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中的审美价值
听听那冷雨赏析
听听那冷雨赏析•相关推荐听听那冷雨赏析(精选9篇)《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听听那冷雨》赏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听听那冷雨赏析篇1《听听那冷雨》在文中几乎把听觉、视觉、嗅觉甚至味觉都调动起来,和触觉的“冷”融为一体。
可是,这些都是为了陪衬听觉,在听觉上表现雨的美感,也就是乡愁的诗意。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的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作者借鉴汉赋的铺排手法,并且骈散结合,长短参差,力求行文节奏缓疾有致,如歌行板。
读者从字里行间获得的感觉就像是作者记忆中江南的秋雨,或长或短,或缓或疾,文字的节奏就像是合着秋雨的节拍,随之跳动,随着情感的需要,跌宕起伏,当情到浓烈时,甚至连标点符号都能够省去,连成一气,读来音律优美,情韵俱生。
又如:“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
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疏雨”滴落在梧桐叶上的声音和“骤雨”敲打在荷叶上的声音,对于俗心人听来,两者并无殊异,可是尔尔。
但在作者敏感的心中,“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且“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这种“凄迷”的美感,我们读来似曾相识,因为它来自中国古典美学传统。
“疏雨滴梧桐”唤醒了我们对李清照词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记忆。
而雨打荷叶之声,则能够认为是化用了元好问《骤雨打新荷》的诗句:“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除此之外,文章中引用或仿用中国古典诗词典故就有十多处,能够说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表现出作者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由此可见,余光中的愁怅是一种乡愁,并且不是一般的乡愁,而是一种文化乡愁,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眷恋。
评价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评价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评价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家喻户晓的诗篇,全诗语言朴素、感情真挚,让读者感受到雨中思乡的情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评价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听听那冷雨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于1974年春分之夜写的。
从题目看,这是写雨景的散文,但很快你就会发现,这里有的不仅仅是满纸的云情雨意。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从这里我们已经读出了诗人的味道,惊蛰,一个中国节日文化的优美符号,春寒,一个古诗词里的意蕴,在首句就细致呈现。
接着是关于雨的拟声词: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等,那雨下的“天潮潮地湿湿”,在作者的心里“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虽然这些描述是以散文的形式呈现,但其中的意境却完全是属于古典诗词的。
而且是有着忧郁和悲苦的味道。
这悲苦将让我们看到听雨背后的那颗心。
“隔着千山万山”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但这雨终于给了作者一点安慰——“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这里的用词和着窗外的冷雨,是典雅而静谧的古场景。
但这篇文字中真正的古文化缠绵才刚刚开始。
很多读这篇文字的人,都会问,听听那冷雨,这个“冷”该怎样去琢磨。
那就先看看他听出了什么。
从雨的场景中回到诗人的心上,他想到了我们的方块字。
“雨”,这个字本身就点点滴滴的有了不寻常的意境,在加上那些用雨做部首的字,中国的字典里有多少淅沥的声音落在诗人的心头。
这里对方块字的热爱是诗人对古文化的第一次缠绵。
在我们的文学里,雨是要听的。
听着听着,层层叠叠的记忆就会随着淡淡的土腥味浮现。
这一次,诗人在清明这季雨里,在空濛的雨雾里,想起的是陪伴了他多年的古典诗词。
“商略黄昏雨”这样的意趣在台北是找不到的,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需回中国。
于是回不去的诗人只能回忆,在回忆中与中国诗词里的山山水水,中国山水里的诗词意蕴缠绵沉醉于“笑而不答心自闲”。
这时,古大陆的一切似乎已在虚无之间若隐若现了。
听听那冷雨的四美解读
《听听那冷雨》的四美解读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二中学牛华信箱:niuhua0824@邮编:256300有一位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小巷里,高吟乡愁。
有一位散文家,时常举目望星天,作逍遥之游。
有一位评论家,拿起锐利的笔,声称要剪掉散文的辫子。
这个人就是余光中。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构筑成自身创作的四度空间。
很早诗人笔下的《乡愁》让我们领略了作为诗人的他身在故乡外,一颗赤子心,而作为散文家笔下的《听听那冷雨》则将曼妙的诗韵,含蓄的水墨画,古典的打击乐,浓密的情感和谐统一,才有了这篇脍炙人口,情韵深挚的文字。
余光中说自己“有手写诗歌,左手写散文”,他的散文也被称作“诗化了的散文”,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
“雨”作为可观可感可触可尝的自然,轻易就把蕴积在作者心中的情思牵引出来,编织成细细密密的.诗意的情网,这网里是“杏花、春雨、江南”的意境,是“牧童遥指”的情趣,是“细雨剑门”的惬意,是“渭城轻尘”的春意;这网中还有从少年到老年听雨的故事,这故事让雨变成了电影纪录片;这网里还有身在异地他乡,却产生“荡胸生层云”和“商略黄昏雨”的中国古典意趣。
余光中或化用或引用古诗词,让读者仿佛徜徉在汉唐风韵的走廊。
他不仅对古诗词的运用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常常能根据思想和情感的需要选用变化多端的句式,构成思想驰骋千里,文字横亘眼前的特点。
基于此种追求,他注重散文的容量和弹性,力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
首先多种修辞的运用,让原本很多普通人眼中可以观看的平面的雨,变成了丰富的立体的雨。
其中生动的比喻如“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对偶如“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排比如“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短句叠加如“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把对凄风冷雨的感悟,“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光色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需要读者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时参与感受。
听听那冷雨万里长城赏析
听听那冷雨万里长城赏析本文集中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余光中的作品,无论是诗还是散文都充满着浓郁的乡土观念,精神上始终与祖国文化保持着血缘关系。
本文即是一篇抒怀之作,以“冷雨”为中心,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怀恋之感。
文章开篇,作者便由对凄风冷雨的描写延伸为对历史与现实的感叹:“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作者经历了家国离别的痛楚、浪迹天涯的辛酸,伤时感事,悠悠思乡之情弥漫于作品之中。
题名中的“冷”字即是对作者心境的一种概括,是离家去国之情在作者心灵深处掀起的最深层的感情波澜。
作者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曾在自己的诗作中礼赞道:“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在文中,作者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感怀,对祖国的向往——杏花春雨的江南、剑门细雨、渭城轻尘、故宫壁头、东坡的诗韵、米氏父子的山水、四川的秧田和蛙塘,等等,都掀起作者无尽的怀恋与膜拜之情。
在这里,作者以其宏博的知识和深刻的精神体验,把乡愁这一主题表现得相当深厚,极富光彩。
本文颇具美感价值,既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又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自成一家。
作者十分注意词语的音韵美,化古求新,别具一格,叠字叠句被频繁地使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如开篇的描写:“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句式整齐,字数相当,长短相宜,具有诗歌般的节奏之美;“料料峭峭”、“淋淋漓漓”、“天潮潮地湿湿”,叠字连绵,情态、动态、声响三番俱出,把“雨”的质感写活了。
作者注意斟酌字句,如:“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
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一字之别,入木三分。
整篇散文仿佛用雨珠纵横交织而成,充满声色光影,具有古文的凝练、整洁,白话文般的亲切自然,又借鉴西文的长句式,但长而不乱,构成了独特的散文风格和个性风采。
最新听听那冷雨赏析(10篇)
听听那冷雨赏析(10篇)听听那冷雨赏析第1篇:《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作者经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述,真切地勾勒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汇聚在一齐,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
作者经过娴熟的语言手段,突出了冷雨的听觉感受,大雨滂沱,小雨淅沥,其精妙可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媲美。
文章想象奇丽而多变,并多处采用了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文字典雅而富于弹性,巧妙地将熔古典语与白话于一炉,擅于经过双声叠字的运用、长短时间的句式和绵密的意象叠加渲染情感和把握徐疾交错的节奏,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听听那冷雨赏析第2篇:《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惜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晦涩自已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以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
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行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们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
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
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且读这一句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据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声音自台北,1974年。
不是箴言,却是真言!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
听听那冷雨 赏析
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惜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以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
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行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们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
”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
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且读这一句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据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声音来自台北,1974年。
不是“箴言”,却是“真言”!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
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在他不沉洒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
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究竟在那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淅淅沥沥”的雨声能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
冷雨,冷语,冷静的肺腑之语。
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
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君不见“渭城朝雨邑轻尘”、“清明时节雨纷纷”都以“变奏曲”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
作者的“情丝”与雨丝始终交织着,在冷雨中忆起了初临孤岛时的“凄迷”,也忆起了初恋时的温馨,也讲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许在四川的池塘里。
他相信“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国方可尽享。
他想起辞书中“雨”部字块的繁坛,米家山水画的云情雨意,王禹冉为听雨而造的竹楼以及现金雨城中千个万伞的奇观。
雨连着台岛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与难尽人意的现实。
尽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于海峡两岸“参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
《听听那冷雨》的“四美”解读
《听听那冷雨》的“四美”解读作者:牛华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2年第01期有一位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小巷里,高吟乡愁;有一位散文家,时常举目望星天,作逍遥之游;有一位评论家,拿起锐利的笔,声称要剪掉散文的辫子。
这个人就是余光中。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创作,又兼做评论和翻译工作,以此构筑成自身创作的四度空间。
很早的《乡愁》一诗就让我们领略了作为诗人的他“身在故乡外,一颗赤子心”的绵远愁肠,而作为散文家笔下的《听听那冷雨》(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则将曼妙的诗韵、古典的打击乐、含蓄的水墨画、浓密的情感这四种美和谐统一,铸就了这篇脍炙人口、情韵深挚的文字。
一、饱含古典韵致的“诗意美”余光中说自己“右手写诗歌,左手写散文”,他的散文也被称为“诗化了的散文”,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
“雨”作为可观可感可触可尝的自然物,轻易就把蕴蓄在作者心中的情思牵引出来,编织成细细密密的诗意的情网。
这网里是“杏花、春雨、江南”的意境,是“牧童遥指”的情趣,是“细雨剑门”的惬意,是“渭城轻尘”的春意;这网里还有从少年到老年听雨的故事,这故事让雨变成了电影纪录片;这网里还有身在异地他乡,却产生“荡胸生层云”和“商略黄昏雨”的中国古典意趣。
余光中或化用或引用古诗词,让读者仿佛徜徉在汉唐风韵的走廊。
他不仅对古诗词的运用信手拈来,浑然天成,还常常能根据思想和情感的需要选用变化多端的句式,构成思想驰骋千里,文字横亘眼前的特点。
基于此种追求,他注重散文的容量和弹性,力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
首先多种修辞的运用,让原本很多普通人眼中可以观看的平面的雨,变成了丰富的立体的雨。
其中生动的比喻如“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对偶如“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排比如“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短句叠加如“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 ,把对凄风冷雨的感悟,“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光色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需要读者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时参与感受。
听听那冷雨写作特色
听听那冷雨写作特色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品,诗形是《听听那冷雨》一文的外在形式之美,是作者审美感情,宇宙人生,社会历史意识的载体,包括语言的型构、韵律、节奏等。
本文虽为散文,但具有中华古典诗词的形式特征。
文章紧扣“雨”这一意向,用灵动娴熟的文字,吸引读者全方位地调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把我感官经验,如临其景,如历其事。
从而进入作者丰富而深邃的情感世界。
本文最见特色的另—种美质就是创造了一种语言美的极致。
一是利用汉字特有的声韵特点,造成一种极富音乐感的音韵美质。
他用新奇大胆的叠词组合,写雨形、雨态、雨声、雨情,“淅淅沥沥”,“淋淋漓漓”,“清清爽爽新新”。
“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写得情意缠绵,音韵缠绵,读起来特有韵味,品起来也特有情味。
创造性的叠词连绵把一个“雨”字,从形到意到神,描画得遂情遂意,融情融意:“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把“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都寄托在这特能代表汉字美质的“雨”字上。
作者还巧妙地建构一种谐音辞格,“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想入非非”,“隔着千山万山,千伞方伞”,形成妙手天成的意韵效果。
将“凄凉、凄清、凄楚、凄迷”这样的近义词连用,也使得词意的传情效果特别细腻、深切。
“嗅嗅、闻闻、舔舔”这种感觉借移手法的运用,这样一种特
别的词语设置,看似无理,却特有情,都使语句产生了奇妙的艺术效果。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一、背景介绍余光中(1928年-2017年),台湾作家、教育家、文学评论家,代表作品有《约定》、《终南别墅》等。
他是台湾文学界的重要人物,对于台湾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作品之一,首次发表于1984年。
这篇散文通篇贯穿着雨水的象征意义,以叙述雨水引起的种种情感和思考。
二、作品赏析1. 雨水的象征意义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巧妙地运用了雨水的象征意义,通过描绘雨水的表象引发读者对于情感和思考的共鸣。
雨水在作品中代表着生活中的苦难、忧伤、孤独等情感,通过雨水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人情世故的洞察。
作者在作品中写道:“街上的人们不停地给雨水注入他们心情的干扰波。
几个有钱的乡巴佬对街妇女猛刮脸颊的雨事先一无所知,于是觉得他们命苦,妇女心里更痛快,觉得既命苦又身强。
”这段文字透露出人们对于雨水的不同观感,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同时也呈现出人情世故的复杂性。
2. 对于生活的思考余光中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生活的思考,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在雨水中的种种情感。
他用“冷雨”形容雨水,这不仅仅是形容雨水的温度,更是带出了人们内心的孤寂和冷漠。
作者在作品中写道:“那雨,眼看就要落近斜顶烟霞的梦想……我打了个冷战,这雨,白天还让人觉得清白、悲哀——他今天夜晚不播出,就不是这雨。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思考和渴望,雨水成为了他对于真实生活的一种寄托。
3. 雨水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作者借助雨水的描写,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写道:“钢铁构架谋杀、一万个可疑影子,还有……飞快而又悠长的谄媚:拍着肩,下面还淡淡地敲敲说,‘在这儿安全’。
”这段文字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阴谋、勾心斗角,以及表面下的虚伪。
通过雨水的描绘,作者传达了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于人情世态的观察,使读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现象有所警醒和思考。
三、结语《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雨水的象征意义,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作者对于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赏析《听听那冷雨》
赏析《听听那冷雨》诗雨密织乡国愁——赏《听听那冷雨》的“以诗为文”的艺术特色法国美学家雅克·德里达的“互为文本”的理论认为:文本不是一个意义明确的封闭的单元,任何文本都与别的文本互相交织,都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一文,在形式、物象和意境三个方面与中华古典诗词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只有深入解读文中的诗性成分,才能体会作者乡国之愁和对中华古典文化向慕之情。
一、诗形诗形是《听听那冷雨》一文的外在形式之美,是作者审美感情,宇宙人生,社会历史意识的载体,包括语言的型构、韵律、节奏等。
本文虽为散文,但具有中华古典诗词的形式特征。
1.型构本文大量运用了叠词,从结构形式和数量上看,种类繁多,缤纷络绎,有一般的重叠形式AA式,如:“潇潇、霏霏、湿湿、听听、看看、舔舔”,有ABB式,如:“潮润润、湿漓漓、灰蒙蒙”,有AABB式,如:“淋淋漓漓、潮潮润润、滂滂沛沛”;还有化用中华古典诗词的语句形式的,有AABBAA式,如:“滴滴点点滴滴、轻轻重重轻轻”,AABBCC式:“清清爽爽新新、细细琐琐屑屑”,ABABAB式:“淅沥淅沥淅沥”,AABBAABB式:“忐忐忑忑忐忐忑忑”。
这样的文字简直就是凄恻的雨点或缠绵的雨丝,使人们感到汉字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合一,领略到象形文字的无穷魅力。
如此多样美妙的词组形式使人们联想到《诗经》中的“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李清照“冷冷清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的音韵,又能发现中华古典诗词已化成作者的血液,那种缠绵悱恻新颖绮丽的诗句在他笔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2.节奏细心吟哦《听听那冷雨》,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感。
“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双声词连成一气,让语句错落有致,具有一定旋律,富有音乐的美感。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类似长短句的大量运用,也造成了结构上的音乐美感。
《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在现代史上,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
而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色。
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听听那冷雨》【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被称为“缪斯的延长”,这是指他散文有诗的气质,像诗一样优美,情深,富于形象性。
我们读《听听那冷雨》(人教版读本第三册,苏教版第二册),可以发现通篇文字近乎奢华,将汉语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低声吟哦,细细咀嚼,如梦如幻,身心俱入氤氲雨气之中。
一、凝敛生动的文字《听听那冷雨》的文字凝练而隽永,是诗化的语言。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雨……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等句子,被评论家公认为诗化之笔。
在日式的古屋听雨一段,连用“挟”“掀”“压”“泻”“扑”“弹”“刷”“鞭”“打”等动词,用词富于变化,凝练而准确,生动的表现了七月台风台雨的狂野。
文字的生动多变还表现在修辞的多变。
对偶如“天潮潮地湿湿”,拟人如“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
”排比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
”倒装如“窗外在喊谁”“握着雨伞,他听那冷雨打在伞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
”比喻是天才的标志(亚里士多德),《听听那冷雨》更不例外,形象生动的比喻俯拾皆是。
如“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
”形象的文字,多变的修辞让散文具有了诗般的灵动。
二、敲打乐式的音乐美感细心吟哦《听听那冷雨》,可以发现散文极具音乐的美感。
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不仅使雨态表现得更加形象,也使散文具有了一种和谐的音韵美。
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赏析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作者简介】余光中,男,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籍贯福建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母为江苏人,故也自称“江南人”)。
诗人。
曾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评论家。
主要作品有《乡愁》《余光中经典》《传说》,其中《传说》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
《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听听那冷雨》赏析余光中认为,散文是一种具有知性美与感性美的文体。
所谓知性,就是知识见解。
“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
1“所谓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
”2“许多出色的散文,常见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而其所以出色,正在两者之合,非两者之分。
”3余光中的散文理论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之后的创造性思考,也是他自己创作实践的总结与理性提升,而他的.散文创作是他的散文理论的优秀实践。
他是把他的智慧才华、丰富情感自然融合在他那极具创造力和表现力的文辞中的。
几乎可以说,他的每一篇散文都能给读者—个惊喜。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证。
”读他的散文,我们便借助文本而认识了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就是这样一篇最能显示出作者才华和风格的代表作品,也是一篇“感性十足”而又充盈着灵性与智性的散文精品。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xx当代散文欣赏之一【原文欣赏】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以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
25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特意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高中语文作品赏析一帘净化心灵的冷雨赏析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高中语文作品赏析一帘净化心灵的冷雨赏析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在不算短的一个时期里,大陆散文创作的前行步履是沉缓的。
特别是“文以载道”的内涵几经褊狭的界定之后,政治对艺术的排他性更为显见了。
恰恰在这个时期,余光中在海峡那边提出了“散文革命”的口号,他认为:社会意义与美感价值不应畸重畸轻。
他努力抵制“虚伪的美”(无论是政治的还是艺术的)对作品的零蚀,渐而进入了正视现实的“自由王国”。
《听听那冷雨》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借那朦朦的愁云濛濛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
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迁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
”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
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且读这一句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声音来自台北,1974年。
不是“箴言”,却是“真言”!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
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在他不沉湎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
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
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淅淅沥沥”的雨声能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
听听那冷雨赏析
意象构建
诗中的意象构建非常精致,通过形容词和动词的运用,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比如,诗中用到了“乱点”、“烟流”这样的词语,形容雨滴从空中飘洒下来的景象,给人以安静而婉转的感觉。同时,诗中描述夜晚孤月出寒尘的场景,给人以寂寥和寒冷的感觉,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孤独情绪。听听那Fra bibliotek雨赏析引言
在中国的文学以及艺术作品中,自古以来一直有对于雨水的描绘和赞美。雨水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生命的源泉。而在文学作品中,对雨水的描绘往往能够带给读者不同的情感和体验。本文将针对一首古诗《听听那冷雨》进行赏析,通过揭示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构建,带领读者深入感受冷雨的美丽。
诗歌赏析
《听听那冷雨》
此外,诗中还用到了“归鸿叫”、“晓愁”、“寒梦无边”等意象词语,进一步增加了作品的意境和强化了读者对于作者情感的共鸣。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整个诗歌更具有张力和感染力。
结论
通过对古诗《听听那冷雨》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思乡之情和孤独之感的真挚表达。诗中恰到好处的情感表达和精致的意象构建,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雨水的美丽。本文通过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构建,希望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首古诗,同时也能从中深化对于雨水这一自然元素的理解与体验。
听听那冷雨已清秋,漫天乱点是烟流。遥闻风带归鸿叫,寒梦无边到晓愁。
客路依然逢故人,夜深孤月出寒尘。特然遣怀高楼上,孤烛寥寥独上身。
诗歌分析
这首古诗以雨水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孤独之感。下面将分别从情感表达和意象构建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导读:中国当代散文欣赏之一【原文欣赏】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以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
25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特意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赏析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赏析听听那冷雨余光中赏析导语:现代作家余光中所写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散文,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听听那冷雨》赏析,欢迎阅读!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异之处。纵横捭阖的语句 、古典 诗词 的意趣 、横贯东 西的立体空
间 、形散 而神不 散 的联 想 ,甚 至还
凸显意想不到的大气。在他创作的 作 品中,他 自己就是一个审美主 体 ,文中的情 、景 、物都是他审美
《 听听那冷雨》 中的雨是一场
普 通 之 极 的 料 峭 春 雨 ,在 常 人 眼 中 ,对 这 样 的 雨 最 直 观 的感 受 是 “ 寒冷 ” ,而余光 巾先生 在对 冷雨 的
主观欲念和 成见 ,保持 内心 的清 静, “ 万 虑洗 然 ,深入 空 寂 ” ,以 空明寂静的心灵去体悟其 中的生命
内在心灵寓于气积之体 ,是一气相 贯 、内外 交通 的 。虽然 题 目中 的重 点是 “ 听” ,但在先生的构思 中他 已将他的感觉器官统统调用 ,冷是
一
精神。余光中先生握着雨伞 ,独 自 听那冷雨打在伞上。因着空明寂静
象的存在。由于 自然对象的风采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主体的感官
与心理之间的不同关系,这些关系 能让人领略到 自然对 象独特的魅 感 ,并让审美主体产生强 烈的共 的思 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 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
力 :使 山水能承载起人 的不同情 象 与雨景 、雨 声交融 一起 。雨 声 召
忧 ,到 中年在 异 乡的惆 怅 ,进 而 到 老 年 的凄 苦无 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他 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 ,表达意志 和理 想的诗 ,一般都显得壮 阔铿 锵 ,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
般 都 显 得细 腻 而柔 绵 。 ”从 这 样一
情, 将 自己身处台湾 ,不能 回大陆 古今之间,与古人进行精神上的交
课 文教学与研 究
流,达到了心灵上的契合。他首先 由 “ 雨 ”联 想到 了赤 县 ,神州 , “ 中国” 、“ 汉族”在他充满乡愁的 心中变得可观可感 ,连 自古以来不 同的名字也变得可亲可爱;仓颉造
的字 如霜 雪云 霞 、雷 电霹 雹 , 于变
唤着那个迷 失的灵魂 ,让诗人沉
余光 中先 生有着 深厚 的 文化 底 蕴 ,他借 助 “ 雨”这 个意 象穿 梭于
段介绍来看 ,余光中先生是一个思 想丰富 、感情细腻 、角度多元 、思 维发散 的作家 ,如是这样一个作 家,必定有着非常复杂的心态和多
鸣。 《 听听那冷雨》抒写的是深深 静 ,让他 找到 灵魂深 处 的 自己。
本 上一 篇 特 殊 的散 文 。说 它特 殊 , 是 因为这 篇散文 无论从 写 法 ,还 是 从立 意上 来看 ,都有着 与众 不 同的
心世 界的方 法和手段也会别具一 格 ,在 写作素 材的运 用上 更加 天 马
行 空 ,亦 或 独具 匠 心 如行 云 流水 ,
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
有部分晦涩难懂的意象 ,构成了这 篇文章的精妙。在教学实践中,要 把这篇课文顺畅的解读给学生,让
学生 在学 习的过 程 中与这篇 散 文的
的客体 ,主体与客体的交融,便产
生了丰富的文字表象 ,而这文字表 象 之后又蕴藏着他丰富 的内心世 界 ,把内心的情思借助文字工具的
表 达 ,进 而达 到 了 内 心 与 表 意 的
契 ,故物如 同我衷怀 ,可与之融
合。 ”即 可 见物 我交 融 ,是 因 了 自
收文化的精髓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
的写作 技巧 ,增加 写作散 文 的发散 性思维 的能 力。
然对象的存在 ,其主体以意会象 。 审美过程的进行首先必须要 自然对
人的多感细腻和年龄心智的变迂而 显现出与众不同的形象 ,产生不同 的心理体 验。从年少时的欢乐无
听 那 冷 雨》 ’ 中 的 审 美 价 值
◎ 戴 陈华 ~一 一 一 … 一 一_ _一
团聚 的思 乡情 绪娓 娓倾 诉 ,但 另 一 方 面这种 乡情 也表 现在 他在 文 中化 用 的诗词 里面 ,中国卉 典诗 词的 意
《 听听那冷雨》 是高~语文课 舛的人生经历 ,其运用文字表达内
之 外 的意象 。由于 自然 对象 在整体
如我寓物 ,体异性通。物我之相未 境像中的丰富意蕴 ,给主体体验提
泯 ,而物我之情已契。相未泯 ,故
物仍 在我 身外 ,可对 而观 赏 ;情 已
供了丰富而充分的想象力、创构的 余 地和多侧 面的体验机遇 ,故有
“ 横 看成 岭 侧成 峰 .远 近高 低 各 不 同” 的心 理体 验 。如此一 个平 常 无 序 的 自然 对象—— “ 雨” ,正 因 j 诗
的心灵 ,他听 到了一 滴湿 漓漓 的灵 魂 ,在 窗 外喊着 谁 ;听 到 了~点 凄 凉 ,凄 清 ,凄楚 再 加 上一 层 凄 迷 ; 听着 二十 五年 没有故 乡祝 福 的 白雨
种触觉;清清爽爽新新 ,有一点
薄 荷 的香味 ,发 出草 和树 沐发后 特 有 的 淡淡 土 腥 气 ,这 是 一种 嗅觉 ;
审美 中,他除 _ r 写 出冷雨 “ 淅沥 、 淋漓 、潮湿 、寒冷”等必须具备的
特 征 ,更加用 诗人 的敏感 让 他时 眼 前 这场 冷雨产 生 了特 别的 留意 ,侧
耳 细 听 居然 听 出 了浓浓 的 “ 冷意”
思想产生共鸣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教师不同的解读能力、解读方法 ,
万化的天颜在余光中先生的眼里变
得生 机流 溢 。再联想 到 因 “ 雨 ”而
每个 学生 的理解 能力 的异 同 ,均会
“ 天人合一” 。这就是 《 听听那冷 雨》一 文的审美价值 。钱锺书曾
说: “ 要 须流 连 风景 ,即 物 见我 ,
造成对这篇散文 的审美偏差பைடு நூலகம்。然 而,借助现代审美理论对该文的审
美价值 进行 一番解 读 ,则有 利于 解 构 这 篇 散 文 的 创 作 思 想 、写 作 技 巧 ,有 利于 让学生 从这 篇散 文 中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