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部分
政治哲学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1.辩证唯物主义(主要)。
2.历史唯物主义(打酱油)辩证唯物主义含有3个主要内容:1唯物论 2辩证法 3认识论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任何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一.唯物论1. 1.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世界观)(重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方法论)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意识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 2. 运动和静止(世界观)没有方法论,不太考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形而上学:夸大静止诡辩论、相对主义: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3.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世界观)(重点)————》实事求是(方法论)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科学认识的任务是: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
探索规律是一个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过程。
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也都是本质在某一方面的表现。
现象是变动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生产实践、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生产实践:人与自然关系;调整与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科学实验: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
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来自于直接经验(考试常用)否认实践是知识的来源,就会陷入唯心主义感性认识(初级)---》理性认识(高级):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1.掌握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2.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必须合乎实际3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寻求真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1.人的认识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哲学两部分
哲学两部分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论2.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二、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历史观2.人生观和价值观哲学常识1.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3)规律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8)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3.认识论(1)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2)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3)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4.人生观和价值观(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4)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5)理想与现实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6)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哲学中整体与部分关系的举例
哲学中整体与部分关系的举例【原创版】目录1.整体与部分的概念定义2.整体与部分的区别3.整体与部分的联系4.举例说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正文在哲学中,整体与部分是经常被讨论的话题。
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讨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发展和演变。
下面,我们将从整体与部分的概念定义、区别和联系三个方面,举例说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了解整体与部分的概念定义。
整体指的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则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以一个人为例,整体就是这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生,而部分则是这个人在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学习、工作等。
其次,我们来探讨整体与部分的区别。
整体与部分在地位、作用和功能上有所不同。
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则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
以一棵树为例,树干和树枝是整体的部分,而树叶、树皮等则是部分的组成部分。
树干和树枝具有支撑、输送水分和养分的功能,而树叶、树皮等则负责光合作用、保护等。
再次,我们来看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依赖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部分。
以一部汽车为例,发动机、轮胎、座椅等部分组成了汽车的整体。
如果没有发动机,汽车就无法行驶;如果没有轮胎,汽车就无法行驶;如果没有座椅,乘客就无法乘坐。
因此,整体与部分是相互依赖的。
最后,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我们以一支足球队为例,整体是这支足球队,部分是足球队中的每一个球员。
在这个例子中,足球队的整体目标是赢得比赛,而每个球员的部分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球队贡献力量,帮助球队赢得比赛。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球员都要服从教练的战术安排,发挥自己的特长,与队友协同配合,共同实现球队的整体目标。
马哲期末重点之哲学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革命。
----P9哲学除了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个基本问题以外,还要解决发展观、历史观等问题。
发展观的问题,即世界是否运动、变化、发展以及如何运动、变化、发展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历史观,即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
历史观实际上是世界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贯彻和运用。
它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创新。
实现了政治经济学史的革命: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最根本的生产关系;第一次明确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即阶级关系;第一次发现了劳动的二重性,建立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P24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何者是本原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分成两大阵营.凡是断定意识,思维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质是第二性的,即主张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学说,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即主张物质是自然界的本原的学说,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说.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与之相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反之,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②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的,其观点属于可知论.但也有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其观点属于不可知论. (3)围饶着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和争论.除了世界的本原问题,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之外,还贯穿着世界是怎么样的即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还是僵死不变的问题.主张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是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世界是静止不变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因此,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斗争中,始终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3.世界观、方法论与哲学。
哲学部分基本知识(背诵内容)
第一部分唯物论(基本知识)1、物质(1)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3)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意识(1)什么是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其形式是主观的,其来源和内容是客观的(客观物质世界),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3)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什么?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4)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两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第二,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怎样?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最根本的观点是什么?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最根本的观点,也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
4、一切从实际出发(1)什么是从实际出发?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想问题、办事情,都要遵循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从分析客观事实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简单说,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2)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是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3)在实际生活中怎样从实际出发?第一,要尊重客观事实;第二,要重视调查研究;要出以公心;第四,要求真务实。
(4)什么是主观主义?它有哪两种表现?主观主义是从单纯的主观愿望出发,从抽象的原则出发。
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是经验主义。
5、运动(1)什么是运动?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怎样?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内容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也称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3.列宁的观点:“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
”列宁的前半句话,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或本原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种种表现形态,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表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是19世纪中叶欧洲一些庸俗唯物主义者的观点。
“人脑是意识的源”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5.“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
运动和静止是密不可分的,是对立统一关系、绝对相对关系、相互渗透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是局部、有条件的、暂时的,它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又是未来运动的出发点、起点,是运动量度的依据或参照系。
6.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8.判断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是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
10.主观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认识世界的能力,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认识的不同,体现了其主观能动性。
11.真理和谬误的差别在于对事物的反映是否正确。
12.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
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标志是其理论基础的差别。
13.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4.“防微杜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
15.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动力;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则是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总趋势。
16.列宁1916年发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是马克思《资本论》在帝国主义时期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一﹑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分析当前严重的环境问题(2)请用马克思相关原理分析如何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3)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体现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答案:(1)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
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之后,就从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还认为,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自然界有其自身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但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
否则,最后受伤的还是人类本身。
(2)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有限,人类可以利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唯物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
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话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失败。
哲学的四个组成部分
哲学的四个组成部分
哲学的四个组成部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本体论(Ontology):研究存在的本质和结构,包括探讨实体的存在、属性和关系等问题。
本体论关注的是“是什么”,即研究现实世界的基本构成和本质。
2. 认识论(Epistemology):研究知识的本质、来源、范围和验证等问题。
认识论关注的是“怎样知道”,即研究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思维方式。
3. 伦理学(Ethics):研究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等问题。
伦理学关注的是“怎样做”,即研究人类行为的道德性和价值取向。
4. 逻辑学(Logic):研究推理和论证的规则和方法。
逻辑学关注的是“怎样推理”,即研究思维和论证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这四个组成部分相互关联,构成了哲学的基本领域和研究范畴。
高中政治 必修4 哲学部分 知识点总结
高二政治合格考:哲学部分必背知识整理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个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
哲学的起源:哲学源自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1.2.哲学的本义: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
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获得灵魂”。
3.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会随着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
4.世界观的含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5.方法论的含义: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当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世界观就有了方法论的意义。
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6.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人们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研究领域、研究对象):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的特殊本质和规律。
哲学是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的规律。
(2)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注】:1.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人类知识大致分为三类:①自然科学知识②社会科学知识③思维科学知识【判断】①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②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③哲学都是科学的()8.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1)基本问题:物质(存在)与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必修4《哲学与文化》哲学部分复习重点
必修4《哲学与文化》哲学部分复习重点1 .解决问题:想问题、办事情的真理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与价值性(个人与社会的统一)问题2 .唯物论(探索世界)建模:(三角形模式)物质一规律一意识。
涉及两个重要原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关系。
意识能动性原理:原因(意识能动性特点: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表现(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即意识的反作用(注意: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①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怎么办(积累正确主观因素——尊重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一一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3 .认识论建模(三角形模式)实践——认识过程——真理。
涉及三个重要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标准、目的真理三属性:客观性(绝对性)、条件性和具体性(相对性)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与上升性。
(结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相关知识来理解)怎样追求真理:在实践中认识、认识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 .辩证法建模(三角形模式)联系一一矛盾——发展。
涉及的重要考点有:联系观:三属性(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两方法(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观点)联系的客观性(表现: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联系都是客观的。
要尊重联系的客观性,从事物固有联系出发,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原理内容】整体居于主导、统率地位,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被服从的地位,部分也影响整体,关键性部分功能和作用有时候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方法论要求】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
哲学常识前言1、哲学来源于生活。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3、哲学是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的规律。
5、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①辩证唯物主义和②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最重要和最具革命性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的特点。
6、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把读书思考和实践探究结合起来。
第一课《认识世界尊重实际》1、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为宇宙多样而统一,其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已被认识的事物和有待于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的物质。
3、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就其起源来说,它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其生理基础来说,它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就其形式来说,它是主观的;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它是客观的。
4、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不仅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还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5、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6、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其理论依据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即唯物主义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切从书本的条文出发)和经验主义,即一切从自己的狭隘的局部经验出发。
8、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第二课《探索规律实事求是》运动的特点: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之哲学部分原理归纳
必修4《哲学与文化》之哲学部分原理归纳(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咀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现和人生观等部分。
)一、辩证唯物主义(第2、3、4课)(一)辩证唯物论【唯物论】(物质观、意识观、规律观,共9条原理)(第2课)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白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要求我们委重视意识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尊里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要求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尊重、一发探、两结合、两反对)①做事情婴尊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7、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知识点
一、唯物论部分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一)联系的观点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哲学易错考点归纳
哲学部分*易错考点归纳(导学案)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一般)1、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
2、哲学不关注作为自然现象的雾与霾。
3、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4、哲学是研究特定领域问题并揭示其特殊本质和管理的科学。
5、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6、该作品的创作无法体现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7、精神的力量可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8、实践是不可认识的。
9、是否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是马哲与以往哲学的本质区别。
10、哲学社会功能的缺失是以往旧哲学区别于马哲的显著标志。
11、马哲是一种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
12、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13、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
1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5、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16、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17、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真正的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18、任何哲学都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19、哲学作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可以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起决定作用。
20、哲学源自于时代实践,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21、哲学是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
22、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之和,是科学研究之母。
23、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指导。
24、先有世界观,再有方法论。
25、哲学是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手段。
26、哲学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7、哲学是人们对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
28、是否研究时代迫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29、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0、唯心主义在理论上是没有意义的,在实践上是有危害的。
31、有人在马上放钱(马上有钱)、放一对象(马上有对象)、淘宝店店主在马上放一枚蛋,叫“马上下单(蛋)”。
各种奇思妙想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合理性。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32、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部分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与生活(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024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原理方法论总结范文
2024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原理方法论总结范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部分包括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重要的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基础。
在2024年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对这些原理和方法论进行总结。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的是物质是永恒的、客观存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实践的基础。
它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在2024年这个时代,我们看到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我们意识到社会矛盾的不断出现和解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而不是偶然的现象。
对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深入分析矛盾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为解决问题提供指导。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法律、意识形态等)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延续。
在2024年,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我们可以从经济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变革,研究经济体制的演变对社会制度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通过改革上层建筑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在2024年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部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下的社会变化和问题,为实现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第 1 页共 1 页。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知识点与重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得实践,源于人们对实践得追问与思考,就是文化得活得灵魂,就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得艺术。
哲学得任务,就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得路途上点起前行得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与改造世界。
2、哲学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得统一。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得总得瞧法与根本观点。
方法论就是人们以一定得世界观为指导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得根本方法与根本原则。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得学问,就是系统化理论化得世界观,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得统一3、哲学与具体科学得关系(1)具体科学就是哲学得基础,具体科学得进步推动着哲学得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得指导。
(3)哲学就是人类对自然、社会与思维得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与反思得学问。
(哲学不就是“科学之科学”)。
▲4、哲学基本问题(1)就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也就就是意识与物质得关系问题)。
为什么: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就是人们生活与实践中遇到得与无法回避得基本问题,就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得问题。
(2)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得问题;(对这个问题得不同回答,就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得唯一标准)②思维与存在就是否有同一性得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得问题。
(对这个问题得不同回答,就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得标准)5、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承认世界得本质就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就是物质得反映。
(2)三种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3)唯物主义从本质上讲正确,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就是科学得世界观与方法论。
6、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世界得本质就是意识,物质依赖于意识,不就是物质决定意识,而就是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7、哲学史上存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哲学部分必备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哲学部分必备知识点1.哲学智慧起源于对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4.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6.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7.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但不起决定作用。
9.哲学的本义就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
10.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11.哲学属于世界观,但世界观不一定是哲学。
世界观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科学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12.人人都有世界观,但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并不是哲学。
13.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14.哲学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
15.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16.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7.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18.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展开的。
20.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1.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金、木、水、气、火、土等。
24.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哲学部分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
•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 15.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 人的思维的模拟。 • 16.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 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 17.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 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 元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21.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 22.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 观事物。 23.自在世界:人产生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实 践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 24.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 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体。
• 5.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 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 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 6.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 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 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 形式。
• 7.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 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无产阶级世界观 的理论体系。 • 8.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 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 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 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哲学基本概念
• 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 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 一。 • 2.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根本观点。 •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 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 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 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 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 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 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 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它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
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3、唯物主义思想的历史发展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唯物主义经历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
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基础和本原,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基础和本原。
“唯意志论”和“想当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常见的表现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独立于人和自然界之外的“客观”精神是世界的基础和本原。
“有神论”和“宿命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两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5、形而上学、辩证法思想的历史发展: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着的,是本质上发展变化着的,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是本质上静止的,事物数量上和现象上的变化主要源于外力的推动。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性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2、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到意识的转化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和植物的刺激感应性;从低等生物和植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是推动动物转变为人、动物心理转变为人的意识的决定力量。
而劳动一开始就是集体的、社会的活动,因此在劳动中产生的意识不能不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处理信息的活动及其成果就是意识。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应: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这主要表现在: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反映的差别性是意识主观性的表现,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主观映象对客观对象的一定程度的偏离甚至歪曲是意识主观性的突出表现。
然而这种偏离甚至歪曲仍然是以一定的客观原型为基础的。
意识的作用:意识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2、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它能够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3、意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人体自身的生理活动过程。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途径和手段:正确认识和遵从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前提;社会实践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一定的物质技术装备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必要手段。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1)指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和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2)指出物质可以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世界可知论。
(3)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相对于意识的根本特性,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明确区开来。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涵盖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从而把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统一起来。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1)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整个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2)生命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物质本身具有内在的、固有的能动性,因而它在本质上是运动的,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和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存在也是不可设想的。
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中。
运动和静止互相渗透、互为前提,它们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
一方面静中有动:所谓某物处在静止状态是指它此时没有进行某种特定形式的运动,然而此时它必定进行着多种其它形式的运动,因而它在总体上是运动的,静止不过是它的局部表现和特定状态。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可变的,因而是相对的。
虽然运动也需要一定的条件,但它具有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这一点是无条件的,因而运动是绝对的。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顺序性、间隔性、持续性,时间的根本特性是一维性,即永远向前的不可逆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三维空间是唯一的现实空间。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生产实践是理解社会运动的客观物质性的基础(2)、一切社会关系统一于物质的社会关系(3)、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3、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1)、意识是自然物质进化的产物(2)、意识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过程依赖于人脑的物质运动过程(4)、意识的传播依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5)、意识的作用受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的制约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1、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批判唯心主义、反对封建迷信的基本要求。
其次,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前提和基础。
再次,承认联系的客观性,也是指导人们合理建立各种联系的客观要求和实践原则。
2、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
联系的普遍性已为人类的全部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实。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断把人们原来没有认识到的联系揭示出来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全面性,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防止思想上的片面性。
3、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要真正地把握事物,必须对事物的各种联系做具体的分析和综合。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唯物辩证法的两大基本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本质内容都由对立统一规律来揭示的。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的含义:就是由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的两个方面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即矛盾的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和发展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二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反向思维法:从预定目的的对立面入手,通过矛盾双方之间彼此相通的同一性桥梁,由反面转化到正面,迂回地实现预定目的,这种思维方法称为反向思维法。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即互相反对、互相否定、互相限制的属性和倾向。
根据矛盾的性质和它所处的外部条件,选择若干恰当的斗争形式及其协调的配合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实践活动的成功率和效率。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为一体,互为条件,使它们在相对稳定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利用,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2)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推动事物的量变即推动矛盾双方力量此消彼长的变化;第二,推动事物的质变即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不是绝对的同一,而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无论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还是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都要靠矛盾双方的斗争来维持和推动。
斗争性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同一性的存在方式和发展特点。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斗争性依赖于同一性。
对立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与同一相联结的对立。
任何对立的双方都有某种共同的基础和因素,都有某种亦此亦彼的中间环节。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对和绝对的对立统一。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指它不依赖于任何条件,而是指它具有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这一点是无条件的。
和谐是矛盾的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指矛盾的共性即同类事物中矛盾的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