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科常见疾病及诊疗方案(修订版)
肛肠科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一类特选)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症状:肛门直肠坠胀或刺痛,时作时止,夜间尤甚,甚则拘及少腹、前阴及骶部,排除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根据《国际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RomeⅢ标准》(2006年),分为慢性肛门直肠痛和痉挛性肛门直肠痛:
(1)慢性肛门直肠痛诊断标准(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慢性或复发性肛门直肠疼痛;发作持续至少20分钟;排除导致肛门直肠疼痛的其他原因,如炎症性肠病、肛隐窝炎、肛周脓肿、肛裂、痔、前列腺炎及尾骨痛等。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持续3个月。
(2)痉挛性肛门直肠痛(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反复发生的肛门或直肠下段疼痛;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发作间期无症状。
(二)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证:肛门坠胀疼痛,持续不解或痛如针刺;胸胁胀闷;舌黯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涩或弦紧。
2.肝脾不调证:肛门坠重;胸胁胀满,精神抑郁,善太息,大便失调;舌质淡,苔薄腻,脉弦。
3.湿热下注证:肛门灼痛或有潮湿感;伴大便困难,便时肛门疼痛,或腹部胀满,口干口臭,纳食差;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4.中气下陷证:肛门坠胀;体倦乏力,伴有盆腔器官松弛;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5.阴虚火旺证:肛门灼热疼痛,甚则牵及少腹;腰膝酸软,烦躁易怒,盗汗,少寐;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
1.主穴:第1组:气海、关元、足三里、蠡沟、三阴交、百会;第2组:中髎、下髎、大肠俞、肾俞、脾俞、腰阳关、大椎。
2.辨证配穴:气滞血瘀加太冲、血海、次髎;肝脾不调加支沟、合谷、太冲、肝
67 肛肠科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症状:便血,色鲜红,手纸带血、滴血、射血;脱垂,便后肿物脱出肛外,轻度可自行还纳,中度需用手托回或休息后复位,重度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脱出;肛门可伴坠胀、异物感、瘙痒、疼痛,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体征进行诊断,要点如下:
(1)症状:出血、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体征:
肛门视诊:有无内痔脱出,肛周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肛管直肠指诊:I、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肛肠分会制定的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年)。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肛肠科常见病诊疗ppt演示课件
• ①全身处理:估计出血量(包括已排出体外和积存在肠腔内的血量);建 立有效的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必要时输血;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神 志和尿量。 • ②局部处理:在良好麻醉下,用肛门镜或拉钩显露创面,清除肠腔内积 血,仔细寻找出血点,对搏动性出血须作缝扎止血;如为静脉渗血可压 迫止血。 • ③使用止血剂和抗生素。 • (4)排便障碍 • ①药物疗法:可选用软化大便药物或轻泻剂,如聚乙二醇4000散剂、 石蜡油等。 • ②灌肠法:可用生理盐水500mL或开塞露2—3支灌肠。 • ③必要时用手法挖出嵌塞在直肠内的粪块。 • (5)肛缘水肿:用中药熏洗(金玄痔科熏洗散),药膏外敷局部(肛泰软 膏),微波理疗。 • (6)肛门狭窄:轻度狭窄可用食指扩肛直至痊愈;对食指扩肛无效的重 度狭窄者,需手术治疗。
.
3
• (1)临床表现 • 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 便困难。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Ⅰ度:便时带血、 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 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 、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 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 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 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 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 为环状痔脱出。 • (2)检查方法 • ①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 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 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肛肠科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便秘》(ZY/T001.1-94)和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制定。
长期缺乏便意,便次减少,干燥如栗,依赖泻药且用量逐渐增大;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参照《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RomeⅢ国际标准》(2006年)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07年)。
(1)包括以下2个或2个以上症状:至少25%的排便需努挣;至少25%的排便为硬粪块;至少25%的排便有不完全排空感;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阻塞感;至少25%的排便需手助排便;每周排便少于3次。(2)不用泻药软粪便少见。(3)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4)诊断前至少6个月中最近3个月有症状发作。(5)结肠传输试验:标志物口服72 h后排出少于20%,弥漫分布于全结肠或聚集在左侧结肠及乙状结肠直肠区。
轻度:指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经一般处理能好转,无需用药或少用药;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指便秘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常规治疗无效。
(二)证候诊断
1.肠胃积热证:大便干结如栗,便时肛门疼痛,小便短赤,腹部胀满或痛,口干口臭,心烦不寐,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肝脾不调证:大便干结,欲便不下或便而不爽,胸脘痞闷,嗳气频作,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肛门坠胀,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肛肠科中医诊疗方案
肛肠科中医诊疗方案
肛漏病(肛瘘)中医诊疗方案
(2013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十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肛漏系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所遗留的腔道。又称痔漏。有肛痈病史。病灶有外口、管道、内口可征。
(2)疾病分类
低位肛瘘:
单纯低位肛瘘:只有一条管道,且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
复杂低位肛瘘:具两条以上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高位肛瘘:
单纯高位肛瘘: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复杂高位肛瘘:管道有两条以上,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上,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
3.阴液亏虚证
治法:养阴托毒。
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
(三)外治法
1.中药熏洗法:适用于手术前后,以缓解症状。
适应症:症见红肿疼痛,下坠,湿痒等。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胜湿止痒
推荐方药:野菊花、蒲公英、艾叶、苦参、黄柏、花椒、大黄、冰片。
上药装入纱布袋中,将药袋置于盆中,用沸水1500毫升冲泡,先熏后洗(坐浴),便后或睡前使用。
2.中药外敷法:急性期局部肿痛者,可选用拔毒膏、金黄膏等治疗。
(四)外用中成药
根据病情选用具有清热祛湿、理气止痛等功效的中成药,如马应龙痔疮栓、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普济痔疮栓、金玄熏洗剂、康复新液等。
(五)手术治疗
1.治疗原则:清除原发病灶,引流通畅,分次紧线,避免过度损伤括约肌,保护肛门功能。
肛肠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肛肠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痔(混合痔)
概述
痔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故有“十人九痔”的说法。本病种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2006版)进行诊断。并根据我科临床实践不断优化。
1.1.中西医病名
痔的中西医病名相同,但中医术语中痔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中医肛肠科所治疗的痔是狭义概念的痔疮。现代观点认为痔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即肛垫,肛垫为一种类似于生殖系统勃起组织,其作用类似于水龙头的垫圈样物质,能够辅助肛门括约肌达到精细的控便目的,不需要治疗,更不能随意手术切除;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正常肛垫发生出血、脱出或嵌顿等症状即称为痔病。据此理论,内痔即肛垫的病理性肥大或下移,外痔则为肛门部位的皮肤皱襞发炎、肥大,结缔组织增生或血栓淤滞。
1.2.痔的分类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3.内痔分期
Ⅰ期: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Ⅱ期: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期: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Ⅳ期: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2.痔的诊断
肛肠科常见疾病及诊疗办法
肛肠科常见疾病及诊疗方案
痔是直肠末端黏膜、肛管皮肤下痔静脉丛屈曲和扩张而形成的柔软团.是发生在内外的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多见,大多数病人随年龄增长而加重.有关痔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是“性肛管垫”,是正常解剖的一部分,只有合并出血、肛脱垂、疼痛等症状时,才能称为病.
症状与体征:
①便血:无痛性、间歇性、便后有鲜红色血是其特点,也是内痔或混合痔早期常见的症状.便血多因粪便擦破黏膜或排粪用力过猛,引起扩张血管破裂出血.轻者多为大便或便纸上带血,继而滴血,重者为喷射状出血,便血数日后常可自行停止.这对诊断有重要意义.便秘、粪便干硬、及食刺激性食物等都是出血的诱因.若长期反复出血,可出现贫血,临床并不少见,应与出血性疾病相鉴别.
②痔块脱垂:常是症状,多先有便血后有脱垂,因晚期痔体增大,逐渐与肌层分离,排粪时被推出肛门外.轻者只在大便时脱垂,便后可自行回复,重者需用手推回,更严重者是稍加腹压即脱出肛外,以至咳嗽,行走等腹压稍增时,痔状就能脱出,回复困难,无法参加劳动.有少数病人诉述脱垂是首发症状.
③疼痛:单纯性内痔无疼痛,少数有坠胀感,当内痔或混合痔脱出嵌顿,出现水肿,感染、坏死时,则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④瘙痒:晚期内痔、痔块脱垂及肛管括约肌松弛,常有分泌物流出,由于分泌物刺激,肛门周围往往有瘙痒不适,甚至出现皮肤湿疹,病人极为不适.
临床分期或分度:根据内痔病变程度可分为:
Ⅰ度:齿状线上仅可见有半球状以下隆起早期内痔.
Ⅱ度:齿状线上有半球状内痔结节,但无痔脱出初期内痔.
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2010
2010年重点优势病种
裂肛(肛裂)优化诊疗方案
肛裂是指肛管的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并形成慢性溃疡的炎症性疾病。以肛门周期性疼痛、便血、便秘为主要临床症状,其发病率仅次于痔疮。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是肛管处剧痛的常见原因。好发于肛门齿线下前后正中(截石位6点和12点),侧方极少见。男性多发于后正中(6点)位,女性多发于前正中线(12点)位。中医经典文献中无肛裂病名记载,将肛裂归属于“痔”的范畴,肛裂中医又称“钩肠痔”、“裂肛”。西医也叫肛裂。
病因病机:过食辛辣、炙博之品,实热内生,热结肠腑或久病体弱,阴血亏虚,津液不足,肠失濡润,粪便秘结粗硬,排便努挣,擦破肛门皮肤,复染邪毒,长久不愈,形成慢性溃疡。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钩肠痔、裂肛、肛裂
西医病名:肛裂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OO1.7—94)。
(1)主要症状: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位。
(2)主要体征: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多见于初期肛裂。有反复发作史,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多见于陈旧期肛裂。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诊断依据:
(1)症状:肛裂的诊断要具备主要症状如肛门部疼痛、便血或伴有便秘。
①疼痛呈典型的周期性疼痛,排便时肛门疼痛,便后数分钟疼痛可缓解(减轻或消失),称疼痛间歇期,随后又因括约肌痉挛而再次发生剧烈疼痛,可达数小时后缓解。每次排便时这一疼痛过程称周期性疼痛。疼痛特点为,疼痛发生与排便有直接关系,可放射至骶尾部,大便干结时更甚,典型疼痛者,便时痛轻,便后痛重,先轻后重,中
肛肠科 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
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
(2019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主要症状: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
(2)主要体征: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位,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多见于急性肛裂;有反复发作史,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远心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多见于慢性肛裂。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肛裂的诊断要具备主要症状如肛门部疼痛、便血或伴有便秘,肛裂的疼痛呈典型的周期性疼痛,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后可缓解,随后再次发生疼痛可达数小时后缓解;便血为滴血或手纸染血,鲜血,量少。肛门部检查有肛管皮肤裂开,肥大乳头和哨兵痔等体征即可作出诊断。
(二)证候诊断
1.血热肠燥证: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溲黄。裂口色红。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2.阴虚津亏证: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裂口深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气滞血瘀证: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或涩。
二、治疗方法
(一)手术治疗
1.肛裂扩肛术
(1)适应症:急性肛裂
(2)操作方法:患者取截石位,骶麻或局麻后常规消毒,术者戴橡胶手套,并将双手食指和中指涂上润滑剂,先用右手食指插入肛内,再插入左手食指,两手腕部交叉,两手食指掌侧向外侧扩张肛管,以后逐渐伸入两中指,持续扩张肛管3~4分钟,使肛管内外括约肌松弛,术毕。参照《中医外科学》第9版(李曰
67 肛肠科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症状:便血,色鲜红,手纸带血、滴血、射血;脱垂,便后肿物脱出肛外,轻度可自行还纳,中度需用手托回或休息后复位,重度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脱出;肛门可伴坠胀、异物感、瘙痒、疼痛,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混合痔就是内痔与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体征进行诊断,要点如下: (1)症状:出血、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体征: 肛门视诊:有无内痔脱出,肛周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与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与溃疡。肛管直肠指诊:I、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与其她疾病。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与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肛肠分会制定的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年)。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第 1 页共 4 页
肛肠科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便秘》(ZY/T001.1-94)和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制定。
长期缺乏便意,便次减少,干燥如栗,依赖泻药且用量逐渐增大;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参照《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RomeⅢ国际标准》(2006年)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07年)。
(1)包括以下2个或2个以上症状:至少25%的排便需努挣;至少25%的排便为硬粪块;至少25%的排便有不完全排空感;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阻塞感;至少25%的排便需手助排便;每周排便少于3次。(2)不用泻药软粪便少见。(3)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4)诊断前至少6个月中最近3个月有症状发作。(5)结肠传输试验:标志物口服72 h后排出少于20%,弥漫分布于全结肠或聚集在左侧结肠及乙状结肠直肠区。
轻度:指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经一般处理能好转,无需用药或少用药;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指便秘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常规治疗无效。
(二)证候诊断
1.肠胃积热证:大便干结如栗,便时肛门疼痛,小便短赤,腹部胀满或痛,口干口臭,心烦不寐,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肝脾不调证:大便干结,欲便不下或便而不爽,胸脘痞闷,嗳气频作,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肛门坠胀,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肛肠科诊疗方案
目录
痔 (2)
肛漏 (10)
肛裂 (15)
肛痈 (19)
溃疡性结肠炎 (22)
直肠癌 (24)
一、痔
【诊断】
本病种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2006版)进行诊断。
痔的分类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痔的诊断
临床表现
(1)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可分为4度。I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II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III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IV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2)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3)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脱出。
2、检查方法
(1)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粘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2)肛管直肠指诊:是重要的检查方法。I、II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III、IV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它疾病。
【VIP专享】肛肠科中医诊疗常规
第八章肛肠科
第一节便秘病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长期缺乏便意,便次减少,干燥如栗,依赖泻药且用量逐渐增大;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
(1)包括以下2个或2个以上症状:至少25%的排便需努挣;至少25%的排便为硬粪块;至少25%的排便有不完全排空感;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阻塞感;至少25%的排便需手助排便;每周排便少于3次。(2)不用泻药软粪便少见。(3)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4)诊断前至少6个月中最近3个月有症状发作。(5)结肠传输试验:标志物口服72 h后排出少于20%,弥漫分布于全结肠或聚集在左侧结肠及乙状结肠直肠区。
轻度:指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经一般处理能好转,无需用药或少用药;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指便秘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常规治疗无效。
(二)证候诊断
1.肠胃积热证:大便干结如栗,便时肛门疼痛,小便短赤,腹部胀满或痛,口干口臭,心烦不寐,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肝脾不调证:大便干结,欲便不下或便而不爽,胸脘痞闷,嗳气频作,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肛门坠胀,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3.肺脾气虚证:虽有便意但无力排出,大便或质软,临厕努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神疲,面色白,舌淡苔薄,脉弱。
4.肝肾阴虚证:大便干结如栗,咽干少津,腰膝酸软,面色潮红,舌偏红少苔,上有裂纹,脉细数。
5.脾肾阳虚证:粪蓄肠间,便出艰难,长期依赖泻剂,面色晄白,腹胀喜按,纳
呆食少,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腻,脉沉迟。
肛肠病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401)
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 (405)
脱肛病(直肠脱垂)诊疗方案 (409)
痔(混合痔)诊疗方案 (415)
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 (421)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 (425)
肛肠科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或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肛管直肠周围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
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
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肛肠科诊疗方案
目录
痔 (2)
肛漏 (10)
肛裂 (15)
肛痈 (19)
溃疡性结肠炎 (22)
直肠癌 (24)
一、痔
【诊断】
本病种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2006版)进行诊断。
(一)痔的分类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二)痔的诊断
1、临床表现
(1)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可分为4度。I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II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III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IV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2)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3)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脱出。
2、检查方法
(1)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粘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2)肛管直肠指诊:是重要的检查方法。I、II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III、IV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它疾病。
肛肠科常见病种诊疗方案
痔(混合痔、内痔、外痔)的诊疗规范
肛肠科常见病
痔是指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齿线远侧皮下的直肠下静脉丛发生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在肛肠疾病中,痔是最常见的,任何年龄都可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高。本病以便血、痔核脱落、肛门不适为临床特点,属中医学中“痔”的范畴。
一、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症状(1)间歇性便血:排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也可表现为手纸染血。(2)脱垂:便后痔核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回复,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时都可脱出。(3)肛门不适:可有肛门坠胀、瘙痒、潮湿或异物感。(4)肛门疼痛:有肛门水肿或血栓形成者,可出现肛门疼痛。
2、体征(1)肛门视诊:需采用卧位和蹲位两种体位检查,肛缘可见皮赘或半圆形隆起或痔核脱出。(2)直肠指检:对痔的诊断意义不大,但可了解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如直肠癌、直肠息肉等。(3)肛门镜检查:可见齿线上方粘膜隆起,大小不等,表面充血糜烂或呈灰白增厚。
二、痔的分类根据痔的所在部位不同分为三类。
1、内痔位于齿线上方,表面为直肠粘膜所覆盖,常见于左侧、右前和右后位。可分为四期。一期内痔:以便血为主,无痔核脱出。二期内痔:排便时痔核脱出肛外,便后可自行回纳。三期内痔:痔核脱出肛外需用手辅助才能回纳。四期内痔:痔核长期在肛门外,不能还纳或还纳后又立即脱
出。
2、外痔位于齿线下方,表面为肛管皮肤所覆盖,可分三种。结缔组织外痔:肛缘皮赘突起。静脉曲张性外痔:腹压增高时,肛缘皮下静脉丛扩张淤血。血栓性外痔:肛缘皮下有血栓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肠科常见疾病及诊疗方案
痔是直肠末端黏膜、肛管皮肤下痔静脉丛屈曲和扩张而形成的柔软团。是发生在内外的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多见,大多数病人随年龄增长而加重。有关痔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是“性肛管垫”,是正常解剖的一部分,只有合并出血、肛脱垂、疼痛等症状时,才能称为病。
症状与体征:
①便血:无痛性、间歇性、便后有鲜红色血是其特点,也是内痔或混合痔早期常见的症状。便血多因粪便擦破黏膜或排粪用力过猛,引起扩张血管破裂出血。轻者多为大便或便纸上带血,继而滴血,重者为喷射状出血,便血数日后常可自行停止。这对诊断有重要意义。便秘、粪便干硬、及食刺激性食物等都是出血的诱因。若长期反复出血,可出现贫血,临床并不少见,应与出血性疾病相鉴别。
②痔块脱垂:常是症状,多先有便血后有脱垂,因晚期痔体增大,逐渐与肌层分离,排粪时被推出肛门外。轻者只在大便时脱垂,便后可自行回复,重者需用手推回,更严重者是稍加腹压即脱出肛外,以至咳嗽,行走等腹压稍增时,痔状就能脱出,回复困难,无法参加劳动。有少数病人诉述脱垂是首发症状。
③疼痛:单纯性内痔无疼痛,少数有坠胀感,当内痔或混合痔脱出嵌顿,出现水肿,感染、坏死时,则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④瘙痒:晚期内痔、痔块脱垂及肛管括约肌松弛,常有分泌物
流出,由于分泌物刺激,肛门周围往往有瘙痒不适,甚至出现皮肤湿疹,病人极为不适。
临床分期或分度:根据内痔病变程度可分为:
Ⅰ度:齿状线上仅可见有半球状以下隆起(早期内痔)。
Ⅱ度:齿状线上有半球状内痔结节,但无痔脱出(初期内痔)。
Ⅲ度:内痔呈球状膨胀,大便时内痔脱出肛外,可以自然还纳(中期内痔)。
Ⅳ度:内痔扩张到齿状线以下的肛管部分,大便时内痔脱出,需手法复法(后期内痔)。
检查方法:
1.直肠指诊 ?内痔无血栓形成或纤维化时,不易扪出,较大内痔可在齿状线上方摸到纵形皱折和隆起的痔结节。血栓外痔在痔体中心可触及卵圆的血栓,质硬、可活动、有压痛。此外通过直肠指诊可了解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特别是除外直肠癌及息肉。
2.肛门镜检查 ?先观察直肠黏膜有无充血、水肿、溃疡、肿块等,排除其他直肠疾患后,再观察齿状线上部有无痔,若有,则可见内痔向肛门镜内突出,呈暗红色结节,此时应注意其部位、大小、数目和形态。原发内痔一般有右前、右后与左中,继发内痔的位置常有变异。以往认为原发性内痔好发于右前、右后、左中与直肠上动脉主要分支,与直肠右前、右后和左中部有关。现代研究认为主要是肛垫呈“Y”字型裂沟分为3块,位于右前、右后和左外的原
因。
3.吸引器检查 ?对中、晚期有痔脱出史者,可用吸引器将痔体吸引于肛门外观察,也可嘱病人排便后不要复位进行观察。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无症状的痔不需治疗;有症状的痔无需根治;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1)一般治疗?适用于绝大部分的痔,包括血栓性和嵌顿性痔的初期。注意饮食,忌酒和辛辣刺激食物,增加纤维性食物,多摄入果蔬、多饮水,改变不良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便后清洗肛门。对于脱垂型痔,注意用手轻轻托回痔块,阻止再脱出。避免久坐久立,进行适当运动,睡前温热水(可含高锰酸钾)坐浴等。
(2)局部用药治疗?已被广泛采用,药物包括栓剂、膏剂和洗剂,多数含有中药成分。
(3)口服药物治疗?一般采用治疗的药物。
(4)注射疗法?对Ⅰ、Ⅱ度出血性内痔效果较好;将硬化剂注射于黏膜下层静脉丛周围,使引起炎症反应及纤维化,从而压闭曲张的静脉;1月后可重复治疗,避免将硬化剂注入黏膜层造成坏死。
(5)物理疗法?激光治疗、冷冻疗法、直流电疗法和铜离子电化学疗法、微波热凝疗法、红外线凝固治疗,较少用。
(6)胶圈套扎?套扎痔根部,阻断其血供以使痔脱落坏死;适用于II、III度内痔,对于巨大的内痔及纤维化内痔更适合。
2.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保守治疗无效,痔脱出严重,较大纤维化内痔、注射等治疗不佳,合并、肛瘘等;
(2)手术原则?通过手术使脱垂肛垫复位,尽可能保留肛垫的结构,从而术后尽可能少地影响精细控便能力;
(3)术前准备?内痔表面有溃疡、感染时,先行通便、温热水坐浴保守治疗,溃疡愈合后再手术;做肠道准备。
(4)手术方式①血栓性外痔剥离术?适用于血栓性外痔保守治疗后疼痛不缓解或肿块不缩小者。②传统痔切除术,即外剥内扎术。③痔环切术(Whitehead术)?教科书上的经典术式,易导致肛门狭窄,目前临床很少应用。④PPH手术?吻合器痔上直肠黏膜环切钉合术。为意大利Longo医生所创,1998年开始推广,主要适用于脱垂型III-IV度混合痔、环形痔,以及部分出血严重的II 度内痔。PPH治疗脱垂痔的机理:环形切除直肠下端2~3厘米黏膜和黏膜下组织,恢复正常解剖结构,即肛垫回位;黏膜下组织的切除,阻断了痔上动脉对痔区的血液供应,使术后痔体萎缩。PPH 手术与传统痔切除术相比,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但器械的价格较昂贵。
(5)术后处理?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注意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肛瘘是指肛门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常位于直肠下部或肛管,多为一个;外口在肛周皮肤上,可为一个或多个,经久不愈或间歇性反复发作,是常见的直肠肛管疾病之一,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病因:大部分肛瘘由直肠肛管周围引起,因此内口多在齿状线上肛窦处,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处形成外口,位于肛周皮肤上。由于外口生长较快,常假性愈合,导致反复发作破溃或切开,形成多个瘘管和外口,使单纯性肛瘘成为复杂性肛瘘。瘘管由反应性的致密纤维组织包绕,近管腔处为炎性肉芽组织,后期腔内可上皮化。肛瘘的分类方法很多,简单介绍下面两种:
1.按瘘管位置高低分类
(1)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可分为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1个瘘管)和低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口和瘘管)。
(2)高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可分为高位单纯性肛瘘(只有1个瘘管)和高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口和瘘管)。此种分类方法,临床较为常用。
2.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分类
(1)肛管括约肌间型?约占肛瘘的70%,多因肛管周围引起。瘘管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内口在齿状线附近,外口大多在肛缘附近,为低位肛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