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故事(精选8则)高品质版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演讲稿(最新5篇)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演讲稿(最新5篇)
传统美德故事【4】:李林却枋篇一
诗曰:李妻林氏,夫妇节廉,却枋再四,守命清严。
明朝时,有个宰相李廷机告老还乡,临终的时候,家里只有四十四两银子。李廷机没有去世的时候,对他的妻子林氏说:我遗下的银子,二十两去买口棺材;二十两做丧事的费用。这时候他有个姓蔡的门生,正做泉州太守,就送了两副棺木来,一副上等的,一副次等的,预备叫林氏去选用。林氏说:采办棺木,办理丧事,太师都有遗命的,你难道还不了解太师生平做人的清廉吗?送了来,还了去,这样的有好几次,终于不肯收受。蔡知州就说:从前孔子的门人厚葬了颜渊,孔子也不能禁止他们,难道我在这里做了地方官,哪里敢去薄葬我的先生呢?林氏推辞不掉了,不得已就用了一副次等的棺木来葬。
传统美德简短故事篇二
中国人是非常推崇“孝”这一传统美德的,并且还选拔出24位著名孝子,称为“二十四孝”。东汉人王祥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的事迹是“卧冰求鲤”,这个故事颇多吊诡之处,似乎是古典版的荒诞派小说。
王祥的母亲早亡,父亲王融迅速娶了一位姓朱的续弦夫人。和所有传说中的后妈一样,朱女士发自内心地嫌弃与厌恶王祥,并且寻找一切机会对王祥进行语言攻击与人身暴力。朱氏的行为令人鄙夷,但却是符合人性与常理的。
王祥的反应就有些不可思议了,他对后母百依百顺。如果某一天朱女士顺手往他左脸颊招呼了一个耳光,他会龇着牙,努力地挤出真诚的笑容,贴心地将右脸颊递上。
后母生病时,王祥不是疯狂庆祝,也没有事不关己,而是衣不解带地亲奉汤药,连朱女士的亲儿子王览也只能在一边干瞪眼。
中华美德故事精选
5、孙康映雪读书
晋朝人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很贫穷,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利用夜晚时间读书,可是夜间读书时,必须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书,就要用去一灯油,以孙康当时的家庭条件根本负担不起,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便躺在床上默诵。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冬夜,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在背书。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亮,他甚至怀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阳的时候了,等他披着衣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孙康心想:既然白雪能映亮窗口,那么一定也可以用积雪照着读书吧。想到这里,他便捧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亮光来读。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脚。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最终摆脱贫困家境,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8则)完整版
《传统美德故事》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一):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得行为来讲,就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得礼貌举止,也就就是此刻所说得礼貌。而礼貌得本质就是表示对别人得尊重与友善,这种心理需求,就是超越时代得,就是永存得、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得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她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就是谦虚、平等得表现,就是礼貌得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得祖先对自然文化得骄傲与自豪,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得根本特征之一。
七岁之师
春秋时期,孔子与她得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她们得政治主张。
一天,她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她们得去路。孔子说:您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得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瞧这就是什么?孔子一瞧,就是用碎石瓦片摆得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就应就是城给车让路还就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您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她能够做我得老师啊!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二):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老爱幼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就是说,孝敬父母就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得。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她会热爱祖国与人民、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得父母,还就应尊敬别得老人,爱护年幼得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得淳厚民风,这就是我们新时代学生得职责
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得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得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传统美德故事
传统美德故事
故事一,《孝顺父母》。
从前,有一位孝顺的儿子叫小明,他非常爱他的父母。有一天,小明的父亲生
病了,他日夜照顾父亲,不离不弃。在父亲病重的时候,小明更是不眠不休地照料父亲,直到父亲病愈。小明的孝顺感动了上天,也感动了乡亲们,成为了孝顺的楷模。
故事二,《诚实守信》。
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诚实守信的农夫叫大山。有一天,大山在田地里发现
了一袋金子,他没有私吞,而是将金子交给了村里的长老。长老感动于大山的诚实,将金子还给了失主。从此,大山成为了村里的楷模,也得到了失主的赏识和奖励。
故事三,《友爱互助》。
在一个小镇上,有两个好朋友小明和小华,他们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有一天,
小华家发生了火灾,小明毫不犹豫地冲进了火场,将小华的家人救了出来。从此,两人的友谊更加深厚,也成为了镇上的典范。
这些故事都是传统美德的典范,它们教育着我们要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友爱
互助。在当今社会,这些美德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让美德之花在我们心中永远绽放。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传统美德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让美德之光照亮我们的人生之路。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有哪些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有哪些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是汉朝著名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汉武帝刚登上皇位不久,想联合西域(今新疆以西一带)的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于是下诏书公开招募使者去联络大月氏,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勇敢应召。公元前138 年,张骞带领一支队伍从陇西向大月氏国出发,不巧中途便被匈奴扣留。
传统美德故事(优秀6篇)
传统美德故事(优秀6篇)
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
们在待人接物时的礼貌举止,也就是此刻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
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
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
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
特征之一
七岁之师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
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
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就应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
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
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能够
做我的老师啊!”
尊老爱幼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
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
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
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就应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
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
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传统美德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富
有教育意义,而且还能让人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第一则故事是关于“孝”的。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孟子
的人,他的母亲去世后,他非常孝顺,每天都亲自前去扫墓,还常
常在墓前跪拜。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如此孝顺,他说,“我母亲生我
养我,我应该尽孝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中华传统
美德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尊敬父母,孝顺父母。
第二则故事是关于“忠”的。在三国时期,有一个叫关羽的将军,他对刘备忠心耿耿,不离不弃。在一次战斗中,他被敌人围困,面对敌人的逼迫,他宁死不屈,最终壮烈牺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忠诚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我们应该忠于国家、忠于朋友、
忠于事业。
第三则故事是关于“义”的。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孟尝
君的人,他为了帮助自己的朋友,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接受敌人
的挑战,最终为朋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华
传统美德中的“义”是指为了正义和公平而奋斗,我们应该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帮助他人,维护正义。
第四则故事是关于“礼”的。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孔子的圣人,他提倡“礼”之道,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表现。他强调人们要遵守礼仪,尊重长辈,尊敬师长,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华传统美德中的“礼”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规矩,尊重他人,维护社会和谐。
以上这些故事,都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它们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意义,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让这些美德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愿我们能够在传统美德的指引下,做一个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8则)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8则)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老爱幼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讲,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假如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非常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就应尊敬不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小孩,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
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然而家里一点米也没有,如何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因此,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不记得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小孩。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刻苦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依旧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依旧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因此在事业上不同凡响,差不多上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讲:“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青年。
铁杵磨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爱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夫人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非常纳闷,上前咨询:“夫人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夫人婆讲:“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咨询:“哎呀!铁杵这么粗大,如何样能磨成针呢?”夫人婆笑呵呵地讲:“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中国传统美德故事大全
中国传统美德故事大全
导读:本文中国传统美德故事大全,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朱熹间居】
诗曰:晦翁庄重,敬慎威仪,自少至老,须臾②未离。
南宋时,有个的大学者朱熹,字仲晦,别号晦翁。他的为人,很端庄稳重,在朝廷里讲话很正直,有一次,在巡视中看见许多饥民外逃,经调查是州官盘剥百姓太厉害了。他六次写奏章向皇帝报告。可是,前几次奏章都被小人给扣下了。皇帝看后,便免去了州官的职务,叫朱熹去代替州官。朱熹上奏说:“这个人不光上面有人,下面的人更多,只好辞职回乡。”
他在平日家居的时候,每天天色还没有亮,就起来了,穿好衣裳相连的制服,戴了幞头,着了方头鞋子,到家庙里和先圣神位前去跪拜,行了礼以后,退回到书房里,几案必定摆得很正,一切书籍器用,必定很整整齐齐的,有时候疲倦了休息,就闭着眼睛端端正正地坐着,休息完了起来,就整齐了脚步慢慢地走,他的威仪和容貌举止的法则,从少年时一直到老始终没有放弃。
【注释】①朱熹(xī):朱夫子。②臾:yú,须臾,一会儿。
【包拯贡砚】
诗曰:宋有包拯,出知端州,制贡足数,一砚不留。
北宋有一个的清官叫包拯,字希仁,天圣年间进士,宋仁宗时任
监察御史,后任龙图阁大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他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知州时,此地向来出产一种做砚台用的名贵石头。从前在那地方做官的人,都借着进贡皇上的名目,总要多取几十倍,拿去送给朝里面有势力的人。而包拯叫砚工只要做到进贡的砚数够了。等到他离任的时候,也不曾拿一块砚石回去。
他做开封知府时,为官公正,执法严明。他处处以身作则,从不为自己谋私利。有一次,他的舅舅犯了罪,他照样依法论处。此后他的亲戚朋友再没有人敢依仗他的权势为非作歹了。当时的百姓都非常尊敬、爱戴他,称他为“包青天”。
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1、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吃梨都只拿最小的。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故。
2、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孔子要向他传授高深的理论,曾子本来坐着,听了便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战力,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充分尊敬。
3、千里送鹅毛
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派特使缅伯高向唐太宗贡献天鹅。在路上,缅伯高不小心让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到长安后,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奉上鹅毛并附诗:“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这个典故比喻礼物单薄,情意却异常浓厚。
4、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到其住处请他,最后才等到诸葛亮。“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著名典故。
5、车胤囊萤
车胤是晋朝人,自幼聪颖好学却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于是他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车胤囊萤”也成为了勤奋学习的典故。
传统美德故事完整版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一):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礼貌举止,也就是此刻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七岁之师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就应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能够做我的老师啊!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二):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老爱幼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就应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
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4
友善待人
友善待人
1. 《白蛇传》
《白蛇传》是一部中国古代传说故事。故事中,白蛇和青蛇都是形貌美丽、善良的蛇妖。 她们化身为人,来到人间,帮助人们解决难题。然而,因为她们的本质是蛇妖,被人们视 为妖怪,被迫与人斗争。故事最后,白蛇和青蛇化解了人与妖的恩怨,表现出对人的友善 和宽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友善待人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无论我们面对谁,都应该 充满爱心、友善和包容之情
3
勤劳节俭
勤劳节俭
1. 《勤俭致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勤劳节俭一直是一种重要的美德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小强的年轻人 小强家境贫困,但他勤奋好学,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 大学期间,他每天勤工俭学,省吃俭用,把省下来的钱都积攒起来 毕业后,小强利用自己的积蓄创立了一个小型企业,通过不懈努力和聪明的经营,最终取 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了一位富有的企业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劳节俭是取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功的关键,只有付出辛勤的劳动,节省开支,才能 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和友善待人等美德贯穿于中国人民 的思想和行为。通过这些美德故事的传承和宣扬,人们深刻理解到这些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高尚情操,还成为了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递着一代代人传统美德的力量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最终让孟子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2. 精忠报国:岳飞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将领,他为了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被后人誉为“精忠报国”的楷模。
3. 卧冰求鲤:晋朝的王祥在冬天用自己的身体融化冰面,为继母捕鱼,表现了他的孝心和孝道。
4. 凿壁偷光:西汉时期的匡衡为了学习知识,在墙上凿了一个洞,借用邻居家的灯光读书,最终成为一位有学问的人。
5. 苏武牧羊:西汉时期的苏武被匈奴扣押在北海边,他在那里放羊十九年,始终保持着对汉朝的忠诚和信仰。
这些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如孝
顺、忠诚、爱国、勤奋、诚实等,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一:尊敬师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创私人讲学的孔子,据说有弟子三千,学有所成的有“七十二贤”。古人把老师与知识紧密相连,无不把尊敬老师放在首位。张良桥头真诚拜师……无不出于这样真挚的情感。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二:爱国爱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1、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岳母刺字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所敬仰。
2、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3、海瑞惩恶
海瑞是明代著名清官,他在淳安任县令时,当时奸相严嵩正得势,气焰非常嚣张。海瑞的顶头上司是闽浙总督胡宗宪,此人是严嵩的得意门生,他倚仗着有大靠山,不可一世。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8则)
《传统美德故事》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一):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礼貌举止,也就是此刻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七岁之师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就应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能够做我的老师啊!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二):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老爱幼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就应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
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美德故事》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一):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礼貌举止,也就是此刻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七岁之师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就应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能够做我的老师啊!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二):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老爱幼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就应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
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
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三):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刻苦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不同凡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
铁杵磨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样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最后成为有名的大诗人。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四):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爱国爱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林则徐禁烟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应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危害。道光皇帝理解了林则徐的推荐,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五):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师敬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毛泽东尊师美德故事
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就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
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此刻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六):
百善孝为先的历史小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就应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
百善孝为先的历史小故事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七):
中华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就应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此刻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持续肃穆恭敬的态度。之后,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此刻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邓小平说的有些人那样,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十分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礼貌进步。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必须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完美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到达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必须是很和谐的。仁的思想,还体此刻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持续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