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中学高三地理小专题复习与训练33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启东中学高三地理小专题复习与训练3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一、考点回顾1.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区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于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来说,可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比较开始,探寻形成气候差异的原因,再比较地貌、地质、水文等的差异,探寻产生土壤、植被等差异的原因。
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
一般来说,两个区域人类活动的差异,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复种制度等),以及住房样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2.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商业活动、交通运输、人口等)。
二、专题训练读我国某年东中西部GDP分布、网民数分布和人口数分布比较图,回答1~2题。
1.三大经济地带中,网民分布的密度最大的是A.东部B.中部C.西部D.无法判断2.图中信息反映出A.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故互联网发展基础好B.我国中西部地区因人口相对较少,故网民比重较低C.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网民比重均超过人口所占比重D.我国东部地区的网民比重是其人口比重的两倍多不同区域要素的组合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
结合中国政区图,完成3~5题。
3.甲区域和乙区域气候的差异是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B.甲区域降水较少C.乙区域气候的大陆性较强D.甲区域高温多雨4.符合乙区域土地特点的是A.此地区的水稻土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5.丁省与丙省相比A.劳动力资源丰富B.陆路交通便捷C.第一产业比重小D.第三产业比重小读下图,回答6~8题。
6.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土壤不同B.热量不同C.降水量不同D.地形不同7.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A.气候资源优势B.动物资源优势C.劳动力资源优势D.土地资源优势8.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的特征的是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③水稻土④水田⑤水稻种植业⑥综合性工业基地⑦重工业基地⑧旱地耕作业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⑤⑥⑦⑧D.②⑦⑧9.读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略图,完成下列各题。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中地理人教必修3 区域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中国三个经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课后微练习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1.适于中部地带的发展方向的是A.大力开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学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档消费品工业B.重点开发长江上游地区能源和矿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C.建设成为我国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农牧渔副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基地D.广泛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国际金融业2.下列省级行政区与其所属区与三个经济地带对应正确的是A.吉林、辽宁、浙江——东部经济地带 B.内蒙古、陕西、西藏——西部经济地带C.江西、福建、上海——东部经济地带 D.安徽、湖南、山西——中部经济地带3.划分三个经济地带依据的是()A.自然条件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历史背景 D.产业结构4.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并非是由于()A.气候湿润、雨热同期B.低平的丘陵和平原地形C.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D.濒临海洋、对外交往便利5.分别位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一组省级行政区是()A.广西、江西、陕西 B.山东、辽宁、青海C.北京、四川、甘肃 D.浙江、湖北、黑龙江6.东部地带发展的优势是()①集中了我国最主要的工业区和农业基地②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出口份额高③具有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明显优势④在沿边经济贸易上有较大优势⑤具有高科技文化的优势A.①②③ B.③④⑤C.①②④ D.①②⑤7.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为东部和西部,再分别分为南北两部分,并分别命名为“绿色中国”“黄色中国”“银色中国”和“金色中国”。
据此回答(1)~(3)题。
(1)“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A.“银色中国”与“金色中国”以冈底斯山为界B.“金色中国”与“黄色中国”的分界线包括太行山C.“黄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D.“银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巫山(2)应该说这位教授的中国之行还欠一部分,这部分应该命名为()A.“黑色中国” B.“白色中国”C.“红色中国” D.“蓝色中国”(3)我国这四个区域划分的依据是()①地形②气候③水文④植被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8.下列有关三个地带经济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东部经济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B.就经济发展速度而言,中部最快,东部次之,西部较慢C.就人均GDP而言,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较低D.就国民生产总值而言,东部经济地带等于中、西部的总和9.读下表,完成第1~3题。
江苏省启东中学届地理复习专项练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_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_练习含答案
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课后练习(1)1.下列我国重点开发区中,经济结构逐步从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贸为主的是A.沪宁杭B京津唐C.海南岛D辽中南2.读下表,完成1~3题。
1.表中三个地带,农业构成差异最大的农业部门是( )A.种植业和林业B.林业和牧业C.渔业和牧业D.种植业和渔业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个地带农业部门比重一直在下降的是( )A.种植业和林业B.林业和牧业C.渔业和牧业D.种植业和渔业3.造成三个地带农业部门差异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A.气候、劳动力、自然资源B.科学技术、劳动力、交通运输C.气候、地形、自然资源D.气候、地形、科学技术3.近年来长江三角洲重化工业不断向北集中,在原有工业基础上,形成了国家级的重化工业基地。
据此回答1~2题。
1.重化工业不断向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是()①城市地区地价上涨②为了缓解城市地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③北部人口众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④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2.从重化工企业生产的特点看,其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①水运②高速公路③航空④铁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4.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地关系的变化是()A.不协调→协调→不协调B.不协调→协调C.协调→不协调→协调D.协调→不协调5.促使海南岛外运反季节瓜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的决定性因素是()A.水热资源丰富B.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影响C.城市和工业的迅速发展D.市场需求量的增加6.关于成长阶段区域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最大B.加工工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C.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增强,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快D.区域社会经济表现出均衡的发展7.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其中排序正确的是()①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③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④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⑤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①C.③④⑤①②D.④⑤①②③8.区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区域发展阶段( )A.传统农业占绝对优势,工业化尚未起步B.区域内部的差异比较大C.区域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规模小D.整个区域处于不均衡的发展状态9.就工业结构来说,我国具有的基本特征是()A.南重北轻,东轻西重B.南轻北重,东轻西重C.南重北轻,东重西轻D.南轻北重,东重西轻10.美国的“阳光地带”是指()A.北部的五大湖区B.东北部工业发达区C.东西沿海平原区D.南部和西部地区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2.答案:1.D 2。
江苏省启东中学届地理复习专项练习城乡分布_区域城镇体系与城乡发展_区域城镇体系_练习含答案
区域城镇体系课后练习(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中国也深受这种经济结构的影响。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
这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从强化转向弱化的信号,表明我国开始步入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的新时期。
材料2:为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各地根据不同的发展基础选择不同的道路。
下图是两个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所创造的城乡协调的成功模式。
?江苏苏南与山东诸城城乡发展模式(1)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是(多选)( )A.农村贫困现象严重B.城市向农村的污染转移导致农村环境恶化C.资源缺乏统筹安排D.城乡之间交通拥堵(2)江苏苏南模式中完善城镇体系的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从产业结构方面分析山东诸城城乡协调模式的成功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列举一个该地区发展农产品工业的产业链________(农产品)→________(农产品加工业)。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是相互排斥、独立的B.城市虽有等级差别,但其在区域中的作用是相同的C.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D.城市等级越低,服务范围越小3.读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之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年)(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市域城镇分为市域中心城市(都市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黔江)、次区域性中心城市[长寿等25个区县(自治县)政府所在地城镇]、中心镇(规划95个)和一般镇(规划至2020年,400个左右)五个等级。
江苏省启东中学届地理复习专项练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_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_练习(2)含答案
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课后练习(2)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许多乡镇从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工业化阶段,其产业结构的转变模式是A.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B.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C.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D.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2.美国“五大湖”沿岸产业由匹兹堡等个别中心,逐步向东、西方向发展,这一时期该区域处于发展的A.初期阶段B.成长阶段C.再生阶段D.转型阶段3.某跨国公司在中国某市投资建设自动化的食用油生产厂,用国际市场上的大豆为原料,生产食用油。
据此完成(1)-(2)题。
(1)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建设食用油生产厂,主要是因为中国()A.消费市场广阔 B.劳动力资源丰富C.技术力量雄厚D。
生产成本低廉(2)该食用油生产厂应靠近( )A.商贸中心B。
机场C.火车站 D.港口4.在马来半岛沿海平原和中央山脉之间的山麓丘陵地带,不仅适于种植橡胶,而且又是锡矿带的主体,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胶锡地带”。
近年来,“胶锡地带”的橡胶和锡矿石的生产出现滑坡,而电子装配、化工、机械等一大工业部门代之而起,“胶锡地带”已向“制造业带"转化。
结合以上材料,分析问题:(1)该区域由“胶锡地带”向“制造业带”转化的主要原因是()①“胶”、“锡”属于初级产品,附加值在国际贸易中居不利地位②马来西亚利用本国自然资源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③科技力量雄厚,国内市场广阔④有效的产业政策和高水平的教育投入,推动了产业升级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D。
①②③(2)目前,该区域正处于( )A.初期阶段 B.成长阶段C。
衰落阶段D。
再生阶段5.《人民日报》2009年7月27日报道:20多年前,珠三角承接了来自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的产业转移,奠定了今日辉煌的基础.20多年后,珠三角面向内地的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又不期而至。
江苏省启东市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经济联系(2)练习 新人教版
区域经济联系1.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逐步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对其利弊分析正确的是( )①对东部地区而言能缓解“民工荒”②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将丧失③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④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产业链不成熟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2.“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为我国正在建设的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三项工程,回答(1)~(2)题。
(1)“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两项工程的实施,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好处是()A.优化能源消费结构B.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C.消除污染D.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2)“南水北调”工程有东、中、西三条线路,最先启动的是东线,其原因是()A.东线水可以自流,减少工程量B.东线水质明显优于中、西线C.东线有可利用的河道,工程量较小D.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京杭运河的运输能力3.新浪网2011年5月27日消息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本首相菅直人与韩国总统李明博于5月22日举行首脑会谈时达成一致,将加速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商讨。
原定在2012年完成的三国自由贸易区官产学联合研究,将提前在今年内完成。
中日韩三国还同意努力在今年内完成三国投资协定谈判。
虽然各方都没有提到东亚共同体,但实际上而言,这就是三国向东亚共同体方向努力的一个重要步伐。
“东亚共同体”再一次成为全球性热点话题。
阅读资料完成(1)~(2)题。
(1)“东亚共同体”()A.在国家主导下进行B.是经济全球化的体现C.通过地方政府的协商而形成D.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规范经济运行的国际规则(2)“东亚共同体”内的各成员国之间应()A.消除贸易壁垒,保留非贸易壁垒B.商品和资本跨国界自由流通C.生产资料、信息参与全球性配置与重组D.逐步建立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4.材料一2009年12月8日新华网:《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等9个城市,经过改革开放30年发展,珠三角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地区生产总值1998年超过新加坡,2003年超过香港地区,2007年超过台湾地区。
江苏省启东市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类型(2)练习新人教版
区域的类型1.下列区域中有明确界线的是( )A.文化区域B。
行政区域 C.气候区域 D.商业区和住宅区2.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整体性B.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C.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D.区域内部的特征性质绝对一致3.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A.地理差异是划分的基础B.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C.人们划分的目的不同D.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4.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是在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地区,有明显的界限B.区域是自然生成的,以自然的山脉和河流为界C.区域可以有不同等级不同类型,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D.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因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差异不大5.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关于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是客观不存在的B.区域的边界是明确地C.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D.划分区域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方法和指标相同6.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①行政区②自然带③热量带④干湿地区⑤三江平原⑥青岛市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⑤⑥ D.①⑥7.区域划分以地理和经济特征为基础。
回答(1)—(2)题(1)下列各项合理描述区域特征的是()A.区域是自然形成的而非人为划分的B.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但是没有明确的边界C.所有的区域之间都有严格的界线,例如省份的划分D.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2)下列地区发挥当地优势,实施相应措施最合理的是( )A.甲同学的家乡耕地面积大、盐碱地分布广,因此不能发展农业只能发展工业B.乙同学的家乡乡镇企业很多,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应该发动所有农民弃农进厂C.丙同学的家乡矿产资源丰富,应该大力开发矿产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D.丁同学的家乡荒漠化问题十分严重,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放在首位8.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不同。
启东中学高三地理小专题复习与训练:3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推荐下载
一、考点回顾1.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区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于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来说,可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比较开始,探寻形成气候差异的原因,再比较地貌、地质、水文等的差异,探寻产生土壤、植被等差异的原因。
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
一般来说,两个区域人类活动的差异,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复种制度等),以及住房样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2.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商业活动、交通运输、人口等)。
二、专题训练读我国某年东中西部GDP 分布、网民数分布和人口数分布比较图,回答1~2题。
1.三大经济地带中,网民分布的密度最大的是A .东部B .中部C .西部D .无法判断2.图中信息反映出A .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故互联网发展基础好B .我国中西部地区因人口相对较少,故网民比重较低C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网民比重均超过人口所占比重D .我国东部地区的网民比重是其人口比重的两倍多不同区域要素的组合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
结合中国政区图,完成3~5题。
3.甲区域和乙区域气候的差异是A .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B .甲区域降水较少C .乙区域气候的大陆性较强D .甲区域高温多雨4.符合乙区域土地特点的是A .此地区的水稻土有机质含量较高B .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C .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D .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5.丁省与丙省相比A .劳动力资源丰富B .陆路交通便捷C .第一产业比重小D .第三产业比重小读下图,回答6~8题。
6.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 .土壤不同B .热量不同C .降水量不同D .地形不同7.甲图中P 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A .气候资源优势B .动物资源优势C .劳动力资源优势D .土地资源优势8.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的特征的是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 ⑥综合性工业基地 ⑦重工业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⑤⑥ C .⑤⑥⑦⑧ D .②⑦⑧9.读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略图,完成下列各题。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考地理 小专题复习与训练 2.9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可持续发展一、考点回顾1.采猎文明时期,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环境问题不严重。
人类与环境保持一种原始的关系。
2.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对抗性,环境趋于恶化,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3.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人地关系全面,矛盾迅速激化。
4.新技术革命以来,寻求人地的道路,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
5.人地关系出现了科学的萌芽的时期是文明时期;人地矛盾最尖锐的时期是文明时期。
6.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发生演变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人地矛盾(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使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7.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对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可持续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即:持续发展、持续发展和持续发展。
其中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率、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9.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原则内容要求公平性原则代际间、同代人间、国家地区间、人与其他物种间要公平。
各国有权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等共同性原则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方性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考地理 小专题复习与训练 3.1 区域的含义
区域的含义一、考点回顾1.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单一或综合)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边界),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分为下一级区域(区域有大有小)。
2.区域的主要特征:①区域有一定的界线。
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界、界等;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如区、区、方言区、农业区等。
②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性和性(整体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性(性)。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如矿区的矿产资源优势,旅游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特色,中心商务区的商业和服务功能(包括商务枢纽职能、交通中心职能、房地产开发职能、旅游职能等主要功能)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性)。
3.区域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
4.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①34个省级行政区:个省、个自治区、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②熟悉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轮廓、相对位置等。
③熟悉与我国陆上相邻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附:①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状况、、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大致上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②区域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是:第一产业指;第二产业指和;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等)。
二、专题训练右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A.河流、明确的 B.湖泊、模糊的C.交通线、模糊的D.山脉、明确的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A.化学工业 B.建材工业C.电子工业D.纺织工业读黄河流域图,回答3~4题。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讲义(经典打印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高考考纲: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一、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肯定差异,区域内部也有相对差异。
(3)开放性:区域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二、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以日本和英国为例日本英国自然环境相像性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地处中纬度,气候暖和潮湿位置亚欧大陆东侧亚欧大陆西侧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多火山、地震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织分布气候季风气候,海洋性显著,南北差异大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森林覆盖率高以草地为主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密集,流量平稳,多有运输河连通矿产资源贫乏煤、铁、石油经济发展相像性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充分发挥岛国的优势经济特点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布局临海型布局“资源型”布局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精耕细作畜牧业发达;高产值园艺农业人口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3.我国的三大自然区(1)划分指标:地形和气候。
(2)三大自然区: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青藏高寒区。
界线:Ⅰ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吻合;Ⅱ大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Ⅲ大致沿横断山脉一线。
三、地理信息技术及应用特点和功能简洁理解遥感(RS) 地表视察、地理数据收集是什么?有什么?(拍照)全球定位系统(GPS) 空间位置(地理坐标)的确定、导航在哪里?(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 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应用为什么?有何联系?怎么做?怎么办?(信息处理)(2019·北京文综)读下图,回答1~2题。
1.芬兰()A.盛行西风,终年温柔多雨B.山区水土流失严峻,城镇数量少C.人口稀疏区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D.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业发达2.燕麦种植北界呈图示走向,主要是由于该国() A.东部地区的河湖密布,浇灌条件B.西部受暖流、地形影响,气温偏高C.东南部土层较深厚,耕作技术高D.西北部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2019·海南地理)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
江苏省启东市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西部大开发(1)练习 新人教版
西部大开发1.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部首先应向西部迁移的产业是①高科技产业②高耗能产业③高原料消耗产业④高污染工业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2.西部大开发中的青海、新疆都提出了“以科技为先导,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下列关于两省“特色经济”的叙述中,属于青海省的是( )①全国的钾肥基地②我国特色产品加工、出口基地③全国的石油、天然气能源基地④我国的水电基地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 D.①④3.为加强东部和中西部联合,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今后将把哪些工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1)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2)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3)部分高耗能、高原料消耗、大运输量的企业(4)技术密集型企业A (1)(2)B (2)(3)C (1)(3)D (2)(4)4.在与东部地区的合作中,西部地区主要输出()A.资源与能源 B.劳务和信息C.资金和技术 D.纺织原料与燃料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9年10月16日,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合作论坛在成都开幕,10年前的西博会吹响了西部大开发的号角,10年过去了,此次西博会使得西部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温家宝总理在开幕式上强调,中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心不会动摇,政策不会改变,力度不会减弱。
材料二西部大开发10年间,西部地区新增公路通车里程88.8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9万公里,新增铁路营业里程8000多公里;民用机场达到79个,占全国机场总数的49.4%。
10年间,有近20万家东部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创业,投资总额超过2.2万亿元。
2008年,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66.2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068亿美元。
材料三本届西博会签订投资总额5911亿,又创历史新高。
优势自然资源在吸引众多投资者的同时,也成就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记者从甘孜州商务局获悉,今年西博会上该州预计签约项目11个,签约金额达40.88亿元,这些项目包括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能源、旅游、矿产等优势资源的开发。
江苏省启东市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练习 新人教版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下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方式,正确的是()A.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产量B.在内蒙古高原上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林果业C.在河西走廊上退耕还牧,进行合理放牧D.在山西省大力开办小煤窑,提高村民收入2.关于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土壤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②土壤的肥力是自然形成的,与人类活动无关③肥沃的土壤,上层多为粉砂壤质地,下层多为粘壤质地④气候条件是影响土壤类型的重要条件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3.下列土地利用形式,属合理经营管理、用养结合的是()①南方红壤区补充熟石灰,增施有机肥②黄土高原地区,发展耕作业③青藏高原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④黄淮海地区,小麦返青时,浇水施肥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4.区域发展过程中,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地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这一阶段是A.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B. 工业化阶段C.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D. 起步阶段5.读下表关于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料,结合有关知识完成(1)-(2)题。
①水热条件组合较差②农业科技水平较低、传统经验丰富③农业投入不足④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粗放经营⑤土壤差异⑥生产习惯差异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④⑤(2).长江三角洲粮食生产商品率较东北地区低是因为( )①水网稠密,耕地破碎,生产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较低②人口密集,人均耕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③农业投入不足④土壤条件较差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6.海南岛的海岸带在开发布局上的重点是 ( )A.大力建设港 B.大力建设工业加工区C.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D.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7.依据调查内容,区域调查大体分为综合性调查和专题性调查两类。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属于综合性调查内容的是( )A.人口及其流动情况调查B.聚落分布特色调查C.旅游地理研究开发调查D.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研究(2)下列属于专题性调查内容的是( )A.庐山气候资源调查研究B.区域产业结构状况C.庐山人口流动状况调查D.庐山的城镇建设状况8.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 )A.野外实地考察 B.调查访问C.问卷调查 D.路线考察9.关于海南岛的地形、地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南岛地形以平原为主,分布于沿海地区B.山地丘陵带是海南岛面积最大的环带C.海南岛地势西高东低D.海南岛地形由中部向四周依次为山地、丘陵、台地、平原10.下表示意大庆工业内部结构历史演变情况。
江苏省启东市高三地理总复习 人类与环境练习 新人教版
人类与环境1.人类对待环境的正确态度是( )。
A.人类可以无限制地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和物质B.正确协调人类自身发展、社会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C.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D.停止社会发展,恢复原始环境面貌2.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 )A.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天然环境B.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人工环境C.以人类为中心的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D.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生物圈3.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
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
据此回答(1)~(2)题。
(1)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A.病虫害防治不力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C.生存环境改变D.人为破坏严重(2)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①加剧水土流失②诱发地质灾害③增加酸雨频率④影响生态群落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A.①②④ B.①③⑤C.①②③ D.②③④4.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人类受环境的制约比较小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C.产业革命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5.下列符合环境伦理观的是( )A.草原发展畜牧业,载畜量越多越好B.山地丘陵植树造林,严禁砍伐C.封山育林,定期开禁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促进农业高产稳产6.以下反映了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是( )A.伦敦烟雾事件B.渤海伏季休渔C.华北地区超采地下水D.赤潮的发生7.解决人类与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两者的统一,其根本目的是( )A.研究人类如何向良性方向发展B.控制人口增长,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C.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生产力D.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8.下列措施中符合环境伦理观的是( )A.森林采伐量应高于木材自然增长率B.在呼伦贝尔草原扩大耕地面积,建立商品粮基地C.黄土高原上退耕还林,走农、林、牧、副综合发展的道路D.长江中游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9.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早在1972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就同意将“世界环境日”定在每年的( )A.5月31日 B.6月25日 C.6月6日 D.6月5日10.下列不属于生态破坏的环境问题是( )A.巴西热带雨林的破坏 B.欧洲的酸雨危害C.中国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D.非洲热带草原地区的荒漠化参考答案:1.答案: B解析:正确协调人类自身发展、社会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是对待环境的正确态度。
江苏启东中学高考地理小专题复习与训练.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0.西电东送北中南三通道:
北通道: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陕西、内蒙古的坑口电输往京津唐地区。
中通道: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电输往华东地 区(主要水电站有二滩、葛洲坝、三峡)。
南通道: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电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电输往珠江三角洲。
5.下列关于川气东送工程说法正确的是
①川气东送工程主干道在湖北省内线路最长②川气东送工程主干道避免了穿越长江
③工程沿线自然带表现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④川气东送有利于改善沿线城市大气质量
A.①②ﻩB.①④ﻩC.②③ﻩD.②④
6.2010年同2005年相比,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出现的变化是
①能源消费结构以可再生能源为主
5.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自然原因:河流径流总量小(水资源总量少);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春季降水小,蒸发量大;降水多集中在七、八月,多暴雨,常以洪水形式流失。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小;耕地面积广,经济较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污染严重。
6.南水北调的原因:
C.减轻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D.促进沿线地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甲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我国方水多,方水少,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7.南水北调工程对沿线地区的影响(以东线工程为例)
①积极影响:南水北调将有效缓解地区水资源的紧缺状况,促进其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与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考地理 小专题复习与训练 3.6 区域环境与发展
区域环境与发展一、考点回顾1.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者其它因素,导致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2.我国西北荒漠化(1)我国西北荒漠化的原因自然原因: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加上高大山地阻挡,受海洋影响小,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荒漠化面积大。
人为原因:过度、过度、过度、资源利用不当等。
(2)西北荒漠化的危害①荒漠化的发展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直接影响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②土地荒漠化造成细沙裸露地表,为沙尘暴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沙源,加剧了我国地区冬春季节的天气。
(3)西北荒漠化的防治防治荒漠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
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恢复自然植被,治理重点是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要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整治。
具体治理措施有:①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生态移民等;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如“三北”防护林工程);③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牧,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⑤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等)。
3.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②降水集中在,多暴雨;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毁林开荒、粗放耕作、露天开矿等)造成植被(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①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产量降低;②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并淤积在下游河床,导致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③使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①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②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③在沟谷打坝淤地、修建水库、营造防护林;④在缓坡修筑梯田等。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考地理 小专题复习与训练 3.9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一、考点回顾1.在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不同区域的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的构成各不相同。
因此,在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时,首先应分析该区域的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结构;同时,还要明确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的特点。
能源资源包括水能等可更新资源和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更新资源两大类,而矿产资源则都是不可更新资源。
因为,对于可更新和不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措施也是各不相同的。
(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够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例如,长江三峡地区,主要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主要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及晋西、晋中和晋东南的铝土矿等;新疆塔里木盆地主要蕴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等等。
其中,除长江三峡地区的水能资源为可更新资源外,其余都为不可更新资源。
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工期场,兴建水库要淹没大量土地,要移民;建成后,运转成本低,输送比较方便,同时,兴建的水库还具有防洪、灌溉、水产养殖、航运、旅游等综合效益等;但要防止水库的泥沙淤积等。
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矿物燃料),其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属不可更新资源,并且,这些化石燃料除了可作为能源外,还可作为化工原料。
因此,煤、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更应注意提高利用效益。
2.在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对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
所以,在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时,还应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通过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以说明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区域可持续的有利因素和制约条件。
例如,山西煤炭资源丰富,但该地区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交通运输能力不足,这些都制约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所以要发展坑口电站,把煤炭转换成电能输出;同时,也应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重化工业。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考地理 小专题复习与训练 3.3 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一、考点回顾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在不断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之而改变。
同样的自然条件,在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低下阶段,可能是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阶段,有可能逐渐转变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
随着人类改造地理环境能力的增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小。
2.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传统农业占有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型工业和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分布。
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贸易规模甚小,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大多数劳动力从事生产活动,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此时,区域内的因子数较少,空间结构关系简单,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这个阶段,往往是由某一自然资源,或便利的交通位置,或人文资源(技术)等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了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3.工业化阶段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业和业大规模转移。
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基地。
此时,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地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
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在区域的中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物质、能量的输入、输出大幅度地增加,人地关系随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区域生态关系也随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在这个阶段,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4.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加工制造业向型和型全面升级。
江苏省启东市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2)练习 新人教版
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1.读我国四川、江西、内蒙古、上海四个省级行政区人口、耕地资料表,完成(1)—(2)题。
A.四川、江西、内蒙古、上海B.四川、上海、江西、内蒙古C.四川、内蒙古、江西、上海D.上海、四川、江西、内蒙古(2)关于四个省区从1996-2004耕地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对应正确的是()A.甲省区—退耕还草,大力发展畜牧业B.乙省区—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C.丙省区—退耕还林,扩大森林面积D.丁省区—城市化发展建设占地多2.塔里木河的汛期出现在夏季,是因为()A 流域内夏季降水丰富B 夏季湖泊水补给丰富C 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D 夏季地下水补给丰富3.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形有()A 黄土高原、三江平原B 渭河谷地、汾河谷地C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D 泰山、长白山天池4.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
该图是他们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
据此回答问题。
(1)不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A.天气严寒 B.地面辐射强 C.微风 D.大气逆辐射强(2)为了探究霜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小组成员在棉花试验田上铺了一层粗砂进行试验。
与不铺砂的棉田相比,铺砂棉田的A.霜冻发生机率增加 B.霜冻发生机率减少C.棉花花期不变 D.棉花花期滞后5.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非常明显,该图为我国某种主要农作物不同省份的农时图,其中时间为该农作物最迟的播种和收获时间,读图完成问题。
在K省收获该农作物期内,N省最有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是()A.连续降水带来的洪涝 B.台风肆虐C.寒潮频繁来袭 D.受副高控制下的伏旱6.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据此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回答问题。
【配套K12】江苏省启东市2018届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从因特网上搜集到的两则信息,分析回答:(8分) 资料一:东北曾是世界著名的商品大豆产区,是我国主要食用油的来源。
自加入WTO 后,2001年江苏某榨油厂即进口美国大豆1396万吨,约相当于我国一年的大豆产量,同年东北大豆却有七成积压在农村。
资料二:东北和美国进口大豆的产销成本调查(1)2001年江苏某榨油厂“舍近求远”从美国进口大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请你分析造成东北大豆生产成本差异的主要原因。
(3)该学习小组要将研究成果“东北大豆的出路”呈报给政府供决策参考。
如果你是小组成员,你会提出哪些建议?2.下列地区发挥当地优势,实施相应措施正确的是()A.甲同学的家乡耕地面积大、盐碱地分布广,因此不能发展农业生产B.乙同学的家乡乡镇企业很多,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应该鼓励农民弃农进厂C.丙同学的家乡矿产资源丰富,应该大力开发矿产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D.丁同学的家乡荒漠化问题十分严重,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放在首位3.产业比重与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搭配正确的是A.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B.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工业化阶段C.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D.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4.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诸多不同。
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①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其原因是?②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其原因是?③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其原因是?5.有关区域发展转型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B.区域发展面临失业率升高、人口增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C.经济增长加快,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D.人地关系已趋于缓和6.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千姿百态,人类活动也是千差万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考点回顾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在不断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之而改变。
同样的自然条件,在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低下阶段,可能是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阶段,有可能逐渐转变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
随着人类改造地理环境能力的增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小。
2.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传统农业占有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型工业和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分布。
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贸易规模甚小,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大多数劳动力从事生产活动,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此时,区域内的因子数较少,空间结构关系简单,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这个阶段,往往是由某一自然资源,或便利的交通位置,或人文资源(技术)等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了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3.工业化阶段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业和业大规模转移。
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基地。
此时,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地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
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在区域的中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物质、能量的输入、输出大幅度地增加,人地关系随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区域生态关系也随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在这个阶段,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4.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加工制造业向型和型全面升级。
第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第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产业,科技、教育、金融、贸易、信息、旅游等部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的水平。
从空间结构来看,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
(特点:通过采取措施,区域产生新的增长活力。
措施:①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②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
人地关系: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二、专题训练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活动不断向全球范围扩张,尤其是承担生产任务的工厂大量外迁,工厂少了,必然引起国家原有的生产体系出现一定程度的空洞,发达国家更多地把力量投向所谓的高科技产业时,原有生产体系中的空洞却远非高科技可以弥补,这也就是现在经济学界经常讨论的“产业空洞化”问题。
据此回答1~2题。
1.工厂大量外迁,出现“产业空洞化”,处于区域发展的A.初期阶段B.成长阶段C.转型阶段D.再生阶段2.下列关于发达国家“产业空洞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促进了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B.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加快城市化的进程C.导致了资金、技术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D.从某种意义上看,本质就是经济全球化过程的表现下图是“某区域不同时期示意图”。
据图完成3~4题。
3.有关该区域20世纪80年代初聚落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B.受地形影响,聚落间联系不便C.聚落间均有便捷交通线路相连D.聚落沿河流、交通线分布明显4.下列不属于该区域20年来发生的明显变化是A.交通条件明显改善B.矿产资源得到开发C.旅游业的兴起 D.再城市化明显城市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读“某城市空间分布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5~6题。
5.图中四个阶段按时间的发展演变顺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①④③②6.图中发展阶段表明A.①阶段以农业为主体,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明显B.②阶段区域以小城镇为主,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小C.③阶段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D.④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区域处于不平衡状态某区域的主导产业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过程:木材工业→蘑菇养殖业→采石业。
据此回答7~8题。
7.该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见证了当地①人口增长过快②主导产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③产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④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今后该区域的发展方向是①迁出居民,减少环境人口容量②发展多元化产业③进一步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增加居民收人④保护和培育森林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9.2012年,南沙新区发展被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南沙新区打造成“内地连接港澳的商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培训基地、临港产业配套服务合作区”。
结合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沙地理位置示意图材料二2000年以来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示意图(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区域划分标准是什么?区域分界线有何特点?(2)随着南沙新区的发展,区域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3)南沙新区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有哪些?(4)从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你认为珠三角地区目前处于区域发展的什么阶段?试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10.山东枣庄是一个因采煤而兴起的城市,曾经为国家经济的复苏和振兴做出过重大贡献。
但是,作为一个老能源工业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面临着许多与类似地区相似的问题。
近年来,枣庄的工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建材、电力、化工、纺织已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经过环境治理,枣庄面貌焕然一新,现为全国煤城中有名的卫生城市,也是一座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新兴旅游城市。
据此及下图回答问题。
(1)枣庄市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2)“作为一个老能源工业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面临着许多与类似地区相似的问题。
”试分析这些问题可能是哪些?(3)近年来,枣庄已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要继续取得更大的发展,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9.(1)行政区界线。
区域界线较为明确。
(2)交通网络更加密集,城市地域不断扩大;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增大,产业结构更为优化。
(3)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靠近港澳,受辐射影响较大;土地面积较广,区域发展空间较大。
(4)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现代化的交通信息网络已经形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较高的水平。
10.(1)枣庄的发展经历了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现正向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转变。
(2)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结构偏重,资源消耗过多,部分资源面临枯竭;生产设备老化,技术工艺滞后,产品竞争力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
(3)继续发挥原有的建材、电力、化工、纺织等产业优势;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改进技术工艺,使之成为高水平、高技术、高效益的工业基地;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加强资源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快污染治理,搞好生态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活动不断向全球范围扩张,尤其是承担生产任务的工厂大量外迁,工厂少了,必然引起国家原有的生产体系出现一定程度的空洞,发达国家更多地把力量投向所谓的高科技产业时,原有生产体系中的空洞却远非高科技可以弥补,这也就是现在经济学界经常讨论的“产业空洞化”问题。
据此回答1~2题。
1.工厂大量外迁,出现“产业空洞化”,处于区域发展的( )。
A.初期阶段B.成长阶段C.转型阶段D.再生阶段2.下列关于发达国家“产业空洞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促进了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B.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加快城市化的进程C.导致了资金、技术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D.从某种意义上看,本质就是经济全球化过程的表现解析工厂大量外迁,导致高失业率,人口减少,属于转型阶段的特点。
发达国家的工厂大量迁往发展中国家,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答案 1.C 2.B下图是“某区域不同时期示意图”。
据图完成3~4题。
3.有关该区域20世纪80年代初聚落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B.受地形影响,聚落间联系不便C.聚落间均有便捷交通线路相连D.聚落沿河流、交通线分布明显4.下列不属于该区域20年来发生的明显变化是( ) A.交通条件明显改善B.矿产资源得到开发C.旅游业的兴起 D.再城市化明显解析第3题,20世纪80年代初该区域聚落分布的主要特点是沿河流、交通线分布;图示区域为我国江南丘陵地区;聚落间联系不便,河流成为阻碍联系的主要因素。
第4题,该区域20年来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矿产资源得到开发;温泉的开发,使旅游业兴起;出现乡村城市化。
答案3.D 4.D某区域的主导产业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过程:木材工业→蘑菇养殖业→采石业。
据此回答5~6题。
5.该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见证了当地( )。
①人口增长过快②主导产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③产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④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今后该区域的发展方向是( )。
①迁出居民,减少环境人口容量②发展多元化产业③进一步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增加居民收人④保护和培育森林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第5题,由该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可推知该地区曾为森林资源丰富的山区,所谓“靠山吃山”,该地主导产业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
第6题,随着该地生态环境的恶化,今后该区域的发展方向应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由单一的资源开发型经济结构向多元化经济发展。
答案 5.D 6.D城市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读“某城市空间分布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7~8题。
7.图中四个阶段按时间的发展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①④③②8.图中发展阶段表明( ) A.①阶段以农业为主体,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明显B.②阶段区域以小城镇为主,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小C.③阶段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D.④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区域处于不平衡状态解析第7题,本题考查城市的空间分布,属于中等难度题。
解题关键是搞清城市的发展阶段与社会、经济关系密切,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并形成了一些卫星城,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第8题,本题考查城市空间分布各阶段的特点,属于较难题。
解题关键是明确各阶段城市空间分布的特点,②阶段为离散阶段,对应于自给自足式,是以农业为主体的阶段,以小城镇发展为主,缺少大中城市,没有核心结构,构不成等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