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部编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学案考点总结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点解读考点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知识经纬知识清单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414423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形成原因: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2)形成过程:(4)特点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断,缺乏民主;党政不分,干部终身制、任命制。

经济:高度集中、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统得过死,缺乏活力。

思想:个人崇拜、公式化、行政干预。

(5)评价a.功绩: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苏联成为工业强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巩固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b.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后来被长期固定下来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____①____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日益暴露;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1953年,斯大林逝世。

(2)内容政治方面: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经济方面:改革重点放在__②__领域: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3)结果及原因结果:收效甚微。

原因:改革没有结合国情;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考点2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历程人民版必修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考点2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历程人民版必修2
(3)改革要结合本国的国情,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精选ppt
27精Biblioteka ppt281.(2010·北京卷)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 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 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 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 明苏联政府试图( )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精选ppt
25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 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根据材 料二,归纳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
(3)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精选ppt
9
解读: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从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的集体化 运动开始,到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业集体化的原因主要是配 合工业化的需要;农业集体化的作用是为解决工业化 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它本 身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苏联通过剥夺农民来 积累工业建设资金的做法,给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尤其是农业的发展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俄《报纸报》10月19日报道,戈尔巴乔夫接受美国杂
志采访时对当前的俄罗斯政府给予了压力批评。他说:
“当人民意识到他们的意见无人听取,他们会走上街
头。人民对无能政府的忍耐力不断累积,直到爆发可
怕的反对活动。这些将导致局势失控,而俄罗斯不能
允许该情况发生,因为我们已有过类似教训。”

人民版高一历史 必修二 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挫折 导学提纲

人民版高一历史 必修二 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挫折 导学提纲

第三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重点难点】1.概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2.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导学流程】(一)、了解感知农业改革的背景内容工业赫鲁晓夫改革政治评价措施前期成效赫鲁晓夫改革改革的过程表现后期后果苏联社会主义背景改革与挫折经济领域戈尔巴乔夫内容政治领域外交领域后果原因改革的结果——苏联解体标志启示(二)、深入学习问题一:赫鲁晓夫改革的探索性和开创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从改革的背景来看,在斯大林执政后期,苏联社会已经出现了停滞僵化的局面,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

赫鲁晓夫的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它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

(2)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反对个人崇拜和农业入手,选对了突破口,符合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

(3)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把苏联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赫鲁晓夫的改革对于整个世界社会主义的改革运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启发性。

问题三:比较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问题三: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大致阶段,从中可以吸取什么教训?阶段:(1)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许多有益探索。

(2)斯大林领导建立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曾取得重大成就,但存在明显缺陷和弊端。

(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先后进行了改革,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期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至苏联解体。

教训:(1)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必须依据本国国情,实事求是,走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正确处理农业、重工业、轻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各国民经济协调发展(4)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宗旨(5)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防止个人崇拜(5)应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三)、迁移运用1.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历史新课标苏联知识点总结

历史新课标苏联知识点总结

历史新课标苏联知识点总结一、苏联的建立与革命1. 俄国帝国的崩溃俄国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民族之国,其国土辽阔,包括东欧、东北亚和中亚等地区。

然而,帝国主义扩张和封建专制统治使得俄国社会出现了巨大的矛盾和危机,这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崩溃和沦为种范啊。

2. 俄国二月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并取得了政权。

这件事件在20世纪史籍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工人、农民、士兵等广大群众的激烈斗争相结合,迫使沙皇政府的统治危机。

3. 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917年十月,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成功,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苏维埃政权成为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启发了其他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反帝斗争,是十月革命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内战和国共合作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国爆发了三年的内战,不同的政治力量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苏联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最终取得了胜利,1919年苏联成立,国共合作迅速展现,俄国有稳定的政权。

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1. 斯大林的崛起与执政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逐渐掌握了党和国家的领导权,并实现了苏联执政。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经历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巨大变革和发展。

2. 集体化和农业工业化斯大林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农业集体化和农业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加速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而农业工业化反映了苏联向工业化国家的迈进,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冲突和问题。

3. 大清洗和斯大林恐怖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恐怖和清洗活动,特别是对党内的反对派、异己分子和敌对分子进行了大规模的镇压和迫害。

这一时期,苏联成为一个极权统治的国家,无数人因政治原因而丧生,政治氛围及社会达到了极端的程度。

4. 苏联与纳粹德国的战争苏联于1941年爆发了卫国战争,这场战争对苏联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三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学案

高三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学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二、学习重点1.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

三、学习难点1.理解三次改革的失败原因。

2.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

【自主学习】一.赫鲁晓夫改革(1954-1964)1.背景:(1)斯大林模式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

2.主要内容:⑴(重点)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⑵工业方面: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②给企业部分权力;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1)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失败根因)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4)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1)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2)1975年,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危机局面。

(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内容:(1)(首先)经济改革:A.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方法代替原来行政命令,实际了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具体措施:①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学习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学习总结
建设
1958年,苏联提出在中国建 立长波电台和共同建立核潜艇
舰队,遭到中国拒绝
1969年,中苏珍宝岛事件, 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1978年,中苏发表《关于两 国关系正常化的联合公报》,
宣布实现关系正常化
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俄罗斯等 独联体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继
续推进中苏关系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影响:计划经济模 式在苏联的经济建 设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但也存在一些 问题和弊端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政策背景:苏联农业集体化是为了适应工 业化快速发展需要而采取的措施。
政策实施:通过建立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将农民组织起来进行集体劳动。
政策影响: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为苏联 的工业化提供了保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强制集体化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等。
经验教训:农业集体化政策对于中国等社 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 工业
实行计划经 济体制
实行单一的 公有制
重视国防工 业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最高权力机关:苏 联最高苏维埃
领导体制:共产党 领导下的政治局决 策机制
宪法和法律:1936 年苏联宪法和其他 相关法律
思想文化控制: 对思想文化的 控制和审查, 限制了人民的 自由和创造力
0
0
3
4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败原因分析
经济结构不合理:过于依赖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导致经济比例严重失 调。
政治体制不民主: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使得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机制,导致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严重。
思想观念的束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思想观念的束缚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使 得创新和改革受到限制,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高三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学案

高三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学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二、学习重点1.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

三、学习难点1.理解三次改革的失败原因。

2.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

【自主学习】一.赫鲁晓夫改革(1954-1964)1.背景:(1)斯大林模式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

2.主要内容:⑴(重点)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⑵工业方面: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②给企业部分权力;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1)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失败根因)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4)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1)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2)1975年,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危机局面。

(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内容:(1)(首先)经济改革:A.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方法代替原来行政命令,实际了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具体措施:①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知识要点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知识要点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知识要点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要的。

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应坚持从国情出发。

这些实践和探索都是既有成功,又会有失误。

基础知识一、苏联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二、主要改革活动1.赫鲁晓夫改革(1)内容政治改革: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加大农业的投入;鼓励垦荒。

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精简机构(2)结果及原因收效甚微,因为: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对斯大林的功过没作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2.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同时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

经济方面: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企业的自主权(2)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原因:一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是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

三是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

到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比较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共同点: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失败的共同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国情认识不清(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3.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经济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整理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整理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整理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办事。

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实质:在国家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命脉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以适应相对落后的生产力的发展需求,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简要谈谈经济政策的调整需要借鉴苏俄(苏联)历史的哪些经验教训?经济政策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从本国国情出发(从本国实际出发),不断调整经济政策;要重视改善民生;要注意经济协调发展;等等。

1,解析斯大林模式(1)背景: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2)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3)评价:由于苏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因此这一模式深刻影响着苏联的历史和命运,也对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评价时应注意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斯大林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

具体表现在三点:①权力过于集中,民主太少,领导干部易于脱离群众,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管理机构和滋生官僚主义,从而难以防止国家机构的官僚化。

②地方上统治得太死,不利于发挥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经济效益差。

③经济上各部门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忽视了与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工业部门的发展。

认识: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要看到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并分清主次。

2,自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1)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

(2)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新政权,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改革没有结合国情 2.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 3.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 4.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体制
1964年赫在无奈中被迫下台!
3、评价:
积极: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 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消极: 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这两幅漫画反 映了斯大林模式有 何特点?形成的标 志是什么?并作简单 评价
苏联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通过。
这一体制有何特点?
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 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 经济。 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 思想方面:压制学术思想的创造性,不利于思想文化繁荣 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
工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 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 从30%上升到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上升到 85%。 苏联人均住房面积由1965年的10m2,提 高到1981年的16m2 。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D.促使了他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赫鲁晓夫大力 提倡种植玉米
赫鲁 晓夫 在农 场视 察
赫鲁晓夫的改革
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 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 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 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 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 荒运动 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 成为荒漠。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 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高三历史苏联知识点汇总

高三历史苏联知识点汇总

高三历史苏联知识点汇总苏联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其历史与发展对世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高三历史苏联知识点的汇总,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

一、苏联的形成与革命1. 俄国帝国的崩溃:1917年,俄国爆发了两次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俄国帝国开始解体。

2. 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布尔什维克党是由列宁领导的,他们在革命后掌握了政权,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3. 红军与白军的内战:苏联建立后,国内爆发内战,布尔什维克红军与反对革命的白军进行长期斗争。

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建立与发展1. 新经济政策(NEP):列宁在苏联建立初期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允许一部分私营经济的存在,以促进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 斯大林的崛起: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在党内通过种种手段掌握了核心地位,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3. 五年计划:斯大林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计划,旨在迅速发展苏联的工业和农业,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4. 集体化运动: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收回了农民的土地和财产,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外交政策1. 伟大的祖国战争:苏联在二战中承受了巨大的破坏和伤亡,但最终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取得了对纳粹德国的胜利。

2. 冷战与苏美对抗:苏联与美国之间展开了长期的冷战,两个超级大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多次较量。

3. 卫星国与华约阵线:苏联通过建立卫星国,如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扩大其在东欧的影响力。

同时,苏联也组建了华约阵线,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紧密的军事和经济合作。

四、苏联的后期与解体1. 布列日涅夫时期:1964年,苏联党和政府的领导权交替到了勃列日涅夫手中,他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和民主化措施。

2. 赫鲁晓夫与戈尔巴乔夫时期:赫鲁晓夫接替斯大林的领导地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而戈尔巴乔夫则试图通过改革和开放来挽救苏联的经济和政权危机。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1.全面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目的不同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实质不同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手段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效果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最终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它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认识两种政策的实行,除了当时形势的需要外,还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关系密切两种政策的交替说明:苏维埃政权能够根据国情,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2.罗斯福新政和“斯大林模式”的比较项目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不同点实施目的在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通过部分调整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为了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效果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为二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并得到加强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但存在很多弊端,后经历届政府改革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我调整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大林体制下进行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

②相同点:都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提出全面、有效的改革思想。

(2)改革内容①不同点:赫鲁晓夫的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于重工业;戈尔巴乔夫由经济体制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②相同点:都针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改革。

(3)改革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效甚微;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取得一定成效,后期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导致了苏联解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7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7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必修2

第7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点清单]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误!知识图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2.新经济政策错误!史论共识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历史的必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易混易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来发展生产力,着眼点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结果忽视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新经济政策则首先将着眼点放在了发展生产力上,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整体把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斯大林体制错误!归纳总结关于斯大林模式(1)形成:工业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1936年宪法的制定。

(2)特征:经济上——高度的计划性;政治上——高度的集权化。

(3)经验教训:国家按计划宏观调控经济,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为筹得工业化资金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史论共识斯大林体制的最大问题在于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完全排斥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不利于提高个人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但不能全盘否定,它在苏联建国初期适应了生产力水平,并被西方国家借鉴,在应对经济危机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错误! 2.勃列日涅夫改革⎩⎪⎪⎪⎨⎪⎪⎪⎧目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内容⎩⎨⎧①工业⎩⎪⎨⎪⎧ a.推行新经济体制。

b.注重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②农业⎩⎪⎨⎪⎧ a.扩大农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b.提高农产品价格,降低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评价⎩⎨⎧①积极:前期取得一定成效。

②局限⎩⎪⎨⎪⎧ a.没有突破旧体制。

b.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c.与美国军备竞赛,最终导致经济全面滑坡。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doc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doc

第21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No.1 识记…………(抓主干、理线索,一目了然)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2.目的: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

3.措施: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结果: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二、新经济政策1.实行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2)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废除实物分配制。

3.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形成(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①目的: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②措施: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③结果: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2)农业集体化运动①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②措施: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③结果:到1937年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学习总结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学习总结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学习总结苏联(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1917~1927年(1)主题: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

(2)措施: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是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实行间接过渡。

(4)结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弃。

2.斯大林执政时期(1)主题: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

(2)措施:“斯大林模式”。

(3)特征: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3.二战后(1)主题: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

(2)措施: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

(3)特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仅是对原有体制做了一些修补;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失败。

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1.含义: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这一体制因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因此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2.形成原因: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

(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 专题十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总结(十)

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 专题十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总结(十)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保持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给予企业一定的自 主权利,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斯大林经济体制进 行修修补补,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苏联模式的弊端,注定难逃改革失败的命 运。 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的新看法:彻底放弃苏联模式,急于求成的激进改革 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新思维”,这一指 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2.1981年,法国国民议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国有化方案:规定对通用电力公司 等5家大的垄断工业集团以及巴黎荷兰金融公司等拥有10亿以上存款的银 行国有化。这表明( ) A.强化国家干预是时代潮流 B.凯恩斯主义仍有一定影响 C.法国已摆脱经济危机影响 D.法国实行议会制共和制政体
答案 B 解析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法国议会通过国有化方案表明法国加强了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说明凯恩斯主义仍有一定影响,故选B项。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1934年”“新政始终未见成效”“已成为不可期望的事”可 知,1934年,罗斯福新政中所采取的措施还未见明显成效,故选C项。
2.20世纪30—40年代,罗斯福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国内食物捐赠计划,如发 放食品券、推动儿童营养计划、学校午餐计划等。这些举措( ) A.旨在缓和紧张的劳资关系 B.降低了生活日用品的价格 C.增加消费扩大了国内市场 D.体现了“以工代赈”思想
视角2:历史线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和实践
知识点拨 列宁的主张:十月革命后列宁在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设想直接过渡 到社会主义,结果是不成功的;1921年,列宁又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 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他探索了一条适合苏俄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斯大林的主张:斯大林时期主张利用行政手段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 制。通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措施的实施,1936年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 经济政治体制,即苏联模式,对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学案: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含解析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学案: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含解析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知识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2)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为苏联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机;(3)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2、措施:(1)经济改革:①农业方面(突破口):----措施:A、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B、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C、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结果:农业有所好转,但冒进思想和恶劣气候使其在1963年再度出现了危机。

②工业方面:-----措施: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局限:未能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2)政治改革: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3、评价:(1)积极性: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开创性,并取得一定成效;(2)局限性: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②改革缺乏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2、评价:(1)积极性: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2)局限性:①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②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特别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军事实力增强,而此时美国出现了经济“滞胀”现象并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导致20世纪70年代的美苏争霸形成了苏攻美守的态势,对中美关系的改善产生极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考点导航
1.概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概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概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和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失败原因。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树立自强不息、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

课后练
1.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
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之后,才能得到我们的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模式 D.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2.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D.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3.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4.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5.新经济政策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的共同点是( )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 B.实行了农产品市场定价
C.国家改变了农产品的征收方式 D.纠正了农业集体化的弊端6.“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D.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7.根据表格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赫鲁晓夫的改革效果较为明显 B.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成效不大C.戈尔巴乔夫时期经济不断滑坡,生活水平下降 D.经济停滞不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8. 1972年5月,美苏签署的条约规定:双方的陆基洲际导弹冻结在1972年7月1日实有和正在建设的水平上,苏联为1618枚,美国1054枚。

苏联陆基
洲际导弹占据数量优势主要得益于()
A.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 B.赫鲁晓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新经济体制” 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9.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
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

”为解决“土豆没了”的问题,他采取的举措有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③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④推行“加速发展战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10.“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地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

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

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报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材料说明( )
A.赫鲁晓夫进行个人崇拜B.赫鲁晓夫实行集权政治
C.赫鲁晓夫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D.人们对赫鲁晓夫改革由衷地赞美
11.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
A.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12. 1992年9月,莫斯科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有点奇怪。

老师对他们说不用课本,因为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

老师还说:“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
不知道判什么答案是正确的。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B.苏联时期虚构捏造历史
C.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剧变 D.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化需要科学技术推动,工业化时期是善于学习的时代,……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

从1929年至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

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

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
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
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
国家。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
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
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

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

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世界历史纪录片》
材料二:……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

(见右图) 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4分)并分析共同原因。

(4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
(4分)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

(6分)
参考答案
1——5 BCCDC 6——10 BACBA 11—12 AC
13.(1)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苏联人民饱满的爱国建设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抓住西方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专家。

(回答4点即可得8分)
(2)问题:中国——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或出现三年困难时期);
苏联——1963年出现农业危机。

(4分)
原因: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调动;国家领导人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违背客观规律(4分)
(3)变化趋势:中国——迅速增加;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

(4分)
原因:中国: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

(4分)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根深蒂固,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