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合集下载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基础知识(1)时间:1978年底。

(2)内容:①思想上: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拓展提升如何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考点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知识(1)开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村民率先开始实行了“包产到户”这种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主要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将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家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

(3)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生产的发展。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明了什么?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进行改革,及时调整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促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考点3: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基础知识(1)建立:1980年,我国首先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经济特区。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2)发展:后来我国又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3)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4)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有利于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

请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请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请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何理解请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1月25日至12月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确定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和基本原则;就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就实行“四项基本原则”作出要求;就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健全国家政治体制提出新观点;就实行五项重大文化事业提出重要指示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论述,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这一基本方针被定义为:“坚持党的领导,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们国家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建设快速推向前进,以实现祖国统一、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目标。

”请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会议,它深化了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了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

一方面,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共发表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明确的指示,并且提出“四个基本原则”,使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使中国由贫穷落后的国家迈步进入了今天的发展中大国。

另一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定地反对一切形式的“文革”邪恶思想,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保证了经济发展不受太大冲击,它为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道路。

总而言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发展打开了大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为什么需要请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解决中国1979年以来许多重大政治、经济、文化问题的重要会议。

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 确立新的改革发展方向,明确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国有制和多种所有制混合为载体的经济体制,对改革开放做出了总体安排;2. 各方面改革都以“计划经济转至市场经济”为核心,实行改革开放,出台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改革措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走上了正确的道路;3. 开创中国全面改革发展的崭新局面,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方向,保障了中国的社会发展步伐,使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走向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简称“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节点。

该次会议的最大成果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从背景、会议内容和重要意义三个角度来阐述这一道路的确立。

一、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国一直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时间推移,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效益下降、物质供应不足、市场体系不健全等方面,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因此,摆脱这种困境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层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会议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在这种背景下,旨在研究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会议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改革开放方针。

这一方针明确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体思路,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正式启航。

会议还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的决议和文件,其中包括《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农村工作重点问题的决定》等。

这些文件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为后续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

三、重要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这一道路的确立为中国破解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命题,使中国从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再次,这一道路的确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广大人民谋取幸福、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此后,中国一直秉持着这一发展道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

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

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经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

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认真地、全面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

从而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沿着一条新的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已不适用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全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所有这些在我国的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

全会对经济发展问题作出了如下决策:一、对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必须进行调整全会指出,由于林彪和“四人帮”的长期破坏,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妥善解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1978年12月11日至15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这次全会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伟大的转折会议。

全会确立了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伟大革命的新政策。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及其进一步发展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章程》。

决定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开创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邓小平在大会上做政治报告。

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案)》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等文件,提出了全党的任务和关于改革对外开放、团结一切爱好社会主义的人民和国际友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全会决定确立邓小平为全党敬爱的核心,并决定在全党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通过这次全会,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开始。

在这次盛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辅导报告讲话,全面系统地总结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影响。

邓小平关于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重要思想在新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党执政后面临哪些新情况新问题?中国社会发展中遇到什么重大问题需要解决?人民群众对社会有哪些期盼?这次全会给全党以巨大推动作用。

特别是邓小平解放思想形成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总结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革命理论具有决定意义的伟大事业。

以他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继续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开创了人类历史上伟大事业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党已经走过90年光辉道路具有里程碑意义!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再创辉煌的历史性转变!回顾这次历史性变革中所取得决定性成果,对于我们继续推进具有许多新内涵、新论断、新要求及新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主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5、16、19课)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

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

(2)内容:①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③组织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1)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践踏,广大人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了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2)成就:198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

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3)意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

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路迈进。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2)影响: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2024(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3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知识清单

2024(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3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知识清单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单元框架
二.知识梳理
(一)、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点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党的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会议开始的。

(2)改革开放是由这次会议拉开序幕的。

(3)民主和法制建设是在本次会议后得到进一步加强的。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开辟的。

(5)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会议前后开始发展和逐步形成的。

(二)伟大实践:改革开放
1.对内改革
【重点解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政策的四次调整
2.对外开放
【重点解析】经济特区“特殊”在哪里?
经济特区的“特”主要指它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但它的社会制度没有改变,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重点解析】比较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巨变。

【知识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基础知识梳理

【知识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基础知识梳理

成立。
基础知识
3.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
告台湾同胞书
》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
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2)1992 年11 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
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后被称为“ 九二共识 ”。
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5)2015 年11 月7 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 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
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问题拓展
一、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1)“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制约农民的积极性,影响农业生产发展。 (2)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4)在农村进行改革风险相对较小。 (5)农民生活比较贫困,迫切需要改变现状。 (6)在党中央确定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有些地方的农民就已经自发行动起来,实行包 干到户,成为改革先锋。

③ 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3)历史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 平反冤假错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
假错案的步伐。
基础知识
4. 改革开放深化
(1)1982 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2)1987 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教学设计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教学设计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总体上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时期
政治提倡①,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完善民主政治,健全法律制度②取得巨大成功。

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两岸关系逐步回暖
外交实行对外开放,采取③的外交策略。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④格局初步形成开展以⑤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成立⑥,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经济社会生活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20世纪90年代,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基础上,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⑧的改革方向
社会生活巨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交通、通信及大众传媒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技教育文化改革开放后,载人航天、计算机研制及生物技术方面的重大成就,奠定了中国在世界科技领域的重要地位
文艺领域清除了极左路线,强调贯彻“双百”方针,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党和政府在教育领域提出“三个面向”和⑨的战略,义务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共同发展
答案▶①“依法治国”②“一国两制”③不结盟④对外开放⑤联合国⑥上海合作组织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⑧市场经济体制⑨“科教兴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献在于:(1)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2)明确作出了把学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上来的战略决策;(3)提出了一系列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克思主义,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一个表述严谨的科学命题.其中“新阶段”是历史定位,说明邓小平理论相对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中国”是地域定位,说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仅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并且构成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经典概括告诉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应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首要任务、根本原则等方面着手.首先,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必须能够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因而社会主义,尤其是我们这样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次,社会主义是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形态,因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原则必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那种把计划经济附加在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中的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三个有利于”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判断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定的,不涉及经济成分的性质,不同的经济成分在市场关系中相互联结,不可分割.(2)市场经济是以不同产权主体的存在为前提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标志着我国多元产权主体的形成,并能加速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能源、交通及原材料的供应,非公有制经济的灵活机制,较强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为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内在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对党的是一句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对党的是一句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在这条正确路线指引下,在坚决推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党领导全国人民紧紧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开辟了党的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经济领域,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大大提高。

在政治领域,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安定因素甚多,但是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在思想领域,那种死气沉沉的僵化局面,已被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潮流所冲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景象正在逐步形成。

在文化领域,科技、教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事业逢勃发展,欣欣向荣。

在军事国防领域,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外交领域和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外交格局的调整、“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大大提高。

总之,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这条路线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们回首走过的道路,30年的历史经验极其丰富,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根本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

30年来,我们在理论上的重大发展,在政策上的成功调整,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上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无一不是坚持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的结果。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新时期是这样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问题堆积如山,邓小平从解决思想路线入手,为正确决策打下基础。

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思想;完成拨乱反正,部署并展开全面的改革开放,还进行了经济调整工作,顺利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二大第一次高举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规定20世纪末的目标是“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

新时期就是这样开始的。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规模还是速度,都是许多人没有料想到的。

全世界都以惊异的眼光注视着它,议论它是怎么发生的,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中国有句老话:“万事开头难。

”中国的改革开放,并不是在各种条件都已具备的顺利环境下开始的,相反,倒是在异常复杂而艰难的环境中迈出了第一步。

那时候,两大难题摆在中国人民面前:一方面,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遗留的问题堆积如山,人们的思想相当混乱,一时仿佛还看不清该从哪里下手才能从这种困境中摆脱出来;另一方面,又不能只停留在应对当前种种迫切而棘手的问题,还要从长远的战略眼光出发,形成一条全新的思路,为打开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两个方面必须在不长时间内同步完成。

没有非凡的战略眼光、智慧和胆略,很难在这种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局势下勇敢地作出历史性的决断。

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中国走过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

三中全会的前夜走上这样一条路实在不易。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夜,中国经历过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从危难中得到拯救。

接着,中央抓了两件事:一是揭批“四人帮”,二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那时,“四人帮”和一批他们的骨干分子已被隔离审查,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局势迅速得到控制,但他们多年经营的帮派势力遍布全国,有些还掌握着一定权力,如果不认真清理便会留下隐患。

中央采取果断措施,清查同“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调整和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在短时间内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始终保持着社会的稳定,没有出现动荡或混乱。

专题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

专题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

专题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
考点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结束;时间:1978年内容:思想上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党的历史上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的开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010 2012
考点深化1。

党历史上的两个转折点“生死攸关转折点是遵义会议;
伟大转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考点二:改革开放2012 2014 2015
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1992年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特区的作用: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了重大作用.有利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2011
考点深化改革开放的特点:全面改革态度坚决稳步推进逐渐深化。

2013
考点三邓小平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易混知识:
考点深化: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创新?
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邓小平理论一国两制2012。

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改革开放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关键字:转折点新时期新探索引言: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意义不只是一个会议和一条政策,更是人民得以发展的重要转折。

经过文革动乱,中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社会的政治问题。

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面貌最历史性的变化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一些方针政策,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1.在思想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的思想路线。

此举措的实施将中国的思想路线确立为马克思主义路线,为今后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指南,否定了以前的“两个凡是”方针,将中国的发展路线提到正确且持续上来。

2.在政治上果断停用“以经历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这个措施的提出说明了党的发展中心从此发生了变化,更加重视人民的发展,将中国以后的发展发向定为社会主义建设。

3.在组织上审查和解决了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领导人的是非功过问题,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提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同时,还采取措施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将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分开来,支持各民主党派恢复活动。

这就为有效地调动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实行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觉醒,显示了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开辟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心。

改革开放也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

对于冤假错案的处理,例如刘少奇等,也说明了党的改变和对于以前的误判的及时改正,也从侧面证明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

此次会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为核心议题,为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经济领域的突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决定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元素,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废除农村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和发展农村企业,农村经济迅速繁荣起来。

同时,建立起城乡经济联系,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政治体制的创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决定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通过引入选举制度、加强公民参与以及完善议会制度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了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同时,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这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使中国政府更加有能力解决社会问题,保障人民的权益,并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文化建设的推进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决定进行文化领域的创新和改革,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通过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和人才,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等举措,使中国的文化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中国的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文化艺术领域蓬勃发展,为世界增添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影响力。

总结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通过经济改革、政治体制创新和文化建设的推进,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崭露头角,为全球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的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秉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是实施党的十七大确定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路线的关键一步,也是中国共产党田间地头工作思考和决策的重要里程碑。

一、立足国情,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指导思想、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安排。

具体而言,十一届三中全会坚持民主集中制,突出党的领导,完善各级党组织架构和制度,推出“教育、系统、专业、常规”等新政,并重新审视党的纪律,增强党的活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强化党的自我教育功能。

二、明确方向,重点完善国家制度鉴于发展的总基调是稳定、改革、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精心设计,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和战略定位,提出“四个坚持”,指出要把经济建设放在改革的首位,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坚决反对一切搞右倾思想和还原资本主义制度,努力打造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利用外资,加快我国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同时明确,重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调整国家财政政策;完善全面加强法治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对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管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防范社会危害,完善社会结构。

三、开辟新征程,着力推进综合国力建设为深入实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举措,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应改革把国家和社会共同资源长期配置机制,提高国家重大投资决策的效率。

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改革历史沿革的负担,重新塑造各级党组织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国民经济质量监督管理,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引进世界先进经验和技术,建立国际一流科研院所,确立中国科技学术界的国际领先地位,加强国防建设,构建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社会发展共同体。

同时,要建立高效现代政府体系,实行改革强化管理绩效考核,全面减轻负担和加强财政责任财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通过总结实践、展望未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3000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3000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3000字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在这条正确路线指引下,在坚决推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党领导全国人民紧紧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开辟了党的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经济领域,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大大提高。

在政治领域,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安定因素甚多,但是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在思想领域,那种死气沉沉的僵化局面,已被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潮流所冲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景象正在逐步形成。

在文化领域,科技、教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事业逢勃发展,欣欣向荣。

在军事国防领域,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外交领域和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外交格局的调整、“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大大提高。

总之,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这条路线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进行的政策创新,使中国共产党焕发了青春,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认真地、全面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态度

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态度

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态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者:樊卡娅来源:《党史文苑》2008年第24期[摘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起点;恢复和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前提和基础;重新确立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制度保障。

[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30年前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地位的研究,对于我们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取得的丰富经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和新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起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集体,带领人民经过20年的艰辛奋斗,取得了在中国特殊国情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果。

然而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或影响,毛泽东的探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党的指导思想一度出现了严重的“左”的偏移,并发生了延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内乱。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了曲折。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

但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十分困难的局面:经济建设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严峻的局势迫使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深入思考,开辟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篇章。

全会果断地提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不适合社会主义时期的口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这就明确解决了从1957年以来一直未能解决好的工作重点转移问题,反映了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为党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路线的保证;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这一重大决策在明确时代趋势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要求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改变僵化的管理模式,解放被束敷的生产力;要求摆脱与外部世界隔绝的状态,面向世界,使我国经济、科技、文化与国际先进水平相联系,追赶时代前进潮流,从而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实行改革开放。

正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发展,越走越宽广。

3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1]P10虽然直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才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实行全面的拨乱反正,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轮已经启航。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前提和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江泽民曾明确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2]P13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反对党内教条主义的过程中就为我们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但在1957年以后,这条思想路线逐步遭到破坏,而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个人崇拜盛行,违背实事求是的现象达到极致。

这种状况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延续了下来,特别是当时党的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严重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现代化建设无法迈开新的步伐。

关键时刻,邓小平支持和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的权威,并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讲话指出,只有解放思想,摆脱处于僵化、半僵化的思想状态,才能彻底抛弃过去的错误观念,实事求是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这篇重要讲话,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这样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这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而且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的正本清源,为我们党扫除思想障碍,成功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吸取,对建设、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新认识、新实践,都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前提为先导的。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继承前人又突破成规,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世纪之交,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格局。

同时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思想理论的新突破;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用解放思想这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宝,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创立了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中国社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正是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打开新思路、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从而不断地获得丰富和發展。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从遵义会议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一直比较注意实行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生活比较正常。

可惜,这些好传统没有坚持下来,也没有形成严格的完善的制度”。

[4]P3301957年以后,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不断受到削弱以至破坏。

粉碎“四人帮”后,恢复民主集中制的进程也是处在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反思、总结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明确地提出了要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坚持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集体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并为此成立了以陈云为首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同时,鉴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长期遭到破坏的惨痛教训,全会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P262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每一阶段,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把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放在党的建设的重要位置。

并将这一原则作为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加以强调。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率先提出了实行民主集中制必须制度化和法律化问题。

同时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否定民主集中制的错误观點,明确地提出“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4]P175;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思想,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必不可少的制度保证”。

[5]P97“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是极其宏伟艰巨的事业。

只有实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才能保证党的决策的正确和有效的实施”。

[5]P250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并提出“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1]P513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建立健全党规党法,进一步增强了党的团结和统一,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沿着法制化的轨道,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正朝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目标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走过了30年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30年的实践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社会发展指定的方向与开辟的道路是正确的。

其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奠定了基础,也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代意义,将会与日俱增、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责任编辑梅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