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 二十四、赵氏孤儿

合集下载

赵氏孤儿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赵氏孤儿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赵氏孤儿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最新版)目录1.介绍《赵氏孤儿》的故事背景2.阐述《赵氏孤儿》的文学价值3.提供《赵氏孤儿》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正文《赵氏孤儿》是我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戏剧作品,其作者是元代著名杂剧家纪君祥。

该剧讲述了春秋时期赵国贵族赵氏家族遭受奸臣屠岸贾的陷害,家族灭门,唯一幸存者赵武在义士程婴和公孙杵臼的帮助下,历经艰辛,终于复仇成功的故事。

《赵氏孤儿》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以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展现了正义与邪恶、忠诚与背叛的斗争。

这部作品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更彰显了正义终究战胜邪恶的道理。

同时,它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赵氏孤儿》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原文:屠岸贾者,赵之奸臣也。

赵氏孤儿,赵盾之孙也。

岸贾陷赵氏,杀其族,孤儿独存。

程婴者,赵之义士也。

公孙杵臼,赵之故臣也。

二人谋,存赵氏孤儿。

岸贾搜孤儿,程婴以子代之。

搜者不识,夺其子。

婴泣曰:“吾子死,吾其奈何?”岸贾信之,以为实。

孤儿遂得生。

翻译:屠岸贾是赵国的奸臣。

赵氏孤儿是赵盾的孙子。

屠岸贾陷害赵氏家族,杀了他们全家,只有孤儿赵武活下来。

程婴是赵国的义士,公孙杵臼是赵国的前臣。

他们两人一起商量,决定保护赵氏孤儿。

屠岸贾搜查孤儿,程婴用自己的儿子代替孤儿。

搜查的人不认识孤儿,就把程婴的儿子带走了。

程婴痛哭说:“我的儿子死了,我该怎么办?”屠岸贾相信了他,认为这是真的。

赵氏孤儿历史故事情节故事

赵氏孤儿历史故事情节故事

赵氏孤儿历史故事情节故事赵氏孤儿历史故事情节故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创作者,无疑也会有着一千个大同小异的“赵氏孤儿”,就如纪君祥版里切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而陈凯歌版则侧重于刻画程婴这个小人物在历史漩涡里的抉择……1.史书版:《左传》、《史记》发生于春秋时期的赵氏家族被灭门的故事,在左丘明的《左传》、司马迁的《史记》、刘向的《新序》等史书里都有或多或少的记录,其中《左传》与《史记》之间又有很大不同。

被并称为“春秋三传”之一的《左传》,在鲁成公四年、五年及八年中涉及到赵氏家族被灭门及随后的复兴,如《成公四年》里记载“晋赵婴通于赵庄姬”等,其将赵氏被灭族的缘由记录为,因为赵婴齐与侄媳赵庄姬私通,被两个哥哥放逐到齐国,而怀恨在心的赵庄姬向晋侯诬告赵氏兄弟试图造反,加上晋国的两个大族因为嫉妒而作伪证,引发了赵氏家族的被灭门,而赵武则跟从母亲赵庄姬生活在晋景公的宫里。

而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作者对《左传》中的记载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修饰,主要的故事改变为因为赵盾的.族弟赵穿弑杀晋灵公但未被治罪,晋景公在位时被屠岸贾挑拨离间,于是引出灭门惨案,但当时赵庄姬藏身宫中,生下遗孤让赵朔的朋友程婴带出,但遭到屠岸贾的意想斩草除根,而程婴与赵朔门客公孙杵臼商议后,夺取别人的婴儿替换赵氏孤儿,加上公孙杵臼的死,使得屠岸贾信以为真,而程婴带着赵孤藏匿山中,直至十多年后晋景公在韩厥的帮助下让赵孤回来复仇……《史记》与《左传》的差异不小,如赵氏被灭门的前因,且带出了程婴、屠岸贾、韩厥等相关人物,构成了一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比较丰富的历史惨案。

2.元杂剧版:《赵氏孤儿》(元刊本与明刊本)由纪君祥创作的元杂剧《赵氏孤儿》,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赞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于色也”。

但元杂剧版的《赵氏孤儿》并非单纯的沿用《左传》或者《史记》里的相关记载,而是进一步的将人物、故事给予润色,甚至在《元刊杂剧三十种》本(简称“元刊本”)与明人编刊的《元曲选》、《古今名剧合选》(简称“明刊本”)里也有所不同。

赵氏孤儿作者

赵氏孤儿作者

赵氏孤儿作者
《赵氏孤儿》的作者是宋福聚,他是山西省长治学院中文系的一名教师,同样也是一名作家。

其对春秋时期的历史研究,颇有成就。

他对此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想。

他还写过《恶之花》、《嘉庆皇帝》、《春秋五霸》等等很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赵氏孤儿》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春秋时期的事,晋国忠臣赵奢与奸臣屠岸贾素来不合,于是奸臣借机魅惑晋国主君陷害赵奢,结果导致赵氏被满门抄斩。

程婴保住了赵赵氏唯一的孤儿,在程婴的养育下长大成人。

最终在二十年后,晋国新主即位,这桩冤案才被告破。

宋福聚在各类杂志发表中短篇作品三十余万字,发表论文若干。

他对于历史的见解可谓是相当独特,他也是十分热爱写作,将自己的理解都写在书中,能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历史。

其作品的文学价值都相当不错。

【赵氏孤儿】历史上的赵氏孤儿赵武原型是谁?赵武结局如何?

【赵氏孤儿】历史上的赵氏孤儿赵武原型是谁?赵武结局如何?

【赵氏孤儿】历史上的赵氏孤儿赵武原型是谁?赵武结局如何?导读:赵氏孤儿赵武简介,晋国赵氏孤儿赵武怎么死的?赵氏孤儿就是历史上的赵武灵王吗?电视剧《赵氏孤儿案》演绎了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狗血朝廷斗争戏,无非是一权独大加上职场仇人,因此赵家被满门抄斩,独独只剩下了侥幸存活的赵武。

那么,当赵武被抚养长大以后,他是如何行驶自己的复仇大计的!赵武简介:姓名:赵武、赵孟、赵文子、赵氏孤儿爷爷:赵盾父亲:赵朔(赵庄子、赵庄主)外公:晋成公母亲:赵姬(赵庄姬)儿子:赵成(赵景子)赵武一生复仇经历:赵武出生的时期,家族人就已经被满门抄斩了,只剩下了亲生母亲庄姬。

庄姬之所以能够活着,就是因为她是国王晋景公的姑姑。

然而,赵武出生后,就被仇人所杀,幸好父亲生前曾帮助程婴,程婴用自己的儿子的性命救下了赵武,然后将赵武当做自己的儿子抚养,给赵武改名为程大业。

程大业从小就跟仇人屠岸贾的儿子屠岸无姜一起长大,两人关系很好。

十八年后,孤儿赵武长大了,程婴一步步设局,让他逐渐知道了赵朔灭门惨案。

而屠岸无姜也终于发现,自己最亲爱的父亲其实是个大奸贼。

程大业逐步从程婴之子转换成了赵氏孤儿,程婴指导着赵武由一个单纯的青年一步步走向成熟。

屠岸贾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当国王,于是逼迫晋景公于困境下弃国而逃,力图让屠岸无姜完成自己篡权夺位,称雄天下的梦想。

然而,从小受程婴教导的屠岸无姜终将“忠义”放在了“仁孝”之前,大义灭亲。

晋景公被程婴和程大业所救下,二人一起缓缓的说来了十八年前的往事。

晋景公痛悔当年灭赵罪行,终于承认“赵武”身份。

赵武也因此与母亲庄姬母子团圆。

赵武继续复仇,最终逼得仇人屠岸贾绝然死去。

历史上的真实的赵氏孤儿赵武赵武:赵文子,戏剧《赵氏孤儿》的历史原型。

春秋时晋国卿大夫,政治家、外交家,为国鞠躬尽瘁的贤臣,后任正卿。

出生世卿大族,幼年其母与叔公不和,随母移居宫中。

后下宫之难,赵氏灭族,赵武独存。

前573年,晋悼公以之为卿。

前548年,继范宣子执政,晋再修文德,弃征战,赵武尊王室,与楚弭兵。

赵氏孤儿就是历史上的赵武

赵氏孤儿就是历史上的赵武

赵氏孤儿就是历史上的赵武,说到赵武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你一定知道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重耳,赵武的曾祖父赵衰是辅佐晋文公当上国君的重臣。

赵衰生子赵盾。

赵衰在晋襄公六年病故,赵盾此时成了赵氏家族甚至是晋国的顶梁柱。

但是晋襄公是个短命鬼,在公元前621年,也就是赵盾处理国政的两年后就死去了。

后来赵盾立太子夷皋为晋侯,也就是晋灵公。

这位晋灵公可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残忍好杀,赵盾屡次进谏,晋灵公都不听,但是他在心底是害怕赵盾的,所以便想暗中将其除掉,还好赵盾仁爱非常,人缘极好,早有人给他通风报信。

赵盾逃跑了,可还没出国境,就传来了晋灵公被杀的消息,赵盾的本家赵穿杀了晋灵公而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晋成公,而弑君的这笔帐也落在了赵盾的头上。

晋灵公死后,赵盾继续把持朝政,赵盾死后,他的儿子赵朔承袭了爵位。

晋景公三年,赵朔作为晋国的大将率兵救援郑国,并在与河上与楚庄王大战一场,因为这场战争,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姐姐赵庄姬做了夫人。

晋灵公在位的时候,十分宠信屠岸贾,赵盾死后,屠岸贾想要把持朝政,于是就以赵盾曾弑君为借口,想对当时在朝中很有势力和威望的赵家下手。

在晋国本来各大家族的利益就错综复杂,一听屠岸贾的建议,代表着不同家族背景的诸位将军马上就群情激奋,要诛杀赵氏。

大将韩厥向赵朔告密,让其逃走,但是赵朔是个认死理的人,把忠义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要。

他对韩厥说,只要将军答应不绝我赵氏子孙,我死了算什么呢?于是韩厥就答应他绝不参与此事,之后韩厥称病不出。

最终屠岸贾灭了赵氏三百多口人。

未亡人,只有三个: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赵朔的朋友乡间医生程婴,赵朔的妻子晋景公的姐姐庄姬。

赵家灭门后公孙杵臼看见活下来的程婴问:“你怎么没死呢?”程婴说:“我知道了一个天大的秘密,赵朔的妻子庄姬怀孕了,如果她生下个男孩,我要把他抚养长大,如果生下来是个女孩,我再死也不迟啊!”庄姬在赵氏惨遭灭门后就跑到宫里去住了,但是这个时候是屠岸贾在把持朝政,所以宫里有任何的风吹草动他都知道,更不要说生孩子这么大的动静了。

赵氏孤儿知识点总结

赵氏孤儿知识点总结

赵氏孤儿知识点总结剧情概要《赵氏孤儿》的故事情节曲折跌宕,充满了紧张的戏剧冲突和感人的人情泪水,让人印象深刻。

故事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丞相赵高贪图權力,欺压忠良,尤其是对待赵氏家族更是肆意迫害。

赵氏家族的力量逐渐衰弱,只剩下一个孤儿赵盾。

孤儿赵盾在祖父的遗言和养父母的教诲下,成长为了一个忠诚正直的人。

他不畏强权,勇敢地站出来为国家和苍生,对抗赵高丞相。

故事围绕着赵盾的成长经历展开,展现了他的忠诚、勇敢和对家族的忠诚。

在剧中,赵盾面对赵高丞相的压迫和阴谋,始终不畏强权,大义凛然,坚定不移地站在了正义一边。

他不计个人安危,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勇敢地站出来对抗赵高。

他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心灵,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英雄。

剧中另一重要角色是贵人孙莘,她是国之公主,对赵盾抱有深情。

在赵盾的困境之中,她为了保护赵盾,不顾一切地用尽一切办法。

贵人孙莘深情款款,感情纯净,是《赵氏孤儿》中的一位具有典型女性气质的形象,是一个温柔善良、忠心耿耿的女性形象。

她和赵盾之间的爱情主题,为整个剧情增添了丰富的情感色彩,也是整个剧情的一大亮点。

剧中还有一些反面人物,如赵高丞相和秦王,他们代表着强权和邪恶势力。

在剧情中,赵高丞相为了将赵盾置于死地,使用了各种心机和阴谋。

他的形象描绘的十分丑陋、卑鄙、残暴,是一个令人深恶痛绝的反面角色。

而秦王则是一个深得赵高丞相谗言蒙蔽的君王,他不顾国家民族大义,为了自己的私利,放纵赵高丞相之作恶,一再陷害赵氏家族。

剧中还有很多其他的角色和情节,如赵盾与蒙母的父子情、赵高与贵人孙莘的斗智斗勇等等。

整个故事情节编排十分巧妙,引人入胜。

人物形象《赵氏孤儿》中的人物塑造是剧目的一大特点。

剧中塑造了一系列富有个性特点、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深入人心。

首先是孤儿赵盾这一形象。

赵盾是一个忠良忠臣、义薄云天的英雄形象。

他勇敢正直,忠心报国,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形象,也是整部剧的精神内核。

赵盾在舞台上所表现出的勇敢、忠诚和坚毅的性格,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赵氏孤儿历史故事

赵氏孤儿历史故事

赵氏孤儿历史故事赵氏孤儿无疑是一个煽情催泪的故事:赵家遭遇奸臣灭门,孤儿侥幸死里逃生,八位义士前仆后继,血海深仇终得昭雪。

正是洋溢其中的感天动地的情义,价值千金的忠诚,让这个故事受到了古今中外观众的追捧,在其中,大家找到了久违的“坚持”和“温暖”,心灵得到了一遍又一遍的抚慰。

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转述和接受的过程中,历史的本来面貌渐渐被大家遗忘了、忽略了,故事重复千变就成了历史,然后就变成了信史。

然而,历史真的会有如此多情,如此煽情,如此矫情吗?历史上的“赵氏孤儿”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成为孤儿的?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关乎正义和忠诚吗?既然是说“赵氏孤儿”的故事,我们第一个问题就是,“赵氏”指的是谁?这一切要从晋文公开始。

晋文公名曰重耳,乃春秋时期晋国献公的儿子。

重耳大名鼎鼎,经历坎坷而传奇。

他的坎坷遭遇和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就是骊姬。

在一次战争中,作为胜利者,晋献公得到了两个女孩——骊氏姐妹。

晋献公将她们纳入后宫,宠爱无比。

等到骊姬生下一个男孩之后,晋献公为了表达自己对于骊姬的喜爱,就决定废掉原来的太子,改立骊姬的孩子。

另立太子当然是件大事,晋献公也深知其中的利害。

为了清除障碍,他决计就将包括原来的太子和重耳在内的诸王子打发到外地去。

即使这样,骊姬依然不放过他们,极尽落井下石之能事,太子和重耳他们只好流亡别国。

这是一次漫长的流亡。

等重耳再次踏上晋国的土地之时,已经是19年之后。

令人欣慰的是,流亡归来,重耳就被拥立为晋国国君。

在这漫长的流亡生涯中,重耳身边始终有一帮忠实的拥趸跟随。

其中最重要而且功劳最大的一个人就是赵衰。

赵衰有多重要呢?一个例子也许可以说明问题。

在重耳流亡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以礼相待,很给重耳面子,不仅把公室的女儿嫁给他,还送给了他80匹骏马。

重耳没有受到过如此的待遇,因而,在温柔富贵乡里,他丧失了所有的斗志,感觉就这样在齐国终其一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他这样想可以,但跟随他的人不干了。

春秋战国小故事3篇

春秋战国小故事3篇

春秋战国小故事3篇春秋战国小故事秦武王:死得最窝囊的秦国君王秦武王是秦国末期着名的君王,虽说他在位只有短短的四年,但他的雄心壮志与远大抱负,却不逊于任何一代有作为的秦国先君,乃至他的异母弟弟秦昭襄王和统一六国的秦始皇。

但是,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的他,却由于一时的逞能与卖弄,而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险些改写一统天下的秦国历史。

秦武王生而有神力,从小就喜欢与勇士们做有关力气方面的游戏。

乌获、任鄙二将在秦惠文王时期就因为作战英勇而倍受宠爱,秦武王即位后,对二人更是宠爱有加。

话说齐国有个名叫孟贲的人,单字说,也是凭借力大的缘故而闻名于乡里。

他的力气大到什么程度呢——“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狼,发怒吐气,声响动天”。

一次外出打柴,他看见两只公牛正在打斗,二话没说,上前一手握住一只牛的牛角,愣是硬生生地把两只牛给分开了。

其中一只牛见此人有偌大的力气,当时也就服软了,匍匐在地,而另外一只牛则有点桀骜不驯,两只牛角不住地晃动,大有要抵死孟贲的意思。

孟贲当时就怒了,后果很严重。

他用左手按住牛头,右手就去拔牛角,瞬间牛角被拔出,牛血喷出丈余高,那牛也立马倒地而死。

人们都害怕他的蛮力,都不敢与他发生争执。

没过多久,他就听说秦武王正在招募天下间的勇士,他认为自己终于有用武之地了,于是就前往秦国投奔秦武王。

从齐国到秦国要经过黄河,过黄河当然要坐船而渡,然而此时岸上等待坐船的人很多,按照当地人的规矩,应该排队登船这一点今人应该好好学学。

然而孟贲来晚了,而他又不是讲规矩的人。

于是,他把前面的人都拉扯到自己的后面,抬脚就要登船。

当然有些人会看不惯,既而气愤,既而拿船桨打他的头,一边打一边说:“你以为你是孟贲啊,不排队就登船?!”看来他的名气还真是不小,都传到黄河沿岸了。

孟贲二话没说,扭头就用双眼瞪他,顿时怒发直立,眼睛大有瞪裂之势。

只见他大吼一声,河中瞬间波涛汹涌,先前登上船的人,都随着船体的摇动而站立不稳,纷纷掉入河中。

为了早日见到秦王,孟贲也不与他们过多的计较,他把船桨插在岸上,站在船上用脚猛地一蹬,船儿瞬间已到十余米外,转眼间已经到了河对岸。

赵氏孤儿历史典故

赵氏孤儿历史典故

赵氏孤儿历史典故有一出古戏叫《赵氏孤儿》,演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其中就有两个人以生命为代价信守诺言的情节。

春秋时候,赵国有个忠臣赵奢,遭到奸臣屠岸贾的诬陷,被杀了。

临刑前,赵奢对他的两个门客程婴和杵臼说:我死后,你们一定想办法保住我的儿子,日后让他为我报仇,除掉屠岸贾这一帮祸国殃民的坏蛋。

两人郑重地答应了。

赵奢被害后,他们两人就历尽千辛万苦去实践自己的诺言。

赵奢的妻子是赵王的女儿,带着儿子住在王宫里。

他们估计赵奢的`妻子不会被害,但赵奢的儿子有可能保不住,就设法把他从宫里偷出来。

当时这孩子只有半岁。

程婴也有个半岁的儿子,就把他放在程婴家一块养。

但是,很快屠岸贾发现孩子不在宫中,就到处搜查,查了个把月,没有查到。

这家伙恼羞成怒,一定要斩草除根,命令全国搜查;若查不出来,就把全国三3个月以上、1岁以下的孩子全部杀光。

程婴、杵臼看到这种情况,于心不忍,就商量出一个既要保住全国的孩子,又要保全赵氏孤儿的办法,拿程婴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献出去。

由谁来献呢?献孩子的要受到正直之士的谴责,保藏孩子的则肯定活不了。

最后杵白说:让我去死吧。

我年纪大些,今后抚养的任务很重,时间也长,再说你能文能武,留下来也比我有用些。

于是杵臼把程婴的儿子藏在自己家里,而程婴去告密,并带人到杵臼家里去搜,果然搜出个孩子,当着程婴的面就摔死了。

大家想想,虽然是瞒哄了屠岸贾,但眼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被摔死,心里有多难受!而且这种难受还不能有任何表现,要装出极力讨好屠岸贾的样子来。

当时屠岸贾要赏程婴一笔钱并给他官做。

程婴说:您多赏点钱,我不做官,我出卖了朋友,人家会骂我,不如多拿点钱远远离开京城,找个地方隐居起来。

屠岸贾误认为程婴是跟自己一样的势利之徒,没有多想就同意了,给了一大笔钱。

程婴带着钱和赵氏孤儿藏在深山里。

一躲19年,不仅把赵氏孤儿培养成人了,而且调教得能文能武。

程婴这才告诉这孤儿19年来的事情经过,赵氏孤儿最后终于在程婴的帮助下,报了仇,把屠岸贾一伙全杀了,把赵奢的案子也翻了。

民间故事之赵氏孤儿

民间故事之赵氏孤儿

民间故事之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无疑是一个煽情催泪的故事:赵家遭遇奸臣灭门,孤儿侥幸死里逃生,八位义士前仆后继,血海深仇终得昭雪。

荆轲去杀秦始皇等等。

而身为国君的晋灵公居然用如此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可见在晋灵公那里,赵盾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程度。

晋灵公连续两次下手都没能得逞,赵盾又该如何应对呢?三十六计,走为上。

于是,赵盾仓皇出逃。

赵盾这一逃却逃出来了意外。

赵盾前脚刚走,晋国后脚就出了大问题:赵盾的同父异母兄弟名叫赵穿,他就在朝廷之上公然杀死了晋灵公,此时,赵盾连晋国国境还没有出呢。

赵盾闻听消息,马上兴冲冲调头返回。

在第一时间赶到了晋国都城,料理乱局。

他果断地让赵穿从周朝的京城迎来晋文公重耳的儿子,晋襄公的弟弟,晋灵公的叔叔黑臀,让他即位,这就是晋成公。

史书没有记载在晋灵公被杀这一事件中,赵盾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晋灵公的被杀,赵盾难逃干系。

果然,不久之后,晋国朝野就对此有了风言风语。

国人这么议论赵盾:“你身为正卿,说是逃亡,却连国境都没有走出。

等到你回来继续主持朝政之时,你也不追查国君被杀的事件,更不去诛讨逆贼,真有你的啊!”所以,晋国的史官就在史书上这样记载:“赵盾弑其君!”意思就是赵盾有杀君之罪。

这个史官名叫董狐,董狐因在此事上坚持原则而名垂青史。

孔夫子曾对此大加赞赏。

后来文天祥在《正气歌》里也曾这样写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通过这些,我们也许可以看到,世人和历史并没有站到赵盾这边。

同时这也让我们看到,历史上真实的赵盾,和《赵氏孤儿》中赵盾的形象相去甚远。

晋成公在位七年之后去世,在赵盾的帮助下,晋成公黑臀的儿子据即位,他就是晋景公。

在晋景公的时候,赵盾去世,他的儿子赵朔承袭了他的爵位,其夫人则是晋成公的姐姐。

此时,赵家已经成为晋国政坛上炙手可热的势力了。

然而物极必反。

晋景公即位之后,要对赵氏家族下手了。

此事事关重大,晋景公在下定决心之前,显然做过周密的部署。

首先,他把行动的前锋选定为屠岸贾,之后将屠岸贾提拔为司寇。

《赵氏孤儿》的故事原型

《赵氏孤儿》的故事原型

贺岁大片《赵氏孤儿》开始播映,为了配合大家欣赏电影,我把《史记》中司马迁版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原型介绍给大家。

这位赵氏孤儿的名字叫赵武,他的祖先是五帝中的颛顼(被人尊为帝颛顼高阳氏)。

据说帝颛顼有苗裔名为女脩,一次,一只玄鸟(燕子)下了一个鸟蛋,女脩吞食后,生下儿子大业(这个传说与商朝始祖契由母亲简狄吞食玄鸟蛋而生何其相似)。

大业的儿子叫大费(又名柏翳),曾经协助大禹治水,舜帝亲自给他做媒,把自己亲族姚姓的玉女嫁给他,并说他的后代一定有成大器的。

大费最擅长驯养鸟兽,是古代中国的畜牧业的先驱。

为了奖励他的功绩,舜帝给他赐姓嬴氏。

在当时,赐姓是非常巨大的荣誉。

到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商纣王手下有位大将,名叫蜚廉。

他有两个儿子,分别叫恶来、季胜。

蜚廉、恶来因为效忠商纣王,在战争中被杀。

恶来的后代继承了嬴氏的正统,后来建立了秦国,最终建立了秦朝(估计舜帝的祝福和预言是应在秦国这一支上的)。

而季胜的后代四传到造父,他是周穆王的驾车人,后来因为徐偃王趁周穆王去拜会西王母而造反,造父驾驶周穆王的马车,用的都是千里马,很短时间就带周穆王返回镐京,大败徐偃王。

造父因功劳突出,周穆王就把赵城封赏给他。

由此,造父的后代就被称为赵氏。

到周幽王的时候,造父的七世孙叔带看幽王无道,就离开周王,到下面的诸侯国晋国,去辅助晋文侯。

从此,赵氏开始在晋国发展。

五世传到赵夙,他曾经作为晋国将军灭掉三个小诸侯国霍、魏、耿,后来,晋献公把耿这块地方赐给了他。

到赵夙的孙子赵衰的时候,赵衰跟随公子重耳逃亡十九年,最后在秦国的帮助下,返回晋国,重耳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赵衰在晋文公逃亡、继位、称霸的过程中,功劳巨大,为赵氏在晋国成为望族打下基业。

赵氏孤儿的故事要从赵衰的儿子赵盾说起,赵盾晋襄公的时候主持国政,襄公死后,他觉得太子夷皋年幼,想立襄公的弟弟雍为国君。

当时,雍在秦国,赵盾酒派人去请雍回来。

可是这时候,太子的母亲不干了,日夜哭泣,跪在赵盾面前谴责他不听先君的话,不立先君的儿子。

赵氏孤儿是谁

赵氏孤儿是谁

赵氏孤儿是谁阅读精选(1):赵氏孤儿是谁赵氏孤儿的故事在《左传》和《史记》中均有历史原型,但是《史记》和《左传》中的记载却不尽相同,能够说是两个版本了,在那里主要介绍《左传》中的版本。

赵盾死了之后,儿子赵朔就承袭了赵盾的爵位,赵朔作为晋国的大将军,在楚庄王攻打郑国的时候出兵救援,在与河和楚庄王一场大战,战争过后赵朔就娶了晋成公的姐姐庄姬为妻。

赵朔死了之后,庄姬和赵盾的同父异母的兄弟赵婴有了私情,赵朔的两个叔叔赵括和赵同看不下去这种事情,就把赵婴流放到了齐国。

这件事情把赵庄姬给气坏了,于是她就把帐全都算到了赵氏兄弟的头上。

赵庄姬联合素来对赵氏有怨的栾氏、郤氏等,一同对付赵氏兄弟。

这些人轮番在晋景公面前告状,诬陷赵氏要谋反,晋景公没有调查就信以为真了,就把赵括、赵同兄弟俩给杀死了。

赵氏一死,栾氏、郤氏的势力就开始在壮大了起来,赵庄姬这个时候才反应过来,此刻赵氏就只有自我和赵武了,自我忙活了大半天反倒是坑了自我。

于是赵庄姬就把赵武带到了晋国的王宫之中,好好的保护了起来,以免遭到栾氏、郤氏的杀害。

晋景公杀了赵氏兄弟之后就想把赵氏的人土地封给祁奚家族,之后晋国执政大夫韩厥站出来为赵氏说话,挽救了赵氏,也最终成就了战国时代。

赵氏的土地被留下了,之后又封还给了赵武,赵氏家族才得以复兴。

电影《赵氏孤儿》赵孤晋国时候绛城的遗址此刻还在,就在这天的襄汾县赵康镇,遥望历史那里以前有八代皇帝,献公、惠公、怀公、文公、襄公、灵公、成公、景公八个晋王,在那里统治了八十五年。

在赵氏孤儿案件里,被屠岸贾杀害的有三百六十多人,这些故去的人全部都埋在了此刻襄汾县九原山下方的九冢墓里。

为了救赵氏孤儿而献出自我生命的公孙杵臼的墓就在襄汾县的三公村,将赵氏孤儿抚养长大,最后把又自杀的程婴被埋在了襄汾县的程公村。

程婴的墓高大巍峨,周长近百米,似乎在和过往的人诉说着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

赵氏孤儿的故事被改编成了经典的剧目,被各地的观众朋友所欢迎。

赵氏孤儿的历史真相

赵氏孤儿的历史真相

赵氏孤儿的历史真相“赵氏孤儿”的故事,喜欢戏曲的人都津津乐道、耳熟能详,京剧、河北梆子、豫剧、越剧等剧种的舞台上一直在上演这个悲壮动人、久演不衰的故事。

最早将“赵氏孤儿”搬上舞台的是元代杂剧作家纪君祥,这个剧本后来被法国大作家伏尔泰改编成《中国孤儿》在欧洲上演,在整个西方引起了极大轰动。

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取材于司马迁《史记》中的《赵世家》,有关的文字并不长,总共三段,虽为古文,读来却并不难懂,讲述的故事和纪君祥的杂剧在情节上大同小异。

笔者在此摘录于下: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篃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

以臣弒君,子孙在朝,何以惩谸?请诛之。

”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

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

妄诛谓之乱。

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

”屠岸贾不听。

韩厥告赵朔趣亡。

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

”韩厥许诺,称疾不出。

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元杂剧中名为庄姬公主,有遗腹,走公宫匿。

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

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

夫人置儿藳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

”及索,儿竟无声。

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

”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元杂剧中是程婴为了拯救赵氏孤儿献出了自己刚出生的儿子,衣以文葆,匿山中。

程婴出,谬谓诸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

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

”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

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

赵氏孤儿左传拾趣

赵氏孤儿左传拾趣
若干年后,赵武长大成人,步入晋国政坛,一直当到中军元帅,官至正卿,集晋国 军政大权于一身。赵氏一族在赵武手中再次复兴,从此屹立不倒。一百多年后韩、 赵、魏三家分晋,赵氏后人成立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这是后话。
司马迁说 07 元剧《赵氏孤儿》的剧情主要基于《史记》、《说苑》等战国之后形成的史料记载 而来,与《左传》所说出入极大,《史记·赵世家》中提及的屠岸贾、程婴、公孙 杵臼等关键人物在《左传》中完全不见踪影。后世史家多认为司马氏写作的材料主 要取自战国,有赵氏后人为先祖粉饰之嫌,故其人物、情节多不可信。我个人则认 为,相比《史记》而言,《左传》叙事主要基于为《春秋》作传,其记事风格简洁 明了,成书更早于《史记》一、二百年,可信程度显然更高。而司马氏写史最大的 特点之一是上迄三皇五帝、下至秦皇汉武,时不论早晚,地不论远近,所有事件在 他笔下都能还原得纤毫毕现、栩栩如生。有人说司马氏是以文入史,不过越是如
此,我反倒觉得离事实越远。 上一篇:囚俘与楚王的对话
END
关于这次婚姻,《左传》语焉不详,只说“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就 字面意思直接理解的话就是晋文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赵衰,生了原同、屏括、楼 婴三个儿子。
“原”“屏”“楼”都是地名,分别是赵衰三个儿子的食邑,把食邑或封地的地名与人名合 在一起是记录古人名字的常见做法。不过赵衰娶赵姬是在他随重耳流亡之前还是归 国之后,都难以判断。
放逐 04 当年赵盾死后,赵括成为赵氏家族的族长。邲之战,赵氏家族的男子们都上了战 场。赵朔作为下军将自然不必说,他的三个叔叔赵同、赵括和赵婴齐也都在军中。 所谓上阵父子兵,这在春秋时期是普遍现象。士大夫们各有自己的食邑、领地和家 族,参战既是为国,也是为家。邲之战,晋、楚两国各有主战、主和两种不同声 音。为防不测,细心的赵婴齐预先安排人员在黄河岸边备下若干船只以备撤退之 用。当晋国败退,赵婴齐的部队因此得以保全。不过他的这一举措并没有惠及赵同 和赵括,他的两个哥哥因此对他不满,这为日后赵婴齐遭驱逐埋下了伏笔。

赵氏孤儿的故事简介

赵氏孤儿的故事简介

赵氏孤儿的故事简介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即赵武。

赵武,嬴姓赵氏。

春秋时晋国卿大夫,政治家、外交家,为国鞠躬尽瘁的贤臣,后任正卿。

出生世卿大族,幼年其母与叔公不和,随母移居宫中。

后下宫之难,赵氏灭族,赵武独存。

前573年,晋悼公以之为卿。

公元前548年,继范宣子执政,晋再修文德,弃征战,赵武尊王室,与楚弭兵。

晋楚分霸,中原始宁。

赵朔为何是嬴姓?赵朔与赵氏孤儿是什么关系赵朔,嬴姓,赵氏,名朔,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

赵朔是赵衰的孙子,赵盾的儿子,他的妻子是晋成公的妹妹庄姬。

赵朔的儿子是赵武,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卿大夫。

历史上的赵朔是一个坚守忠义、有胆识、有智谋的英雄人物。

前601年,赵朔的父亲赵盾去世。

赵盾去世后,将他的赵氏公族大夫的位子让给了赵姬的儿子赵括,赵括继承父亲的宗主之位。

但是,赵括跟他的兄弟赵同他们两的品行都是非常差的人,因此全族的希望都寄放在了赵朔的身上,赵朔很快便当上了卿。

晋国大夫胥克有精神错乱的症状,缺少打理朝政的人。

于是废掉胥克之后,命赵朔为下军副将。

晋景公三年,荀林父任命为中军元帅,执掌了国政,率领众军队与楚国进行了邲会战。

荀林父为中军,士会为上军,而赵朔为下军。

赵盾,赵朔的父亲,是春秋中前期晋国的卿大夫,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

一生侍奉过三朝,权倾朝野,在晋国出现了赵氏一家独大的局面。

赵盾是一个非常有才气的政治活动家,在各位都比较有威望。

灵公元年,赵盾代表晋国与齐、卫、曹等众多国家结盟,开创了卿大夫主持各国结盟的始端。

灵公二年,又在衡雍主持诸侯大夫会盟。

灵公六年,秦国出兵讨伐晋国,赵盾率领中军来进行抵御。

灵公十三年,楚国和郑国入侵侵占陈国后又攻打了宋国,赵盾率领军队去就陈国和宋国,并在斐林进行聚首。

在十年之间,赵盾主要的功绩在征战方面,而且成绩非常显著。

赵盾不仅怜悯同情弱者,对自己的政敌也常常以礼相待。

有一次,赵盾到绛都,半路上看见在桑树树荫下有一个因饥饿而动弹不得的人。

赵盾挺下车来喂那人食物,在了解此人是因为“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之后,他非常感动,于是又让下人再多给了食物。

赵氏孤儿的故事是真的吗?

赵氏孤儿的故事是真的吗?

《赵氏孤儿》的故事起源赵氏孤儿就是历史上的赵武,说到赵武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你一定知道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重耳,赵武的曾祖父赵衰是辅佐晋文公当上国君的重臣。

用《史记》的话来评价赵衰就是:“文公所以返国及霸,多赵衰计策。

”所以,重耳做了国君后,功劳最大的赵衰被封为了晋国卿大夫,并在朝堂之上代理晋国国政。

赵衰生子赵盾。

赵盾在晋襄公死后,立太子夷皋为国君,也就是晋灵公。

这位晋灵公可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残忍好杀,赵盾屡次进谏,晋灵公都不听,但是他在心底是害怕赵盾的,所以想暗中将其除掉。

故事第一次被文字记载是在《左传·宣公二年》里的“晋灵公不君”,晋灵公和大臣赵盾之间发生了冲突,晋灵公派刺客刺杀赵盾,还好赵盾仁爱待人,人缘极好,早有人给他通风报信。

赵盾逃跑了,可还没出国境,就传来了晋灵公被杀的消息,赵盾之弟赵穿杀了晋灵公而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晋成公。

赵盾复职,而弑君的这笔帐也落在了赵盾的头上。

赵盾死后,他的儿子赵朔承袭了爵位。

晋景公三年,赵朔作为晋国的大将率兵救援郑国,并在与河上与楚庄王大战一场,因为这场战争,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女儿赵庄姬做了夫人。

而在《左传·鲁成公八年》里,出现晋灭赵氏家族的记载,庄姬与赵朔及其弟赵婴陷入三角恋情,赵氏家族出面干预,后庄姬向晋侯进谗,与赵家有仇的大臣趁机介入,借机清除了赵氏家族。

赵朔的儿子赵武被庄姬藏在宫中,长成后重返于朝。

在后来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晋世家》里,基本延续了《左传》的叙述。

但在另一篇《史记·赵世家》中,司马迁用了洋洋洒洒近千文,描述了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也是后来的人们所知道的《赵氏孤儿》故事的基本框架——晋景公年间,“奸臣”屠岸贾欲除忠烈名门赵氏,声称当初他人杀掉晋灵公与赵盾有关,率兵灭门。

惟一漏网的是已有身孕的赵朔之妻庄姬。

屠岸贾穷追不舍,欲斩尽杀绝。

庄姬产下赵氏孤儿赵武后,将其藏在裆下逃过一劫。

后来,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与程婴商议救孤,程婴用买来的一个婴儿与之掉包,并与公孙演了一出双簧。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近日,央视综合频道(一套)正在热播《赵氏孤儿案》,观看之余,颇有一二感悟,于是便想狗尾续貂。

赵氏孤儿是指春秋时期晋国的执政大夫赵武,世称赵孟。

赵武的曾祖父赵衰曾经辅助晋文公成就霸业;祖父赵盾作为晋国执政大臣历事襄公、灵公、成公;父亲赵朔在晋景公时期继任大夫之职;子赵成,字景叔,即赵景子;孙赵鞅。

公元前597年(晋景公三年),担任司寇的晋国大夫屠岸贾图谋作乱以控制晋国的政权,决计首先消灭赵氏的实力。

于是找借口说什么赵穿(赵盾的族弟)曾经刺杀晋灵公,其责任在于赵盾,?便背着晋景公擅自做主,发兵攻打赵氏,诛杀了赵朔、赵同、赵括等,赵氏被灭族。

赵朔的妻子是晋景公的妹妹,当时怀有身孕,发难之时逃进王宫避难。

过了不久,生下一个男婴,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氏孤儿——赵武。

屠岸贾几次三番的进宫中搜查,都被众人帮忙而巧妙地躲过。

后来,孤儿赵武处境愈来愈难,终于被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辗转救出王宫,公孙杵臼为此献出了生命,程婴为此付出了亲生儿子的生命,然后带着孤儿藏匿于深山中。

赵武十五岁时候,在韩厥等人的努力下,赵氏冤屈得以平反昭雪,屠岸贾被诛族。

晋景公立赵武为大夫,并恢复赵氏的土地封邑。

公元前546年(晋平公十二年),赵武担任正卿,主持晋国政务。

他代表晋国参加第二次弭兵大会。

为了维护弭兵成果,赵武曾经“再合诸侯、三合大夫”,代表晋国多次会盟,巩固晋国的霸权。

赵武执政期间,在内政、外交上都奉行于稳妥、平和的政治路线,虽然没有什么十分突出的建树,但是保存了晋国的综合实力,维护了晋国霸主的地位,在与楚国抗衡中并未明显处于下风。

……赵氏孤儿之事,后来被改编为各种形式的戏剧。

法国大文豪伏尔泰也曾经将此剧改编为《中国孤儿》在西方上演,颇受观众的欢迎。

金菊子2013.03 .20 1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五霸二十四、赵氏孤儿画外音: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着一个赵氏孤儿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在晋国一个赵氏家族,这个家族一门忠义,但最后被奸臣所害,整个家族剩下了一个孤儿,很多仁人志士为救这个孤儿,不惜牺牲生命,这是一个关于忠臣和奸臣斗争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究竟如何?它和历史上晋国的权势之家一一赵氏染族,又有什么关系呢?李山:春秋到了中后期以后,列国普遍地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权臣的崛起。

原因很简单,西周以来实行封建制,在被封建的列国,有所谓“二次封建”比如说周王把这块土地封给晋国,那么晋国君主也有大臣,对这些大臣也要封建。

那么,根据什么封建土地呢?一般说,根据身份,你是公子,你是王孙贵族,要给你一块土地。

还有,就是你立功,你给邦国做出贡献。

所以,国家没事,功臣就少。

可是,春秋是一个战争年代,而且战争频繁,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越是那些强国,越是那些打胜仗多的国家,功臣就越多,功臣越多,就得封建他土地,今天封赏这一块,明天封赏那一块,越封越多,这样的话,逐渐就会出现国中之国,诸侯国内部,就像长瘤子,长了一个,再长一个。

功臣不止一家,比如在晋国,就有好多家,像赵氏、郤氏、栾氏,韩氏、魏氏等,他们的势力大了,诸侯的权力就衰微了。

所以到了春秋中后期,诸侯与权臣之间的矛盾就很明显了。

鞌之战打完了,晋国大胜,就得封赏功臣,赵氏家族的就很得势,又有两三位人成了公卿级人物,下得土地,上掌政权。

这样的话,在鞌之战以后,晋国的内部就发生了我们大家熟悉的赵氏孤儿的故事。

关于赵氏孤儿的故事,可以这样说,当今舞台长演不衰并且被改变为电影的那一出《赵氏孤儿》,与历史上的真实情况,相去甚远,历史上的赵家的人,如赵盾等,也不是那样的忠心耿耿。

而且,说起来历史上“赵氏孤儿”的故事,还是他赵氏家族出了男女奸情、窝里斗的结果。

这就说到《史记》了。

下面,我们先看看《史记》怎么说,再看看真实的故事到底如何。

后代流传的赵氏孤儿故事,基本来自《史记·赵世家》里的一段。

大致的情节是这样的:在晋国,晋文公时期,有一个功臣叫赵衰,他有一个儿子叫赵盾,赵盾辅佐晋灵公,是个大忠臣,晋灵公这个人很浑,忠臣赵盾就跟晋灵公发生了冲突,最后灵公太昏聩,被一个叫赵穿的人所杀。

赵穿是什么人?《史记》并没有点破赵穿跟赵盾什么关系,只是说赵穿,把这晋君杀掉了。

后来赵盾也死了,他的儿子赵朔接班做公卿,还娶了君主的女儿。

多少年过去了,到晋景公时代,朝中出了一个奸臣,叫屠岸贾,是个武将。

这当然是后来的说法了,春秋时期的大臣,官职的分化还没有清楚地分文武,分文武是后来的事,这一看就是后来的人编撰的。

屠岸贾要谋反就得收拾忠臣,收拾忠臣就从赵家下手。

这会儿赵朔在台上,于是,屠岸贾就联合了诸位武将,然后向晋景公报告说:当年老君主被杀,赵盾是有责任的。

他主谋了那次杀君主的行动。

现在,我们的国家要强盛,这样的谋害国家君王的人,他的后代还在台上这怎么行?晋景公也就同意了。

屠岸贾的阴谋被韩厥知道了,韩厥就找到赵朔,说:你赶紧跑,有人要收拾你们家。

赵朔说:我不走,我往哪儿跑呢?然后他就托付韩厥说:我可以死掉,但是希望你能够把我的儿子保护下来。

结果屠岸贾就得逞了,赵朔死了,赵朔的媳妇,就是晋国的公主,叫做庄姬的,已经有了遗腹子。

遗腹子生下来以后,就藏在宫里边,屠岸贾得知消息后就去捜宫。

按照《史记》的说法,屠岸贾捜宫找孤儿,庄姬就把这个孩子藏在裤子里,就祈祷说:老天爷要亡赵氏,他们捜到这来,你就哭;老天爷要是不亡赵氏,他们捜宫时,你就不要哭。

结果这小孩子没哭,就活下来了。

这事还不算完,这赵家的小孩子还是吉凶未卜。

于是又出了另外两个人,一个叫公孙杵臼,一个叫程婴,他们俩都是受过赵家恩典的人。

赵家的人被杀了以后,公孙杵臼见到了程婴,他说:你怎么不死?遭了这么大罪,你们主人家都死干净了,你怎么不死掉?你受过人家赵家两代人的恩哪!程婴说:不是,我在等。

等什么呢?他说:庄姬怀孕了,我要等一等,看她生男还是生女。

如果生男孩儿,我就不死了;如果生的是女孩,也就是晚死几天而已!程婴的意思是若生了男儿,我就忍辱负重,把他养大,公孙杵臼就明白了他的心思。

不久,屠岸贾捜宫,孤儿暂时躲过了,公孙杵臼跟程婴就商量,说这个事不算完,他搜了一遍没捜着,他还要再捜。

那怎么办?我们得想办法。

于是俩人谋划,想出的办法是移花接木,找了个别人家的小孩子,“衣以文葆”,就是穿上花衣服,献给了屠岸贾。

这是《史记》写的,程婴不是把自己的孩子交出来,而是找了个别人的孩子。

《史记》说程婴和公孙杵臼商量,谁去养这个孩子,谁去报案。

公孙杵臼就问程婴:死掉跟养活小孩长大成人,哪一个更难?程婴说:当然是抚养孩子难,死了就一了百了了。

公孙件臼说:那好,我去死,因为什么?因为赵家对你恩厚,所以你完成难的,我就完成这个简单的吧!商量好之后,被替换的小孩子就由公孙杵臼带到深山里藏了起来。

程婴去找诸将,不是直接找屠岸贾,对诸将说,谁赏我千金,我就告诉你们赵氏孤儿藏在哪儿。

诸将当然很高兴了,就给他钱,于是程婴就带着这些诸将,到深山里边,就把公孙杵臼和那个假孤儿抓住杀了。

这一下,缺德事做绝了,屠岸贾也就放心了。

见屠岸贾已经不再追查赵朔遗留的孤儿,程婴就到宫里,跟这个公主商量后,就把孩子带到深山养活起来,一直到长大。

这个事情过去了很多年,晋景公晚年多病,有一次梦见闹鬼,医生看了病后,就说,你这个病,是老鬼上身,亡灵出祟。

而且,在你身上闹鬼的这个人,就是赵氏的老祖先,他为什么闹你呢?你杀了人家的后代。

于是,晋景公就找韩厥那批人,询问关于当年杀赵家的事。

韩厥当年答应赵朔保护他的后代,现在问他这件事,就说:赵家是有冤枉的,赵家几代人都是忠诚的。

韩厥知道真正的孤儿没有死,应该是和程婴有联系。

现在正是时候,于是,他就把孤儿没死的实情,告诉了晋景公。

于是,晋国重新又恢复赵家的地位,这时孤儿已经长大成人了,就让他做了大官。

至于屠岸贾这个大奸臣呢,当然是给杀掉了。

不过,程婴最后的结局跟戏剧不一样。

赵家恢复地位以后,他自杀了。

赵家的人拦阻他,他就说老主公,还有公孙杵臼他们还在地下等我的消息呢!我现在不去找他们,他们还以为我没有完成大事呢!程婴的结局很富于崇高的意味。

画外音:《史记》中记载的赵氏孤儿的版本,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但在成书年代比《史记》早的《左传》中,却记载了另一个版本的赵氏孤儿,根据史学家的研究,《左传》的记载更符合历史的真实,那么,《史记》的记载为什么和《左传》完全不同?现在流传很广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李山:下面把赵氏孤儿这个故事,还原一下,还它以真实面目。

这就得讲一讲《左传》的记载了。

《左传》的故事,赵家完全没有那么光鲜明亮。

赵盾是权臣,是他主谋杀了君主,这就种下恶果,多少年后有人就要收拾他们,导致赵氏家族的严重毁灭,这是因果关系,是生活的真实——报还一报。

这就要问了,为什么《史记》记载的故事跟《左传》完全不同?在《史记》中赵家是那么光辉透亮,是忠臣和奸臣的斗争。

这样写,已经有了赞美的意思。

《史记》基本上就是把赵家作为一个无辜被害者来写的,而且他们与君主和屠岸贾的斗争,是善恶分明的斗争。

黑白两道,势不两立。

关于赵家是无辜的这样的说法,很让人怀疑这是后来赵家人伪造的。

春秋中后期赵家遭受了一次灭门之灾,但是他们的家族最终还是保存下来了,而且,到春秋战国之际,与韩魏一起三家分晋,建立自己的国家,权势熏天,宣传对自己家族有利的传说,是能够办得到的。

《史记》记载的赵氏孤儿,应该是战国的故事流传到西汉司马迁时代,整个故事的核心就是美化赵氏家族的。

因此,赵氏孤儿的传说不大像起自民间,不管是你赵家人,还是谁也好,民间传说不会掩盖你的缺德事。

这就说“赵氏孤儿”的主题,它从《左传》向《史记》转变,实际上,有一个历史文化的转变在起作用。

《史记》记载,是程婴、公孙杵臼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把赵家的孤儿保护下来了,后来的戏剧里边,又在这个基础之上,做了进一步做了加工改编,比如说按照《史记》的记载,替换孤儿的不是程婴的亲生孩子,可是在戏剧里边,就变成了程婴夫人生了个儿子,跟孤儿同庚同月。

这样一来,故事就更有舍己为人的意思,更凸显了人们时忠臣的热爱。

在《左传》则丝毫没有这意思,在《史记》的叙述中,已经可以看到忠和奸的斗争了,在元朝以后的戏剧里,忠奸斗争的戏剧冲突更为强烈。

忠奸斗争中不但是忠的一方和奸的一方在斗争,连草泽医人也参与进来了。

《史记》说程婴受人家两代恩,他保护孤儿,就很有点儿吃谁向谁的意思。

但是,在戏剧里,程婴报答赵家恩的这一层关系没有了,他只是一个医生,生活在民间的草泽医人。

他帮助赵家,不是出于私人情感,而是出于大义:忠臣不当灭,忠臣还有后。

这表现的就是广大的世道人心了。

这都是文化观念发展变化的结果。

所以“赵氏孤儿”故事的演变,表达了我们中国人一般伦理观念的演变,其中,人人爱忠臣,人人恨奸臣,善恶分明的含义,又十分突出,这也恰恰是中国文学,尤其是戏剧文学的一个特点。

这就有问题了,现实生活中是这样子的吗?现实生活中这种冲突和矛盾就简简单单地是一个忠,一个奸吗?没有那么简单,生活本身是复杂的。

《史记》的记载,实际上学者考订,基本上是个子虚乌有的故事。

也可以说,沿着《史记》发展来的这些故事,完全是个文学传说。

但是由《左传》那个本来的故事,变成《史记》这个传说,这里边有历史的兴衰,有人在起作用,有赵家势力在起作用。

画外音:《史记》中记载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并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戏剧文学中的赵氏孤儿,更是一个突出了忠奸斗争,强化了舍身取义的传奇故事,那么,在春秋时期,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家族,在晋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位置?在这个正版的“赵氏孤儿”的大家族中,究竟又发生了什么呢?李山:这就要讲到赵家一个重要的人物——赵盾。

当年晋文公流亡的时候,身边有两个人,其中一个是善文辞的赵衰,他就是赵盾的父亲,赵衰跟着晋文公逃亡到北狄,北狄两个姑奶奶分别嫁给了晋文公重耳和赵衰,二人是“连襟”,嫁给赵衰的北狄女儿就生了赵盾。

后来赵衰在晋国做官,把他们娘儿几个找回来,再后来赵盾就做了赵氏家族的族长,说起来,赵家的发迹,始于赵衰,他跟对了人。

我们知道,在晋文公重耳身边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子犯,也是晋文公的舅舅,又叫舅犯。

此人足智多谋,城濮之战起了关键作用。

反而赵衰在城贌之战没有什么表现,大概赵衰很文雅,却不善于军事。

—来二去,晋文公打完城濮之战以后,晋国的势力如日中天,可当年跟着他,一起流亡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死了。

再往后,到了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晚年的时候,包括城濮之战那些,那些老谋深算的大臣们,也基本上就凋零了,真是一个时代一茬人!到晋襄公晚年,晋国就面临着选拔新的执政官这样一个大事。

按照古代的礼法,选拔执政官有一个礼仪,叫大蒐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