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弋阳县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安塞腰鼓》拓展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和反思(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概。

〔重点〕2、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言语,并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

〔重点〕3、品味文章意蕴内涵,发表自己的见解。

〔难点〕(感情态度价值观)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通篇文章,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

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

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概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

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X接一个X,不让人有半分喘息的时机。

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本文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概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但文中更多的是重在写意。

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会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课文有关生命和力量的主旨以及对舞蹈动作、声音的描写,学生理解有肯定难度,让学生读出气概即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课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课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课文安塞腰鼓作者:刘成章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好一个安塞腰鼓!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好一个安塞腰鼓!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撼你,烧灼你,威逼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七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学范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学范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学范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安塞腰鼓》教学范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文气势恢宏、词语简洁有力、句式铿锵激越的特点。

感受本文所激发的生命律动的激情。

2、过程和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朗读品味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感受安塞腰鼓。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本文用简洁有力的词语、铿锵激越的句式表达恢弘的气势。

难点:理解课文的主旨。

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教学手段多媒体powerpoint教学课一课时教学步骤课前播放背景音乐《黄土高坡》)进入上课时间。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有奔腾的黄河,有酱色的黄土,有火红的高粱,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今天,就让我们用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动文字踏上黄土高原,踏上这片曾孕育出横扫六合的秦朝、大一统的汉朝、号称"唐帝国"的唐朝的神奇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赛腰鼓。

(放幻灯片)(本课导入的设计,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内容。

(幻灯片)1、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时间7分59秒)(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

)2、指导学生诵读要求:读准节奏、重音、停顿、升降等。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

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

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3、学生自主诵读完成下面的问题(放幻灯片)用"好一个---------------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答案如下:"壮阔"、"豪放"、"火烈"、"有力"、"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安塞腰鼓》。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提高学生对安塞腰鼓的形象感知和文化认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安塞腰鼓》;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难点:学会生字词;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提高学生对安塞腰鼓的形象感知和文化认知。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安塞腰鼓》。

2. 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安塞腰鼓》,导入新课。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教师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效果。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解释词义,让学生口头运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4.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和魅力。

(2)学生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

5. 观察图片、视频(1)教师展示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观察,结合课文内容,提高对安塞腰鼓的形象感知和文化认知。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安塞腰鼓相关的拓展学习。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安塞腰鼓》。

2. 运用本节课所学生字词,写一篇关于安塞腰鼓的小短文。

3. 观察身边的传统文化,写一篇关于传统文化的小作文。

《安塞腰鼓》(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1

《安塞腰鼓》(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1

《安塞腰鼓》(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题:《安塞腰鼓》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培养捕捉关键词的能力,品味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2)、过程与方法:教师启发,小组合作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体会文章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恢弘的气势,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大量运用排比的作用以及某些关键句子的含义。

使用媒体:多媒体板书设计:安塞腰鼓刘成章贫瘠束缚挣脱希望羁绊冲破困倦闭塞撞开复生西北的历史西北的未来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1、(多媒体出示“课前导航”)师:今天我们航行的目的地是哪里呢?请同学们观看录像。

(播放录象)学生观看录像后,先和同组交流,然后在谈深刻印象。

2、师引入,板书课题3、师出示语文新视窗的幻灯片:“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面貌的象征,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

“安塞腰鼓”是集舞蹈、武术、体操、民歌、打击乐、吹奏乐等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一经舞动,撼天震地,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黄土高原人民豪放、乐观的性格和憨厚、朴实的民风。

而作者刘成章出生于陕西省延安市,他生于黄土地,长于黄土地,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所以能写出这样壮丽的景象。

学生读语文新视窗的内容,了解有关安塞腰鼓的知识。

4、预习检测:学生读幻灯片的字词,积累字词。

亢奋蓦然羁绊冗杂烧灼恬静晦暗戛然而止二、产生问题: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注意字音,把握文章的感情;(2)、听完课文后,你有何感受,课文哪些句子和段落让你产生这样的感受。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课文,且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总结学生回答的情况后出示:①、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②、如何理解“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③、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④、阅读7-----12自然段,从文段中找出你最欣赏的内容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叙述出来。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安塞腰鼓》。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了解安塞腰鼓的背景知识,如地理、历史和文化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图像、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对民族文化的尊重。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3)培养学生对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的重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安塞腰鼓》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理解。

3. 安塞腰鼓的背景知识介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安塞腰鼓》。

(2)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学生能够了解安塞腰鼓的背景知识,如地理、历史和文化等。

2. 教学难点:(1)安塞腰鼓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解释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展示安塞腰鼓的图像或播放安塞腰鼓的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他们对安塞腰鼓的了解和印象。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课文《安塞腰鼓》,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3. 课文理解:(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找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和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解释和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意义,解释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学生回家后进行课文《安塞腰鼓》的背诵。

(2)学生选择一个关键词语或句子,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和表达,并写在作业本上。

2. 评价:(1)教师在课堂上检查学生的课文背诵情况,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表现。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 2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 2新人教版

安塞腰鼓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赏析课文美点,体味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学习反复、排比手法的运用。

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

一、复习导入1.请学生朗读文章片段,检查朗读情况。

2.师生齐声诵读全文。

二、精读赏析,体会意蕴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请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使用排比和反复的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2.学生诵读所勾画的语句。

3.男女生分组,比赛诵读所勾画的语句,仔细品味。

示例:第9-11自然段中“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这个语段运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学生根据范例分组品味语句,相互交流,教师参与指导。

对共性的问题,全班讨论,教师给予点拨和补充,达到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效果。

4.请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片段,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5.学生分组品读,组内讨论:(1)就课文的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用“______好,好在_________”这样的句式简要评述文章美点。

(2)学生反馈,教师引导归纳如:①词语方面“‘茂腾腾’好,好在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

”②句式方面“短句的运用好,好在营造了激越的气氛。

③修辞方面“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手法好,好在增强了气势,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④结构方面“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反复咏叹好,好在使文章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

”三、拓展延伸,迁移巩固学习课文,使用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短句,进行合理的想像,描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200字左右,并把它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内容小结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腰鼓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地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

2.方法归纳文章用语激昂、酣畅淋漓、大气磅礴,让人激情澎湃。

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笔力,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歌之、颂之,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安塞腰鼓(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6

安塞腰鼓(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6

安塞腰鼓(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理解安塞腰鼓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西北人民伟大、雄浑、激昂、粗犷的性格。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①朗读的训练②文章语言美的体现:a、比喻、排比、反复修辞手法的使用。

b、丰富想象。

2.难点:a、文章主旨的把握三、预习:字、词掌握:→(训练学生查字典,理解词语的能力)骤雨:zhòu晦暗:huì在文章中的意思为“迷惘、糊涂”。

冗杂:rǒng复杂辐射:fú恬静:tián安静羁绊:jī bàn烧灼:zhuó亢奋:kàng极度兴奋。

闭塞:sè磅礴:páng bó形容气势盛大。

戛然而止:jiá声音突然中止。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事物好到了极点。

四、关于“安塞腰鼓”介绍: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

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欲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

五、课本解读: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文章中安塞腰鼓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力与生命的象征。

文章用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昂的鼓点来表现出激昂的生命那磅礴的力量。

文章采用了大量地排比,反复排比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增强语言的气势和力量;在句式上采用了大量短句,使语言铿锵有力。

《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六、教学步骤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再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①找出文章中对安塞腰鼓对黄土高原赞美的语词,表达了作者何种感情?(如,“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的热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使人叹为观止。

七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创作,如写一篇关于安塞腰鼓的作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在此基础上,针对本章节《安塞腰鼓》的教学,学生具备以下特点:
1.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但部分学生对文本深层含义的挖掘和把握仍有困难。
2.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需要教师引导,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它பைடு நூலகம்分别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课堂讲解:针对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设计意图: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子赏析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教案(通用6篇)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教案(通用6篇)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教案(通用6篇)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篇1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1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12—16自然段。

3、探究,品味,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壮阔的场面、沉重的响声、有力的搏击、变幻的舞姿。

4、这是一篇诗化的,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朗读”为主,在朗读中感受气势,在品读赏析中感受语言之美,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

教育方面: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感知安塞腰鼓火烈的舞蹈场面,通过朗读表达赞美之情。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材分析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

这是一首歌颂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这篇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是一种完美的统一。

文章多用短句表现内容,铿锵激昂,又运用大量的排比句,渲染了一种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快速的节奏,让人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

这种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这篇散文描写的是以黄土高原为广阔背景的一场舞蹈,舞蹈者——“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就象那片高粱”,用打腰鼓来宣泄激昂的生命和羁止不住的力量。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安塞腰鼓》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中小学教程网找到课文的朗读录音学习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安塞腰鼓》,使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表演形式及其在民间艺术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以及合作、创新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热情、粗犷、豪迈,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重点:1. 掌握生字词,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表演形式及其在民间艺术中的地位。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安塞腰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1. 理解安塞腰鼓表演场景的描绘,感受其热情、粗犷、豪迈的艺术魅力。

2.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创意表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民间艺术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安塞腰鼓表演场景的感悟。

2. 学生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

四、朗读感悟(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热情、粗犷、豪迈。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朗读感悟。

五、创意表演(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创意表演,可以选择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演绎。

2. 学生展示表演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教学延伸:1. 学生课后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发展现状,下节课分享。

2. 学生尝试创作关于安塞腰鼓的诗歌或短文,培养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和喜爱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

六、深入学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注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安塞腰鼓》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文化内涵;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子赏析。

3.体会安塞腰鼓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而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1。

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韵律和气势。

2.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学法指导】1.让学生查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及重点句子的含义。

2.学习方法:自由朗读、合作释疑法、质疑交流。

自主学习(教师寄语:态度决定行动,相信你已准备好了)一、搜集有关安塞腰鼓的知识,看谁搜集的多。

二、整体感知课文(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1、学生自由朗读并扫除生字障碍,自主体验,自主鉴赏。

注音、晦暗羁绊蓦然冗杂亢奋戛然而止磅礴解释:晦暗羁绊蓦然冗杂戛然而止亢奋叹为观止2•试用“这是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词句。

三•研读课文(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1、理结构说明:文章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止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且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试找出起止段落,找出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它每出现一次,又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请用“好在……,你看(听)……”句式叙述。

如:好在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2•思考问题划出文中明确揭示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一句话,从句式特点及思想内涵两方面品评这句话。

四•赏析课文(教师寄语:文中有许多美点,相信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课安塞腰鼓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与“腰鼓”有关文档共19张)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课安塞腰鼓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与“腰鼓”有关文档共19张)

第6页,共19页。
第7页,共19页。
朗读指导
• (1)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那么, 《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我们应该读呢?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 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 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 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 速稍慢。
第8页,共19页。
研读文本
回首页
第10页,共19页。
研读文本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
么要听到这样的鸡啼?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 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
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寂静,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
为什么要听到这样的鸡啼?
第14页,共19页。
梳理课文
表演前(宁静)
安塞腰鼓
表演中(亢奋)
表演后(寂静)
神情沉稳而安静
释放出磅礴的力量
民族魂
出奇的静
第15页,共19页。
小结
•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 快,语句铿锵,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 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 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 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也赞美陕北高 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
第1页,共19页。
情景导入
腰鼓欣赏 腰鼓视赏 字词积累 配景朗读 自由朗读
第2页,共19页。
研读文本 品析语言
主旨小结 拓展延伸 创新作业
情景导入
• 俗语说:“一方 山水养一方人, 一方山水有一方 风情。”产生于 黄土高原上的安 塞腰鼓,粗犷、 雄浑、动力十足。 今天我们就一起 跨越时空,走进 黄土高原,走近 安塞腰鼓,去感 受一下它的风采 和魅力。 。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安塞腰鼓》。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共同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安塞腰鼓》。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安塞腰鼓》的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3. 教学PPT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安塞腰鼓的音乐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安塞腰鼓》。

(2)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重音。

3. 理解课文:(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探究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运用相关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练习。

(2)教师批改学生作文,给予反馈和指导。

(2)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7. 布置作业:(1)学生背诵课文《安塞腰鼓》。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和音乐,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氛围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塞腰鼓一、作者简介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

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我读刘成章》(刘锡庆)和成章从未谋面,只有不多的书信往来。

作品倒是读过一些。

他是很“大器”的。

其笔下的“散文”本身确有大气象、大境界──像是苍苍茫茫的黄土高原;像是旋风、骤雨般的安塞腰鼓!这里,我来略“读”其人其文。

刘成章“出道”很早:还在上高一时,他的一束新诗(共九首)就被选入了省青年作者的“诗选”之中──就这样,他戴着“诗人”的桂冠而初涉文坛。

以后他又由“诗人”变为“词人”,迷上了歌词写作;再后来他成了专业剧作者。

他转向写“散文”乃是“新时期”以后的事,都到了1982年(此时他已满45岁),正所谓“人到中年”了,他却开始“中年变法”:从此“专写散文”了!他这种自“诗”起步,而“歌词”,而“戏剧”,最后落脚于“散文”的创作轨迹,铸就和成全了他。

他后来曾说:一个人的“突出才华”到底在哪儿?常常连自己都认识不清。

没法子,只好多“尝试”几种艺术形式(尝试的过程就是认识和发现的过程),才能最后摸清自己艺术“细胞”之所在。

他在“尝试”了上述多种艺术形式之后说:“看来,我更适宜于搞散文创作。

”“不过,我从前写诗、写歌词、写剧本的功夫,也没有白费,它们在散文中全都派上了用场。

”这话是真的。

他后写的“散文”的确是从他原先的诗、词、戏的精神沃野上茂腾腾地“再生”起来的──不是外在表象的“照搬”,而是内在神髓的“化用”。

它给他所写的“散文”带来了一股生机和新意!他写得最多、最好的一类散文是所谓“风情──神韵散文”。

最早发表的《转九曲》,虽鼓舞、激励过他,使其跨出了“中年变法”的关键一步;但回头去看它不无遗憾:这不仅指其中一些“人物”(如叶叶、大背头、巧媳妇等)有“编织”痕迹,似有意为之;而且篇末点睛处还让人读出了“杨朔味儿”,落入窠臼,说明它在艺术上还未能全然自立。

照我自忖:他在1985年(被文艺界称为“观念年”)大开悟性,艺术感觉陡然开窍,《老黄风记》《高跟鞋,响过绥德街头》等已颇见精彩。

你瞧《老黄风记》,写得多棒!它还在山那边呢(少说也有十来里吧),还没刮过来,可它的“威势”却已让人感到了。

它一来,你再瞅吧:“大片大片的庄稼,倒伏于地。

飞鸟撞死在山岩上。

鸡飞狗跳墙。

”天呢?成吨成吨的土和沙,扬得四处都是。

天空登时晦暗起来,太阳“变得就像泡在浑黄河水里的一只破盆儿”。

人呢?“像被一只巨手搡着,站不住,走不稳,身不由己,五脏六腑都被摇乱,像鸡蛋乱了黄儿。

”陕北刮的这“老黄风”──又叫“黑小子风”“儿马风”“叫驴风”──这特有的“雄性之风”,真让“章娃”这支笔给写“绝”了!写“风”当然也是为了写“人”,写人的“精神”。

当老黄风肆虐横行、狂奔乱跑、不可一世时,你再看那些汉子、婆姨们,他们却是那么镇定自若、处变不惊、谈笑风生!这才是内外相符、表里相映的真正的“陕北魂魄”!看罢此文当知:陕北这方宝地,其“自然环境”是雄浑刚健、野性大气的;其“人文精神”更是乐观幽默、豪气勃发的。

此文的结尾:“它不像沤烂了的红袖章吗?”真可谓“神来之笔”矣!《高跟鞋,响过绥德街头》,写最古老的陕北小城,在而今却现出最现代的一道靓丽风景。

写“地域风情”而能点染出“时代特色”,此文可谓著例。

这之后,1986年的《安塞腰鼓》使他此类散文又跃上一个新高度。

《安塞腰鼓》的气魄是震撼人的。

如果说贾平凹的《秦腔》是他从“秦腔”里发现并写出了秦人的精神“表征”的话,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即是他从“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中发现并攫出了陕北人的元气和神魂!《安塞腰鼓》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这之后,他在1988年所写的《山峁》一文把这种诗性笔墨又推进一步──它简直就是一首意韵优美的散文诗。

《山峁》在颂赞陕北地貌、风情的同时,把山川和人物,传说和现实有机地统一并结合了起来。

读罢《山峁》掩卷而思,恍然有悟:原来山峁的高大奇伟,恰在于它是一颗质朴而高贵的灵魂所幻化!1994年他又写出了堪称此类散文压卷之作的《扛椽树》,使这种“风情──神韵散文”在当代散文史上领异标新、大放光芒。

这篇作品的气魄之大、境界之高,依我的陋见确系前无古人!“扛椽树”,实为一种陕北柳。

但柳而不媚,蓬勃向上,每根枝条皆可做椽,每棵树可砍六七十根,“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

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献累加起来,每棵树都是一片森林!显然,这是瘠薄土地上的悲壮的奉献!刘成章发现了“扛椽树”,同时也就发现了自己。

他写这柳孤寂地等待了千万年,“太平洋水深万丈,不及此柳等我情!”及至相见,作者以大泼墨、大写意的笔法,自由挥洒,淋漓酣畅,尽情尽兴。

《扛椽树》的精神解放度、心灵自由度、文笔洒脱度都是一流的。

“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这地方”──就“写陕北”来说,怕谁也写不过刘成章了。

他写陕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

这就攫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不仅《老黄风记》《安塞腰鼓》《山峁》和《扛椽树》等是真正的“艺术散文”,令人读之难忘;即或像《米脂赋》《陕北剪纸》《望秦俑》和《黄土写意》等随心走笔的短章散作,在艺术上亦可聊备一格。

我想,只此陕北“风情──神韵散文”的大获成功,“章娃”即可无悔无怨矣!更何况他还写有一些袒露自我的抒情散文。

不过,这类作品数量并不算多,影响也不如上述那类作品大。

其中《老虎鞋》写得最早,是写自己刚刚出生在过“满月”时第一次穿上“老虎鞋”的故事。

叙述“主体”当时是那样地小,故事纯系后来“听说”且在“转述”时费尽心力,但读起来仍感到虚而不实;“同妈妈”(刘志丹的夫人同桂荣)的特意突出,对“我”的主体地位也是一种削弱。

比较起来继后的《压轿》就好得多了:它写的是“我”六七岁时的一段旧事──因跟着改嫁的母亲到了新家而失去了作为男孩“压轿”的权利。

在情绪遭压抑、心灵受伤害的痛苦关口,一个比“我”大十岁名叫秦娟的姑娘许下愿来:她结婚时保证请“我”去压轿。

其后果然如约,救治了“我”的一桩心病。

《压轿》在“文体”上无可挑剔──还可以包括《老虎鞋》《我们像珠珠蛋蛋的时候》等,它们都带有某种“自传性”和“儿童性”(适宜儿童、少年阅读),我看这些记写“童年旧事”的篇什不妨以“自传散文”视之。

再拓宽一点说,我觉得《三只雏鸟》似亦可算在里面:它写他的三个孩子,是“俯视”,骨肉亲情,尽在其中。

再拓宽点说,《在古老的土地上》似亦可包容在内。

它是写“我”和“母亲”生死相依、密不可分的关系的,用“仰视”,实乃一篇动情的“母亲颂”!上述这些散文,再算上《草色呐喊连绵的鲜碧》《我似云雾山峰》《火葫芦》《洗衣的感觉》《域外亲情》等,在表现深层而真实的“自我”方面──从艺术上看,实在是并不那么“到位”的。

他倒是有一些很深刻的认识,如他曾说:(写散文应)“勿忘我”;“哪章得‘我’哪章新”!从写出独属于“我”的东西(比如那些陕北“风情──神韵散文”)这一点说,他是做到了;从强化“自我”意识、表现“主体”深层人性这一点说,他却又做得并不很够。

这有些奇怪。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怕有两点:一是其思想深处恐存有“大我”和“小我”的矛盾(像他这样受“十七年”教育出来的人大多如此),其往往对“小我”取回避、淡化态度;二是他自己的身世、经历及其心理都较复杂,有一些还颇为“难说”。

其实,这都不是问题。

如能以“说真话”“写真相”的勇气捅开那层窗户纸的话,他那独特的“自我”心灵反而更能深刻地映照这时代的现实生活,它反倒可能是卓尔不群的。

天赐良机,莫失莫弃!他当然也还有一些别的散文,有的还很精彩,如《记小猫》《野物启示》《壶口瀑布》《去看好婆姨》等,这里就无须多说了。

(摘自1999年10月5日《文艺报》)三、《安塞腰鼓》赏析(金梅)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

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

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

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融,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

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

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

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这一篇,与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说,乔良的作品,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的把握,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则是把它对象化和具体化。

读者能把两篇作品一并阅读,相互比照,必将更深切地体察到我们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现。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四、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厚夫)《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最早发表于1986年10月3日的《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后被选入多家散文选本;1996年收入由工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羊想云彩》(此散文集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

目前,又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

陕北高原是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地:秦始皇时期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守陕北,筑长城,修直道,防止匈奴内侵;北宋时期韩琦、范仲淹、沈括等一代武将、文臣来到陕北,领导过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战争;而明朝时期九镇之一的“延绥镇”长城,几乎承担了明朝中、后期北方边境的一半以上的防务。

可以这样说,“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