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1醉翁亭记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11 醉翁亭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壑、辄”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1.朗读和背诵全文。

2.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重点难点1.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优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无数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

比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人回味无穷;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令人神往之至;而“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让无数落魄文人隐居山林,让《醉翁亭记》成为抒情、状物、写景的名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名篇,体会它描写的景色和抒发的感情。

二、知识小窗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宋代文学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2、背景介绍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

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ɡyá)潺潺(chán)僧(sēnɡ)辄(zhé)晦明(huì)霏(fēi)瞑(mínɡ)伛偻(yǔlǚ)携(xié)洌(liè)肴(yáo)蔌(sù)觥筹(ɡōnɡchóu)阴翳(yì)弈(yì)酿泉(niànɡ)翼然(yì)岩穴(xuè)朝暮(zhāo mù)酣(hān)颓然(tuí)2.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醉翁亭记》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醉翁亭记》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醉翁亭记》的文学特色和历史背景,掌握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结构,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文言文翻译、情景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培养他们对和谐社会和人文精神的认同。

教学重点: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达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意境。

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典故。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山水情怀,并思考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作者简介: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其清新脱俗的文风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著称。

教学准备:《醉翁亭记》课文PPT课件,包含欧阳修的生平简介、《醉翁亭记》的文学特点和相关历史背景。

醉翁亭及周围山水的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文章中的自然景观。

学生作业本、笔、文言文翻译练习卡、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山水”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醉翁亭及周围山水的图片和视频,简要介绍醉翁亭的历史和地理位置。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醉翁亭记》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欧阳修的生平和《醉翁亭记》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语调和节奏。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如“蔚然而深秀”、“临溪而渔”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欧阳修的山水情怀。

深入探讨(15分钟)1. 修辞手法: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使用排比、对仗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 意境体验:讨论作者如何通过描写自然景观表达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意境。

《醉翁亭记》集体备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集体备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教案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意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韵律节奏,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积累词语。

①生词。

②一词多义。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靠近)临溪而渔(到)B.泉香而酒洌(顺接连词)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折连词)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必译出)C.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D.山水之乐(乐趣,名词)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趣,动词)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形容词)(2)语段翻译。

三、内容鉴赏1.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

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

)2.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是酒醉,更指“陶醉”,实际借山水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3.引导学生探究: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4.作者在第一段中描绘了哪些景物?你在欣赏过程中发现有何妙处?(第一段文字中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琅琊—酿泉—醉翁亭。

)5.本段写景有什么特色?(开头是远视,大全景(琅琊),接着是近观的中景(酿泉),接下来,是身临其境的近景(醉翁亭)。

写景顺序:远—近,面—点。

)6.此段中点明醉翁的情趣的句子是哪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利用时间推移,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

四时之景不同,而欢乐却是相同的。

山水之乐在于四时自然景观的美好。

)8.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9.作者还写了哪些快乐?“太守之乐”指什么?10.太守之乐与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何异同?四、总结1.概括主旨:本文描写了醉翁亭的秀美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现了欧阳修寄情于山水以排遣郁闷的复杂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11课 醉翁亭记 教案(详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11课 醉翁亭记 教案(详案)

11 . 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并体会这篇“记”的语言美、意境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全文,能用自己的话归纳醉翁亭有哪些特点。

3.抓住文眼,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4.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实词的词义,比如“翼然、杂然、颓然”等,还要掌握重要虚词“也”的用法。

5. 学习这篇“记”描绘景物的手法,体会这种写法层次井然、简洁传神的效果,并在习作中有意识地借鉴。

【教学重难点】1.理解段落层次,把握文章中心。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3.体会欧阳修的山水游记,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的特点。

【教学方式】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

【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听到“庆历四年”这个时间,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明确: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明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师:非常正确。

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至邓州。

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

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解题“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

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三、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

2018年秋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醉翁亭记》教案

2018年秋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醉翁亭记》教案

11醉翁亭记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

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醉翁亭记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醉翁亭记

11 醉翁亭记*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3.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4.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手法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5.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重点难点】1.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力求当堂成诵。

2.“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太守之乐”乐什么?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个历史事件。

教师:庆历四年。

学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教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学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教师:非常正确。

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谪邓州。

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

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宋代文学家。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

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部编教案:11 醉翁亭记-最新学习文档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部编教案:11 醉翁亭记-最新学习文档

11醉翁亭记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秋高气爽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赏景的好时机。

在前面我们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石潭,观赏了雄伟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背景链接本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2.生难字词(1)字音滁.(chú)壑.(hè)琅.(láng)琊.(yá)潺.(chán)酿.(niàng) 辄.(zhé) 蔌.(sù) 酣.(hān) 弈.(yì)霏.(fēi) 暝.(míng) 晦.(huì) 伛.(yǔ) 偻.(lǚ)洌.(liè) 肴.(yáo) 觥.(gōng) 筹.(chóu) 翳.(yì)(2)词义【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又深幽秀丽的。

蔚然,茂盛的样子。

【翼然临于泉上】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趣,情趣。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

【佳木秀.而繁阴】秀,茂盛。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觥筹..交错】觥,酒杯。

筹,酒筹。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学生听懂读音,听清句读,体会情感。

(2)教师为生字标注读音,并要求学生齐读三次。

(3)学生放声自读课文,读三到四次。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本课题小组研究的是“运用新课程语文课堂特征,构建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因而设计本课时特别注意遵循课题研究的方向,以内容探究为主线,做到随“文”教“言”,融“言”于“文”。

这各课型找准切入点至关重要,它取到提纲契领的作用,因此本课确定以“乐”作为切入点,并通过探索“乐”的内涵,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内容,深入了解作者写了哪些乐,并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主旨“与民同乐”。

然后拓展延伸,与之前学过的课文《岳阳楼记》进行比较,让学生比较它们在主题思想上的相似点,最后归纳总结。

这样,让学生在学习文言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在领悟作品感情的过程中掌握文言知识,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重要虚词、实词的用法。

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2.过程与方法:①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②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所表现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2.理解“醉”与“乐”的关系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分析课文1.找出表达全文主旨句子,明确线索“乐”。

2.文中写了哪些“乐”?明确:乐景、乐事①引导学习找出体现乐景:主要分析第二段,让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

A.解析重点词语:霏、暝、水落石出、穷,帮助学生理解。

B.分析朝暮、四时变化之景如何体现“乐”。

C.指导背诵D.学生自由背诵后抽查背诵②分析乐事:主要分析第三段A.先分层,逐层了解各层内容。

提示:注意语言标志。

B. 思考: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教案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准备:一、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24岁中进士,曾任西京留守,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而屡次被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后任官职甚多,世称“欧阳文忠公”。

他领导了北宋诗人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庆历五年,欧阳修参加了范仲淹的“新政”改革,不久改革失败,被贬为滁州知府。

时值壮年,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仍然以积极的态度当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并在滁州有所作为。

工作之余,寄情于滁州风光秀丽的山水之间,抒杯内心的政治抱负。

醉翁亭因此而得名。

二、识字:滁州、林壑、琅琊、潺潺、伛偻、觥筹、野蔌、阴翳三、解词:觥——酒杯翳——遮盖弈——下棋蔌——菜蔬意——情趣临——靠近伛偻——腰背弯曲(驼背)蔚然——茂盛的样子秀——发荣滋长四、课文简析: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醉翁亭记》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醉翁亭记》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醉翁亭记》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醉翁亭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欧阳修是北宋的文学家。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

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

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

《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集体纠正读音。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四、疏通全文大意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

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朗读节奏。

2.借助课下注释,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理解文意。

3.请试着写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明确:1.琅.琊(lánɡ)颓.然(tuí)岩穴暝.(mínɡ)伛.偻(yǔ)山肴.(yáo)弈.者胜(yì)环chú(滁) 野sù(蔌) ɡōnɡ(觥)筹交错阴yì(翳) 林hè(壑) 饮少zhé(辄)醉2.略。

3.全文共4段:第1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及周围的自然环境,引出人和事。

第2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

第3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4段:写日暮醉归,归结全文主旨。

二、深入探究——理解文意1.研读第1段,欣赏景点之一:醉翁亭。

(1)本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本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亭的环境: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亭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

(2)请分析描写醉翁亭的环境时所用的写景方法。

明确: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渲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境,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3)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意。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

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2.研读第2段,欣赏景点之二:琅琊山早晚及四季美景。

(1)本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本段分述山间朝暮和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2)在本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明确: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向展开,写四时景则是横向铺排。

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晦”“明”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霏开”“岩穴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花、木、风、霜、水、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研读第3段,欣赏景点之三:官民同游。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理解本文所表现的政治理想。

2.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很多同学都知道“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句话,它就出自我们即将学习的课文《醉翁亭记》。

(板书课题、作者)二.文体、作者、时代背景简介“记”是古代一种不定的文体,相当于现今的散文,是作者对某些事物独到想法的记录,可以兼叙事、写景、抒情、议论。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自号六一居士(“六一”的意思是:“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谓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谥号“文忠”。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出身贫寒,四岁丧父,母亲用荻杆画地教他识字,经过刻苦学习,24岁考取进士。

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

创作以散文价值最高,诗词次之,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他早年支持范仲淹革新政治,关切国事,同情人民的疾苦。

他指责那些“先荣而饱”的人不知为天下忧,主张轻赋税、除积弊,实行“宽简”的政治。

由于他直言敢谏,屡遭诬陷和贬斥。

《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滁州任太守时所写的一篇文情俱美的抒情散文。

三.课文分析(逐段进行)步骤:①读课文,注意字音;②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字词(见书);③尝试翻译;④概括本段大意;⑤研析课文写法。

1.(1)〖参考翻译〗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

远看那草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的是酿泉。

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只见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准备: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

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哪些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课题、作者。

(醉翁亭记欧阳修)2.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24岁中进士,曾任西京留守,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而屡次被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后任官职甚多,世称“欧阳文忠公”。

他领导了北宋诗人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庆历五年,欧阳修参加了范仲淹的“新政”改革,不久改革失败,被贬为滁州知府。

时值壮年,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仍然以积极的态度当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并在滁州有所作为。

工作之余,寄情于滁州风光秀丽的山水之间,抒杯内心的政治抱负。

醉翁亭因此而得名。

二、识字:滁州;林壑;琅琊;潺潺;伛偻;觥筹;野蔌;阴翳;三、解词:觥——酒杯;翳——遮盖;弈——下棋;蔌——菜蔬;意——情趣;临——靠近伛偻——腰背弯曲(驼背);蔚然——茂盛的样子;秀——发荣滋长;四、课文简析: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1、作者从大处落笔,视野由宽变窄,由远而近,层层进逼,渐透主旨。

2、由写滁州——写山峰——写琅琊——写酿泉——醉翁亭——作亭者——取名人——取名意。

(不在酒而在乐)3、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者……也——判断句式。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翻译时加“是”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2、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介绍作者导入课文。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

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二、感知内容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明确注意的字音。

2、学生逐段质疑,并翻译全文。

三、精读探究1、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乐2、四人一组讨论:文中哪些人在乐,都乐些什么呢?请找出有关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游之乐、与民同乐)3、概括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和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4、四人一组讨论:文中有没有不乐的地方呢?(被贬后的忧郁)5、探究:作者为何多次提到“醉”呢?四、赏析品味1、四人一组讨论:学了文章后,你感受到美了吗?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山水相映之美。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醉翁亭记》第3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醉翁亭记》第3课时教学设计

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把握其精神实质。

2.熟读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坚持熟读成诵,在诵读中积累语感,加深理解。

4.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5.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培养高尚的情怀。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探讨醉翁形象和本文主题。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3.比较阅读,理解仁人之乐。

【教学过程】一、议读,感悟作者情怀1.跳读,读出作者身份预设:欧阳修的身份——遭贬的滁州太守。

2.选读,读出滁州人民的生活状态预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太平祥和、安定富足、民风淳朴。

3.找读,读出太守的形象和心情预设:苍颜白发,醉,乐,能述以文;抑郁,快乐。

4.本文的内容可以用哪三个字概括?美醉乐(1)美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其二,朝暮变化之美;其三,四季变幻之美;其四,动静对比之美。

(2)醉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太守是为什么而醉?①为景而醉。

第1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

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2段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②为人而醉。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太守醉,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③为情而醉。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中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

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教案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教案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课前准备:熟练朗读课文,结合课下小注理解文意,完成《助学》“预习积累”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

2.理解文言词语,解读文言现象,积累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着重感受文章语言的艺术魅力,从中品味欧阳修崇高的人生境界。

评价任务:1.欣赏一方山水;2.品味一种情趣;3.体验一种人生;4.感悟一种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共同探讨的,是有关“胸襟﹒情怀”的话题。

[屏显:胸襟〃情怀]走进我们的历史,“谪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文学史,无数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用他们灵动的笔触抒发着他们不称意时灵魂深处的情怀,成就了文学史上辉煌的一页。

这其中,你知道的有谁呢?[屏显以下内容]范仲淹这样抒写着他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陶渊明这样表达着他的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屈原这样吟唱着他的信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苏东坡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生齐读屏显的内容。

范仲淹、苏东坡、屈原、李白……一颗颗旷达的心灵在徘徊,一声声爽朗的笑声在回荡,一个个潇洒的脚步在流连。

这其中,有一个谁也抹不去的身影,那就是欧阳修。

[屏显:欧阳修图像]这就是欧阳修。

请说一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屏显以下内容:《六一居士传》节录]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11醉翁亭记欧阳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文章所营造的优美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和不幸时,要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难点:理解本文借“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总是如影相随。

中国古典诗文的每一首好像都散发着酒气。

饮者万万千,醉者万万千,而这其中的情味却不尽相同。

“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的这句话道尽文人饮酒的天机。

一个不胜酒力的文人,醉心的不是酒,那会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漫步醉翁亭,感受醉翁意。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累赠太师、楚国公。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11醉翁亭记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

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划分示例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奏划分思考“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

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

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

【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

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

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

【教学提示】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

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

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

目标导学四:解读文段,把握文本内容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

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

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

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

“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来。

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

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明确: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

第二段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3.第三段同样是写“乐”,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

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明确: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

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

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

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5.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明确: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目标导学五:深入解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思考探究:作者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却有两个句子别出深意,不单单是在写乐,而是另有所指,表达出另外一种情绪,请你找出这两个句子,说说这种情绪是什么。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这种情绪是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作者并未在文中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连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目标导学六:赏析文本,感受文本艺术特色1.在把握作者复杂感情的基础上朗读文本。

2.反复朗读,请同学说说本文读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1)句法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

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文章多用判断句,层次极其分明,抒情淋漓尽致,“也”“而”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使读者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3)文章写景优美,又多韵律,使人读来不仅能感受到绘画美,也能感受到韵律美。

目标导学七:探索文本虚词,把握文言现象用法文本举例表并列 1.蔚然而深秀者;2.溪深而鱼肥;3.泉香而酒洌;4.起坐而喧哗者表递进 1.而年又最高;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承接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水落而石出者;5.临溪而渔;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修饰 1.朝而往,暮而归;2.杂然而前陈者表转折 1.而不知人之乐;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用法文本举例表助词“的”1.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醉翁之意不在酒;3.山水之乐;4.山间之朝暮也;5.宴酣之乐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代词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名之者谁(指醉翁亭);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指山水之乐)【教学提示】更多文言现象请参见《我的积累本》。

三、板书设计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山水之乐(醉景)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游之乐(醉人)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与民同乐(醉情)可取之处重视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并通过节奏划分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突破了仅按注释疏通文义的桎梏,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不单纯关注“直译”原则,同时培养学生的“意译”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不足之处文章难度相对较高,基础能力低的学生难以适应该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