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闻报道如何做到贴近群众

合集下载

论报纸新闻宣传如何把“三贴近”做到实处

论报纸新闻宣传如何把“三贴近”做到实处
20 老 区 建设 0 12
LAo I QU J AN HE S
论报纸新闻宣传如何把“ 三贴近" 做到实处
●周淑英
【 提
要]“ 三贴近” 的提 出, 体现 了按新闻工作规律办事的 内在要 求。报纸新闻宣传如何做 到贴近群众 , 贴近生
活 , 近 实 际 , 是 一 个值 得 新 闻从 业 人 员深入 探 索和 不 断 实践 的课 题 。要 把 “ 贴近 ” 到 实处 , 贴 这 三 做 必须 做 到 “ 克 三
新闻宣传工作实践 “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的具体体现, 也是提
高新 闻针 对 性 、 实效 性 , 强 吸 引力 、 染 力 的重要 途 径 , 增 感 更 是新 闻宣 传 内容 、 形式 创 新 的基 础 。 因此 , 大力 倡 导 “ 贴 应 三 近 ” 积 极 鼓励 “ 贴 近 ” 努 力 实践 “ 贴近 ” 把 “ 贴 近 ” , 三 , 三 , 三 做
系列 的 、 踪 式 的 、 篇 幅等 形 式 形 成报 道 合 力 , 追 大 以促 进 解决
L QU I S E一2 AO JAN H 4
论报 纸 新 闻 宣传 如何把 “ 三贴近 ” 做到 实处
问题 。 这 正 是报 纸深 度 报 道 应 聚 焦 的 政 治 视 线 、 具 有 的政 应 治 品格 和 大 局 意识 、 任 意 识 。如 果 说 深 度 报 道 的感 召力 是 责 对 国 计 民 生 的关 注 ,震 撼 力 是 针 砭 时 弊 和舆 论 监 督 的 抨 击 力 ,那 么 深 度报 道 的 吸引 力 和 魅 力 就 在 于 它 超 前 的 预测 力 以 及对时代心声的呼唤。 三、 多联 系群 众身 边 的 事 例 , 多报 道 有 实在 内容 、 新 闻 有 价 值 的 新 闻 , 而 增 强 亲 近 性 , 近 读 者 从 贴 报 纸 言 论是 为广 大人 民群 众 服 务 的 。报 纸采 编人 员 首先 在 思 想 上 要 放 下 高 高 在上 的架 势 , 变 语 气 上 的 那 种 “ 输 ” 改 灌 方 式 , 实视 人 民群 众 为 知 心 朋 友 , 取 “ 家 常 ”的方 式 同 切 采 拉 群众说话 。 同语言 , 产生共鸣效应。 能 五、 强化 读 者 意识 , 过 新 闻事 实 的传 播 , 读 者 乐 于接 受 通 让

试论如何做好新闻报道“三贴近”

试论如何做好新闻报道“三贴近”

试论如何做好新闻报道“三贴近”新闻的核心关注点是人,新闻因人而生动,离真相越近,对社会的作用就越大。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新闻工作者要深入群众。

把握好“三贴近”的原则。

标签:新闻报道三贴近精神表现原则一、“三贴近”的精神内核新闻报道“三贴近”原则是新时期新闻改革的重要指导原则,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

新闻报道的重心关注点是人,“以人为本”是这一原则的的精神内核。

按照“三贴近”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走群众路线,扎根群众,了解群众;想群众所想,播群众想说,使新闻报道工作深入人心。

在工作方式上以群众为中心,从新闻报道的内容到播报形式都以群众能够接受为准绳,从实际出发,关注现实生活,多报道群众身边的事,使新闻报道贴近生活、融入生活。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以群众的现实生活为本,要贴近最底层群众的生活实际,关心群众、帮助群众,在为人民服务的同时,要做好人的思想工作,在新闻报道中要说实话,鼓实劲,求实效,作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新闻报道工作不能脱离群众。

“三贴近”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对人的关怀。

“三贴近”原则中,贴近生活和实际,就是要求新时期的新闻宣传战线的广大工作者要放下身架,立足社会生活实际,在具体工作中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真正了解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新闻报道中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引领舆论导向,解决现实社会具体矛盾,使新闻报道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服务人民群众。

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始终把工作焦点放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关心群众生活中的细微变化,聚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场景,立足社会现实生活、挖掘生动新闻素材、汲取新鲜养分,展望社会发展方向,号召社会大众同心同德,奋发图强,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创建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新闻报道中要富有人情味,充满生活色彩、充满生活气息。

贴近生活,就是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作为新闻报道的源泉,关怀人民群众的生活,忠实地反映社会现实。

新闻工作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就会使新闻报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会长久。

新闻报道如何做到_三贴近_

新闻报道如何做到_三贴近_
四 、调 动 有 意 注 意 , 使 观 众 产 生 参 与 感 。从 传 播 过 程 的 表 相 看 , 观众是被动的, 他们接受的内容 取决于传播者所传播的内容; 观 众 又 是 主 动 的 , 其 接 收 与 否 、接 受 程度大小, 均决定于观众自己。分 析其中主要原因在于观众的接收 心理与参与意识。当观众处于有 意注意的心理状态时, 参与意识
二、寻找共鸣点, 平民视角写新闻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 不 同 。 ”同 一 个 新 闻 题 材 , 记 者 的 视 角不同, 报道的侧重点也就不同, 作 品传达的主题思想也就不同。新闻 报 道 要 做 到“ 三 贴 近 ”, 报 道 选 择 的 视角很重要。现在有些记者在采写 新 闻 时 , 往 往 把 注 意 力 集 中 在“ 一 把 手 ”身 上 , 把 领 导 作 为 新 闻 的 主 体 , 这 就 脱 离 了 群 众 、脱 离 了 实 际 。记 者 在采写新闻时, 必须用平民的视角, 及时地传达群众欲知而未知的信 息, 这样的新闻就会在广大人民群 众中产生共鸣, 从而更有贴近性。
贴近读者, 首先要了解读者, 这 是报纸贴近读者的一个前提。关起 门来办报, 对读者的需求不闻不问, 是无法贴近读者的。新闻报道要贴 近 实 际 、贴 近 生 活 、贴 近 群 众 , 更 好 地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为 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 首先需 要记者、编辑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和“ 三 个 代 表 ”重 要 思 想 为 指 导 , 坚 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同时要有扎实 的采访作风, 到实际中去发现和捕 捉鲜活的新闻信息。对于这一点, 大 家是不难理解的。但在具体采写的 方法上, 有些记者则感到有些茫然, 不 知 道 如 何 把 握 , 才 符 合“ 三 贴 近 ” 的要求, 有时记者心里想要“三贴 近”, 但写出的稿子效果并不然。

浅谈作为新闻记者如何使广播新闻采访报道更加贴近听众

浅谈作为新闻记者如何使广播新闻采访报道更加贴近听众

浅谈作为新闻记者如何使广播新闻采访报道更加贴近听众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快速发展,促进传媒业的蓬勃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在内容为王的传媒时代,新闻成为广播电台的必争之地,电视新闻以其清晰的现场画面给观众很强的震撼力与现场感,而广播新闻只能通过记者的现场采访与报道通过声音将现场情况传达给听众,广播新闻相比电视新闻具有诸多不利因素。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时代,新闻记者作为新闻采访报道的主体,如何更好地发挥记者的能动与创新作用,使广播新闻的现场采访报道更能贴近听众,更能走进听众,成为广播新闻发展的难题。

本文将尝试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新闻记者如何使广播新闻采访报道更加贴近听众,以期提高广播新闻的贴近性,提高广播新闻的影响力,是具有现实与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立足群众,增强舆论引导力广播新闻节目肩负着化解社会矛盾,传达国家思想,引导民众的重任,就是要为听众服务的,要引起听众对节目的兴趣与关注,从而更好地引导听众。

从受众的角度进行报道随着信息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发展,不仅加剧了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更提高了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分析与辨别能力,受众的评判意识与参与意识也越来越强。

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广播新闻记者要尽可能地深入群众,从群众关心的角度进行新闻的报道。

群众不仅要了解事件发生的现状与结果,更要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其对社会的意义。

广播新闻记者要了解受众更高的需求,在新闻采访报道中增强报道的深度与广度,增强评论的客观性与影响力,使新闻报道更能引起受众的共鸣,能满足受众对新闻节目的欣赏需求。

增强舆论引导力任何新闻事件都有它的闪光点,都有其值得挖掘的新闻价值,新闻记者在对事件的采访与报道中,要能洞察到事件背后的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

新闻要具有价值一定要与社会的现状与群众紧密联系,要通过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进行新闻价值的探索。

要增强新闻报道的价值,新闻记者一定要深入基层,要与群众紧密联系,了解群众的生活背景,只有这样进行的新闻采访报道才能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与感染力,才能增强舆论的引导力。

如何将成就报道做得贴近百姓-最新年精选文档

如何将成就报道做得贴近百姓-最新年精选文档

如何将成就报道做得贴近百姓快,是新闻报道的特点,成就报道当然也不例外,那就要从讲求实效,跟踪热点上着眼。

媒体应该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把当前社会的热点、焦点话题引入到成就报道中,使成就报道能够紧扣受众心弦。

在成就报道中,要力求克服以往简单罗列历史的报道模式,大量选裁紧扣时代主题的新闻事实,大量报道能够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的新闻事实。

新闻报道内容及时报道,不是只做到快就行了,还应该与新的报道形式相匹配,如果报道形式总是老样子,“换汤不换药”,受众当然不会有新鲜感,就算有新鲜事也会清汤寡水、索然无味。

通常采写成就报道,多采用阶段性的报道手法,只针对某一时期的成就进行报道。

而实际上,如果没有过去的统计数字,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就没有了参照,对此我们可以采用对比法,以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成就,既全面地反映了成就的历史积淀,又更加凸现了成就的辉煌。

近,就是要离百姓近,以平民的视角,从群众利益出发,把成就报道做成百姓愿意看的片子。

增强贴近性,运用“平民化” 视角,让平民百姓感觉到这些成就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比如,某项成就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但是报道有意无意地将这项成就抬高,不从与大众切身利益相关联的角度做文章,让受众觉得这样的报道是在给领导歌功颂德,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不必讳言,有很多成就报道,就是存在着歌功颂德、华而不实的现象,这是做成就报道的大忌。

因而,在做成就报道时,坚持受众意识,从平民视角去发现和挖掘成就中的新闻点,内容、报道形式从报道上充分体现成就的贴近性十分必要。

其实,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一定能深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记住它。

也就是说我们要敢于就成就报道中大量出现凡人琐事,报道得越真切,离受众生活越近,效果就越好。

这些凡人琐事就像“邻家妹子要出嫁”一样,它可以吸引更多平民百姓去关注,去品评,这样我们的成就报道就达到了目的。

实,就是要实事求是,遵循新闻规律。

报纸新闻宣传如何做到三贴近

报纸新闻宣传如何做到三贴近

报纸新闻宣传如何做到三贴近[内容摘要]面对激烈的竞争,报纸新闻宣传如何做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提出从思想感情、报道内容、报道语言等几个方面改变现有的作风,做到真正意义的三贴近。

新闻单位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关键词]报纸;三贴近;新闻宣传;舆论引导中国的报纸起始于唐朝。

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报纸作为一种历史久远的媒介工具,历来被统治阶级牢牢地把握在手中,作为其强有力的宣传工具。

在当前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报纸媒体如何既坚持新闻报道的权威性、指导性,又具有贴近性、可读性,如何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引人爱看,在新闻宣传中真正做到三贴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贴近”即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要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入手,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

新闻单位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随着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今天读者对报纸宣传的要求比过去“苛刻”得多了。

好的报纸宣传已不仅仅意味着舆论导向正确,它还意味着:必须有较强的可读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即使是严肃的主题,也要善于运用群众身边的人和事去阐发。

只有观点而没有事实,只有结论而没有过程,或只有平面排列而没有立体展示的报道,读者是不乐意读或读了也不会口服心服的。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舆论导向正确,同时又有可读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有效地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目的。

新闻报道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

新闻报道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

新闻报道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作用日益凸显。

如何让新闻报道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首先,新闻报道要做到真实准确。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只有真实的报道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

新闻工作者在采集、编辑和传播新闻时,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事实。

对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数据都要进行严格的核实,确保报道的内容准确无误。

一旦新闻报道出现虚假信息,不仅会误导公众,还会损害媒体的公信力。

例如,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如果因为追求速度而忽视了真实性,就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混乱。

其次,新闻报道应具有及时性。

新闻的价值往往在于其“新”,公众希望通过新闻了解最新的动态和发展。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能够迅速反应,在第一时间获取和报道新闻。

无论是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还是本地社区的民生小事,都要及时传递给公众。

当然,在追求及时性的同时,也要保证新闻的质量和准确性,不能为了抢发新闻而忽视了核实和把关。

全面性也是新闻报道服务社会公众的关键要素之一。

新闻不能只呈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事件的全貌。

这包括事件的背景、原因、经过、结果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等。

只有这样,公众才能对事件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比如,对于一项政策的报道,不仅要介绍政策的内容,还要分析政策出台的背景、可能带来的好处和潜在的问题,以及公众的反应和建议。

此外,新闻报道要有深度和广度。

深度报道能够挖掘事件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

广度则体现在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新闻的涵盖。

通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揭示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思考和启示。

比如,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等深层次原因。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新闻报道还需要注重贴近性。

电视新闻采编如何贴近民众生活

电视新闻采编如何贴近民众生活

电视新闻采编如何贴近民众生活在信息飞速传播的当下,电视新闻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众多媒体形式中脱颖而出,吸引观众的目光,关键在于贴近民众生活。

贴近民众生活的新闻采编,能够增强新闻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让观众产生共鸣和关注。

首先,电视新闻采编要深入了解民众的需求和关注点。

民众关心的往往是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如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物价等。

采编人员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如问卷调查、网络互动、街头采访等,收集民众的意见和想法,了解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期望。

同时,要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及时反映民众的呼声和诉求。

例如,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时期,深入报道就业市场的动态、各类就业政策以及求职者的经历和故事;在教育改革的关键阶段,全面解读新政策对学生和家长的影响,展现学校和教师的应对措施。

其次,选题要接地气。

摒弃那些空洞、抽象的选题,选择那些能够反映民众真实生活、具有普遍意义的题材。

可以是一个社区的环境改善,也可以是一位普通农民的创业经历;可以是一场邻里之间的互助活动,也可以是一位志愿者的奉献故事。

这些选题虽然看似平凡,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温度和力量,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身边的美好和正能量。

比如,报道一位退休老人在社区义务教授书法,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还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或者讲述一个小山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实现脱贫致富,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再者,采访要注重平民视角。

在采访过程中,要尊重被采访者,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他们交流,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

摒弃高高在上的说教式采访,而是倾听民众的声音,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故事。

采访对象不仅要有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更要有普通民众。

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展现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比如,采访一位环卫工人,了解他们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以及他们对城市环境的期望;或者与一位农民工交谈,倾听他们在城市打拼的酸甜苦辣,反映他们对融入城市生活的渴望。

新闻报道如何贴近群众

新闻报道如何贴近群众
四、 要尽 力帮助 群众 解决 实际 困难 帮 助群众 解 决实 际困难 , 切 实 维 护群 众 利益 , 是 新 闻媒 体 坚持 党 的群众 路 线 、 建 设 和 谐 社 会 的一 项 重 要 工 作 。河
新 闻工作 要贴 近群 众 , 就需 要 新 闻工 作 者 放 下身 段 , 虚 心 向群 众学 习 , 甘 当小 学 生 , 努力 做 到 “ 三勤” 。( 1 ) 嘴勤。 新 闻工 作者要 谦 虚 谨 慎 , 不 骄 不躁 , 向群 众 学 习 , 多 问 工 作 经 验和做 法 , 多 问群众 的所 思 所 盼 , 在 一点 一 滴 的 实践 中去 认 真感 悟 、 细心 体会 , 把 学 习作 为积 累 知识 、 增长才干、 提 高 新 闻写 作水平 的重 要 手 段 。 ( 2 ) 脑 勤 。新 闻工 作 者 对 面 临 的事情 要多角 度 多方位 地思 考 、 总结 , 对群 众 的 实践 经 验 和 基层 感受 进行 反思 和总 结提 炼 , 从 而 更 好地 掌 握 经 验方 法 , 弄 清楚 失败教 训 , 以新 闻报 道 的形 式 进 行正 确 地 引 导 , 指 导 基 层工 作实践 。这 就要 求 新 闻工 作 者 要 深 入 基 层 , 开 动 脑 筋 去思 考 , 不断 地吸 取群众 实 践 的智 慧 , 深 人 群众 中获 取 真 情 反馈 , 及 时宣传 那些 贴切 群 众需 要 、 给群 众 带来 好 处 的利 国利 民的政策 措施 , 批 评那 些 不合 时 宜 、 与 群 众 利 益相 违 背 的不好 的做法 , 促 进 经济 社会 的健康 发 展 。 ( 3 ) 腿 勤 。要 采 访 到鲜 活 的新 闻 , 新 闻工作 者 就要 迈 开 双腿 走 进 基层 、 走 进 群众, 像 习近平 同 志要 求 的那 样 : “ 在 密 切 联 系 群 众 上 下 功 夫, 深 入基 层 、 深人 群众 , 深入 浅 出宣 传 党 的路 线 方 针政 策 , 把 实际情 况和 工作 部署 讲清 楚 , 了解 群 众疾 苦 , 了解 群 众 所 思、 所盼 、 所忧 , 做 到人 对人 、 面对 面 、 手拉 手 、 心 连 心做 群 众 工作 。这 样才 能更 好 地 发 挥 舆 论 的宣 传 作 用 , 保持党和 国 家 与群众 之 间的 血 肉联 系 , 保 持 民情 民意 与 国 家 政 策 间 的 紧密结合 , 形 成 推 动 不 断 发 展 的合 力 , 圆满 完 成 各项 工 作

新闻报道如何服务于民生需求

新闻报道如何服务于民生需求

新闻报道如何服务于民生需求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

而新闻报道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递最新的消息,更在于如何服务于民生需求,为大众的生活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指导。

民生需求涵盖了诸多方面,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医疗、就业,从环境保护到公共安全,从社会公平到文化娱乐,无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新闻报道要服务于这些需求,首先就需要深入了解民众的关注点和诉求。

新闻工作者应当深入基层,走进百姓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声音。

通过实地采访、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了解民众在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比如,在住房问题上,报道房价的走势、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情况;在就业方面,关注就业市场的动态、新兴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就业政策的变化。

只有贴近民众,才能真正把握民生需求的脉搏,使新闻报道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及时性和准确性是新闻报道服务民生需求的基石。

当涉及到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出台、突发事件发生时,新闻媒体应当迅速反应,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

以公共卫生事件为例,如新冠疫情期间,民众急切需要了解疫情的最新进展、防控措施以及医疗资源的分配情况。

新闻媒体及时、准确的报道,能够消除民众的恐慌,引导公众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此外,新闻报道还应当注重解读和分析。

对于复杂的政策法规、经济现象等,不能仅仅是简单的陈述,而要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帮助民众理解其内涵和影响。

比如,新的税收政策出台,新闻报道不仅要告知民众政策的具体内容,还要通过案例分析、专家解读等方式,让民众明白政策对自己的收入、消费等方面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样,民众才能更好地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合理的决策。

新闻报道在服务民生需求时,还应当发挥监督作用。

对于侵害民众利益的行为、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要敢于揭露和曝光。

例如,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追踪报道,促使相关企业加强自律,监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从而保障民众“舌尖上的安全”;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持续关注,推动企业履行环保责任,政府加强环境治理,改善民众的生活环境。

如何让新闻报道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如何让新闻报道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如何让新闻报道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铺天盖地,但真正能贴近百姓生活、引起百姓共鸣的却并非多数。

那么,如何才能让新闻报道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首先,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的真实需求和关注点。

百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都是他们最为关心的话题。

新闻工作者不能仅仅坐在办公室里,依靠网络搜索和电话采访来获取信息,而应该走出舒适区,走进社区、农村、工厂等地,与百姓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和心声。

只有这样,才能捕捉到最鲜活、最真实的新闻素材,写出有温度、有深度的报道。

例如,在报道教育问题时,不能仅仅关注政策的发布和学校的建设,更要走进学生家庭,了解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期望和困惑,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压力和梦想。

通过深入采访,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课外辅导负担过重等,从而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推动问题的解决。

其次,新闻报道的语言要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晦涩的词汇和语句。

新闻的目的是传递信息,如果百姓看不懂、听不懂,那么新闻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学会用百姓熟悉的语言来讲述新闻故事,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比如,在报道经济新闻时,不要频繁使用专业的经济术语,而要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和例子来解释经济现象。

可以将宏观经济形势比作一艘航行的大船,把各项经济指标比作船上的仪表盘,让百姓能够轻松理解经济的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

再者,新闻报道的视角要平民化,以百姓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和事件。

不要总是站在政府部门或专家学者的角度进行报道,而要更多地关注百姓的感受和体验。

比如,在报道城市建设时,不要只强调政府的规划和投入,更要关注居民对于城市环境改善的切身感受,以及他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同时,新闻报道要注重情感的传递。

百姓生活中充满了喜怒哀乐,新闻报道不能只是冷冰冰的事实陈述,而要融入情感元素,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论电视新闻宣传如何做到“三贴近”

论电视新闻宣传如何做到“三贴近”

论电视新闻宣传如何做到“三贴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在任何时候,新闻报道都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这是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

在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绝不能有丝毫偏差,绝不能有丝毫动摇。

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主流媒体正确引导舆论的力度与新闻报道“三贴近”的程度成正比。

如果偏离实际、远离生活、脱离群众,主流媒体就难以形成对社会舆论的有效影响力,从客观效果上看,等于自动放弃了正确引导舆论之责。

从“三贴近”入手,加强和改进电视新闻报道工作,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

电视新闻宣传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既是具有战略眼光的时代命题,又是颇具专业见地的规范要求。

一、要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如果说新闻是电视的本体,那么,现场则是新闻的灵魂。

每一个新闻事件都有它得以存在的空间环境,新闻现场就是与这个新闻事件密切相关、甚至与这个新闻事件成为一体的时间与空间的集合。

只有在新闻现场的包容之中,新闻事件才得以存在,也只有在新闻现场的衬托之下,新闻事件才得以彰显。

因此,新闻现场是新闻事件的来源和存在的理由,发现、得到并记录新闻事件的前提是必须到达新闻现场。

由于隔着一个电视屏幕,观众无法亲临新闻现场,也就是说观众是从“远处”看新闻现场的。

为了让观众看到那个真实的新闻现场,除了要在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之外,到达现场的记者在现场的表现更为重要,通过他的观察、发现和表述,从而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新闻事件的进程和起伏,感受到新闻现场的悬念和全景。

与过去实况转播不同,现在的电视媒体越来越突出记者现场报道的作用,越来越将记者推向新闻现场的最前沿和新闻事件的中心。

记者在现场的行为和表现不仅成为最常用的电视表达手段甚至成为结构电视报道主体的框架元素,而且几乎成了电视媒体建立权威和尊严的竞争策略。

突出“三贴近”以百姓的视角写新闻

突出“三贴近”以百姓的视角写新闻

突出“三贴近”以百姓的视角写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我们党对新闻工作提出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媒体宣传信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选择,这为新闻工作带来了竞争和挑战。

事实证明,不是贴近群众、不是群众所需要的、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是没有价值、没有受众群体、没有生命力的。

“三贴近”不仅具有现实的针对性,而且还有现实的指导性。

坚持“三贴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和必定方针,是新时期对新闻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新闻质量、服务社会、满足受众需求,增强可视性的必由之路。

那么怎样做到“三贴近”以百姓的视角写新闻,笔者有以下浅见。

一、突出“三贴近”要想群众所想,聚焦群众生活,反映群众心声群众的心声,就是深藏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要求、愿望、认识和评价,它与群众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一般来说,越是群众关注的事情就越有可能更多地包含着群众的情绪、欲望、意见和呼声。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党同人民群众之间沟通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新闻要客观、实际、准确、及时地反映群众的心声,就要求我们在采写新闻时必须深入体验百姓生活,将镜头和话筒对准大众,面向平民百姓,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聚焦群众所关心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报道,反映群众的所呼所愿。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作用,真正做到上情下达,才能代表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担起社会责任。

我们的新闻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关注和欢迎。

只有那些贴近百姓生活,反映百姓需求,满足百姓需要的报道,才是人民群众最易于接受,最乐于接受的报道。

也只有这样的媒体才能赢得受众。

二、突出“三贴近”,要看群众所看,报道视角贴近百姓报道视角贴近百姓,就是指新闻视角的大众化。

就是要求新闻采编人员,一方面要从群众的视角去选择,要站在群众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审视事态,决定报道什么,怎么报道,最后确定的选题、选材、写作,所宣传的思想观点要真正为广大新闻受众所欢迎、所理解、所接受。

论新闻宣传的“三贴近”

论新闻宣传的“三贴近”

论新闻宣传的“三贴近”摘要新闻宣传从来都是媒体宣传的主要内容,通过新闻宣传的营造作用为社会建立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通过新闻宣传的“声音”党和人民更好的联系在了一起。

通过新闻宣传党的政策能够更快捷的传递的群众的耳中,通过新闻宣传百姓的要求也能及时的被政府关注。

所以新闻宣传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其作用更是潜力巨大的。

新时期新闻宣传只有按照“三贴近”原则把握报道的方向和宣传的重点才能更好的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民生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宣传作用;以人为本;三贴近释义1 新时期新闻宣传的根本作用胡锦涛同志2008年6月20日发表的主要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话:“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

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这段话反应了新时期新闻工作的重点,就是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真实的反应社会现状和民生情况,真正起到新闻宣传的作用其一,正面引导,宣传正面的、感人的、鼓舞人的事实,建立正面的向上的舆论环境;其二,监督和反应社会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帮助百姓提高声音,传递基层民意,保证人民的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2 紧紧抓住人民群众这一主线进行新闻宣传人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和财富,目前我国的施政根本就是要建立服务型政府,以此来发扬我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思想。

可见对人民利用的维护始终要放在我国各个行业的建设中。

新闻宣传也要按照这样的目标,进行正面的、服务性的报道和政策宣传。

按照这样的要求,新闻宣传应当把人民群众作为宣传的主体,在这里人民群众既是受众也是主角。

也就是新闻宣传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使媒体素材融入人民群众当中,宣传的主题应当是:群众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人民群众在灾难面前所体现的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人民群众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实困难和呼声。

新闻报道如何更好地反映民意诉求

新闻报道如何更好地反映民意诉求

新闻报道如何更好地反映民意诉求在当今社会,新闻报道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承担着反映民意诉求的重要责任。

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需要新闻工作者在多个方面不断努力和改进。

首先,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贴近民众。

民意诉求往往源自百姓的日常生活,只有亲身走进社区、农村、工厂等地,与民众面对面交流,才能真切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摒弃高高在上的姿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与民众打成一片。

比如,报道民生问题时,不能仅仅满足于从政府部门获取数据和资料,更要走进那些受到问题困扰的家庭,倾听他们的故事和心声。

其次,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至关重要。

在反映民意诉求时,新闻工作者不能带有个人偏见或先入为主的观念,应如实呈现民众的意见和诉求,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

对于复杂的问题,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多方听取不同的声音,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同时,也要避免被某些利益集团所左右,坚守新闻的职业道德和操守。

再者,新闻报道的形式和渠道需要多样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日益丰富。

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也成为重要的新闻传播途径。

新闻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些渠道,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反映民意诉求,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比如,对于一些突发事件,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可以让民众第一时间了解现场情况;而对于一些深度分析的报道,则可以通过长文的形式在专业媒体上发布。

另外,增强与民众的互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开设热线电话、网络留言板、社交媒体账号等方式,收集民众的意见和建议,让民众有机会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来。

对于民众反映的问题,要及时给予回应和反馈,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

同时,还可以组织一些线下的活动,如座谈会、民意调查等,进一步了解民众的诉求。

在内容方面,新闻报道不仅要反映问题,更要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仅仅揭示民意诉求是不够的,还需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可能的解决途径,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新闻宣传如何实现“三贴近”

新闻宣传如何实现“三贴近”

新闻宣传如何实现“三贴近”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三贴近”要求的提出也为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

从转变思想,镜头向下,在宣传内容上做到“三贴近”;改进文风,眼睛向下,在宣传形式上要做到“三贴近”;转变作风,身子向下,在工作方法上做到“三贴近”。

关键词新闻;宣传;“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三贴近”要求的提出也为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

只要做到“三贴近”,新闻宣传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1 转变思想,镜头向下,在宣传内容上做到“三贴近”在当前,认真搞好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宣传,是新闻战线的首要政治任务。

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刊发理论文章,科学阐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

而这些理论宣传要做到“三贴近”,就要紧贴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疑难问题。

同时,我们要大力宣传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学习《纲要》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如何进一步增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的;是如何着力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影响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是如何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的;是如何落实“两个务必”,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认真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党的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中存问题的。

而这一切宣传,都必须紧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只有做到“三贴近”,才能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经济日报》2003年3月25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县乡干部非农化要不得》的文章,对“一些地方原本以‘三农’工作为本职的县乡干部主要精力偏离了‘三农’,‘非农化’倾向明显”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评论。

山东省高唐县委书记将此文批转印发全县,并撰写评论,要求全县干部引以为戒,防止和杜绝非农化倾向。

新闻报道如何更好地反映社会民意

新闻报道如何更好地反映社会民意

新闻报道如何更好地反映社会民意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传递信息的渠道,更是反映社会民意的重要窗口。

然而,要想让新闻报道更好地反映社会民意,并非易事,需要新闻工作者在多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新闻工作者应当深入基层,贴近群众。

社会民意往往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只有真正走进百姓的生活,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

这意味着新闻工作者不能仅仅满足于坐在办公室里翻阅资料、接听电话,而要主动走出舒适区,深入到社区、农村、工厂、学校等基层一线,与各行各业的人们交流互动。

通过实地采访、观察和体验,获取最真实、最鲜活的素材,从而准确把握社会民意的脉搏。

为了更好地反映社会民意,新闻工作者还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能够迅速分辨出哪些是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民意诉求,哪些是个别、偶然的情况。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了解和研究,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被个人情感、利益所左右,以确保对民意的解读准确无误。

多样化的新闻来源也是新闻报道反映社会民意的关键。

除了传统的采访途径,如面对面访谈、电话采访等,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信息收集渠道。

社交媒体、网络论坛、在线调查等新兴平台上,民众的声音此起彼伏,这里蕴含着丰富的民意资源。

新闻工作者要善于从中筛选、整合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核实和验证,使其成为新闻报道的有力支撑。

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充分倾听不同群体的声音至关重要。

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群体组成的,每个群体都有其独特的利益诉求和观点。

新闻工作者不能只关注主流群体,而忽视了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声音。

例如,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他们的声音可能相对微弱,但同样是社会民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给予各个群体平等的表达机会,才能使新闻报道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社会民意的全貌。

电视新闻采编如何做到贴近民众

电视新闻采编如何做到贴近民众

THE FRONT-LINE
一线
简洁明快、 长短相间, 尽量考虑观众感受。 第三,贴近生活,丰富内涵。电视 新闻采编要解决目前存在的许多问题, 切实贴近民众生活,不仅要改变节目形 式,还应提升节目质量。为此,电视新 闻采编应提升节目深度,在贴近民众生 活的同时使节目更具有深度,激发普通 民众观看兴趣,引起普通民众情感共鸣 的电视新闻必然是贴近民众生活,深入 挖掘生活内涵和社会现象的新闻。贴近 民众生活,内涵丰富,具有深度的电视 新闻才能成为真正的民众的精神食粮。 如我国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 就是一档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这档新 闻节目久经风霜,屹立不倒,深受广大 民众欢迎,不仅是因为其贴近民众生活, 更因为其深入挖掘了新闻内涵,具有思 想深度。 2.2 扎根本土文化 本土文化、本土特色是电视新闻赖 以生存的肥沃土壤,更是其发展、进步 的重要依靠。如果电视新闻脱离了本土 文化,缺乏地域特色,新闻就容易出现 内容乏味等问题,难以激起观众的思考 和情感共鸣。因此,电视新闻采编工作 人员必须充分意识到本土文化对新闻的 重要意义,将本土文化对新闻的影响作 用彻底发挥出来。电视新闻记者应深入 了解地域文明和本土文化的风俗传统, 在工作过程中遵循地域的人文、经济和 社会特点,充分考虑当地人的风俗习惯, 保护好本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 电视新闻采编要想真正扎根于本土 文化,就必须在工作工程中充分考虑地 域的实际发展情况,传承过程中保留精 华部分,舍弃糟粕,站在普通民众角度 思考问题,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找 寻有价值的新闻。将自己带入普通民众 的角色,分析社会问题是电视新闻采编 工作人员必须做到的一点,只有这样,
不再只是单纯地强调民众在物质生活方 面的问题,还应关注民众精神生活方面 的问题,思想上的问题,有关社会、政 治的问题。就如今的电视新闻报道来看, 作为一名普通民众,笔者可以明显感觉 到报道者的姿态问题,报道者看待问题 的角度往往是“上帝视角”,容易进行 生硬说教,或是将自己放在高人一等的 位置,这些问题容易引起民众反感,进 而降低新闻现实价值。为此,在电视新 闻采编过程,工作人员必须充分意识到 贴近民众生活的重要性,站在普通百姓 的角度考虑问题, 从时代需求出发。 为此, 电视新闻采编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贴近实际,立足事实。真实 性一直都是新闻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在 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中,工作人员必须保 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在贴近民众生活 的同时做到用立足事实。为此,记者在 捕捉新闻时应深入基层,深入普通民众 的现实生活,与老百姓打交道,通过一 个个鲜活、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事件将民 众生活中确实存在的焦点、热点、难点 问题表现出来,并借助生动的表达形式 使新闻更合情理,更易于普通民众接受 和理解。 第二, 贴近群众, 站在百姓角度思考。 电视新闻要想真正实现贴近民众生活, 采编过程就应做到扎根群众,站在百姓 角度思考,了解普通民众真正渴望看到 的新闻,解决电视新闻采编中存在的寓 意陈旧、方式固化等问题。电视新闻采 编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多思考,做到灵活 变通,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尽量使新闻 135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 务 群 众 , 是 新 闻 报 道 的根 本 目的 。 贴 近 群 众 则 是 为 群 众 做 好 服 务 的前 提 。 因 为 ,只 有 与群 众 没 有 距 离 感 , 群 众 喜 欢 看、愿意看 的新 闻报道 ,才具有服 务功能和存在 价值。怎 样 做才能让新 闻报 道更加贴近群众 ?针对这一 问题 ,本文从 思想 自觉 、渠道沟 通、 内容深度 、写作语言 四个维度 展开分 析。
秘 ,成 为身边惯常工具 。如 今,大众期待媒 体更加关注其 生 活状态 ,带来对其生活技 能有指导性 的信 息,或 向有关 部门 反映生活 中的疑难 问题 ,促 动着 媒体不 断开拓更广 阔、更畅 通 的桥梁 ,倾 听群 众 的呼 声 、意愿 与诉 求 ,并得 到 即 时反 馈。 认 识 到 这 一 点 , 许 多 媒 体 积 极 探 索 与 群 众 加 强 沟 通 的 新 渠道 、新方 式 。除 开设 热线 电话 、接 收读 者来 信来 访 、 召 开 座 谈 会 、 组 织 调 查 问卷 等 以 “ 一 对 一 ” 为 主 的传 统 做 法 以外 ,还 不 断革 故鼎 新 ,运用 高速 互联 网 下形态 各 异 的新 终端 。电子邮件、博客 、Q Q 群、 网站论坛 、沙龙、微博 、微 信 、播 客 等 新 工 具 、新 手 段 , 为 群 体 在 同 一 平 台公 开交 流 提 供 了便 利 可 行 的 条 件 ,媒 体 与 大 众 的沟 通 随 之 呈 现 出 由 “ 一 对一 ”向 “ 一对多 ” “ 多对 多 ”转变 的大 趋势 ,交流方 式更 加 活 跃 ,探 讨 、 反馈 即 时 ,媒 体 了 解 社 情 民 意 也 更 加 及 时 。 然 而 ,尽 管 电话 、 网络 等 工具 发达 ,新 闻工 作 者却 不 可过度 依赖 。面对面 ,利用 味、视 、听、嗅、触 “ 五感 ” , 更 能增 强直观感受 ,加 强与群众 的感情联 系,缩小与群 众的 距离 。 “ 面对面 ”感情 的生发 ,比隔着 网络等媒介来得 更真 实 、牢 靠 。 因 此 ,离 开 办 公 室 ,深 入 群 众 的 生 产 生 活 , 走 进 他们 的现实世界 ,才 是正道。 值 得注意 的是 ,从 各种渠道获得 的海 量信息 中,有 新闻 价值 的仅 占很小一部分 ,新闻从业者应 为信息渠道 当好 “ 把 关人 ”。被称 为 “ 传播 学之父 ”的威尔 伯 ・ 施拉姆 认为 “ 在 信 息网络中到处设有 ‘ 把 关 人 ’ ” 。在 某 一 环 节 决 定新 闻 去 向 的人 都 可 以称 为 “ 把 关 人 ” ,新 闻 从业 者 有 专 业 知 识 和 判 断 为依 托,能进行专业化 过滤筛选 ,其承 担的 “ 把关人 ”角 色 在 整 个 传 播 链 条 中遂 显 得 尤 为 关 键 。真 正 好 的 “ 把 关人 ” 绝 不 会 为 追 求 收 视 率 、 收 听 率 、 阅读 率 , 搞 一 些 格 调 低 俗 、 古怪离 奇、逗乐寻趣 、窥探 隐私 的内容去吸引猎奇 的眼球 , 而 是 会 从 浩 如 烟 海 的信 息 中 辨 别 真 假 , 从 纷 繁 芜 杂 的 事 实 材 料 中精 选 价 值 ,如 同信 息 渠 道 的 “ 安 全 阀 ” ,过 滤 掉假 信 息 和 无 价 值 信 息 ,精 加 工 有 价 值 信 息 成 新 闻 ,为 群 众 生产 生 活
浅论新 闻报道如何做到贴近群众
于 畅
( 吉林 日报社
吉林 长春
1 3 0 0 0 0 )
【 摘要】 新 闻工作者应抓 好 四方 面工作 让新 闻报 道贴近群众 :在 思想上 ,树立 “ 以民为本” 的意识 , 自觉为 民服 务 ;在行 动 中,努 力构建 畅通的信息沟通 渠道 ,及时 了解社情 民意 ;在报 道 内容上 ,将事件 挖 深、做透 ,为群众贡献 高品质新 闻;在 写作语言上 ,讲真话、讲 百姓 听得 懂的话 ,增加亲和度 。 [ 关键词 】贴 近 群 众 树 思 想 建 渠 道 挖 深 井 改 文 风 [ 中图分类号 ]G 2 1 2 . 2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5 3 4 9( 2 _ 0 1 5 )0 1 —0 0 6 5 —0 2


树思想
思 想 是 行 动 的 指 南 。 新 闻 工 作 者 首 先 当 树 立 “以 民 为 本”的思想 ,端 正态度 , 自觉俯 下身去亲近群众 ,才能更好 地 “ 为民服务 ”。 新 闻 工作 者 是 新 闻报 道 的主 体 。 新 闻报 道 要 贴 近 群 众 , 首先要求新 闻工作者树立 “ 以 民 为本 ”的 思 想 ,端 正 态 度 , 到群 众 中去 。正如 2 0 世纪 新 闻巨子 范长江 所 说 : “ 一 张 报 纸 , 一 个 记 者 , 其 基 础 在 群 众 , 前途 也 在 群 众 。 ” 新 闻 报 道 既要 “ 从群众 中来 ”,又 “ 必须 到群众 中去 ”,发挥好为 民 服务的功能 。 到群众 中去 ,知易行难 。消除 自己的心理 隔膜 成为新 闻 工作者知行合 一的关键第一步 。新闻工作者要从 主观意愿 出 发, 以 “ 服 务群众 ”为 己任 ,放 下架子、俯下 身子、投入感 情 , 把 为 群 众 服 务 变 成 一 种 自觉 行 为 ,与 群 众 心 理 零 距 离 , 沟通无障碍 。 与 群众 打 交道 ,新 闻工 作者 要特 别注 重 自己的一 言一 行 、 一 举 一止 , 时 刻 把 群 众 的感 受 和 诉 求 放 在 心 上 。 一 般 来 说 , 群 众 遇 到 困 难 ,投 诉 无 门或 者 久 拖 不 决 ,才 会 想 到 找 媒 体— — 群 众 视 媒 体 具 有 匡 扶 正 义 、 主 持 公 道 的力 量 。 记 者 如 能 以高 度 的社 会 责 任 感 和 实 事 求 是 、 严 谨 细 致 的 工 作 作 风 , 对 问题 进 行 全 面 了解 、深 入 报 道 , 引 起 社 会 普 遍 关 注 乃 至 有 关部 门的重视 ,使难题得到解 决,这时 ,记者才 没有辜负群 众 的 信 任 ,真 正 成 为 群 众 的贴 心 人 。 由于 工 作 性 质 较 为 特 殊 , 记 者 往 往 被 人 们 称 为 “ 无 冕 之 王 ” 。然 久 而 久 之 ,有 些 记 者 便 真 端 起 “ 王 ” 的 架 子 ,丢 弃 了入 行 时 为 民 服 务 的初 衷 与 热 情 。 近 年 , 隐 瞒 负 面 消 息 、新 闻 广 告 化 操 作 、 恶 意 炒 作 、虚 假 新 闻 和 有 偿 新 闻 等 丑 恶 现 象 的 频 频 孽 生 , 便 是 这 种 危 险 思想 的 蔓 延 ,殊 值 警 惕 。 利 剑 高 悬 头 顶 ,警 钟 长 鸣 心 问 。所 有 新 闻 工 作 者 都 当 以 “ 一 日三 醒 吾 身 ”为 必 修 课 , 时 时 检 醒 自己 的 思 想 是 否 偏 离 了 “ 以 民为 本” “ 为 民服 务 ” 的正 确 航 向 。
真正好的把关人绝不会为追求收视率收听率阅读率搞一些格调低俗古怪离奇逗乐寻趣窥探隐私的内容去吸引猎奇的眼球而是会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辨别真假从纷繁芜杂的事实材中精选价值如同信息渠道的安全阀过滤掉假信息和无价值信息精加工有价值信息成新闻为群众生产生活服务为民生决策提供支持
现代交际
2 01 5年 1 月 : F d 总 第 40o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