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仪仗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宫墙之内——探究唐代墓葬俑背后的大唐盛世

宫墙之内——探究唐代墓葬俑背后的大唐盛世

宫墙之内——探究唐代墓葬俑背后的大唐盛世中国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也是一个墓葬俑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墓葬俑是唐代墓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一种为了陪葬而制作的陶俑,扮演着随葬者在来世的仆从角色。

俑的制作技术高超,形象生动,反映了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和风貌,成为研究唐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墓葬俑的丰富多样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和兴盛。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富饶、商业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墓葬俑作为与之相配的陪葬品也呈现出多样化和精美化的特点。

从墓葬俑的种类来看,除了兵俑、侍女俑等常见的陪葬俑外,唐代墓葬还出现了官员俑、马车俑、乐器俑等,这些俑的制作精美,形象栩栩如生,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

墓葬俑的制作工艺和技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体现了唐代陶瓷制作工艺的进步和创新。

唐代陶瓷制作工艺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丰富了釉色和纹饰的种类,还发明了高温烧制技术,使得陶瓷制品的质量更加坚固和耐用。

墓葬俑制作所使用的陶瓷材料质地细腻,制作工艺精湛,通过精心雕刻和彩绘,使得俑的形象更加逼真,寓意深刻。

墓葬俑反映了唐代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风貌和文化特点。

墓葬俑作为随葬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等级制度。

官员墓中的官员俑形象便体现了当时士人阶层的风姿和仪态,侍女俑则展示了女性在唐代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墓葬俑上的装饰和纹饰也揭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融合,墓葬俑上的衣饰、发髻和器物等都反映了当时的时尚和审美观念。

唐代墓葬俑背后隐藏着一个充满繁荣和创新的大唐盛世。

墓葬俑的丰富多样、制作精巧和形象逼真体现了唐代社会的兴盛和发展,同时也记录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风貌和文化特点。

通过研究墓葬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探究唐代社会与文化的瑰丽与辉煌。

儿童兵马俑考古知识点总结

儿童兵马俑考古知识点总结

儿童兵马俑考古知识点总结一、发现与发掘1. 发现: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秦始皇陵遗址,当时农民在田间发现了一个大型石坑,里面有大量的陶俑。

这一发现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开启了兵马俑的考古发掘之旅。

2. 发掘:从1974年开始,中国的考古学家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兵马俑考古发掘工作,先后发掘了三个士兵俑坑、一座车马坑和一个将军俑坑。

这些俑坑的发现为人们揭开了秦始皇陵的神秘面纱,也为中国考古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士兵俑1. 数量:目前发掘出来的士兵俑数量已经达到数千个,大多数都身高一米多,用陶土做成。

这些俑体呈现出不同的面部表情和服饰,栩栩如生。

2. 制作工艺:士兵俑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每一个俑都栩栩如生,手工细腻。

这些俑的制作工艺不仅表现了古代劳动者的智慧和审美情趣,也展现出秦代的高超陶瓷工艺水平。

3. 分工制度:通过对士兵俑的发掘和研究,考古学家们发现,秦代已经出现了完全的分工制度,制作陶俑的人员分工明确,工匠们在陶俑的制作上每一个环节都有着精湛的技艺。

三、车马坑1. 规模:车马坑是兵马俑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有大量的战车和马俑。

这些战车和马俑的规模庞大,数量众多,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重要见证。

2. 装备:车马坑中的战车和马俑装备非常精良,每辆战车都镶嵌有精美的装饰,每头马俑都栩栩如生,仿佛在展示古代秦代壮阔的军事力量。

3. 研究价值:车马坑的发现为人们提供了大量有关秦代战车、马术、军事领域的宝贵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具有重要意义。

四、将军俑1. 发现:在兵马俑的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将军俑坑,里面有大量的将军俑,数量众多,规模壮观。

2. 面部表情:将军俑的面部表情栩栩如生,表现出了古代将军的威严和神态,这些俑体不仅是对秦代将军形象的再现,也是对军事领域的生动描绘。

3. 装备:将军俑的装备非常精良,每一个将军俑都身着战甲,手持兵器,栩栩如生,展现出了秦代军事装备的丰富多样。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考古发现与分析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考古发现与分析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考古发现与分析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被誉为中国第一大奇迹。

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以东约40公里处的咸阳市银盏乡境内。

它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于1974年被中国考古队发现。

兵马俑是兵器、车马、战士等的陶塑,数量达数万件,主要分布在大型坑道内。

整个兵马俑规模庞大,气势磅礴,直观地展现了秦国当时的雄壮武装。

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研究意义。

首先,兵马俑反映了秦时期的武装力量和战争制度。

整个陵墓呈现一个军事阵地的形态,严密有序。

兵马俑分为步兵、骑兵、车马等若干个部分,它们按照武器、服装、队形等方面进行划分,非常有条理。

其中,兵器的种类繁多,有弓箭、长矛、铠甲、盾牌等,非常逼真。

车马部分由车马、辎重等陶塑的组合构成,显示了秦时期的交通情况和军事物资管理方式。

通过对兵马俑的仔细观察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那个时代对武装力量的要求和限制,以及秦朝制定的严格的军事制度。

其次,兵马俑反映了秦代手工制作和雕刻技术的高超水平。

兵马俑以其雕刻技艺的精湛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奇妙,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

兵马俑在制作时必须经过严格的工艺流程:先采用泥条做出各部位的形状,再加厚,最后用雕刻刀具细心刻细部。

在雕刻时,选材用料上则更为讲究,选用黑陶作为材料,采用慢火烧制技艺,制作精细绝妙,造型栩栩如生,充满浓郁的艺术气息。

这种细致入微的制作工艺和高度精巧的刻画技能,是秦代手工制造技术的标志。

最后,兵马俑反映了秦始皇陵的整体布局和文化意义。

兵马俑所在的陵墓规模庞大,阵容强大,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富盛名的陵墓之一。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秦始皇陵原计划为三重墓,但发现墓主人逝世太过突然,未来得及完成全部的陵墓建设,只有一重墓被建造出来。

可能出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封建皇权的需要,秦始皇选择在自己在位期间要求修建较大规模的陵墓。

这也是中华文化中奉为至宝的原因之一。

总之,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和研究,丰富了我们对秦文化,华夏文明以及人类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唐代墓葬出土仪仗俑类型学研究

唐代墓葬出土仪仗俑类型学研究

唐代墓葬出土仪仗俑类型学研究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01期摘要:唐代墓葬出土的仪仗俑数量较大,而且种类繁多。

在俑类研究中,有根据其放置位置和用途进行分类的,也有按陶俑的形象进行分型分式的。

文章通过对仪仗俑类型学研究分析,对唐代仪仗俑的发展变迁做了系统性研究,也为今后研究仪仗俑与墓葬等级、唐代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唐代;仪仗俑;类型学;研究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01.026仪仗俑大致可划分为人物俑和动物俑。

本文主要从仪仗俑大的分类对仪仗俑进行类型学分析和分期。

人物俑主要包括骑马俑中的人俑、出行守卫俑、御夫俑、马夫俑和驼夫俑,动物俑主要包括牛车中的陶牛、陶马和陶骆驼。

1 仪仗俑造型特征研究1.1 人物俑的研究西安地区唐墓出土人物俑数量较多,而且造型变化丰富多彩。

因不同考古发掘简报和报告里对仪仗俑的划分标准不一样,而且对人物俑的分型分式也有不同的标准,本节只考虑在断代意义的基础上对西安地区典型唐墓出土的仪仗俑中人物俑进行分型分式。

1.1.1 文官俑和武士俑因武官俑和文官俑中有男俑,也有女俑,为便于分类,我们将其单独进行类型学分析。

文官俑和武官俑一般体积都较大,和镇墓俑中的天王俑接近。

根据两类俑踏板和执物的不同,文官俑可以分为两型,武官俑分为两型。

①文官俑。

带束腰树墩形踏板或没有踏板。

双手放置在胸前。

Ⅰ型:有束腰踏板,双手拱手与胸前,直立于椭圆形带孔或不带孔方台。

康文通墓①出土文官俑束腰带孔踏板,金乡县主墓②出土文官俑束腰不带孔踏板。

Ⅱ型:无束腰踏板。

两手置于胸前,直立。

如司马睿墓③、唐元师奖墓④、唐俾失十囊墓⑤等。

从上述可得,束腰踏板型文官俑从武周时期出现,后到唐玄宗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已基本不存在。

②武官俑。

根据踏板分为两型。

Ⅰ型:踏板存在,双手拱手与胸前,直立于椭圆形方台上。

如金乡县主墓、康文通墓等。

Ⅱ型:踏板不存在,直立。

隋唐五代时期考古

隋唐五代时期考古

隋唐五代时期考古2015年度,隋唐五代时期考古各领域都有新发现和新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的考古简报、专刊报告、论文、论著等约150篇(部)。

现谨按城市及建筑遗址、陵墓及墓葬、手工业遗存、墓志碑刻、石窟寺遗存、边疆民族与中外交流遗存、学术活动等几个方面,择要概括如下。

一城市及建筑遗址河南省洛阳市隋东都回洛仓遗址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共清理出漕运渠道1条、道路4处、晚唐至五代时期墓葬11座。

渠道位于回洛仓城管理区的南部,呈南北走向,渠道口宽25.5米、深6.5米~7米。

道路均位于北部仓储区的北墙外,路宽4米、13米、19.5米、22米不等,宽路面车辙均稀少(《洛阳考古》2期)。

江苏省扬州市唐扬州城遗址考古也取得了新进展,在蜀岗南缘城址西城墙的考古发掘中,明确了西城门以北主城壕的尺度及与主城墙的间距等问题(《考古》9期)。

2015年度出版的《扬州城遗址考古发掘报告(1999—2013年)》则详细报道了4年间的发掘成果,对扬州蜀岗城址范围、唐罗城修建及沿革、蜀岗下城城门、扬州城城砖等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四川省成都市唐代益州城址获得了新发现,在通锦路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中,揭示出盛唐时期“净众寺”内的砖砌沟渠和人工池塘等园林式景观遗迹,出土了大量唐、五代时期建筑构件及青羊宫窑、琉璃厂窑和邛窑等瓷器(国家文物局主编《2015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

丁垚、张思锐等人在山西省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观察到大量很可能属于唐时期风格的彩画遗存,与整个大殿一起,可视为长安佛寺建筑风格的代表(《文物》10期)。

樊瑞平、刘友恒在对河北省正定县盛唐开元寺遗址保存的三门楼12残柱和一段阑额进行拼对、测量和记录的基础上,对残存石柱上的文字(功德主的题名、经文)和线刻(佛像和供养人像)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依据有关资料对三门楼式样进行了初步复原(《文物春秋》1期)。

周源认为文献仅载洛阳含嘉仓有三座城门,因此学者们根据出土铭文砖而提出的“东门”说值得商榷,“东门”实指的是仓城“含嘉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期);汪勃对唐扬州罗城墙调查发掘资料进行了梳理,认为天宝九年(750)已建罗城,中唐时粗具规模,到晚唐乾符六年(879)时则进行了修缮(本书编委会编《庆贺徐光冀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庆贺徐光冀》);李裕群对山西省太原市蒙山开化寺遗址上的两尊铁佛像(坐佛和迦叶弟子像)做了较细致的描述,就年代和佛像的名谓与禅法的关系做了考证和讨论,进而认为铁佛的年代在唐高宗末至武周时期,迦叶弟子像应在初唐唐高宗至武周时期,佛像禅定手法可与开化寺崇尚禅法有关(《庆贺徐光冀》);贺大龙的《长治唐五代建筑新考》(文物出版社)一书,通过对山西省平顺县天台庵弥陀殿、龙门寺西配殿、大云院弥陀殿、长子县布村玉皇庙前殿、潞城市原起寺大雄宝殿、长子县小张碧云寺正殿等建筑实例的调查,对每处建筑的布局、年代、细部结构、建筑方法等进行了讨论研究。

唐五代仪仗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

唐五代仪仗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

唐五代仪仗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作者:张家怡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04期摘要:仪仗俑作为反映墓主生前出行仪仗队伍和显示其身份地位的随葬俑,自北朝以来就成为俑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北朝、隋代的发展,唐代随葬俑群中的仪仗俑已成为皇室贵族及高等级官员墓中的固定俑群,直到晚唐五代时期逐渐随着墓葬俑群的衰弱而消失。

对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唐五代时期仪仗俑的考古发现情况和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有利于对这一时期仪仗俑有更为清晰完整的认识,并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唐五代;仪仗俑;考古发现;研究综述在我国古代的葬仪中,俑的使用历史由来已久。

在唐代,俑更是成为了丧葬明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朝廷对墓葬中随葬俑的数量尺寸也有着严格的规定。

在厚葬之风的影响下,唐代陶俑在数量、种类、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前代,其中官僚贵族墓葬中的仪仗俑在俑群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了解唐人丧葬习俗和社会风尚的重要实物资料。

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方墓葬虽未发现随葬俑群,但在南方高等级贵族墓中仍可发现仪仗俑的存在。

研究仪仗俑的组合变化与演变趋势对理清唐五代时期葬制、葬俗以及社会风气的演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唐五代仪仗俑的考古发现由于唐五代时期的墓葬在发掘前多有盗扰,加之简报在描述出土陶俑时多按造型服饰的差异进行分类介绍,故仪仗俑中的男女立俑常与家内侍役俑相混杂而难以区分。

笔者在进行统计时为避免遗漏,将出土男女立俑数量较多的墓葬均纳入统计范围。

根据截至2018年11月公开发表的唐五代墓葬资料,全国出土仪仗俑的唐五代墓共计320座(群),其中纪年墓207座。

纪年墓中最早的是位于辽宁省朝阳市武德二年(619)的蔡泽墓,最晚的是位于江苏省江宁县建隆三年(962)的李璟墓。

出土仪仗俑数量最多的是惠庄太子李撝墓,共出土陶俑1077件,其中男女立俑570件,骑马俑507件。

就仪仗俑的造型来看,可以分为男女立俑、男女骑马(驼)俑和牵马(驼)俑三个大类。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与研究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与研究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与研究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之一。

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秦代墓葬中的一部分,规模宏大,造型逼真,历经数千年仍然保存完好,成为世人瞩目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与研究历程,探讨其在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意义。

一、兵马俑的发现与发掘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1974年,陕西省西安市东北部的兵马俑坑被当地农民发现,从而引起了世界的轰动。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墓的一部分,据考古学家推测,这些兵马俑是为了陪葬秦始皇而制作的。

兵马俑坑内的兵马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对细节的精湛把握。

随着兵马俑的发现,考古学家们开始对兵马俑进行系统性的发掘和研究。

他们通过对兵马俑的结构、材质、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分析,逐渐揭开了兵马俑的神秘面纱。

通过对兵马俑坑的勘探和挖掘,考古学家们陆续发现了多个兵马俑坑,每一个兵马俑坑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为后人研究秦代社会、文化、军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二、兵马俑的研究价值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与研究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首先,兵马俑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古代史的空白,为研究秦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其次,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工艺精湛,展现了秦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对后世的工艺制作、雕塑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次,兵马俑的发现也为世界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

兵马俑的研究价值不仅在于其历史和文化方面,还在于其科学研究价值。

通过对兵马俑的材质、颜色、保存状态等方面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古代陶器的制作工艺、保存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为今后的考古研究提供借鉴。

同时,兵马俑的发掘也为古代军事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揭示了秦代军事制度、战争方式等方面的信息,对于了解古代军事史具有重要意义。

三、兵马俑的保护与传承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始皇兵马俑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五代·赵廷隐墓伎乐俑的艺术造型特征

五代·赵廷隐墓伎乐俑的艺术造型特征

五代·赵廷隐墓伎乐俑的艺术造型特征五代·赵廷隐墓伎乐俑的艺术造型特征1. 引言赵廷隐墓伎乐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们是唐代赵廷隐墓中出土的一组陶俑,展示了唐代音乐和舞蹈的艺术风貌。

这些俑具有独特的艺术造型特征,反映了当时音乐与舞蹈的发展水平和审美观念,对于我们研究唐代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五代·赵廷隐墓伎乐俑的基本情况赵廷隐墓位于陕西省杨凌县,是唐代贵族赵廷隐的墓地。

墓中出土的陶俑分为乐器俑、舞蹈俑和歌唱俑三种类别,共计约100余件,其中以乐器俑最为突出。

这些俑通过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展示了当时音乐演奏和舞蹈呈现的场景,对于我们了解唐代音乐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3. 五代·赵廷隐墓伎乐俑的艺术造型特征3.1 微笑的面容赵廷隐墓伎乐俑的面容多呈现出微笑的表情,这一特征与唐代艺术追求积极阳光、阐发生活欢乐的审美风格相吻合。

微笑的俑面反映了当时音乐与舞蹈活动的欢乐氛围,使人感受到唐代社会对于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追求。

3.2 姿态优美的舞姿舞蹈俑是赵廷隐墓伎乐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俑通过栩栩如生的姿态展现了唐代舞蹈的优美风采。

姿态伸展、身体灵活的舞姿,展示了当时舞蹈艺术的高超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审美观念中对于舞蹈表现形态的偏好。

3.3 精细的乐器制作乐器俑是赵廷隐墓伎乐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俑以陶器为材料,通过制作和塑造展现了当时乐器的制作工艺。

乐器的细节处理非常精细,如琴弦的张力、箜篌的形态等,都表现出制作者的工艺精湛以及对于音乐的追求。

4. 五代·赵廷隐墓伎乐俑的意义与价值4.1 音乐与舞蹈的历史见证作为唐代音乐与舞蹈的实物遗存,赵廷隐墓伎乐俑具有重要的历史见证意义。

它们展示了唐代音乐与舞蹈的发展水平,不仅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今人重拾古代音乐文化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4.2 艺术表达与审美追求赵廷隐墓伎乐俑作为艺术品,展现了当时音乐与舞蹈的审美追求。

兵马俑调查报告

兵马俑调查报告

兵马俑调查报告兵马俑调查报告近年来,兵马俑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前往观赏。

然而,这些雄伟的陶俑背后隐藏着许多谜团和未解之谜。

为了揭开这些谜团,我们展开了一次兵马俑的调查研究。

调查开始之初,我们首先对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了解。

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秦始皇陵附近,是秦始皇帝陵墓的守护者。

这些陶俑被发现于1974年,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兵马俑的制作始于公元前210年,耗时近40年才完成。

这一庞大的工程令人叹为观止,也引发了我们对古代人民智慧和技术的钦佩。

接下来,我们对兵马俑的制作工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兵马俑的制作采用了精湛的陶瓷工艺。

每尊陶俑都经过精细的雕刻和细致的上色,栩栩如生。

此外,兵马俑的制作也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每尊陶俑都有独特的面容和表情,根据服饰和军衔的不同,可以分辨出不同的军种和官阶。

这种精细的制作工艺令人叹为观止,也成为了后世艺术家的灵感之源。

在对兵马俑的制作工艺进行调查的同时,我们也对兵马俑的保存状况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由于兵马俑埋藏在地下几千年,受到了自然环境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影响。

我们发现,一些陶俑的表面已经出现了破损和褪色的现象,需要进行修复和保护。

为了保护兵马俑的完整性,专家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温湿度控制、防尘和防腐等。

同时,也呼吁公众共同参与保护兵马俑的工作,以确保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世代传承。

除了对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和保存状况进行调查外,我们还对兵马俑的历史意义进行了探讨。

兵马俑作为秦始皇陵的守护者,承载着中国古代帝王的权力和荣耀。

它们不仅展示了秦朝的军事力量和官制制度,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死后生活的信仰和追求。

兵马俑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众多面貌,不仅对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后世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我们的兵马俑调查报告揭示了这一古代文化瑰宝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保存状况和历史意义。

兵马俑的发现与研究成果

兵马俑的发现与研究成果

兵马俑的发现与研究成果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陕西省西安市的一大奇迹,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座宝藏。

其独特的规模和保护完好的状态,吸引了全球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兵马俑的发现与研究成果。

本文将就兵马俑的发现历程、构造特点以及相关考古成果进行系统介绍。

一、兵马俑的发现历程兵马俑的发现可追溯到1974年,当时农民在陕西省西安市的一个农田中发现了一座巨大的地下宫殿。

这一发现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国内外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纷纷来到这里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以揭开这个谜一般的古代宫殿的面纱。

经过近五十年的考古工作,兵马俑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整个兵马俑的发现历程可以说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部辉煌篇章,也为世界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二、兵马俑的构造特点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秦始皇陵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陶土制成。

据考古学家介绍,兵马俑的数量庞大,预计总数在8000余尊以上,覆盖面积超过20000平方米。

兵马俑的尺寸大小不一,有的高达1.8米,有的仅有几十厘米。

其雕刻工艺精湛,栩栩如生,给人一种逼真的感觉。

据研究表明,每尊兵马俑都是按照秦时的真实武器装备制作而成,反映了当时中国军事制度的细节和规模。

兵马俑被发现时,每尊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战术分工,刀弓手、骑兵、步兵等不同军种状如铺开,彼此之间紧密配合,呈现出秦军当时的队形和战术构成。

这些构造特点使得兵马俑成为了中国军事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兵马俑的研究成果兵马俑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不仅解开了秦朝军事制度的谜团,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和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通过对兵马俑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秦朝的军事装备、军事组织以及军营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兵马俑的发掘也使得我们对于秦朝的陵墓制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周边陵墓的考察,我们可以推测秦始皇陵的规模和布局。

考古学家猜测,秦始皇陵可能还有其他的陪葬品和文物,但由于保护目的,目前暂未开展更多的挖掘工作。

兵马俑的发现与保护

兵马俑的发现与保护

兵马俑的发现与保护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秦朝时期的壮丽遗迹,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其独特之处在于其规模庞大、精细而逼真的制作工艺以及对历史的珍贵见证。

本文将探讨兵马俑的发现历程以及目前的保护措施。

一、发现历程秦始皇帝统一中国之后,为了保护自己在来世能够享有尊崇及权力,他下令建造了陪葬墓地,而兵马俑则是这个陪葬墓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兵马俑地下坑的发现,归功于1974年三位农民的意外发现。

1974年3月,陕西省陕咸县南杨村村民王忠山和他的两个伙伴在挖掘一口井时,意外地发现了地下坑室。

他们发现了数个巨大的陶俑,这些俑们身着盔甲,手持兵器,并按照阵势有序地排列在一起。

在他们的发现下,兵马俑震惊了整个考古界。

自1974年的发现开始,大规模的考古工作逐渐展开。

大量的陶俑、武器和马鞍等出土文物让人们对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和规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保护措施1. 地下保护兵马俑地下坑室的发现,同时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兵马俑的独特之处在于,当时的制作者精确地绘制了每一个陶俑的面容和服饰,使其在形象上与真人极为相似。

为了保护这些对历史有重要意义的宝贵遗迹,一批专业人员被派往考古现场,他们采取了地下保护的措施。

首先,他们修建了一个巨大的遮阳棚,以防止地下室中的陶俑接触到阳光和空气。

此外,他们在地下室内建立了一套先进的通风系统,以保持坑室内的湿度和温度稳定,以防止陶俑因湿度过高或过低而受损。

2. 文物保护为了确保兵马俑的长期保护,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文物保护措施。

首先,禁止任何人接近或触摸陶俑,以避免潜在的损害。

此外,兵马俑博物馆还设置了专门的展示区,以展示部分陶俑,并向游客提供相关历史介绍。

同时,科学研究也是文物保护的重要方面。

专家们对兵马俑进行了大量研究,从而更好地了解其制作工艺和历史价值。

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三维扫描和红外光谱仪等,可以对兵马俑进行高精度的分析,并为其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 旅游管理兵马俑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宫墙之内——探究唐代墓葬俑背后的大唐盛世

宫墙之内——探究唐代墓葬俑背后的大唐盛世

宫墙之内——探究唐代墓葬俑背后的大唐盛世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繁荣的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

在唐代,文化与
艺术、政治与军事、经济与农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也为唐代的墓葬及其埋藏
的陶俑提供了一个背景。

位于唐代的墓葬通常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大量的文化和艺术品中,有大量的陶俑,这些陶俑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历史和艺术财富。

唐代的墓葬陶俑主要有三种类型:仕女、马和士兵。

这些陶俑的艺术风格和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唐代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例如,唐代仕女陶俑的形象展现了唐代强调的宫
廷文化和妇女的美德,而士兵陶俑则生动地展现了唐代军事实力和战争风貌。

在唐代,墓葬及其埋藏的陶俑往往象征着葬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因此,墓葬中的陶
俑往往是最精美和昂贵的文物之一。

此外,唐代的墓葬还展现了当时唐朝政治、文化和经
济的繁荣。

例如,各种头盔、盔甲和刀剑等士兵陶俑,展现了唐代军事的实际情况,包括
唐朝当时的战争和地域扩张。

在唐代的文化中,墓葬陶俑也是一种静态艺术品。

这些陶俑在保留唐代文化和历史的
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一种文化价值的传承。

例如,唐代的仕女陶俑形象仍然是后世描绘
仕女美丽和佳人的样式,而士兵陶俑仍然为后世提供了唐代历史和军事文化的珍贵资料。

总之,唐代墓葬陶俑的艺术和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了一个研究和了
解唐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墓葬及其埋藏的陶俑不仅是唐代文化中重要的代表,也是
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杂技俑的考古学

唐代杂技俑的考古学
唐代杂技俑的制作技艺对现代艺 术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它追求精湛的技艺和完美的表现 形式,使得现代艺术作品更加精
细和生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唐代杂技俑的研究现状
学者们通过对出土杂技俑的形态、服饰、动 作等方面的研究,逐渐揭示出唐代杂技表演 的诸多细节。
唐代杂技俑的考古学价值与意义
唐代杂技俑的考古学价值
这些杂技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视觉资料, 丰富了我们对唐代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宗 教信仰等方面的认识。
唐代杂技俑的考古学意义
通过对这些俑的研究,我们得以了解唐代杂 技表演的形式、技艺、服饰等方面的信息, 为历史学、艺术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
杂技俑的分类主要有:歌舞俑、百戏俑、说唱俑等。这些分类主要依据表现内容 的不同。
唐代杂技俑的特点
唐代杂技俑通常表现出精湛的技艺和表演动作,如倒立、翻 筋斗、舞狮等。这些动作不仅具有高难度,而且富有艺术性 。
唐代杂技俑的服饰也很有特点,通常穿着华丽、色彩鲜艳, 与表演动作相得益彰。
唐代杂技俑的发现与分布
03
唐代杂技俑的文化内涵
唐代杂技俑与唐代文化的关系
唐代杂技俑是唐代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反映了唐代社会的 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
唐代杂技俑所表现出的技艺和 表演形式,与唐代文化的繁荣 和开放密切相关。
唐代杂技俑所使用的道具、服 饰和乐器等,都与唐代文化有 着密切的联系。
唐代杂技俑在唐代社会中的作用
唐代杂技俑的考古学
2023-11-09
目 录
• 唐代杂技俑概述 • 唐代杂技俑的制作工艺 • 唐代杂技俑的文化内涵 • 唐代杂技俑的考古学研究 • 唐代杂技俑的传承与保护 • 唐代杂技俑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兵马俑精选全文完整版

兵马俑精选全文完整版

三号坑
1976年5月11日,又在一号坑 西端北侧25米处,钻探发现了一个 陪葬坑,根据发现的先后,编号为
三号坑。三号坑是三个坑中唯一
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所以出 土时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 色比较鲜艳。三号秦坑是世界考古 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 形象资料。建筑结构,陶俑排列, 兵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 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 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依仗 服的服饰、装备等问题的珍贵资料。
秦弓弩
皮质漆盾
1978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 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 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 大奇迹了。不看秦俑,不能算来 过中国。”
中美建交35周年之际,曾为 1979年中美两国建交做出重要贡 献的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于 2014年9月6日到访秦始皇帝陵博 物院,这也是卡特总统第二次参 观兵马俑。参观结束时,卡特总 统写下留言:“这是一个非常了 不起的博物馆,从我33年前第一 次来访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祝贺你们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的 伟大成就。”
1974年3月,在秦始皇帝陵东的 西杨村村民杨志发老先生抗旱打井
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
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
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 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 前的秦俑宝藏。1975年国家决定 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1979 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 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2009年6 月13日下午1点多,秦始皇陵兵马 俑一号坑开始第三次大规模发掘,
秦始皇为什么要造兵马俑?
有的人认为,秦始皇希望 自己死后还能象在人间一样 延续的他的统治,所以修建 了他的骊山陵墓,里面再造 了人间的万物,用水银做山 川河流,用宝石做日月星光, 用珠宝玉器营造树木花鸟。 与此同时,为了保护他的这 些财产,他象在人世间一样, 也需要他的军队战士来保卫, 所以他修建了兵马俑,作为 他死后的卫士。但学者们的 意见都有不同。

兵马俑调查报告

兵马俑调查报告

兵马俑调查报告引言: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的奇迹之一,位于陕西西安的秦始皇陵墓内,有数千个真实大小的泥塑战士和战马。

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兵马俑的许多谜团仍未解开,为了揭开这些谜团,我们组织了一次兵马俑调查。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研究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以及文化价值,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珍贵文化遗产。

调查方法:我们团队采取了多种调查方法,包括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详细观察了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和陶俑的特点。

我们还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专家研究,以了解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此外,我们还与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深入访谈,以获取他们对兵马俑的独到见解。

调查结果:1. 历史背景: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墓的护卫兵,并用于展示秦朝的军事实力。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他认为在来世需要保护自己,因此制作了大量的兵马俑用于陪葬。

2. 制作工艺:兵马俑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

首先,使用大批黏土塑造出战士和战马的形象,然后在一个巨大的窑洞中烧制。

在烧制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和工具仍然是一个谜团,目前还没有准确的解释。

烧制完成后,泥塑被上彩,增添了更多的细节和真实感。

3. 文化价值:兵马俑不仅代表了古代军事制度和兵器装备的发展,也反映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

兵马俑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同时,兵马俑的艺术价值也是无法忽视的,它展示了古代中国泥塑艺术的高度水平。

4. 保护与研究:兵马俑的保护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由于泥塑的特殊性,兵马俑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侵蚀和破坏。

因此,针对兵马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非常重要。

同时,对兵马俑的研究也需要不断深入,以解开兵马俑制作工艺和历史谜团。

结论: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的瑰宝,它代表了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本次调查揭示了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兵马俑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任重道远。

宫墙之内——探究唐代墓葬俑背后的大唐盛世

宫墙之内——探究唐代墓葬俑背后的大唐盛世

宫墙之内——探究唐代墓葬俑背后的大唐盛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繁盛的时代,被誉为“大唐盛世”。

它的繁荣与发展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还在墓葬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唐代墓葬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唐俑,以其丰富的形态以及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它们是唐代盛世的真实写照,通过深入研究唐代墓葬俑背后的大唐盛世,我们能更好地了解那个辉煌的时代。

唐代墓葬俑体现了唐代人们对生活享受的追求。

唐代是康乾盛世,社会经济发展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墓葬俑形象栩栩如生,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可以得知唐代人们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

墓葬中出土的陶俑中,有贵族墓葬中的马、棋、书、画、酒、器,还有女子、婴儿形象,这一系列的俑陶展示了唐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享受。

唐代墓葬俑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等级制度。

唐代是座贵族富商阶级崛起的时代,墓葬俑中出土的马车、抬轿、佩饰等陶俑都是贵族墓葬中常见的器物,展示了贵族阶层的奢华和豪华。

唐墓出土的士兵、官员、武士等俑陶也都体现了唐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军事力量。

唐代墓葬俑揭示了唐代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士人雅士文化、道家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唐代文化。

唐代墓葬中出土的陶俑中,有文人学士、佛教僧侣、道教道士等形象,展示了唐代人们对文化的崇拜和推崇,也体现了当时唐代文化的多元化和发展。

唐代墓葬俑还反映了唐代人们对来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唐代是一个佛教盛行的时代,人们普遍信仰佛教,对来世生活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墓葬俑出土的陶俑中,有佛陀、菩萨和守护神像等,这些起到护佑和保护死者的作用,也反映出唐代人们对来世生活的向往和祷告。

唐代墓葬俑是唐代盛世的真实写照,它们体现了唐代人们对生活享受、社会等级、文化传承和来世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通过对唐俑背后大唐盛世的深入探究,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这个辉煌的时代以及唐代人们的精神风貌。

唐代墓葬俑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人类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等学科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实习报告

考古实习报告

西安考古实习报告现将本人所考察的有代表性的遗迹和文馆做归纳整理,详述如下:一、秦始皇兵马俑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

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

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

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

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

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

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

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据《汉书》和《水经注》记载,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凿毁。

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说,项羽入咸阳之后,以30万人运了30天还没有把东西运完。

以后,关东盗贼又将铜棺窃去。

后又有牧羊人因寻找遗失的羊,持火把迸入墓穴,不慎失火,将陵墓彻底烧毁,说大火延续烧了90天都没灭。

据说,方圆数十里的陵区地面,也随着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几米。

这样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这些记载都被当今考古发现所佐证。

秦始皇陵发现的陪葬坑、陪葬墓几乎都遇到过被盗和火焚的破坏。

二、半坡遗址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

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

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 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延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

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

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

隋唐五代考古特点分析

隋唐五代考古特点分析

隋唐五代考古特点这一时期内容的考察主要是以唐代为主。

考古通论上519页的概述我觉得很重要,我这里标明了页码就是想让你们翻一下。

通论礼有各关于这个时期时间段阐述,是这样说的:“唐初,太宗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出现了“贞观之治”。

随后高宗、武则天时期,保持了统一和强盛。

玄宗开元年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史称“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唐朝一直为内乱外患所困...”这个时间段几乎可以应用于所有唐代考古学文化的分期,比如说铜镜、石窟寺、壁画、瓷窑、墓葬等。

因为文化的的强盛是由经济政治所决定的,唐代的一强一盛自然导致了文化的明显分期。

而后是五代十国,因为战火大部分集中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就得到了相对的稳定,所以出现了经济中心的南移,而考试要考五代的话肯定就更倾向于考南方地区。

(这就是我最开始跟大家说的,这些论述很重要,间接的让我把握住了通论的复习重点。

)一、隋唐两代考古学文化分期主要分为四期:1.隋朝(这一时期物质文化面貌还沿袭着不少北朝风格)2.唐建立到唐高宗时期即初唐时期(文化面貌既沿袭了隋朝风格,又有所创新,是唐初创阶段)3.武则天在位时至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即盛唐时期(大型墓葬、城址、制作精美的器物等多出现在这一期,各类文物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反映出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盛世气象)4.安史之乱后至唐朝灭亡,即晚唐时期(是唐朝由盛转衰直至灭亡的时期,这一期的墓葬规模、出土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大不如前,尤其是异域风格的器物大量减少,反映了唐王朝逐渐趋于保守,衰退的景象)(注:以下笔记的顺序是按照城址、墓葬、遗物的顺序来总结的。

城址考试经常考的就是唐长安城,墓葬经常考的有唐帝陵、唐两京地区墓葬特征。

遗物最多的是考唐代铜镜的分期和特征了。

我大部分已经总结好了,考到就按照下面的笔记来写,不能说拿满分,但绝对不会低分的。

)二、城址考古(重点)唐长安城唐长安城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

宫墙之内——探究唐代墓葬俑背后的大唐盛世

宫墙之内——探究唐代墓葬俑背后的大唐盛世

宫墙之内——探究唐代墓葬俑背后的大唐盛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的时代,与之相关的文化、艺术和历史遗产更是具有重要价值。

其中,唐代墓葬俑被认为是研究唐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之一,因其在形制、工艺、材料和意义等方面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唐代墓葬俑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的陪葬制度,它是历史上一种习俗,将人在死后所需的物品随葬入墓中,以供其在来世中使用。

由于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加之唐代的陪葬制度兴盛,唐代墓葬俑得以迅速发展。

唐代墓葬俑的种类丰富多样,主要有文武俑、官员俑、侍女俑、乐舞俑等。

文武俑是唐代陪葬制度的一种体现,也是唐代陪葬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种。

文武俑的意义不仅是在后世保存下唐代的文物,还表达出唐朝皇帝对兴盛文化和武装力量的极度关注和追求。

唐代官员俑在形制、姿态上常常与文武俑相似,通常带有官职标志和服饰,且都保留了唐代官员的形象。

侍女俑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墓葬俑,它们都是唐朝宫廷内的女性,陪葬于唐朝的皇族、贵族墓中,以帮助和保护主人。

乐舞俑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文艺性俑品,表达了唐朝乐舞文化的繁荣,也揭示了唐人追求生命的欢乐和享受的一种文化精神。

唐代墓葬俑的制作技艺非常高超,其工艺水平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墓葬俑的鼎盛时期之一。

唐代墓葬俑采用了各种材料制作,主要包括彩陶、青铜、泥塑,彩陶俑是唐代陶俑的主体,具有色彩缤纷、形态多样、装饰丰富的特点;青铜俑则在金属制品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平,不仅形象逼真,而且工艺精湛;泥塑俑则在形象上表现出了唐代精湛的技艺。

由于唐代经济的繁荣,唐代墓葬俑对于材料的采用量非常大,因此其制作工艺相当高超。

唐代墓葬俑背后反映了大唐盛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它们的制作是依据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是为了陪葬在唐代皇家和贵族墓中而设计的。

唐朝盛世下的文化和艺术,反映了唐代社会文化程度的充分发展,同时展示了唐代人民对自己文化和历史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唐代文、武官俑的演变

唐代文、武官俑的演变

1991年夏秋,为配合310国道郑汴洛高等级公路(即后来的连霍高速)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组成310国道孟津考古队,在孟津送庄乡西山头村东南1.5公里的路基下抢救发掘四座唐墓,其中M64为纪年唐墓,墓中出土各类文物90多件,以陶器为主,其中三彩器物39件、绘彩器物27件,余为素烧器。

三彩器物中有文、武官俑,体形高大,施釉清新靓丽,是唐墓中难得的珍品和中原唐墓重要的标准器。

僭越的葬器此墓墓主名屈突季札,公元681年夭折于父亲辽东任上,年十三。

屈突季札的父、兄、祖、曾祖均是刺史以上的高官,家世显赫,他从小便背负着家人的无限期望,这从他与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季札同名便知。

而从墓志记述来看,季札果然幼少能事,长闻诗礼,隐隐有王佐之才,所以夭折十年后,父兄不惜人力财力,将其迁回邙山安葬,并僭越使用三品官员的葬器,这是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的。

文官一词最早产生于何时?《史记·叔孙通传》有记“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

功臣列侯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

大行设九宾,胪传”,描述的是西汉开国初年,叔孙通为汉高祖制定礼仪、训练群臣觐见的事。

西汉时期的军职人员与文职人员已界定明显,但功臣、列侯、将军的地位显然高于西向坐的文官。

当然,功臣、列侯文 图/何娟 郝红星唐代文、武官俑的演变里包括有文职、军职人员,只不过是功劳太大,特别拔擢出来而已。

鉴于文职人员在社会演进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自春秋战国以来,丞相运筹帷幄于前,将军攻城拔寨于后,我们怀疑文官这一称呼有可能出现于战国时期,即使现在史籍不见记载。

实际上,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官史,在王朝建立之前,往往有贤者对部族进行有力的文治,然后才有对外的武功,并最终打败其他部族,建立王朝。

尧舜时期的皋陶是这样,商汤时期的伊尹也是这样,文王时期的姜尚更是这样,而秦、汉两个王朝的兴起,也离不开大屈突季札墓文、武官俑屈突季札墓三彩武士俑屈突季札墓三彩镇墓兽洛阳小屯一号战国墓陶俑批文臣的鼎力相助。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在我国古代的葬仪中,俑的使用历史由来已久。

在唐代,俑更是成为了丧葬明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朝廷对墓葬中随葬俑的数量尺寸也有着严格的规定。

在厚葬之风的影响下,唐代陶俑在数量、种类、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前代,其中官僚贵族墓葬中的仪仗俑在俑群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了解唐人丧葬习俗和社会风尚的重要实物资料。

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方墓葬虽未发现随葬俑群,但在南方高等级贵族墓中仍可发现仪仗俑的存在。

研究仪仗俑的组合变化与演变趋势对理清唐五代时期葬制、葬俗以及社会风气的演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唐五代仪仗俑的考古发现由于唐五代时期的墓葬在发掘前多有盗扰,加之简报在描述出土陶俑时多按造型服饰的差异进行分类介绍,故仪仗俑中的男女立俑常与家内侍役俑相混杂而难以区分。

笔者在进行统计时为避免遗漏,将出土男女立俑数量较多的墓葬均纳入统计范围。

根据截至2018年11月公开发表的唐五代墓葬资料,全国出土仪仗俑的唐五代墓共计320座(群),其中纪年墓207座。

纪年墓中最早的是位于辽宁省朝阳市武德二年(619)的蔡泽墓,最晚的是位于江苏省江宁县建隆三年(962)的李璟墓。

出土仪仗俑数量最多的是惠庄太子李撝墓,共出土陶俑1077件,其中男女立俑570件,骑马俑507件。

就仪仗俑的造型来看,可以分为男女立俑、男女骑马(驼)俑和牵马(驼)俑三个大类。

质地以陶质为主,兼有瓷、木、泥、铜、石等材质。

出土仪仗俑的唐代墓葬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以陕西、河南、山西、辽宁等地最多。

五代十国时期的仪仗俑基本出自南方地区,以福建、江苏等地居多,而北方地区不见仪仗俑。

2 唐五代仪仗俑的相关研究2.1 仪仗俑的概念研究王仁波先生根据60座有墓志的北周、隋、唐墓葬中出土的陶俑对西安地区墓葬陶俑组合进行了分类,其中第Ⅱ类即为仪仗俑。

又可进一步分为以牛车为主体和以乘马为主体的两类俑群,在牛车或乘马的周围均有各式的男女立俑和男女骑俑,依据装束不同可分为帷帽俑、风帽俑、幞头俑、小帽俑、笼冠俑等,均着外出服装。

各类男女立俑和骑俑的摆放位置会随着牛车或乘马的位置改变而改变[1]。

孙秉根先生在《中国古代俑》中的《隋唐五代俑》一文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并进一步指出第二类的乘马俑(或乘骆驼俑)较动物中的马俑、骆驼俑高大,且有牵马或牵驼的胡俑相随。

俑的服饰也有变化,帷帽俑、风帽俑基本消失,笼冠俑少见,各类幞头俑盛行[2]。

冯普仁先生《俑》一书中有专门一节谈仪仗俑类,认为仪仗指用于仪卫的兵仗,仪仗俑则是模拟墓主人生前仪卫和出行仪仗的俑群。

其种类繁多,划分标准不以其本身的特征,而是依据它在墓葬中随葬的位置及其功能来进行区分,并按照俑在仪仗俑群中的职能分为侍卫、音声、卤簿三类[3]。

齐东方先生从文献入手,认为《唐会要》中记载的“四神十二时”“音声队”和“童仆”大致可对应为现代考古学上的避邪厌胜俑、仪仗俑和家内俑的分类。

其中仪仗俑包括有各种骑马俑、出行守卫俑、牛车及御夫俑、马和马夫、骆驼和驼夫。

有的报告中的狩猎俑也应属于仪仗俑。

仪仗俑摆放位置因墓葬大小而异,大型墓葬多放置在墓道两侧的壁龛内,稍小的墓则放置在墓室前部[4]。

唐五代仪仗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张家怡(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350)摘 要:仪仗俑作为反映墓主生前出行仪仗队伍和显示其身份地位的随葬俑,自北朝以来就成为俑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北朝、隋代的发展,唐代随葬俑群中的仪仗俑已成为皇室贵族及高等级官员墓中的固定俑群,直到晚唐五代时期逐渐随着墓葬俑群的衰弱而消失。

对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唐五代时期仪仗俑的考古发现情况和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有利于对这一时期仪仗俑有更为清晰完整的认识,并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唐五代;仪仗俑;考古发现;研究综述【作者简介】张家怡(1998—),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2016级本科生。

1392019.02(下)【考古研究】Archaeological Research2.2 仪仗俑的分期研究王仁波先生将北周至唐的陶俑分为四期,仪仗俑出现在前三期中。

第一期为北周到隋代,以牛车为主的仪仗俑在墓中盛行。

第二期为武德到景云年间,以乘马为主体的俑群开始盛行,并逐渐替代以牛车为中心的俑群。

骑俑中的武装气息削弱而音声仪仗气息加强。

第三期为景云到贞元年间,以乘马为主体的仪仗俑群继续盛行,披甲持盾的俑完全消失,仪仗队中手持乐器的俑在减少。

在至德以后,一般墓中的仪仗音声队逐渐消失,仪仗俑的数量寥寥无几。

且此时期仪仗俑和家内僮仆俑的摆放明显地区分开来[5]。

孙秉根先生根据西安、洛阳两京的隋唐墓葬资料将随葬俑分为四期,仪仗俑也出现在前三期中且变化规律与王仁波先生的总结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每期的时间范围不同。

第一期为隋至初唐,约6世纪80年代到7世纪80年代;第二期为盛唐,约7世纪80年代到8世纪中叶;第三期为中唐,约8世纪80年代中叶到9世纪初[6]。

在有关五代十国墓葬的研究文献中尚未看到有对仪仗俑的研究,但在少量发掘简报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对仪仗俑的讨论,如福建永春的一处五代墓葬中出土有整齐排列的三组俑,简报的编者将其属性定为仪仗俑[7]。

2.3 具体类型仪仗俑的研究目前虽未有针对唐五代仪仗俑的整体性研究,但就其包含的各种类型的俑类,学界已多有探讨。

以胡人俑、骑马俑、狩猎俑、奏乐俑、侍女俑、文武官俑等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有很大一部分是与仪仗俑有所重叠的,从中也可以了解到有关仪仗俑的部分信息。

任江通过对西安、洛阳地区唐墓出土的藩人俑进行梳理,对藩人俑的性质、身份、来源进行探讨,并对其族属国别进行推测。

根据藩人俑的形象、组合关系以及出土位置,将其分为出行仪仗类与仆侍乐舞类。

其中仪仗类下分十五个小类:立姿男侍,立姿武士、文吏、武吏,控马的男(女)马夫,控驼的驼夫,控牛的御手,骑马的侍从、鼓吹、男(女)猎手、打球手,骑驼的乐伎,立姿舞伎,骑驼的舞伎,商人[8]。

熊丽萍通过对出土帷帽骑马女俑的研究,对唐代女性戴帷帽的历史演变和女子骑马出行的现象进行探讨,认为这是唐朝女子精神风貌、生活状态、社会地位变化的展现[9]。

葛承雍对唐墓中出土的狩猎俑进行一一列举,并结合诗歌文献对唐代宫廷狩猎活动进行分析,并对其中的胡人猎狮形象进行了深入探讨[10]。

王清雷等人对唐代奏乐俑进行了详尽的统计,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总结,认为骑马奏乐俑在初唐最为兴盛,之后急剧减少是唐代军功集团地位逐渐被文官或近宠宦官取代,人们不再用仪仗俑群表达地位的生动体现[11]。

胡丽对西安地区出土的女陶俑进行分期,并根据造型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其发展与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唐代女性服饰进行研究[12]。

此外,还有学者进一步对女俑中的侍女俑类进行探讨,如马哲在对隋唐两京地区的侍女俑进行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上,对隋唐时期社会开放、女性审美等问题进行讨论[13]。

何娟系统梳理了唐代文、武官俑的演变过程,认为文官俑大概在675年以后进行分化,即由相同的一对文官俑分化成一戴进贤冠、一戴鸽冠,而服饰一样,容貌相差无几的两个俑。

并结合《新唐书·仪卫志》认为墓中一个文官俑化身为鸽冠俑,可能取其具有保卫的职能,又能与文官俑配对,具有朝班意义[14]。

2.4 单个墓葬中出土仪仗俑的研究对于一些保存情况较好或出土有重要俑类的墓葬,多有相关文章进行讨论。

周伟州以郑仁泰墓中出土的乐舞俑为例,对唐代的音乐和礼仪制度进行分析。

指出骑马乐俑应称为“鼓吹仪仗俑”,并结合文献对隋唐时期的鼓吹仪仗制度进行深入讨论[15]。

张蕴结合保存状况较好的大型墓葬资料对李宪墓出土的700余件陶俑进行讨论,认为李宪墓的随葬俑明显分为两套组合:一套对应其追封太子的身份,一套为准皇帝等级的体现[16]。

徐效慧对朝阳孙则墓出土的鼓吹俑进行分析,认为在远离京城的朝阳地区出土鼓吹俑,一则体现了墓主孙则的高贵地位,二则可以看出营州在唐代的重要历史地位[17]。

2.5 相关葬俗和礼仪制度的研究除了对陶俑本身的考古学研究外,部分学者对当时丧葬习俗和礼仪制度也进行了探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齐东方先生的《唐代的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

该文分为等级制度与法律条文对丧葬活动的渗透、丧葬所反映的政治斗争、丧葬制度的运作、对墓葬演变的解释、丧葬活动重点改变与唐后期墓葬中的新因素六个部分,将考古资料和文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唐代丧葬的完整过程以及内在的演变规律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其中也包含了作者对随葬俑的一些思考[18]。

程义、郑红莉通过对文献和考古发现的整合,发现了根据《唐六典》复原而来的《唐令丧葬令》诸明器条与考古发现多有不符,并对随葬俑的尺寸、数量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对《丧葬令诸明器条》进行了补充[19]。

140Vol.151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3 存在问题及思考通过对唐五代时期仪仗俑考古资料与研究文献的搜集和阅读,可以看到该时期出土仪仗俑的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都是远超前代的,然而针对性的研究却不多见。

目前对仪仗俑的概念及分期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更进一步的研究仍有待加强。

比如仪仗俑作为随葬俑中较为固定的一类,其下所包含的各类俑虽有学者进行研究,但并非从仪仗的角度入手,故分类标准也不尽相同。

如奏乐俑、女俑、胡人俑中一部分属于仪仗俑,也有部分属于家内侍役俑,故在未来的研究中针对仪仗俑的专门性研究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笔者分析之所以目前缺少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唐五代墓被盗扰的情况多见,墓内陶俑的摆放位置、排列顺序多有扰乱,使部分考古人员在编写简报时对陶俑的出土位置、摆放方式常常描写得比较模糊或省略不写。

在对人物俑进行描述时,多按照服饰、发型进行区分,使仪仗俑中随车、马的立俑与侍役俑相混杂不易区分。

二是由于文献中对随葬品的介绍相对简略,皆以“明器”代之,对仪仗俑的介绍也仅停留在“音声队”这个整体概念上,所以文献资源的有限也使有关仪仗俑的研究偏少。

笔者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对仪仗俑进行研究。

一是结合文献中对卤簿仪仗的介绍进行研究。

仪仗俑作为对墓主生前出行仪仗场面的模拟,其规格数量应与墓主生前所使用的仪仗关系密切。

《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仪卫志》《大唐开元礼》中多有对皇室贵族和各级官员出行所用仪仗的记述,虽然现实中的仪仗与墓中的仪仗俑无法一一对应,但对其整体规格应有所反映。

二是可以结合墓葬中仪仗题材的壁画对仪仗俑进行研究。

部分唐墓中的壁画中绘有墓主人出行、狩猎的场面,也可以与仪仗俑进行对比研究,对仪仗俑的排列复原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1][5]《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编委会.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2][6]曹者祉,孙秉根.中国古代俑[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3]冯普仁.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4]樊英峰.乾陵文化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7]刘汉瑶,许伟龙.福建永春发现五代墓葬[J].文物,1980(8):52-54.[8]任江.试论西安、洛阳地区唐墓出土的蕃人俑[D].西安:西北大学,2004.[9]熊丽萍.从唐代女子骑马俑说起[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3):52-57.[10]葛承雍.唐代狩猎俑中的胡人猎师形象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6):126-143+161.[11]王清雷,操知箴.唐代奏乐俑及其时空分布特征[J].艺术探索,2017(6):93-98.[12]胡丽.试论西安地区唐墓出土的女陶俑[D].天津:南开大学,2008.[13]马哲.隋唐两京地区侍女俑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5.[14]何娟,郝红星.唐代文、武官俑的演变[J].大众考古,2017(11):39-44.[15]周伟州.从郑仁泰墓出土的乐舞俑谈唐代音乐和礼仪制度[J].文物,1980(7):42-46.[16]张蕴.关于李宪墓随葬陶俑的等级讨论[J].考古与文物,2005(1):60-63.[17]徐效慧.浅谈朝阳唐孙则墓出土的鼓吹俑[J].兰台世界,2015(18):167-168.[18]齐东方.唐代的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J].考古学报,2006(1):59-82.[19]程义,郑红莉.《唐令丧葬令》诸明器条复原的再探讨[J].中原文物,2012(5):79-86.1412019.02(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