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岳麓版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练习人教版必修一:1894—1900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抗争(解析版)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练习:1894—1900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抗争(解析版)一、选择题1.(2018·河南八市重点高中质检)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
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
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C.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 D.中国军事领导妥协退让【答案】 C【解析】据题目中“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可知徐中约认为日本取胜的原因是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故选C项。
2.(2017·山东济宁期末)“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的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自认为‘为中国佬办了件大事’,但正如迈克尔·亨特曾经挖苦地指出的那样,美国人实际上无视中国的利益。
”亨特的“挖苦”主要是基于该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迫使清政府沦落为洋人的朝廷C.实质扩大了列强侵华权益 D.使中国民族工业陷于破产境地【答案】C【解析】据材料“但正如迈克尔·亨特曾经挖苦地指出的那样,美国人实际上无视中国的利益”可知,亨特的“挖苦”主要是基于该政策扩大了列强侵华权益,故选C项。
3.(2018·黑龙江大庆模拟)据《长青县志》记载:“拳匪四起,倡言保清灭洋,横行劫掠,架户勒赎,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
以上材料表明( )A.清政府对义和团持支持态度 B.义和团运动具有消极的一面C.清教势力借助特权欺压民众 D.扶清灭洋得到全体国民支持【答案】 B【解析】材料“拳匪四起……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体现了义和团给长青县带来的严重破坏,义和团的行为体现了其破坏性,故选B项。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1894-1919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及习俗的变迁作业含解析
通史版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7单元第18讲 1894-1919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及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江苏徐州模拟)下表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简表。
此状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C.“实业救国”思潮高涨D.列强侵华方式改变答案 B解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与材料中的时间相符,故选B项。
1915年掀起“抵制日货”运动,排除A项;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以挽救民族危机,“实业救国”长期存在,是重要原因但非“此状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排除C项;这段时间内列强侵华的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
2.(2019·浙江宁波十校联考)发昌机器厂创办于1866年,最早是一个手工锻铁作坊,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转变为机器工业,发展迅速。
后因外商企业压迫排挤,1900年被英商吞并。
这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历程B.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迅速结束C.实业救国思潮从理论走向实践D.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答案 D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发昌机器厂的产生、发展和被吞并的过程,从中体现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故D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历程,故排除A 项;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是在一战期间,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实业救国的思想,故排除C项。
3.(2020·河南非凡联盟调研)如图反映了19世纪中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相对份额的变化情况。
这表明( )A.列强不断加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B.中西方工业经济的不平衡发展C.闭关锁国造成了中国工业的落后D.洋务企业在世界上缺乏竞争力答案 B解析分析图表可知,19世纪中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相对比例逐年下降,且下降幅度很大,这表明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现代工业迅速发展,速度远超中国,中西方工业发展出现不平衡,故B项正确。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1840~1894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岳麓版
1840~1894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山西五校第三次联考)林则徐在奏折中说:“若一百分之中仅有一分之人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此可核数而见者。
况目下吸食之人,又何止百分中之一。
”其意在说明( )A.中英战争主要由鸦片引发B.鸦片走私导致财富外流C.国人吸食鸦片者占大多数D.鸦片战争实质是贸易竞争解析根据材料“若一百分之中仅有一分之人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此可核数而见者。
况目下吸食之人,又何止百分中之一”,可知其意在强调吸食和走私鸦片导致财富大量外流,故选B项。
答案 B2.(2017·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初期提出“弃大洋,守内河。
以守为战,以逸待劳,诱敌登岸,聚而歼之”的总体策略。
由此判断其( )A.在战略准备上重视主动进攻B.受到传统国防思想的影响C.在战略方向上海防塞防并重D.对西方社会认识十分深入解析据题干“弃大洋,守内河……诱敌登岸”可知,反映的是中国传统国防中重视边境陆战的塞防思想,故选B项;从材料中“弃大洋,守内河。
以守为战,以逸待劳,诱敌登岸,聚而歼之”可知,其战略方向是重塞防轻海防,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不出林则徐对西方社会的认识程度,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8·山东日照模拟)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
这表明清政府( )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C.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解析据题干清政府眼中只有所谓的通商经济权,而相关的近代司法权和关税贸易权却极为淡薄,这是一种主权意识缺失的表现,故选C项。
答案 C4.(2018·贵州毕节模拟)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外国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习,比如,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
(6)2011·课标卷,31:八国联军侵华与清中央
争,可联系洋务运动;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可 联系维新变法运动等。
集权危机(东南互保运动)
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
抓主干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Evaluation only.
it((h12))日中A本国s::p明封o治建s维统e新治.S后腐l朽,资i,d本没e主有s义 认发 真fo展 进r行,急战需.争N抢E准占T备商。品3.市5场和C原li料e产n地t。Profile
Evaluation only. 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晚清政治改革
英国议会改革
ith
1898 年戊戌变法:准许官民上书言事①;取消闲散重迭
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重理解 1.多角度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角度
影响
Evaluation only. 列强侵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
华特征 侵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ith A经s济p结ose随.着Sl帝i国d主e义s侵略f加o剧r,中.国N的E自T然经3.济5进一C步l解i体e,n清t政府P放r宽o对file 构阶C变级o动关pyr民民i间族g设资ht厂产的阶2限 级0制登0上,民4政-族治2资舞0本1台主1,义维经新A济派s得、po到革s初命e步派发政P展治t团,洋y体务成L运t立动d,破救.产亡图
京至山C海o关p铁y路r沿i线g战h略t要地2004-201控1制之A下spose Pty Ltd.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岳麓版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南八市重点高中质检)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
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
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C.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D.中国军事领导妥协退让解析据题目中“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可知徐中约认为日本取胜的原因是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故选C项。
答案 C2.(2018·四川德阳模拟)在全国15个巡抚中,1840年有7个满人和8个汉人任此职,1864~1866年间,均由汉人充任,1867~1869年间,有14个汉人和1个满人担任此职。
从1851~1911年,65.4%的总督和77.8%巡抚是汉人。
这些变化( )A.证明满汉矛盾得到缓和B.表明汉族官僚势力扩大C.导致清朝统治土崩瓦解D.是列强干涉内政的结果解析解读材料中“有7个满人和8个汉人任此职”到“有14个汉人和1个满人担任此职”,可知汉族官僚势力扩大,故选B项;辛亥革命时倡导民族主义,说明“1911年”前满汉矛盾没有缓和,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导致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与材料中“巡抚是汉人”不符,故C项错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汉族官僚势力开始扩大,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7·四川巴中零诊)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重要环节。
由于日本自身力量严重不足,加之复杂的国际环境,日本选择“替代方案”没有灭亡中国,却达到了侵华目标。
“替代方案”是指( ) A.取消清王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B.强迫清政府割地赔款C.与西方列强共同掀起瓜分狂潮D.与西方列强共同统治朝鲜解析据题干“替代方案”必然是日本“灭亡方案”的重要环节,“取消清王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这属于日本灭亡朝鲜的重要步骤,也是侵华战争必要的准备环节。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板块六第1讲1840~1894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练习
第1讲1840~1894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2017·安徽合肥一模)晚清某条约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该规定( )A.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反映了英国贸易逆差得到扭转C.表明了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D.体现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解析:D 材料反映的是晚清政府允许英商在广州自由经商,据所学可以推知这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且其产生是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材料与之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英国扭转了贸易逆差,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关税问题,故C项错误;由“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故D项正确。
2.(2017·河南濮阳一模)鸦片战争前,在广州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战后,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不得不加入流浪者的行列。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广州( )A.遭到战争破坏严重B.对外贸易受到限制C.受新通商口岸冲击D.抵制洋货运动兴起解析:C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破坏了广州的对外贸易,但不是导致战后广州对外贸易衰落的主要原因,故A 项错误;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只有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南京条约》签订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同时作为通商口岸被开放,全国对外贸易中心逐渐转移到上海,严重冲击了广州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大部分劳动者,故C项正确;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3.(2017·河南洛阳联考)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提出递交国书一项,只是按照西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并没有考虑到清廷的特殊国情;当清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时,被他们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板块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及探索练习
第1讲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及探索一、选择题1.(2017·江苏南京、盐城一模)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新约”()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解析:C “新约”是指《马关条约》,“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指的是割让澎湖列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给日本,“输此巨款”指赔款两亿两白银,“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指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建设工厂,方便了其对华资本输出。
结束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的是《南京条约》,故A项错误;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的是《南京条约》,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故C项正确;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故D项错误。
2.(2018·湖南长沙摸底)“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材料旨在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C.促使近代化进程首次转移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解析:C 材料中“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表明由学习西方的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制度,也就是近代化进程的首次转移,C项正确。
3.(2017·湖北四地七校联盟联考)著名的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D 从材料中的“清王朝”“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等信息可知,这次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镇压反帝运动,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抵抗意识全部丧失,这个转折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19版高考历史北京专用一轮作业:第14讲 18401894年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含解析 精品
第14讲1840—1894年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2017北京昌平二模)一位历史学家写道:“从民族的历史看,军事失败不是民族的致命伤。
失败以后还不明白失败的原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文中的军事失败指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2017北京东城期末)《清代学术概论》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指出:“此战之后……海禁既开,所谓‘西学’者开始输入。
”该战之后()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B.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的资本输出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3.(2017北师大附中期中)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①允许外国公使进京、②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③增开天津为商埠,分别对应的不平等条约是()A.《天津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B.《北京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C.《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D.《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南京条约》4.(2016北京通州期中)著名学者田秉锷在《大国无兵》一书中认为:“较之清王朝的制度,洪秀全政权的制度建设没有历史进步的大势。
”下列各项中,最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A.以“拜上帝会”为号召,发动金田起义B.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案D.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5.(2018北京海淀期中)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
”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B.“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C.“中国人和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发给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D.“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6.(2015北京六十六中期中)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A.《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B.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C.《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D.拜上帝教吸收了西方文化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 第14讲 1894—1919年列强侵华及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作业.docx
第14讲1894—1919年列强侵华及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一、选择题1.(2019山东东营模拟)关于丰岛海战的发生时间,据日本海军司令部编写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载:“七时五十二分……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应战。
”我国史学研究者根据中文记载,尤其是《济远航海日志》,考定:首先发炮的是吉野,时间为七时四十五分,济远发炮时间虽然确是七时五十二分,却是为了自卫还击。
我国史学界的这一考定( )A.揭示了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企图B.说明了日本是甲午战争的真正挑起者C.反映出中国是甲午战争的受害者D.论证了日本在海战中占据优势的原因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中国史学界考定认为,日军首先开炮,证明日本是甲午战争的真正挑起者,故B项正确。
2.(2018东北三省三校一模)1894年7月,日本《朝日新闻》发表连续报道:《清国商人归国》(11日)、《袁世凯归国》(21日)、《有七十一名支那人回国》(27日)、《清国公使馆员回国》(28日)、《支那人归国》(29日)、《清国公使馆和领事家族归国》(31日),这一系列报道( )A.预示中日大战迫在眉睫B.宣传日本政府亲善外交C.渲染清人仓皇逃离日本D.传达中日已经断绝邦交答案 A 1894年7月,中国商人、民众、领事等相继离开日本归国,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朝鲜国内政治局势紧张,日本加紧增兵朝鲜,中日大战迫在眉睫,故A项正确。
这些报道未体现日本政府的外交态度,故B项错误;这些报道反映了战前中国人离开日本的事实,并不能体现中国人仓皇逃离,故C项错误;这些报道无法说明中日已经断交,故D项错误。
3.(2019广东汕头模拟)1899年,在清政府拒绝意大利租借浙江三门湾的要求后,意大利向清政府下达最后通牒并派遣军舰来华威胁。
清政府严令沿海各省加强海防并调派北洋水师铁甲巡洋舰南下与之对峙。
最后意大利宣布放弃对中国沿海的任何要求。
这反映了当时( )A.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B.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C.政治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D.战争失利并未中断近代化进程答案 D 根据“清政府严令沿海各省加强海防并调派北洋水师铁甲巡洋舰南下与之对峙”,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开始重建,说明战争失利并未中断中国近代化进程,故D项正确。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4讲1840-1894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课时作业含解析
通史版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4讲 1840-1894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黑龙江黑河月考)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在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 ) A.协定关税B.勒索大量赔款C.开放通商口岸D.割占香港岛答案 A解析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基于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英国迫切需要广阔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
协定关税指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它有利于英国压迫中国降低税率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故选A项。
勒索大量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身上,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苦,反而因导致国内市场相对狭小而不利于扩大对华商品输出,排除B项;通商口岸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若关税不降低,列强依然难以扩大商品输出,排除C项;割占香港岛强占香港,与列强扩大对华商品输出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2.(2020·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二十五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驰D.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答案 A解析根据表格清政府从各省调兵增援东南沿海军队执行情况来看,时间间隔大,调出、调往省份路途遥远,可知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缺乏统畴,A项正确。
B项“全民”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C、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
3.(2019·云南铜仁一中月考)1869年4月正式公布生效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如案件中并不涉及洋人,陪审官不得干预;纯粹华人之间的案件,领事不得干涉。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1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习题
指( )
挥不畅导致中国甲午E海v战al的ua失ti败on,为o东nl亚y.国际格局变化埋下 ted伏w笔it,h故AsAp项os正e确.S;lid19e世s 纪fo后r .期N中ET日海3.军5 编C制lie都n体t P现ro着f近ile 5.2
代化指C导o思p想yr,ig故ht B20项0错4-误20;1材1料As强p调o的se是P海ty军L指td挥.体制
现代政C体o和p民yr族ig意ht识2,00故4-C2项01符1合A题sp意o。seA、PtBy、LDtd三. 项都
是甲午战争日本取胜,中国战败的原因,但不是题干材料所
反映的最主要的原因,故排除。
K12课件
3
2.[2018·河北景县月考]对联的内涵往往带有对时事的
绝妙讽刺。近代史上的某次谈判中,伊藤博文出上联相难:
A.开埠通商 B.协定关税
C.割地赔款 D.允许驻军
K12课件
4
解析 由材料信E息v“al伊ua藤ti博on文o”n“ly李. 鸿章”可知,应发 ted生w在it《h马A关sp条o约se》.S谈li判de中s。foBr、.ND E两T项3分.5别C是l《ie南nt京P条ro约fil》e 5.2
和《辛C丑o条p约yr》ig的ht内2容00,4排-2除0;1《1南A京sp条o约se》P和t《y 马Lt关d.条约》
ted withCA第ospp1yo讲rsigeh.St128lEi中0d9v40e国a~4slu-人f21ao90tr民i01o.01Nn的年EAo抗Ts间npl争3y列o..s5强eCP侵litey华nLt与tPdr.ofile 5.2
【高考特供】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通史专项练习:(13) 1840—1900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1)
1840—1900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1一选择题1. 晚清某条约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该规定( )A.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反映了英国贸易逆差得到扭转C.表明了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D.体现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解析:D 材料反映的是晚清政府允许英商在广州自由经商,据所学可以推知这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且其产生是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材料与之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英国扭转了贸易逆差,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关税问题,故C项错误;由“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故D项正确。
2. 鸦片战争前,在广州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战后,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不得不加入流浪者的行列。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广州( )A.遭到战争破坏严重B.对外贸易受到限制C.受新通商口岸冲击D.抵制洋货运动兴起解析:C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破坏了广州的对外贸易,但不是导致战后广州对外贸易衰落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只有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南京条约》签订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同时作为通商口岸被开放,全国对外贸易中心逐渐转移到上海,严重冲击了广州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大部分劳动者,故C项正确;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3.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提出递交国书一项,只是按照西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并没有考虑到清廷的特殊国情;当清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时,被他们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
据此可知( )A.西方挑战清廷统治的合法性B.西方假借国际法制造战争借口C.清廷利用近代外交抗衡西方D.清廷拒不承认西方国家的平等地位解析:D 材料体现了清朝传统与西方近代外交礼仪的冲突,“见皇帝需要磕头”表明,清廷仍固守天朝上国观念,不承认西方国家的平等地位,D项正确。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七 中国近代化的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第1讲 ~间列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某某一模)“这实际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
在陆上李鸿章的淮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
”这里描述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C。
“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描写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故选C项;A、B、D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2.(2020·某某、某某等四市一模)清末著名诗人邱逢甲在《元夕无月》中沉痛地写道:“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其中“神山沦没”事件( ) A.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B.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C.刺激清政府学习军事技术D.开启了列强商品输出进程解析:选B。
邱逢甲之诗反映了甲午战争史实,该侵华战争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故选B项;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A项;清政府学习军事技术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某某条约》的签订开启了列强商品输出进程,排除D项。
3.(2020·某某六市一模)“这战争,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的彻底崩溃,进而成为塑造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
”“这战争”( )A.导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客观上有利于“短暂的春天”出现解析:选C。
由材料信息可知,这场战争是中日甲午战争,影响之一是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C项;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客观上有利于“短暂的春天”出现的是一战,排除D项。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1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课件
4.《辛丑条约》中的哪项内容最能体现清政府成为帝国 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试答 提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5.如何看待义和团运动? 试答
提示:义和团运动既有爱国反帝性,又有对清政府的认 识不清和盲目排外性。
6.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有怎样的变 化?为什么?
试答
提示:在西方列强侵华过程中,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呈 现了从对抗到和好、再到抵抗、直至最后屈服的变化趋势。 这是因为中外反动势力之间既有矛盾和斗争,又有共同的利 益。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思考 5 史料五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何 在? 试答 史料解读:①反映出清朝的腐败没落。
归纳总结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认识原因: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 不足。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
(2)思想原因:信奉“武器决定论”。 (3)战略原因:放弃和丧失制海权。 (4)政治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 (5)外部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 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
三 朝鲜战场失利,李鸿章向朝廷汇报:“平壤 之败,因由寡不敌众,亦因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 力。……”①李鸿章的结论是“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强于 我”。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思考 3 有何认识?
试答
史料三反映出李鸿章对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史料解读:①反映出李鸿章过于强调军事装备优劣, 犯了“武器决定论”错误。
7.中国最终没有沦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试答
提示: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避免了列强将中国变为殖民地。
板块二 互动探究·分层突破
Step1 微考点——图文证史深化 微考点一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2019届高三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同步练习卷: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选择题1.(2018·3浙江名校协作体选考模拟)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认为,“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
”下列条款与此意思相符的是()A.“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B.“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性居住”C.“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D.“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答案:C2.《南京条约》本来极为丧权辱国,但清朝统治阶级竟然称之为“万年和约”,天真地以为签了和约就太平无事了。
这种认识导致的直接危害是()A.面对后来列强的侵略应对失当B.清朝部分官员开始睁眼看世界C.鸦片战争刺激了中华民族的奋起D.自然经济解体速度进一步加快答案:A3.(2018·3浙江宁波选考模拟)道光十三年(1833年)左宗棠写下《癸巳燕台杂感》诗八首,其三为:“西域擐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
橐驼(骆驼)万里输官稻,沙碛千秋比(挨着)石田。
置省尚烦他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
将军莫更纾(舒缓)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
”他在此诗中表达了()①对西北地区战乱频繁的感叹②击败阿古柏侵略军的决心③对朝廷在新疆设立行省的称赞④维护国家主权的远大志向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D4.(2018·3浙江十校联盟选考模拟)近代某电文写道:“闻洋人在宁波并无租界,谓之洋人寄居之处,中国官出款为雇巡捕,弹压保护,办法较他为妥……拟于苏、杭新开等处仿照办理。
”此电文最早应写于()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期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答案:B5.(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第一学期联考)电影《甲午风云》展现了甲午黄海海战这一历史事件。
有关该事件叙述正确的有() ①“甲午”指的是1895年②该战海军提督是丁日昌③此战使北洋舰队全军覆灭④此役日舰率先逃离战场A.①③B.②④C.④D.②③④答案:C6.《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
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 专题08 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含答案解析
专题08 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点一: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1.(2019年四川成都高三模拟)1842年6月,道光帝在《著福建浙江广东各督抚制造战船事上谕》中指出:中英交战中“为陆守之计,迄无成效”,若“能制造大号战船,度其力量堪与逆夷外洋接仗,上之足歼丑类,次亦不失为尾追牵制之计”。
这反映出清廷A.天朝观念受到冲击B.萌发近代海权意识C.意识到军事的落后D.调整传统御敌策略【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
材料没有体现出天朝上国、盲目自大的特点,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维护海洋主权的信息,不能体现近代海权意识,故B排除;材料“为陆守之计,迄无成效”没有体现中国在军事上落后,故C排除;材料“能制造大号战船,度其力量堪与逆夷外洋接仗”反映了调整作战方针和策略,故D正确。
2.(2019年宁夏银川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䜣提出“外教信睦”的方针,曾国藩更是主张严格遵守条约,此后清廷“无一事无一时不守条约”。
这反映了清廷A.天朝体系开始崩溃B.半殖民地化的完成C.传统夷夏观有所改变D.谙熟国际外交规则【答案】C【解析】由材料“奕䜣提出外教信睦的方针”“曾国藩更是主张严格遵守条约”可知,晚清政府受西方外交的影响,传统夷夏观有所改变,故C项正确。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天朝体系开始崩溃,故A 项错误。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故B项错误。
D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故排除。
3.(2019年江苏省海安高三模拟)下图是创作于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一幅名为《临渴挖掘“海军港”水井》的漫画。
该漫画反映了当时A.清廷筹划海军缺乏长远眼光B.政府官员积极挖掘海军港口C.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D.大规模的国防建设正在进行【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甲午战争后,临时挖掘海军港,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体现的是清廷筹划海军缺乏长远眼光,A项符合题意;政府官员积极挖掘海军港港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排除;C项,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属于战争的结果,排除;材料仅仅体现了战败后建设海军港,不能体现大规模的国防建设,D项排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南八市重点高中质检)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
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
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C.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D.中国军事领导妥协退让解析据题目中“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可知徐中约认为日本取胜的原因是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故选C项。
答案 C2.(2018·四川德阳模拟)在全国15个巡抚中,1840年有7个满人和8个汉人任此职,1864~1866年间,均由汉人充任,1867~1869年间,有14个汉人和1个满人担任此职。
从1851~1911年,65.4%的总督和77.8%巡抚是汉人。
这些变化( )A.证明满汉矛盾得到缓和B.表明汉族官僚势力扩大C.导致清朝统治土崩瓦解D.是列强干涉内政的结果解析解读材料中“有7个满人和8个汉人任此职”到“有14个汉人和1个满人担任此职”,可知汉族官僚势力扩大,故选B项;辛亥革命时倡导民族主义,说明“1911年”前满汉矛盾没有缓和,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导致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与材料中“巡抚是汉人”不符,故C项错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汉族官僚势力开始扩大,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7·四川巴中零诊)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重要环节。
由于日本自身力量严重不足,加之复杂的国际环境,日本选择“替代方案”没有灭亡中国,却达到了侵华目标。
“替代方案”是指( ) A.取消清王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B.强迫清政府割地赔款C.与西方列强共同掀起瓜分狂潮D.与西方列强共同统治朝鲜解析据题干“替代方案”必然是日本“灭亡方案”的重要环节,“取消清王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这属于日本灭亡朝鲜的重要步骤,也是侵华战争必要的准备环节。
“强迫清政府割地赔款”是《马关条约》的重要内容,属于日本“灭亡方案”的重要“替代方案”,故选B项。
答案 B4.(2017·云南昆明质检)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拒绝前去救援受敌攻击的福建水师;甲午战争期间,北洋水师抗击日本海军时,南洋水师保持中立。
材料说明此时期( )A.部分洋务官员视水师为个人私产B.清政府已经丧失军事指挥的权力C.地方自强势力与清政府分庭抗礼D.新兴汉族地方割据集团逐步形成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三大水师之间没有实现有效援助与合作,说明洋务官员视水师为个人私产,因而在其它水师卷入战争时不进行援助,故选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中三大水师缺乏有效合作,并不能体现地方与中央的对抗,故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A5.(2017·湖南长沙期末)甲午战后,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矿产资源开采权,而日本在这场瓜分中国市场的争夺中几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直到1899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
这是因为( )A.列强眼红日本的巨额战争收益B.日本开矿技术没有优势C.甲午战争激起中国的民族愤恨D.中国内陆矿产十分有限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被激发,首要反对目标就是日本,故选C项。
答案 C6.(2018·河北衡水金卷)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曾对日方说:“这次战争证明,欧洲海战陆战的方法不仅白人能用,黄人也能用;贵国非常之进步,最使我惊醒,我们中国长夜迷梦,会因为贵国打击而破灭,然后大步进入醒悟阶段。
”这说明李鸿章( )A.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迷梦B.开始认识到西方的优势C.丧失了对日本的优越感 D.改变了学习西方的方向解析题干材料中李鸿章认可日本对中国的优势,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且不能得出李鸿章放弃的结论,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前李鸿章开始认识到西方的优势,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签订后,先进中国人开始改变学习西方的方向,故D项错误。
答案 C7.(2018·河南百校联盟质量监测)1900年8月,浙江秘密会党首领率众起义,在其影响下,衢州百姓起来击毙了保护洋教势力的知县和传教士,史称“衢州教案”。
这一事件( )A.表明清廷成为洋人工具B.推动民主革命进入高潮C.受北方政治形势的影响D.与义和团运动如出一辙解析据材料“1900年8月”中国北方正爆发义和团运动,开展反洋教的斗争,“击毙了保护洋教势力的知县和传教士”可知,受到了北方的影响,故选C项。
答案 C8.(2017·甘肃天水期中)法国大主教樊国梁在法军攻陷北京的当天记道:“街上防垒甚多,皆以米袋为之。
除拳匪及屋内官兵不计外,街上驻守之官兵其数至少也达一千五,皆持快枪。
”法国的这次侵略( )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C.将战火从山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D.获得了武装控制京津地区的特权解析由材料中“拳匪”可知,法国的这次侵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后签订的《辛丑条约》,通过《辛丑条约》列强获得了武装控制京津地区的特权,故选D项。
答案 D9.(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1899~1900年,美国先后两次发出照会: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要求其他列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干涉”“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清帝国从事贸易”等等。
材料中的照会( )A.反映出美国意在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维护在华利益B.协调了列强的在华利益的矛盾,促进了中国局势的稳定C.危及了西方列强在华的根本利益,美国与列强关系迅速恶化D.反映出美国成为了列强在亚太地区竞技场上角逐的主角之一解析材料中美国的照会显然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此时美国的工业实力已经上升为资本主义世界首位,争夺海外殖民地是美国的当务之急,故选D项。
答案 D10.(2018·湖南衡阳联考)1901年的《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赔偿各国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
从1909年起,美国将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到1924年退回1 250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
1925年法、英、比、意、荷等国都先后声明退回赔款余额,用于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
这一变化说明( ) A.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视B.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巨大提高C.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取得一定成效D.列强企图通过文化加强对华控制解析根据题干中“美国将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英、比、意、荷等国都先后声明退回赔款余额,用于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说明列强的本质目的是通过文化加强对中国的控制,故选D项。
答案 D11.(2017·河北石家庄质检)光绪朝的荒政集前代之大成,可以称得上是比较完备周密的。
但《申报》的报道中记载,1906年湖南水灾,江西各地出现阻挠本地粮食救济湖南事件,而1910年湖南巡抚也下令限制省内粮食流入邻省灾区。
这反映出( )A.清廷的权威面临挑战B.官场腐败加速革命形势发展C.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D.清朝荒政政策导致粮食紧张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荒政是中国古代政府因灾荒而采取的救灾政策,题中各省出现了阻挠本地救济其他省份的事件表明清廷的权威面临挑战,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官场腐败,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可知清廷的权威面临挑战,但地方并没有与中央分庭抗礼,故C项错误;清朝荒政政策导致粮食紧张颠倒了因果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A12.(2018·河北唐山质检)老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B.统治阶级自救运动的不懈探索C.晚清中国军事现代化之路D.中国军民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解析观察图片可知,三幅图片中当时的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反映出面对西方列强入侵,晚清政府直接抵抗或者通过军事改革来实现自强,体现出统治阶级自救运动的不懈探索,故选B项。
答案 B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辽宁大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法制起源较早。
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
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
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
……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政治、经济、法律特权,迫使中国匆匆迈入到近代,这种被动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严重脱节。
1902年,两湖总督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
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以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
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开启了清末司法改革,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
但在引进西方法律原则、制度的过程中,遭到传统礼教派的强烈反对,清廷秉持“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惟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的修律宗旨,在移植和妥协中,艰难推进。
——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并作简要评价。
(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从内容、性质、程度角度归纳。
第二小问,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关系角度,从政治、经济、思想价值取向等角度归纳。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列强侵略、经济结构变化、西方思想传播及晚清政府的目的等角度总结;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从改革内容特点、近代化及本质目的等方面评价。
答案(1)特点:中华法系礼刑结合;对危害统治的罪行处罚严重;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属于人治;注重维护国家和家族利益;中华法系侧重于无讼、和谐的价值取向。
(9分)原因:自然经济;宗法制度;专制统治;重视伦理道德(儒家思想影响)。
(6分)(2)背景: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西方近代法律思想的传播;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试图收回领事裁判权。
(6分)评价:晚清思想改革借鉴了近代西方法律原则,同时兼顾了儒家礼教传统,有利于推动法律的近代化;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之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改革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