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数与形》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案范文(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案范文(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0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数与形》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
它是教材新增的内容,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数与形的对照,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进一步体会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用形来解决数的有关问题的直观性与简捷性。
并能把数形结合的思想迁移到解决其他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自主探究体会数与形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并会应用规律。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经历利用图形探究数的规律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以形想数的直观生动性,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基本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的趣味性与魅力。
教学重点:感受数与形可以互相转化,树立数与形的结合是数学解题重要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寻找和发现数与形相互转化的途径与方法。
通过数与形的转化,认识到数形结合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教学学具准备:电子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1、出示课件复习题1、复习题2,引导学生回忆旧知,知道图形与数字有紧密的联系。
2小结:在学习中借助图形可以使问题形象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找出数的规律──数与形(板书)。
二、以形助数,探究规律1、出示例1(1)课件出示例题。
(2)数一数各有几个正方形?怎样用加法算式表示正方形的个数?2、数形结合,总结规律(1)、用正方形怎样表示1+3呢?(边说边出示课件)这个图除了用1+3来算还可怎么算?(2×2)说一说2×2在哪里?(每行有2个有2行,就是2个2,即2×2,也就是22)。
(2)、小组合作,师巡视指导1+3+5又该怎么拼?请大家动手画一画。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概述本册教材主要包括数的认识、简单的数学推理、图形的认识等内容。
是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重要的一环。
1.2 教材特点•知识点渗透性强•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图形呈现形式多样二、教学目标1.了解数的基本概念,掌握简单的运算规律;2.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推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3.掌握一些基本图形的性质,培养对图形的认识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3.1 重点•数的认识•运算规律•数学推理3.2 难点•数学推理题目的解答•图形的性质认识四、教学内容及方法4.1 数的认识•教学内容:数的读写和数的大小比较•教学方法:可通过数轴、生活中的物品数量等形式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4.2 运算规律•教学内容:加法和减法规律•教学方法:可通过游戏、实际生活问题等让学生感受加减法的规律4.3 数学推理•教学内容:逻辑推理问题•教学方法:可通过故事情节、幻灯片等形式让学生进行逻辑推理训练4.4 图形的性质•教学内容:直线、曲线、几何图形的性质认识•教学方法:可通过几何工具、实物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各种图形的性质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数学问题或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5.2 讲解老师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逐步讲解知识点,注重启发式、引导式教学。
5.3 练习设计一些简单到复杂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5.4 拓展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设计一些拓展题目,挑战学生的思维。
5.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记忆。
六、教学反思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对本节课进行深入反思,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改进做准备。
结语以上便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老师们更好地开展《数与形》教学工作。
祝愿学生在本节课中有所收获,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热爱。
小学数学数与形教案
小学数学数与形教案【篇一:《数与形》教学设计】《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p107数学广角——数与形。
根据教材例题的具体内容及形式,本课时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规律。
教学伊始,从观察、分析例1中图与算式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算式左边的加数与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发现“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2.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例2时,从观察抽象的算式特点开始,先通过简单的计算找到得数规律,再借助多种几何图形直观验证计算过程及结果,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3.通过举一反三,培养数学能力。
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认识图形和相应的数之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提高计算技能。
3、让学生在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猜想、细心验证、灵活运用的能力。
4、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基本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发现算式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探索规律【教学准备】ppt课件、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方格纸【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未知。
认真观看屏幕上的这几幅图。
这些图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只有将数与图形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最直观、最美妙的效果。
我国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这样的话,投影出示,生齐读。
现在,我们就在带着华老先生的这句名言,一起走进奇妙无穷的数形世界。
(板书课题:数与形)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1、教学例11(1)认真观察下面的算式1+3 1+3+5①你能也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②师利用图形,揭示口算秘诀。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数与形》教案、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数与形》教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数与形》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图形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规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图形的认识和操作已经较为熟练。
但是,对于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以及通过观察图形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需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感受数形结合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发现图形中的规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发现图形中的规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自主发现图形中的规律。
2.讨论交流法: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形素材,如正方形、长方形等。
2.准备计时器,用于记录每个环节的时间。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要内容和步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如建筑、车辆等,引导学生关注图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学生独立观察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操练(10分钟)根据呈现的规律,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找出其他图形中的规律。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8单元 数学广角——数与形-第1课时 数与形(1)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8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第1课时数与形(1)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字组成的可能性和规律性。
2.掌握整数的数目与形状的关系。
3.能够灵活运用数与形的关系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数字和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2.分析数字组成形状的方式。
三、教学难点1.探究数字和形状之间的规律。
2.综合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案、教材。
2.数学工具:尺子、钢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出示一个由数字组成的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猜测数字与形状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数字如何影响形状。
2. 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将一些特定数字按照顺序组合成不同的形状,例如数字“8”可以组合成“∞”形状,让学生认识数字具有多样的组合方式。
3. 讨论让学生展示自己组合的数字与形状,进行讨论和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分析数字如何影响形状的变化。
4. 拓展提出更复杂的数字与形状挑战,让学生动手尝试,进一步发现数字与形状之间的关系。
六、课堂练习1.快速找出数字组成的各种形状。
2.分析数字组成形状的规律。
3.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数字和形状之间的联系。
七、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发现,共同探讨数字与形状的奥秘。
八、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上相关练习题。
2.自己设计一个数字与形状的组合图形。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数字与形状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数字与形状之间的内在关系,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学生们在数字与形状的探索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数与形》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数与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探索数与形的联系,感受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学素养。
3.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数与形的对应关系:通过观察图形,找出图形的特征,并用相应的数字来表示。
2. 数形结合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解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数与形的对应关系,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并运用这种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数与形的联系。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数与形的对应关系和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图形谜语,引发学生对数与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新课讲解:讲解数与形的对应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3. 实例分析: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解答。
4.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数形结合方法的掌握程度。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数形结合在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数形结合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课后作业等方面,评价学生对数与形对应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关注学生在探索数形结合过程中的思维过程,鼓励创新和独立思考。
3. 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数与形的相关图片、动画、实例等,生动展示数与形的联系。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创新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创新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创新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杠杆平衡的规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竹竿,棋子,塑料袋(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准备材料,导入活动: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单杠杆)的作业。
学生对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组互相检查。
小黑板或媒体出示制作要求:(1)准备的竹竿长1m,尽量做到粗细均匀。
(2)在竹竿中点打孔,拴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从中点处每隔8cm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离。
拿出准备好的棋子和塑料袋。
检查大小是否一样。
2.揭示课题:有趣的平衡(板书)二、动手实践,探索规律1、活动一:探索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证平衡?①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两边所放的棋子要同样多。
”②演示:如:左边放3个棋子,右边也必须放3个棋子,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2)如果左右两边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①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
“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要相同。
”②演示。
如:左边塑料袋挂在刻度“4”的点上,右边塑料袋也要挂在刻度“4”的点上,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3)小结:你有什么体会?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数与形》教学设计
《数与形》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数与形》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数与形》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篇1教学目标:1、体会数与形的联系,进一步积累数形结合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意识。
2、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价值,激发学生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3、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基本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积累数形结合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激发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不同颜色的小正方形。
学具准备:不同颜色的小正方形,吸铁板,作业纸。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教师:最近老师发现,我有一项非常神奇的本领。
什么本领呢?我发现只要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比如,1+3,1+3+5……像这样的算式,我都算得特别快。
你们信吗?教师:不信也没关系,我们现场来比一比。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
教师:这个方法快吗?你们想不想也像老师一样算得快呢?教师:老师给你们一点点提示,我是借助图形发现这个方法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与形(板书)。
【设计意图】从谈话导入,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课题。
二、动手实践,以形解数1、教师:我先根据算式中的加数拿出若干个图形。
比如,1+3,我就先拿一个小正方形,再拿三个小正方形(贴在黑板上),我发现这些数量的小正方形刚好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那我就把它们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
教师:接着,我观察图形和算式之间的关系,就发现了可以快速算得结果的方法,你们想不想自己试试看?教师:先来两个加数的,再来三个加数的。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完成第一步,再完成第二步,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发现老师的方法。
2、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全班交流分析。
先讨论1+3,再讨论1+3+5。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汇报,大家认为1+3=22,1+3+5=32。
除了这两组同学的汇报,你们还有其他发现吗?学生:算式中加数的个数是几,和就等于几的平方。
《数与形》(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与形》(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数与形》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07页例1、第108页例2以及第109页的练习题。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数与形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图形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 学会用图形来表示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学会用图形来表示和解决问题。
重点:通过观察图形,理解数的规律和特点。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布局,提问:“你们能看出教室的布局有什么特点吗?”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数与形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用图形来表示和解决问题。
3. 让学生尝试解决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讲解正确答案和解题思路。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数与形之间的关系,以及用图形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板书设计:数与形的关系图形数作业设计: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形,让学生理解了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并学会了用图形来表示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课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拓展练习,加深对数与形关系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对于教学内容的选取,我选择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关于数与形的章节。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数与形关系的起点,对于他们形成数学思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通过展示教室布局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数与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数与形》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数与形》主要包括: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分数的应用,以及简单的概率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一定的几何知识。
但是,对于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
2.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3.体会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发现并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规律。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数与形的变换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正方形和圆形的教具。
3.相关的生活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正方形和圆形,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分数的应用。
通过教具演示和讲解,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运用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分数的应用。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表示为边长的平方,而圆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表示为半径的平方乘以π。
数与形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107页例1)二、教材分析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数来解决形的问题,也可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
本课时是使学生通过数形的对照,利用图形直观形象的特点探索出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之和与正方形数的关系,表示出数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三、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材在小学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已经逐渐借助推理与知识迁移来完成,并结合教材挖掘、创造条件开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进入中高年级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已有一定发展,为了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知识,同时又满足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本节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先数后形的顺序,把形象真正放在支撑地位,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而服务。
四、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使学生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2、数学思考: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思考、归纳、合作等活动,发现图形中隐含着数的规律,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基本的数学思想;3、问题解决:使学生能够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使学生建立通过数形结合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掌握数形结合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通过数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思想,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价值,激发学生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借助“形”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在探究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感悟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说课稿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说课稿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说课稿(通用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说课稿 1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本课只讲解例11、例题中巧妙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不仅直观而且易于寻找解题途径,并能避免繁杂的计算和推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显得更优越,因而数形结合思想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
2、例题中巧妙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不仅直观易于寻找解题途径,而且能避免繁杂的计算和推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更优越,因而数形结合思想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
3、从教材编排看,数学知识的呈现逐渐由借助直观形式过渡到知识的迁移与推理;从学生思维特点看,他们正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从数形结合的渗透情况看,教材注重由低段的感悟数形结合思想逐步到高段能够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二)学情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材在小学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已经逐渐借助推理与知识迁移来完成,并结合教材挖掘、创造条件开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进入高年级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已有一定发展,为了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知识,同时又满足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先“数”后“形”的顺序,把形象真正放在“支撑”地位,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而服务。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规律,帮助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与形》教学设计含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与形》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部编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与形》第107页的例1。
【教材分析】教材以“1+3+5+7+…+(2n-1)=n²为例,通过数与形的对照,利用正方形图直观形象的特点来表示数的规律,引导学生在正方形图的拼摆中,直观理解“正方形数”或“平方数”的特点,让学生充分认识和利用数与形的结合,解决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同时为后续的学习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
2.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3.培养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与形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难点: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师:同学们,在上这节新课之前我们先来一场比赛,看看哪个同学计算能力强,举手速度快。
答对题目的同学有小礼品奖励。
(顿时全体学生目不转睛盯着老师的课件,等待老师出题)。
课件出示1+3=生:4师:哈哈,虽然这道题简单,但是你的速度是最快的。
(赠送小礼品)其他没有抢到答题机会的同学别灰心,后面还有,我们继续!课件出示1+3+5=生:9(赠送小礼品,由于刚开始的题目简单,同学们都不想错失机会,课堂气氛活跃。
)师:我们继续!(还未出示题目,已有几个学生举手了。
)你是怎么知道老师的题目?莫非你偷看了我的课件?(微笑着说)生:第一题是1+3=,第二题是1+3+5=,我想第三题可能是1+3+5+7=,上一个同学已经算出1+3+5=9,我在9的基础上再加上7就等于16师:非常好,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功得更快。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教材第15~16页的例4和第1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测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掌握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资源:ppt课件圆柱等分模型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测一下:圆柱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么算?3.引入:我们的猜测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学例41.观察比拟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⑶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2.实验操作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
那用什么方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⑵提出要求:你能想方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⑶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像: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六年级上册数学数与形教学设计
篇一:六年级数学数与形教案《数与形》教学预设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章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规律,帮助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与形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规律,帮助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法,探讨法。
教具准备:挂图,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平时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过困难吗?你是怎样解决的呢?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解决办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小结:说得很好,你们在遇到困难时都能勇敢面对,并且想方设法去解决。
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问题,看看大家是否能像自己说的那样去做。
2、设疑。
(1)按规律填空:1 5 10 15 20 ()○2 13610()○3 2 3 5 6 9 10 14 15 ()()○(2)计算:100+101+102+103+…+2014=()(3)填空:(出示挂图)小明用吸管和图钉钉三角形形状(如图,线段表示吸管,黑点表示图钉)。
如果小明钉100个三角形,那么又需要_____个图钉和_____根吸管。
3、教师小结:以上问题,如果用常规方法,解决起来会很困难和繁琐,但是如果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就能使问题更简便。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形结合的方法。
4、板书:数形结合二、探索新知(一)学习例题1——数转为图形。
1、计算。
1+3=()1+3+5=()1+3+5+7=() 1+3+5+7+9+11+13+15+17+19=()观察这些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特点?(连续自然数)2、观察一下,上面的图和下面的算式有什么关系?把算式补充完整。
1=()21+3=()2 1+3+5=()23、ppt展示以上图形和算式之间的联系。
4、小结规律。
5、巩固练习。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数与形 》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数与形》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数与形》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数的几何表示、坐标系、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运算和几何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运用坐标系表示几何图形的位置和运动;能够计算简单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坐标系的运用;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2.教学难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坐标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复杂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际的操作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和相关几何图形的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制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107页例1,108页做一做第2题。
【教学目标】1、经历从审题、分析、理解、操作、归纳总结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总结并应用规律,体会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
2、通过以形解数和以数解形体会数与形的联系,积累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数形结合的应用意识。
3、通过回顾数形结合的例题和拓展数形结合的知识面,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价值,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形结合的魅力。
【教学难点】数形结合,理解应用。
【教学过程】一、实物引入,体验数形先天联系。
1.欣赏一幅图片(花坛)。
师:你看到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来描述清楚花坛的数量和形状。
生:一个正方形花坛2.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描述实物,体验数---形---物之间的天然联系。
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形结合的角度解决问题,感受数与形的魅力。
二、操作探究,体验数形结合思想价值。
(一)经历问题解决过程,寻找规律,以形助数。
出示问题:从1开始的n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是?1.分析条件,明确问题。
师:请全体同学齐读问题(从1开始的n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是)。
先请同学没思考,问题给出了哪些限制条件?然后与小组成员讨论问题中给出了哪些需要关注的条件?看看你们的关注点是否相同。
(从1开始,n个,连续,奇数相加和)并适当点出“连续奇数”“和”分别指的是什么?“连续奇数”——1、3、5、7、、9、11、13、17、19(全班回顾20以内奇数)“和”指的是相加,合起来的意思。
师:明确的分析条件的过程是深入审题的过程,接下来我们才能顺利解决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你感觉最让你觉得有困难的是哪个条件?你想向老师问一个什么问题?生:n个是多少个?2.假设举例,探究规律。
师:n是用字母表示(代替)的一个未知数,n可以是任何一个整数,n可以是1、2、3、4、5、6……无限大。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数与形》说课稿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数与形》说课稿教案一、背景介绍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共有七个单元,其中第三个单元为《数与形》。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各种图形的认识,图形与数字的关系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的二维图形的名称,认识不同的图形之间的区别。
2.能够根据给出的图形名称,画出对应的图形。
3.认识图形的性质,建立数学概念,如正方形、矩形等。
4.了解图形的周长、面积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1.图形的分类本环节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各种图形的名称,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
同时,介绍图形的特点和区别,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2.图形的绘制在第一环节的基础上,通过展示图形名称,要求学生画出对应的图形。
通过绘画,可以深入理解图形的形态和构成,并巩固图形名称与实际图形之间的联系。
3.图形的性质本环节介绍图形的性质,如正方形的边长相等、角度为90度等等。
通过比较不同图形的性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几何概念。
4.图形的周长学生已经学过了算术中的周长概念,本环节要求学生将这一知识应用到图形中。
通过计算不同图形的周长,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5.图形的面积本环节继续深入图形的计算,让学生了解图形的面积的概念,通过计算不同图形的面积,练习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节内容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和自主思考能力,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展示情景法。
通过图片展示各种图形的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竞赛法。
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课堂讨论法。
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五、教学策略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1.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比较、归纳、分析等启发式教学法,帮助学生自觉学习,激发求知欲。
2.加强练习。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在不断练习中理解概念、积累经验。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与形 》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与形》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数与形》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形,探索和发现数的规律。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数列的规律、多边形的内角和、圆的周长和面积等。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第一个知识点,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形,让学生发现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图形和数的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和规律,学生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形,发现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让学生掌握数列的规律,多边形的内角和,圆的周长和面积等知识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形,发现数的规律,掌握数列的规律,多边形的内角和,圆的周长和面积等知识点。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和规律,学生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形,发现数的规律。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有趣地展示图形和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学PPT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有趣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初步感受数的规律。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些数列和图形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数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教师提供的图形和数列,尝试找出规律,并填写练习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一些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案5篇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感受乐曲《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六、七、八段。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黄河大合唱》的词、曲,光未然、冼星海的相关资料,以及《黄河大合唱》的cd。
学生:搜集了解《黄河大合唱》和当时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15.黄河大合唱。
2、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以及有关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
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3、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黄河大合唱》的cd,听了以后说说你的感受。
这篇文章的于1941年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林中,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看到了抗日军民在紧张而沉着地准备投入战斗,心潮澎湃,无比振奋,于是,把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写了下来。
二、整体感知1、借助拼音,扫除生字词障碍。
2、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3、再读课文,看看哪些写的是演出的情景,哪些写的是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
三、欣赏演出1、读课文第4段,说说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合唱队。
2、读课文第5段,为什么说这个乐队很奇特?你从中想到了什么?3、细读课文6~8段,分别找出写演出和的联想与想象的句子,反复品读,说说自己的独特感受。
4、指导读好6、7、8段,注意朗读力度的把握,气势的渲染,从而体会《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魅力,达到熟读成诵。
学习第7段,要引导学生注意几个细节描写,“举”、“捏”,凝聚了千钧之力,蓄势待发;一“劈”,便如洪水“冲出闸门”,气势磅礴,势不可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数与形。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及其关系的学科,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研究问题,可以让数量关系与图形的性质的问题很好地转化,通过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运算的意义,可以使解题思路与过程具体化。
数形结合思想可以说涉及数学学科的各个领域,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帮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思索,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2、使学生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发现规律,正确地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策略:
1、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具,引导学生产生自主应用学具解决问题的意识。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具,可以有圆片、小正方形、白纸……将问题直接呈
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对题目的内容进行理解,在明确了题目的要求后,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当面对较复杂的问题时自觉利用手中的直观学具摆一摆、画一画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具体形象学具的支撑帮助学生发现规律。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通过摆一摆,议一议,借助直观教具发现理解规律。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在面对问题或者疑惑时,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进行解决,可以自主寻求小组同学的帮助。
把自己的想法和困惑在小组内交流,共享思维互相启发甚至发现规律进而解决问题。
单元各课主要学习内容:
数与形
课时分配:
1+3+5+7=()²
1+3+5+7+9+11+13=()²
汇报问题三:
预设:
生1:从左往右看这些分数越来越小。
生2:这些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都是偶数。
生3: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是前一个数的一半。
汇报问题四:
预设:
a.结合圆的面积验证:用一个圆的面积表示单位“1”。
b.结合线段图验证:用一条线段表示单位“1”。
思考:
1、如果不停地加下去,空白部分会怎么样?
(无穷小。
)
2、那
的结果怎么样?(无限接近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