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土地流转困难导致农村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民进城就业困难使城市化进程受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农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恶化威胁着可持续发展。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土地流转政策支持,促进农民进城就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只有这样,农村城镇化才能顺利推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发展、问题、对策、土地流转、农民就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城镇化、政策支持、环境保护1. 引言1.1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背景农村城镇化发展是指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地区向城镇化转变的过程。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一直是国家重点推动的战略之一。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农村城镇化发展势在必行。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生活水平相较城市居民有较大差距,农村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缩小城乡差距。
农村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城市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农村城镇化也可以促进农村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和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全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农村城镇化发展背景是多方面的,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农村城镇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城镇化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通过将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镇就业,可以缓解农村人口过剩的问题,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有效流动和配置,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农村城镇化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
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社会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近年来,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农村城镇化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农民迁徙问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等。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和思考。
一、农民迁徙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成为城市的新市民。
农民迁徙的背后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农民在城市面临的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
再加上农村地区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导致农业生产面临缺工、质量不稳定等困境。
对策思考:1.建立健全的农民迁徙政策。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迁徙的引导和管理,建立健全的农民迁徙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民进城务工,并规范农民迁徙的权益保障和社会保障制度。
2.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使其顺利融入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
二、农村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农村土地资源一直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但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城市扩张的需求,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用于城市建设,导致农村土地资源的减少和土地流转率低下。
一些地方政府存在土地沉睡等问题,导致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利用。
对策思考:1.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土地资源的规划和管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护好农村耕地和生态用地,合理调整和利用农村土地资源。
2.鼓励农村土地流转。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支持和引导,完善流转程序和规范管理,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高效管理。
三、农村社会保障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方面,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覆盖面窄,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问题仍然存在。
随着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问题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占、 浪费大量土地资源。 过高的建设用地 比例 , 使资
源、 环境 的瓶 颈 制约 与 经 济社 会 发展 的矛 盾 日益 尖 锐。 另 外 在 城 镇 化 建设 中 , 往往 只注 重 城 市 规 模 扩
、
农村城镇化发展 的制约 因素
1 . 制度 因素 。 长 期 以来 , 我 国 实行 的 以户籍 管 理
畲磊 舌 教 亏 与 研 宠
2 0 1 3 年第 1 期( 总第 1 4 7 期)
农村城镇 化 发展 中存在 的问题 及对 策
苗 绘, 李海 申, 田 媛
( 河北金融学院 , 河北 保定 0 7 1 0 5 1 )
摘
要: 我 国的农村 城镇化建设 经过 多年 的发展 取得 了显著 成效 , 城镇化 率首 次突破 了5 0 %, 城镇化 成为促进 内需
关
键
词: 农村城 镇 化 ; 问题 ; 对 策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3 5 4 4 ( 2 0 1 3 ) 0 1 — 0 0 4 9 — 0 4
中图分类号 : F 2 9 2
农村城镇化 的发展在促 进农 村剩余 劳动 力转 移、 增加农 民收入 , 刺激消费 、 扩大内需等方面都有
积极 的作用 。 截至 2 0 1 1 年底 , 全 国城 镇 人 口达 到 6 . 9 1 亿, 城 镇化 率达 到 了 5 1 . 2 7 %, 首次 突破 了 5 0 %。
和需求 , 迫使进城的农民只能在城镇“ 体外循环” , 处
处 受 到冷 遇 和歧 视 , 大 大降 低 了城 镇 对他 们 的吸 引
经 济 发展 的新 引擎 、 主 攻点 。 但我 国农 村城 镇 化水 平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1-0049-04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截至2011年底,全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首次突破了50%。
全国共有657个设市城市,19 683个建制镇,其中有30个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超过1 000万人口的城市有13个。
我国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主攻点。
但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建设速度缓慢,按户籍人口计算目前我国城镇化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35%左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
因此研究农村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及存在的问题,探寻其解决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1. 制度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以户籍管理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成为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制度性障碍,它压制了社会对城镇人口的供给和需求,迫使进城的农民只能在城镇“体外循环”,处处受到冷遇和歧视,大大降低了城镇对他们的吸引力。
同时,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为农民量身定制的失业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新型的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也才刚刚起步,仍存在极大的缺陷和不足,导致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却“老无所养、老无所靠”,这些极大地影响了他们从农村转向城镇的积极性。
另外,就业政策、教育政策、公共服务供给政策、财政转移政策等方面的差别也给农民在城市中的正常生活带来各种不便。
2. 土地因素。
土地问题也是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伴随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城镇用地迅猛增长,城镇外延扩张造成稀缺土地过量消耗,如1990~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近2.5万平方公里。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城镇化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热点议题。
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土地流失、农业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等,这些问题给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隐患。
本文将围绕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土地流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资源被大量挤占,农民的耕地面积和生存空间不断受到侵蚀。
这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存和发展,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该通过立法控制土地使用权,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并合理规划城镇化用地,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保障。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之二是农村人口大量外流。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纷纷外出打工或者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这不仅影响了农村的生产生活,也给城市的社会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吸引更多的人才回流农村,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之三是城市人口过度集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的城市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城市规划和资源配置的力度,促进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的协调。
还需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流入农村,减轻城市的人口压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措施: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政府应该加大对城市规划和资源配置的力度,促进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的协调,控制城市人口过度增长。
政府需要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和保护,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合理规划城镇化用地,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保障。
农村教育问题
农村教育问题1. 引言农村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相对较为落后,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农村学生和他们的家庭。
本文将从教育资源不足、师资短缺、教育质量和教育机会不公等方面,深入分析农村教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城市地区明显不足,这是农村教育问题的核心之一。
农村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设备等基础设施和学习资源都相对欠缺,无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此外,农村学校面临的经费和教材购置问题也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农村教育经费的分配比例,并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可以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共享,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城市的教育资源传递到农村地区,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机会。
3. 师资短缺农村地区面临着严重的师资短缺问题。
由于工资待遇较低、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很多优秀的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地区从教。
这导致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专业化、高水平的教师。
解决师资短缺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福利来吸引更多的教师到农村地区工作。
此外,还可以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和师资储备,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4. 教育质量不高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匮乏等原因,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普遍较低。
农村学生在学术成绩和学科素养方面往往与城市学生存在较大的差距。
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需要加强农村学校的考试指导和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学校的学生评估和教育质量监控,对教育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5. 教育机会不公农村地区的教育机会长期存在不公平现象。
由于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足和师资短缺,农村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教育机会。
面对升学和就业的竞争压力,农村学生的机会常常被城市学生抢先占据。
为解决教育机会不公问题,可以推行灵活的教育体制和政策,给予农村学生更多的机会和优惠政策。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新型城镇化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着力解决城市面临的生态、资源、环境、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教育教学面临着诸多困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
一、教学的困境:1. 老师队伍不够稳定: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导致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很多农村学校面临着教师流失、师资不足的问题,这对学校的教学活动造成了严重影响。
2. 学生生源不均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导致了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城市学校的学生生源增加,学校面临师资不足、教室不足等问题;而农村学校由于学生减少,校舍空置,教师资源浪费。
3. 教学设备滞后:城市及发达地区的学校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设施,而农村地区的学校则往往设备滞后、条件落后,教学质量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
4. 地区差异导致师资和教学资源不均衡:城市与农村地区的教师、教学资源数量和质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应对策略: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职业地位,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从根本上解决师资不足问题。
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要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使其更加合理、公平,保障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倾斜,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 鼓励校际合作:鼓励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进行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农村学校提高教学水平。
4. 加大对学校技术设施的投入: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技术设备投入,保障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与城市学校持平,提高学校教学水平。
5. 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弥补资源短缺,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地区的人口、经济和社会结构逐渐向城镇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城镇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土地利用、人口流动、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对于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以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更加顺利地进行。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利用问题。
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土地流转、规划和管理不够规范,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部分农民随意拆迁,侵占农田,导致农田面积减少,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二是人口流动问题。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但在城市中他们常常面临就业、居住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农村人口外流也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匮乏,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是社会保障问题。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加快,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
农民在城市中工作,但他们的社会保障待遇却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养老、医疗、住房等问题成为他们所面临的困扰。
四是农业发展问题。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农业生产力下降,种植面积减少,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产品供给不足,劳动力空转成为农村经济的一个新问题。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
第一,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
完善土地利用政策,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合理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耕地,保护好农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健全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制度。
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力度,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农民工的基本生活权益。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民外出打工的动力。
第四,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资源投入,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
浅析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问题
镇化对农村 教育提 出的客观要求 ,也是农 村教 育适应社会 、适应市场经济、适应农村 城镇化 自身发展壮 大的必然选择。随着农 民个体 素质 的不断提 高 ,农村文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乡 村文明只有 与现代城市文明相融合 ,才能完成 农 民向市 民的演变 ,农村城 镇化才 能真正实
2适应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需要 ,农村 教育 必 须 全面 改 革 改革开发三十年来 ,我国的科技文化教育 事业发展很快 ,农 民受 教育的程度极大提高 , 但 还存在 不容 忽视 的问题 。表现最 为突出 的 是 :农 民 自觉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自农村 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 , 大部分农民群众形 成 了以家庭为 中心的生产圈子 ,有人认为 “ 不 管有文化还是没文化、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资 本 主义 ,弄到钱 就是好 主义” ,一门心思搞经 济 ,整天忙于 日常生产 ,一方面农村现状疏于 教育 ;另一方面农 民自己也不愿意学习,满足 于能读读报 ,写几个字 ,不思进取 ,表现 出对 文化教育 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 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为此 ,要积极推进农 村教育综合改革 ,统筹安排基础教育、职业教 育和成人教育 ,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体系 。首 先要建立创新教育的新 型教学环境。营造一个 宽 松的学 校环境 是造就 创新人 才的关键 。其 次 ,营造有 益于 创新人 才成长 的教学管 理环 境 ,以激发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和人的潜能为出 发点 。要彻底改变过去 “ 看守式”的垂直管理 模式 ,建立全面开放的符合个性发展需要 的教 学管理模式 。三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在教育 思想 上 ,要 转变 单纯 以继承为 中心 的教 育观 念 ;在教育 目标上 ,要转变 以传授知识 、发展 智力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能力 ;在管 理 上 ,要 转变统 一模式 、统一要 求 的教 育观 念 ,同时还应转变以狭窄 的专业教育为 中心构 建课程体系的教育观念 。四要创新人才培养模 式 。为 学 生 提 供 灵 活 自主 的学 习 空 间 ,课 程 设 置分层次 、按模块 ,满足不 同专业、不 同层次 学生 的要求。五是均衡发展城乡高中阶段 的教 育 。在今后一段时期,高 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至 关重要。中国农村存 在的问题主要是贫 困,但 贫 困并不完全是土地的贫瘠 ,在很大程度上是 文化教育的落后或缺乏。其 中一个最不合理 的 现象是在农村教育结构中出现了初中后教育 的 较 大空缺 ,农村 高 中阶段教育 严重落后 于城 市 。如果说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使全体国民达到 具备基本文化素质 ,那么,中学后的教育 ,包 括职业技术教育在内的高中教育则与当地 的经 济 、政治 、文化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高 中阶段的教育要超常规发展 ,特别是农 民欢迎 的职业高 中、中等专业学校更应不失时机地发
我国农村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村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农村城镇化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村城镇化不平衡、农民迁徙问题以及城乡发展不协调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优化农村土地利用,发展乡村产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举措可以促进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问题、对策、发展、经济、社会、进程、不平衡、迁徙、协调、城乡统筹、土地利用、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
1. 引言1.1 我国农村城镇化现状我国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城镇化程度的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截至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0%左右,城镇人口占比大幅增加。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就业机会也有所提升。
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
我国农村城镇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城镇化进程不平衡,一些地区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遇到就业、居住、教育等方面的困难,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了“留守老人、儿童”的现象。
我国农村城镇化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2 农村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农村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逐渐增加,农村消费水平也在提升。
农村城镇化还能带动农村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在社会方面,农村城镇化可以改善农村就业环境,吸引农民进城务工,减轻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压力,提高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农村城镇化还能促进城乡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社会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农村城镇化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
城镇化导致农村人口流失,需要建立健全的人才留住机制。
土地流转问题也妨碍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需要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与政策。
农村城镇化下农业发展困境与社会保障问题也亟待解决。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是当前亟需的任务,同时要注重解决相关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发展、问题、对策、进程缓慢、人口流失、土地流转、农业发展困境、社会保障、加快进程。
1. 引言1.1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农村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村城镇化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农村城镇化还可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为构建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农村城镇化发展不仅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城镇发展和国家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农村城镇化可以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城市提供劳动力资源和市场需求,助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进步。
农村城镇化也有利于优化国土资源利用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国家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转型升级,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战略选择。
2. 正文2.1 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的问题及对策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滞后,城镇化进程受阻。
很多农村地区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设施都比较落后,这使得农村地区的生存条件相对较差,吸引力不足,人们不愿意迁往城镇。
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由于农村地区依靠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而农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导致农民的收入较低,无法支撑他们迁往城镇的生活。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并最终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对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重要性;障碍因素;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城镇化是涉及四个要素统一的有机整体,不仅涉及人口的聚集、城镇规模的变化,还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文化教育素质的提升、生活环境的改善、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实现农民身份转化、生活方式转换、文明素养提升,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城镇功能转变的一种历史过程和系统工程①。
农村城镇化是城镇化过程的基础层次,其内涵主要包括:人口在农村地域的集中以及非农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农村地域非农活动向城镇的转移、集中、强化的过程,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以及农村地域空间向城镇演变的过程,城镇文化向农村地域扩散和农村行为模式、价值观念重构的过程。
一、.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农村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②农村城镇化作为工业化的伴生物,和工业化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和同步性。
农业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逐步向工业化、产业化、效益化的方向发展;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城镇化,有助于促进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效能的发挥,对打破城乡分割的壁垒,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一方面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还能有效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生产生活方式、解决“人多地少”困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主要矛盾,促进城乡结构优化,激活城乡经济发展,拓展第三产业,创造就业机会。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绿色可持续、产城融合、智慧引领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我国城镇化的新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但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教学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本文将从教学困境和对策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教学困境:1. 教育资源不均衡。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教育资源相对集中,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城乡教育差距较大。
2. 师资力量不足。
随着人口的流动,城市教育需求增加,但很多农村地区的教师却选择到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这导致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不足,影响了教学质量。
3. 学校设施条件落后。
农村地区的学校设施条件相对落后,教学设备不完善,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匮乏,这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 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农村地区的教学内容往往与当地的实际需求脱节,学生学到的知识很难应用于实际,造成了一定的教学困扰。
对策:1.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建设更好的学校、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学校设施条件,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 完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
建立健全城乡教师流动的政策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工作,提高农村的师资力量。
3. 发展远程教育。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发展远程教育,让农村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教育资源,弥补城乡教育差距。
4. 落实素质教育。
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能够与实际需求相结合。
5. 鼓励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应用到实际中去。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教学确实面临一些困境,但是只要各方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对策,相信这些困境是可以克服的。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每个家庭的未来,我们要共同努力,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城乡教育环境而努力。
城乡教育一体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城乡教育一体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摘要:推动开展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出于城乡一体化的需要,城乡教育一体化一定要进行深入的推广和发展。
现阶段,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一体化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
因此,本篇文章旨在通过阐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给出应对策略,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提供一定的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城乡教育;教育一体化;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满足城市和乡村居民的物质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城乡居民的精神需求。
通过科学的谋划和调整,集中资源使城乡教育的差距不断缩小,促进城乡教育的融合和创新。
在新的平台上进行资源的重新刮花和内涵建设,促进城乡教育的共同发展。
本文希望借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建议。
1.城乡教育一体化存在的问题1.城乡环境和教学设施差异时代在进步,城市和乡村都在不断发展,但是由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乡村的发展速度远远不如城市[1]。
城乡之间在物质方面依然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物质条件的单一决定了优秀教师不愿意到乡村任教,同时物质条件也控制了乡村学校在教学设备上的落后。
这最终导致了乡村的孩子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极为有限而且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上存在硬件差异。
由于乡村和城市的人民受教育水平的不同,乡村的学生辍学率显然是比城市学生的辍学率高。
这一情况更加重了城乡之间的学生教育水平差距。
1.教师资源差异城乡之间的教师数量不均衡。
当今时代,虽然每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都很高,但是他们的就业地点首先选择依然是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就算是普通的二三线城市,选择在城里的大学毕业生也偏多,而选择进入乡村将教师作为职业的也是寥寥无几[2]。
而且从教师的人员配比上来看,乡村教师往往要担负几门学科的教学,在这样的环境硬性下,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高。
这也使城乡之间教师的教育质量的差距越来越大。
1.学生资源差异生源质量在城乡之间的分布也是极为不平等的,相比与乡村中的学生,城市中的学生从小就能接触到很多丰富的知识,或者是从小就去各种地方旅游增长见闻。
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范文(精选3篇)
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范文(精选3篇)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1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经济的发展势必会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
以事实而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近年来的中小学教育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虽然无法同大城市、城镇相比,但改变的力度、改观的趋势、改善的层次是有着显著提升的。
然而客观的讲,地处贫困、偏远地区的乡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设施仍然极其薄弱。
文章从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入手、探索产生的原因,提出如何解决这种差距的意见。
改善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仅依赖于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完善,更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关键词】教育差距城乡原因意见2023年8月24日,首节中国贫困地区小学校长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与会的主角并非有关部门的领导、学界专家,而是来自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地贫困县的55名乡村小学校长。
来自贵州赫章的校长郭昌举感慨:我们村教育发展离县城至少差20年,县城离北京又差了50年。
如果城市教育仅一枝独秀的话,那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恐怕要变成一句空话,而教育的公益、统一又从何谈起。
本文首先将从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分析,从城乡发展结构、经济基础、人为因素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继而研究采取什么措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缩短城乡教育的差距,加快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的公平,均衡。
最后结合目前的现实情况,给予城乡教育差距合理的建议。
一、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村与县相差20年、县与城相差50年。
这样算来,乡村与城市间的教育差距相差70年。
郭校长的话看似夸大,但并非夸口。
贵阳作为贵州的经济、文化、政治发展中心,是贵州最发达的城市,但其各方面的建设不仅与京上广一线城市相差巨大,就算与武汉、南京、西安等二线城市相差甚远。
除此之外,一些偏远地方,比如四川的一些县、乡在90年代初才用上了电。
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如此缓慢,可想而知,教育的发展又该面临多少困难!(一)城乡教学设施的现状城市中的孩子上学有校车,私家车接送。
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农村教育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助推,让基层群众享受平等学习的机会,是农村教育的重要使命,它不仅能为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和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步骤。
在乡村文化振兴的战略中,农村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存在很大问题,无论是从教育的基础建设、师资力量、教学模式,还是学生群体方面都有很大缺陷,无法保证学生都受到公平平等的教育权利,这对偏远农村的孩子们来说很不利,也制约了我国整体教育的发展水平,限制了人口素质的整体提升速度。
随着我国文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农村教育更应当跟上社会的进程。
因此,面对如今的发展困境,应当积极研究改善措施。
综上,本文以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入手,研究了如今的发展困境及制约因素,并阐述了面对农村学校发展困境应该有的相应对策,希望能为改善农村教育这个现实问题提供一份力量。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问题;应对策略前言教育是人类发展的基石,农村教育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焦点,切实推进城乡区域间教育均衡,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农村教育,顾名思义针对的是位于我国相对偏僻、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所教育发展的内涵。
一、农村教育概述农村教育是基层群众享受国家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农村群体享受知识的特色需求,也是农村未来发展的必要力量。
在这里,这些服务于农村贫困地区弱势群体的学校教育,是对附近学生的开放的入学保障,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贡献者,更是我国农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举措,为我国固本强国做出重大贡献。
虽然这些年国家城镇化进程快,但是广大农村的人口比例依旧很高,农村学校依旧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可由于地理条件的局限,传统思维的束缚,政策支持的力度不够,财政投入不足,经济水平发展滞后等劣势,导致农村教育下的学校,出现班级少、教师少、设备不足,学校偏远等特点。
在高速发展的教育经济体下,种种不利因素的长期干扰,导致我国农村教育存在许多困难,也让农村教育面临非常艰难的局面。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及其破解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及其破解摘要: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单向、无序流动现象凸显,究其原因主要有国家制度规范的缺失、学校管理的不科学以及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实现城乡教师合理有序流动是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及教师个人三方利益进行博弈的过程,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学校管理;同工同酬城镇化的过程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变迁的一种反映。
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大批农村人口陆续进城,教师越来越少,学生和教师比例失调。
然而,目前学术界关于城镇化给农村基础教育所带来的挑战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绝大部分是泛泛而谈,且研究较为零散。
鲜有学者从微观角度,透过教师城乡流动来分析和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状分析教师流失,又称教师的非良性流动或不合理流动,一般包括教师职业内流失和职业间流失。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镇教育得到重点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城市集聚,城乡之间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差距悬殊,农村教育呈现凋敝状态。
巨大的城镇向心力,使大量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纷纷流向城市学校,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教师流动的单向失衡。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突出表现为一种失衡的、单向上位的流动态势,基本上都是由乡镇学校流向县城学校,由县城学校向地级城市学校流动。
二是教师流动的趋利性较重。
教师将个体发展寄托于学校发展之上,如果其对学校发展充满信心,就会选择与学校共同发展,对流动这一行为的选择就表现出利他性;反之,学校利益让位于个体利益,教师流动行为选择上就表现出利己性。
三是教师流动的盲目无序。
我国教师城乡流动缺乏严格的管理措施,大多数教师流动带有个人随意性,流动时间不确定。
四是中青年主科骨干教师流动性较大。
在教师流动大军中,流失教师多为中青年主科骨干教师,这类教师更容易受到城市学校的青睐。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教育管理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教育管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选择进城务工。
然而,他们常常面临着子女教育的问题。
本文将就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加强教育管理。
一、问题的表现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籍管理困难。
由于学校招生的地域限制和人脉关系差,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往往难以在城市中就近入学,而被安排到离家较远的学校。
这给他们的学校行政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
2. 学习资源不足。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所在的学校往往条件相对较差,教师配备不足、教学设施简陋,学习资源匮乏。
这导致他们与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差距越来越大。
3. 心理适应困难。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由于经历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巨大差异,面对文化环境的冲击和社会适应的压力,他们往往面临心理适应困难,容易出现自卑、孤独等问题。
二、对策的探讨针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提高教育管理的效果。
1. 学籍管理改革。
应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籍信息纳入系统管理,确保公平、公正的招生录取机制。
同时,加强与农村学校的沟通合作,更好地服务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
2. 加大投入,改善学校条件。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投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设施。
增加教师编制,改善教师待遇,并加大对学校的设备更新和改造。
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加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引入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提供关爱和支持,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4. 建立多元化教育模式。
除了传统教育模式外,应积极发展和推广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这包括开展课外辅导和兴趣培训活动,提供更广泛的教育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三、教育管理的思考提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管理的效果,除了上述对策外,还需加强相应的教育管理思考。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城镇化进程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客观规律,现在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马克思所说“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
近年来,在我国坚持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现实执行中,由于农村教育的不配套,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因此,我就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教育现状这一课题在诸暨市陶朱街道白门下村展开了相关调查。
本文中将谈谈我的调查结果以及相关思考,就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的农村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在文章的开始,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城市化进程与农村教育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农村教育可以使农民适应非农产业就业的要求,使农民有机会进入第二、第三产业;有助于农民适应城镇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教育能为城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农村教育存在着以下较为明显的问题:一、农村教育片面追求升学倾向中国历来有着重教育的良好传统,特别是农村地区。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农村学生进入高校的机会更大一些,高考就成了指挥棒,在学校方面,尽可能地让农村的孩子通过考试进入城市。
从学生来说,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考大学。
而作为家长,更是寄希望于考试,进大学,做城里人,光门耀祖。
片面追求升学率,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
升学主义思想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以下三点:一是,“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市和乡村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境遇使得农民对自己的子女的最大希望就是能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社会身份,获得社会升迁的机会,成为城里人,享受城里人的同等待遇,这是农民对自己孩子抱有的最美好的愿望。
农民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女“跳出农门”,这就很明白地使学校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不得不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之路,这也是农村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屡禁不止的根源所在。
其二,“跳出农门”的思想普遍存在。
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农村城镇化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还能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
然而,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一、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土地资源浪费与滥用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一些地区出现了土地资源浪费和滥用的现象。
例如,盲目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大量占用耕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同时,一些城镇建设项目土地利用率低下,存在闲置和低效利用的情况。
2、产业支撑不足许多农村城镇在发展过程中缺乏产业支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一些城镇过于依赖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了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没有产业的支撑,城镇难以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不畅,农民进城后难以实现稳定就业和增收。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于城镇发展的需求。
道路、供水、供电、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镇的整体形象。
同时,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也相对短缺,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4、生态环境破坏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一些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导致环境污染加剧。
同时,城镇周边的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了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5、农民权益保障不足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日益凸显。
一些地方在征地拆迁过程中,补偿标准不合理,安置措施不到位,导致农民失去土地后生活困难。
同时,进城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不公平待遇,无法真正融入城镇生活。
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1、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对农村城镇化的规划引导,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发展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在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兰西县远大乡第二中学刘影
摘要:在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农村教育发展迅速,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农村教育事业面临着师资力量匮乏、农村教师的不配套、教育设施的不完善、学生的见识少、片面追求升学率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教育;教育设施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农业经济改革的战略选择,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在实际生活中,师资力量匮乏、农村教育的不配套、教育设施的不完善、学生的见识少、片面追求升学率等一系列问题成了农村城镇化教育发展的巨大障碍。
加快农村教育改革,从而更好地把握教育在农村的发展方向,为加快城镇化发展创造了不可代替的条件。
在论述上述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下教育在农村城镇化中的意义。
农村城镇化是指在农村地区生产力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和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及结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与城市文明逐渐接近、趋向同一和城乡差别缩小并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过程。
农村教育能让农民适应非农业就业的要求,使农民有机会进入第二、第三产业,可以使农民更好的适应城镇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教育的发展能为城镇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
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能促进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农村教育在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匮乏
农村中小学本片区的学生在校人数极其少,适龄儿童在本片区外择学的现象非常严重,教师工资待遇较差,资历水平偏低而且更换非常频繁。
农村师资力量匮乏,尤其缺乏优秀教师,这是不争的事实。
因为农村教师工资较低,上升发展空间又很小,无法吸引相关的专门人才,除了极个别拥有师范教育背景的人以外(他们也会通过进修离开农村),很多教师都是聘用制。
这些人往往教学资质不合格,没有相应的教学经验,再加上婚姻、生育等客观因素,教师更换非常频繁。
这样,不仅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影响,教育的一贯性因此也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也不利于孩子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因此,也难怪家长们会花上高价钱送孩子们进城读书。
二、农村教师的不配套
“教非所学”现象普遍存在。
很大一部分农村中学,教师不配套,数学、外语、物理、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不足,体育教师教数学,音乐教师教化学,一个专业毕业生教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在一些学校十分普遍。
在绝大部分农村学校,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的,但教师不能保证,课表就形同虚设。
在已有的调查中显示,4400名初中教师中,学教一致的有2310人,教相关专业的1158人,文理跨科的702人,学历不达标的223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很低。
三、教育设施的不完善
教育设施的不完善普遍存在于多数农村中小学,交通不便利、学校没有计算机学习室和图书馆、学生活动场所杂乱、学生没有固定的体育馆等等。
这些问题看着不大,但是所造成的后果很大。
由于农村有车的少,而且一些家庭并不富裕,孩子坐不起校车,导致有些孩子在上学时需要走着去,这样不仅不安全,而且耽误学习时间。
在城镇学校有图书馆和计算机室,学生有不懂得需要查找的信息他们可以先去图书馆查找,如果在图书馆也查找不到他们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去计算机室上网查找。
在城镇学校每种活动都有自己的活动室,而在农村学校,即使学校为孩子们设置多种不同的活动,由于活动室的紧缺,很多活动也不能正常进行。
在一些农村中学孩子们有篮球、有足球,但是由于没有篮筐、没有足球场,所以篮球和足球就是一个孩子无聊时的小玩具而已。
四、学生的见识少
在城镇每位学生的家里基本上都有一台电脑,他们可以在网络上学习到很多有意义的知识。
而比较偏僻农村学校的学生连电脑都没有见过。
城镇的家庭基本上都是富裕的,这样在寒暑假城镇的家长会带着孩子到处走走,四处看看。
带孩子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
而农村的家庭除了衣食住行和孩子教育的支出,不会有多余的经费,别说带孩子四处走走看看了,就是孩子过高的要求都满足不了。
这就导致农村教师在教学时比较吃力,在讲到一些社会常识(比如讲到建筑楼房时需要用到的数学知识)时需要给学生做更多的解释与讲解。
而城镇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的观察和网络上视频的教学过程得到了解。
五、片面追求升学率
从古至今中国都有着重教育的良好传统,特别是农村更重视教育。
随着我国各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农村学生考入高校的机会就更多了,高考就成了农村学生进入城市生活的的台阶。
从学生方面来讲,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考入大学。
而家长,更是把孩子以后有好的生活环境的希望寄托在能考入好的大学上,农村家长认为考进大学,就能做城里人,就能光耀门楣。
因此可以说,片面追求升学率,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
那升学主义思想是由于何种原因产生的呢?
1、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城市和乡村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存环境促使农民对自己子女的最大希望就是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改变子女的社会地位,获得转型的机会,最终成为真正的城里人,享受城里人的同等待遇,这是农民对自己孩子寄托的最美好的愿望。
农民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女能通过考入高校而“跳出农门”,这就让学校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而不得不追求高分数,这也就是农村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屡禁不止的原因所在。
2、“跳出农门”的思想普遍存在。
农村学生寄希望于高考,希望通过高考而“跳出农门”,享受城里人的同等待遇。
农村的学生读书的最大的动力也在于转变自己可能重复的做农民的命运,因此,考上大学就成了他们最真挚的盼望。
3、职业技术教育不被重视。
学校为学生开设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就是为了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的,与农民盼望孩子“跳出农门”的愿望截然相反,关于这一点的现实例
子就是山西柳林前元庄的农村教育实验。
农民历来是在没有掌握多少文化知识技术的情况下从事生产,使他们对文化知识技术产生误解,对科技就是生产力缺乏了解,很多人认为子女学习农业方面的知识就不会有出息,甚至还有的人认为农业方面的知识没什么可学的,因而导致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人数很少,如陕西省某职业技术学校计划招收一个班,结果报名的只有6个人。
农村的家长必须认识到“跳出农门”者少之又少,而绝大多数落伍者则不得不返回农村,在农村的土地上扎根,有关资料显示紧1992年中考落榜生就有600万之多,1993年有近700万之多,他们无论是在思想情感,知识结构,劳动技能等方面都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教育成本不断升高的情况下,要么就要用不断升学来脱离农村,要么就得辍学,从而留在农村。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片面追求升学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在农村深深地扎下了根,另一方面,使农村的学生厌学、失学、辍学的现象普遍发生。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使得农村教育的办学目标越来越偏离于农村。
农村教育就是为农村经济和社会服务的,因此农村教育是在培养建设人才,所以地方政府应剔除“城市教育中心”的思想,在财政预算时要做到城乡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教育经费。
根据现实的状况,还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帮扶薄弱的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
对于农村学校教育的财政方面,政府应当创建教育经费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用于防止非法挤占和挪用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现象发生,对中央和上级政府拨出的教育经费应当做到专款专用。
重视农村教师素质的培养,加强中小学人事制度的改革,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农村教学。
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明确农村教育的目的,增进农村教育的结构调整。
农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各类实用型人才,要改革农村教育结构,加大职业教育所占的比重。
无论是高中阶段还是义务教育阶段,都应当为农村大力培养实用型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