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自媒体的“蝴蝶效应”
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蝴蝶效应”解读
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蝴蝶效应”解读随着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自媒体逐渐成为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式。
自媒体主要指利用网络、移动设备、社交媒体等工具自主创作、分发并获取收益的媒体形态。
在自媒体时代,公众可以通过自己的创作将自己的观点、经历、见解等分享给大众,同时也可以通过阅读、分享、评论等方式参与到新闻传播中来。
公众参与的程度越高,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也就越大。
这种公众参与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被称为“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非线性的、动态复杂的系统中,微小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大规模的系统性质变化的一种现象。
这个效应得名于蝴蝶在巴西振翅,可能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一片飓风的说法。
在新闻传播中,“蝴蝶效应”主要表现为公众的微小行为可能会引起新闻传播中的系统性质变化,进而影响到社会生态系统、政治经济等多方面。
首先,“蝴蝶效应”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可以体现在新闻话题的生成与传播上。
在自媒体时代,公众可以通过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发布自己的观点、经历等内容,甚至可以通过直播等方式实时分享自己的生活。
这些观点、内容、经历等可能会引起其他人的共鸣和关注,进而被转发、评论、点赞等。
如果这些传播效果达到一定程度,这些内容有可能会成为热点话题,甚至引发舆论风波。
因此,公众的微小行为可以引起新闻话题的生成与传播。
其次,“蝴蝶效应”还可以体现在公众对新闻报道的反馈上。
在自媒体时代,公众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对新闻报道进行反馈,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媒体发布自己的观点对新闻报道进行批评、质疑、补充等。
如果这些反馈得到广泛关注和传播,对新闻报道的影响也将随之增大。
这种公众反馈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可以促进媒体更加注重质量、公正、客观等原则,也可以引发新闻界的自我审视和改进。
最后,“蝴蝶效应”还可以体现在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行动上。
在某些情况下,公众的微小行为可能会成为新闻事件的转折点。
例如,在某些重大事件中,公众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要求,进而引发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和回应。
浅析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
2020·5(上)《科技传播》110作者简介:刘雪瑶,记者,安徽广播电视台,研究方向为媒体研究。
浅析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刘雪瑶摘 要 文章在简单说明“蝴蝶效应”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从其产生原因与产生影响两方面出发,对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新媒体传播中“蝴蝶效应”的对策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 新媒体传播;蝴蝶效应;法律法规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0)258-0110-021 “蝴蝶效应”概述“蝴蝶效应”是由美国著名气象学专家洛伦兹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
简单理解,就是一只南美蝴蝶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美国德克萨斯州便会刮起一场龙卷风[1]。
这是用比喻的方式,说明结果直接受到初始值稳定程度的影响,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气象学中。
而伴随着我国新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蝴蝶效应”也开始在新媒体传播领域中“现身”。
基于新媒体传播所产生的“蝴蝶效应”,指的就是某一家媒体发出的新闻,经过多家媒体反复报道,同时又在网络平台上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之后受众呈倍数增长,信息传播所产生的叠加效应也不断发酵,舆论范围迅速扩大,最终使得传播受众远远超出预期,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与新闻传播初衷完全不同的社会效果。
2 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分析2.1 产生原因2.1.1 追焦点蹭热度,产生联动传播新媒体时代资源共享,新闻有首家无独家[2]。
当一则新闻由多家媒体报道后,就会在网络平台形成一定的热度。
在各大媒体的共同推动下,热点很快成为爆点,引爆全网,并产生联动作用,形成强大的舆论态势。
2019年新媒体业界轰动一时的新闻之一,要数咪蒙风波了。
2月21日,咪蒙微博被永久关停,咪蒙正式注销微信公众号“咪蒙”。
随后,各大新媒体展开了对咪蒙现象的讨论:经济观察网发表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刷屏:咪蒙式精神消费降级”; 新京报发表评论“《寒门状元之死》是‘权健式文字保健品’”;自媒体“段段侃侃”发布文章“究竟是‘咪蒙’,还是让大众‘迷蒙’”;甚至人民日报官微号也发表了微评“自媒体不能搞成精神传销”。
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要点构架
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要点构架张晶晶(海南广播电视总台 570200)摘 要: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传媒模式,其以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传播设备,具有传播时效高、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等特点,新媒体的涌现更是改变了当代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
但是新媒体在传播信息中存在大量的错误或者虚假信息,其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容易对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带来影响,想要实现新媒体事业的健康发展,则要采取科学的对策应对“蝴蝶效应”,在社会中营造良好、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新媒体;蝴蝶效应;应对对策;要点分析在信息时代下,传媒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媒体的涌现和发展,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并且改变了当代人们的生活、阅读以及工作模式,受到人们的欢迎。
新媒体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电脑、电视以及手机等终端,通过文字、视频以及音频将信息传递给广大受众,其具有主体多元化、互动性强、传播信息大、内容丰富等特点,在新媒体语境下,人人都可以充当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以及接受者,突破了以往传播主体泾渭分明的界限,加速人们的交流和互动。
但是新媒体中也充斥了大量的虚假信息,容易在社会中造成误导,“蝴蝶效应”的出现会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只有采取科学的对策应对“蝴蝶效应”,才能更好的推动行业发展。
一、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简述“蝴蝶效应”一词起源于气象领域,最初是在20世纪由美国气象学家提出,对当时天气预报事业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蝴蝶效应”这一概念逐渐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其可以理解为通过细微的条件变化,引发巨大甚至颠覆性的后果。
新媒体具有较强的跨地域性、效率性、自主性以及开放性,与传统媒体存在较大差异,信息接受者和传输者的界限逐渐模糊,民众能够在新媒体上自由阐述个人观点,如果新闻事件通过新媒体发酵,会在短时间引发民众关注,甚至在社会上造成巨大反响。
网络舆情:自媒体的“蝴蝶效应”
网络舆情:自媒体的“蝴蝶效应”近年来,中国互联网舆论发展迅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 月30 日,中国的网民达到4.85 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36%。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的传播格局,它所具备的即时、互动、大信息量等特点为表达民意提供了一个方便而快捷的平台。
近几年来,已经有许多舆论事件在互联网上发生、发展,并且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从早年的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华南虎”事件到今年的“郭美美事件”、动车追尾事故等都在网络上引发广泛的传播和热议。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网络舆情报告,“百万级点击率”的网络舆论事件屡见不鲜。
当前网络舆情特征和趋势首先,网络舆论的生成发酵机制基本遵循以下规律:传统媒体报道或网友爆料(微博异军突起)——网友讨论(新闻跟帖、论坛发帖等)——形成网络舆论压力(“意见领袖”作用突出)——媒体跟进呼应、挖掘新的事实(新老媒体互动)——有关部门应对——再掀波澜(假如应对不当)——再次应对——网友注意力转移——网络舆论消解(流行语、视频等娱乐化的尾巴长期流传)。
与传统媒体“我发你看”、信息单向传播模式不同,网民不再像报纸读者、电台听众和电视台观众那样,只是媒体编辑议程设臵下的信息接受者,或者某个议题沉默的参与者,而是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新老媒体互动而形成的舆论力度最强。
网上的声音大多来自民间草根,但经常出现虚假信息,网民言论随意性强,情绪偏激,立论分析缺乏深度。
而传统媒体权威性强,报道的新闻可信度高,评论具有一定感召力。
近年来,网上舆情经常引发传统媒体的跟踪报道和评论,特别是得到都市报的积极呼应。
新老媒体交互作用,形成舆论沸点,杀伤力很大,更容易给政府工作和社会稳定带来困扰。
其次,现阶段我国网络舆情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网络日益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社会舆论的主要源头,网民在突发事件中的反应速度明显提速。
我国舆论安全面临的风险及其应对
•政工科学•本栏编辑:陈小明2021 . 43嘩列摘要:舆论既是军事斗争和国际博弈的无形 利器,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风险因素。
信息网络时 代,舆论的影响力、辐射力空前增强,亟须从机制、技术、人才、平台、素养等方面不断提升舆论安全综合能力,充分发挥主流舆论正向功能,有效防范舆论攻 击渗透和失序失控风险。
关键词:舆论安全风险应对f ■ i1还原事实守护真相、防范对手的舆论险与挑战◎于夕红我国舆论安全舆论具有“小可杀人,大可覆国”的特殊力量。
维护我国舆论安全,要综 合运用各种传播资源和治理手段,充 分发挥主流舆论的正向功能,坚决抑制负面舆论的风险威胁,为国家安全 渗透和认知攻击作为重要安全职能。
—大国竞争背景下,官方主导的舆论对抗日趋激烈。
当前,舆论领域的国际较量波诡云镭,就连处于国际习主席提出的国家安全面临的“三个重大危险”(国家被侵略、被颠 覆、被分裂的危险,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被破坏的危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和发展创造健康的舆论环境。
舆论竞技场顶端的西方国家也处于舆展进程被打断的危险),均与舆论安全一、舆论安全已成为当今世界的论安全的焦虑之中。
例如,美国根据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我国舆论安全面重要安全关切冷战结束以来,人们对国家安全 的关注重心逐渐从军事、政治等传统领域,扩展到文化、社会、资源、生态等 非传统领域。
近年来,各国在舆论信息 领域的博弈更趋复杂激烈,舆论安全在我国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性也空 前凸显。
——“后真相”背景下,舆论“订 制"和认知操纵风险增大。
人类认知活 动一直受到舆论信息构建的"拟态环境”的深刻影响。
100多年前,在人类传 播进入电报电话时代之际,恩格斯曾 感叹“世界历史进入了舆论时代”,而当时“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的差异尚 不明显,舆论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和挑 战还只是若隐若现。
当今信息网络环 境下,基于特殊利益动因的舆论“订制”、认知操纵大行其道,“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越发背离,世界迎来了基 本事实若明若暗、姗姗来迟、戏剧反转甚至淹没于无形的“后真相”时代。
探析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治理的路径
探析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治理的路径摘要:当前,我国高校的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着舆情场域分野下的治理张力,舆情回应方式与群体认知及利益结构嵌合失力,校园网络舆论平台容量收缩与舆情爆发强度恶性互推等困境。
因此要强力倡导高校网络舆情"三治"建设、完善舆情回应方式、构建舆情诉求对接机制,以此实现高校治理部门对舆情根源诉求的高效对接,强化高校对舆情主体的认同统合,提升高校舆情治理效能,最终实现高校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与治理。
舆论作为公众对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个人价值判断(包含信念、态度、意见与情绪等表现)的总和,具有以个人认知结构为前提的相对一致性、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强烈程度和以舆论平台容量为限度的相对持续性特点,对社会及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而舆论起点则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1]11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一般以自身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个人价值观背景下对涉及自身利益或心理认同的存在形成自身的价值判定并外化为个人言论。
同时,作为现实社会的时空投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空间及个体于其中的互动交往所构织的网络社会逐渐成为个体言论的重要承载场域,其在容纳和汇聚社会言论的同时也反映和凸显着群体的态度及其发展变化。
而在网络技术现代革新所引发的以“去中心化—再中心化”[2]6为主要特征的“新传播革命”[2]3中,网络传播个体中心化、传播资源泛社会化、传播权力全民化趋势得到了强力建构与发展,平等的对话地位更推动着社会个体对利益及价值的扩大表达,网络舆论互动交织而成的网络舆论态势也愈加复杂多变。
近年来,因高校内部事件所引致的高校网络舆情不时吸引社会聚焦,差异化的多元舆论主体在利益相悖与认同互斥中不断强化舆论力度,进而在网络传播中扩散并突出为网络舆论热点甚至是舆情危机,对高校治理生态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1、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及传播逻辑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发展自然地显露和衍生出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的利益与认同矛盾,社会热点事件的类型及发生频率不断扩展,网络舆论热点于其中的占比也逐渐攀升,高校网络舆情因其触及国民情感底线而备受关注。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的塔西佗陷阱”及对策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的“塔西佗陷阱”及对策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相关数据显示,20xx年全年我国引起舆论热情度较高的公共突发事件约80起。
[1]自从2010年我国进入微博元年,网民给予的高度关注和持续跟进助推了网络舆情的发展。
由于网络媒体特有的交互性、及时性和隐蔽性,网络舆情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日渐明显。
媒体在突发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会导致舆论朝向两边倒,对此,有关部门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把握舆论方向、正确引导舆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扰动因素(一)自媒体发展与谣言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形态构建了媒介化发展的新特征,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和表达权达到了充分的满足,但信息的来源良莠不齐,真实性也值得怀疑。
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易陷入稳定舆论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的优势被自媒体取代。
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的第一条消息就是由微博用户小宝最爱旻旻于20xx年8月12日23:26分发布于微博的。
二是网络乌合之众的影响。
由于微博等自媒体具有及时性和聚合性,使得人们很少去鉴别消息的真假而一味的跟随群体传播,将不实信息传播出去。
媒体肩负着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搭建沟通桥梁的责任。
媒体可以成为谣言扩散和传播的土壤,也可以成为消解谣言的重要力量。
某些时候谣言也代表着公众的一种情感诉求,是信息与态度的双重载体。
美国学者桑斯坦认为,谣言分为忧患类谣言和心愿类谣言,前者来源于恐惧,后者来源于希望。
[2]所以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要关注信息背后所隐藏的公众的真实心理诉求,及时做到安抚和维稳。
(二)把关人缺失与意见领袖崛起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把关人对于舆论的掌握不再像从前一般胜券在握。
网络意见领袖总是能在热点事件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并引发相当可观的转发量。
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一次发布、一次转载,就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导致事件影响力升级放大。
网络意见领袖往往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左右者,其态度和看法直接影响到舆情的发展和态势,也十分易于使网络舆论产生乱象。
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蝴蝶效应”解读
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蝴蝶效应”解读【摘要】在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探讨了公众参与在新闻传播中的蝴蝶效应,解释了其在自媒体平台上信息传播的快速扩散和对新闻事件影响力的放大。
还分析了新闻传播中的舆论引导和矫正。
在强调了自媒体时代下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蝴蝶效应的重要性,并展望了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于这些内容的深入讨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在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新闻传播所带来的影响力,以及对舆论引导和矫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新闻传播、蝴蝶效应、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矫正、发展趋势。
1. 引言1.1 介绍自媒体时代在自媒体时代,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
自媒体即指个人或小团体通过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型媒体平台,自主创作、发布内容并进行传播的一种新型媒体形式。
相比传统媒体,自媒体更加灵活、便捷,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使得新闻传播更加多元化和民主化。
传统媒体通常受到政府审查、商业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篡改、审查等问题;而自媒体则更加注重用户生成的内容,更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
通过自媒体平台,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经验和新闻,参与到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实现信息的自由流通和民众的参与性。
自媒体时代让每个人都成为了潜在的新闻传播者,推动了新闻传播的全面升级和转型。
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公众的参与程度将对新闻传播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形成一场信息传播的革命。
在这个新的传播时代中,自媒体为公众参与新闻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舞台和可能性,塑造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多元的信息环境。
1.2 解释公众参与新闻传播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下,新闻传播往往是由媒体机构单方面控制和呈现的。
而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浅析
广告与品牌研究新闻文化建设 2021.2下网络传播170新闻文化建设 2021.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浅析郑 晖摘要:新媒体传播中具备的“蝴蝶效应”,指的是新媒体的进步与发展,在发生重大及突发事件后,会通过多元化媒介进行传播,同时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广泛的普及与扩散,甚至能够做到人人知晓。
据此,本文分析导致“蝴蝶效应”的原因及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蝴蝶效应”;应对策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得到了显著的进步,随之,“蝴蝶效应”这一词汇在新媒体传播领域广泛活跃。
“蝴蝶效应”指的是具备极大影响的事件及信息快速传播。
与传统媒体进行比较,民众能够通过新媒体平台来自由发表言论,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负面舆论及道德批判等问题,这对新媒体的传播存在不利影响。
由此可知,对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影响进行处理,加强“蝴蝶效应”的积极影响,是新媒体长远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新媒体传播过程中产生“蝴蝶效应”的影响因素导致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出现“蝴蝶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新媒体传播的联动性特点、网民充当媒体传播的先锋、缺少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网民存在非理性特点等因素。
(一)新媒体传播具备联动性特点新媒体传播方式具备多元化特点,且覆盖率极高,传播速度极快。
即便是一件小事,因网络传播的影响,都可以成为微博热搜或者是新闻头条[1]。
由此可知,从某种角度出发,新媒体的传播是具备煽动性特点的蝴蝶,能够引发“蝴蝶效应”。
新媒体具备联动性特点,当前社会背景下人云亦云,能够将新闻发展成舆论焦点。
(二)网民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充当先锋者网民充当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先锋者,不再像以往一样单纯的接受网络信息,而是发展为网络信息的消费者。
能够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网民在高度关注新闻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微博、微信等多样化社交软件进行转发、点赞、评论等社交行为,进而对新闻作出传播行为。
在此期间,网民便是新闻传播的主力军和加工者[2]。
浅析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
认为:“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有强烈的 反作用,它是积极的、能动的,对讯息有重 大影响,它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 式。”我们不可否认互联网自身的信息传 输特点造就了互联网舆论的多元化特质, 但舆论生成的根源在于网络事件 (是真 实亦或虚假的)。而互联网新闻事件被放 大渲染的因素还是在于大众网民,所以国 家立法机关应当将关注重点从网络本身 转向大众网民;如果网民自身能够对网络 言论有着严谨的接受态度,对事件本身有 着理智的处置心态,那么即便是虚假的网 络事件也难以形成负面的舆论情境。
内各大媒体也都建立了网络版,加强对互 联网舆论的引导。各级政府的宣传部门和 文化主管部门也加强了对互联网舆论的 监督,这些共同构成了当前我国互联网舆 论监督机制。⑥我国针对互联网的舆论监 督机制虽然因时制宜的做出相应的革新, 但是对于整个互联网舆论环境规制的先 天滞后,使得国内整个互联网舆论生态仍 存诸多不和谐因子。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 网络舆论 舆论生成
一、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生成及特点 科学技术在传媒业运用中的日臻成 熟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媒介格局的革新与 演进,互联网运用的自主性、实时性使得 整个社会步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 下互联网的独特信息生成机制和信息传 播范式使其成为当代社会舆论的重要滋 生地。一般来说,社会舆论的构成主要通 过信息传播来实现。舆沦的形成,有两个 相辅相成的过程: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 二是来源于有目的引导。社会舆论反映人 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 展,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 估量的影响。①在自媒体时代,公众享有健 全的信息接收渠道和信息传送载体。“公 民记者”“草根编辑”等词汇早已深入人 心,舆论的主体是公众,而自媒体时代的 公众有着互联网这一较为宽松的信息传 输介质就使得网络舆论的生成成为可能。 当然,由于舆论滋生主体的大众存在着个 体的差异性,同时舆论滋生途径的互联网 其潜在的自由、公开性都使得整个网络舆 论呈现出多元化特质。具体表现在: 首先,网络舆论在时间上存在融合的 态势。网络舆论其生成和产生影响在时间
为何网络舆论事件频生自媒体的这四条特征或许是罪魁祸首
为何网络舆论事件频生自媒体的这四条特征或许是罪魁祸首网络舆论事件频生的罪魁祸首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特征:自媒体泛滥、信息传播速度快、留言回复能够增加争议和情绪化表达、以及网络拜金主义的影响。
首先,自媒体的泛滥是网络舆论事件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每个个体都有了传播信息的能力,而自媒体平台的涌现使得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自媒体,发布自己的观点和信息。
然而,自媒体缺乏专业性和审查机制,使得其中的虚假信息、偏见观点和低质量内容大量存在。
这导致了网络舆论事件的频发,因为人们对自媒体的观点和信息难以辨别真假,使得人们在网络上产生了大量的争议和情绪化表达。
其次,网络舆论事件频发与信息传播速度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大为提高,消息可以在瞬间传播到遍布全球的用户中。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抢占信息头条和吸引眼球,自媒体和其他传媒机构往往会追求新闻的炒作性和娱乐性,夸大事实、渲染事件的重要性。
这导致了信息的扭曲和片面性,使得人们在舆论事件中往往对于事件的发展和真相理解不全面和深入,容易受到情绪和偏见的影响。
第三,自媒体与留言回复互动的特点使得舆论事件更容易升级。
在自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即时回复和评论自媒体的观点和信息,这有助于形成互动和讨论,却也容易增加争议和情绪化表达。
由于自媒体普遍缺乏专业性和审查机制,受众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和回复,使得“水军”、“秀恩爱”、“造谣”等行为大行其道。
这种争论和攻击往往加剧了网络舆论的紧张和敏感性,因而更容易引发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最后,网络拜金主义的影响也是网络舆论事件频发的罪魁祸首之一、在网络现象流行的背景下,很多自媒体和用户追求点击量、粉丝数量和商业利益,以赚取广告和粉丝经济的利益。
这导致了自媒体和用户往往更注重吸引眼球和产生热点话题,而不是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的公正性。
一些自媒体和用户会在发布信息时刻意制造争议和矛盾,以获取更多的关注度和商业利益,这进一步加剧了网络舆论事件的频发。
蝴蝶效应与传播学的关系
蝴蝶效应与传播学的关系
蝴蝶效应是一个混沌理论中的观念,指的是一个微小的起始变化可能会在非线性系统中引起巨大的、不可预测的后果。
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爱德华·洛伦兹提出的,并用于描述天气系统中的复杂性。
传播学是研究信息、观点、情感等在社会中传播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之间的信息交流,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和新媒体传播等。
传播学研究的是社会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模式、效果和影响等。
蝴蝶效应和传播学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蝴蝶效应提醒我们,在社会中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一个微小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
这与传播学中的“信息扩散”现象密切相关。
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时代,一个简单的信息或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可能会迅速扩散并影响大量的人群。
这个过程就像蝴蝶振动引起了飓风的形成,一个看似微小的影响可能会通过社会网络的链接关系而产生巨大的影响。
其次,蝴蝶效应也提醒我们,社会中的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且不可预测的。
在传播学中,影响信息传播的因素是多样的,包括个人的态度、价值观、社会关系等。
微小的变化可能会对传播过程产生持续的、不可预测的影响。
这也呼应了传播学中对于观众和受众行为的研究,强调了个体差异和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因此,蝴蝶效应可以提醒我们在传播学研究中要注重非线性和复杂性,考虑微小变化的影响以及不可预测的传播结果。
同时,蝴蝶效应也给予我们思考和理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的启示。
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蝴蝶效应”解读
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蝴蝶效应”解读在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蝴蝶效应越来越显著。
这种效应可以被描述为一个小的事件或行动转变为大的、无法预测的影响。
在新闻传播领域,这种效应可以被看做是公众对新闻事件的参与所产生的影响。
首先,公众参与新闻传播可以促进信息的传播和扩散。
通过社交媒体和其他在线平台,公众可以分享并评论新闻事件。
这种参与可以使新闻事件更加广为人知,甚至可以达到病毒式传播。
例如,2014年时事新闻“冰桶挑战”就是一个例子。
这个挑战最初是由患有渐冻症的史迪芬·霍金发起的,他希望人们能够意识到这种疾病的存在并为它募捐。
这个挑战很快就被社交媒体上的用户接受,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活动,并成功筹集了数百万美元的捐款。
其次,公众参与新闻传播可以增强传播的影响力和信任度。
通过发布评论和分享相关事件的自己的经历和知识,公众可以将他们的个人观点和经验与其他人分享。
这种交流可以增加对事件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观点,进一步将事件传播出去。
公众对事件的反应还可以增强人们对新闻事件的信任度。
如果一个事件收到大量的反馈和赞同,那么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个事件比较可信。
然而,公众参与新闻传播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公众的评论和分享可能会放大一些不正确的信息,从而导致误解和混淆。
此外,公众的参与也可能会导致事件的扭曲和漂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利益。
在新闻报道中,有时可能存在偏见和误导,公众对此可能会有更多的反应,甚至会加剧这些问题。
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好处,同时避免可能的负面影响,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媒体机构需要建立更加透明和可靠的新闻报道和编辑流程,以确保新闻事件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其次,在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技术手段,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最后,应建立一个开放、公正和多元化的社区,使公众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时也可以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蝴蝶效应”解读
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蝴蝶效应”解读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大众传媒的传播范围不再仅限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社交媒体与博客个人网站等自媒体也成为了一种传播渠道。
随着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当新闻事件发生时,受众在自媒体平台上的讨论和分享,将会对新闻传播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是“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一种混沌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小的变化会引起大的影响。
在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蝴蝶效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蝴蝶效应对新闻的迅速传播产生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的速度明显加快,在自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个人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不仅扩大了新闻传播的范围,同时也加快了新闻传播的速度。
当一条消息被上传至网络后,受众往往会在数分钟内便可知晓,甚至会迅速引起轰动。
第二方面是蝴蝶效应对新闻的事件化处理产生的影响。
自媒体时代,个体对新闻事件的参与度大幅提高,他们可以通过细节的披露、评论、分析等手段,将一件本来不在公众视野内的事件推向公众视野。
在新闻事件的演变过程中,社会舆论的变化可对新闻事件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三方面是蝴蝶效应对新闻的编辑产生的影响。
自媒体时代,编辑不再是直接掌管新闻传播的人,公众的参与让编辑不得不考虑公众的反应。
一旦公众开始关注特定的问题,编辑们会根据公众的需求重新审视、修正自己的新闻编辑策略。
编辑们需要根据公众反应调整自己的策略,以避免舆论负面的影响。
总之,蝴蝶效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
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新闻传播速度上,更体现在舆论的形成和传播上。
对于编辑们来说,他们需要密切关注公众在自媒体平台上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新闻编辑策略。
可以说,自媒体时代,公众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忽视的媒介,认真对待公众的需要和反馈,以更好地推进新闻传播和管理,是摆在编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蝴蝶效应”的生成、演变及干预
《如援乡悅乡報》2020年第3期政治法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嘲蝶效应”的生成、演变及干预郭腾飞钱敏(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61)摘要:新媒体的发展,有效提升了公众的话语权,拓展了公众的话语空间。
高校作为新媒体用户的集聚地,其突发事件极易形成网络舆情“蝴蝶效应”,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师生的学习生活,甚至会给高校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或影响。
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蝴蝶效应”形成条件以及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干预路径,进而规避“蝴蝶效应”的形成,已成为当前高校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蝴蝶效应;干预路径中图分类号:D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547(2020)03-0062-003“蝴蝶效应”源于气象学,最开始意为巴西丛林里蝴蝶偶然扇动了一次翅膀,可能会导致美国得克萨斯州掀起一场龙卷风,后又指非线性系统中,初始条件细微的变化导致整个系统长期巨大的连锁反应叫现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学,解释网络传播的巨大影响力。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聚集地,自然也是新媒体用户的集聚地。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短时间内就会形成信息的多次裂变和迭代,进而造成事件舆情呈几何倍数增长,引发网络舆情“蝴蝶效应”,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师生的学习生活,给高校的声誉和形象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或负面影响。
如何规避“蝴蝶效应”的形成,成为了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新挑战。
一、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蝴蝶效应”的生成条件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蝴蝶效应”的形成一般需要具备自由的传播环境、弱化的把关人和敏感的初始因子三个基本条件。
高校作为流动的信息聚集地,拥有大量的新媒体用户、易被煽动的师生群体和较为先进的传播设备等现实基础,完全具备网络舆情“蝴蝶效应”形成的三个条件。
(一)自由的传播环境新媒体传播颠覆了线性传播模式,重塑了传受一体化的传播关系,塑造了“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传播环境,有效地提升了公众话语权,拓展了公众的话语空间罠高校作为移动互联技术推广普及的前沿阵地,拥有广泛的新媒体用户。
蝴蝶效应全解
网络舆情传播的“蝴蝶效应”引爆舆情危机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不足随着网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网络与地方政府工作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现今,我国网民数量在逐年增加,2011年我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人,而网络的信息传递的便捷性,网络应用平台的不断创新,这些使得现代网民越来越多的依赖网络发表观点意见,表达诉求,网络舆情成为反映民意的“晴雨表”、“放大镜”,网络舆情也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
与网络舆情重要性骤增相反的是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滞后。
由于地方政府缺乏网络舆情监控意识,没有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控手段,而网络舆论的产生具有不确定性、易爆发性和传播迅速性,这导致了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危机爆发预警滞后,处理决策缺乏有效的数据分析支持,因此引发的处理失当则把舆情危机推向高潮。
在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化的今天,网络舆情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蝴蝶效应”越来越强烈,网络舆情危机爆发对地方政府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加深远。
近段时间发生了表哥事件、广州房叔事件、浙江幼师虐童事件、云南PS锦旗事件等多起网络舆情事件,其中不少危机事件但映出一些政府部门应对危机的经验和能力不足,导致政府公信力受损。
因此,如何实施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控,第一时间掌握网络舆情动态信息,了解网情民意;第一时间发现引爆危机风暴的信息苗头;第一时间对舆情危机做出反应,把危机控制在可管控范围内,甚至是在潜伏期化解成为地方政府的目标和期望。
第一时间法则从源头遏制舆情危机“蝴蝶效应”舆情危机具有爆发的突然性和传播的迅速性,因此要想妥善处置舆情危机,化解矛盾于无形,地方政府就必须了解并重视网络危机事件处置的第一时间法则。
第一时间法则要求:地方政府应在第一时间通过各种途径对突发危机事件进行澄清、回应和答复,防止因为真实信息、正面意见、理性话语传播不及时而使得舆情发生畸变并不断发酵引发危机。
传播学专家曹劲松在其《政府网络传播》一书中从发现危机信息、发布准确信息、进行权威评论、设置传播议程、落实责任主体回音质询议题、坦诚对待公众和开展民意互动等八个方面对“第一时间法则”如何实施作了说明。
舆情分析相关名词解释
◆两级传播论√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zasfeld)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
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
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
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议程设置√1968年,唐纳德·肖(Donald Shaw)和麦克斯威尔·麦克姆斯(Maxwell McCombs)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
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决定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大众麦克风时代√大众麦克风时代是指在网络媒体越来越发达的时代,公众的话语权实现了空前的普及,社会各阶层都已经习惯于在网络上“喊话”、表达个人观点,通常用“大众麦克风”来比喻话语权的回归。
一些社会事件一旦上网曝光,网络舆论就成为事件发展的最重要推手。
◆两个舆论场√“两个舆论场”由原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首次提出,指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由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等官方媒体形成的“官方舆论场”。
一个是民间尤其是互联网中自媒体和各种论坛等形成的“民间舆论场”。
◆次生舆情次生舆情:当下热点事件中有一种舆论现象值得关注,就是一个地方曝出某个大丑闻后,这个地方常会连续性地曝出多起丑闻,可以称之为“次生舆情”(也就是次生丑闻)。
◆舆情长尾长尾聚能效应:互联网对社情民意的聚集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无数内容和渠道碎片集结形成长尾,草根声音通过聚合形成强大的话语场和传播力,与传统媒体影响力分庭抗礼,甚至出现话语霸权向民间舆论场转移的趋势。
蝴蝶效应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机制解析
蝴蝶效应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机制解析社交网络作为现代社会中媒体与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蝴蝶效应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机制,对于我们理解信息传播的规律以及网络效应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网络结构、信息传播速度以及影响范围等方面,对蝴蝶效应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机制进行解析。
一、网络结构对蝴蝶效应的影响社交网络中的人际关系网络结构对于蝴蝶效应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般而言,社交网络常见的结构包括星型结构、小世界网络以及无标度网络等。
在星型结构中,信息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但是可以做到相对稳定的传达。
而在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中,信息传播的速度则更快,极易产生蝴蝶效应。
因为在这些结构中,节点之间连接紧密、信息传播路径短,当一个节点受到某一影响后,很快就能够将这种影响传播给与之相连的其他节点。
二、信息传播速度对蝴蝶效应的影响在社交网络中,信息的传播速度对于蝴蝶效应的形成至关重要。
信息的传播速度与网络中的强关系以及信息传播的路径有关。
当信息具有较高的启动能力和感染性时,即使在一个较大的社交网络中,信息也能够迅速传播,并引发蝴蝶效应。
而当信息传播速度较慢时,可能会限制蝴蝶效应的发生。
因此,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联系以及信息的传播速度都是决定蝴蝶效应产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三、影响范围对蝴蝶效应的影响蝴蝶效应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机制,还与影响范围的大小有关。
在社交网络中,一个信息的影响范围可以是局限的,也可以是全局的。
当一个信息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时,即使起初只影响了少数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会逐渐扩散至整个网络,形成蝴蝶效应。
而当一个信息的影响范围较小时,蝴蝶效应的形成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综上所述,蝴蝶效应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机制涉及到网络结构、信息传播速度以及影响范围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因素对蝴蝶效应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规律,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社交网络的不同结构和信息传播速度,进一步优化网络效应,实现更高效、精确的信息传播。
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蝴蝶效应”解读
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蝴蝶效应”解读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自媒体的崛起成为了新闻传播领域的一大特点。
自媒体平台的出现让每个人都有了发布信息的渠道,这也意味着公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参与度进一步提高。
在这一背景下,新闻事件往往会引发公众的热议、讨论和分享,从而产生了蝴蝶效应般的影响,成为了新闻传播领域的一大热点话题。
本文将对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蝴蝶效应”进行解读,并分析其对新闻传播和社会的影响。
一、自媒体时代的特点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传统新闻传播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媒体需要经过严格筛选和编辑的新闻内容,而在自媒体平台上,任何人都可以发布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信息,这为公众参与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自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即时性和社交性也使得公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和参与程度大大提高。
这种开放、多样化和立即性的特点成为了自媒体时代的标志,也带来了新的传播特点和影响机制。
二、蝴蝶效应在自媒体时代的表现蝴蝶效应最初是由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提出的,意思是一只蝴蝶在巴西拍动翅膀可能引起德克萨斯的龙卷风。
这个概念后来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域,用来形容小范围的行为变化可能引发大范围的连锁反应。
在自媒体时代,蝴蝶效应表现为公众参与新闻事件的传播和影响。
一条微博、一段视频、一篇文章甚至一个评论都有可能在自媒体平台上引发连锁反应,迅速扩散开来,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公众的观点和言论通过自媒体平台得到了更多的传播机会。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内容需要经过编辑和筛选,公众的观点和言论很难获得广泛的传播。
而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了发布观点的平台,有些意见和言论通过自媒体平台传播后,可能引发共鸣,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传播,产生了更大范围的影响。
自媒体平台的互动性也加强了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程度。
在传统媒体时代,公众往往只能通过投稿或者电话留言的方式参与到新闻事件中来。
而在自媒体平台上,公众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直接参与到新闻事件的传播中来,从而使新闻传播更加丰富和多元化,也更加容易引发连锁反应。
论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
论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一个小小的信息点,可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这种现象在传播学中被称为“蝴蝶效应”。
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新媒体的即时性是“蝴蝶效应”产生的基础。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可以在几秒钟内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种传播速度的加快,使得信息的影响力得以迅速放大。
其次,新媒体的互动性也是“蝴蝶效应”形成的重要因素。
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这种参与性不仅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也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解读、被赋予新的意义。
再者,新媒体的个性化推荐算法进一步放大了“蝴蝶效应”。
算法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习惯推送信息,这使得用户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近的信息,从而形成信息茧房,加剧了信息的同质化,使得某一信息在特定群体中迅速传播并放大其影响力。
针对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策研究:1. 加强信息素养教育。
提高公众的信息识别能力,使其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避免盲目跟风。
2.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虚假信息、恶意传播等行为进行规范和惩处。
3. 优化算法设计。
鼓励平台优化推荐算法,避免信息茧房的形成,促进信息的多样性和平衡性。
4. 强化媒体责任。
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对发布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核,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5.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
面对突发的“蝴蝶效应”,相关部门和平台应迅速响应,采取措施控制信息的传播范围,减少其负面影响。
通过上述对策,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促进信息传播的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舆情:自媒体的“蝴蝶效应”名称:网络舆情:自媒体的“蝴蝶效应”文章整理:上海代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日期:2014年07月21日网络舆情:自媒体的“蝴蝶效应”近年来,中国互联网舆论发展迅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中国的网民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36%。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的传播格局,它所具备的即时、互动、大信息量等特点为表达民意提供了一个方便而快捷的平台。
近几年来,已经有许多舆论事件在互联网上发生、发展,并且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从早年的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华南虎”事件到今年的“郭美美事件”、动车追尾事故等都在网络上引发广泛的传播和热议。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网络舆情报告,“百万级点击率”的网络舆论事件屡见不鲜。
当前网络舆情特征和趋势首先,网络舆论的生成发酵机制基本遵循以下规律:传统媒体报道或网友爆料(微博异军突起)——网友讨论(新闻跟帖、论坛发帖等)——形成网络舆论压力(“意见领袖”作用突出)——媒体跟进呼应、挖掘新的事实(新老媒体互动)——有关部门应对——再掀波澜(假如应对不当)——再次应对——网友注意力转移——网络舆论消解(流行语、视频等娱乐化的尾巴长期流传)。
与传统媒体“我发你看”、信息单向传播模式不同,网民不再像报纸读者、电台听众和电视台观众那样,只是媒体编辑议程设置下的信息接受者,或者某个议题沉默的参与者,而是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新老媒体互动而形成的舆论力度最强。
网上的声音大多来自民间草根,但经常出现虚假信息,网民言论随意性强,情绪偏激,立论分析缺乏深度。
而传统媒体权威性强,报道的新闻可信度高,评论具有一定感召力。
近年来,网上舆情经常引发传统媒体的跟踪报道和评论,特别是得到都市报的积极呼应。
新老媒体交互作用,形成舆论沸点,杀伤力很大,更容易给政府工作和社会稳定带来困扰。
其次,现阶段我国网络舆情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网络日益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社会舆论的主要源头,网民在突发事件中的反应速度明显提速。
舆情表达载体多样化,网络与手机结合日益明显,微博成为最具“杀伤力”的媒介。
与过去BBS、博客占据中国网络舆论主阵地不同,微博在2010年以来的活跃度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网络舆论载体,成为热点事件曝光和发酵的新宠。
与西方微博多谈论网友日常起居不同,中国微博强烈关注时事。
网友通过“跟从”链接而成的微博群落,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时政新闻平台和论坛。
由普通网民临时客串的“公民报道者”,可在微博上对突发事件进行“现场直播”。
微博对于社会救助、弱势群体维权等领域也有特殊的意义。
有网友总结道,如果一则信息在微博上被跟从者过万的知名博友转帖,则有可能在10分钟之内形成全国性的舆论热点,其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观点意识分歧加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中的“两个舆论场”尖锐对峙。
以互动为特色的网络社区,属于网民自主发声、信息反向传播的Web2.0形态。
Web2.0与Web1.0之间经常形成一种隔阂和反差。
在Web2.0意见平台上,网民议政心直口快,地方政府的管理措施经常被质疑和否定。
“新意见阶层”和“公民报道者”在社会舆情中的地位迅猛崛起,“意见领袖”作用更加突出。
“新意见阶层”和“公民报道者”的核心就是“意见领袖”。
网络意见领袖由最初的“隐姓埋名”,到现在越来越多地站到前台,愿意公布自己的姓名,愿意让社会公众认识自己,直接与有关领导和部门交流与对话,越来越呈现“显性化”的趋势。
网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深度追究真相的欲望增强,网络舆论与现实空间不断融合,舆论越来越强地作用于现实。
随着网络的发达,相当多的网民已经不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在网上结成各种虚拟的社群,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因为背后巨大利益的唆使,网络炒作、网络营销和网络公关也蔚然成风。
网络舆情的蝴蝶效应今年来,以微博、开心网、人人网为代表的社交平台的崛起让“自媒体”时代终于来临。
特别是伴随着微博的迅猛发展,社会热点事件不断在这一自媒体中发力,网络舆论以强大的生命力演绎了现实生活中的蝴蝶效应。
顾名思义,自媒体强调的是民众自我对于新闻信息传播的主动控制权,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是它的特性与优势。
但是,由于缺乏传媒媒体所具有的相对严谨的舆论监督功能,所以自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亟待合理和有效的研判与疏导。
蝴蝶效应本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然而在当下,蝴蝶效应很多时候可以用来形容网络舆论在自媒体聚合效应下的“龙卷风”现象。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指出:“微博推动了信息公开、透明,使藏污纳垢处都射进了新鲜的阳光。
微博启蒙了每一个个体意识,也启蒙了他们的公共意识,由此使觉醒的个体都竭诚来维护公共利益。
越来越多人在这里完成了公民的洗礼,完成了在彼此关怀、辨证基础上的信息公平与信息彼此公正。
这般透明、广泛的公共监督,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以微博为例,一条短则数字的消息或是一张图片就可能引发一连串社会反响,且这样的力度在不断加强。
“郭美美事件”引起亿万民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关注,质疑与指责之声不绝于耳,网络舆论的监督功能再次被放大。
可以感知,在传统媒体的视野之外民意表达有了更为高效与畅通的渠道。
与此同时,对于微博等自媒体碎片化传播的局限和弱势也应有清醒的认识,怎样避免热点事件的一时虚热?怎样避免后续追踪与深度报道的缺乏?怎样在汹涌甚至理性滞后的网络民意中正确引导舆论?作为自媒体的主导者,网民对信息的分辨与解析是需要引导的,可借力于传统媒体,实现在新形势下的新旧媒体融合,切不可形成网上网下两个舆论场割裂的局面。
网络传播的便捷性,特别是社交应用平台强大的互动功能加剧了信息传播的扩散与渗透,非理性的声音也应运而生,且在很多时候推动了群体性事件的发展。
制造谣言,混淆视听,这些行为极可能成为关注焦点,进而产生传播加速度,最终形成网络“蝴蝶效应”,使群体性事件恶性发展。
尽管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6.2%,但网络的发声者身份构成具有复杂性,在同一事件中网民的立场与观点有差异,且很多时候不能判断未发声者的真实想法,所以网上民意是否真实、全面、客观,还需具体考量。
同时,在群体性事件中理性的丧失很可能产生“网络暴力”,进而引发蝴蝶效应,群体性事件朝着规模更大、危害更加严重的方向发生变异,这点不容小觑。
因此,利用网络的即时性特点为群体性事件预警、有效疏导网络民意显得尤为必要。
网络群体性事件表面看来突发与偶然,其实背后往往具有种种蛛丝马迹,具有一般事物产生、酝酿和生发的过程。
在面对由此产生的网络舆论时,通过积极应对、合理疏导等适应新媒体时代传播规律的做法进行公关,很多时候可以化解、减少由此事件带来的损失或灾难。
网络舆论中的“意见领袖”在当下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他们的声音在很多时候可以起到振奋精神、激扬民气、凝聚人心、增强合力的作用。
在很多热点事件中,“意见领袖”的一句话如同“一只小小的蝴蝶扇动翅膀而扰动了空气”,政府部门和传统媒体应该思考如何在由“意见领袖”引领的舆论场中平衡情绪,避免某些错误或偏激的出现,在网络舆论的疏导过程中化解矛盾、推进事件进程,进而实现社会在“否定之否定中”发展。
网络舆情疏导和应对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开始重视网络舆情,但是,现在仍有不少人对网络舆情存有误解。
事实上,网络意见多元化、分散化的局面,弱化了有关方面对传统媒介的有效管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地域、人群之间经常出现各种误解、隔阂和相互指责,特别是当前社会转型中还存在不少尖锐矛盾,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引导,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共识将被逐步侵蚀和涣散,这显然不符合我们的利益。
那么,如何有效进行网络舆情疏导和应对?在长期的监测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一些概念,如“新意见阶层”、“大众麦克风时代”、黄金四小时媒体、地方论坛是听取民意的最短路径、培养体制内“意见领袖”等。
根据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加强互联网舆情引导最值得推广的有以下几点:首先,重视网络互动平台建设,积极利用新媒体,广泛开辟渠道,加强与网民的互动。
今年6月17日,网友“zhangou2952”在天涯论坛贵州版块贴出《致贵州省长的一封信》,直指贵州公务员招考办事效率低下。
四天之后,贵州省省长赵克志给天涯网友zhangou2952回帖:“我代表贵州省政府和公务员招考主管部门,向广大考生表示歉意”。
省长的回复迅速引发了网民“围观”,一天之内该帖访问数高达五万人次。
当然,从实践效果看,各地通过网络互动在帮助政府解释政策、改善形象、处理问题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发挥的作用与理想状态相比还远远不够,回应时间不合常规,发帖内容僵化呆板等现象普遍存在。
很多网评员的言论只是简单地维护政府部门当下具体工作的立场和观点,还需要较长的“磨合期”去提高相应技能。
其次,提高热点问题的反应速度和应对能力,第一时间发声,避免谣言流布。
经验告诉我们,往往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越早、越主动,特别是第一时间指出真相,这样解决问题的难度越小。
网络舆论之所以能够快速形成并扩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民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一件新闻事件发生以后,或者一条重要信息被发布上网以后,网民最需要的是看到权威部门及时发布信息,否则,缺乏权威部门提供的信息,网民就会先入为主,甚至引发猜测,众多网民在同时进行猜测、议论,很容易使信息失真,也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导致谣言满天飞,最终被无限放大,形成网络舆论一边倒的现象。
再次,拓宽舆论监督、网络举报渠道,加大信息透明度,避免使群众“不明真相”。
由于近年来大量贪腐问题经网络举报后得到查处,政府拓宽了网络举报的通道。
应该看到网络舆论的发达对我国政治生态的影响总体来说是积极的,网络管理必须实行“疏堵结合”的方针。
党和政府要利用网络的广泛传播性,提高政府公开信息的公信力,广泛建立顺畅的民意表达渠道,引导民众对政治的有序参与。
最后,搞好网络“统战”,团结意见领袖。
在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时代,党和政府既需要团结以资本为纽带的“新社会阶层”,也要团结以互联网为纽带的“新意见阶层”,发展“网上统一战线”,积极在网络意见领袖中发展“盟友”。
盟友不是部下,也不是潜在的敌人,而是诤友。
要合理地允许诤友批评自己、鼓励他们提出积极的合理化建议。
这样就会使诤友成为朋友,而不是走向反面。
“公民报道者”和网络“意见领袖”之所以是诤友,就在于在一些根本的问题上,比如涉及祖国统一、社会稳定等大是大非的问题,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