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合一体的结构化学与生命科学说课材料
高中化学鲁科版结构教案
高中化学鲁科版结构教案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教案设计是确保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
一份优秀的教案不仅需要符合课程标准,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今天,我们将分享一份高中化学鲁科版结构教案范本,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和使用。
教案的核心内容是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和教学策略的合理运用。
在这份教案中,我们选择了“化学键与物质的结构”这一章节作为教学重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化学键的类型、特点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首先,教案开头部分应该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例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能描述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区分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并能够解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围绕核心知识点展开。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教案中应包含丰富的实例和适当的模型或图表。
例如,可以通过展示氯化钠和水分子的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
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教案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因此,教案中应融入多种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操作、案例分析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例如,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实验观察来验证理论,或者如何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这样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评价与反馈是教案的收尾部分,它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
教案中应包含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方法,同时也要为教师提供自我反思的机会。
通过定期的测试、作业和课堂表现,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最后,教案还应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供适当的拓展材料和辅助练习。
这样,无论是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需要额外帮助的学生,都能从课程中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初中化学学科融合设计教案
初中化学学科融合设计教案
主题: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释放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
1. 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中能量的释放;
2. 掌握物质的变化类型及相应的反应方程式;
3. 运用实验方法验证物质的变化过程中能量的释放。
教学内容:
1. 物质的变化及其类型;
2. 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3. 实验验证物质的变化过程中能量的释放。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燃烧瓶、火柴、燃烧物等;
2. 实验材料:氧气、燃烧产物等;
3.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燃烧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及能量释放的思考,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知识讲解(10分钟)
1. 介绍物质的变化类型及其特点;
2. 解释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及作用。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燃烧物在氧气中的变化过程;
2.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反应方程式。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有能量释放;
2. 结合实验结果与知识点进行复习总结。
五、课堂练习(5分钟)
布置相关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
评价方法:
1. 实验操作的合理性及操作规范;
2. 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准确性;
3. 对课堂难点的理解程度。
初中生物融合方法教案
初中生物融合方法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融合的概念与意义;
2.掌握生物融合的方法与工具;
3.能够应用生物融合方法进行相关实验。
教学内容:
1.生物融合的定义与分类;
2.生物融合的方法:电击法、化学法、光学法等;
3.生物融合的工具:显微镜、离心机、培养皿等;
4.示范生物融合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入生物融合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
1.介绍生物融合的概念及意义;
2.讲解生物融合的分类与方法;
3.介绍生物融合实验的常用工具。
三、实验操作:
1.学生观察示范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
2.分组进行生物融合实验,注意操作步骤和安全规范。
四、讨论与总结:
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生物融合的应用领域及前景并进行总结。
五、作业布置:
布置生物融合相关阅读与实验报告等作业。
教学评价:
通过实验操作及讨论表现评定学生对生物融合方法的掌握程度,作业完成情况评定学生对生物融合知识的理解深度。
板书设计:
生物融合方法
- 电击法
- 化学法
- 光学法
生物融合工具
- 显微镜
- 离心机
- 培养皿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操作步骤的细致性与安全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物融合的原理与应用。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生物融合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高中化学结构与性质教案
高中化学结构与性质教案
教学内容:结构与性质
目标:了解化合物的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一、引入
1.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引发学生对结构与性质关系的思考。
二、知识讲解
1. 讲解化合物的结构: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金属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2. 探讨化合物的性质:离子化合物的导电性、熔点,共价化合物的溶解性、熔点,金属化合物的导电性、延展性。
三、案例分析
1. 举例说明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对其化学性质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分析其他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
四、实验操作
1. 设计实验,让学生验证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 学生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
五、讨论与交流
1. 学生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
2. 指导学生归纳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规律,拓展思维。
六、作业布置
1. 布置学生对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
2. 提议学生自主搜索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案例。
七、反馈与评价
1.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梳理学生的反馈意见。
2. 学生反馈教学内容,提出建议和意见。
注:本教案仅为参考范本,具体内容和操作须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初中化学整体结构教案
初中化学整体结构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化学的整体结构,并能够描述原子、分子、离子及化合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原子的概念和结构;2. 分子与离子的区别;3. 化合物的概念和分类;4. 化学的整体结构。
【教学难点】1. 如何描述原子与分子的结构;2. 如何区分离子与分子;3. 如何理解化学的整体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1. 准备实验:将水和糖溶液进行混合,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实验现象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和糖可以混合在一起。
二、学习新知识1. 讲解原子的概念和结构:通过PPT展示原子的结构,并讲解原子的组成和性质。
2. 讲解分子与离子的区别: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分子与离子的区别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 讲解化合物的概念和分类:介绍化合物的性质、分类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化合物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4. 总结化学的整体结构: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总结化学的整体结构及其应用。
三、练习与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原子、分子、离子和化合物的理解。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编写一份关于化学整体结构的学习笔记,包括原子、分子、离子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化学的整体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注重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高二化学 选修3 第二章 第二节 分子的立体结构 教案及说课稿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配合物理论简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配位键、配位化合物的概念,能认识常见的配合物。
2.会正确表示配位键、配位化合物。
3.了解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命名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
2、通过举例及资料卡片呈现的形式,培养学生从信息中主动获取知识,总结归纳,增强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史实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2、通过实验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3、了解配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力量,激发学生刻苦钻研,热爱科学、崇尚科学。
教学重点通过合作探究,学习配位键、配位化合物等概念,了解配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配位化合物理论。
教学过程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配合物理论简介说课稿一、设计思想1、把握的原则:将复杂的知识理论简单化,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
2、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三条主线:(1)知识线。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认识配位键和配位化合物。
(2)方法线。
注重学习中所蕴含的化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线。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
爱祖国,爱家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对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要求,在必修2和选修3已介绍共价键的知识基础上,本节介绍了特殊的共价键——配位键,并得出很庞大的一类物质——配合物。
对配位键和配合物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并不深,只需要认识和判断配合物和配位键并能正确表达配位键。
能知道它在生产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应用。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构建了共价键的概念,一般共价键的形成方式是成键双方原子各提供一个单电子,而形成共价键还有其他方式,学习配位键能打破他们对共价键固有的认识。
本班学生化学基础较好,通过两年的新课程学习已基本具备了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中化学鲁科版结构教案
高中化学鲁科版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化学物质的结构对其性质和反应方式的影响,并能够利用结构信息进行化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教学重点和难点:结构的概念与分类、键的构成与性质、分子几何构型、声学异构体等。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示例分析、讨论等。
教学准备:教材、实验器材、教具、课件等。
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一个化学现象或实例引入结构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概念讲解:介绍结构的概念、分类以及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和物质的结构对其性质和反应方式的影响。
3.键的构成与性质:讲解键的构成方式,介绍金属键、离子键、共价键等的性质和特点。
4.分子几何构型: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子的几何构型对其性质和反应方式的影响。
5.声学异构体:介绍声学异构体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声学异构体之间的性质和反应方式。
6.实验操作:进行相关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验证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7.示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化学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利用结构信息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8.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结构在化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学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评估,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有机化学》说课稿
《有机化学》说课稿一、课程的性质该课程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分为六个学习模块,包括有机化学概述、有机物认知、立体化学、有机合成、实践认知、实践操作训练。
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分析,可知与本课程有关的工种有许多,如裂解气分离工、有机试剂工、催化剂制造工、有机合成工、尿素合成工、合成氨总控工、聚合工、溶剂蒸馏工、结晶工、萃取工、聚氯乙烯生产工、橡胶生产工等等。
基于这些工种,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本课程处在中间环节,在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导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后续课程:有机合成工艺、化工制药技术、精细化工、化学工艺学、煤化工工艺学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安排开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有机化合物的系统鉴定和有机元素、官能团定量分析的能力,为轻工、医药、石油加工、环保等行业及分析实验室、科研所实验室培养良好的掌握有机分析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独立动手操作能力的分析技术人员。
(一)课程工作任务目标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目标出发,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完成常见有机物的合成路线的设计、合成实验仪器和步骤的选择,通过实验室基本实验操作的演练,既巩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增强了专业技能,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创业增加更多的机会。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各类官能团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油脂、糖类、蛋白质、生物碱、萜类及甾体化合物等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了解和掌握电子理论、反应机理、立体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和了解紫外、红外及核磁共振谱在有机化学上的应用。
具体要求如下:(1)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各类烃类化合物、卤代烃、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衍生物、含氮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制法。
有机化合物的旋光性、手性、异构现象(构造异构、对映异构)、构型表示法和标记法等。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制法。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反应原理。
各类有机化合物之间的转变。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原了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二节:原了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对原子的构成内容的抽象思维和对教材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理解成为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1、充分利用科学史料和宏观比喻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学会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教学难点:(1)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以图表信息分析,史料介绍为媒介,通过观察、讨论与交流、领悟等系列群体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通过对具体原子内部结构展示的观察,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初步认识,并能用简单结构方法来表示原子的结构。
三、教学过程(一)、原子的构成知识回顾:什么是原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用其他方法能否将原子继续分下去?若能,它可以分为几部分?2.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相对于原子来说,原子核所占空间有多大?3.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教师利用PPt展示三位学家对原子的认识及原子奇特的内部结构。
初中化学整体结构教案
初中化学整体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1. 化学研究的对象: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
2. 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溶液、气体、沉淀等。
3. 化学基本原理:原子理论、分子理论、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平衡原理等。
4. 化学实验技能:实验操作、观察记录、数据分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化学学科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范围和重要性。
二、化学研究的对象(10分钟)1. 讲解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
2.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三、化学基本概念(15分钟)1. 讲解元素、化合物、溶液、气体、沉淀等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四、化学基本原理(20分钟)1. 讲解原子理论、分子理论、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平衡原理等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规律。
2. 通过实验和现象分析,让学生验证这些原理。
五、化学实验技能(15分钟)1. 讲解实验操作、观察记录、数据分析等实验技能,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方法。
2. 安排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评价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和问题解答,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通过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评价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高中生物说课稿细胞结构和功能相统一复习专题
高中生物说课稿细胞结构和功能相统一复习专题高中生物说课稿细胞结构和功能相统一复习专题一、专题说明高考复习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尤其是以某一知识为中心的专题知识,基于这点考虑,本人认为“细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以此为中心,构建知识体系;广泛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同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后面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的合成、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的最根本的基础。
通过学习,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到细胞,认识系统内的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器之间是怎样分工合作,协调配合来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的,为后面学习细胞的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奠定细胞学基础。
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关的内容,也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今年的考试说明中也体现它的重要性,生命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15%。
所以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主线,紧紧围绕细胞这个核心概念构建知识网络,将是本专题最重要的任务。
二、学情分析维果斯基说过:“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教学内容和方法应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已经初步了解,对细胞亚显微结构图的各种细胞器能初步识别,掌握了细胞膜、液泡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知识。
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平时学习生活中也积累一定的有关细胞的知识。
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不能将已有的知识很好进行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个专题进行整理,学生就能把所学知识系统化,理顺知识点间的关系,找出它们的联系,编织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样做,学生就能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就能对知识的记忆和检索,就能在高考解题中确定解题思路,寻找解题突破口,确定解题的知识范围和答案。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特点,理解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各种方式,(2)知道细胞核、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能对细胞亚显微结构图识别和运用,理解各细胞器生理功能(3)学生能列举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具体例子2、、过程与方法:(1)描述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以及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的关系(2)用类比、归纳的方法,列表描述细胞核、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3)结合例题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学会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
初中生物融合图解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融合图解教案设计学科:生物年级:初中主题:细胞融合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细胞融合的概念,了解细胞融合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什么是细胞融合2. 细胞融合的类型3. 细胞融合在生物体中的作用教学方法:1. 观察实验2. 图解解释3. 讨论交流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显微镜,细胞样本2. 课件:有关细胞融合的图解3. 教学设计:包括实验步骤和图解的讲解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细胞融合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向学生介绍细胞融合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实验示范:老师向学生展示细胞融合的实验过程,让学生观察细胞融合的现象。
3. 图解解释:老师使用课件展示细胞融合的图解,向学生讲解细胞融合的类型和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4.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细胞融合的实验操作,观察细胞融合的过程。
5. 讨论交流: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讨论细胞融合的意义,分享关于细胞融合的观点和思考。
6. 总结: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细胞融合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了解细胞融合的知识。
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2. 知识掌握:进行小测验或作业考察学生对细胞融合的理解程度扩展活动:1. 让学生以绘画或手工制作的形式展示细胞融合的过程2. 组织学生小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细胞融合在生物学领域中的最新进展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应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实验、图解和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细胞融合这一重要概念,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初中生物与学科融合教案
初中生物与学科融合教案学科:生物年级:初中时间:2 节课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掌握细胞的分类及亚细胞结构;3. 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教学内容:1. 细胞的基本结构:质膜、细胞质、细胞核等;2. 细胞的功能:营养、生长、繁殖等;3. 细胞的分类: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等;4. 亚细胞结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细胞结构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观察细胞的结构;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细胞的分类及亚细胞结构,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流程:第一节课:1. 引入:通过展示细胞的图片引入课题,让学生对细胞有初步的了解;2. 讲解: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认识细胞作为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的重要性;3. 实验操作: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细胞的结构,深入了解细胞的细节;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出示细胞结构的思维导图。
第二节课:1. 复习: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激发学生对细胞的兴趣;2. 讲解:讲解细胞的分类及亚细胞结构,引导学生对细胞更加深入的理解;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细胞的分类及亚细胞结构,加深学生的理解;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对细胞结构与功能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针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设计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通过写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活动:1. 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让学生带来家里一些蔬菜或水果的切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2. 制作细胞模型:让学生用纸板、颜料等材料制作细胞模型,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教学资源:1. 图片资料:包括细胞结构的图片、细胞分类的图片等;2.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片、载玻片等;3. 教学PPT:包括细胞结构与功能的PPT、细胞分类与亚细胞结构的PPT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化学与生活》全章优秀教案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1.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的功能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2.知道人体中的元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认识人体内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3.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与用途.1.能运用观察、对比、分析等方法得出人体中的一些重要元素对人体生理活动的重大意义.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对人体元素进行分析,合理安排饮食,保证健康.2.知道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的实际应用,初步学会鉴别天然材料与合成材料.1.通过学习明确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2.了解“白色污染”的形成、防治以及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对新材料的开发与使用的认识,体验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属于化学新课程的一级主题,其中有四个二级主题,分别为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化学物质与健康以及保护好我们的环境等.从知识的内容来看,本单元不属于核心部分,属于化学知识扩展与应用的范畴,并且教材的教学要求不高,大多确定为知道、了解层次,但是这些知识有利于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丰富了学生的一些生活常识,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简单介绍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对人体的营养作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这几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意义,了解合理膳食对人体健康的意义.本单元的重点应该放在蛋白质的学习上.首先让学生了解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包括人体的元素、分类、存在形式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两部分内容,重点叙述了一些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结合学生对水、溶液等的学习,使学生对化学物质与健康生活的密切关系的认识更加趋向完整和深入.本课题首先介绍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与区别,还介绍了常见元素如钙、钠、钾、锌、硒、碘、氟等的生理功能以及缺少某些元素会对身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强调注意结合生活实际,学会分析保健品的广告宣传,查看标签说明书,正确认识保健品的主要成分和医药疗效.《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合成材料两部分内容.通过分析一些具体化学式、组成元素和相对分子质量,归纳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区别,从有机物中原子之间结合方式的不同,说明有机物数目异常庞大的原因.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重点介绍了常见的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合成材料的性能和用途,以及一些新型有机合成材料,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认识合成材料在人类进步和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还从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关系角度,介绍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热塑性和热固性).此外,调查“白色污染”的形成原因和危害性,提出消除这类污染的合理建议,使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本单元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扩展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学会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深刻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科学选择健康生活,自觉形成环保意识.【重点】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2.有机合成材料.【难点】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和营养价值.2.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的重点应放在蛋白质的学习上.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过:“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原料,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其次要让学生通过血红蛋白和酶的实例,知道蛋白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执行着各种功能,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为了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必须注意防止有害物质(如甲醛、一氧化碳等)对人的机体蛋白质的侵害.在糖类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富含淀粉食物的主要功能是为机体提供能量,了解淀粉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逐步水解为葡萄糖并在体内消化吸收的简单过程.本课题的教学特点应体现在不讲明营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情况下,要学生了解它们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营养价值.《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重点是介绍无机盐的生理功能,即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教学中要强调必需元素有其最佳摄入量,据此可引导学生讨论本课题的讨论题.由于媒体中充斥着有关补钙、补锌等保健药剂的广告,为了增加对它们的了解,可组织学生调查市场上有哪些此类保健药剂出售,查看它们的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它们的主要成分.做好这一调查与研究,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探究品质.让学生完成好本单元的习题:“收集有关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并了解人体是如何摄取这些微量元素的”,可以使学生了解文献研究的方法并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对习题完成的要求不要太高,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合成材料两部分内容.有机化合物中,教材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了“活动与探究”,可以让学生通过填写并分析一些具体物质的化学式、组成元素和相对分子质量,自己归纳出有机化合物的共同点、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区别.有机合成材料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主要介绍了常见的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以及一些新型有机合成材料,目的是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以及材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这是本课题的重点.要让学生从结构与性质的密切关系的角度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热塑性和热固性).让学生完成好“调查与研究”,了解治理“白色污染”的途径和方法,以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本课题的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有机合成材料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样品,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以使学生对合成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有一个直接的认识.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统一的观点,虽然教材中关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论述不多,但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基本观点.在讨论“使用塑料的利与弊”之前,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讨论分组进行,还可补充除教材以外的参考论点,以增强辩论性.讨论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意识,以使学生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学中应及时补充有机合成材料发展的新成就、新进展,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使学生认识到虽然合成材料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起着巨大作用,但是不合理使用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如“白色污染”.实验12-1是热塑性和热固性实验,操作较简单,学生只要掌握基本实验操作规范就能独立完成.除了让教师动手演示外,应该考虑让学生动手实验,本节课所需实验材料都可让学生课前收集完成,可以考虑学生在实验室分组实验,这样更能让学生融入学习知识的氛围中.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1.了解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类.2.了解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和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糖类、油脂、维生素在生活中与人体健康的关系.3.知道一些常见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1.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和比较图片、查阅资料和讨论等活动学会自主和合作学习的方法.2.通过学习,形成合理安排饮食的意识,增强自我保健和保护的意识和能力.1.初步认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大意义,意识到营养物质对人体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感受学习的乐趣.2.初步认识化学科学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3.使学生更加热爱生命,并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使自己健康成长.【重点】蛋白质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合理膳食的重要性.【难点】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及其他营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营养价值.【教师准备】课件、与教学相关的教具补充材料.仪器及药品: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盛满香烟烟气的集气瓶、火柴、碘酒、鸡蛋清、活昆虫、马铃薯.【学生准备】查阅、收集关于食物的知识.导入一:【展示】图片.【讲述】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的生存离不开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人体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素.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和水,那人类的生命活动又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呢?【学生讨论并总结】六大营养素分别是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水、无机盐.导入二:【展示】图片.【讲述】几百年前的欧洲,长期在海上航行的水手经常遭到坏血病的折磨,患者常常牙龈出血,最后痛苦死去,人们一直查不出病因.奇怪的是只要船只靠岸,这种疾病很快就会不治而愈.水手们为什么会得坏血病呢?一位随船医生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水手在航海中很难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这位医生试着让水手天天吃一些新鲜的柑橘,奇迹出现了——坏血病很快就痊愈了.柑橘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本领呢?【学生】柑橘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坏血病就是缺乏维生素C所致.导入三:【讲述】2015年6月22日,据新闻报道: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山东聊城的一次工作会议上表示,2008年的婴幼儿奶粉事件是我们永远的痛,现在消费者纷纷直购、代购、网购进口奶粉,这是中国奶业人的耻辱.【展示】关于婴幼儿奶粉事件的新闻及图片,提出三聚氰胺事件.【提疑】奶粉中为什么要加三聚氰胺呢?三聚氰胺、奶粉、蛋白质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一袋小小的奶粉会引起部长的重视?学习了今天的知识,我们会对此找到答案.一、蛋白质思路一【引言】(针对导入一)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见食物对人体的重要性.【展示】列举常见的食物.【讨论问题】同学们根据生物课所学知识,你能说出图片中的食物含有哪些基本营养素吗?【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发言,学生之间相互纠错.【教师总结】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是食物中重要的六大类营养素.【讨论】1.蛋白质对人体有着怎样重要的功能?2.蛋白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蛋白质是由什么构成的?3.蛋白质在人体中发生哪些变化?【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90~91页.【交流展示】1.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和修复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在动物体内,蛋白质主要分布在肌肉、皮肤、毛发、蹄、角中;植物体内,蛋白质主要分布在种子中(如大豆、花生的种子).2.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复杂化合物.人体中重要的蛋白质有血红蛋白和酶,组成元素有C、H、O、N等.3.在人体内,蛋白质与水反应生成氨基酸,一部分氨基酸重新组成人体所需的各种蛋白质,另一部分氧化成尿素、二氧化碳和水等排出体外,并释放能量.每克蛋白质完全氧化释放【展示】血红素结构图和氧合血红蛋白示意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生交流】学生代表说明煤气中毒的原理.【教师总结】血红蛋白还能和一氧化碳结合,而且结合能力很强,是氧气的200~300倍.这样结合了一氧化碳的血红蛋白就不会再与氧气结合,人就会缺氧窒息而死.【讲述】从氧合血红蛋白示意图中注意到血红蛋白中含有亚铁离子,通过教材第91页的“练一练”我们可以知道血红蛋白分子中有几个铁原子.【指导计算】教材第91页的【练一练】:血红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8000,经测定其中铁的质量分数为0.335%,则每个血红蛋白分子中铁原子的个数为多少?【解析和板演】铁元素的总质量为68000×0.335%=227.8,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所以铁原子的个数是227.8÷56=4.【展示】图片.【交流总结】香烟的烟气中含有几百种有毒物质,其中就有一氧化碳.结合了一氧化碳的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人就会缺氧窒息而死.这就是煤气中毒的原因.1.把鸡蛋清倒入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加热.现象:鸡蛋清凝固.2.将一直活的昆虫放入盛满香烟烟气的集气瓶内,观察.现象:一段时间后,昆虫死亡.【教师总结】以上说明蛋白质遇到加热、CO、浓酸、浓碱、重金属盐、甲醛等物质时,都会发生性质上的改变.故重金属盐、甲醛、CO等可使人畜中毒.【讨论问题】1.为什么可以用甲醛水溶液来浸制动物标本?2.用甲醛水溶液来浸泡水产品出售,这样做有什么危害?【交流归纳】甲醛可以与蛋白质反应,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性.因此,可用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制作动物标本,使标本能长久保存.【拓展延伸】教你一招:辨别甲醛银鱼不妨从以下三点入手.一看:甲醛浸泡过的银鱼体表特别光亮,身体呈直线状;二嗅:甲醛浸泡过的银鱼带有刺激性气味;三摸:甲醛浸泡过的银鱼身体会变硬,轻轻挤压时像橡皮筋一样有弹性,稍加用力,鱼体易发生断裂.[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学生进行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教育.【提出问题,激发兴趣】你知道常用的饭菜中,哪些食物含蛋白质?哪些食物的主要成分是糖类?哪些食物的主要成分是油脂?哪些食物含维生素?学完本课题后回答.【展示】鸡蛋、牛奶、鱼等常见的含蛋白质的食物.【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经常食用鸡蛋、牛奶、鱼和各种豆制品,你知道它们中都含有什么营养物质吗?【学生思考后教师提示】这些物质中都含有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指导阅读】学生阅读教材90~91页相关内容,要求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熟悉、记忆有关知识点,带着如下问题思考,同组的同学相互讨论,并总结涉及问题的有关知识.【提出自学问题】1.蛋白质究竟是什么?它存在于哪里?2.蛋白质对人的生理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在人体内究竟有什么功能?3.血红蛋白和酶各有什么功能?酶是如何促进人体消化吸收淀粉类食物的?学生带着上述问题探究学习.【交流】在回忆、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简单讨论后回答问题.[设计意图]本知识点内容采取问题教学、探究教学的方法.【展示】丙氨酸的结构组成简图.【交流】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主要含有C、H、O、N等元素.【展示】蛋白质在人体内的转化示意图.【归纳和展示】蛋白质的功能:1.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和修复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2.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复杂化合物.3.蛋白质在肠胃里与水反应,产生的氨基酸一部分被氧化分解放出能量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另一部分重新组成蛋白质,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展示】血红素结构图和氧合血红蛋白示意图.【讨论问题】同学们知道血红蛋白在人体血液中有什么功能吗?【指导阅读】学生看教材91页,理解并记忆有关问题.【教师特别提示】除此之外,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也是一种蛋白质,它具有输送氧气和二氧化碳,帮助人体完成呼吸作用的功能.其过程可表示为:血红蛋白(蛋白质)+氧气→氧合血红蛋白(指导学生记忆公式)【练一练】血红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8000,经测定其中铁的质量分数为0.335%,则每个血红蛋白分子中铁原子的个数为多少?【板演】铁元素的总质量为68000×0.335%=227.8,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所以铁原子的个数是227.8÷56=4.甲醛可以与蛋白质反应,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性.因此,可用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制作动物标本,使标本能长久保存.【拓展】新装修的房屋中,甲醛的含量往往较高,有的甚至会引起中毒.【指导计算】教材.【板演】血红蛋白分子中铁元素的总质量为68000×0.335%=227.8,铁原子个227.8÷56=4.思路一【引言】每天上午上到第四节课时,我们就会感到肚子饿,严重的还会头昏眼花、恶心呕吐,甚至休克,同学们知道这是缺少哪种营养素所引起的吗?【教师活动】人感到饥饿时,首先想到吃饭,但消化吸收能力差的病人却可以通过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补充人体所需能量和营养,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葡萄糖在体内可以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供人体需要.【布置任务】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常见糖类有哪些?糖类的组成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师生归纳重点】1.常见糖类:淀粉、蔗糖(C12H22O11)、葡萄糖(C6H12O6).2.糖类的组成: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3.糖类的作用:提供能量,人体所需能量的60%~70%来自糖类.C6H12O6+6O26CO2+6H2O【指导阅读】学生观察教材93页图12—6糖类食品.【讨论问题】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富含糖类吗?【交流展示】富含糖类的食物有玉米、面粉、蜂蜜等.【拓展】葡萄糖在糖尿病人体内不能正常代谢,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因此在病人的尿液中能查出葡萄糖.【教师活动】如何检验马铃薯中含有淀粉?【学生分组实验】把碘酒滴到切成片的马铃薯上.现象:变蓝色.结论:遇碘淀粉变蓝.【教师活动】展示优质大米和霉变大米.【学生活动】(学生代表)看、闻两种大米.【教师活动】在生活中能否用霉变的大米喂养家禽、家畜?【学生活动】不能,霉变大米中含有有毒的黄曲霉毒素.【阅读资料】教材第94页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危害.【讨论问题】黄曲霉毒素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在蒸煮后,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还有毒吗?应如何保存粮食?【小结】黄曲霉毒素能损害肝脏,诱发肝癌.低温蒸煮不能损坏黄曲霉毒素.大米、花生、面粉、玉米、薯干和豆类等物质容易发生霉变,产生黄曲霉毒素,应贮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入手,对学生进行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教育.【展示自学问题】1.糖类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稻、麦、马铃薯等食物中的淀粉是怎样转化为葡萄糖储存在人体内的?淀粉类食物的主要功能是什么?2.葡萄糖是怎样氧化后为人体提供能量的?你能写出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缓慢氧化的化学方程式吗?3.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糖类有哪些?主要成分是什么?4.霉变食物能否食用?原因是什么?【指导阅读】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阅读教材,然后分组讨论.【学生活动】学生自学、相互讨论、分组活动、安排学生到黑板上演练.【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做知识小结和点评,有的内容要求学生在书上做标记并简单记忆.【总结展示】1.糖类是人类食物中的重要成分,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常见糖类:淀粉、蔗糖(C12H22O11)、葡萄糖(C6H12O6).2.淀粉、麦芽糖、蔗糖、葡萄糖都属于糖类,葡萄糖是生物细胞进行呼吸的燃料,淀粉在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又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保证人体各项活动时的能量需要.C6H12O6+6O26CO2+6H2O3.糖类的作用:提供能量,人体所需能量的60%~70%来自糖类.4.霉变食物中含有的黄曲霉毒素能损害肝脏,诱发肝癌.低温蒸煮不能损坏黄曲霉毒素.三、油脂思路一【交流与点拨】不科学,油脂是人体内重要的备用能源,太少还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讨论问题】1.常见的油脂有哪些种类?2.油脂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呢?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指导阅读】学生阅读教材第94页.【归纳总结】1.组成元素:C、H、O.2.存在:植物种子、动物肥肉.3.分类:植物油脂常温下为液态,称为油;动物油脂常温下为固态,称为脂肪.4.功能: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供给人体日需能量的20%~25%).5.与健康的关系:太多,导致消化不良、肥胖;太少,会妨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思路二【提疑】观察你周围的肥胖人群,你发现他们的饮食有什么特点?其中吃的食物什么营养素较多?【学生活动】齐声答,贪吃,喜欢吃油腻食物.【教师活动】同学们说的有道理.【布置任务】阅读教材,讨论问题:什么是油脂?它有什么功能?【交流归纳要点】1.油脂的组成:与淀粉相同,含有C、H、O三种元素.2.油脂的分类及存在状态.油脂是油和脂肪的合称.植物油脂:常温下呈液态,称为油.如花生油、豆油等.动物油脂:常温下呈固态,称为脂肪.如牛油、猪油等.3.油脂对人体的主要作用:油脂也能为人体提供能量,每克油脂完全氧化放出的能量约比糖类多一倍,但太胖就对身体有害了.【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现在的肥胖儿童,告诫学生这样对身体很不利!【教师总结】我们不要总吃油炸食品,对健康不利!要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不要偏食、挑食,健康饮食很重要![设计意图]这一小段不是重点,让学生了解即可,而且内容简单,学生自主探究就会明白.思路三【自学练习】油脂在人体内完全氧化时,每克约放出39.3 kJ的能量,在正常情况下,每日需摄入50 g~60 g油脂,它供给人体日需能量的20%~25%.按每日摄入50 g油脂,它供给人体日需能量的20%计算,通常情况下,人体每天需要多少能量?【学生】分组活动、安排学生上黑板演练该问题,然后教师点评.39.3 kJ×50=1965 kJ1965 kJ÷20%=9825 kJ【展示自学问题】1.我们说的油脂通常是指什么?生活中常见的油脂有哪些?列举几种.2.油脂对人体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什么?3.正常人一般每日摄入多少油脂?它日常供给人体多少能量?【学生活动】学生自学、相互讨论、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问题.【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做简单小结.【总结交流】1.分类:植物油脂——油;动物油脂——脂肪.2.功能:重要的供能物质,每日需摄入50~60 g,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3.常见的油脂:花生油、豆油、菜子油、牛油和奶油等.【拓展】糖类、蛋白质和油脂在人体内经氧化放出热量,为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的体温提供能量.为人体供能多少的比较:糖类>油脂>蛋白质;单位质量供能多少:油脂>蛋白质>糖类.[设计意图]本内容采取“问题教学和先学后教”相结合的方法处理,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维生素【讨论问题】柑橘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本领呢?我们为什么每天都要吃足量的蔬菜和水果呢?。
学科交融——综合化学知识解读细菌结构教案
学科交融——综合化学知识解读细菌结构教案综合化学知识解读细菌结构教案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综合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而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是将多个学科融合在一起,而且是把知识及技能、思想品德、高尚情操、身心健康有机融合在一起,达到综合发展的目的。
因此,学科交融教育应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本文将以教育教学中常见的生物细胞结构为例,探讨学科交融,如何通过综合化学知识,对细菌结构进行更好的教学。
一、细菌结构简介细菌是一种原始的微生物,是生命活动基础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从细菌中可以挖掘出很多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如青霉素等,同时也可能成为人类的一大威胁。
医学中的一些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败血症等都可能与细菌有关。
细菌是一种原核生物,细胞较小,无真核及膜包裹的核糖体,常呈杆状、球状或螺旋状。
细菌的细胞膜和胞质外层间隔了半透明性的基质,称为细胞壁,具有一定的硬度,能保护细菌免被细胞外界的一些有害物质进攻。
同时细胞壁也是细菌与其他生物交互作用的一个重要接口,通过它与外界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
二、细菌结构化学解读1.细胞壁细胞壁是细菌最外层的保护层,其化学构成与生物学功能与一般细胞的不一样,更具有化学性质。
细菌细胞壁重要的化学物质是多肽和糖类多糖,多肽是分子骨架,而糖类多糖是细菌独有的一种化学物质。
这类物质质不溶于水,能够抵御很多有害物质的侵入。
另外,菌体内的一些物质像维生素K、青霉素等都能通过细胞壁与外界进行交互,所以细菌的细胞壁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医疗保健领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2.胞质及线粒体细菌细胞内部没有真正的线粒体,但有的细菌有能进行呼吸过程的有机小体——原生质体。
这些原生质体含有气体,可以在氧化过程中释放能量,以支持细胞内的正常代谢和生长发育。
同时,这种物质过程还有一个重要的副作用——生成了ATP,这是细胞代谢过程中最基本的能源分子,可以被输送到各个细胞及细胞器中,为生物运转提供支持。
初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教案
初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 掌握不同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
3. 能够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分析生物学问题。
教学重点:1. 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
教学难点:1. 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
2. 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分析生物学问题。
教学准备:1. 课件: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2. 教学素材:生物学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提问:为什么植物有根、茎、叶?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植物的根、茎、叶是其基本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等。
2. 讲解各个细胞结构的功能及其与结构相适应的原理。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生物学案例,如:人的心脏为何位于胸腔中部?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
2. 强调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例子。
2. 选取一个生物学案例,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引入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概念。
通过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使学生掌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分析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揉合一体的结构化学与生命科学我看DNA结构探索过程毫无疑问,生命科学与化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甚至认为生命科学就是用化学来解释生命。
然而,仅仅知道一种物质的化学成分是远远不够的,结构才是其功能的基础。
我们知道,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由于结构不同,可能在功能上就相去甚远:左、右旋光物质的不同生理作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但是,我们不能孤立地来阐述生命科学与结构化学的关系,也就是说不能把生命科学看成一块,再把结构化学看成另一块,然后再说明他们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认为,结构化学与生命科学是揉合在一起的,很多结构化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就有不凡的建树。
鲍林就是以化学向生物学渗透的先驱者,他不仅进行了大分子研究,还对镰刀形细胞贫血分子病和大脑化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然而我认为,最能体现结构化学与生命科学揉合一体的历史故事,就是鲍林与沃森和克里克关于DNA结构之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法定义他们到底是化学家还是生物学家。
而且,结构化学的知识不仅为他们建立模型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且在帮助他们判别真理与谬误、为他们的结论提供事实支持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解决DNA结构这个世界性的生命科学课题,是许多化学家、物理学家、晶体学家、生化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能受到许多在科学研究上的启发。
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今天,我们更不能仅仅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必须同时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为将来的研究打下基础。
在一九二四年以前,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DNA的重要性。
但就在那一年,科学家罗伯特·福尔根发现了一种方法能将DNA染成淡紫色。
在这种方法的帮助下,科学家们发现DNA仅存在于细胞核中。
到了一九三一年,科学家乔基姆·哈默林用实验证明了植物长成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细胞核。
随后的一切实验事实都表明,发出遗传信息的正是细胞核里的DNA。
于是,在美洲和欧、亚、非三洲各试验室里的人们都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在美国,著名的化学家莱纳斯·鲍林开始了对DNA的研究。
在剑桥大学的卡文迪斯实验室里,英国人弗朗西斯·克里克和美国人詹姆斯·沃森也着手进行对奇异的DNA结构的探索。
这是一场用结构化学来解释生命科学的竞赛,也是“一个远方传奇大力士被两个无名小卒砍倒的故事”。
虽然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场竞赛的结果,但我认为,这一探索的过程更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将双方的研究进行了一些对比,确实从中学到了一些东西,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双方的开端:当时的鲍林已经是化学界的“权威”,他致力于蛋白质的研究。
1951年夏天,鲍林开始深入研究有关DNA的材料,并常常找人讨论。
他认为,与蛋白质相比,弄清DNA的结构不会很难,“这算不上一个最为紧迫的问题”。
DNA在重量上是染色体的一种重要成分,但蛋白质也一样。
大多数学者认为,蛋白质部分最有可能包含着遗传的信息。
相对而言,DNA似乎就比较简单了,它很可能只是一种结构性的成分,只是用来帮助染色体折叠和打开的。
鲍林就这样认为。
在1952年初,几乎所有重要的遗传学学者都持这一种观点。
我们可以看看后来鲍林自己的话:“我以前就知道DNA是一种遗传物质的论点,然而我没有接受这一论点。
你们知道,那时我正热衷于蛋白质的研究,我认为蛋白质最有可能是遗传物质,不可能是核酸当然,核酸也有作用。
在我著述的有关核酸的文字材料中,我总会提到核蛋白的概念。
当时,我考虑得更多的是蛋白质,而不是核酸。
”虽然如此,鲍林还是着手研究DNA的结构。
此时,他需要清晰的DNA X光照片,他曾先后写信给相片持有者物理学家威尔金斯(英国)及其上司,但均遭拒绝。
1951年11月,《美国化学学会学报》上刊登了一篇论述DNA结构的文章。
鲍林据其深厚的结构化学基础,一下子就看出这篇文章的结果是错的;同时,此事刺激了他开始思考DNA是如何构筑起来的问题。
鲍林设想,如果碱基朝外,那么螺旋的内核就应当是由磷酸堆积起来的。
磷酸聚集在中间,碱基朝外,这与X射线的资料是“吻合”的。
在鲍林的头脑中,DNA结构的问题就已经转化为如何将磷酸堆积在一起的问题了。
我们现在知道,鲍林的这一开端是错的,并最终使他败给了沃森和克里克。
另外还必须一提的是,鲍林对DNA研究总是被各种事务打断,使他曾多次中断自己的思路。
是否是因为鲍林没能看到威尔金斯的相片而导致他的失败呢?暂且不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沃森和克里克是如何开始的。
在战争期间,克里克原来是从事武器方面研究的。
后来他决定研究生物。
于是他到剑桥大学学习分子学。
至于沃森,他本来就一直在研究DNA。
他到剑桥大学是为了对此作进一步的研究。
他们都是热心探索的人。
“沃·克组合”相对于鲍林的地位可以说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他们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重视,也没有引起鲍林的注意。
他们就凭着一股劲和对目标的执着追求开始了他们的研究。
还必须提到的是另外两位对他们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人:一位是上文提到的物理学家威尔金斯,另一位是青年女晶体学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
他们拍出了非常漂亮的DNA X光照片,不仅启发了沃森和克里克,而且为他们的发现提供了佐证。
鲍林颇为自信,感到自己有能力解开DNA之谜。
唯一的问题是,会不会有人抢先取得胜果,但是,他不会把这一点真正放在心上。
他认为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两人(更不用说沃森和克里克了),没有谁有足够的化学基础对鲍林产生严重的威胁。
二、对对手的不同看法:鲍林是自负的,他不相信有人能够在他之前发现DNA的结构,特别是他认为没有人有他那样深厚的化学功底。
他“知道”,沃森是一个好学生,但因成绩还不够突出,因而他到加州理工学院当研究生的申请未被批准。
克里克已经三十五六岁了,还在读研究生,年龄是大了一些。
况且,卡迪文斯实验室的科学家们至今尚未在任何竞赛中打败过鲍林。
甚至有人认为,沃森和克里克看上去就像是一对“杂耍演员”。
而沃森和克里克则不同。
对于年方19的沃森来说,鲍林是一位值得仿效的榜样。
在卢瓦蒙会议上,沃森就是围聚在鲍林身边的人之一,他十分用心地听了鲍林的讲话。
克里克开始并不是鲍林的崇拜者,他是鲍林的竞争对手,因为鲍林曾用阿尔法螺旋表明他们的一篇关于蛋白质结构的论文漏洞百出,让克里克承受了由此而来的屈辱。
从此,克里克借鉴了鲍林的研究方法。
说实话,他们对鲍林这位怪杰都极为佩服。
更重要的是,他们两人都互相倾慕,他们可谓是天生一对。
相对于鲍林来说,沃森和克里克谦逊多了。
三、研究方法及进程:鲍林首先想到DNA的结构可能是螺旋型,因为其他构型与他所看到和掌握的照片资料不相符合。
但他认为,DNA是由三条链互相缠绕在一起,磷酸处于中央的位置。
之后,他的工作重点就聚焦于找出磷酸分子在中央合理的排列方法。
虽然他知道自己提出的构型不能完美地符合实验测算得出的数据和X光衍射照片,但他认为这些都只是细枝末节的东西,就像他发现蛋白质阿尔法螺旋一样开始的时候也有难以解释的数据,他大胆地将之忽略,而其后的事实证明了他这种策略是明智的。
另外,鲍林有些急于求成,他希望能够尽快地发表相关文章,抢在其他科学家之前,宣布自己再次成功地解决了又一世界性的难题。
于是,他很快地发表了他“发现”的DNA结构。
鲍林将自己的论文也寄给了沃森和克里克。
他们两人虚惊了一场,因为他们发现,鲍林设想的这种构型是他们最初设想的结果,当时他们将这一结果给晶体学家富兰克林看的时候,被她以充足的论据否认,因为水容量问题与这种构型严重不符。
也正是因为这次错误,他们两人被认为不适合研究DNA构型问题,被拆散到不同的课题组,从事别的研究。
但沃森和克里克并没有就此放弃,他们仍然私下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他们在研究方法上一直就有共识:与其推导出复杂的数学模型,直接而又明确地解释X光的衍射结果,还不如借助化学常识构筑结构的一个模型。
正如沃森所说,他们决定“仿效鲍林,并在他本人发起的这场竞赛中将他击败”。
富兰克林的批评已经促使他们将磷酸放到了分子的外侧;又受到奥地利生物化学家切加夫的启示,得知内侧各对碱基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他们开始设想,在螺旋中,嘌呤和嘧啶以某种方式挨次排列在分子中心下部。
之后,他们看到了富兰克林最新的DNA照片,不仅使他们确认了DNA是一种螺旋,而且他们得到了几个主要参数。
由此,他们开始着手制造模型,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
可以看出,不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他们都用了一种结构化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建模。
同时,沃森和克里克不仅受到了多学科领域的科学家的启示和帮助,而且他们自己都承认,他们的研究方法来源于伟大的化学家鲍林。
由此可见,生命科学是集多学科,特别是化学的大成所在,他与化学,乃至物理、数学的揉合可见一斑。
鲍林有着深厚的化学知识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
照常理而言,成功的应该是他,但他为什么输给了沃森和克里克呢?鲍林输在浮躁和自负上。
他急于求成,因为DNA是当时最大的课题,他要去抢占这一高地。
他没有把研究的准备工作做好就想碰碰自己的运气了。
同时,他顺利解决阿尔法螺旋给他套上了成功的光环,他的确是世界上解决巨分子结构的最佳人选,但他也从此染上了自负的恶习,他以为自己不再需要做别人需要做的那些研究的准备工作了。
他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和运气,结果输掉了这场大比拼。
沃森和克里克为什么会成功?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从前面的叙述中都可以看出,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不懈的思索与踏实的努力。
克里克不就是在因头疼而不得不休息,却又忍不住开始计算时找到了有关DNA结构的答案吗?他们虽然被拆散到两个不同的研究小组,但仍然踏实地合作与工作,正是这样,幸运之神才降临在他们的头上。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他们没有放过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
奥地利生物化学家切加夫将碱基一一对应的关系同样告诉了鲍林,但却没有得到鲍林的重视,而沃森和克里克并没有放过这一点,而最终获得启发,找到了DNA的正确结构。
结构化学与生命科学的揉合已无需多说,我相信这种相互融合在将来会愈演愈烈。
最后我想总结的是有关鲍林的研究方法,毕竟沃森与克里克的成功也来源于此,相信它对所有的科研者都会有所帮助:鲍林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相结合鲍林比一般的化学研究生掌握了更多的数学和物理学知识。
他一方面是重视实验,强调经验知识;另一方面又深信化学结构问题可以通过应用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来解决。
他常采用半经验的方法:既有根据物理学基本原理进行的演绎推导或论证,又有对实验资料的归纳,二者互相补充。
量子力学与化学经验相结合鲍林在总结过去对离子半径的研究时曾指出:“应用量子力学可以近似计算……但是,这种理论计算是十分复杂的,需要很大的工作量;因此,从化学方面考虑,最好有一套经验或半经验的离子半径数据……”他的主要做法是:不断提出新的概念,利用它来概括实验资料和总结化学结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