每次在我聆听此曲的过程中,仍然会感慨万千,为自己祖国的辽阔壮美而激动,被饱含其中的作曲家的深情所打动。
作曲家刘敦南,美籍华裔作曲家,1940年出生于四川,1957年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作曲。
196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
1974年入上海交响乐团任常任作曲,并兼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
1983年赴美深造。
1987年以印第安纳大学优异的硕士成绩获得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全额奖学金,师承作曲家、钢琴家依斯里-布莱克伍德,1993年取得博士学位。
钢琴协奏曲《山林》是他创作于1979年的一首作品,该曲曾获得1981年首届中国交响音乐作品比赛首奖,并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是新时代钢琴协奏曲创作的重要收获。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交响乐创作逐渐蓬勃兴盛起来。
《山林》正创作于这一时期,作曲家突破之前盛行一时的高、快、硬、响的创作模式,抛开非音乐因素的干扰,着力对音乐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以极富抒情性的创作,为听众带来了一首清新且饱含深情的交响音乐作品。
在这首协奏曲中,作曲家使用“山林”作为乐曲的标题,通过对祖国山河的描绘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加上当时具体的社会环境,也寄托了对祖国未来发展满怀深情的期望。
所以抒情性的情感贯穿全曲,听众非常明显的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情绪。
这如作曲家所说,“我热爱祖国的这块土地,热爱这块土地上祖祖辈辈为之流血流汗的勤劳朴实的人民,热爱她有着光辉灿烂文化的历史。
”他要“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人们对这块土地、对自己的故乡——山林的无限热爱之情。
”①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许多音乐作品也都呈现出了这一特征。
钢琴协奏曲《山林》全曲采用了快—慢—快的三乐章结构形式,各乐章又分别命名为:山林的春天、山林的夜话、山林的节日。
第一乐章为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复三部曲式结构;第三乐章为回旋曲曲式结构。
以下对各乐章的乐曲结构,进行简要分析。
1.乐曲概述:第一乐章结构为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各部说明如表所示。
2. 结构分析:第一乐章开篇前6小节可以认为是引子部分的引子,首先由铜管组乐器好似一声号角,拉开了山林的大幕。
铜管乐器极富金属质感的声音,一下子将辉煌、炫耀的音乐情绪表现了出来。
第三小节的连续四组三连音的节奏性,将人们激动的情绪调动起来。
紧接着5、6两小节的钢琴长琶音,接入了引子部分。
引子部分结构为复乐段构成的一部曲式,两个乐段都由3句构成。
前两个乐句建立在F徴调上,第三乐句在D角调式上。
由乐队奏出乐段主题。
第二乐段由钢琴演奏乐段主题,结束在bB宫调式上。
正因为两个乐段的终止不同,所以确定引子部为复乐段结构。
引子部分整体来说是全曲的概览,从宏观上对“山林”进行了一番全方位的描绘,气势磅礴,犹如沸腾的春潮,在情绪上奠定了基础。
引子部分结束之后,紧接着由钢琴演奏出欢快的、具有诙谐性质的呈示部主部主题。
主部主题为乐段结构,由2个乐句构成,前4个音采用的正是引子主题第一乐节的前四个音。
作曲家使用6/8拍较为快速、密集的音型旋律。
主部主题在之后进行了2次同旋律的变奏、反复。
整个呈示部主部主题建立在bB宫调式上。
61小节进入呈示部的连接。
连接部分直接由主部主题发展而成,在和声上为副部主题提前做了准备。
和声编配采用了G大调的属准备。
73小节开始由单簧管和短笛首先吹奏出呈示部副部主题。
副部主题为三句构成的乐段结构,依次建立在G徴和D商调式上。
第一乐句(73-76小节)采用具有跳跃性质的节奏型,第二及第三乐句(77-80;81-84小节)采用舒展型的旋律音型,音乐性格上形成了对比。
之后同样通过两次变奏来发展了音乐。
副部主题中作曲家使用了乐队中不同乐器来演奏副部主题,将简单的旋律,通过配器的方式极大丰富了音乐的色彩感。
钢琴一以贯之采用了十六分音符的具有流动型的琶音音型。
笔者认为本乐章采用的是省略了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第109-128小节是呈示部与再现部之间的一个连接。
主要采用的是呈示部副部主题的素材,乐队与钢琴合奏,将情绪推向高潮,直接连入再现部。
这样各部分音乐材料统一、结构紧凑,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连接部分调性建立在D徴调式。
第129小节进入再现部。
主部再现时作曲家将结构进行了减缩,只再现了一个乐段。
主题旋律稍加修改。
调性建立在主调bB宫调上。
副部再现时先后使用乐队与钢琴两次演绎,音色上形成差异。
副部再现时调性建立在bB徴调式和F商调式。
172小节是再现副部的扩充直至184小节。
184小节到第一乐章结束,为第一乐章的尾声。
尾声结构很小,只有9个小节,是由副部直接发展而成的。
1. 乐曲概述:第二乐章为复三部曲式结构,各部说明如表所示。
2. 结构分析:第二乐章为减缩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其中第一部分为再现单三部曲式。
首先由长笛奏出引子主题开始,乐队在弦乐组的背景之下,拉开了第二乐章的帷幕。
随后第8小节钢琴正式奏出安静的第二乐章主题(8-18),乐队弦乐器继续作为背景烘托。
音乐氛围静谧、抒情、缓慢;第一乐段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
第18小节开始由铜管乐器以较弱的力度演奏出第二乐段。
第二乐段使用了第一乐段的材料进行展开。
由木管乐器组演奏。
再现的第三乐段,使用了小提琴与大提琴对位的写作手法。
这种音乐情绪一直持续到第38小节,第一部分呈示段结束。
第二部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38-59小节。
钢琴与弦乐器之间进行交谈。
逐渐的管乐器组开始音量嘹亮起来。
第二阶段音乐材料来自第一乐段钢琴部分的音乐素材。
(60-68)为两句构成的乐段,69-71具有连接性质。
72-77第二个乐段,78-80连接直接进入第三阶段,有一气呵成之感。
第三乐段是81-99小节。
音乐材料主要来自于呈示段第一乐段乐队部分的材料。
钢琴在低音区以琶音织体的音型来烘托背景,一种骚动不安的情绪好像蕴含在山林之中的一股力量。
然后音乐逐渐一层一层推向高潮,待音乐达到顶点时,由钢琴演奏具有华彩性质的乐,之后进入再现部分。
第三部分为减缩再现。
只再现了第一部分的第一个乐段。
再现部乐队齐奏,音乐情绪明朗。
预示山林的黎明已经到来。
第二乐章作曲家创作乐思简洁清晰,基本上是采用同一乐句反复吟唱两遍的形式,但是巧妙的运用了不同的落音,使用中国民族调式的五声调式作为调式框架,与西方大小调相结合,将相同的旋律安排在不同的调式之内。
第二乐章一开始调性建立在bD宫系统之内,以民族音调和色彩性调式和声为基础,通过多次的变换主音,旋律看似相似但却丰富了音乐的色彩。
这也可以称为是追求民族化音响的一次尝试。
如第一部分的第一乐段(8-18小节)前句结束在徴音,后句结束在宫音。
第一部分的第二乐段,采用三次上行纯四度的模进,由bE商调式到bA 徴调式再到bD宫调式,将一个句子变化创作了三次。
其实,笔者认为第二乐段从音响上讲,更像是第一乐段与第三乐段的一个大连接。
作曲家在第二乐段的配器中使用了三种不同的管乐器进行乐句陈述,逐层过渡到了第三乐段。
而第三乐段采用的是减缩再现的方式,将音乐主题由大提琴与小提琴采用复调对位的方式来演奏,钢琴作为背景,音响上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对比。
第三乐章:山林的节日1. 乐曲概述:第三乐章为回旋曲式结构,各部说明如表所示。
2. 结构分析:第三乐章采用了回旋曲曲式结构。
作者通过富有特色的5/4、7/4的节奏型以及活泼、欢快的舞蹈性音乐,勾画出一幅色彩浓郁的民间节日的图景。
一开始有4小节的引子,这个简短的引子没有直接进行内容的阐释,只是把主部的节奏型预先提示出来。
紧接着主部主题进入,它采用了5/4拍的带有切分音的音型,富有动力感的节奏,营造了一种大山中的西南少数民族那充满活力的山林节日的气氛。
主部主题由乐段构成,建立在bB 宫系统之下的F徴调式。
在第三乐章一开始,完整的主部乐段变奏了四次,强化了主部主题在人们听觉中的印象。
最后使用第二乐句的材料发展为连接,回到bB宫调式,引入第一插部。
之后,主部主题又再现了两次,第一次主部再现(95-103小节)采用扩充节奏的手法,将节拍拉宽了一倍,音乐性格动感又不失庄重,与山林大的背景统一起来。
这次的主部再现只是再现了一个乐段,调性依旧建立在F徴调上,没有做更多的变奏处理,结构较第一次主部主题的陈述清晰明了。
第二次再现(123-136小节)由铜管乐器组吹奏出主部主题。
严格意义上讲,这次再现不算是完整的主部再现,是变化发展了主部乐段的第一个乐句的材料,发展成为了具有连接性质的一个段落。
调性开始在D商调式,后与F徴调式相交替。
由于主部主题的不断出现,因此第三乐章总体给人的感觉正如标题所示:“山林的节日”,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情绪和人们载歌载舞的欢乐画面,情绪热烈而激动。
其间是插入进去的第一与第二插部。
第一插部与主部主题形成对比并置,采用描绘性的创作手法,描绘了一副少数民族人们的日常生活画面。
第一插部也是一个两句的乐段结构,调性建立在D宫和A徴调上。
首先由长笛吹奏出第一插部主题,然后由钢琴再次吟唱。
打击乐器三角铁的运用,好像马队传来的声音。
随着乐队齐奏的逐渐推进,调式由A徴调转入到F徴调式。
第二插部采用了复调的创作方式,乐队与钢琴相互进行模仿:104-105钢琴旋律为起句,106-107乐队旋律为起句的应句;106-107钢琴声部旋律为对句,108-109乐队旋律为对句。
钢琴利用叠音演奏技巧,营造出了一定的紧张氛围。
为之后铜管组乐器演奏出的主部主题第二次再现,在情绪上有了一定程度上的预示作用。
整体讲来,第三乐章各部分虽然互不相连,但矛盾对比也并不强烈,将其串联在一起的主导性的线索,依然是性格鲜明、具有舞蹈性质的主部主题。
之后进入了华彩乐段。
通常华彩乐段会出现在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但是这首协奏曲的华彩乐段则被安排在了第三乐章。
华彩乐段之后,138小节乐队演奏出全曲引子部分的主题。
采用引子部分的材料来收束全曲,音乐素材与情绪前后呼应,结构上也达到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