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肠黏膜形态和通透性研究

合集下载

内科学第一节 慢性腹泻

内科学第一节 慢性腹泻

第一节慢性腹泻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 >200g/d),粪质稀薄(含水量>85%)。

腹泻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病史短于3周者为急性腹泻,超过3周或长期反复发作者为慢性腹泻( chronic diarrhea),是临床上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

【发病机制】正常人每日3餐后约有9L液体进胃肠道,其中2L来自食物和饮料,而其余为消化道分泌液。

每日通过小肠吸收5~8L,约有1~2L液体进入结肠,而结肠每日吸收3~5L水分的能力,因此,每日粪中水分仅约100~ 200ml。

在病理状态下,进入结肠的液体量超过结肠的吸收能力,或(和)结肠的吸收容量减少时便产生腹泻。

腹泻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

但在临床上,不少腹泻往往并非由单一机制引起,而是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一)渗透性腹泻( osmotic diarrhea)渗透性腹泻是由于肠腔内存在大量高渗食物或药物,体液水分大量进入高渗状态的肠腔而致,重要的临床特点是,禁食48小时后腹泻停止或显著减轻。

摄入难吸收物、食物消化不良及黏膜转运机制障碍均可致高渗性腹泻,糖类吸收不良较多见。

食物中的糖类在小肠近端几乎全部被消化成为各种单糖,然后由肠绒毛的吸收细胞迅速吸收。

在双糖酶或单糖转运机制缺乏时,这些小分子糖不能被吸收而积存在肠腔内,使渗透压明显升高,大量水分被动进入肠腔而引起腹泻。

当肝胆胰疾病导致消化不良时,常伴有脂肪和蛋白质消化吸收不良亦可致腹泻。

(二)分泌性腹泻(secretory diarrhea)是由于肠黏膜受到刺激而致水、电解质分泌过多或吸收受抑所引起的腹泻。

肠吸收细胞的刷状缘含有许多微绒毛,使吸收面积大大增加。

小肠黏膜的隐窝细胞顶膜有Cl-传导通道,调节Cl-的外流和分泌,其关键作用是分泌水和电解质至肠腔。

当肠细胞分泌功能增强、吸收减弱或两者并存时,均可引起水和电解质的净分泌增加而引起分泌性腹泻。

分泌性腹泻具有如下特点:①每日大便量>1L(可多达10L);②大便为水样,无脓血;③粪便的pH多为中性或碱性;④禁食48小时后腹泻仍持续存在,大便量仍大于500ml/d。

腹泻的临床鉴别诊断

腹泻的临床鉴别诊断

腹泻(d i a r r h e a)一、简要定义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加、粪水中水量增加或答辩成分异常。

正常人大便频率为每日1-3次或每日2-3次。

每日大便含水量应100-200ml,为成形软便,不含异常成分。

正常人每日从饮水中摄取水约2L,从消化道各段分泌的液体约7L,其中胃液、胰液各2L,唾液、胆汁、肠液各1L。

每天进入肠道的液体共约9L,这些液体大部分(85%)被小肠吸收,主要在空肠吸收(55%-66%),进入结肠的水分约为1-1.5L,结肠将其大部分吸收,随大便排出体外的仅有100-200ml水分。

小肠和结肠吸收水的能力很强,小肠每日可吸收水12-18L,结肠每日可吸收水4-5L,小肠病变时,将过多的水分排入结肠,当超过结肠吸收水分的能力时才会出现小肠性腹泻。

二、腹泻的分类(一)按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特征分类1、渗透性腹泻渗透性腹泻是由于肠道内有大量吸收不完全的食物,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或各种原因所致的小肠绒毛萎缩引起的双糖酶缺乏,使双糖吸收产生障碍,在肠内引起渗透压升高,不能吸收的药物如山梨醇、甘露醇及盐类泻剂(如硫酸镁)也可使肠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液体被动进入肠腔,使肠内容物增多,促进肠的蠕动使其排出体外,出现腹泻。

渗透性腹泻的特点:⑴大便量一般小于1000ml/d。

⑵禁食后腹泻明显好转或停止。

⑶血浆-粪便溶质差扩大。

正常人的血浆-粪便溶质差小于50mmol/LHO。

2⑷正常人pH约为7(接近中性),pH约为5时,大便酸度增高。

当糖类吸收不良时,未被吸收的糖经结肠细菌分解为短链脂肪酸,可使大便变酸。

2、分泌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是指某些病因使小肠隐窝细胞大量分泌水及电解质而引起腹泻。

分泌性腹泻的特点:⑴每日排水样便大于1000ml。

O。

⑵血浆-粪便溶质差一般小于50mmol/L H2⑶粪便pH碱性或中性,这是由于粪便中液体与血浆相似和伴随HCO大量分泌。

3⑷禁食24-48小时后腹泻无明显减轻。

两种慢性渗透性腹泻大鼠模型建立方法的比较

两种慢性渗透性腹泻大鼠模型建立方法的比较

两种慢性渗透性腹泻大鼠模型建立方法的比较刘舒;高媛;肖露;杨亭;李廷玉;陈洁【摘要】目的:比较柠檬酸镁与乳糖用于建立SD大鼠慢性渗透性腹泻模型的可行性和实验适用性,为大鼠慢性渗透性腹泻模型的建立提供方法学基础。

方法:5周龄SPF级SD大鼠31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 Con )组、柠檬酸镁腹泻( Mg)组以及乳糖腹泻( Lac)组。

Lac组用高乳糖饲料喂养,自由饮水;Mg 组用基础饲料喂养,自由饮用柠檬酸镁溶液(镁离子浓度为4.77 g/L),不另外给予普通饮用水;Con组用基础饲料喂养,自由饮水。

每天观测大鼠的一般情况和腹泻情况,腹泻14 d后测试肌力和自主活动度。

随后处死全部大鼠,取结肠中段检测肠黏膜跨肠上皮电阻;取小肠下段和结肠中段,HE染色观察肠黏膜病理学变化。

结果:两腹泻组大鼠均出现体重增长缓慢、毛发稀疏无光泽、乏力、活动减少等临床表现,腹泻率和腹泻指数均显著高于Con组( P<0.05);Lac组腹泻指数明显高于Mg组(P<0.05),但Mg组小肠黏膜破坏程度较Lac组稍严重。

结论:两种腹泻模型均能达到慢性腹泻的要求,但存在各自的优势,需根据实验需求选择恰当的模型。

%AIM:To compare 2 different rat models of chronic osmotic diarrhea with the lactose enrichment and magnesium citrate methods.METHODS:The SD rats (n=31)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lactose enrichment diar-rhea group (Lac group, 12 rats), magnesium citrate diarrhea group (Mg group, 12 rats) and normal control group (Con group, 7 rats).The rats in Lac group were fed with a lactose enrichment diet and freely drank water .The rats in Mg group were fed with a standard diet and drank magnesium citrate solution .The Con group was fed with a standard diet and normal water.The general condi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stool were observed every day .The grip strength and motor activity of the rats were measured after diarrhea for 14 d.The trans-epithelial resistance of the colonic mucosa was detected by Us-sing chamber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villus height and villus surface area in the intestine were observed with hemato -xylin-eosin staining .RESULTS:The rats in both diarrhea groups displaye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slow increase in body weight , spare and dull hair , lacking in strength and physical inactivity .The grip strength and motor activity of the rats in both diarrhea group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Con group .The diarrhea rate and diarrhea index of the rats in the 2 diarrhea groups were both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 group (P<0.05).Moreover, the diarrhea index in Lac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Mg group .The thickness of intestinal mucosa in Lac group was thinner than that in Mg group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 the damage of intestinal villi in Mg group was more serious than that in Lac group.CONCLUSION:Both methods of lactose enrichment-induced diarrhea and magnesium citrate-induced diarrhea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chronic osmotic diarrhea , but there are different advantages between the diarrhea models .There-fore, we should select the correct diarrhea model to meet different aims of the experiments .【期刊名称】《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年(卷),期】2016(032)008【总页数】8页(P1484-1491)【关键词】慢性腹泻;乳糖;柠檬酸镁【作者】刘舒;高媛;肖露;杨亭;李廷玉;陈洁【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营养研究室,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营养研究室,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营养研究室,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营养研究室,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营养研究室,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营养研究室,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庆40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3.1在我国,慢性腹泻是婴幼儿发病率很高的疾病,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1岁以内约占50%[1],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及健康危害极大,已成为世界公共性卫生问题。

腹泻症研究进展和诊疗共识

腹泻症研究进展和诊疗共识

公共卫生管理
监测和预警系统
建立全面的腹泻症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 并应对疫情。
应急预案
制定针对腹泻症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 和应对措施。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腹泻症的挑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5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病因学研究展望
深入研究肠道微生物群落
随着肠道微生物组学的发展,未来将更深入 地了解肠道微生物群落与腹泻症之间的关联 ,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复诊与随访
定期对患者进行复诊和随访,评估治疗效果 和病情变化。
健康教育
对患者进行腹泻症相关的健康教育,提高患 者自我管理和预防意识。
04
腹泻症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策略
1 2
疫苗接种
针对特定病原体,如轮状病毒、腺病毒等,研发 和推广疫苗接种是预防腹泻症的有效手段。
卫生教育
提高公众卫生意识,教育人们注意饮食卫生、个 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减少病原体接触。
非药物治疗共识
饮食调整
对于轻度腹泻患者,可适当调 整饮食,如避免油腻、刺激性
食物。
休息与运动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根据病 情适当进行运动。
心理支持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焦 虑、抑郁等情绪。
其他非药物治疗
如中医针灸、推拿等。
患者管理与教育
病情监测
指导患者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措施
教育患者预防腹泻的措施,如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接触传染源等。
3
饮用水和食品安全
保障饮用水和食品安全,加强水源监测和食品监 管,防止因饮用水和食品污染引起的腹泻症爆发。
控制策略
及时诊断和治疗

腹泻治疗新进展【79页】

腹泻治疗新进展【79页】
腹泻的药物治疗
?
47
腹泻常用药物
• 抗微生物制剂 – 抗生素 – 抗寄生虫制剂
• 微生态制剂 • 吸附剂和粘膜保护剂
• 抗腹泻制剂
– 抗动力药物 – 抗分泌药物(铋剂?)
48
抗微生物制剂仅仅用于:
霍乱:
– 成人:四环素,强力霉素 – 儿童:甲氧卞氨嘧啶-磺胺甲异恶唑
(复方新诺明)
痢疾(1岁以下婴儿的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
腹泻类型
• 急性水样腹泻 • 痢疾样腹泻 • 迁延性、慢性腹泻
60% — 80% 10% — 30% 10%
9
提纲
• 概述 • 急性腹泻发病机理 • 急性腹泻病例处置
– 液体治疗 – 适当的喂养 – 药物
• 慢性腹泻的营养治疗
10
急性腹泻的发病机理
11
急性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有:
– 轮状病毒 – 肠毒性埃希氏大肠杆菌 – 志贺菌属 – 空肠弯曲菌
– 红白细胞 – 肉眼血便
• 还可产生毒素,导致:
– 组织损伤 – 黏膜分泌水及电解质增加
26
腹泻的主要危险
液体
食物
脱水
死亡
营养不良
27
腹泻
营养不良
28
Hale Waihona Puke 如果: 腹泻+营养不良
在营养不良患儿,死于高危因子腹泻者
4倍 于正常营养儿童
29
提纲
• 概述 • 急性腹泻发病机理 • 急性腹泻病例处置
– 液体治疗 – 适当的喂养 – 药物
used for colonization of the vagina. Obstet Gynecol. 1990;75:244–248.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一、概述(一)定义腹泻(diarrhea)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时习惯(>3次/d),粪质稀薄,含水量增加(>85%),大便可伴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一般来说,急性腹泻病程在2~3周内,而慢性腹泻(chronic diarrhea)指病程>4周,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二)分类慢性腹泻的基本病理生理学变化是肠道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小或分泌能力增加,导致大便粪质含水量增多,进而导致腹泻。

根据腹泻的病理生理类型不同可将腹泻分为4类:分泌性腹泻、渗出性腹泻、渗透性腹泻和动力性腹泻。

根据有无器质性病变,慢性腹泻可分为器质性腹泻和功能性腹泻。

从鉴别诊断的角度出发,慢性腹泻也可按临床特点进行分类,即水样泻、脂肪泻和炎症性腹泻。

多数腹泻是在多种因素和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三)流行病学腹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而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慢性腹泻在临床上很常见,据估计我国3%~5%的人群患过慢性腹泻。

因慢性腹泻定义以及诊断标准尚未统一,不同地区对慢性腹泻的定义也不相同,故难以针对慢性腹泻进行准确的流行病学调查。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慢性腹泻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见表1。

在慢性腹泻的病因中,大部分为功能性疾病,主要包括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和功能性腹泻。

表1 慢性腹泻的病因(二)发病机制正常人每24小时约有9 L水分和电解质进入小肠,其中2 L来自饮食,7 L来自消化道和肝胆胰分泌的消化液,小肠可吸收其中90%的水分,仅有1~2 L排至结肠,结肠又可吸收其中90%水分,最终仅有0.1~0.2 L水分随粪便排出。

如胃肠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粪便中水分增加,即可造成腹泻。

三、诊断、鉴别诊断与转诊(一)诊断步骤慢性腹泻的诊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判断是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腹泻。

研究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成人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

研究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成人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

研究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成人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是一种常用于治疗成人慢性腹泻的药物。

它含有多种活性双歧杆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提高肠道免疫力,并通过抑制有害菌生长来改善腹泻症状。

本文将对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成人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

慢性腹泻是指持续时间超过4周,伴有腹泻或频繁排便的一种病症。

它常见于多种原因,如感染、肠炎、炎症性肠病、食物不耐受、消化系统吸收障碍等。

临床研究表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在治疗成人慢性腹泻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一项临床对照研究显示,服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的慢性腹泻患者的腹泻症状明显改善。

研究纳入了100名慢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照组给予安慰剂。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腹泻频率明显降低,大便质地得到改善,排便次数和排便时间得到明显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慢性腹泻通常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有害菌数量增多,有益菌数量减少。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中的活性双歧杆菌可以抑制有害菌生长,促进有益菌生长,从而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2. 提高肠道免疫力:肠道免疫系统在维持肠道健康和抵御病原微生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中的活性双歧杆菌可以增强肠道免疫力,增加肠道黏膜IgA水平,抑制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减少炎症反应,从而改善腹泻症状。

3. 抑制炎症反应:慢性腹泻患者常伴有肠道炎症反应,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中的活性双歧杆菌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腹泻症状。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成人慢性腹泻的疗效已得到临床实践的验证,但需要注意的是,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并非适用于所有成人慢性腹泻患者。

在使用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规定剂量进行治疗,并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可有效治疗成人慢性腹泻,并且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提高肠道免疫力和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

慢性肠炎病理知识点总结

慢性肠炎病理知识点总结

慢性肠炎病理知识点总结一、慢性肠炎的定义和分类慢性肠炎是一种以慢性肠道炎症为主要特征的肠道疾病,包括非特异性炎症、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慢性肠炎可以通过病理分型和临床表现分类,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两种类型。

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炎症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临床上以腹泻、腹痛、便血等为主要表现。

病理上主要表现为结肠粘膜炎症、溃疡形成、结肠壁增厚以及局部纤维化。

2. 克罗恩病:是一种以全层肠壁炎症为主要特征的典型慢性肠道疾病,临床上以腹泻、发热、贫血、腹部阵发性疼痛为主要表现。

病理上可见全层炎症、结肠狭窄、溃疡形成和肠道壁管腔狭窄。

二、慢性肠炎的病理特点1. 肠道粘膜炎症:慢性肠炎患者肠道粘膜炎症是其最为典型的病理特征之一。

病理上可见肠道黏膜出现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伴有炎性浸润细胞浸润现象,如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2. 溃疡形成:慢性肠炎患者黏膜溃疡是其常见的病理表现,主要由于黏膜炎症导致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导致局部黏膜坏死和溃疡形成,严重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

3. 纤维化:慢性肠炎的另一个主要病理表现是局部纤维化的形成。

病理上可见病变部位出现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肠道壁肥厚和僵硬,进而影响肠道的蠕动和通透性。

4. 肠道壁增厚:慢性肠炎患者的另一个病理特点是肠道壁的增厚。

病理上可见受累部位肠道壁局部增生,伴有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使得肠道壁出现明显增厚和硬化。

三、慢性肠炎的病理发展过程慢性肠炎的病理发展过程主要包括炎症细胞浸润、溃疡形成、纤维化和肠道壁增厚等阶段。

1. 炎症细胞浸润:慢性肠炎的早期病理变化主要是炎症细胞浸润。

在炎症细胞因子的介导下,肠道黏膜和黏膜下层出现淋巴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浸润,导致肠道组织出现炎症反应。

2. 溃疡形成:随着炎症的持续存在和发展,肠道黏膜出现坏死和溃疡的形成。

病理上可见溃疡部位出现黏膜糜烂,伴有溃疡底部的炎症细胞浸润,从而导致局部组织破坏和功能受损。

细小结肠症

细小结肠症

细小结肠症细小结肠症(microscopic colitis)是一种炎症性肠病,主要表现为慢性腹泻。

该病的名称来源于其组织病理学所见,即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黏膜表面下的细小结构。

细小结肠症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淋巴细胞性结肠炎(lymphocytic colitis)和纤维化结肠炎(collagenous colitis)。

该病较为常见,特别是在中老年人群中,且女性发病率较高。

淋巴细胞性结肠炎是细小结肠症的一种类型,其特征是结肠黏膜下方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患者通常以慢性腹泻为主要症状,腹泻能持续数周至数月。

腹泻可伴有腹痛、腹胀、便血等消化道症状。

有些患者的病情较轻,腹泻发作较少,而另一些患者的病情较重,出现频繁的腹泻。

治疗选择包括抗炎药物、抗霉菌药物和抗腹泻药物。

严重的淋巴细胞性结肠炎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治疗。

纤维化结肠炎是细小结肠症的另一种类型,其特征是结肠黏膜下方有明显的胶原纤维增生。

临床表现与淋巴细胞性结肠炎相似,但纤维化结肠炎通常伴有更严重的症状。

治疗选择也与淋巴细胞性结肠炎类似,包括抗炎药物、抗霉菌药物和抗腹泻药物。

细小结肠症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些因素可能与其发病有关,如感染、自身免疫反应、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物等。

此外,遗传因素也可能对该病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细小结肠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结肠镜检查和黏膜组织活检,用以确定炎症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在结肠镜检查中,结肠黏膜通常呈正常外观,因此需要进一步取活组织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显示淋巴细胞性或纤维化表现。

在诊断时需排除其他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细小结肠症通常具有较好的预后,但一些患者可能会持续出现腹泻。

该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细小结肠症的治疗目标是减轻症状、改善肠道功能,并维持缓解期的稳定状态。

定期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可以帮助患者达到这些目标。

同时,患者还需遵循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如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限制饮酒和咖啡因摄入等。

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治疗慢性腹泻的疗效观察

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治疗慢性腹泻的疗效观察

DOI:10 15972/j cnki 43 ̄1509/r 2018 01 015论著:临床医学收稿日期:2017-01-06ꎻ修回日期:2017-03-22∗通讯作者ꎬE ̄mail:cuipingxu@hotmail.com.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治疗慢性腹泻的疗效观察郎艳飞ꎬ阮慧杰ꎬ卜㊀佳ꎬ许翠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ꎬ山西省太原市030001)摘㊀要:㊀为了探讨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ꎮ将73例慢性腹泻患者分为给予布拉氏酵母菌散和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治疗ꎬ结果显示ꎬ与治疗前相比ꎬ两组患者排便次数㊁粪便性状明显改善ꎻ两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0.48%和67.74%ꎮ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全身过敏反应㊁荨麻疹㊁便秘㊁口干等不良反应ꎮ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治疗慢性腹泻ꎬ其疗效优于单独服用布拉氏酵母菌散ꎬ安全性好ꎮ关键词:㊀布拉氏酵母菌散ꎻ㊀酪酸梭菌活菌胶囊ꎻ㊀慢性腹泻ꎻ㊀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574.4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ObservationofbulbuliabacteriumpowdercombinedwithclostridiumbutyricumvaccineinthetreatmentofpatientswithchronicdiarrheaLANGYanfeiꎬRUANHuijieꎬBUJiaꎬXUCuiping(DepartmentofGastroenterologyꎬtheFirstHospitalofShanxiMedicalUniversityꎬTaiyuan030001ꎬShanxiꎬChina)Abstract:㊀Inordertoobservetheclinicalefficacyofbulbuliabacteriumpowdercombinedwithclostridiumbutyricumvaccineinthetreatmentofpatientswithchronicdiarrhea.73casesofpatientswithchronicdiarrheaweretreatedwithbulbu ̄liabacteriumpowder(BBP)orbulbuliabacteriumpowderandclostridiumbutyricumvaccine(CBV).Resultshowedthatdefecationfrequencyandthedifficultydegreeofdefecationofthetwogroupswereimprovedcomparedtobeforetreatment.TheefficacyratesoftheBBPandCBVwere67.74%ꎬ90.48%ꎬrespectivelyꎬandadversereactionsincludingsystemicallergicreactionsꎬurticariaꎬconstipationꎬdrymouthwerenotfound.Combinedtherapyofbulbuliabacteriumpowderandclos ̄tridiumbutyricumvaccinewassuperiortosingleuseofbulbuliabacteriumpowderinpatientswithchronicdiarrhea.Keywords:㊀bulbuliabacteriumpowderꎻ㊀clostridiumbutyricumvaccineꎻ㊀chronicdiarrheaꎻ㊀clinicalobservation㊀㊀正常人每日3餐后有9L液体进入胃肠道ꎬ其中结肠每日吸收3~5L水分ꎮ在病理状态下ꎬ进入结肠的液体量超过其吸收能力ꎬ和/或结肠的吸收容量减少时便产生腹泻(Diarrhea)ꎮ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ꎬ粪便量增加(>200g/日)ꎬ粪质稀薄(含水量>85%)ꎻ病程超过3周或长期反复发作者为慢性腹泻[1]ꎮ慢性腹泻病因复杂ꎬ病程迁延ꎬ严重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ꎬ成为全球公众健康问题ꎬ根据其病因不同ꎬ临床症状多样ꎬ治疗原则各异ꎮ临床实践中常规治疗慢性腹泻的方法有口服止泻药㊁消炎药㊁解痉药及营养补液支持等ꎬ短期疗效尚可ꎬ远期疗效欠佳ꎬ且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及禁忌症ꎮ因此ꎬ结合慢性腹泻患者的发病特点ꎬ寻找疗效更好㊁副作用及禁忌症更少的治疗慢性腹泻药物与方法符合临床需求ꎮ临床上感染及肠道菌群失调是最常见的导致慢性腹泻的病因ꎬ目前调节肠道菌群的微生类药物已越来越多应用于治疗慢性腹泻ꎬ但针对众多种类及作用机理不同的微生态类药物如何选择及配伍仍处于探索阶段ꎮ布拉氏酵母菌从印尼荔枝和山竹皮中分离得到ꎬ是酿酒酵母的亚种ꎬ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一株具有生态调节作用的生理性真菌ꎮ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布拉氏酵母菌散可用于治疗抗菌药相关性腹泻76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8年1月第46卷第1期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病[2 ̄3]㊁儿童急性腹泻[4]等疾病ꎬ但其用于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研究甚少ꎻ特别是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研究更罕见ꎮ本研究比较单用布拉氏酵母菌散与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治疗慢性腹泻ꎬ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ꎮ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㊀㊀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门诊和住院部的73例慢性腹泻的患者ꎬ入选标准:符合 罗马Ⅲ[5]:功能性腹泻 的诊断标准ꎻ男女不限ꎬ年龄在18~80周岁ꎮ排除标准:(1)过敏体质或对微生态制剂有过敏史者ꎻ(2)有心㊁肝㊁肾功能不全者ꎻ(3)有肠道寄生虫病(如阿米巴感染㊁血吸虫病)者ꎻ(4)胃源性㊁胰源性腹泻ꎻ(5)重度的慢性腹泻ꎻ(6)晚期癌症所致的腹泻ꎻ(7)变态反应疾病所致的腹泻(如食物过敏㊁过敏性紫癜)ꎻ(8)接受中央静脉导管输液的患者ꎻ(9)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ꎮ1.2㊀分组㊀㊀符合入选标准者ꎬ征求入组同意并签署经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2014 伦审字(Y13)号)的 知情同意书 ꎬ填写临床观察表ꎬ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布拉氏酵母菌散组和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组ꎮ其中单布拉氏酵母菌散组患者31例ꎬ男15例ꎬ女16例ꎬ年龄(20~72)岁ꎬ平均年龄(47.52ʃ15.20)岁ꎻ联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组患者42例ꎬ男24例ꎬ女18例ꎬ年龄(19~79)岁ꎬ平均年龄(49.57ʃ13.84)岁ꎻ两组患者的病程均超过3周ꎬ为1月到20余年ꎬ粪便次数最多7~8次/日ꎬ为不成形稀便或糊状便ꎬ无脓血及黏液ꎬ无发热ꎬ粪便常规无白细胞及脓细胞ꎬ粪便潜血(-)ꎮ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㊁年龄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ꎬ具有可比性ꎬ如表1所示ꎮ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组别例数(n)性别(男/女)年龄(岁)单布拉氏酵母菌散组3115/1647.52ʃ15.196联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组4224/1849.57ʃ13.836统计值χ2=0.550t=-0.602P值0.4860.5551.3㊀治疗方法㊀㊀布拉氏酵母菌散组:饭后口服ꎬ0.5g/次2次/日ꎻ联合组在布拉氏酵母菌散的基础上加服酪酸梭菌活菌胶囊ꎬ饭后口服酪酸梭菌活菌胶囊ꎬ3粒/次ꎬ2次/日ꎻ疗程均为14天ꎮ治疗14天后进行随访ꎬ随访内容包含生活习惯㊁饮食种类㊁排便习惯及伴随症状㊁辅助检查及其它等方面内容ꎮ对治疗前㊁后两组患者腹泻情况进行评估ꎮ1.4㊀药品及来源㊀㊀布拉氏酵母菌散(商品名:亿活ꎬ法国百科达制药厂生产ꎬ批准文号S20100086ꎬ0.25g(菌粉)/袋ꎬ每袋装药粉765mgꎬ含菌粉250mgꎻ每1g药粉含活菌数应不低于1.3ˑ109CFU)ꎻ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商品名:阿泰宁ꎬ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ꎬ国药准字S20040084ꎬ420mg/粒ꎬ含酪酸梭菌活菌数不低于1.5ˑ107CFU/g)ꎮ1.5㊀观察指标及评分㊀㊀观察指标主要为:腹泻次数㊁粪便性状ꎮ其中腹泻次数评分标准[6]:0分(1~2次)ꎻ1分(3~4次)ꎻ2分(5~6次)ꎻ3分(>7次)ꎮ粪便性状以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7]为标准进行评分ꎬ6型为糊状便ꎬ7型为水样便ꎬ1~7型分别计为5㊁4㊁3㊁2㊁1㊁0分ꎬ其中4型㊁5型为正常粪便ꎬ均计为2分ꎮ1.6㊀疗效评估㊀㊀参考1998年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8]ꎬ显效:治疗14天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ꎬ全身症状消失ꎻ有效:治疗14天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ꎻ无效:治疗14天时粪便性状㊁次数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ꎮ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ˑ100%ꎮ1.5㊀安全性指标㊀㊀安全性参数设定为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ꎬ不良反应的症状按轻㊁中㊁重和危及生命四个等级记录ꎮ轻度:短时间不适(<48h)ꎬ无需医疗ꎻ中度:轻度 中度限制日常活动ꎬ不需要或者只是需要少量的医疗干预ꎻ重度:显著地限制日常活动ꎬ需要日常生活照顾ꎬ需要医疗ꎬ可能需要住院ꎻ危及生命:极度限制了日常活动ꎬ显著地需要日常生活照顾ꎬ需要医疗和住院ꎮ并按照可能有关㊁可能无关㊁肯定有关㊁肯定无关记录与药物的关系ꎮ1.7㊀统计学方法㊀㊀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ꎬ计量资料用xʃs表示ꎬ采用t检验ꎬ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ꎬ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ꎮ2㊀结㊀㊀果2.1㊀两组治疗前后慢性腹泻患者排便次数、粪便性状的比较㊀㊀如表2所示ꎬ治疗14天后与治疗前相比ꎬ单布拉氏酵母菌散组症状有所改善(P<0.05)ꎻ联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组症状明显改善(P<0.01)ꎻ联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组与单布拉氏酵母菌散组相比ꎬ症状明显改善(P<0.01)ꎮ86MedicalScienceJournalofCentralSouthChinaꎬJanuary2018ꎬVol.46ꎬNo.1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表2 两组治疗前后排便次数㊁粪便性状积分的比较组别单布拉氏酵母菌散组(n=31)治疗前治疗后联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组(n=42)治疗前治疗后次数1.21ʃ0.670.78ʃ0.66a1.48ʃ0.681.14ʃ0.45bd性状0.89ʃ0.621.21ʃ0.63a0.71ʃ0.292.02ʃ0.63bd㊀㊀与治疗前相比ꎬa:P<0.05ꎬb:P<0.01ꎻ与单布拉氏酵母菌散组相比ꎬc:P<0.05ꎬd:P<0.01ꎮ2.2㊀两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比较㊀㊀与单用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相比ꎬ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疗效明显提高ꎬ疗效分别为:67.74%㊁90.48%ꎬχ2=9.709ꎬ有统计学差异(P<0.05)ꎮ2.3㊀不良反应㊀㊀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全身过敏反应㊁荨麻疹㊁便秘㊁口干等不良反应ꎮ3㊀讨㊀㊀论慢性腹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ꎬ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是其主要致病因素之一[9]ꎮ肠道菌群失调后ꎬ有害菌繁殖产生毒素等物质损伤肠粘膜上皮细胞ꎻ有益菌尤其是产酪酸菌数量减少ꎬ使酪酸分泌不足ꎬ而酪酸是结肠上皮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ꎬ酪酸的减少造成肠上皮进一步损伤ꎬ最终导致黏膜屏障破坏和黏膜通透性增高ꎬ造成粪便性状的改变ꎬ从而发生腹泻ꎮ布拉氏酵母菌区别于其他细菌性益生菌的主要是可以和抗生素合用ꎬ故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人类抗击腹泻的药物中ꎮ布拉氏酵母菌散直接抑制或拮抗肠道致病菌ꎬ提高小肠粘膜对营养物质的转运等来保护和营养胃肠道[10]ꎬ不会被胃酸㊁胆酸㊁抗生素等所破坏ꎬ其治疗慢性腹泻疗效观察有一定临床意义ꎮ但目前单独服用布拉氏酵母菌散仅广泛应用于治疗儿童(或成人)急性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11]ꎬ用于成人慢性腹泻的研究甚少ꎮ市场上双歧杆菌㊁乳酸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分泌的乳酸㊁乙酸等短链脂肪酸必须转化为酪酸才能被结肠所利用ꎬ治疗腹泻效果不理想ꎮ本研究选用的酪酸梭菌活菌胶囊(阿泰宁)ꎬ其有效成分是酪酸梭菌ꎬ进入肠道后迅速生长繁殖ꎬ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1)分泌低聚糖酶ꎬ将食物残渣中的多糖转化为低聚糖ꎬ促进有益菌生长ꎬ恢复肠道菌群平衡[12]ꎻ(2)大量分泌酪酸ꎬ恢复肠道屏障功能ꎬ有利于肠道菌群定植[13 ̄14]ꎮ有临床研究表明ꎬ酪酸梭菌治疗非感染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均有良好效果[15]ꎮ因此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治疗慢性腹泻既能恢复肠道菌群平衡ꎬ又可修复受损的肠粘膜ꎬ有协同增效的作用ꎮ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用布拉氏酵母菌散ꎬ可使粪便性状和排便次数有所缓解(P<0.05)ꎬ而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治疗慢性腹泻患者粪便性状和排便次数的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ꎻ治疗14天后两组相比ꎬ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组腹泻症状明显改善(P<0.01)ꎻ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治疗慢性腹泻患者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0.48%ꎬ显著高于单用布拉氏酵母菌散的67.74%ꎮ综上所述ꎬ联合应用布拉氏酵母菌散与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治疗慢性腹泻ꎬ其排便次数缓解㊁粪便性状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独服用布拉氏酵母菌散组ꎬ且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ꎬ为临床治疗慢性腹泻提供多一种选择ꎮ参考文献:[1]㊀陈灏珠ꎬ钟南山ꎬ陆再英ꎬ等.内科学.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ꎬ2013:402.[2]㊀MICKLEFIELDG.Saccharomycesboulardiiinthetreatmentandpre ̄ventmentionofantibiotic ̄associateddiarrhea[J].MMWFortschrMedꎬ2014ꎬ156(Suppl1):18 ̄22.[3]㊀POZZONIPꎬRIVAAꎬBELLATORREAGꎬetal.Saccharomycesboulardiiforthepreventionofantibiotic ̄associateddiarrheainadulthospitalizedpatients:asingle ̄centerꎬrandomizedꎬdouble ̄blindꎬplacebo ̄controlledtrial[J].AmJGastroenterolꎬ2012ꎬ107(6):922 ̄31.[4]㊀FEIZIZADEHSꎬSALEHI ̄ABARGOUEIAꎬAKBARIV.EfficacyandsafetyofSaccharomycesboulardiiforacutediarrhea[J].Ped ̄iatricsꎬ2014ꎬ134(1):e176 ̄91.[5]㊀DROSSMANDA.The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andtheRomeⅢprocess[J].Gastroenterologyꎬ2006ꎬ130:1377 ̄90. [6]㊀淡春英.三联药物治疗成人慢性腹泻210例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ꎬ2012ꎬ23(11):1911.[7]㊀ARHANPꎬDEVRIEDEGꎬJEHANNINBꎬetal.Segmentalcolonictransittime[J].DisColonRectumꎬ1981ꎬ24(8):625 ̄9. [8]㊀方鹤松ꎬ魏承毓ꎬ段恕诚ꎬ等.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ꎬ1998ꎬ13(6):384.[9]㊀李岩.慢性腹泻与肠道菌群失调[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ꎬ2003ꎬ23(10):584 ̄6.[10]㊀BUTSJPꎬDEKEYSERNꎬMarandiS.Saccharomycesboulardiiup ̄gradescellularadaptationafterproximalenterectomyinrats[J].Gutꎬ1999ꎬ45(1):89 ̄296.[11]㊀FEIZIZADEHSꎬSALEHI ̄ABARGOUEIAꎬAKBARIV.EfficacyandsafetyofSaccharomycesboulardiiforacutediarrhea[J].Pe ̄diatricsꎬ2014ꎬ134(1):e176 ̄91.[12]㊀KONGQꎬHEGQꎬJIAJLꎬetal.OraladministrationofClostridiumbutyricumformodulatinggastrointestinalmicroflorainmice[J].CurrMicrobiolꎬ2011ꎬ62(2):512 ̄7.[13]㊀江学良ꎬ姜开通ꎬ许刚.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卫生经济学评价[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ꎬ2016ꎬ28(9):1076 ̄8.[14]㊀MoayyediPꎬFordACꎬTalleyNJꎬetal.Theefficacyofprobioticsinthetreatmentofirritablebowelsyndrome:asystematicreview[J].Gutꎬ2010ꎬ59(3):325 ̄32.[15]㊀汪鑫ꎬ叶程军ꎬ余红军ꎬ等.布拉氏酵母菌散在成人感染性腹泻治疗中的作用研究[J].2013ꎬ25(10):1179 ̄87.(本文编辑:秦旭平)96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8年1月第46卷第1期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肠道菌群失调易致慢性腹泻.doc

肠道菌群失调易致慢性腹泻.doc

肠道菌群失调易致慢性腹泻作者:秦斌来源:《亚太传统医药·都市健康人》2013年第07期小满之后,易致腹泻;夏日受凉,易致腹泻;滥用抗生素,易致腹泻……为什么呢?这很可能是“肠道菌群”因某种原因“失调”了!人体是个“细菌动物园”人类刚出生时,体内无菌。

但在出生2-4个小时后,就会有微生物进入身体定居繁殖。

在人体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皮肤、口腔、鼻腔、咽喉腔、眼结膜、肠道及尿道等部位,都有它们的身影。

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微生物大都生活在肠道里,其中大多数是细菌。

据估计,在人的肠道中栖息着大约500余种、约1014个细菌。

有科学家开玩笑地说:“我们身上有个细菌动物园”。

在进化中形成共生关系人体内的细菌,有“常驻菌”与“过路菌”两大类。

常驻菌,也称原籍菌群,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适应和自然选择,而形成的相当固定的细菌菌群。

它们有规律地定居于身体一些特定部位,如链球菌主要在咽喉部,而大肠杆菌就定居于肠道。

“常驻菌”群不同种类之间,与寄生的人体之间,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

人、菌如何“相互依存”?实际上,常驻菌就是我们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一个共生体,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将难以生存。

帮助人体酵解合成营养素我们人和肠道细菌就是共生的,离开它们,我们就很难维持正常的营养、免疫、消化等功能。

细菌寄生在我们的肠道内,利用我们摄取的食物中的某些物质,以及消化道分泌的各种成分作为营养,进行新陈代谢,而某些细菌的代谢产物,“非常巧”的“恰好”就是我们人类所必须的营养物质。

例如,不能被我们人类消化吸收的膳食纤维,却是肠道细菌的好“食物”;细菌“吃进”了膳食纤维,将其酵解,产生出供自己生命所需的能源,其代谢产物是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及丁酸等),而这些产物对我们人体极为有用,它们可以“抑制人体内胆固醇的合成”。

所以,胆固醇高者,要多食膳食纤维。

再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的代谢产物,是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B族维生素,以及维生素K、烟酸、泛酸、叶酸等。

肠道菌群与肠黏膜屏障

肠道菌群与肠黏膜屏障
小肠淤滞或胃酸缺乏:造成小肠细菌过渡增生。 肝病:肝病时消化道运动减弱、抗体、黏液及酸碱分
泌减少,肠黏膜屏障破坏,更有利于细菌增长及细菌 易位。 急慢性腹泻:腹泻使肠道常住菌大量排出,过路菌比 例增加。洗肠?
肠道菌群与肠黏膜屏障
肠黏膜屏障的概念
肠道是机体最大的细菌和毒素集散地。 为什么机体并无中毒或感染现象? —肠黏膜屏障—
肠道菌群与肠黏膜屏障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病生理
肠黏膜缺血及再灌注损伤-产生自由基致肠黏膜通透性增加
内毒素血症--由肠道G-菌过度繁殖产生,经 肠壁进入门脉
黏膜蛋白质供应缺乏--肠黏膜萎缩;通透性增 加(细菌及毒素进入循环); T细胞、IgA
肠道菌群失衡--益生菌减少,致病菌繁殖
肠道菌群与肠黏膜屏障
➢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多动症、抑郁症等可能与菌 群失调有关。 ENS CNS ; ENS调节肠道 免疫、运动。
➢ 结肠癌: 菌群失调;服用NSAIDS老人肠道益 生菌菌量多于未服者。(微生态制剂预防结肠癌)
➢ 衰老:微生态制剂抗衰老。
肠道菌群与肠黏膜屏障
肠屏障功能障碍
定义:各种原因引起的黏膜损伤、萎缩、肠 通透性增加、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导致细菌 及内毒素移位;并可诱发和加重全身炎症反 应(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
原递呈作用,促进辅助T淋巴细胞的形成, 释放细胞因子如TNF-α,调节肠道通透性
肠道菌群与肠黏膜屏障
生物屏障(益生菌)
肠道中的一种厌氧菌, 以黏附、 嵌合等方式,形成膜样结构,通过 其定植抗力,阻止致病菌黏附到上 皮细胞并能抑制致病菌的繁殖
肠道菌群与肠黏膜屏障
为什麽动物死亡
红霉素 链霉素等多种 大量抗生素
包裹g肥大细胞一种特殊分化的膜细胞有抗原递呈作用促进辅助t淋巴细胞的形成释放细胞因子如tnf调节肠道通透性生物屏障肠道中的一种厌氧菌以黏附嵌合等方式形成膜样结构通过其定植抗力阻止致病菌黏附到上皮细胞并能抑制致病菌的繁殖为什麽动物死亡第五级红霉素链霉素等多种大量抗生菌群紊乱菌群正常肠炎沙门菌死亡正常黏膜屏障的破坏肠粘膜屏障的损伤粘膜局部的直接损伤化疗药物肠梗阻血管性病变全身性严重疾病创伤烧伤中毒感染失血性休克的应激性损伤肠道菌群失调如伪膜性肠炎免疫功能损伤

中医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研究进展【摘要】小儿腹泻是多种病原及因素引致的消化道疾病,常以腹泻为主症,可见伴有呕吐、发热、腹痛等相关症状。

作为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却因病因复杂,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较大的负担,本文通过文献整理从中医内外治方面对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进行综述。

旨在临床上为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儿迁慢性腹泻中医治疗迁慢性腹泻是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的合称,常因多病原多因素导致的一组消化道疾病,迁延性腹泻其病程常在2周至2个月,而慢性腹泻其一般病程大于两个月,继而引起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贫血甚至低蛋白血症、生长发育障碍,为小儿腹泻死亡的主要原因[1]。

目前国内外西医医学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常用液体疗法、营养治疗、补充微量营养素、抗生素等治疗[2],但如果婴儿期不建议选用抗生素,中医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的重要性因而突显。

相对于西医的治疗,中医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的方式多样且可互补,面对不同的病症可灵活应用。

1.中医内治法1.1中药汤剂中药汤剂内治小儿迁慢性腹泻为临床多见治法,主要多用健脾燥湿之药,潘艳[3]等通过对小儿迁慢性腹泻近十年的文献整理发现,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使用频次最高的重要前十位共同功效为健脾益气,也认为脾虚湿盛证为小儿迁慢性腹泻最常见证型。

沈国芳[4]等学者通过51组对照实验发现运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且有利于提高尿D-木糖排泄率、唾液淀粉酶、血锌值水平及免疫功能。

陈淑贤[5]等学者通过检索数据库并Meta分析后发现参苓白术散加减对治疗小儿腹泻中具有良好疗效,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愈显率。

张衍德[6]等学者通过将超过2个月的慢性腹泻患儿66例,采用自拟健脾止泻散治疗,并与服用吡呱酸、参苓白术丸治疗进行对照实验比较,发现:健脾止泻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效果明显,且对脾肾虚证及伤食证疗效均为100%,总有效率达95.45%。

吴頔[7]通过55组对照实验发现常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 90.9%,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七味利湿散观察组的总有效率 98.2%,也可说明七味利湿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显著。

慢性腹泻诊断流程与鉴别诊断

慢性腹泻诊断流程与鉴别诊断
克罗恩病
临床以腹痛、腹泻、体重下降、腹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 特点,结肠镜检查可见纵行溃疡和裂隙溃疡、鹅卵石征等。
肠道肿瘤性疾病鉴别
大肠癌
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 现腹泻、便秘交替、便血、腹痛等症 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肿瘤组织,活检 可确诊。
肠息肉
多数无症状,少数可表现为腹泻、便 血等症状,结肠镜检查可见息肉组织 ,活检可确诊。
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多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便检可见白细 胞增多或病原体阳性。
非感染性腹泻
非病原体引起,如食物过敏、药物反应、肠道功能失调等,无发热等感染症状, 便检无白细胞增性结肠炎
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及腹痛,结肠镜检查可 见结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慢性腹泻的主要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可伴有腹痛、腹胀、消瘦、贫血 等症状。
分型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慢性腹泻可分为炎症性腹泻、渗透性腹泻、分泌性腹泻和动力性 腹泻等类型。其中,炎症性腹泻以肠道炎症为主要表现;渗透性腹泻与肠道内渗透压升
高有关;分泌性腹泻与肠道分泌功能亢进有关;动力性腹泻则与肠道动力异常有关。
过敏性紫癜引起消化道症状认识
消化道症状
过敏性紫癜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呕吐、便血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肠套叠、肠穿孔等并发症。
诊断依据
过敏性紫癜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皮肤紫癜、关节症状、胃肠道症状和肾脏损伤等表现,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查如 血常规、尿常规、免疫学检查等。
药物相关性慢性腹泻评估
01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慢性腹泻是消化科门诊的常见病,发 病率较高,但具体数字因地区、人群 等因素而异。

迁延性慢性腹泻病患儿回肠末端纹状缘肽酶及双糖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迁延性慢性腹泻病患儿回肠末端纹状缘肽酶及双糖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摘要 目的 测定迁延性慢性 ( 迁 慢性 )腹泻病患儿回肠末端纹状缘肽酶及双糖酶 活性水平 ,探讨 回肠末端黏 膜组织 学形态与纹状缘肽酶 、 双糖 酶活性水平的关系 。方法 收集结肠镜检查患儿回肠末端黏膜标本行病理学检查 ,以迁慢性腹 泻病及非腹泻病组患儿为观察对象 ,两组中病理学检查为慢性炎症者为慢性炎症组 , 余为黏膜正常组 。非腹泻病组中病理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 08 年 9 月第 3 卷第 5 期
3 45
论著
文章编号 : 1 6 7 3 2 5 5 0 1 (2 0 0 8 ) 0 5 20 34 5 2 05

迁延性慢性腹泻病 患儿回肠末端纹状缘肽酶及 双糖酶活性的初步 研究
叶丽萍 龚四堂 区文玑 黄 海 何婉儿 潘瑞芳 耿岚岚 陈佩瑜 刘丽英 陈宝心 霍笑和 王凤华 郑秀霞
( 37. 0% )例有慢性炎症 。迁慢性腹泻病组纹状缘肽酶及 双糖 酶活性水平 与对照组 差异均无统 计学意 义 ( P > 0. 05 ) , 慢性
炎症组纹状缘肽酶及双糖酶活性水平与黏膜正常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结论 回肠末端 黏膜绒毛正 常的迁 慢性腹泻病患儿 ,其纹 状缘 肽酶及双糖酶活性水平无明显变化 。慢性炎症且绒毛正常的回肠末端黏膜 , 其纹状缘肽酶活性 及双糖酶无明显变化 。 关键词 腹泻 ; 纹状 缘肽酶 ; 双糖酶 ; 儿童 P re li m in a ry s tu d y o n th e a c t iv itie s o f te rm in a l ile u m m u c o s a l b ru s h b o rd e r p ep t id a s e a n d d is a cc h a rid a s e in ch ild re n w ith p e rs is ten t d ia rrh ea an d ch ro n ic d ia rrh e a

PillCam SB胶囊内镜与全消化道造影在慢性腹泻疾病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PillCam SB胶囊内镜与全消化道造影在慢性腹泻疾病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者 。 全消 化道 造 影检 查 中,发现 2例 小肠 糜烂 ;1 例C r o h n病 ;1 例 小肠 憩 室 炎 ;7例 小肠肿 瘤 ;4 9例 小肠 功 能 紊乱 ;4 例 未 见病 变者 。
结论 胶囊内镜在慢性腹泻疾病诊断中对于小肠黏膜的器质性病变,尤其是粘膜平坦病 变的诊断有明显优势。而全消化道造影在肠道形态、
当每 日 排便的水分、次数和体积增加,粪便重量 >2 0 0 g ,被认为
腹 泻。腹泻超过 两个 月 ,为慢性腹 泻。慢性腹 泻常见病 因有 药物 、感
染、吸收不良、内分泌疾病、肠道炎症、肠动力异常等 通过病史采 集、实验室检查,可以排除前四者病因,通过肠镜排除大肠病变后,
考 虑小 肠疾病可 能性 大时 ,需要进 行相关检查进 一步确诊 。传统检查 项 目中 ,常见 的全消化道造 影 ,存在着对小肠 黏膜的平坦 型病变检 出 率 不高对 血管性 病变 无检查 价值 等不足…,但对C r o h n 病 和小肠 肿瘤 的检 出率 达9 0 %左 右 ,仍被 作为小 肠检查 的首选方 法 J 。并 且可 以动 态 观察肠道运 动 ,可 以观察 整个 肠道 的形 态 ,可 以发 现较 大憩室和 狭
l 2 8 ・临床研 究 ・
N o v e m b e r 2 0 1 3 , V o 1 . 1 1 , N o . 3 3
P i l l C a m S B 胶囊 内镜与全消化道造影在慢性腹泻疾病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刘 汉影 王 启 明 陈 小 云
( 广东省湛 江市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广东 湛江5 2 4 0 0 0 )
【 摘 要】 目的 通过 与全消 化道 造影检 查 的对 比 , 探讨 P i l l C a m S B胶 囊 内镜 在 慢性腹 泻疾 病 中的诊 断价 值 。方法 对 6 4例 慢性腹 泻的 患者进 行P i l l C a m S B胶 囊 内镜 及 全 消化道 造影检 查, 并 对结 果进行 对 比 分析 。结 果 6 4例 因病 因未明确 而 治疗 效果不 佳 的患者进 行 胶 囊内镜检 查 后 ,再接 受全 消化道 造影检 查 ,在 胶 囊 内镜检 查 中,发现 l 例C r o h n病 ;3例小肠 憩 室炎 ;2 2 例 小肠 糜烂 ;7例 小肠肿 瘤 ;3 1 例 未 见病 变

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2019(全文)

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2019(全文)

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2019(全文)一、概述(一)定义慢性腹泻(chronic diarrhea)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症状,也是消化科门诊患者常见的就诊原因,发病时影响患者的体力、精神状态、营养吸收、日常工作,大大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造成较大的社会负担。

腹泻(diarrhea)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时习惯(>3次/d),粪质稀薄,含水量增加(>85%),大便可伴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既往认为慢性腹泻的粪便排便量>200 g/d,但因粪便的重量变化很大,正常人的粪便重量可能会超过这个值,因此不推荐将粪便重量作为腹泻的衡量标准。

推荐使用布里斯托粪便性状分型(图1)评分第5型及以上,作为腹泻标准[1]。

一般来说,急性腹泻病程为2~3周,而慢性腹泻病程>4周[2]。

我国学者把慢性腹泻定义为病程>4周,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3,4]。

图1 布里斯托粪便性状分型(BSFS大便分型法)(二)分类慢性腹泻的基本病理生理学变化是肠道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少或分泌能力增加,导致大便粪质含水量增多,进而导致腹泻。

1.根据腹泻的病理生理类型不同可将腹泻分为4类:分泌性腹泻、渗出性腹泻、渗透性腹泻和动力性腹泻。

2.根据有无器质性病变,慢性腹泻可分为器质性腹泻和功能性腹泻。

3.根据临床特点,慢性腹泻可分为水样泻、脂肪泻和炎症性腹泻。

多数腹泻是在多种因素和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从鉴别诊断的角度出发,慢性腹泻的临床分类可能比传统的病理生理分类更加实用。

(三)流行病学慢性腹泻在临床上很常见,据估计,我国3%~5%人群患过慢性腹泻[3]。

西方人群慢性腹泻患病率为4%~5%,美国成人慢性腹泻的患病率为6.6%[4]。

但因慢性腹泻定义以及诊断标准尚未统一,不同地区对慢性腹泻的定义也不相同,故难以针对慢性腹泻进行准确的流行病学调查。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慢性腹泻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表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腹泻肠黏膜形态和通透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腹泻患者肠黏膜形态和通透性的变化。

方法对33例慢性腹泻患者和30名健康志愿者行结肠镜检查,并在镜下取回肠末端和回盲部黏膜各3块,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的组织结构,同时测定尿中的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以评价肠黏膜屏障功能。

结果慢性腹泻患者光镜下可见回肠末端有绒毛顶端上皮细胞水肿、脱落,但与健康志愿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盲部可见被覆上皮细胞明显水肿、脱落和破溃,甚至被覆上皮细胞成片完全脱落,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腹泻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尿L/M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慢性腹泻患者可能存在结肠黏膜屏障损害。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lterations of intestinal mucosa structure and permeability in chronic diarrhea. Methods 33 chronic diarrhea patients and 30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taken coloscopy, and got 3 pieces mucosa in terminal ileum and ileocecal junction each. The intestinal mucosa structure was detected by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with light microscope. Gut barrier dysfunction was evaluated by detecting urine lactulose / mannitol (L/M) ratio. Results Endothelial cells in top of villi of terminal ileum were hydropsia, defluxion in chronic diarrhea patients, but there wa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healthy volunteers(P>0.05); Covering epithelium cells in ileocecal junction obviously hydropsia, defluxion and defeated, even defluxion fully,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healthy volunteers(P<0.05); And there wa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urine L/M ratio between chronic diarrhea and healthy volunteers(P>0.05).ConclusionChronic diarrhea maybe exist colon barrier dysfunction.
【Key words】Chronic diarrhea; Gut mucosa; Intestinal barrier
慢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病,人群中多持续腹泻4周以上,根据Fine KD的统计发生率为3%~5%[1],据美国胃肠协会的估计发生率为1%左右[2],其病因较复杂,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常被诊断为慢性肠炎或肠易激综合征。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黏膜屏障功能不全与许多临床病症如继发感染、内毒素血症、系统性炎性反应综合征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密切相关。

对危重患者如能进行肠通透性监测,了解其肠黏膜屏障功能状况,将对减少此类临床病症并及早采取防治对策、降低病死率等有着重要作用。

已有报道[3]烧伤、休克、急性胰腺炎等情况可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变,但慢性腹泻是否存在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尚未见研究报道。

本研究对33例慢性腹泻患者和30名健康志愿者行结肠镜检查,并在镜下取回肠末端和回盲部黏膜各3块,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的形态结构,同时利用气相色谱糖分子探针法检测尿中的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了解慢性腹泻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以探讨慢性腹泻患者是否存在肠黏膜屏障损害。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慢性腹泻患者33例,其中男26例,女7例,年龄17~71岁,平均48.5岁,病程1个月~20年,平均18个月,肝胆胰脾B超、肝功能、大便常规和大便细菌培养均无异常,结肠镜检查示大肠黏膜正常者25例,轻微慢性直乙状结肠炎症8例。

健康志愿者为我院工作人员30名,其中男24名,女6名,年龄20~75岁,平均47.1岁,肝胆胰脾B 超、肝功能、大便常规和结肠镜检查均无异常。

两组在年龄、性别上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组织形态学检测
慢性腹泻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均行结肠镜检查,均能顺利插镜至回肠末端(约距回盲瓣20 cm),并在镜下取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回盲瓣附近2个皱襞内的升结肠、盲肠)黏膜各3块,标本用石蜡包埋后切片, 苏木精-伊红染色, 光镜下观察。

每块黏膜参照Chiu[4]分度标准计分,然后分别取回肠末端和回盲部黏膜的平均分值作统计。

1.2.2 肠黏膜通透性测定
慢性腹泻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行结肠镜检查前一天清晨空腹口服含乳果糖 2 g,甘露醇1 g的溶液10 ml,收集此后6 h尿液,记录总量,取20 ml加入10%甲醛作防腐处理后,于-20℃冷藏待检。

用气相色谱分析仪SP-3400(北京分析仪器厂)糖分子探针法测定尿中乳果糖和甘露醇的比值(L/M) 。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慢性腹泻患者光镜下可见回肠末端有绒毛顶端上皮细胞水肿、脱落,但与健康志愿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盲部可见被覆上皮细胞明显水肿、脱落和破溃,甚至被覆上皮细胞成片完全脱落,与健康志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腹泻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尿L/M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 讨论
慢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病因复杂,可由炎症、溃疡、肿瘤、细菌、原虫感染等所致,也可由肠功能紊乱,消化系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所致,病情迁延难愈,临床常规治疗效果往往不满意。

本组慢性腹泻患者临床常规检查排除肠道细菌、寄生虫感染、炎症性肠病和肿瘤等疾病,结肠镜检查示大肠黏膜大致正常25例,轻微慢性直乙状结肠炎症8例,临床常常诊断为肠道功能紊乱性腹泻。

肠道功能紊乱所致腹泻发病率较高,西方流行病学调查[5]约5%的自然人群可发生,但由于临床上对该类腹泻患者缺乏确切的病因证据,目前大多数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或功能性腹泻。

新近研究表明,肠黏膜屏障的损伤是肠道疾病发生的一个始动环节,是慢性腹泻病程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6]。

在与外界环境接触中,肠黏膜屏障功能具有阻止肠腔内有害物质如致病微生物、抗原和促炎因子进入血液循环的作用,从而维护人体健康。

肠黏膜屏障包括黏液、肠上皮细胞及其紧密连接、肠黏膜表面的分泌性免疫球蛋白和局部的细胞免疫,其中肠上皮细胞结构的完整是维持其屏障功能的形态学基础,因此,肠黏膜上皮细胞结构完整性的破坏是肠功能障碍发生的病理基础。

本研究表明慢性腹泻患者光镜下可见回肠末端有绒毛顶端上皮细胞水肿、脱落,但与健康志愿者无明显差异;回盲部可见被覆上皮细胞明显水肿、脱落和破溃,甚至被覆上皮细胞成片完全脱落,其组织形态学计分与健康志愿者有明显差异。

这结果提示,目前临床认为由肠道功能紊乱引起的慢性腹泻患者可能存在结肠黏膜屏障损害。

笔者认为,结肠的主要机能在于吸收水分,此类慢性腹泻患者回盲部黏膜行结肠镜检查时肉眼观察无明显异常,但光镜下观察可见被覆上皮细胞损伤,有水肿、脱落和破溃,甚至完全脱落,可能存在着肠黏膜屏障损害,导致水分吸收减少,丢失增加,造成粪质稀薄,引起慢性腹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