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小康体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基于小康体育广义概念的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构建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构建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构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和构建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需求。

文章首先回顾了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现有体育课程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强调了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后,文章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出发,对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内涵、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构建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基本原则和实施策略。

文章展望了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前景,为推动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离不开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理论基石主要包括现代教育理论、体育科学理论以及健康促进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这与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中重视学生的运动体验、强调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体育科学理论则为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提供了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科学依据,确保了体育课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而健康促进理论则着重于通过体育课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这与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

在此基础上,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还汲取了多元智能理论、成功教育理论等现代教育思想,力求在体育教学中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体育课程中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还注重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强调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多元且全面的,它不仅包括现代教育理论、体育科学理论、健康促进理论等核心理论,还广泛吸纳了多元智能理论、成功教育理论等现代教育思想,为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三、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原则在构建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时,我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以确保课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学校体育的变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学校体育的变化发展

21世纪以来,国家更注重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进入繁荣发展时期。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健康发展水平的标志和基准。

本文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学校体育的变化发展,旨在清晰认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把握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明确发展目标。

通过文献查询法、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搜集了关于近代以来我国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历史变迁,不同时期教学大纲,时代背景等相关论文著作。

一、不同时期的学校体育1.转变时期的学校体育(1978—1984):体质教育我国学校体育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体育教学秩序被打乱,学生体质严重下降,学校体育百废待兴。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文化水平提升,为学校体育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机遇,学校体育开始走向新阶段。

1978年教育部修订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颁布的大纲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准则。

1982年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在体育司工作汇报上,就如何抓好学校卫生工作,指出学校体育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三个为主”就是以增强体质为主、以普及为主、以经常锻炼为主。

这个时期以体质教育为核心,学校体育工作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任务。

反映了我国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体质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忽略了学生的个体需要,一定程度上只强调学生体质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特别是在1979年,我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地位,党和国家更加重视竞技运动的发展.这一思想过于重视竞技比赛,从而忽略了整体身体素质的提高。

2.学校体育进入新时期(1985—1999):百花齐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校体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体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低级的生理需要需求,它对于学生增强体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等方面显示出强大作用力。

新时期小康体育的内涵及其构建

新时期小康体育的内涵及其构建
少, 已有 的文献各有侧重 , 无论 是在理论上还是在 实践上 , 都 体 育事业是 整个 社会事业 的重要组成 部分 , 它的发展 与 不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对 体育 发展 的要求 。本文通 过 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发展程 度密切相关 , 发展 其 对小康体育的 内涵 、 本特点 和构 建方法 的研究 , 基 力图能 对 规模和速度 。 从总体上看应该是 与经济和社会 的发展相适 应 小康体育的建设提供理论 支持和技术指导 , 有一定 的理论 的。小 康社 会是一个融 政治 、 济 、 具 经 文化 、 的全 面发展 、 人 人 和现实意义。
断赋予小康 相对 比较 的含 义。到现代 , 小康概念演变为 :可 “
仅次于“ 大同” 的一种社会 形态 , 经过 千百年 的流传 , 人们 不 2 小康体育的概念与内涵 对 于小康体 育的概念 , 的看 法也不尽相 同 。一种看 现在
以维持 中等水平 的家庭经 济状况 ” 《 ( 现代 汉语词 典》 2 7 法是 :狭义 的小康体 育特指 小康生 活家庭 中的体 育教 育 和 第 6 “ 页) 。以国家为主体而言 。 小康是 指 国家的总体 经济 实力达 体育锻炼 。它包括父母 或其 他年 长者 在家 庭 中对 年幼 者进
握, 结合我 国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 实际 , 示了小康体 育的基本 特征和 建设 小康体 育所 面临的 问题 , 揭 并 在此基础上提 出了构建 小康体育 的具体措施 , 为全面建设小康体育提 供依 据。 关键词 : 小康社会 ;小康体育 ;内涵 ; 特点 , 建举措 构 中图分类号 : 8 0 G 0—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8— 5 1 20 ) 1 0 2 0 10 8 7 (0 6 0 — 0 1— 4

关于体育创新的意义发展和影响

关于体育创新的意义发展和影响

关于体育创新的意义发展和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谋划、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大力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确立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多次强调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

2017年8月27日,他在天津会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等时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

2019年2月1日,他在北京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指出,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

体育强国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体育强国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整个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的重要论述也深刻体现了这一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他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作为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强调体育强国的基础在群众体育,号召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内容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其目标确定的思路和原则是,符合最新的发展理念,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要求,借鉴国际经验,以及体现综合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目标原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在古代中国,小康社会是相对于大同社会而言的,指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这个社会中,“老者亦帛食肉,黎民不饿不寒,……,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在现代中国,小康社会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根据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的战略构想,中国的现代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个阶段,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个阶段,到21世纪中叶,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科学的战略指导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978~200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的快速增长,实现甚至超越了发展的总量目标和人均目标,人民生活整体上实现了小康.然而,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总量虽大,但人均水平仍处于世界的后列;虽有沿海地区的繁荣,但仍有内陆地区的萧疏;虽有少部分人的“琼楼玉宇”,但仍有一些人的“茅屋草毡”,现在所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鉴于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全面”是相对于“不全面”、“不均衡”和“低水平”而言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全面性体现在:第一,发展目标全面.它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第二,覆盖范围广而无遗不包括中国的港澳台地区.从地域范围来看,包括中国内地的东、中、西部各省区;从人群范围来看,包括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包括城市和农村中的各社会阶层.第三,全面参与.十六大报告指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条工业化道路的特征之一,是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广泛参与和普遍受益.第四,水平更高.相对于整体上已经实现的小康社会而言,将要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在人均GDP、居民收入、居民生活质量、居民享受的医疗和教育服务水平等方面,都具有更高的水平.由上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其内涵是:以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民主法制建设为保障,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物质相对丰富、文化充满活力、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社会,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物质和制度基础.●以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说,一方面,一切发展都要围绕着“人”进行,都要为人类最终摆脱自然和非自然的“奴役”、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彻底解放创造条件,其直接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使之享有充裕的物质生活和愉悦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要使全体人民都有权和能够享有水平不同的发展成果.●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就是说,经济增长要更多地依赖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少地依赖资本、资源包括土地、水、能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尤其是廉价资源和劳动力的大规模投入;经济发展要实现环境友好的目标,尽量减弱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参与国际竞争要更多地依赖自主创新能力,更少地依赖建立在低工资水平之上的价格优势.●以民主法制建设为保障,就是说,扩大决策过程的民主参与,保证决策的公正性;加强决策实施过程的民主监督,保证决策实施的有效性;完善立法,严格执法,避免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随意性,保证政策的透明性和可预见性;严肃吏治和法治,杜绝消极腐败现象,纯净社会风气.●物质相对丰富,就是说,一方面,相对于物质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而言,全面小康社会只是迈向这一社会的一个阶段;相对于整体上实现小康阶段而言,物质财富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另一方面,相对于富国而言,人均物质产品尤嫌不足.●文化充满活力,就是说,一方面,由科学精神、中华伦理和先进文化主导社会生活,国民精神积极、健康、向上、开放;另一方面,科技教育文化发达,精神产品丰富,国家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就是说,不同地区的居民、城乡居民和社会各阶层都能从发展中受益,收入差别或福利水平差距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内,各方面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说,经济增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进行,当代人需求的增长及其满足不以损害后代人发展的能力为代价.●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物质和制度基础,就是说,〖JP〗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较为发达的产业和技术支撑体系,充分的人才储备,和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其与之相适应的行政和法律制度.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思路与原则一符合最新的发展理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面临挑战的变化,人类的发展理念也在发生着演变.从时间上划分,近代以来,人类发展理念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认为发展即是经济增长.这一观点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之前;第二个阶段,认为发展是经济、社会、科技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互动和协调的过程,强调社会发展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这一观点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传播于20世纪70和80年代;第三个阶段,认为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之间互动和协调的过程,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重视资源和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和制约.这一观点,即可持续发展观,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现已经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并成为影响世界各国发展的主流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应坚持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并将在这一时代推进,其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最新的发展理念.二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曾经是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历史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一方面,要从总体上防止收入的过分悬殊,防止两极分化的产生;另一方面,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合理选择公平目标.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003年,人均GDP虽已超过1000美元,但中国人均GDP在世界上的排位依然很靠后.2001年,按世行汇率法换算,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GNI为890美元,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按购买力平价法PPP计算,中国的人均GNI为4260元,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999年,中国尚有%的人口日均消费不足1美元PPP值,下同,尚有%的人口日均消费不足2美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实行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确保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同时,允许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公平目标的选择,既要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要求,又要虑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可能.三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物质财富的增长是受到限制的.首先受限于国内自然资源的供给水平.中国幅员辽阔,资源总量大,但人均资源并不丰裕.中国人均耕地只有公顷,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2%;人均淡水资源量只有2257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7%;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只有130~150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3%左右;矿产资源种类不全,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次,受限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机会利用世界其他地区的资源.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也可以看到,确实有若干资源贫乏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利用外部资源实现了由贫困国家或地区向“丰裕社会”的转变.但是,应该看到,一方面,全球自然资源的总量相对于人类的发展需求来说,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先发国家已经在世界资源分配领域“占得先机”,后发国家要想在既定的分配格局中分上“一杯羹”,不仅会加剧世界资源供求之间的矛盾,而且会改变世界资源分配格局,对既得利益国家集团构成挑战,谈何容易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对国际自然资源需求的增长必然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尽管在2001年中国石油净进口只及美国的%,日本的%,但国际社会已经对中国进口石油的增长产生深深的忧虑.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国际石油资源的依赖将继续加深.据国际能源组织发布的世界石油市场最新报告显示,2003年世界石油需求量日增128万桶,中国所占比重为35%;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量日增幅将降至108万桶,中国所占比重超过 30%,届时中国将超过日本,跃居为亚洲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中国不断增长的石油进口需求,必将改变世界石油资源的分配格局.其三,受制于人类发展的环境容量.人类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环境的发展容量不是无限的.发展对于环境的破坏超过一定限度,地球将不再宜于人类生存.中国虽然地域广阔,但相对于其庞大的人口来说,适宜于人类的空间不足.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业已十分严峻:大气污染不断加重,酸雨范围不断扩大,水体污染继续加深,湖泊富营养化继续发展,近海赤潮发生频繁,70%的城市在“垃圾”包围之中.经济发展必然对中国生态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另外,中国的发展也将对世界生态环境形势造成日益显着的影响,因而可能会受到来自世界环保主义者等方面的压力.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人民对于财富的追求必然是有限度的,必须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四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要求如果从新中国成立开始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算起,中国的工业化已经推进了50多年.但是,综合判断,中国的工业化还远远未能完成.表现为:第一,虽然工业化水平较高,但是仍有一半左右的劳动者就业于第一产业;第二,虽然城市经济已占国民经济的主体,但是城市化水平不到40%;第三,虽然中、高技术制造业有一定发展,但以资源为基础的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依然占有较大份额;第四,虽然中国已然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是,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是出口增长的主要依托.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年,将是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的20年.然而,未来中国的工业化将在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的背景下推进,必然受到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影响,必须与信息化同时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反映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这一阶段性要求.五借鉴国际经验与发展理念的演变相适应,对于发展的度量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集中关注经济增长;第二个阶段,将教育、医疗和生活质量方面的变化纳入度量范畴;第三个阶段,全面考察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变化.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传播及其影响的扩大,国际相关组织提出了许多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或指标体系,诸如人文发展指数HDI、世界银行提出的国民财富计量标准、亚太经社理事会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分别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这些体系中,我们认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于构造中国全面建设小康指标体系最具有借鉴意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所覆盖的方面和主题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所覆盖的方面和主题比较吻合.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涉及如下方面:1.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城乡和地区协调发展、就业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等主题;2.民主与法制建设——包括依法治国、基层民主、社会秩序等主题;3.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教育、文化、科技、医疗卫生等主题;4.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资源开发和利用等主题.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虽然两者所覆盖的方面和主题不能一一对应,但是,综合起来看,两者的“交集”是非常之大的,或者说,两者的交叉重叠之处是非常多的.例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经济发展”所涉及的主题是联合国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经济”和“社会”方面所涉及的部分主题;前者的“人的全面发展”所涉及的主题是后者的“社会”方面所涉及的部分主题.当然,在借鉴国际经验时,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必须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六体现综合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其指标体系的设计首先必须体现综合性.所选择的指标必须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主要方面的发展水平,反映社会各方面享受到的最低增长“红利”水平.其次,必须体现简洁性和可操作性.所选择的指标只能是那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关键指标.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过程.反映这一发展的指标可以多达数百个甚至数千个.近年来,随着统计工具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指标体系复杂化.这一方面确实提高了统计的科学性,但另一方面却模糊了统计的本来意义,降低了统计的可操作性.在设计全面建设小康指标体系时,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把指标体系设计得过于繁杂,唯恐不够全面,有所遗漏;一种是过分看重加权指数,把含义明确、直接的指标模糊化、间接化和神秘化.。

新时代背景下对全民健身体育发展的路径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对全民健身体育发展的路径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对全民健身体育发展的路径研究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也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体育中。

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比较严峻的健康危机阶段,人们体质总体偏低,亚健康现象普遍存在,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运动。

要想有效实现全民健康,必须把全民健身和体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以体育带动全民健身的发展之路。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学校体育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和路径。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学;改革措施与路径1全民健身的内涵全民健身是一项集体体育项目。

全民健身的目标非常广泛,包括中国的全体民众,无论男女老幼,都要积极参加。

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改善人们的体质,增强人们的免疫力,降低患病几率。

全民健身的最大效果,就是增强人们的体质,增强人们的韧带,协调肌肉的耐力,舒展四肢关节,增强人们对身体的掌控力,达到全民健身的目标。

虽然全民健身的目标是中国所有民众,但其主要目标是青少年和儿童。

这是因为青少年和儿童的身体抵抗力比较差,很容易被外来的细菌感染,但是在青春期,适当的锻炼可以改善其体质。

而成人的免疫系统则是完全成熟的,很难进行有效的调节。

所以,作为一种集体性的体育项目,全民健身更注重青少年体质的提升,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才能在成人后保持良好的体质。

2全民健身体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2.1协作管理方案不健全全民健身运动的全面推行需要多个机构的管控和协同,以多样化的管理方法处理人民健康问题,通过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完成对个人行为的辅导和干涉,达到疾病预防、医治以及恢复的目的。

在全民健身运动的推行过程中,体育单位与卫生行政部门是主要的监督机构,也是行为主体。

在我国,体育文化单位与卫生行政部门属于平级并行处理的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主要承担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的工作,体育文化单位则把握体育文化资源,与此同时,受外部环境影响,在我国体育文化资源优化配置中趋向于体育竞技,促使全民体育事业的发展落后,造成二者管理责任分离,欠缺切合性。

探讨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的内涵与实现路径分析

探讨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的内涵与实现路径分析

探讨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的内涵与实现路径分析作者:宋人杰来源:《体育风尚》2020年第02期摘要: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在新时代体育思想上面的重大创新成果。

本文就新时代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基本内涵展开探讨,并结合探讨内容提出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体育强国;建设任务;基本理论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了“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将建设体育强国提升至国家层面,这也充分显示出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体育工作的空前重视。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体育强国”理念与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往体育强国迈进。

”一脉相承。

而建设体育强国本身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显著成果,其能够显著的解决各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均衡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间的相互矛盾。

目前,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及标志,同时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强国最重要的发展逻辑。

体育强国建设将极大提高国民经济水平增长,开辟政治外交新局面,带来创新文化发展模式,减少医疗负担,追求适应的竞技体育极限,促进好各国体育交流和合作,突出国家综合实力。

体育不仅可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全方位的身心健康成长,有助于社会和谐。

体育更是作为一种强身、健心、丰富日常生活的社会文化需求活动,在新的时期推进社会进步、增强国民健康素质水平等方面将发挥出其积极又重要的时代作用。

一、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一)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1936年的第11届德国柏林奥运会,中国参与了其中多个项目,但是几乎所有的项目都在初赛被淘汰,由此被德国当地的媒体称为“东亚病夫”,之后多年中国一直处于动乱之中,体育事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之后的1984年才由我国射击选手许海峰获得中国历史上第一枚奥运会金牌,之后我国的体育事业才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体育大国。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_路径和挑战的思考_梅燕京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_路径和挑战的思考_梅燕京

人民论坛·PEOPLE'S TRIBUNE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内涵丰富、包容全面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涵盖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

①换言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内含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生态文明领域的“五位一体”总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全面”二字。

这五方面的目标要求,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离开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全面小康。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味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认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研判中国未来经济走势,作出一个重大判断,即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器、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

在2014年APEC 峰会上,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分析阐释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大特点。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增长速度将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都会经历一次大的调整。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意味着中国式民主不断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的基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

中国执政党从未否定过民主的价值和现代性,相反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2014年公开处理湖南衡阳特大破坏选举案等表明,中国执政党和中国政府绝不允许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玷污,决不允许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被视为“橡皮图章”。

协商民主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现实路径。

协商民主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也是中国式民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当前,西方政党政治内耗严重,日益沦为“否决政治”,并且政党竞争严重依赖分利集团,公共政策被挟持现象严重。

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体育经济是指在体育运动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背景下,通过体育产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经济活动。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推进,我国体育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体育经济还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体育经济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推动我国体育经济向更加繁荣发展。

现状分析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体育产业逐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据统计,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了5.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1%。

其中,体育服务业总规模达到了3.6万亿元,体育用品制造业总规模达到了1.5万亿元,体育场馆、俱乐部和文化体育用品销售等领域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体育市场的问题我国的体育市场尚未完全成熟。

一方面,由于缺乏知名品牌和标志性赛事的支撑,很多体育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够大,无法形成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一些赛事的商业化推广还不够成功,缺乏体育项目与商业合作的有效模式。

此外,赛事直播的盈利模式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改进。

体育人才的短缺我国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

虽然我国的体育教育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的体育基础教育存在着“重竞赛、轻发展”的倾向,导致优秀的体育人才难以培养和涌现。

此外,我国的体育产业仍然存在一些行业人才的流动问题,一些优秀的体育人才更倾向于到发达国家发展。

对策提出发展运动品牌发展运动品牌是提升我国体育商品和服务的品质和知名度的关键。

因此,我们应该在各个层面上推动运动品牌的发展。

一方面,应该加强对运动品牌的保护力度,防止仿冒等问题,同时关注运动品牌与文化、旅游等行业的融合。

另一方面,应该注重推出有创新性、有代表性的运动品牌,例如”国足“、”世乒赛“、”冰雪大世界“等,逐渐提升我的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发展”的视角分析“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

以“发展”的视角分析“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
一 … … … … … … … … … … …
本没汁由于硬件高度集成 ,零部件数量大大减少 ,部分功能用软 件来实现 , 以具有较高 的可靠性而其输出信号准确 ,同时单片机采 所 用超 低功耗 的M P )45,降 低了供 电电源的功率输出 ,提高了数 s ( 2o F 据的转化速度 ,误差更小 .使用 -节更方 便。 蒯
育产业属具 有相同外延而不 同内涵的 同一 关系.狭 义的体 育事业与体 育产业外延之和等 于广 叉的体 育事业 ( 或产业 ),二者的关系是 随社会 的发展 而不断变化的 。要理解二者的关 系,必须认清二者所处的历 史时期 以及国家的性质 和体 育体制, 、 关键词 新时期 发展 体育事业 体 育产业

用的情况 。在这种观点下 ,体育事业和体育 产业 只是不 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称 滑,
外延部分重合 ,如图3 所示 。
上述关于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关系认识 的主流观点 ,均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体育 事业与体育产业关系的客观存在 。但着重是 从某一时期或某—发展阶段的现象上突 出体 育的发展 ,并且出现了广义上的慨念和狭义
了两者的外延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的 ,而广义的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 , ,
就像两只无形的手 ,用来调节狭义 体育事业与狭义体育产业的外延 , “ 事业”在体育中占的作用大时 , 图 5体育 事业与 体育产业关系 狭 义的体育 事业的外延 就 占大部分 ; “ 业”在 体育 中占的作用 大 产 时 ,狭 义的体育产业的外延就 占大部分 ; 也就 是说 , 育事业 与体育 体 产业的慨念问题 ,即是说狭 义体育 事业 与体育 产业的外延的 大小的 M 题 .实际上就是在探 I体育体制是姓 “ ”还 是姓 “ 寸 社 资”的 问题 ,_ 1 : 能一慨而论 而在现行的体制 中,两 者作用 I 叫等重要 ,就表现 出了 者 “ 双轮驱动 、协同发 展”的关 系 ; 许等体 育完全市场 f 9 , 也 特9 页

简述体育运动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简述体育运动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简述体育运动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一、引言体育运动在建设小康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健康和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还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体育运动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二、促进健康生活1. 体育运动有益身心健康体育运动是一种非常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增强人们的体质和免疫力,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

同时,运动还可以缓解压力、改善情绪、提升幸福感。

2. 健康生活是小康社会的基础健康生活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之一。

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三、促进经济发展1. 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追求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体育用品、健身器材、运动服饰等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体育产业的发展将会为国家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

2. 体育旅游的推广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和资源,如山水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

这些资源可以被开发成为各种形式的体育旅游产品,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同时,这也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1. 促进民族团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加强民族团结。

而体育运动正是一种能够跨越民族界限、促进不同民族之间交流和融合的方式。

2. 培养良好社会习惯参与体育运动可以培养人们的纪律性、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等良好社会习惯。

这些习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五、提高国家形象1. 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大国,在国际体育赛事中也拥有重要的地位。

举办各种体育赛事不仅能够提升中国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形象,还能够推广中国文化和旅游资源。

2. 体育外交的推进体育外交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外交手段。

《体育基本理论教程》复习提纲

《体育基本理论教程》复习提纲

《体育基本理论教程》复习提纲体育基本理论的学科特点:1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离不开体育的整体实践);2研究视角的宏观性(体育实践在时空两个维度的宏观现象);3研究内容的时代性(在时间空间跨度极大);4研究方法(有哲学的逻辑学社会学历史学预测学等)。

(了解)体育基本理论发展阶段:1萌芽时期(16C-19C)体育的行业化教育化学科化是基本特征,德国J.C.F古茨穆斯《青年的体操》、德“学校体育之父”施皮斯《体操论》、瑞典P.H.的一般原理》。

凝结了可贵的近现代体育思想和综合性的体育理论知识,包括体育基本理论的萌芽。

2初步形成(20C初-70S)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促进学校体育制度化,为新鲜活泼自然的体育活动方式,逐步成为学校体育的主要手段和内容。

以户外运动游戏为主的“自然体育”在学校兴盛。

中国的体育基本理论研究始于20C初的新文化运动。

1917毛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新青年》的《体育之研究》。

60S我国通用《体育原理》教材,虽初步形成,书籍多但大多偏重于较为成熟的体育教育方面。

3改革阶段(20C70S后期来)高度综合又急剧分化的趋势,体育新兴学科边缘学科陆续产生,一些国开始进行体育理论方面改革尝试。

体育基论研究对象和领域:体育的基本概念(术语);体育的基本观念;体育的基本规律;体育的基本方法。

体育的基本概念: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体育基本理论概念的准确与规范程序直接反映体育基本理论成熟程度发展水准。

体育基本概念分:一是体育的本体概念二是体育的相关概念。

在此领域中,中外历来都存在许多争议。

体育的基本观念:1观”本质上是一致的。

2主体需要的某中效应或属性”,所以可理解为体育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效应和属性是由客体方面体育的功能与主体方面自身的价值观决定的。

在我国体育价值观的主流是:国家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运动日益增长的需要;在满足这种需要的过程中又不断提高人的身心素质从而使人的自身价值得到提高并能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实现。

体育社会学复习题

体育社会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体育社会学:又叫群众体育学,是关于职工、农民、居民体育活动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与体育社会学在研究对象和领域上明显不同。

2.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总称。

3.体育运动中的角色:是指个人在由体育而结成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这种地位有其权利,义务和相应的行为要求。

4.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

5.体育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的,结构相对稳定的进行体育活动的集体。

6.体育运动中社会互动:体育运动过程中,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个体或群体间经常性的交互或共同进行感性运动,这种交互或共同的行动,产生了体育的社会互动,并成为体育社会交往的重要内容。

7.体育社会学:是有关体育的社会学群的总称,包含着众多的学科,如体育经济学,体育法学,体育美学等,体育社会学也是其中的一门学科。

8.体育运动的技术分层:指按照人们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等级情况进行分层。

9.体育制度:是由国家体育机构和社会体育组织制定并实施的各种规章,条例,制度和办法的总称。

10.体育中的冲突:指双方为了某种体育利益或者体育价值观念,而产生的相互排斥、伤害、剥夺甚至毁灭的互动方式。

11.自然流动:指体育人才在人才链上的正常的,顺向的流动。

12.狭义体育消费:即直接的体育消费,主要是指在参与体育活动与观赏运动竞赛表演过程中,对体育服务产品及体育活动直接有关的体育实物消费品,精神产品等体育消费资料的消费。

13.竞技体育: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人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过程。

14.社会体育:也称“群众体育”“大众体育”,是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体育活动。

15.残疾人体育:是指在听力、视力、语言、智力和肢体等方面有缺损者,通过身体练习,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帮助康复,培养意志品质和生活自理能力为目的,所进行的体育活动。

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学学术体系的现实诉求、内涵意蕴与构建理路

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学学术体系的现实诉求、内涵意蕴与构建理路

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学学术体系的现实诉求、内涵意蕴与构建理路作者:郭迎清罗亮孙晋海来源:《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4年第02期收稿日期:2023-04-11基金項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19VXK10);齐鲁工业大学人才科研项目(编号:2023RCKY277);北京大学电子竞技专项课题(编号:HE202201A02)。

作者简介:郭迎清(1991-),女,山东聊城人,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学。

作者单位: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61;2.山东大学体育学院,山东济南 250061。

摘要: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体育学学术体系是时代的召唤,是党和国家的要求。

该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了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体育学学术体系的现实诉求、内涵意蕴及构建理路。

研究表明,构建中国特色体育学学术体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迫切要求,是进入新时代对体育学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体育学学术体系以及体育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研究明确剖析了中国特色体育学学术体系建构的内涵意蕴:促进健康中国战略落地实施、为体育强国建设蓄力赋能、助力全球体育共同体建设的政策内涵;反思回答中国体育发展问题、实现体育学基础理论思想创新、拓展体育学理论研究创新空间的思想内涵;推进体育文化相知相通、增强体育文化国际解释力、提升体育文化战略地位的文明内涵;增强体育社会认知、规范体育社会行为、提升体育社会地位的时代内涵。

基于此,该研究提出应从组织体系、方法体系、制度体系、交流体系以及理论体系等方面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学学术体系。

关键词:体育学;学术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24)02-0010-09The Realistic Demands, Connotation and Construction Path of the Academic System of Sports Sci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GUO YingqingLUO LiangSUN Jinhai21.China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 Beijing 100061, China;2. School of P.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61, Shandong, ChinaAbstract:To construct the academic system of sports sci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s the call of the times and the requirement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realistic demands, connotation and construction path of the academic system of sports sci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academic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upholding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 urgent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multi-polarizati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social information and cultural diversity, a higher requirement for sports science in the new era,and a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cademic system of sports science and the sports discipline. The research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cademic system of sports sci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olicy connotation is to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healthy China, build capacit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andhelp the construction of a global sports community;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is to reflect and answer the problemsof Chinese sports development,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the basic theory of sports science, and expand the innovation space of theory research of sports science; The civilization connotation is to promote mutual understanding of sports culture,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sports culture,and enhance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sports culture; The time connotation is to enhance the social cognition of sports, standardize the social behavior of sports and enhance the social status of sports. Based on this, the study proposes that the academic system of sports sci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constructed from the aspects of organization system, method system, institutional system,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heory system.Key words:sports science; academic system; new era; Chinese characteristics构建具有主体性和原创性理论观点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才能不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设与创新[1]。

小康发展基本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小康发展基本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小康发展基本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是文章引言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引导读者对整篇文章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在撰写小康发展基本法的概述部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小康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中国共产领导下的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不断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小康社会的建设。

其次,小康发展的基本法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下,确保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小康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准则。

这些基本法旨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

第三,小康发展的基本法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

中国共产长期以来坚持稳定农村经济、促进城市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一系列重要政策,逐步完善小康发展的基本法。

同时,根据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新时代对小康发展的要求。

最后,小康发展的基本法不仅是中国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小康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实践。

综上所述,小康发展基本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法规和指导原则,通过确保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目标,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

这是一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调整的工作,也是中国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讨论小康发展基本法:1.2.1 研究背景和历史渊源这部分将回顾小康发展的背景和历史渊源,包括小康的定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

通过对小康发展的历史回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康发展基本法的意义和目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及课程标准设计的基本思路ppt课件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及课程标准设计的基本思路ppt课件
2. 新西兰--健康和身体发展、与其他人的关系、运动概念和技能、 健康团体和环境。
3. 加拿大 1~8年级:健康的生活、基本运动技能、积极的参与。 9~10年级:身体活动、积极生活、健康生活、生活技能。
4. 美国:运动技术和知识、自我表象和个人发展、社会发展。
.
6
5. 日本
小学1~2年级--基本运动和各种游戏。
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
14
有效的评价
1. 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或发展,而不是鉴定或选拔。
2. 由单一内容评价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
3. 评价不能仅采用定量的方法,应将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 相结合。
4. 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5. 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相结合。
4. 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
益。
.
17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思路
(一)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
•为什么划分学习领域(共同趋势 健康三维观) •
• 五个学习领域由两条主线组成; • 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 划分学习领域旨在实现体育的多种目标和价值;
• 五个学习领域的划分真正体现了课程性质和“健康第
一”
的指导思想
(五)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பைடு நூலகம்一个学生受益
(七)重视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
(八)改革体育考试和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学生的体育学

.
2
(一)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 牢牢树立“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
• 健康新概念。
• 改变以往“重运动技术,轻身心健康”的现象。 • 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非要忽视运动技能。 • 《体育与健康》课程不等于《健康教育》课程。 • 《体育与健康》课程构建了操作、认知、情感和行为

我国体育发展战略

我国体育发展战略

我国体育发展战略1从“优先发展”战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有学者又称其为“赶超战略”)初步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一战略的形成主要以一系列会议决策、方针政策等为标志。

如1984年在全国体育发展战略、体育改革会议上正式提出把在奥运会上名列前茅作为发展目标,要求“各级体委都立足本地区,面向全世界,为奥运会作贡献”,把运动技术水平作为体育强国的主要标志[1];中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是在“普及与提高”的政策方针基础上形成的。

根据国际竞技体育发展的大局势和中国体育发展的现状,1987年全国第2届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上,提出“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战略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

1989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提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并把它作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指导方针。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更为丰富,原国家体委正式提出“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等战略发展规划,并首次以法律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确立了“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2]: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国际上广为传播,我国于1993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了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并于1994年3月正式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

体育理论界就体育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较为广泛的讨论,我国体育界明确提出“三个协调发展”的方针,即体育与经济协调发展;体育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的协调发展;体育内部的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三个协调发展”的方针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一致的[3]。

袁伟民在2001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多次谈到实现体育事业特别是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有关对策问题。

以上这些方针决策标志着中国体育已经开始启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序幕。

新时期我国小康体育的基本特征及发展思路——基于小康体育狭义概念的分析

新时期我国小康体育的基本特征及发展思路——基于小康体育狭义概念的分析
小康体育管理法制化 ; 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
[ 关键词 】 小康体育 ; 狭义概念 ; 特征 ; 发展 ; 思路
[ 中图分类号] 8 14 G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4— 07 2 1 )3—03 0 10 7 7 (0 2 0 15— 4 体 育 是 指 以 家 庭 成 员 为 主 体 , 两 个 或 两 以
民对 于体 育 需 求 表 现 为一 种 生 活 的需 求 。
( ) 康体 育休 闲 化 二 小
休 闲 化 小 康 体 育 的 组 成 部 分 之 一 。 在
人 均 收 入 达 到 1 O ~3 0 美 元 之 时 , 恩 OO 0 0 在
的 标 准 划 分 , 国 农 村 居 民 的 生 活 z F正 我 kS 在 向全 面 小 康 转 变 , 镇 居 民 的 生 活 水 平 城 已 达 到 小 康 并 向 富 裕 行 列 转 变 』 。 家 庭 (
— —
基 于 小康体 育狭 义概 念 的分 析
刘 晓辉
( 惠州学院 体 育系, 广东 惠州 560 ) 10 7
[ 摘
要] 针对 小康 体育狭义概念 内涵 , 指出我 国小康体育 的基本特点为 : 康体 育生活化 , 小 小康体育休 闲化 , 小康 体育
锻炼多样化 、 科学化 , 小康体育个性化 , 小康体育发展具有过渡性 , 小康体育价值取 向多元化 , 康体育发 展非均衡性 , 小
(一 ) 康 体 育 生 活 化 小
据 国 家 统 计 局 统 计 , 9 5 ~2 0 年 我 19 0 7
国城镇 居 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由 3 9 元 增 8 3
加 到 1 7 6 元 , 村 居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由 3 8 农 17 5 8元 增 加 到 41 0 元 ; 0 7 年 我 国 农 村 4 20 居 民恩 格 尔 系 数 达 4 3.1 , 镇 居 民 恩 格 % 城 尔 系 数 已 达 3 3 [( ) 按 联 合 国 贫 富 6. % 2 P 。 3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元这一历史特定 时期的体育 。从 国际视 角 比较 看 , 中国正处在全 面建设 小康 体育 的现实 阶段 , 大致 相 当于 2 0 世纪初美 国以及 欧N- - -次大战结束后所处发展时期 。此 时欧美体育 的显著特征是 “ S p o r t s f o r A l l ” 成 为主流理念 ,
设, 营造小康体育发展 的 良好社会 环境 ; 健全体 育管理体制 ; 完善各种评 价机 制。硬件 建设 思路 为 : 竞技体 育突 出强
势; 大众体育 突出普及 ; 学校体育 突出创新 ; 体育产业 突出规模 。 关键词 : 小康体 育; 大众体育 ; 学校 体育 ; 竞技体 育 ; 体 育产 业
第3 3卷 第 3期 2 0 1 3年 6月
惠州学院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J OURN AL O F HUI Z HO U U NI VE RS I T Y
V 0 l _ 3 3 . No . 3 J u n . 2 0 1 3
新时期我 国小康体育发展的基本思路
基 于 小康 体 育 广 义概 念 的 分析
技、 体育 产、 I 等内容 。
2 小 康体 育发 展 的基本 思 路
2 . 1 小康 体 育软 件 建设 的 基 本 思 路
2 . 1 . 1 重视小康体育理论体 系研究
小康体 育事业 是在我 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 的基 础上而不断发 展的过 程。小 康体育 的发展 变化 自然离不 开强大的理论支持 , 因此 , 对于小康体育本 身特殊 的概念 内涵 、 形 成与发展 规律 、 学科 理论基 础 、 发展模 式等一 系 列理论体系问题 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 将小康 体育学科基础理论系统化才可能使小康体 育不断适应 变
体育人 口快 速增 长、 体育平 民化 、 生活化 、 消费化 、 娱乐化蔚然成势 , 休 闲体育 、 职业体 育 、 商业体育启 动迅速 , 体育 作 为文化休 闲娱乐 的新兴职业 , 成为 当前社会 的消费与投 资热点 , 因而 , 体育产 业也快 速成长 为国 民经济 中独具 魅力 的新增 长点。孔庆鹏 认为 : “ 小康体育是一个过程化 、 阶段化 的动态概念 , 是指在我 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 进程 中 , 与经 济 、 文 化和社会发展相高度协调 , 与人 民小康 生活水平 密切相关 的各项 体育事业 协调发 展的总 和” 。 张振 华 的观点与鲍 明 晓基 本一 致。 由此 可见 : 广 义 的小康 体育 涵盖 了社会 体育 、 竞 技体育 、 学校体育 、 体育科
刘 晓辉
( 惠州学 院 体育 系 , 广东

惠州
5 1 6 0 0 7 )
要: 根据 小康体 育广义概 念 内涵, 指 出我 国小康体 育发展 的基本 思路 主要 包括软件 建设 与硬 件 建设 两方
面。其 中软件 建设 的思路是 : 重视 小康体育理论体 系研 究与分析 ; 突 出小康体 育事业 的公 益性 ; 加 快农村城 镇化 建
中图分类 号 : G 8 1 1 . 4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1— 5 9 3 4 ( 2 0 1 3 ) 0 3— 0 0 8 9— 0 3
1 广义 的小 康体 育 概念
鲍 明晓认 为… : 小康体 育 , 是指 一个 国家工业化 和城镇化 进程逐 渐加快 、 经济快速 发展 、 社会 转型加剧 、 文化 多元化交叉 、 人们生 活方式 和消费结构转变与梯度升级 、 需求显著 提升 、 人均 G D P从 1 0 0 0多美元 增长 到 4 0 0 0多
作者简介 : 刘晓辉( 1 9 6 9 一) , 女, 山东菏体质健康 管理 。

9 0・
惠州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 0 1 3年 第 3 3卷
目前 , 我 国建设小康体育事业的性质仍基本属 于社会公益事业范畴 , 政府及各级体育行政部 门是推动小康体 育事业健康发展 的主导力量 。由此 , 体育各行政部 门及其各 种体育协会 要把人 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 和对小 康体
的各项方 针 、 政策、 措施 以及 日常工作 中去 , 只有如此才 能为保证广 大人 民群众 的根本 利益 , 为小康 社会 的物质 、 精神、 政 治文明建设服 务。 2 . 1 . 3 推进农村城镇 化建设 , 优化小康体育体发展社会环境 当今国际社会 上高 收入地 区与 国家 , 城市人 口与总人 口的平 均 比例 已达到 8 0 %、 中上收人 国家 6 0 %、 中下收 入 国家 5 5 %、 低收入国家也超 多 3 0 %E 6 ] , 我 国要实现小康体育整体发展规划与 目标 , 必须加 快农村城镇化建 设步 伐 。一方 面是由我国国情 “ 绝大部分人 口生活在农村 , 城镇化建设 的进 程直接影响 到小康 体育整 体发展进 程” 这
育 的诉求作 为体育工作 的根本 出发点 。同时 , 要求 我们在全 面建设小康体 育社会 工作 中应 贯彻全 心全意为人 民 服务 的思想 , 把增强 民族身体素质 、 提高 民族健康 水平放在 小康体育 工作 的第一 位 ; 不断解 决小康体 育事业快 速 发展与人 民群众体育多方位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 。将小康体育为大众服务 的思想充分体现在 我国发展体育 事业
化发 展的社 会环境 , 为小康体育其他功能提供理论 支撑 。但有 关这方 面的研究严重 薄弱 , 将“ 小康体育 ” 作为关键 词通过 中国知 网“ 精确 ” 查询 , 2 0余年仅有 8 3篇 , 实在少 的可怜 。特别 2 0 1 1 年仅有一篇 , 由此看来 , 在全面发展小
康社 会的今天 , 社会对小康体育 的的关 注的程度远远不够 , 应引起大家关注。
2 . 1 . 2 突 出小康体育事业 的公 益性质
收 稿 日期 : 2 0 1 3一O 5—1 6
基金项 目: 惠州市哲学社会科学 2 0 1 1 年度一般项 目( A 5 1 1・ 0 0 1 5 ) ) ; 惠州学院 2 0 0 9年度一般项 目( c 2 1 0・ 0 2 1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