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三语文上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优秀4篇)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优秀4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二、预习:1、强记字音:灰烬()依偎()摇曳()睫()毛瞳()孔惆怅()轻蔑()脊()骨给()予不屈不挠()2、辨音辨形:摇曳()—拽()拉睫()毛—捷()报给()予—给()以瞳()孔—潼()关撞()击—经幢()惆()怅—稠()密—未雨绸()缪—鸟声啁啾()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要求: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明确:课文基本结构:1—2节:第3节:第4节:第5节:第6节:第7节: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一)揣摩语言:1.诗歌意象的运用: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第1节:蜘蛛网—— 炉台——灰烬的余烟—— 美丽的雪花——第2节:紫葡萄—— 深秋的露水——鲜花—— 凝露的枯藤——第4节:腐烂的皮肉——第5节:脊骨——2.比喻的用法: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二)表现形式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朗读体悟,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2.通过诵读,把握意象,体会本诗的情感。
3.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渝的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丰富含蓄的意象。
2.难点:体会诗歌深沉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有一首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
”这首诗就是《相信未来》,作者是食指,原名郭路生。
紧接着向学生介绍作者,同时交代清楚诗歌的写作背景。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相信未来”这一主题的内涵,认识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从诗歌中提炼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 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技巧,学会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转化为文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自信心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内容:- 以《相信未来》这首诗歌为核心教学内容,结合相关背景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 教学资源:- 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等,收集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与诗歌主题相关的音乐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时刻让你感到迷茫?你是如何应对的?2. 自主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相信未来》,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诗歌中的“未来”指的是什么?- 诗人如何表达对未来的信心?- 诗歌中的哪些句子对你有特别的启示?4. 课堂展示-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写作练习- 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未来的信念和期待。
- 教师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提高写作水平。
6.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交流对未来的期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包括语言表达、内容丰富度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2)能够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3)能够把握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文学的兴趣;(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相信未来。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2. 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3. 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2. 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3. 对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相信未来》诗歌文本;2. 参考资料:有关《相信未来》的背景介绍、赏析文章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诗人及其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诗歌阅读与分析:(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3)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4)讨论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写作练习:(1)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相信未来”为主题,写一首小诗;(2)指导学生进行写作,鼓励创新思维和表达;(3)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2)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诗歌,拓展阅读其他诗人的作品;(3)强调相信未来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积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创新思维、表达能力、诗意表达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相信未来教案(精选3篇)相信未来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中意象、意境的把握来解读作品,掌握诗歌鉴赏的意象分析法。
2、诵读全诗,体悟作者在逆境中坚信未来的那份执著,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内涵,体会诗歌意境与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讲授法与点拨法结合,带领学生鉴赏诗歌。
2、朗诵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诵,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意象与意境,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在黑板上写下“相信未来”、“食指”、“1968”)相信未来、食指、1968,这三个词都是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的关键词,你们首先最想了解的是哪个词?(食指)顾城有一首诗叫做《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是一首朦胧诗,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作者食指,和顾城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书下的注释(念注释)。
食指,原名郭路生,大家猜一猜“路生”这个名字的来历。
(叫答学生)1948年,食指的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下了他,因此取名叫“路生”。
食指在文学史上是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的,他的创作为一代诗人的崛起奠定了坚固的基石,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
这个“新诗潮诗歌”,指的主要就是“朦胧诗”,食指和顾城都是朦胧诗的先驱。
另外,我来介绍一下“食指”这个笔名的含义――第一个内涵是,食指的母亲姓“时”,“时之子”;第二个内涵是,无论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都不能伤害一个健全人格的诗人。
(点拨:用食指指着人指责对方。
)(1968)有没有同学知道1968年的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叫答学生,明确:文革时期)那在你的了解中,文革时期的人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叫答学生,明确:经济上贫穷,文化上混乱,政治上黑暗)这首诗,写于1968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相信未来)江青对食指和这首诗有一个评价,她说食指是一个灰色诗人,她点名批评说,相信未来,不就是否定现在吗!江青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物大家应该有所了解吧。
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
《相信未来》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能够分析并欣赏现代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2)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相信未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形式和特点;(2)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手法;(2)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背诵诗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形式和特点,以及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估,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的内涵;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歌实例,深入理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4. 运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4.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改进方向。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相信未来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相信未来的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对未来积极乐观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相信未来的表达方式;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教学PPT。
四、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乐观积极的图片或名言,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本课主题做铺垫。
Step 2:概念解析(10分钟)1.让学生自由讨论相信未来的概念,听取不同的解释,并导出正确的理解。
2.给出相信未来的定义:相信未来是指对未来怀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Step 3:表达方式(15分钟)1.介绍相信未来的表达方式:a.语言表达:相信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相信明天会更好等;b.行为表达: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心他人、乐于帮助他人等;2.通过听力和口语练习,让学生掌握并运用相信未来的表达方式。
Step 4:案例分析(20分钟)1.给学生分组,让每组选择一位成功人士,分析他们是如何相信未来,并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2.每组汇报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评价。
Step 5:培养乐观态度(15分钟)1.通过给学生发放纸笔,让学生写下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目标,以及如何相信未来的方法。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并分享。
Step 6: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培养相信未来的重要性以及乐观态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五、教学延伸:1.布置相信未来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未来的展望和如何相信未来的作文,长度不少于500字;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了解相信未来的概念和意义,学习了相信未来的表达方式,并通过案例分析和个人思考,培养了学生对未来的积极乐观态度。
在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对于如何相信未来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文《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2)能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能够背诵并默写诗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3)通过朗读、背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培养学生相信未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2. 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 诗文的背诵和默写。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象征手法的理解和分析;2. 诗文语言特点的把握;3. 诗文的深入理解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美感;(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相信未来》,提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一首诗?他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体会情感;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探讨诗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分析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中的象征手法,如“黑眼睛”、“黄土高坡”等;(2)教师讲解诗文的语言特点,如韵律、对仗等;(3)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语言美。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诗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分享自己的感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诗文的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7. 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诗文;(2)写一篇关于诗文主题的思考essay。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相信未来》教案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小组讨论等多 种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
情感。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思考
。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了解不同 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 美情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 赏水平。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 态度。
04
CHAPTER
教学过程
导入
故事导入
讲述一个关于信念和努力改变命 运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信念对 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自然引入课
题《相信未来》。
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未来科技发展的视 频,让学生感受未来的无限可能 ,激发学生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憧
憬。
提问导入
教师提出一些关于未来和信念的 问题,如“你相信未来会更好吗 ?”、“你认为信念对未来有何 影响?”等,引发学生思考,为
直观演示法
总结词
形象生动、具体直观、便于理解。
详细描述
直观演示法是一种通过展示实物、教具或多媒体资料来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相信未来》 这首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展 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加具体地感受到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可以更加 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同时,直观演示法还可 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作业二:诗歌创作
总结词
通过创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 能力。
详细描述
要求学生根据《相信未来》的主题, 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表达对未来的 信念和期望。
作业三:小组讨论
总结词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交流能力。
《相信未来》的教案
《相信未来》的教案《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板块,共有三篇,《沁园春长沙》是“研习”的第一篇,已经教完,《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其余两篇。
《相》是“研习”篇,《让》是自读篇。
这两篇都是现代诗歌,合并指导阅读。
教学重点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文本,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跳跃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教学目标:1、继续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跳跃性的语言。
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一、导入作为年青人,在感受青春美好的同时,我们也常常感到不如意,或者身处困顿,面对眼前的挫折,面对当下的逆境,我们当怎么办?今天我们学习《相信未来》,看看前辈的名人如何对待。
二、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整体理解此诗写于1968年,这时正值文革时期,这一时期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然而民间的创作却顽强地生长着,诗人食指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民间写作者。
就在16-19岁的青春时期,食指便以一代人灵魂的历程写出了《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相信未来》等30余首为时代立言的好作品,这些诗歌不胫而走,在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中广为传诵。
食指《相信未来》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尽管“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尽管“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悲哀”,人们依然用“美丽的雪花”,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现在重读依然让人动心。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 能力,能够独立分析诗歌的主题
和情感。
提高学生的朗诵技巧和表达能力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理解诗歌
的节奏和韵律。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诗歌中的
意象和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学方法运用
在实施过程中,我注意到诵读法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讨论法则在学生对诗歌主题和 意象的探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问答法则让我能够及时纠正学生的误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过程设计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 拓展延伸和总结评价五个环节。在导入环节,我通过 播放《相信未来》歌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 体感知环节,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谈谈自己的 初步感受;在深入研读环节,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主 题、意象和语言特点进行探讨;在拓展延伸环节,我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在总结评价环节,我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并对 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学生朗读
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 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巩固练习环节
填空题
教师提供诗歌中的关键词或短语,让学生填写完整诗句,巩固所 学内容。
选择题
教师设计选择题,测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简答题
教师提出与诗歌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简明扼要地回答,锻炼学生 的语言表达能力。
评价效果分析
通过多种评价方式的实施,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相信未来》这首诗歌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他们在课堂讨论 中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自评环节中未能真实反映自己的学习情况,这需要在今 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改进。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本文将针对题目所述的《相信未来》这一主题,设计一份教案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信心、树立远大理想,迎接未来的挑战。
一、教学目标1.了解“相信未来”这一主题的涵义,以及为什么要相信未来。
2.培养学生对未来的思考意识,鼓励他们勇于肯定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为未来做好准备。
3.通过探讨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了解“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
2.探究未来的趋势和方向,如科技进步、知识经济、创新创业等。
3.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未来,如科技、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
4.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未来就业市场的变化和特点,探讨未来就业的发展方向和就业技能。
5.通过游戏、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预测未来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环境。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2.案例教学法。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3.小组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
4.游戏化教学法。
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具体安排第一课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开启话题,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故事、小视频等方式阐述“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让学生感受到“相信未来”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培养学生自我认知和自信。
第二课未来的趋势和方向案例教学法通过阅读新闻、杂志、网站等方式,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让学生了解未来社会可能出现的新兴行业。
分析案例并进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如何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信未来》教案2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案2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案2 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份《相信未来》教案2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为:1.了解宇宙中的星际物质和行星构成等基本概念,学习天文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让学生了解世界性科学项目,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宇宙中的星际物质和行星的构成。
2.进行天文学实验,探究宇宙中的星际物质和行星构成等知识。
3.了解世界性科学项目,并介绍一些天文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技术和进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别为:1.学生对宇宙物质和行星构成等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
2.掌握天文学实验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天文学知识。
3.了解世界性科学项目,以及如何加入到该项目中,并对一些前沿研究领域的技术和进展有所了解。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老师讲解,概述宇宙中的星际物质和行星构成等基本概念,并介绍天文学实验方法。
2.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宇宙中的星际物质和行星构成等实验探究活动,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世界性科学项目及前沿研究领域进行讨论,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究热情,并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升。
五、评价方式1.学生成绩测评:对学生的天文学知识记忆、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等方面进行评估。
2.学生作业评估: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探究的成果及其报告进行评估。
3.口头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口头评价,及时反馈,帮助其在学习中逐渐提升。
六、小结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相信未来》教案2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文所提供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教案旨在通过以天文学为主题,介绍宇宙中的星际物质和行星构成等基本概念,以及世界性科学项目的相关内容,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全面发展。
相信未来 教学设计(教案)
相信未来【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运用诗歌鉴赏方法鉴赏诗歌。
2.能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主旨,加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能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1.一齐朗读单元开篇语:向青春举杯。
师:今天,我们有着如花的年华,美好的青春蓝图任意让我们勾画;今天,我们有着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实现梦想;今天,我们一起坐在课堂学习,为了灿烂的明天共同努力。
所以,请不要抱怨天气炎热,也不要埋怨学习的艰辛,我们要充满昂扬的斗志,因为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的青春!我们每个人都要坚信:未来取决于自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拇指的诗歌《相信未来》,希望对我们有所启发和激励。
2.欣赏歌曲:正午阳光乐队演唱的《相信未来》(歌词就是诗歌的前三节)二、新课推进。
1.分析前三段。
(1)作者在这三节中选取了那些意象呢?(用偏正短语描述)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叹息着悲哀的灰烬余烟,化为露水的紫葡萄,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
(2)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点?(悲哀、凄凉)你觉得它们分别隐含了什么意思?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陈旧落后叹息着悲哀的灰烬余烟:生活贫困化为露水的紫葡萄:青春逝去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情感失落(3)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失意和落寞呢?介绍背景。
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
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但它却看不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后来我又写出了《相信未来》,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是进了一步了。
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诗歌通过一系列意象反映的文革这个穷困、艰难的特殊时期。
(4)作者介绍:原名郭路生(母亲在行军途中生下了他),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
1964--1967年写了长诗《海洋三部曲》,1967年《鱼儿三部曲》,1968年,《相信未来》等。
一度因得精神分裂症入院治疗。
(5)作者虽然历经苦难,但一直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相信未来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案教学设计1相信未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具备以下能力:1. 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2. 通过观看视频、课文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思考和交流,了解对未来的美好愿景;3. 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4.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2. 了解互联网技术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观看视频,了解未来科技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2. 阅读课文,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3. 小组讨论,分享对未来美好愿景的看法;4. 游戏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5. 多向思维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视频观看法: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未来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让学生体验科技带来的便捷和快速。
2. 课文阅读法:阅读课文,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自由讨论。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和对未来的期望。
4. 游戏和小组竞赛法: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5. 多向思维培养法: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视频观看:观看相关视频,了解未来科技的发展和对生活的影响。
2. 课文阅读:阅读《相信未来》,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
3.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自由讨论,分享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和对未来的期望。
注意引导学生将想象力运用到未来世界的构建。
4. 游戏和小组竞赛: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5. 多向思维培养: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考试:通过一次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相信未来”的理解和信息获取能力;2. 作业:布置一篇文章,要求学生描述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想象世界,检验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力;3. 课后讨论:为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再次讨论未来的方向和变化。
《相信未来》教案坚定信念展望未来
《相信未来》教案坚定信念展望未来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相信未来》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培养学生对未来的积极信念。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朗读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相信未来”的深刻内涵和诗人坚定的信念。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其艺术魅力。
2、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将诗歌所传达的信念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写作训练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有时候甚至会感到迷茫和绝望。
但是,无论处于怎样的困境,我们都不能放弃对未来的希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充满力量的诗歌——《相信未来》,看看诗人是如何在困境中坚定地相信未来的。
(二)作者简介_____,原名郭路生,1948 年出生。
他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诗坛崭露头角。
他的诗歌以其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信念而著称,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三)诗歌朗诵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3、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诗歌解读1、整体感知(1)提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这首诗通过描绘现实的困境,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不要放弃希望。
2、逐节分析(1)第一节“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提问:这一节中,“蜘蛛网”“炉台”“灰烬”等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蜘蛛网”象征着黑暗的势力,“炉台”象征着生活的希望,“灰烬”象征着生活的贫困和悲哀。
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表现了他不屈服于现实的精神。
(2)第二节“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教案范文
《相信未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相信未来》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进行思考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和模仿,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通过写作和演讲,提高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鼓励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3)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相信未来》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背景和主要观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如比喻、排比、象征等。
3. 课文中的思想内涵,如乐观主义、人文关怀和人生价值观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观点,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4. 写作与表达: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进行写作练习,并进行分享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表达能力:通过写作和演讲,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相信未来》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 写作和演讲的指导和评价标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
最新整理优质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1.1 背景介绍1.1.1 诗歌《相信未来》是现代诗人食指创作的一首诗歌,写于1968年。
1.1.2 该诗曾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对80后一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1.1.3 本文将通过对该诗的深入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
1.2 教学意义1.2.1 通过学习《相信未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1.2.2 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1.2.3 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3 教学方法1.3.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1.3.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关键意象进行解读。
1.3.3 采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诗歌基本知识2.1.1 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
2.1.2 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现代诗歌、自由诗歌等。
2.1.3 诗歌的基本要素:意象、节奏、韵律、抒情等。
2.2 诗歌鉴赏方法2.2.1 了解诗歌背景:了解诗人背景、创作时间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
2.2.2 分析诗歌意象: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通过分析意象可以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2.2.3 感悟诗歌情感:通过朗读、感悟,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3 诗歌表现手法2.3.1 比喻:通过比较两个不同事物,突出其中一个特点。
2.3.2 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类情感或行为。
2.3.3 象征:用具体事物代表抽象概念。
三、教学内容3.1 诗歌原文及背景介绍3.1.1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1.2 介绍诗人食指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3.1.3 分析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诗歌的内涵。
3.2 诗歌意象分析3.2.1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
3.2.2 对每个意象进行详细解读,揭示其背后的寓意。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诗文中的思想和哲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
(2)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学会欣赏诗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相信未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2)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的基本内容、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诗文中的思想和哲理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对未来有什么期待和愿望,引导学生思考。
(2)介绍诗人背景:介绍诗人食指的身份和作品,引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思想和哲理,分享自己的理解。
(2)全班交流:邀请部分小组代表进行交流,总结诗文的思想和哲理。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诗文。
2. 写一篇关于自己未来的梦想和计划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学生也能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运用诗文中的思想和哲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的教学引导和辅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通过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文章写作,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考能力。
《相信未来》教案范文
《相信未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文《相信未来》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信念,积极面对困难。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文《相信未来》的内容理解,情感体验。
难点: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个人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播放《我和我的祖国》等爱国歌曲,引导学生思考祖国的伟大和自己的责任。
(2)提问:你们对未来有什么期待和想法?为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相信未来》,理解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相信未来》的基本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思考诗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
(2)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表达对未来信念的诗歌。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课堂练习的完成质量。
3. 情感态度: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以及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同。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文《相信未来》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体会到信念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组织学生阅读其他表达信念和理想的诗文,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郭沫若的《女神之再生》等,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不同诗人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高三沪教版语文(上)《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新课程三维度目标也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提到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
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谐教育便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以人的自身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和谐为宗旨协调组织各种教育要素。
这说明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均衡发展,越来越注重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生成。
而个性成熟的核心标志是自信。
欧美12国关于“哪些教育目标最重要”的民意调查也表明:培养学生的自信在各项指标中支持率最高,高出对知识技能的支持。
《相信未来》写于一个疯狂的动乱年代,一个禁锢思想压抑个性的令人绝望的年代,然而作者却顽强地相信未来“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和“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能够抓住这个契机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就能够达成体验青、完善自我人格的专题目标,更是语文教师的无量功德。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诗歌创作。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并能背诵前三段。
3、寻找路径进入诗歌的朦胧意象,掌握诗歌中的一些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鉴赏诗句,能够以自己的语言体会诗歌所蕴藏的内涵。
2、学生能在活动体验中增强自我的质疑意识和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品读赏析【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每位同学拿出一张白纸。
(将课堂中对于诗歌的所思所想简单地记录下来)二、课堂导入:什么是诗?有人说是情人与大海。
有人说是星空与云彩。
其实,诗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可是当我们在诗的王国寻寻觅觅之时,当我们在缪斯的天空流连忘返之时,我们也许会惊讶地发现——其实诗,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青的情怀。
25岁,海子,一个向往大海却永远无法走到大海的天才诗人,怀着爱,深情地歌唱着:“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暖花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新课程三维度目标也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提到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
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谐教育便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以人的自身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和谐为宗旨协调组织各种教育要素。
这说明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均衡发展,越来越注重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生成。
而个性成熟的核心标志是自信。
欧美12国关于“哪些教育目标最重要”的民意调查也表明:培养学生的自信在各项指标中支持率最高,高出对知识技能的支持。
《相信未来》写于一个疯狂的动乱年代,一个禁锢思想压抑个性的令人绝望的年代,然而作者却顽强地相信未来“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和“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能够抓住这个契机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就能够达成体验青春、完善自我人格的专题目标,更是语文教师的无量功德。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诗歌创作。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并能背诵前三段。
3、寻找路径进入诗歌的朦胧意象,掌握诗歌中的一些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鉴赏诗句,能够以自己的语言体会诗歌所蕴藏的内涵。
2、学生能在活动体验中增强自我的质疑意识和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品读赏析【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每位同学拿出一张白纸。
(将课堂中对于诗歌的所思所想简单地记录下来)二、课堂导入:什么是诗?有人说是情人与大海。
有人说是星空与云彩。
其实,诗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可是当我们在诗的王国寻寻觅觅之时,当我们在缪斯的天空流连忘返之时,我们也许会惊讶地发现——其实诗,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青春的情怀。
25岁,海子,一个向往大海却永远无法走到大海的天才诗人,怀着爱,深情地歌唱着:“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4岁,中国现代诗坛最富才情的诗人徐志摩,怀着“真”“爱”“美”,在夕阳下的康桥边浅唱低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3岁,拜伦,一个游子,一个让多少个世纪以后的人们依然想念、依然痛挽的任性的孩子,写下了长篇叙事诗《哈罗尔德游记》,他向世人宣称:“早晨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成名,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
22岁,黑塞高唱着《浪漫之歌》,“在悲剧百出的年代里,极为真挚地属守天职,成功地握起了为真正人道主义而战的武器”,成为“最后的骑士”。
21岁,雪莱以哲人的姿态吟哦着:“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么?”,于是心中的春天滚滚而来,诗情如万物勃勃生长,著名叙事长诗《麦布女王》由此诞生。
20岁,食指以他的青春与热情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往人们的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三、走近“大师”。
(一)走进作者: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
《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
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二)走进时代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
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在阴云密布的时代,《相信未来》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
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
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间。
四、走进文本(一)字词扫描1、强记字音:灰烬(jìn)依偎(wēi)摇曳(yè)睫(jié)毛瞳(tóng)孔惆怅(chóu chàng)轻蔑(miè)脊(jǐ)骨给(jǐ)予不屈不挠(náo)2、辨音辨形:摇曳(yè)——拽(zhuài)拉睫(jié)毛——捷(jié)报给(jǐ)予——给(gěi)以瞳(tóng)孔——潼(tóng)关撞(zhuàng)击——经幢(chuáng)惆(chóu)怅——稠(chóu)密——未雨绸(chóu)缪——鸟声啁啾(zhōujiū)(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要求: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明确:课文基本结构: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痛斥现实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表明信念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相信未来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决心战斗(三)、分析鉴赏,把握主旨1.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鲜花——收获的果实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第4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第5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2.“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现实的残酷、诗人的无助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和理想糅在了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3.从前三节诗歌的意象,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提示:贫困、落后、动荡、黑暗。
4.“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有什么含义?提示:“美丽的雪花”,那是“严冬”的亮色,尽管轻盈,却给人寄望未来的美丽;“孩子的笔体”,尽管稚嫩,却是希望的种子,只要大海能托住太阳,就有希望。
(不必求一致)5.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
6.第4诗节人称为什么由“我”变成“她”?提示:这是一个转折点,作品的视角由“我”转向了“她”。
“她”就是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她”能拨去“腐烂的皮肉”看到“我们的脊骨”,从而能“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同时他又想告诉人们,这一切是真实的、不可回避的。
因此,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
7.最后一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提示: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地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8.如何理解本诗反复手法的运用?提示: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明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每一节最后都由“相信未来”四个字结尾。
而且用冒号把它们凸现出来,如音乐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四)、意象解读1、请学生仔细阅读第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教师适当引导)明确: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鲜花——收获的果实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第5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的第6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2、探讨第3节前三句的断句及理由?请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1)找出第三节的意象?明确:两种不同的朗读方式实质上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理解。
问题的关键最终应落实到对意象的理解。
第一种读法:意象是:“手”、“排浪”、“曙光”、“笔杆”。
第二种读法:意象是:“手指”、“排浪”、“手掌”、“曙光”、“笔杆”。
(2)请学生想象“排浪”的特点,“手”与“手指”哪个更符合“排浪”的特点?(同样“手”与“手掌”哪个更符合“大海”的特点?)明确:“排浪”一道一道向天边涌去,浪线看起来更像“手指”;“大海”具有面积感与体积感,所以“手掌”更加形象。
(3)“曙光”与“笔杆”有没有相似点?明确:感受阳光射入窗户的感觉,看起来就像一根根,长长的笔直的“笔杆”。
五、挑战自我“读然后知困”,要了解学情,最好让学生单个地朗读,尤其是短文本(长文本可以抽取典型的段落)。
于是,在导入课文之后,我让学生朗读。
朗读之后,我发现了学生的认知“真相”:因认知困难,导致了第三节出现不同的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