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贵州省文化专有项异化翻译观
生态翻译视角下的贵州传统民俗器物英译研究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生态翻译视角下的贵州传统民俗器物英译研究郑懋(贵州财经大学,贵州贵阳550025)摘要:贵州传统民俗器物体现了贵州的民族文化内涵。
该文将结合实例,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探讨贵州传统民俗器物的英译,尽可能消除因翻译不当造成的文化误读。
关键词:生态翻译;传统民俗;器物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8-0042-02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贵州旅游业快速发展,国外友人对贵州的传统民俗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尤其是对传统民俗器物表现出很大的热情。
由于这些民俗器物为中国贵州独有,要想在英语中找到合适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并不容易,这常常会阻碍民俗文化的有效、广泛、深入传播。
本文针对贵州省博物馆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对本地传统民俗器物的不恰当译法,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其英译进行探究,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译出质量较高的译文,向外国友人介绍最纯正的贵州传统民俗文化,以期对贵州传统民俗文化的宣传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1生态翻译学概述胡庚申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学说”运用到了翻译学当中,提出了生态翻译理论。
“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是胡庚申对“翻译”一词的经典定义[1]。
他要求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对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强调的是译者主观能动性地发挥,要求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将“死”的译文“活”化,把翻译放在语言、社会、文化、交际等方面,将翻译活动放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当中,为译者提供了新的翻译方法。
2贵州传统民俗器物英译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何谓贵州传统民俗器物?系指贵州省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使用和传承的一切人工自然物,如:建筑、家具、生活用品等等。
贵州民俗器物是贵州省域内悠久的历史文化之树长期以来茁壮发展并结出的珍贵果实,当中富含着绚丽多彩的世俗生活内涵和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
跨文化视角下贵州苗族文化的英译传播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贵州苗族文化的英译传播研究摘要: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快,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民族文化对外传播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地域辽阔的中国,贵州拥有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其中的苗族文化独具特色,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苗族文化对外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在跨文化视角背景下,以贵州苗族文化为例,分析跨文化视角下苗族文化英译传播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策略以供参考,让大家了解并感受到贵州苗族文化的风土人情。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苗族文化、英译、传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其中一部分的民族文化也独具特色,丰富多彩。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民族文化的交流传播也越来越频繁。
近年来,随着贵州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吸引了不少外来游客,村超,村BA的举办,更是让贵州火遍全国,甚至吸引了很多外国人,比如明星马布里,巴特勒等,他们不仅感叹贵州美丽的风景,更是对于贵州的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由于地域语言存在差异,不能和他们够沟通自如,此时翻译就显得格外重要。
翻译活动在跨文化交流中,能促进各国文化的传播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其中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是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常用的语言沟通交流工具,在此背景下,推进跨文化视角下贵州苗族文化的英译传播是很有必要的。
一、跨文化视角下贵州苗族文化英译传播的内涵跨文化是跨越不同国家与民族界限的文化,跨文化交流是文化进步发展的基础。
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传播日益广泛的当下,跨文化传播成为国际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
跨文化视角下加强贵州苗族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必要的翻译。
翻译活动是国与国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跨文化交流需通过翻译,以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的思维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从而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原文的主要意思并得到一定的启发。
英译传播是文化传播的一个环节,贵州苗族文化的英译是苗族文化面向大众走向世界的方式。
归化异化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以王永年《爱丽丝漫游奇境》为例
247归化异化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以王永年《爱丽丝漫游奇境》为例文/张凌云 张 硕提升相关研究的实际效果,使其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本文将讨论归化异化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以王永年《爱丽丝漫游奇境》译本为例,希望通过讨论确定这两种方式所适合的场景,提升儿童文学翻译的效果。
异化与归化两种翻译策略在实际翻译中都拥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
本次研究初步获得结论,在进行儿童文学翻译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归化异化方式的结合利用,借此使其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通过结合使用,可以使二者之间起到相互弥补的效果,解决这两种方法引言无论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还是从作者写作角度,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都要用故事剧情和语言表达吸引观众,吸引小读者的阅读,而再加上巧妙的翻译策略更利于小读者理解书籍内容。
但是关于儿童文学翻译中归化异化两种策略的使用现阶段还处于研究阶段,从已有文献来讲,虽然研究比较多,但是却并没有做出明确的定义。
所以本次研究工作主要是在这一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使用展开了分析,借此【摘要】在国外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有非常多能够帮助儿童成长的文学典籍,这些典籍对于我国幼儿的英语学习来讲也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但是要想使其能够在我国幼儿教育等工作中进行利用,就需要提前进行翻译。
在翻译工作中归化与异化属于非常重要的两种策略,这两种策略当前在学术研究中一直都是重点,同时地是儿童作品翻译中常用的翻译观点。
虽然两种观点看似相互对立,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综合利用,能够使其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本文在研究归化异化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时,主要以王永年《爱丽丝漫游奇境》(Alice in Wonderland)为例,展开了综合性的分析与研究,首先介绍了儿童文学的概念,并阐述了归化异化的相关理论,然后分别列举了归化异化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通过对相关内容研究,发现两种方式的结合使用,能够使翻译效果更好。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原则与翻译技巧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原则与翻译技巧作者:胡明珠张凡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06期摘要: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有巨大的对外宣传价值。
由于文化缺省成了外宣翻译过程的主要难题之一,本文旨在探究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范本中所使用的翻译原则与翻译技巧,以期能够提高今后的译文质量,推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宣传。
关键词: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翻译原则与技巧一、引言在全球化大背景之下,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逐渐显现,文化的对外宣传愈发引人重视。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对外宣传符合我国提倡的“走出去”文化战略,对提高我国软实力,推动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贵州地区作为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及少数民族共居省份,历史悠久,文化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意蕴深厚。
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容与民族特色进行恰到好处的外宣翻译是一项颇具难度的工作,也是传播中国特色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现实课题。
本文将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材料为研究对象,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文本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探讨相应的汉英翻译策略,以便更好的宣传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其保护和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原则1.认同原则翻译认同原则由美国修辞学家伯克提出,并能有效指导翻译实践。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实践应当遵从认同原则,以目的语为基础,使受众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语文化,减少由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理解障碍。
此原则能较好指导翻译实践,实现中英两种语言风格的转换。
如在对苗族蜡染技艺的翻译中,就遵循这一原则,选择与目的语中的词汇进行翻译,译成“batik”,有利于受众理解。
2.忠实性原则中文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文化,语言本身词藻华丽,关于非遗介绍的中文语言讲究,有些词语会涉及古代文学。
因此英文中较难找出相对应的词语,但译者在进行非遗的翻译实践时仍要忠实原文,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日语专业论文题目大全
“异化”还是“归化”——文化专项翻译的描述研究
“ 异化"还是 “ 归化 ”
一
文化专项翻译 的描述研 究
何 学兵
( 淮阴师范学院 外 国语学院 ,江苏 淮安 2 2 3 0 0 1 )
摘 要 :文学翻译 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中外译者主要 围绕 “ 异化”还是 “ 归化 ”争论 不休 。以 《 红楼梦 》中的文化 专项翻译为研 究对 象,比较 《 红楼梦 》两个著 名英译本译者在处理文化 专项翻译 时采取 的翻译 策略 与技 巧 。翻译文化 内容 时译者对翻译策略与
关注。因此 ,向国外介绍中国文化成为所有译者的一项义不 这里笔者想借用艾克西拉的定义 :文化专项是指那些在 目 标 容辞 的责任 。文学作品 中富含有一个 国家 的丰富的文化信 读者文化体系中没有对等项或 占有不同地位 ,从而在原文译 息,因此 ,对文学作品中文化内容的翻译进行研究是非常必 成译文时造成其意义及功能翻译上 的困难。以概念为参照, 要和重要的。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 ,那么该如何处理文本中 笔者从 《 红楼梦 》中随机选取 了一些富含中国传统文化信息 的文 化 因素呢 ?关 于 文学 翻译 中 的文 化差 异 ,中外翻译 学者 的专项 ,涵盖政治、宗教和风俗习惯等领域。由于笔者的知 直争论不休,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主张。这些学者大体上 可分 为两 派 :一 派主 张 “ 异 化 ” ,也 就是 译文 要 以原文 或源 语 为 归宿 ;另一 派则 主张 “ 归化 ” ,译文 应 以 目的语或 译文 读者为归宿。
NO1 20 1 7
.
2 . 讨 论 分 析 然 而 ,译 者有 时 对 同一 专项 采用 同一 翻译技 巧 。其 中一 美 国著名 翻译 理论 家韦 努 蒂 曾指 出文 学 翻译 中在 处理 文 个 例子 是对择 :一 是 “ 归 化 ” ;二 是 至 大 比之 期 ,不料 他 十 分得 意 ,会 了进 士 ,选人 外班 , “ 异化”。上文的个案研究讨论了两个著名 《 红楼梦 》英译 今 已升 了本府 知府 。 本 的译者在处理文化专项时运用 的各种具体翻译技巧和方 杨 氏夫妇 译 法 : H e d i d 8 0 w e l l i n t h e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t h a t h e
从译者的文化取向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沟 通 和移 植 。 翻译 既涉 及 两 种语 言 , 涉 及两 种 文 化 。 红 楼 梦 》 形 容 人 的 美丽 善 良 和可 爱 ; 采 用 的 是 归 化 的 翻 译 方 法 . 少 了 更 脚《 霍 减 作 为 我 国四 大 古 典 名 著 之 一 . 藏 了 中 国封 建 社 会 政 治体 制 、 蕴 家 语 读 者 的理 解 负 担 庭伦理 、 育、 教 宗教 、 习俗等方面 的传统文化 . 堪称 中国封建社会 ( ) 理 道 德 称 谓词 翻 译 二 伦 的缩 影 。其 中 , 氏夫 妇 ( 宪 益 、 乃 迭 ) 本 A D em o e 杨 杨 戴 译 ra f d R 任何 一 个 民族 都 有 自己 的 称谓 系统 。 同 的文 化 背 景 造 成 了 不 Mas n和 英 国译 者 霍 克 斯 T eSoyo eSoe是 两 部 成 功 的 ni o h t fh t r t n 译作 . 而两 位 译 者 在 其 文 化 背 景 、 伦理 道 德 观 、 值 观 、 长 环 境 价 生 和 意 识 形 态 等 方 面 存 在 显 著 差 异 .文 化 内 容 翻 译 上 也 采 取 了不 同 的处 理 方 法 .因 此从 文 化 角 度 对 其 翻 译 策 略 进 行 比较 具 有 深 刻的意义。 归 化 与 异 化翻 译 策 略 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 . 韦努 狄 19 9 5年在《 译者 的隐身 : 一 部 翻译 史 》 书 中讨 论 了归 化 和异 化 两 种 翻译 策 略 。 主 张 文 学 一 他 翻译 不 应 以消 除 异 族 特 征 为 目标 .而 应 在 目标 文 本 中设 法 把 文 化 差 异 表 现 出来 . 认 为 把 异 族 的东 西 归 化 为 我 族 的东 西 。 是 他 这
跨文化视野中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以Gone with the Wind不同译本为例
2019年17期总第457期翻译研究ENGLISH ON CAMPUS跨文化视野中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以Gone with the Wind不同译本为例文/徐 秋【摘要】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
纵观全球形势,不难发现全球化现象日益显现。
我们的当务之急便是相互理解、相互学习。
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早期提出“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为传递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归化和异化则是缓和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矛盾的主要策略,这两者之间对立统一,相辅相成。
归化是对原文的一种“再创造”,突破了原作的禁锢,使译文更加较读者接受;异化则是忠于原作,保留异国风俗习惯和语言表达习惯,使读者体会到真切的异国风情。
本文将从跨文化视野下讨论归化异化翻译并且以Gone with the Wind不同译本为例予以分析。
【关键词】跨文化;归化;异化;翻译;Gone with the Wind【作者简介】徐秋(1996-),女,河南信阳人,汉族,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语言文化与跨文化翻译1.翻译与跨文化交际。
所谓文化,一般则囊括了一个民族的知识,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而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性质,源远流长,不可磨灭。
这些特性渗透在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艺术修养,政治思想,风俗习惯等。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即跨文化交际。
2.跨文化翻译中应重视语言文化的影响。
笔者认为,文化是我们在讨论跨文化翻译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跨文化翻译必须存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言也即是文化。
语言隶属于文化,两者之间关系密切,相比较而言,文化更加宽泛。
正所谓词本无意,因境而生。
此外,翻译趋向于向读者介绍异国的优秀文学作品,旨在传播文化。
3.不同背景下,翻译策略的选择。
在现实的翻译实践中,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产生文化隔阂是不可避免的,在交际中阻碍信息的传播。
因此译者将面临着抉择即,再创造还是保留异国风情。
归化异化概述及其运用
归化异化概述及其使用一、归化异化的涵义及作用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是一种专业的翻译术语,是两种翻译策略称谓,最先由美国的著名翻译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提出。
按照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ofTranslationStudies)中给出的定义,归化是指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尽可能将译文本土化,以读者所习惯的方式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翻译,尽可能减少读者对外语文本的生疏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的翻译策略,简言之就是译者向读者靠拢;异化则要求译者在翻译中最大限度保留原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保留原文的异域性的翻译策略,即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
归化与异化两种策略是翻译界如何处理文化差异问题的两种对立意见形成的,归化认为译文应以译文读者为文化归宿,异化则主张应以原作者为文化归宿,两种文化归宿不但表现在语言措辞,更表现在跨文化意义上。
翻译界对于归化和异化的问题,一直以来讨论最为激烈。
其实,从翻译角度看,没有任何译文是完全的归化,也没有任何一个译文属于完全的异化。
译文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两者相互交融的产物。
非要说区别的话,仅在于他们杂合水准的不同。
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在翻译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主体的地位、特性和目的都是影响文学翻译的重要因素。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异化我们也能够看作是“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法的延伸。
以文化为主导的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翻译史上都有着各自的积极作用。
“归化”要求翻译时与本土文化结合,这样能够克服语言了解和文化差异上的障碍,更有利于文化交流;“异化”要求翻译更原汁原味,这又能给封闭的文化体系和一些接受水准较低的读者带来新的语言形式,并开拓他们的文化视野。
从单方面讲,归化和异化都有着自身的缺点,过度的归化可能会抹杀原本文学的民族特性,抹杀文学译本的可读性,过度的异化则容易产生沟通障碍,不利于读者理解了解以及对整个篇章的把握。
从“同化异化”视角看电视剧的日文字幕翻译
四、结论
综上所述,从目的论的视角来看,电影《花木兰》的字幕翻译做到了准确、 生动地传达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和传递文化价值观。通过高质量的字幕翻译, 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充满中国文化特色的电影,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文 化的了解和认识。
感谢观看
此外,在情感表达方面,译者也运用了“舍”的艺术。在《康熙王朝》中, 康熙皇帝有着众多复杂的情感和心路历程。然而,由于字幕的限制,译者只能选 择最具代表性和最能触动观众的情感描述。这种“舍”不仅使剧情更加突出,也 加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字幕翻译中的“舍”是一种策略,它帮助译者在有限的空间和时 间内传达源语言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通过巧妙地运用“舍”,《康熙王朝》 的字幕翻译成功地吸引了观众,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这部具有丰富历史背景和 复杂人物关系的电视剧。这种“舍”的艺术不仅为字幕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也 对我们理解和欣赏跨文化交流中的影视作品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在《康熙王朝》的字幕翻译中,译者运用了“舍”来简化冗长的对话 和场景描述。由于字幕的特性,它们必须在有限的的空间和时间内传达尽可能多 的信息。因此,为了确保对话的简洁和连贯性,译者选择舍弃一些非关键的对话 内容。
其次,在处理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和,在描述清朝官场等级时,译者并没有直接翻译所有复杂的官职名 称,而是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意象传达了其大致的地位和权力。这样的“舍”让观 众能够快速理解剧情,而不会因为过于复杂的官制而分散注意力。
另一方面,在异化的方面,翻译者也尽量保留了《甄嬛传》的中国特色。例 如,剧中的“四郎”、“太后”等称呼,以及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礼仪、服饰等, 都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这种策略有利于保持《甄嬛传》的中国韵味,让日本 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中国宫廷文化的独特魅力。
贵州苗族文化专有项的英译:归化与异化
现原 文的风格 , 努力使读者靠近作者 , 保持异 国风情 ; 而归化则 以 目标语语 言文化为起 点, 努 力使作者靠近 读者 , 使用 目的语读者易于接受 的表达方式 , 讲究行文
流畅 、 自然 。
在 文化 翻译 中 , 有 人 主张 翻 译 方 法 应 以 归化 为 主 , 有 人 则认 为应 以异 化 为 主 , 更 有 人 说 归 化 与 异 化 是 不
因此 , 掌握 好 归 化 、 异 化 之 间 的平 衡 是 十分 必要 的 。 三、 归化 与 异 化 在 翻 译 贵 州 苗 族 文 化 专 有 项 中 的
应 用
从归化和异化角度对 苗族文化专 有项进行 分析 , 总结 出在翻译不 同类型的文化专有项时如何正确地运用归 化和异化 。另外 , 作者 认为文化 专有项 的翻译应 以异 化为 主, 归化为辅 , 或者将两者相结合 , 因为翻译应起
也 是 翻 译 的 主 要 目的 。
关键 词 : 文化 专有项 ; 归化 ; 异化 ; 苗族 文化
论文编 码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9 3 2 9 . 2 0 1 3 . 0 4 . 1 0
引 言
一
、
随 着全 球 化 进 程 的 发 展 , 国 际 旅 游 业 已成 为 发 展 势 头 迅猛 的行 业 。2 0 1 1 年, 中 国 已成 为 世 界 上第 三 大 旅 游 入境 国 。 同 时 , 在 中 国 的西 南 部 , 贵州 , 凭 着 她 原 生 态 的少 数 民族 风 情 以及 多 彩 迷 人 的 自然 风 光 , 尤原作 者而将读者引 向作者 , 二是归化 ( n a t u r a l i z i n g ) , 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引向读者。这
新闻报道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与译者的动态顺应性选择
第33卷第5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5 2012年5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y.2012新闻报道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与译者的动态顺应性选择张丽红陈友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 410007)摘要:作为对外交流和宣传的重要工具,新闻报道的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增加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新闻报道中经常使用由东西方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差异而形成的文化专有项,译者在新闻报道文化专有项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文本和文化构建的能动性。
文章试图从Jef.Verschueren语用顺应理论视角探讨新闻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译者在新闻翻译中发挥的主体性作用。
由于语言具备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的特点,译者在商贸新闻翻译中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出灵活的变通和选择,从而使新闻翻译能够做到既准确传达又让国外受众喜闻乐见。
关键词:新闻报道;文化专有项翻译;顺应论;译者主体性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5-0160-04新闻报道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担任着跨文化交际的任务。
新闻报道目的是报道真实事件,其语言力求朴实而 准确。
但新闻报道写作在崇尚新闻报道的纪实性、正确性的原则和前提下,为了更好地吸引读者,扩大宣传效果,写作者常常巧妙地借助某些修辞手段或运用特殊的文化词语,以增加报道的可读性、生动性,这样为跨文化交际带来了种种障碍和困难。
文化专有项,简单说来就是那些凡是译语文化中的一般读者或者任何当权者觉得在意识形态或者文化上不可理解或接受的项目[1]。
1996年,西班牙翻译工作者哈维•佛朗哥•艾克西拉(JavierFranco Aixelá)在分析其语料中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专有项概念。
艾克西拉认为文化专有项是在文本中出现的某些项目,由于在译语读者的文化系统中不存在对应项目或者与该项目有不同的文本地位,因此其在源文中的功能和涵义转移到译文时发生翻译困难[1]。
归化与异化-汉语文化词英译回顾与展望
归化与异化:汉语文化词英译回顾与展望摘要归化和异化是文化词的两大翻译策略。
本文结合近几年颇为流行的文化词“山寨”的多版本英译,对中国开放以来文化词英译的总体脉络和成因进行了回顾,并对未来走势做出预测。
关键词:归化异化“山寨”英译文化词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一前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知识信息爆炸、市场经济勃兴的时代,为表达层出不穷的新概念、新思想,大量新词汇应运而生成为历史的必然。
在种类繁多的新词中,有一类特殊词汇——文化词。
顾名思义,文化词意指反映某个特定民族专有文化特征的词汇。
与其他翻译问题一样,由于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政治、经济、历史背景、自然环境、宗教信仰以及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带有鲜明汉语文化特色的新词语的英译究竟应该采取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一直是中国译界的热议话题。
本文认为,归化和异化本是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这一共同目标的两种途径,各有所长,相得益彰。
从历时角度看,汉语文化词英译在某个阶段以归化为主基调,在另一个时期异化则可能占据上风,这主要取决于主流翻译思想的支撑以及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其中,前者为翻译路径的选择提供理据,后者影响汉语文化词的渗透力。
因此,本文拟从上述两个翻译要素入手,结合汉词“山寨”的英译,对汉语文化词英译的发展轨迹加以梳理,并对未来走势做出预测。
二汉语文化词英译回顾归化和异化的术语本源可追溯到1813年。
当时的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在《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即后来的异化;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即后来的归化。
但是,真正系统论述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思想,对汉语文化词英译产生深远影响的当代翻译理论家,则当属同来自美国的奈达和韦努蒂。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译界对文化词的英译大体经历了两个时期:1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末: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终于打破沉积了近三十年的政治隔阂,踏上交流与合作的道路。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文化透视英语教程》为例
分类号学校代码!鳗鲤密级学号-20-**********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文化透视英语教程》为例DomesticationandForeignizationinrnllranslatlon-·--AcasestudyofEnglishThroughCulture指导教师姓名、职称直鎏塑塾撞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二0一一年五月’一一一DomesticationandF0relgnlZatlonln,-nlranSIatlon--·-AcasestudyofEnglishThroughCultureA砀esisSubmittedtoForeignStudiesCollegeOfHunanNormalUniversity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Masterof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ByYangLuUndertheSupervisionofProfessorXiaoYunchuChangsha,HunanMay,2011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翻译将两种语言相互转换,传递文化信息,与文化密不可分。
作为文化传递的桥梁,译文既要能被目的语读者接受,又要能传递源语文化。
这种文化的转化引起了归化与异化之争。
在跨文化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各有长短,翻译时应慎重考虑。
归化翻译强调译者应该打破文化间的障碍,避免文化冲突,使译文能被读者接受。
异化翻译强调译文要重现源语语言文化,为读者呈现原汁原味的异域风情和语言风格。
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来阐述归化与异化的发展问题: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归化和异化问题的由来以及两者的内涵;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归化和异化在使用时是如何对立统一的;第三部分从翻译实践出发(以英译汉为主),举例说明了归化和异化的具体应用方法;最后得出结论:在跨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
《舌尖上的中国》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运用[权威资料]
《舌尖上的中国》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运用【摘要】为更好地向英语受众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英译综合采用了归化、异化以及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文章对该纪录片中的菜肴名称、制备过程和所涉民俗文化的英译过程中这三种翻译策略的运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译者围绕实现最佳译文效果这一中心,因地制宜地灵活采用了这三种翻译策略,此外,与此前同类纪录片相比,该纪录片英译过程中异化策略的运用比例有明显提高,反映了近年来中国文化自信的提升。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归化与异化;纪录片翻译归化与异化是翻译时普遍使用的两种翻译策略,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
“归化”指在翻译时尽量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习惯的表达方式翻译原文;而“异化”则是翻译时向源语作者靠拢,尽量在保留源语的表达方式后进行翻译。
归化与异化是对立统一的,译者在翻译时通常会综合运用归化法与异化法。
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
以中华饮食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成了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此背景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自2012年5月首播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舌尖》主要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从多个侧面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舌尖》的字幕翻译作为中国纪录片外宣的典范,受到了海外观众较好的评价。
本文以《舌尖》中英文脚本为语料,对《舌尖》脚本中译英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归纳总结在翻译具有鲜明中国文化色彩的中文纪录片时,如何在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中间取得最佳平衡,以实现译文的忠实、通顺,并通过影视这一特殊载体,实现翻译目的,为类似纪录片的英译提供指导和参考,服务国家的“文化走出去”战略。
一、归化与异化策略在《舌尖》英译中的应用(一)归化策略的应用“影视翻译的瞬间性、通俗性以及观众多层次等诸多特点决定了影视翻译必须以译语观众为中心”(李颜,2005:82),即中文纪录片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译语观众的欣赏角度与接受程度,向目的语靠拢。
论文化_语言层面的异化_归化翻译
2004年第1期总第116期外语学刊FOREIGN LANGUAGE RESEARC H2004,No.1Serial No.116论文化/语言层面的异化/归化翻译罗选民(清华大学,北京1000084)提要:最近,翻译界对归化和异化的讨论很多,散见于国内的各种外语类刊物,5中国翻译62002年第五期还专辟一专栏来讨论这一问题,这些文章大大推动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但不少文章只是停留在语言研究的层面上,曲解了后殖民理论参照体系中的异化/归化问题。
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从文化和语言的层面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现象。
关键词:归化;异化;翻译;跨文化;后殖民主义中图分类号:H31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04)01-0102-051引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有的文章高屋建瓴,从文化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但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讨论仍存在一些误区,最明显的是将归化与异化翻译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将文学策略和文化的意识形态同语言的策略和翻译的技巧等同起来,从而将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拉回到传统和经验的讨论之中。
这样做有碍归化和异化翻译研究的发展。
5中国翻译62002年第5期有王东风和葛校琴等的文章,探讨了归化和异化翻译的研究方向及存在的问题,是归化和异化翻译研究的新成果。
本文将从文化和语言的层面来探讨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问题。
2关于直译与意译直译与意译是归化和异化讨论的源头,不少学者常常把它们放在一块来讨论。
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0一文中就对它们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可谓由来已久。
0但他没有将它们简单地归于一类,而是指出: /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
也谈“归化”与“异化”
也谈“归化”与“异化”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归化”与“异化”这两个概念在翻译学中的起源和发展。
在翻译学中,“归化”与“异化”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起源于20世纪中期的翻译研究,并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深化和拓展。
“归化”(Domestication)一词最早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1995年的《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
它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译文贴近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以减少译文的异质性,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归化翻译倾向于使用目标语中的常见表达方式和习惯用法,以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而“异化”(Foreignization)则是一种与归化相对的翻译策略,它强调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以展现源语的异质性。
异化翻译倾向于保留源语中的独特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以展现源语文化的独特魅力。
异化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源语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自韦努蒂提出这两个概念以来,“归化”与“异化”在翻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不同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实践者对于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持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然而,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它们都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策略和工具,对于实现翻译的目的和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阐述本文的写作目的,即探讨“归化”与“异化”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常常面临两种主要的策略选择:归化和异化。
这两种策略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中。
归化策略倾向于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读者的语言和文化习惯,以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而异化策略则更注重保持原文的异域风情和文化特色,让读者能够领略到源语言的独特魅力。
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希望深入探讨这两种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我们希望通过案例分析,具体阐述归化和异化如何在不同的翻译实践中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译文的质量和读者的接受度。
归化与异化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归化与异化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学中常用的两个观点来描述翻译过程中的不同策略。
归化是指将源语言(SL)中的文化特点或词汇转译为目标语言(TL)中的文化特点或词汇,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习惯和理解。
异化则是指尽量保留源语言中的文化特点或词汇,不加以改变或替换。
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也是两种可选的策略。
文化负载词指的是难以直接翻译的词汇,因为其所涉及的文化概念和语境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中可能存在差异。
下面将以中文为源语言,英文为目标语言进行归化和异化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比展示。
归化视角下的翻译:
1. 文化负载词:“周末”
归化翻译:“weekend”
解释:将中文中的文化特点直接转译为英文中的文化特点,符合英语读者对周末的理解。
2. 文化负载词:“红包”
异化翻译:“hongbao”
解释:保留了中文中的文化特点,不对词汇进行改变或替换。
读者需通过其他途径了解红包的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归化和异化都有其适用的情境。
在特定的翻译任务中,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背景和理解能力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归化与异化的选择将影响到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理解程度。
在进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时,翻译者需要做出权衡和判断,以达到意译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贵州省文化专有项的异化翻译观摘要文化专有项是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缺省的产物,给翻译带来诸多障碍。
以异化翻译观来指导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可以避免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的缺失。
本文从异化翻译观出发,探讨了贵州省文化专有项的英译状况,以期在英语中保留贵州省民族风俗文化的正确英译。
关键词:贵州省文化专有项异化翻译观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文化专有项西班牙翻译工作者艾克西拉(javier franco aixela)于1996年提出文化专有项的概念。
由于原文文本中出现的某些项目,在目的语读者的文化系统中不存在对应项目或者与该项目有不同的文本地位,因此这些项目在原文中的功能和涵义转移到译文时发生翻译困难。
不同的文本地位因为意识形态、惯用法或使用频率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同价值。
凡是目的语文化中的一般读者或当权者在意识形态或文化上不可理解或接受的,就是文化专有项。
二异化翻译观美国翻译学家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基于文学和文化翻译,提出了异化翻译观。
该观点对文化专有项的英译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他认为,异化不是一种翻译策略,而是在目的语中表达的对原语文本、文化的一种态度。
韦努蒂的研究是针对外语译入英语的情况,他的异化翻译观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尖锐的后殖民批判锋芒。
他呼吁英美翻译界采用异化的态度,抵抗作为目的语的英语的主流文化。
他认为,抵抗式策略可以有助于保留原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生成陌生化的译本,从而标示出目的语文化主流价值观的边界,并阻止这些价值观对文化他者进行帝国主义的归化。
因为归化会误导目的语读者,以为某种文化习俗共存于东西方,从而达不到增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而异化翻译观可以彰显文化专有项与英语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有助于原语文化的输出,抵制英语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继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文化专有项在英译过程中信息的缺失。
在这一翻译观的指导下,任何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都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
三贵州省文化专有项的英译现状分析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将翻译涉及的文化因素分为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与语言文化。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省内17个兄弟民族共同缔造了丰富的民族风俗文化。
这些文化具体表现为文化专有项。
本文从异化翻译观入手,按照这一分类来探讨贵州省文化专有项的英译。
1 生态文化专有项的英译贵州省少数民族独特的饮食习惯、风物特产等属生态文化类专有项。
翻译时使用音译、直译、意译、音译加注法、直译加注法,可确保译文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语的文化内涵。
例如:(1)音译:折耳根“zhe’egen”(又称鱼腥草);魔芋豆腐“moyu tofu”(将魔芋晒干磨成粉、加玉米面和水煮制而成)。
(2)直译:咂酒“sipping wine”(黔西北彝族独特的饮酒习俗,在酒坛里插进麻杆,主客围坛共吸);马鬃刺绣horsehair embroidery(用马鬃、马尾毛绣制的绣品)。
(3)意译:糍粑辣椒“mashed chili/pepper paste”(用石臼把干辣椒、姜、蒜捣成泥,做调料);背扇baby carriers(襁褓,又称背带)。
(4)音译加注法:独山盐酸“dushan yansuan”(with five flavors made of pickled vegetable,fermented rice,sugar and salt)(产于贵州省独山县,以优质青菜为主料,辅以蒜头、辣椒面、冰糖、食盐、白酒腌制而成)。
(5)直译加注法:腌鱼“preserved fish in fermented rice with pickled chopped-red-pepper”(苗族传统食品,将鱼辅以米酒、糯米饭和辣椒面腌制而成)。
2 物质文化专有项的英译对于贵州省少数民族特有的物质文化,通常采取音译加注法或直译加注法来翻译:例(1):花压领又称银压领,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妇女佩戴的银质胸饰。
扁状半圆形,刻有龙、凤、水、云纹,下悬响铃和花片。
译文:huayaling brooch,a kind of silver brooch worn by the miao women in southern miao and do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guizhou province,flat and a semicircled in form decorated with patterns of dragons,phoenixes,water ripples and cloudsand hanging sounding bells and flowery bits.注解:英语文化中没有花压领这种妇女胸饰,因此也没有类似的词汇。
译文采用音译加注法,很好地保留了贵州省苗族妇女胸饰的特点。
例(2):风雨桥又名花桥,为侗族地区极具特色的交通建筑。
一般用青石砌桥墩,杉木铺桥面,上建瓦顶长廊,两旁为栏杆及长凳,供行人歇脚聊天、躲避风雨。
译文:fengyuqiao(roofed bridge),a particular thoroughfare structure popular in the areas of the dong ethnic group with stone piers and wooden bridge floor,terra cotta roof,rails on each side of the floor and benches for people to have a rest or a chat against rain and sun.注解:风雨桥独特的建筑形式决定这一物质文化在英语中的不可复制性。
译者采取音译加注法及编译法,用简洁的语言向英语读者传递了风雨桥独特的文化内涵。
3 社会文化专有项的英译贵州省少数民族独有的称谓、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属社会文化类专有项。
例(3):屯堡人译文:tunpu people/tupuren/the tunbao people注解:屯堡人的出现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14年(1381)派大将傅友德和沐英率30万大军出征西南,经过3个月的战争,平定了梁王的叛乱。
朱元璋意识到了稳定西南的重要性,于是命这支部军队就地屯军,并下令将留戍者的父母妻儿全部送到戍地。
在当地,军队的驻防地称为“屯”,移民的居住地称为”堡”,他们的后裔被称作做屯堡人。
值得注意的是,“堡”为多音字。
该字指村寨时,应念bu、上声;指堡垒时,应念bao、上声。
当该字念pu、去声,则通“铺”,作地名用。
屯堡在历史沿革中演变为当地村寨,故其音译应为“tunbu”,而非“tunpu”或“tunbao”。
因此,本文建议将“屯堡人”翻译成“tunbu people”。
例(4):姊妹饭译文:sister’s rice festival/sister’s meal festival注解:姊妹饭又称姊妹节,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妇女的节日,逢农历二月十五或三月十五举行。
苗族姑娘们当日上山采集可食野生植物,取汁把糯米染成各种颜色,并伴以腌鱼、酸汤,做成姊妹饭。
在节日当天,小伙子要在赛歌中取胜才能吃到姊妹饭。
译文“sister’s meal festival”采用直译的方法,但“meal”主要指一餐所吃的食物,而姊妹饭却强调苗族姑娘精心准备的五彩糯米饭,故“meal”语义不确切。
译文“sister’s rice festival”中的“rice”既指米、稻米,也指煮熟的米饭,相比之下更贴近原文的文化内涵。
4 宗教文化专有项的英译不同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不同,其宗教文化也各不相同。
译者应秉承异化翻译观进行翻译,以彰显其独特之处。
例(5):祭萨译文:sa-worshipping festival/ jisa festival注解:祭萨为贵州省黔东南南部侗族人民纪念民族女英雄萨岁的传统节日,逢农历正月初一进行。
各户携香纸、供品到萨岁“社堂”坪祭祀。
祭罢,三支由男青年组成的“款兵”分三路出村,与“敌人”厮杀,再现当年萨岁与官兵斗争的场面。
最后,三支“款兵”打败“官兵”,受到全寨的欢迎。
译文“sa-worshipping festival”采用音译+意译的方法,但祭奠的应是女英雄萨岁,故译文可改成“sa sui-worshipping festival”。
译文“jisa festival”同样采用音译+意译的方法,简洁地向英语读者传递了文化信息。
例(6):地戏译文:dixi opera/ground opera/open air opera/dixi/the field opera/open-air opera/dixi opera/groundopera/devil-exorcising opera.注解: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因不搭戏台、在平地或场坝上演出而得名。
源于明初的军中傩戏,其目的为“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
译文“the field opera”采用直译的方法。
其中,“field”指田地或作专门用途的场地,如战场、球场等,但不含表演场地之意。
“open air/open-air opera”采用意译的方法,“open air”指空气流通之地、多指户外场所,意义过于宽泛。
“devil-exorcising opera”采用意译的方法,符合傩戏除魔消灾之意,但“exorcise”一词多指西方驱魔的仪式,与地戏蕴涵的文化背景截然不同。
“dixi opera”采用音译+直译的手法,既保留了原文的特色,也顺应了英语读者的认知心理。
“ground opera”采用直意译的手法,“ground”指地面、场地等平坦之处,符合地戏表演的场所要求。
四语言文化专有项的英译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并将之来命名某一文化专有项。
因此,译者应保持异化翻译观,通过音译保留其语言特点。
例(7):向后译文:silver fan/xianghou headgear/silver horn withsun-like pattern.注解:向后为苗语音译,又称为银扇,系贵州省黔东南苗族妇女使用的银头饰,外为二龙抢宝式,中央竖立四个银片向上伸展,因形似扇骨而得名。
译文“silver fan”采用意译的方法,但未能传达原文独特的文化内涵。
译文“silver horn with sun-like pattern”采用意译补全的方法,形象地描述了银扇的形状,但同样未能传达其文化内涵。
译文“xianghou headgear”则采用音译+意译的方法,既符合读者的认知心理,又保留了苗族头饰的语言特点。
例(8):侗族大歌译文:the dong’s big songs/the great songs of the dong people/grand singing of the dong people/grand dongchorus/dong song kam grand choirs.注解: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贵州省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