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北京课改版八年级物理5.2学生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同步测试
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杠杆平衡条件的教学设计
探究归纳总结出杠杆平衡条件,并会利用杠杆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收集实验证据;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探究情境的创设看实验器材:这是什么?这个点叫什么?用字母什么表达?如左边为动力,右边为阻力,动力的方向是?阻力的方向是?动力臂指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直角三角板演示)动力臂在杠杆上且与杠杆重合,所以当杠杆水平平衡时可以直接读出力臂的大小。
过渡语:做实验之前,提醒同学们10分钟之内要探索出6种使杠杆平衡的情况,并完成四项任务:1)画图表示2)完成实验数据表格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4)写出结论的依据。
完成的同学将你的数据表格及结论展示在黑板上。
集中注意力观察并回答:杠杆回答:支点字母O竖直向下听讲听老师布置的实验及完成事项复习杠杆的知识引入新课使学生参与课堂巩固杠杆五要素巩固力臂的概念培养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设计实验设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器材:杠杆、铁架台、钩码(盒)、细线、弹簧测力计温馨提示1.实验前要先调解杠杆处于水平平衡。
检查实验器材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能力明确实验OO拓展实验的平衡情况问题4:有没有与这位同学不同的挂法?问题5:这两个有什么区别?过渡语:我们不用杠杆提起两个钩码用1N的力,用了杠杆提起用了0.5N的力,所以该杠杆为?1:L1>L2 省力杠杆(F1<F2过渡语:我们不用杠杆提起两个钩码用1N的力,用了杠杆提起用了2N的力,所以该杠杆为?2:L1<L2 费力杠杆(F1>F2观察讲台上展示的杠杆,哪一个是省力?哪一个是费力?那剩下这两个属于什么杠杆?3:L1=L2 等臂杠杆(F1=F2分类归纳省力杠杆分类归纳费力杠杆分类归纳等臂杠杆记笔记自己理解杠杆的类型学会归纳总结的能力观察认真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小结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听讲梳理思路拓展应用1,小名和小花讨论问题:小名问:杠杆斜着但静止属于杠杆平衡吗?小花:不属于小名:杠杆的平衡状态为: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可倾斜但是静止,应该属于平衡啊?可觉得水平才叫平衡,斜着不属于平衡,!小花:我明白啦!水平和倾斜都属于平衡,一个叫水平平衡,一个叫倾斜着平衡。
实验报告: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报告: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一、实验目的1. 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验证杠杆原理;2. 学习使用杠杆实验器材,提高动手能力;3. 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杠杆平衡的条件:在一个平衡的杠杆系统中,力与力矩的乘积相等,即F1 ×L1 = F2 ×L2,其中F1和F2分别为作用在杠杆两端的力,L1和L2分别为力F1和F2到杠杆支点的距离。
三、实验器材与步骤1. 器材:杠杆实验器材(含杠杆、支点、钩码、弹簧测力计等);2. 步骤:(1)将杠杆固定在支点上,调节杠杆两侧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在杠杆左侧挂上钩码,记录钩码质量m1和对应的力F1,在杠杆右侧挂上钩码,记录钩码质量m2和对应的力F2;(3)测量力F1和F2到支点的距离L1和L2;(4)计算力矩M1和M2,比较M1和M2的大小,验证杠杆平衡条件;(5)重复步骤2-4,多组数据求平均值,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四、实验数据与分析1. 实验数据:(1)m1 = 20g,F1 = 0.5N,L1 = 0.2m;(2)m2 = 30g,F2 = 0.7N,L2 = 0.3m;(3)m3 = 40g,F3 = 0.9N,L3 = 0.4m;……(5)mi = 100g,Fi = 2.0N,Li = 1.0m;2. 分析:(1)计算力矩M1和M2:M1 = F1 ×L1,M2 = F2 ×L2;(2)比较M1和M2的大小:M1 ≈M2;(3)根据实验数据,发现杠杆平衡时,力与力矩的乘积相等,验证杠杆平衡条件;(4)通过多组数据求平均值,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五、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以下结论:1. 杠杆平衡的条件为:F1 ×L1 = F2 ×L2;2. 实验中,杠杆平衡时,力与力矩的乘积相等;3. 实验数据的平均值验证了杠杆平衡条件的正确性。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杠杆的平衡调节,避免杠杆倾斜;2. 测量力矩时,要准确记录力与力臂的大小;3. 多次实验,求平均值,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4. 遵守实验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学生实验探究杠杆》随堂练习
(1)在A端用力,至少要用500N的力才能抬起栏杆 (2)可以在A端挂一个合适的重物等
分析与解答
(1)根据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要想求动力,需找出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由题可知,O为支点,C点为杆的中心,也是杆的重心,动为A端施加力FA,动力臂 为OA=50 cm,阻力为杆自身的重力GA=mg=100N,阻力臂为OC=250 cm,计 算可最小力FA为 500N; (2)用加动力的方法减小人所施加的动力来节省人的力气
2、下列四种工具中的杠杆,想一下哪种杠杆是省力的?哪种杠杆是 费力的?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A
B
C
D
答案
C是省力杠杆;A、D是费力杠杆;B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分析与解答
根据: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省力杠杆是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故C是; (2)费力杠杆是阻力臂大于动力臂,故A、D是; (3)既不省力又不费力的是等臂杠杆,故B是。
《学生实验:探究杠杆》 随堂练习
杠杆的平衡条件
1、 如图是某车站进出口的护栏杆,它是一根长6m的均匀木棒,其质量为10kg, 且已知A端与O点之间距离为50cm。则: (1)若要在A端用力,将护栏杆抬起至少要用多大的力? (2)值班人员工作时总嫌抬起栏杆太费力,请你帮他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来 解决这个问题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报告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报告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报告引言:杠杆平衡条件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一个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满足的条件。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原理和应用。
本文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杠杆平衡条件,并观察杠杆平衡时的现象。
实验器材:1. 杠杆2. 支点3. 物体(如砝码)4. 测力计5. 尺子实验步骤:1. 将杠杆放置在支点上,确保杠杆可以自由旋转。
2. 在杠杆的一侧悬挂一个物体(如砝码),并调整位置,使其与支点之间的距离为d1。
3. 在杠杆的另一侧使用测力计,将其固定在杠杆上,并调整位置,使其与支点之间的距离为d2。
4. 逐渐增加或减小测力计的读数,直到杠杆平衡。
5. 记录测力计的读数,并测量d1和d2的值。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1. 当测力计的读数增加时,杠杆的平衡点向物体一侧移动。
2. 当测力计的读数减小时,杠杆的平衡点向物体另一侧移动。
3. 当测力计的读数等于零时,杠杆保持平衡状态。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杠杆平衡条件成立,即杠杆在平衡状态下满足力矩平衡条件。
2. 在杠杆平衡时,杠杆两侧的力矩相等。
3. 杠杆平衡的位置取决于物体与支点之间的距离和施加在杠杆上的力的大小。
实验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杠杆平衡条件的原理和应用。
杠杆平衡条件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梯子的平衡、剪刀的平衡等。
了解杠杆平衡条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
然而,实验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
首先,测力计的读数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其次,杠杆和支点的摩擦力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可以使用更精确的测力计和尺子,并在实验中尽量减少杠杆和支点的摩擦。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杠杆平衡条件,并观察到了杠杆平衡时的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杠杆平衡条件成立,并且杠杆平衡的位置取决于物体与支点之间的距离和施加在杠杆上的力的大小。
5.2学生实验探究杠杆教案京改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学生实验:探究杠杆
教学目标
1.知道杠杆平衡时的特征。
2.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会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能区分三类杠杆。
教学难点
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会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
杠杆平衡
杠杆静止不动或作缓慢匀速转动时的状态。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目的: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器材: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
猜想:杠杆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
力的大小
力臂
力的作用点
力的方向
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动力F1
阻力F2
动力臂L1
阻力臂L2
实验设计
静止和匀速转动两种平衡中,哪种平衡更便于操作?
杠杆的调节
实验前,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根据实验器材,设计两种可行的实验方案,画出设计简图,并设计数据表格。
实验中应注意控制变量
实验结论
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杠杆类型
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
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
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
二、巩固练习
同学们做练习题
三、课堂小结
谈谈你的收获。
京改版物理初中八年级全册教案-5.2学生实验:探究杠杆5
学生实验:探究杠杆【教学目标】1.知道杠杆平衡时的特征。
2.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会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能区分三类杠杆。
【教学重难点】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会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杠杆平衡1.阅读教材,杠杆的平衡状态:杠杆 或________________。
2.判断:如图1所示的灯架_______(填“是”或“不是”)杠杆,处于________(填“平衡”或“非平衡”)状态;如图2所示的跷跷板(填“是”或“不是”)杠杆,处于________(填“平衡”或“非平衡”)状态;并画出下图所示杠杆的五要素;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提出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2.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器材: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等。
4.设计实验:(1)用提供的器材,可怎样给杠杆施加力?(2)力臂怎么测量?选择杠杆在___________位置平衡最方便?为什么?____________。
5.实验探究:(1)先调节杠杆两端的______________,使杠杆在_______位置平衡; 图2图1(2)采用书上图5-13所示的第一种方法进行实验。
当确定阻力和阻力臂后,改变动力和动力臂(或确定动力),将实验数据记录到表格中。
实验次数动力/N 动力臂/m 阻力/N 阻力臂/m 123…6.分析与论证:杠杆的平衡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相应的字母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根据如图所示的信息,请计算要撬动石头应在撬棒上施加的力是多大?例2:如图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若鱼的重力为20N动力臂为20cm,阻力臂为100cm,则人施加的动力为多少N?三、杠杆类型杠杆类型定义力的关系特点生活举例例3:图3所示的用具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食品夹瓶盖起子钳子核桃夹A B C D图3四、课堂反馈——学以致用促生成1.右图所示的杠杆处于平衡状态,下列结果正确的是()A.G·OB=F·OA B.G·OB=F·OBC.G·OB=F·OC D.G·OB=F·DA2.图9—7所示,力F1.F2.F3.F4分别先后作用在撬棍上刚好撬动石头,其中作用力最小的是()A.F1B.F2C.F3D.F43.如图4所示的用具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4.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杠杆的动力臂是阻力臂的5倍,当杠杆平衡时,动力是阻力的________倍。
2017-2018学年北京课改版八年级物理 5.2学生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同步测试-文档资料
2019-2019学年北京课改版八年级物理5.2学生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同步测试一、单选题(共7题;共14分)1.按如图所示,是小丽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在杠杆两边的钩码下面各增加一个大小相等的钩码,则杠杆()A. 仍然平衡B. 不平衡,左端下降C. 不平衡,右端下降D. 无法确定2.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调整完毕后,在杠杆两侧分别挂上不同个数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经过多次这样的实验后得出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下列操作中,能帮助他得出正确结论的是()A. 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B. 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斜向下拉C. 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D. 增加钩码个数,再多次实验使结论更具普遍性3.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调整完毕后,在杠杆两侧分别挂上不同个数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经过多次这样的实验后得出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下列操作中,能帮助他得出正确结论的是()A. 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B. 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斜向下拉C. 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D. 增加钩码个数,再多次实验使结论更具普遍性4.如图是小龙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杠杆保持平衡.若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仍然使杠杆保持平衡,拉力F的变化情况是( )A. 变小B. 变大C. 不变D. 无法确定5.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为了方便对力臂的测量,该同学先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B. 在杠杆上的A点挂四个重均为0.5N的钩码,用调好的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上的B点,使杠杆水平平衡,测力计的示数是1NC. 若将其中的一个钩码浸没水中,平衡时B点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D. 如果将测力计沿图中虚线方向拉,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小6.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状态,如图所示。
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下册5.2《学生实验:探究杠杆》word教案
第二节学生实验:探究杠杆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从生活中的杆秤谈起,通过探究得到杠杆平衡条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本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认识杠杆的平衡状态,并能对杠杆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进行猜想,进一步设计出验证方案、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最后归纳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杠杆很多,例如杆秤、跷跷板、健身器材、扁担、撬杠、压水机等,知道杠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小学科学课上定性研究了杠杆平衡问题。
初中物理已介绍了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等知识;初中信息技术课上已学过利用excel分析数据,以上各因素对本节课的学习十分有利。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杠杆的平衡状态。
(2)能说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能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去分析、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杠杆平衡原因的实验设计过程,学会收集实验数据的方法。
(2)通过利用excel的统计、拟合功能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学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探究杠杆平衡原因的过程,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常见物品的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对科学有一定的求知欲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能说出杠杆平衡条件,并会利用杠杆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会设计实验收集实验证据;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教学流程示意图六、教学过程引导语:杆秤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发明之一,它的身上凝结着古人那些智慧呢?提出问题:(出示杆秤图片,提示同学们认真。
2020-2021学年北京课改版八年级物理 5.2学生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同步测试
2021-2021学年北京课改版八年级物理5.2学生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同步测试一、单项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按如下图,是小丽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使杠杆在程度位置平衡.假如在杠杆两边的钩码下面各增加一个大小相等的钩码,那么杠杆〔〕A. 仍然平衡B. 不平衡,左端下降C. 不平衡,右端下降D. 无法确定2.同学们利用如下图的装置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调整完毕后,在杠杆两侧分别挂上不同个数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程度位置平衡,经过屡次这样的实验后得出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间隔=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间隔.以下操作中,能帮助他得出正确结论的是〔〕A. 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B. 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斜向下拉C. 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D. 增加钩码个数,再屡次实验使结论更具普遍性3.同学们利用如下图的装置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调整完毕后,在杠杆两侧分别挂上不同个数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程度位置平衡,经过屡次这样的实验后得出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间隔=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间隔.以下操作中,能帮助他得出正确结论的是〔〕A. 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B. 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斜向下拉C. 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D. 增加钩码个数,再屡次实验使结论更具普遍性4.如图是小龙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杠杆保持平衡.假设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仍然使杠杆保持平衡,拉力F的变化情况是( )A. 变小B. 变大C. 不变D. 无法确定5.如下图是小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 为了方便对力臂的测量,该同学先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程度位置平衡B. 在杠杆上的A点挂四个重均为0.5N的钩码,用调好的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上的B点,使杠杆程度平衡,测力计的示数是1NC. 假设将其中的一个钩码浸没水中,平衡时B点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D. 假如将测力计沿图中虚线方向拉,仍使杠杆在程度位置平衡,那么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小6.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杠杆处于程度平衡状态,如下图。
京改版物理初中八年级全册教案-5.2学生实验:探究杠杆3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结论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
采用启发引导和实验探究法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动手,人人都参加到探究活动中去,通过主动观察、分析,从而得出杠杆平衡的概念和杠杆平衡条件的结论。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充分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理解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同时,要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充分体现出实验探究课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杠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杠杆的相关知识和应用。
教材这样按排,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结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拓展,也是后面滑轮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
因此本节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设计流程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杠杆平衡的概念。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归纳,总结出平衡条件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1、通过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数据的能力;2、通过科学探究,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科学探究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科学探究过程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学生观察公平交易时称杆应在什么位置?处于什么状态?5、分析论证、得出结论6、评估交流先用收集的数据得出本组的结论,然后组代表发言,最后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结论: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用字母表示为F 1×L 1=F 2×L 2 体会合作成功的喜悦和以后实验注意的事项 课堂练习 出示习题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北京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设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②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归纳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等。
3、知识与技能: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通过探究实验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推导、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突破方法:通过分组实验探究进行分析、引导、启发并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知道杠杆平衡是力和力臂共同的平衡。
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铁架台、杠杆、钩码、细线、弹簧测力计、杆秤等。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力学知识的学习、探究实验方法的积累、学习天平的调节、前一课时对杠杆及其要素的学习,对本课题的探究方法、力、运动、平衡等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杠杆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内容做好了铺垫。
因此,本节教学主要是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去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探究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究,阐述观点、明辨是非,做自己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教学设计:一、师生互动,复习引入用复习的方式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使用杆秤称不同个数的水果或书本,引出杠杆平衡概念,并初步引导学生判断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是“力”与“力臂”,教师鼓励学生去猜测、去思考。
2、杠杆的五要素是什么?(让学生举手回答。
答对的,叫大家拍手表扬鼓励;答错的教师及时纠正,并表扬其大胆发言、有思想、能思考物理问题。
)导言: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阿基米德真的能撬起地球吗?他用的是什么工具呢?演示:出示右图实物,并用手压一下直尺使其转动,并使其在不同位置平衡。
京改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5.2学生实验:探究杠杆-教案
第五章第二节学生实验:探究杠杆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从学生自制杆秤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杠杆的平衡条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杠杆单元预设三课时,第一课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得出杠杆是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抽象出杠杆的三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建立杠杆模型,并制作最简单的杠杆——杆秤。
本节课属于杠杆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从自制杆秤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通过初步实验探究得到杠杆水平平衡的条件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然后通过自制教具,发现上述结论的片面性,产生认知冲突,获得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顺理成章地建立“力臂”概念,通过观察,发现杠杆平衡条件应该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利用平衡条件重新审视自己的自制杆秤,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课时重点解决杠杆在生活中应用,认识三种杠杆:省力、费力、等臂杠杆,并加深对杠杆五要素和杠杆平衡知识的认识。
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很多杠杆,例如杆秤、跷跷板、健身器材、扁担、撬杠、压水机等,自制杠杆的过程也对杠杆平衡有了一定的体验,学生对实验探究各环节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处理信息的能力,以上各因素对本节课的学习十分有利。
对于“力臂”概念必要性的认识,是难点,在本节课通过自制教具加以初步解决,在进一步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加深认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逐步识别杠杆的平衡状态。
(2)能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北师大版京改版2020八年级物理全一册5.2探究杠杆 练习试题
5.2探究杠杆(二)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一均匀木板AB,B端固定在墙壁的转轴上,木板可在竖直面内转动,木板下垫有长方形木块C,恰好使木板水平放置.现有水平拉力F拉木块C,在粗糙水平地面上由B向A缓慢运动过程中,拉力F将A.变小B.不变C.逐渐增大D.先减小后增大2.身高相同的兄弟二人用一根重力不计的均匀扁担抬起一个900N的重物.已知扁担长为1.8m,重物悬挂点与哥哥的肩之间的距离OA=0.8m,如图所示.则A.以哥哥的肩A为支点,可计算出弟弟承担的压力为400NB.以O为支点,可计算出兄弟二人承担的压力之比为4:9C.以O为支点,可计算出兄弟二人承担的压力之比为9:5D.以弟弟的肩B为支点,可计算出哥哥承担的压力为600N3.如图所示,轻质杠杆OA可绕固定点O转动,A处挂一重物G,B处有一个始终垂直于OA的拉力F,使杠杆缓慢地向图中虚线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关于拉力F的说法正确的是A.先变小后变大B.先变大后变小C.一直增大D.保持不变4.一根粗细不均的实心圆木横放在水平地面上,用竖直向上的力F将其较粗的一端略提离地面,如图所示。
若F =300牛,则该圆木的重力可能是()A.300牛B.500牛C.600牛D.800牛5.如图所示,一直杆可绕O点转动,杠杆下端挂一重物,为了提高重物,用一个始终跟杠杆垂直的力使杠杆由竖直位置慢慢转到水平位置,在这个过程中直杆A.始终是省力杠杆B.始终是费力杠杆C.先是省力的,后是费力的D.先是费力的,后是省力的6.如图中的皮划艇运动员一手支撑住浆柄的末端,另一手用力划桨,此时的船桨可看作是一个杠杆.下图中的船桨模型中最合理的是()A.B.C.D.7.下图是一种垃圾夹的结构示意图,拉绳的一端固定在手把上,另一端穿过空心管杆后与两夹爪的一端相连接,当用力捏手把时,夹爪在拉绳的作用下可夹持物体,同时弹簧被压缩;当松开手把时,夹爪在弹簧的作用下恢复原状,在使用过程中,手把和夹爪分别是()A.省力杠杆费力杠杆B.费力杠杆省力杠杆C.省力杠杆省力杠杆D.费力杠杆费力杠杆8.一架不准确的天平,主要是由于它横梁左右两臂不等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北京课改版八年级物理5.2学生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同步测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按如图所示,是小丽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在杠杆两边的钩码下面各增加一个大小相等的钩码,则杠杆()A.仍然平衡B.不平衡,左端下降C.不平衡,右端下降D.无法确定2.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调整完毕后,在杠杆两侧分别挂上不同个数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经过多次这样的实验后得出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下列操作中,能帮助他得出正确结论的是()A.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B.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斜向下拉C.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D.增加钩码个数,再多次实验使结论更具普遍性3.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调整完毕后,在杠杆两侧分别挂上不同个数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经过多次这样的实验后得出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下列操作中,能帮助他得出正确结论的是()A.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B.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斜向下拉C.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D.增加钩码个数,再多次实验使结论更具普遍性4.如图是小龙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杠杆保持平衡.若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仍然使杠杆保持平衡,拉力F的变化情况是A.变小B.变大C.不变D.无法确定5.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为了方便对力臂的测量,该同学先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B.在杠杆上的A点挂四个重均为0.5N的钩码,用调好的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上的B点,使杠杆水平平衡,测力计的示数是1NC.若将其中的一个钩码浸没水中,平衡时B点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D.如果将测力计沿图中虚线方向拉,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小6.如图,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状态.若在杠杆两端的钩码上分别加挂一个完全相同的钩码,则()A.杠杆不能水平平衡,左端上升B.杠杆不能水平平衡,右端上升C.杠杆仍能处于水平平衡状态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7.小明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先在杠杆两侧挂钩吗进行实验探究,再用弹簧测力计取代一侧的钩码继续探究,如图所示.他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A.便于直接测量力臂的大小B.便于提供不同大小的拉力C.手拉弹簧测力计,使整个装置更加稳定,便于实验D.便于提供不同方向的拉力,得出普遍规律二、填空题8.钩码重均为0.5N),要使杠杆水平平衡,需在B点悬挂_______个钩码;取走悬挂在B点的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在C点竖直向上拉,使杠杆水平平衡,测力计的拉力为_______N,如改变测力计拉力的方向,使之斜向右上方,杠杆仍然水平平衡,测力计的读数将________ .9.如图所示,轻质细杆上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在杆的A刻线处挂2个钩码.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应该在B刻线处挂________个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都相等)三、实验题10.在“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小明的实验报告(部分)如下,请将其补充完整.________: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器材:带刻度的均匀杠杆、铁架台、________、钩码和细线等.实验步骤:①.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________使杠杆在________平衡.②.将钩码分别挂在杠杆的两侧,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③.多次改变钩码的________和位置,重复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④.如图所示,在已经调节平衡的杠杆上的D点悬挂钩码后,可以用弹簧测力计在________点施加竖直向上的力使杠杆再次平衡.(选填“A“或“E“)⑤.本实验测量多组力和力臂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提高实验结果的精确性或从不同情况下找普遍规律).11.小明用杠杆、一盒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等器材,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1)实验开始时,杠杆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其向________移动(选填“左”或“右”),以使杠杆水平位置平衡.(2)小明调节杠杆水平平衡后,在杠杆左侧挂2个钩码,图乙所示.要使杠杆水平平衡,应在A处挂________个钩码.(3)小明再次在杠杆的两端挂上钩码,杠杆的状态如图丙所示.小明又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恢复水平平衡.然后记录下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数值.他分析实验数据时,发现得不到正确的“杠杆的平衡条件”,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当弹簧测力计由竖直向上拉杠杆变成斜向上拉,如图丁所示.若杠杆仍在水平位置静止,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一定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1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为使图甲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调.(选填“左”或“右”);(2)杠杆水平平衡后,在杠杆的A点挂上2个钩码,如图乙所示,若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需要在B点挂________个钩码.13.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杠杆上每小格长为2cm)、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N+钩码NXN lN)。
(1)实验前,杠杆静止在如图15甲所示的位置,此时杠杆处于(选填“平衡”或“不平衡”)状态。
(2)实验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大小,因此应将如图甲所示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适当往(选填“左”或“右”)调。
(3)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小明在杠杆A点处挂上2个钩码,做为动力F1,B点处挂上l个钩码,做为阻力F2,杠杆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乙所示,分别测量出两个力的力臂L1和L2,计算后发现:F1 L1= F2 L2,便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F1 L1= F2 L2。
但小红认为小明这种实验处理方法是不完善的,理由是(4)接着,小明提出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在杠杆D点处挂上2个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在C点处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则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 N。
以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动力F1/,钩码重力为阻力F2/,多次调整力和力臂的大小进行测量,发现:F1/ L1/总是大于F2/ L2/,其原因主要是受作用的影响。
(5)小明将图甲中弹簧测力计拉力的作用点从C点移到E点,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乙所示,请推算:此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 N。
14.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_____,并通过调整_____来改变拉力的大小;(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扭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__(选填“能”或“不能”)平衡。
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_____;(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_____ ;(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_____。
A.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小卡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材料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D.小卡片容易扭转15.小刚和小明等同学一起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1)小刚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的左端上翘,此时,他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如图所示,若每个钩码重0.5N,且杠杆上每格相等,小明在杠杆左端图示位置处挂上3个钩码,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他在图中A处施加一个方向向上的力F1,此力大小至少为_____N.(3)若推去力F1,改在杠杆右端B处施加一个方向向下的力F2(如图乙所示),仍使杠杆平衡,请在图乙中画出力F2的力臂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B【解析】2.B【解析】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是在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且动力和阻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条件下得出的,此时的力臂正是支点到力作用点的距离.为得出普遍结论,应改变力的方向使力臂不等于支点到力作用点的距离,多做几次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A. 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力的方向没有改变,力臂仍为支点到力作用点的距离,故A错误,B. 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斜向下拉,力的方向发生改变,力臂发生变化,力臂不等于支点到力作用点的距离,故B正确;C. 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不能平衡,故C 错误;D. 增加钩码个数,再多次实验使结论更具普遍性,力的方向没有改变,力臂仍为支点到力作用点的距离,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阻力臂.力臂不一定是支点到力作用点的距离.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杆上,便于测量力臂,同时杠杆的重心通过支点,消除杠杆自重对杠杆平衡的影响.为得出普遍结论,用弹簧测力计拉杠杆,使力与杠杆不垂直,多做几次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3.B【解析】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是在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且动力和阻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条件下得出的,此时的力臂正是支点到力作用点的距离.为得出普遍结论,应改变力的方向使力臂不等于支点到力作用点的距离,多做几次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A. 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力的方向没有改变,力臂仍为支点到力作用点的距离,故A错误,B. 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斜向下拉,力的方向发生改变,力臂发生变化,力臂不等于支点到力作用点的距离,故B 正确;C. 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不能平衡,故C 错误; D. 增加钩码个数,再多次实验使结论更具普遍性,力的方向没有改变,力臂仍为支点到力作用点的距离,故D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