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探析

合集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

临床护理 ・
2 0 1 3 年 8 月 第 3 卷 第 1 6 期
急性 心肌梗死 心血管 内科治疗 护理 临床探析
邰红 妍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十四病室二 区, 湖南长沙 4 1 0 0 1 1
【 摘要 】 目的 探讨 心血 管内科治疗急性心梗 患者的临床护理疗 效。 方法 选取本 院 自2 0 0 9 年4 月 2 0 1 3 年5 月期 间 ,
Me a n wh i l e ,a c t i v e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a n d me t i c u l o u s c a r e me a s u r e s , i t c a n e f f e c t i v e l y p r e v e n t a n d r e d u c e c o mp l i c a t i o n s ,
o f a c u t e m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M e t hods 9 5 c a s e s wi t h a c u t e m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i n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me d i c a l d e p a r t me n t f r o m Ap r i l 2 0 0 9 t o Ma y 2 01 3 we r e s e l e c t e d a n d g i v e n a p p r o p r i a t e me d i c a t i o n s .C o u n t e d a n d a n ly a z e d t h e e f f e c t o f c l i n i c a l t r e a t me n t a n d c a r e .Re s u l t s Af t e r t h r o mb o l y t i c t h e r a p y a n d c l i n i c a l c a r e ,t h e 9 5 c a s e s o f a c u t e m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p a t i e n t s we r e c u r e d a n d d i s c h a r g e d , t h e r e h a d n o mo r t a l i t y a n d o t h e r c o mp l i c a t i o n s . Co nc l u s i on

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

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

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发表时间:2019-09-10T17:26:41.87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7期作者:孙秋露[导读] 在急性心肌梗塞病患中给予病患临床内科措施进行治疗,可有效缓解病患的临床症状,同时为避免影响治疗效果,医护人员需要给予病患有效的护理工作,从而可进一步保证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促进病患的康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医院新疆塔城额敏县834601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我院50例急性心肌梗塞病患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时的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病患5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给予病患相应的内科治疗,并探讨总结临床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本组50例病患经治疗后,显效27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体治疗有效率为88.4%;且病患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出现头痛、口干、过敏不良反应病患各1例,经对症治疗后消失。

结论:在急性心肌梗塞病患中给予病患临床内科措施进行治疗,可有效缓解病患的临床症状,同时为避免影响治疗效果,医护人员需要给予病患有效的护理工作,从而可进一步保证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促进病患的康复。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急性心肌梗塞;护理干预;不良反应引言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冠状动脉急性以及持续性的缺氧缺血所引起的心肌坏死,病患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持久且剧烈的胸骨后疼痛,硝酸酯类药物以及休息后无法完全缓解,同时病患还伴随着进行性心电图变化以及血清心肌酶活性的增高,并且还可导致病患出现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从而危及病患的生命安全,需要给予病患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还要给予病患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辅助治疗,以进一步保证治疗效果,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旨在研究分析对我院50例急性心肌梗塞病患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中的护理干预措施,现将具体情况做出如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病患5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病患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相关诊断标准,给予病患相应的内科治疗,其中病患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58~71岁,平均(64.5±6.5)岁;病患及其家属对此研究都是自愿加入并签署了相关同意书。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急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本研究旨在分析心血管内科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在患者选择及基线特征分析中发现,不同特征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存在差异。

治疗方案及药物选择是关键环节,个性化治疗方案能够提高疗效。

临床疗效评价显示,心血管内科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中起到重要作用,但需关注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预后评估结果显示,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影响。

综合分析表明,心血管内科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具有重要意义,但还需进一步研究完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研究将重点关注个体化治疗策略及预后评估的相关因素,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效果、患者选择、治疗方案、药物选择、临床疗效评价、并发症、不良反应、预后评估、作用、启示、未来研究、临床治疗。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肌梗死的一种严重类型,通常由冠状动脉的破裂导致血栓形成引起。

AMI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在世界范围内,AMI是造成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有数百万人因AMI导致的心衰、猝死等并发症而死亡。

对AMI的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心血管内科作为专门从事心血管疾病诊治的学科,在AMI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心脏康复等手段,心血管内科医生可以有效地帮助AMI患者恢复心脏功能,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治疗方案及药物选择的影响,评估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血管内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

通过对患者选择及基线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患者群体在治疗中的表现差异,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和坏死的疾病,是造成全球心血管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AMI 患者需要在心血管科接受及时的临床治疗,以减轻心肌损伤,提高存活率和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 AMI 患者在心血管内科进行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AMI 患者通常出现胸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和出汗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和心脏骤停。

除了临床症状外,心电图检查和血清肌钙蛋白等生化标志物的检测也是诊断AMI 的重要手段。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1. 紧急介入治疗AMI 患者需要在确诊后立即进行血管介入治疗(PCI)或溶栓治疗,以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减少心肌损伤。

PCI 能够迅速打开闭塞的血管,是 AMI 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存活率和预后。

2. 药物治疗AMI 患者还需要接受抗血小板、抗凝药物的治疗,以防止血栓形成,稳定病情。

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也常用于 AMI 患者的治疗,以减少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

3. 心肌损伤的监测和支持治疗在 AMI 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密切监测心肌损伤的程度,进行心功能评估,必要时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或植入心脏起搏器等治疗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三、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在心血管内科进行的临床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研究表明,及时的血管介入手术能够迅速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减少心肌损伤,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和其他药物的治疗也能够稳定病情,减少心肌负荷,改善心功能,对减轻心肌损伤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组织缺血坏死的严重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常见类型。

AMI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而且患者容易发生心力衰竭、致命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

AMI的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临床心血管内科的治疗效果对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影响巨大。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方面。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着重对AMI患者的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一、药物治疗1. 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是AMI患者的首选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波立细胞素、替格瑞洛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预防再梗死的发生。

临床研究表明,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显著降低AMI患者的再梗死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2. 抗凝药物抗凝药物主要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可以有效地抑制血液凝固,减少血栓形成,预防栓塞的发生。

在AMI的急性期内使用抗凝药物可以减少心肌损伤的范围,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3. β受体阻断剂β受体阻断剂是AMI患者长期治疗的重要药物,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

这类药物可以减缓心率、减轻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供氧,并且对心肌保护有一定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使用β受体阻断剂可以降低AMI患者的心肌梗死的再发作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二、介入治疗1.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AMI患者常规的治疗方法之一,包括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等。

这些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地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减小心肌梗死的范围,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肌供血。

临床研究表明,及时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以显著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三、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AMI患者,尤其是合并严重冠心病、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修复术等。

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效果。

方法:分析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共有30例患者参与到此次研究,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都为15人,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治疗,观察组的患者不仅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还采用尿激酶进行治疗。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都好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明显(P<0.05)。

结论:在进行急性心肌梗塞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治疗体会【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7-0114-02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类常见的病症,对老年患者产生极大的危害,对导致患者心室的舒张和收缩能力的减弱。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加,患者患有心力衰竭的几率会上升,这类病症的死亡率一直很高,而且心力衰竭病症的复发率也非常高,几乎30%的患者都会复发。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仅仅采用药物治疗或者仅仅采用手术治疗,效果都不是特别的明显。

如今,临床上开始研究一类新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力衰竭的症状。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通过分析我院收治的30例出现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进行分析,将这30例患者随机的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其中观察组有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8例,患者的年龄在60~8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5岁。

对照组有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8例,患者的年龄在65~82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8.2岁。

1.2 方法1.2.1准备工作由于心肌梗塞患者的病情非常的不稳定,而且患者的病情比较急,因此,患者在入院后,应该尽量的减少患者的活动量,患者平时应该在病房休息。

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心电图的测量,及时为患者充氧,在治疗前就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医护人员平时应该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提前将一些抢救的药物准备好,确保患者可以及时的接受治疗,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目的通过分析与探讨临床上治疗与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病患的方法,为临床治疗与护理这种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病患,随机分均分为综合组(37例)与常规组(37例),两组病患治疗方法相同,综合组病患予以综合护理,常规组病患予以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病患治疗护理效果。

结果经治疗和护理之后,所有病患的病情均有显著的改善,综合组病患焦虑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病患,综合组病患住院时间和复发率也均明显低于常规组病患。

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患,在治疗的同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明显,有助于缩短病患住院时间,加快病患病情的康复进程,降低疾病的复发率,改善病患的生活质量。

【關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内科疾病,由于病患冠状动脉持续性缺血缺氧造成心肌坏死[1]。

根据全球相关数据显示,世界上每年因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而死亡的人数超过1500万,而且近些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这种疾病容易引发一些并发症,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造成病患死亡,严重影响了病患的身体健康[2]。

通过行之有效的临床治疗与护理有助于降低病患的死亡率与复发率,我院对74例急性心肌梗死病患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结果发现予以综合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的效果令人更为满意,具体医学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病患,随机分均分为综合组(37例)与常规组(37例),综合组男性病患21例,女性病患16例,年龄分布在53-81岁之间,平均年龄(63.4±5.6)岁;常规组男性病患22例,女性病患15例,年龄分布在54-80岁之间,平均年龄(63.1±5.2)岁,。

常规组病患与综合组病患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情况的比较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上具有比较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探讨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探讨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探讨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共有100例患者参与到此次研究中。

结果缓解的患者有24例,部分缓解的患者有52例,治疗有效率为76%。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此类疾病的危害非常大,患者应该得到及时的治疗,采用强心剂、利尿剂等治疗,效果明显。

标签:急性心理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都是采用防止血栓形成的药物,再完善血小板的治疗,防止血小板发生聚集和粘着问题。

研究分析表明,有效的防止不良血管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防止患者的血管发生破裂的情况,可以维护患者的健康。

本次研究分析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的患者采用心血管内科治疗。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分析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共有100例患者参与到此次研究中,为了确诊患者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所有的患者都接受了造影检查,其中有62例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

1.2 方法在患者进行治疗前,对患者的疾病史进行分析,了解患者心肌梗死的等级,患者采用CT检查的方式,最后确定治疗方法。

采用扩冠,抗凝,营养心肌等等,比如心梗症状胸痛出现后,只要是心肌酶,心电图有相应改变,明确诊断后,应该立即给负荷量的拜阿司匹林和波立维,強化降脂。

患者都接受强心剂和利尿剂的治疗。

如果患者的病情非常严重,他们要及时的接受辛伐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每次使用40毫克的辛伐他汀,每天使用一次。

患者在夜晚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使用替罗非班。

患者在治疗中,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分析,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进行分析,分析患者心室舒张和收缩的变化,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合理的评估。

1.3 疗效评定标准在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中,采用《心血管疾病疗效评价方法》。

患者的ST段超过0.15 mV,患者的T波呈现直立为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并且患者的ST-T明显的改善,病情发展的速度在减缓为部分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任何缓解为无变化;患者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为恶化。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方法探究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方法探究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方法探究摘要:目的:文章主要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等额随机法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与研究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各54例,评判标准: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的92.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的22.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上将针对性护理运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不仅可以减轻症状,改善患者负面情绪,还能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助于患者康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针对性护理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AMI患者98例分成两组,每组49例。

对照组年龄38—80岁,平均(58.30±12.50)岁,其中19例为女性、30例为男性,发病部位:12例为后壁+下壁、6例为广泛前壁、12例为下壁、19例为前壁;观察组年龄39—82岁,平均(58.40±12.60)岁,其中20例为女性、29例为男性,发病部位:11例为后壁+下壁、5例为广泛前壁、13例为下壁、20例为前壁。

1.2方法1.2.1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心血管内科治疗,即运用4100IU低分子肝素钙(规格0.3mL∶3075AXaIU)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口服阿司匹林(规格100mg),100mg/d,连续治疗5—7d。

需要注意的是,溶栓治疗后30、60、120min后,对患者的心电图变化进行密切监测,对心肌酶肌红蛋白进行检测。

1.2.2护理方法。

(1)对照组。

行常规护理,即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监测,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基础教育等,并且为患者营造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

(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则行针对性护理,具体如下:①治疗前准备。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规范治疗的临床方法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规范治疗的临床方法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规范治疗的临床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心血管内科医生需要进行规范的临床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本文将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血管内科规范治疗的临床方法。

一、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和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而引起的。

患者常常出现胸痛、胸闷、恶心、呕吐、出冷汗等症状。

诊断急性心肌梗死需要通过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标志物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二、心血管内科规范治疗的临床方法1. 早期干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在症状发作后尽快到达医院接受治疗。

在急诊科,患者应立即进行血流再通治疗,包括溶栓治疗、血运重建以及介入治疗等,以减轻心肌缺血、改善心肌灌注。

2. 药物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尽早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等,以预防血栓形成。

还需要给予镇痛药、镇静药等,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焦虑。

3. 心脏康复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需要进行心脏康复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运动疗法、饮食调理等。

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等,运动疗法包括适量的有氧运动,饮食调理包括低脂、低盐等。

4. 并发症的处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常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

对于心律失常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行心脏去颤术等治疗。

对于心力衰竭和休克可使用利尿剂、正性肌力药物等进行治疗。

5. 术后康复对于接受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康复是十分重要的。

需要遵守医嘱,进行定期复查,按时服药,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控制饮食,做好心理疏导等。

三、注意事项1.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 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需要严格遵守医嘱,不可自行更改使用药物的剂量或频次。

3.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康复期间需要加强锻炼,但不可过量,以免造成心脏负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干预对于患者的存活和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期干预包括早期发现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尽早到医院就诊以及尽早进行治疗。

研究表明,早期干预能够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干预对于治疗效果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血管介入和外科手术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栓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抗心绞痛药物等。

研究表明,这些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血管介入是一种创伤小、迅速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以恢复梗死心肌的血流,减少缺血面积,改善心功能。

外科手术主要用于多支血管疾病和严重病情的患者,如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等。

这些治疗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心肌梗死后的康复也是非常重要的。

康复治疗主要包括合适的运动和药物治疗。

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患者的心功能,促进康复。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通过降低心脏的负荷和改善心功能来促进患者的康复。

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后的康复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死亡率和再梗死率,提高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取决于早期干预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康复治疗的落实。

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和综合护理,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治疗急性心梗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

方法选取本院自2009年4月~2013年5月期间,心血管内科收治过的急性心梗患者95例,对他们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并对其临床治疗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经过溶栓治疗和临床护理后,95例急性心梗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没有出现死亡和其他并发症。

结论在急性心梗患者的心血管内科治疗过程中,采用溶栓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显著,且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同时,对患者采取积极、专业、细致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预防和降低并发症的产生,提高患者的病愈率以及生存质量,确保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

标签:心血管内科;急性心梗;溶栓治疗;护理急性心肌梗死(AMI)主要指的是患者心脏由于冠状动脉的持续性、急性缺氧缺血而导致的一系列心肌坏死症状[1]。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突发性持续剧烈的心前区或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全身不适、低血压、胃肠道症状、休克等,部分患者伴有上腹部疼痛、神志障碍等,严重的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2]。

现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自2009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9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根据其相应的溶栓治疗和临床护理,对其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心血管内科自2009年4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5例。

患者的年龄为34~76岁,平均(58.7±4.2)岁;其中男61例,女34例。

心肌梗死部位中:前壁梗死37例,下壁梗死18例,广泛前壁梗死12例,下壁+后壁梗死28例。

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典型的心肌梗死性胸痛、胸闷。

1.2 方法1.2.1 溶栓治疗患者在使用溶栓药物之前,要即刻嚼服拜阿斯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J20080078)300mg,并在之后进行长期的口服,剂量为100mg/d。

采取皮下注射的方法给患者注射4000IU克赛(法国安万特制药公司,J20090094),并持续使用5~7d。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规范治疗的临床方法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规范治疗的临床方法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规范治疗的临床方法1. 引言1.1 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多由冠状动脉疾病引起。

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进而引起心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包括剧烈胸痛、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

及时诊断和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心脏急症,需要紧急救治。

在发病初期,患者可能只表现为胸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可能会加重,甚至出现致命的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不仅包括病理生理上的变化,还应考虑到临床表现和患者症状,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应急情况,在临床实践中需认真对待。

只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其定义,医护人员才能在紧急情况下迅速作出正确的处置,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

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1.2 心血管内科规范治疗的重要性心血管内科规范治疗的重要性体现在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及时、科学、全面的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

规范治疗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规范治疗还能够减少医疗事故和误诊误治的风险,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规范治疗还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规范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只有通过规范的治疗方法,患者才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提高生存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心血管内科规范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早期诊断与溶栓治疗早期诊断与溶栓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关键步骤。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尽早采取治疗措施,从而减少心肌梗死的损害。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规范治疗的临床方法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规范治疗的临床方法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规范治疗的临床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和坏死的病理过程。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规范治疗的临床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早期识别和诊断:
早期识别和诊断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关键。

通常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心
肌酶学指标和冠状动脉造影等进行综合判断,早期发现和诊断心肌梗死病情,为后续治疗
提供依据。

二、急性期治疗:
1.缓解疼痛:使用硝酸甘油、阿司匹林和吗啡等药物来缓解胸痛,减轻心肌的氧需。

2.抗血小板治疗:给予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减少血小板的凝集,预防血栓形
成。

3.抗凝治疗:使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来减少血栓的形成,防止再次梗死发生。

4.溶栓治疗:对于早期到达医院且无明确禁忌症的患者,可使用溶栓药物来溶解冠状
动脉内的血栓,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

5.紧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于患者病情较重或溶栓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进行紧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通过扩张狭窄血管或植入支架等措施来恢复血流。

三、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治疗:
1.二级预防治疗:在心肌梗死后的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应继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和他汀类药物等,以预防再次发生心肌梗死。

2.康复治疗:针对心肌梗死后的康复,可以进行心理辅导、饮食调理、体育锻炼、戒
烟戒酒等措施,促进心肌功能的恢复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治疗的关键在于迅速恢复心肌血流、降低心肌耗氧和保护残余心肌。

本文旨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临床治疗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需要结合药物治疗和一些特殊手段,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血栓溶解和抗栓治疗:用于迅速溶解血栓,恢复心肌血流。

常用的药物有尿激酶、阿司匹林、肝素等。

2. 缩血管药物:能够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肌缺血。

可选用硝酸酯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等。

3. β受体阻滞剂:有助于降低心率、降压、减轻心肌负荷。

常用的有美托洛尔、普萘洛尔等。

4. 镇痛剂和抗惊厥药物:常用的有吗啡、氯胺酮等,可缓解疼痛和抑制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肌惊厥。

5. 心脏再灌注治疗:通过急诊心脏血管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等方式,恢复冠状动脉血流,降低心肌损伤。

6. 心电生理治疗:包括心电图监测、心室颤动的除颤、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等。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迅速、有效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临床研究,及时、全面的临床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心脏酶学标志物指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后,心肌酶学标志物(如肌红蛋白、肌酸激酶等)的水平往往明显下降。

2. 血流动力学指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率和血压等指标通常会有所改善。

例如,β受体阻滞剂能够降低心率、降压,改善心肌血液供应。

3. 心电图改善指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治疗后,心电图往往会有所改善,降低心肌梗死的面积和程度。

4. 心室重构指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室重构是其预后的关键之一。

治疗后,心室重构的恢复往往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总体而言,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综合性的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减轻心肌损伤和死亡率。

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别是高危患者,应当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全面治疗,以恢复心肌血流,缓解症状,减轻心肌损伤。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心血管内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方法。

方法:从笔者所在医院抽取2015年8月-2016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按照入院就诊顺序将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上尿激酶溶栓治疗,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规治疗配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临床疗效显著,改善患者生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在心内科,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此种疾病常发生突然,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患者一旦发生此病,常会出现心力衰竭、低血压、心律失常、休克等症状,而且还有可能出现神智障碍[1-2]。

笔者所在医院抽取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有效治疗方法,对患者使用常规治疗配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2例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为老年患者,按照入院就诊顺序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

治疗组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61~78岁,平均(72.5±12.6)岁;12例广泛前壁梗死,8例前壁梗死,4例下壁梗死,2例下壁加后壁梗死。

对照组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63~76岁,平均(70.4±10.8)岁;10广泛前壁梗死,7例前壁梗死,6例下壁梗死,3例下壁加后壁梗死。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常规治疗药物如下:低分子肝素钙、肠溶阿司匹林及受体阻滞剂等。

探究心肌梗死采用心内科治疗临床分析

探究心肌梗死采用心内科治疗临床分析

探究心肌梗死采用心内科治疗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心内科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间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根据分为对照组(46例,氯吡格雷)与观察组(46例,替格瑞洛),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疗效、相关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心内科在心肌梗死治疗中,替格瑞洛治疗中,对患者症状缓解更有效,且用药安全性更高,值得借鉴与推广。

关键词:心肌梗死;替格瑞洛;不良事件心内科住院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直接威胁。

且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大,生活作息的不规律、休息时间的减少等,都增加了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1]。

心肌梗死发生后,需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而目前在心肌梗死治疗中,药物治疗是主要方法之一,而选择合适的用药类型,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

基于此,本次对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本院心内科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观察不同药物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92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中,男:女=25:21,年龄52~81(66.13±2.93)岁;观察组中,男:女=24:22,年龄53~83(66.76±2.88)岁。

纳入标准:①认知功能正常;②经检查确诊为心肌梗死;②发病至入院时间<12h;③患者及家属知情且同意。

排除标准:①有颅内出血史者;②伴严重肝功能障碍者;③研究用药禁忌证者;④无自主生活能力者;⑤中途退出者。

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初始剂量300mg的氯吡格雷口服,后调整为75mg/次,1次/d。

观察组初始剂量180mg的替格瑞洛口服,后调整为90mg/次,2次/d。

两组均治疗12周。

1.3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疗效,显效:治疗后12周内心绞痛无发作,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治疗后偶然有胸闷胸痛症状,但胸痛程度不剧烈、发作不频繁,对日常活动无影响,无需诊治,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效:治疗后较治疗前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血管内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的治疗策略和技术。

1. 药物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药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包括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等药物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并改善心肌收缩功能。

镁剂的应用也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2. 冠脉介入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尽早进行冠脉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地恢复冠脉血流,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预后。

PCI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3. 心脏康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应进行心脏康复治疗。

包括体育锻炼、心理护理、生活方式干预等,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和心血管健康状况。

1. 个体化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复杂多样,因此治疗应该是个体化的。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合并症等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多学科协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协作。

心血管内科医生应与心脏外科医生、心理医生、营养师等专业人员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全面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 预防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因此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时处理并发症,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1. 冠脉介入治疗技术: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冠脉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使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管再通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 介入治疗器械的改进:随着心血管内科器械技术的不断改进,例如药物洗脱支架和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应用,使得介入治疗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更加安全和有效。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方法等相关内容。

方法:选取我们医院2018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相对应的分析和研究,列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个组平均各有20例患者,其中针对观察组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方法是注射用尿激酶,对照组所采取的治疗方法是常规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经过相应的治疗,针对两组患者所呈现出的治疗效果,进行相对应的分析和对比。

结果:通过分析和研究,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两组患者经过相对应的治疗之后,在观察组中,有19例患者呈现出有效,1例无效,其总有效率达到了95%,对照组患者中有17例为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5%。

由此可以进一步证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要比对照组有十分显著的提升,两者之间的比较差异显著,有相应的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有效结合具体情况采取尿激酶实施相对应的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生存质量提升,改善其生命体征情况,进一步提升其治疗总有效率,这种方法有着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实践中有效应用和大力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尿激酶;治疗效果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心血管内科中比较常见,对治疗的要求比较高,一旦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导致患者出现死亡。

心血管内综合性治疗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状况的手段之一,积极有效的治疗将促进患者健康的恢复。

我院针对2018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研究,实施心血管内科综合性治疗后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现将情况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们医院2018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相对应的分析和研究,列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个组平均各有20例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研究【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运用心血管内科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

方法:择取我院在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2组,命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且每组42例。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心功能转化状况进行观察和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运用心血管内科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效果引言在近几年的临床工作中,基础性疾病的覆盖面积不断扩大,使得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率相对提高。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多是因个体的冠状动脉发生了血栓,从而使得其存在堵塞或者狭窄现象所致[1]。

如果没有及时对这种状况进行干预,患者不仅会出现心肌缺血的现象,随着堵塞时间的延长,还可能会出现血管破裂等不良事件,这些将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较大的威胁,且治疗难度较大[2]。

在以往,心血管内科采取的干预措施并不能有效地保证治疗效果,不符合现代医疗条件下患者的具体需求。

基于此,我院结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具体状况,就心血管内科的不同治疗方案与效果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2组,命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且每组42例。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24~72岁,平均年龄(46.29±4.32)岁。

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25~73岁,平均年龄(46.83±4.72)岁。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3];(2)患者无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缺失;(3)患者以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签署同意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5统 计 学 方 法
先天性 缺牙发 病 的原因 , 现阶段 临床上 并没有 统一 的结 论 , 由于发 病原 因构成复 杂, 多由多种 阏素作用导致。大量研究证 明 , 口腔修 复治疗 最佳年龄 在青 少年时期 , 而 且 保持长达 l 一 2 年 的治疗 , 及早治疗 , 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口腔修复的治疗方法是对患者牙周 与颞下 颌关 节进行矫 正治疗 , 按 照人体 生理特 点, 应用 人工 的方法制作修复体 , 应用 于人体 口腔与面部中 , 通 过对畸形 矫治与复 位 , 实 现} ≥ 疗的效果 [ 。 本次研究 中, 口腔修复总有 效率 为 9 4 %, 不 良反应 发生率 为 4 %, 并发症 发生 率为 2 %, 咀嚼 功能与语 言功 能与治疗 前对 比, 明显优 于治疗前 。可见 , 口腔修 复治疗 的方 法, 能有效改善患者 牙齿生 长 , 促进 咀嚼功能 与语 言功能恢 复 , 提 高患 者生活 质量。患 有j 天性缺牙的患者多存在面部发育问题 , 应用 口腔修复的方法 在治疗患 者牙齿 同时, 还 T 以有效改善患者心理与精神方面的状态 。总之 , 应用 口腔修 复治疗 , 能提高 患者临 床{ 疗效果 , 减少并发症 与不 良反应的发生 , 改善患者 咀嚼功能与语 言功能 , 治疗时 , 医 疗 八员 要结合患者其他病情 , 制定最 佳的治疗 方案 , 使治疗效果得 到最大 的提高。
2 0 1 5年 第 2期
【 关键词 1 先天性缺牙 ; 口腔修复治疗 ; 咀嚼功能 【 中图分类号 】 R 7 8 3 . 4 【 文献标识 码】 B
临床上把先天性缺牙分 为少数 牙 、 多数 牙与全 部牙 齿先天 性缺失 三 三 类。先 天性缺 牙属于临床牙科较为常见 的疾病 , 多指 牙齿 的数 目和 发 育出现异 常 , 多发部位 于上 、 下 颌第二前磨牙与上颌侧切牙 l 。本次研究中 , 随机选 择 2 0 1 3年 1 月至 2 0 1 4年 1 1 月我 院收治的 5 0例先天性缺 牙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 对5 O例患者应用了 口腔修复 的治疗方 法后, 临床治疗效 果显著 , 现将研究结果 报道如下。
1 . 3观察指 标
3 ‘ 论
观察患者 临床治疗效果 , 临床出现的不 良反应及并发症 , 观察 患者治疗 后语言功 能 与 咀嚼功能 改善情况。 1 . 4 疗效判 断标准 通过 以下标 准判断患者的临床治疗 效果 。 完 全符合 即为治 愈 , 满 足 5点即为 显效 , 满足 3点 以下 即为无效 : 】 . 4 . 1 患者第 一横 牙和中性牙合的关系 已经基本接近 , 建立 中性牙合关 系; 1 . 4 . 2患者牙覆 盖 与覆牙合是否处于常态 : 1 . 4 . 3观察患 者牙合关 系是否处于稳定 的状态 , 患者语亩功能与 咀嚼功 能是否 已经 恢复正常 ; 1 . 4 . 4患者是否感觉舒适 , 牙齿修复体是否美 观; 1 . 4 . 5经 x线 检蠢 , 患者牙根 是否有根尖吸收的现象 ; 1 . 4 . 6治疗后 3 个 月进行 随访 , 患者症状是否 复发 。
学杂志, 2 0 1 1 , 7 ( 3) : 3 2 1 : 3 2 2 .
采用 S P S S 1 7 . 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 以卡方检 验计数 资料 , 以 P<0 . 0 5检验差 异明显 , 具 有统计学意义 。 2结果 2 . 1口腔修 复治 愈 3 0例 , 有效 l 7例 , 无效 3例, 治疗 总有效率为 9 4 % 。不 良反应 出 现 2例 , 不 良反应发生率为 4 %, 并发症发生 1 例, 不 良反应发生率为 2 %, 见表 1 。
1资料 和 方 法 1 . 1 一般 资料 随机选择 2 0 1 3 年1 月至 2 0 1 4年 1 1 月我院收 治的 5 0例先天性 缺牙 的患者作 为研 究对 象 , 其 中男性 3 2例 , 女性 l 8例 ; 患者年龄 1 8 — 5 O岁 , 平均年龄( 2 9 . 2± 5 . 8 ) 岁; 有8
2 . 2 咀 嚼功能与 语言 功能与治 疗前对比, 明 显优于 治疗前, 见塞2 。
表2 : 5 0 例患者 咀嚼功 能与语 言功能恢 复情况对比(X± s / 分)

治 治

例是安氏 Ⅲ类 , 有 1 9例是安氏 Ⅱ类 , 有2 3例是例安 氏 I 类; 缺失 1 颗牙有 2 0例 , 缺失2 颗牙有 1 8 例, 缺失 3颗牙有 7例 , 缺失 4颗牙及 以上有 5例 。本 次研究所 选 5 0例患者 均符合我 国相应诊断标准 。 1 . 2治疗方法 5 0例患 者均应用 口腔修复治疗 , 具体 治疗方法 为 : 为 患者做 全面 口腔检查 , 准 确评 估患者症状 , 根据患者牙 龄缺 失的情况 , 应用标 准直 丝弓与 方丝 弓等技术 进行矫 治 , 使 患者牙齿整 齐度得到保证 。对患者错 位和 扭转 、 倾斜 的牙齿进 行矫 正。应用 链状橡 皮 圈对 缺牙 间隙进行关闭处理 , 调整患者牙合关系与上下颌 弓形 的形 态 , 尽量 使上 中下线 保持一致 。为患者治疗 后对患者牙缺失 间隙进 行修复治疗 l 。
【 文i : 编号】 1 0 0 4— 4 9 4 9 ( 2 0 1 5 ) 0 2— 0 1 5 6— 0 2

查! !
5 0 4 7 / 9 4
星耋 堕 煎堡!
2 / 4

1 / 2
仍数( n ) 治疗总有效率 ( n / %)不 良反应发生率 ( n / %) 并发生发生率( n / %)
参考文献
[ 1 候杰. 与先天 性缺 牙相关 的综合 征及 口腔修 复 治疗 [ J ] . 中国 医药指 南 , 2 0 1 3 , 5
( 1 3 ) : 1 3 4—1 3 5 .
[ 2 冯海兰. 先天性缺 牙的口腔修 复治疗 Ⅱ. 先天性缺 牙的临床表 现[ J ] . 中华 口腔 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