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与非人化什克洛夫斯基与奥尔特加的比较

合集下载

[转载]文学语言“陌生化”资料汇编

[转载]文学语言“陌生化”资料汇编

[转载]⽂学语⾔“陌⽣化”资料汇编原⽂地址:⽂学语⾔“陌⽣化”资料汇编作者:向若轩 “陌⽣化”⽂学语⾔的美之所在 作者:⽥⽂强 “陌⽣化”理论,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代表,领军⼈物为什克罗夫斯基。

其观点认为⽂学语⾔是⽇常语⾔陌⽣化的结果,是“⽂学性”的具体体现,甚⾄认为⽂学的“⽂学性”只存在于这种艺术处理过的语⾔中。

这种⽂学性就是陌⽣化语⾔本⾝的看法,显然有些⽚⾯。

但他们对陌⽣化语⾔艺术表现⼒的强调,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为,陌⽣化语⾔与⽇常语⾔不同,它以反常的形式出现,能产⽣出特别的美学效果。

⼀、“陌⽣化”:审美的⼀个基本原则⽂学是语⾔的艺术,语⾔何以能使⽂学成为⽂学,俄国形式主义者说是语⾔美使之然,并提出“⽂学研究的主题不是笼统的⽂学,⽽是‘⽂学性’,就是使⼀部作品成为⽂学的东西。

”这⾥的“⽂学性”就是指语⾔的审美功能,它与“陌⽣化”原则密切相关。

例“斜阳在那⼝⼤鱼缸边/爬着,看见⼀只⽕红的鱼/吞⼀粒灰⾊的⼩⽯⼦。

”(90后作者⾼粲)这句诗美在叙述⾓度的新奇,⽤鱼的视⾓来看太阳。

太阳爬在鱼缸边。

并且透过缸⾥的⽔太阳成了⼩⽯⼦。

这样把现实中的太阳“异化”,好象从来没有见过,这就是“陌⽣化”⼿法。

如果我们照直说,斜阳照在鱼缸,⼩鱼变成了红⾊,就没有这种新颖感,⽽不能引起他⼈的注意。

这种把⽇常⽣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种偏离或反常⽅式表达出来,从⽽引起⼈们注意的⼿法,就是“陌⽣化”。

在美学理论中⼜叫“距离产⽣美”,⽤于此种⼿法的语⾔我们称为陌⽣化语⾔,即⽂学性语⾔。

陌⽣化为什么会产⽣美?对此英国著名诗⼈柯勒律治解释说:给⽇常事物以新奇的魅⼒,通过唤起⼈们对习惯的⿇⽊性的注意,引导他去观察眼前世界的美丽和惊⼈的事物,以激起⼀种类似超⾃然的感觉;世界本是⼀个取之不尽、⽤之不竭的财富,可是由于太熟悉和⾃私的牵挂的翳蔽,我们视若⽆睹、听若罔闻,虽有⼼灵,却对它既不感觉,也不理解。

对“陌⽣化”原则的表述,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界定为“间离效果”,⽽中国在审美理念中则是“化腐朽为神奇”,意思都是强调美是⼀种不同凡俗的陌⽣的东西。

陌生化:文学语言的美之所在

陌生化:文学语言的美之所在

张爱玲的语言艺术
►3、“现在他总算熬出头了,人们对于离婚的态 度已经改变,种种非议与嘲笑也都冷了下了。反 而有许多人羡慕他稀有的艳福。这已经是一九三 六年了,至少在名义上是个一夫一妻的社会,而 他拥有三位娇妻在湖上偕游。难得有两次他向朋 友诉苦,朋友总是将他取笑了一番说:‘至少你 们不用另外找搭子,关起门来就是一桌麻 将。’”——《五四遗事》
►2、情敌的彼此想念,比情人的彼此想念还要多。 (《围城》)
►3、张小姐是十八岁的高大女孩子,着色鲜明, 穿衣紧俏,身材将来准会跟她老太爷那洋行的资 本一样雄厚。
《围城》的语言艺术
►4、自己答应过去看她,何妨去一次呢?明知也 许从此多事,可是生活实在太无聊,现成的女朋 友太缺乏了!好比睡不着的人,顾不得安眠药片 的害处,先要图眼前的舒服。
►11、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和着眼泪,像 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 掉下来。
►12、方鸿渐恨不得把苏小姐瘦身体里每根骨头都 捏为石灰粉。
《围城》的语言艺术
►13、父亲道“人家不但留学,而且还是博士呢。 所以我怕鸿渐吃不消她。”——好像苏小姐是砖 石一类的硬东西,非鸵鸟或者火鸡的胃消化不掉 的。
换一种写法
►所谓“陌生化”,通俗地讲,就是“换一种说法”, 以陌生表现熟悉。我们在叙写或陈说我们习见的 事物或道理时,不用大多数人习惯采用的说法,而 采用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表现语言——一张 “陌生的面孔”,会给文章带来一道亮丽的色彩。 语言的陌生化强调一个“新”字,在事物指称和 语言结构上除旧布新,这样就可以使习用性、惯 常性语言具有新的生命力、新的审美价值,从而 使文章亮丽多姿。
► “我潇洒地做了一个飞吻的动作,不经意中似乎被 什么扎了一下,哦,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 (余华《十八岁远行》)说成大白话就是:我无意中发 现自己长出了胡须。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内部规律和形式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永远是独立于生活的,它的颜色从不反映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

”就是说,文艺不是对外部生活的模仿和反映,文艺有其自身的本质和内部规律。

由此出发,什克洛夫斯基强调文艺理论不应只研究文学的外部关系,而应该重点研究文学作品本身,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

也就是“主要指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是文学形式变化的问题。

”关于文学形式,他认为形式不是相对于内容而言的,而是相对于文学的另一种模式而言的。

他认为,“所有的艺术品都是作为一个现有模式的比较物和对照物而被创造出来的。

一个新的形式不是为了表达一个新内容,而是为了取代已经丧失其艺术性的旧形式。

”这样,形式完全是文学作品独立的存在物,与内容、材料无关,他说:“文学作品是纯形式,它不是物,不是材料,而是材料之比。

”如他在对小说结构研究方面,提出“梯形结构”、“环形结构”的概念,并概括说:“一般说来,小说乃是由于拓展而变得复杂的环形和阶梯形结构的组合。

”同时,他还提出“小说形成的特殊程序是对称法”的观点。

关于陌生化(1)“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指出文艺的美感特征首先是惊奇陌生的新鲜感。

他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使人感受事物,是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2)认为文艺作品的美感只产生于语言、叙述方式、情节构造等形式上的独特性,与内容无关。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延长人们审美感知的过程。

他认为,文艺创作不能够照搬所描写的对象,而是要对这一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

陌生化则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

这一方法就是要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感受活动。

陌生化

陌生化

陌生化——文学语言的审美艺术文学是美学的对象,文学何以能成为艺术?在于语言的审美功能,它与“陌生化”密切相关。

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的概念,指的是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时间。

“陌生化”就是要给平常事物注以新的诠释,通过唤起人们对习惯的麻木性的注意,给人们全新的感觉刺激,以激起人们最世界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在我看来,“陌生化”就好比一个魔术师,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让日常的东西显现出别样的美感。

陌生化语言形式变异性的美学意义,在于它能通过变形的语言造成一种“复杂化形式”,使语言意义由单一变得复杂,并由此产生出一种奇特迷蒙的气氛,从而造成“言不尽意”的美学效果。

重视语言的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庞德的“人群中许多面孔的呈现;潮湿、青黑的枝头上的点点花瓣”湿漉漉的黑树干有种莫名的沉闷、压抑感,一如喷涌而出的人群,偶尔闪现的陌生脸孔给人以孤寂,正如朵朵花瓣的美艳与黑树干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一种突兀的光影交错的美感。

喧嚣与孤寂并存的现代化生活。

罗宾逊“斜阳徘徊若金色的号角之声”,诗人以“金色的号角之声”来比喻落日西沉,余晖灿烂辉煌,用声音的婚后与颜色的明快感表达诗人对夕阳的美好向往。

这种变异的语言形式,不但阻隔了人们对落日的习惯认识,同时产生了视觉与听觉并存的审美享受。

文学语言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必须首先自身要生动有趣.产生出强烈的吸引力,然后才能诱使读者来慢慢咀嚼、细心品味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思与情感。

星飞《读心》“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他它们常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时悄然来临”经过了陌生化处理,作者将读书时涌出的泪水比作高贵客人。

以极不寻常的方式向读者呈现出读书的益处,打破了传统的写法,使我们体会到语言陌生化的艺术魅力。

好的应用文章,应该形象生动,趣味盎然。

“陌生化”语言所提供的生动形象,往往能是作品的文学性变得饱满。

论陌生化手法在什克洛夫斯基小说中的体现

论陌生化手法在什克洛夫斯基小说中的体现

论陌生化手法在什克洛夫斯基小说中的体现作者:韩静帆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11期摘要:什克洛夫斯基是俄国著名的形式主义文论家,但也是一位卓越的散文作家。

在20世纪初他提出了陌生化理论,同时也创作了一系列陌生化散文小说。

他的作品创作与理论研究始终是相互渗透、相互对应的,在小说的体裁、结构、叙述角度,人物形象等方面体现了诸如“加密”、“解密”、“偏离”、“讽拟”、“位移”等大量的陌生化手法。

以什氏陌生化理论为切入点,以他20年代创作的《动物园,或不谈爱情的信札,或第三个爱洛伊丝》为例,分析和阐述什氏散文小说中的陌生化手法。

关键词:《动物园》;陌生化;体裁;结构;叙事视角中图分类号:I106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2-0125-02什克洛夫斯基(В.Б.Шкловский,1893-1984)是俄国著名的形式主义诗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散文作家。

他以叙事诗学《散文理论》成为形式主义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还创作了传记体、日记体、书信体、回忆体、札记体等诸多文艺散文。

20世纪20年代什氏创作了书信体小说《动物园·或不谈爱情的信札,或第三个爱洛伊萨》(Zoo,или письма без любви,или Третья Элоиза),由34封情书组成,涵盖了回忆、政论、文评、抒情、哲理思索等内容,手法新颖。

该书由什氏和他所钟爱的俄裔法国女作家爱丽莎·特廖丽娅在柏林时期的私人通信构成,讲述了其在侨民阶段未果的爱情及他对爱情激情式的感悟。

他有意地“把自己变成了主人公,借助主人公来讲述……使作品发生突变……激活主人公自己……处于作家之外卸载自己的责任”[1],也就是说,什氏“不仅是作者,还是文学人物、未完成的思想小说的主人公”[2]。

小说展现了作家和理论家的双重视界,在表现侨居、爱情等显性文学主题的同时也进行了陌生化理论的研究。

谈考场作文语言的“陌生化”

谈考场作文语言的“陌生化”

谈考场作文语言的“陌生化”作者:曾青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1年第12期对于中学生而言,作文语言别出心裁、富有个性,始终是出奇制胜的关键。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特别是在考场作文的指导中,引导学生达到作文语言的“陌生化”,无疑能占尽先机,赢得改卷者的青睐,获得高分。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了“陌生化”这个标志性概念。

什么是语言的“陌生化”呢?就是在叙述我们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时,不用大多数人习惯的说法,而是采用一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语言来表现。

一张“陌生的面孔”,会给文章带来一道亮丽的色彩。

例如,“血色的夕阳还未涂红檐下雨燕的歌喉,心急如焚的鸡鸣早已把半天残月挂在了山腰。

岁暮的爆竹声刚在春雨的怀里悄然睡去,枯瘦的寒风又把太阳的影子送到岁月的末梢。

”(董华翱《时间你早》)这里写了一天的瞬间转换、四季的短暂更迭,让人读之感到既陌生、又形象,比起“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种“大众货”来说明时间匆匆,更让人耳目一新,震撼人心。

怎样使考场作文的语言产生“陌生化”效果呢?一、词语运用“陌生化1.词序错位。

词序错位就是将正常的语言顺序故意打乱、颠倒,避免用词的直白、平板,能为遣词造句带来机动性,体现语言的弹性美,能够形成无理而妙的意境。

余光中在《雨季》中有这样的诗句:“曾经/雨夫人的孩子我是。

”按一般语序安排应是“我曾经是雨夫人的孩子”,诗人却改变了固定、缺乏变化的节奏,把主谓宾次序颠倒,使句子活跃而有灵气。

在孙犁的小说《荷花淀》里,作者写到水生接受新的任务后,回家晚了,妻子敏锐地觉察到了。

当丈夫说话吞吞吐吐时,妻子说:“怎么了,你?”这句话中,把“你”字放后,把“怎么了”提前,也就是把问题提前,主谓词语的错位使妻子的这句提问获得了非凡的表达效果。

它说明了妻子的细心和敏锐,也表明了在这个特殊的战争时期,妻子对丈夫的蛛丝马迹时时有关心,处处有洞察,更把妻子的探寻、担心表现得入木三分。

从“陌生化”看什克洛夫斯基文学观念的重构

从“陌生化”看什克洛夫斯基文学观念的重构

从“陌生化”看什克洛夫斯基文学观念的重构作者:何佳宁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3期摘要:19世纪末以来,席卷全球的帝国主义殖民战争与两次世界大战将传统西方奉行的价值观念彻底击碎,理想国崩塌。

在哲学思想上,基督教的传统道德对人的奴役使得尼采提出了“重估一切价值”的理念。

这一切的变化同时也在影响着文学的发展。

种种冲击使人们对文学产生了不同的观念。

本文将通过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代表什克洛夫斯基的重要理念——陌生化入手,探求什克洛夫斯基文学观念是如何重构的。

关键词:陌生化;文学观念;重构作者简介:何佳宁,男,1992年3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1一、什克洛夫斯基对陌生化的阐释在什克洛夫斯基之前,19世纪的现实主义理论一直将文学作品同现实生活紧密关联,将“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当做文学的首要任务。

随后的现代主义理论,打破“崇高”,反对一切权威,将关注点“向内转”,重视人的无意识与本能,力图挖掘人内心的世界,加强了对形式研究的力度,尤其是在语言方面,追求荒诞与怪异。

与之相似,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永远是独立于生活的,它的颜色从不反映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

”就是说,文学作品有其自身的规律,它不会受到任何关乎于意识形态的干扰。

而“陌生化”则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什克洛夫斯基指出:“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增加感知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什氏对于文学文本的内容关注极少。

他所关注的是人们对文本的审美感知过程,提倡一种人本能的对艺术的美的直觉。

这种对美的感知是与文学文本艺术形式相关的,延长审美感知的时间长度和增加对形式感知的难度则是通过对语言的“陌生化”处理而达到的。

在他看来,日常语言注重的是词语中蕴含的内容,而文学语言注重的是词语的排列方式。

什克洛夫斯基和他的陌生化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和他的陌生化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和他的陌生化理论摘要]20世纪初期,受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影像,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在俄国发展起来,其作为作品系统研究的方法论,对后世的新批评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在西方文论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其中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也是影响最广泛地理论观点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陌生化理论的再次探析,以及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陌生化理论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观点进行比较以求对陌生化理论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最后进一步分析陌生化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全面理解该理论。

[关键词]陌生化;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对比分析形式主义诞生于两个组织中,一个是以罗曼·雅各布森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小组”一个是以维克多·什克罗夫斯基为首的“诗歌语言会”。

在当时的文学研究中,研究者们多注重内容,导致了文学与其他学科界限模糊的问题。

于是形式主义理论的提出者们希望建立起一种研究文学的科学,他们认为“文学研究的主题不是笼统的文学,而是‘文学性’,就是一种使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1] 这种文学性观点认为,文学性是使文学成为文学的核心和标志,而文学作品的内容是各种各样包罗万象的,所以内容是不存在广义特殊性的,所以文学性的体现就应该体现于文学的语言、结构、形式、手法等而不包括内容。

而陌生化正是体现文学性的技巧之一,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深深的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及文艺理论,下文就其概论,进行比较分析及应用分析,以求对此文论观点的深入理解。

一、陌生化的概念探析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在其《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了两个相对的概念,自动化和陌生化(奇异化),他认为自动化是一种对熟悉事物细节的忽略,“动作一旦成为习惯,就会自动完成……谁要是记得自己第一次握笔或第一次说外语的感受,并以之与自己后来第一万次做这些事时的感受相比较,就会同意我们的意见。

”[2]这种对于已知事物或是熟练动作细节的忽视是一种“省力”的做法,从生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是可以被理解的,这会大大的节约我们的精力和劳动,什克洛夫斯基提出,这是一种“日常语言”而非“创作语言”。

文学的陌生化理论

文学的陌生化理论
§语序颠倒:“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 §词性活用。“春风又绿江南岸”“悲伤着
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 §巧用修辞格。运用通感(移觉):“唐小
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 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运用拟人手法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 丁香,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又让 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
第一、具有个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第二,独特的现象与深刻的本质的统一。 第三,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典型人物的特征,使典型人物有着丰富的审
美含量,给人无穷无尽的审美感受。
阿Q的性格中十组矛盾着的侧面
①质朴愚昧但又圆滑无赖;②率真任性 而又正统卫道;③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 贱;④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⑤狭隘 保守但又盲目趋时;⑥排斥异端而又向 往革命;⑦憎恶权势而又趋炎附势;⑧ 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⑨敏感禁忌而 又麻木健忘;⑩不满现状但又安于现状,
蓝利萍“陌生化”系列论文:
1、《试论“陌生化”原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河池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P102—104。)
2、《论“陌生化”手法与读者批评》(《贵州师 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4期,P9294。)
3、《“陌生化”与“意象”》(《浙江传媒学院学 报》,2006年第4期,P23-25。)
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性格内涵。
(二)文学的“陌生化”理论与审美意境
意境指的是抒情性作品中情景交融、虚 实相生、意象深远韵味隽永的审美境界。
意境创造的方法是“情景交融,寓情于 景,借景抒情,寓理于景,借景达理”。 “虚实结合、以实显虚”。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俄国形式主义之“陌生化”

俄国形式主义之“陌生化”

俄国形式主义之“陌生化”摘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诗学概念。

本文分析了文学作品中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的“陌生化”。

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的“陌生化”能使文学作品增添艺术魅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陌生化文学语言文学形象“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理论之一。

所谓“陌生化”,是针对习惯化、机械化、自动化来讲的,就是对日常生活中感知习惯化的一种反作用。

陌生化的目的就是让人从习惯化、机械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人们重新对事物进行欣赏。

因此,要想作品具有艺术性,就要尽力创造出一种陌生的感觉,就要运用陌生化的语言,对各种素材进行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品,产生文学效果。

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那种被称之为艺术的东西之存在,正是为了换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称其为石头。

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像那样,而不是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程序是事物的‘反常化’程序,是复杂的程序,……”[1]这里什氏所说的“反常化”就是指“陌生化”。

陌生化使事物变得陌生,使感知重新变得敏锐和深刻,因此营造陌生化氛围很重要。

从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这两个方面来看,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和文学形象的陌生化是营造陌生化氛围的两个重要方面。

一、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是不相同的,文学语言是以创造内涵为主要特征,普通语言则以所指意义为主要特征。

而对于两者的区别,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文艺理论家瓦莱里在《诗与抽象思维》一文中做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诗的语言和普通语言之间的关系就像跳舞和走路,走路这一动作就是为了到达一定的目的地,而到达目的地后,这些动作就毫无意义了。

跳舞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跳舞并不是要跳到哪里去,跳舞是一套动作,这套动作本身就是目的”。

他的意思告诉我们:诗人的创造不在语言之外,而是语言本身。

20世纪兴起的语言论文论把语言看做文学的本质,看做文学的第一要素,对文学的特征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最后得出结论: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是“陌生化”。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名词解释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6选4.1、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雅各布森的概念。

雅各布森指出,文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特定的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文学性是由两种话语之间的差异性关系所产生的一种功能。

它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一旦构成文学性的手法、形式和技巧变为常规和自动化时,就会丧失文学性的功能。

2、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概念。

什克洛夫斯基指出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

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也就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难度与时间的手法。

3、意图谬见:新批评派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概念。

它是将作品的意义与作者的创作意图联系起来,认为作品是作者创作意图的投射的观点。

新批评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意图谬见的提出,让新批评斩断了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4、感受谬见:新批评派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概念。

它是将作品与作品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感受等同起来的观点。

新批评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感受谬见的提出,让新批评斩断了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5、异延:解构主义创始人德里达的概念。

它是德里达解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一个策略。

事实上,它表示一种双重运动(空间上的差异的运动与时间上的延宕的运动)。

前者指符号或文本都是在与别的符号或文本不同的情况下方得以出场,后者指符号意义的迟到性或滞后性。

符号的使用将使所指的出场遭到拖延。

6、东方主义:后殖民理论家萨义德1978年出版的《东方学》中的概念。

萨义德认为东方学有三层含义:其一,东方学是西方“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西方“关于东方和东方人的各种教条和学说”;其二,东方学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以“东方”(the Orient)与“西方”(the Occident) 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其三,东方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

其实它是一种想象视野和过滤框架,是对东方的“妖魔化”和“东方化”,是西方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工具和意识形态。

[中文摘要]陌生化是由俄国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

[中文摘要]陌生化是由俄国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

[中文摘要]:“陌生化”是由俄国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

“陌生化”思想让人从司空见惯中走出来, 以新的眼光感受生活,重构我们对世界的感觉。

但维克托的思想却只探求创造和出奇,长期以往会产生艰涩难懂的副作用,把握“陌生化”思想要有一定限度。

陌生化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很广,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有意注意,提高课堂效率。

但很少有人把“陌生化”思想具体应用到语文作文教学中。

运用“陌生化”思想,可以达到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写作效率,加强学生写作兴趣的效果。

通过本文的初步探索,希望可以从教法和学法两个方面把“陌生化”渗透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中去。

[关键词]:陌生化;作文;教法;学法;创新[Abstract]:“the Mo biochemistry” is proposes by Russian Victor · assorted gram Love Siji. “the Mo biochemistry” the thought lets the human walk from the everyday occu rrence, by the new judgment feeling life, restructures us to the world feeling. But Victor's thought actually only seeks the creation and extraordinary, will have for a long time formerly the side effect which crabbed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assurance “the Mo biochemistry” the thought must have certain limit. The Mo biochemistry applies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is very broad, the goal lies in enhances the student interest, to concentrate the student voluntary attention, raises the classroom efficiency. But are very few some people the thought to apply specifically “the Mo biochemistry” in the language thesis teaching. Using “the Mo biochemistry” the thought that may achieve raises the student thesis ability, raises the writing efficiency, strengthens the student to write the interest effect. Through this article desk study, hoped that may from teach the law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two aspects seeps “the Mo biochemistry” to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thesis teaching practice.[Key words]:Mo biochemistry ;Thesis ;Teaches the law ;Research method ;Innovation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2)一、何为陌生化 (1)二、陌生化在中学语文写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三、陌生化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2)(一) 教法 (2)(二) 学法 (5)四陌生化思想小结 (6)参考文献 (7)引言“陌生化”是由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他主张向旧的规则宣战,。

浅析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

浅析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

第□卷第3期Vol.11,No.32020年5月May.,2020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浅析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白惮(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是20世纪初期对文学理论有重要影响意义的流派之一,不论是对后世的文学创作还是对文学理论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大推动了西方文论的发展。

什克洛夫斯基是前苏联著名作家、文艺家、理论家、批评家,也是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写的《作为手法的艺术》,是俄国形式主义的纲领性论文,并在其专著《散文理论》中提出了重要的文学创作理论——“陌生化”,强调文艺的自主性。

本篇文章简单分析了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的多重含义,并结合具体小说作品加以阐述。

关键词: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论;语言;情节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20)03-066-02文学是一门独立自主的学科,研究文学必须从文学本身寻找构成文学的内在根据,只有文学自身的特殊规律才能更好地阐释文艺作品,强调文艺作品自身的审美价值。

艺术作品是手法和技巧的产物,各种艺术素材只有通过一定技巧的处理、扭曲、变形,才能成为偏离现实人生、令人为之赞叹的艺术品。

紧接着提出了两个相对立的重要概念:首先是“自动化”,自动化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某种事物或行为方式习惯后所产生的一种负面效应。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自动化”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自动化吞没我们对事物的感受,仅仅用实用化、功利化的眼睛为事物贴上有用或无用的实用标签,而对它们的感性形式毫无感受。

文学的存在是为了让读者恢复那种感知和体验的能力,而不至于被这种“套板反应”拽入麻木的的深渊。

在此什克洛夫斯基又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概念:陌生化。

下面我选取了几篇短篇小说的作品来浅析陌生化的理论。

一、语言的陌生化语言文字是一部文学作品最外层的装饰,是作者内在思想表达的外在形式。

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日常语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当作传递信息手段和交流思想工具而使用的语言,人们使用日常语言的目的是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意思,只要能表达清楚怎么说都行,不计较句子结构,不注重词语的选择和搭配,只在意交流内容。

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

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

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一、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及其他的“陌生化”的诗学概念。

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把日常语言与诗歌语言作了一番比较,认为日常语言是一种“自动化”言语,而诗歌语言是一种“阻拒性”或者“陌生化”言语。

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在他发表于1917年的论文《艺术作为手法》中,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陌生化”或“奇特化”。

什克洛夫斯基从分析诗学的根本问题入手——是什么使诗歌具有“诗性”的?要找出文学作品的“诗性”,我们就必须把日常语言与诗歌语言作一番比较。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根据最大限度的节约原则来运用语言的。

我们运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识别事物,我们用语言命名事物,以便从思想上把握它,也以此达到交流的目的。

但长此以往,我们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自动化或习惯化的状态,我们再也感觉不到事物,对象就在我们面前,但我们既看不到,也听不到,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我们许多人的生命就这样无意识地延续,这种生命等于从未存在过。

“正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体验,感觉到事物的存在,为了使石头成其为石头,才存在所谓的艺术。

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把事物提供为一种可观可见之物,而不是可认可知之物。

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长。

艺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已制成之物在艺术之中并不重要。

”((苏)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刘宗次译,北京: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艺术是一种认知方式还是一种感受方式呢?在什克洛夫斯基看来,“艺术是一种感受方式”,艺术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幻想和假定,它诉诸于人的感知、情感、想像,拨动人的灵性、诗性和情趣。

唯其如此,只有通过审美感觉亦或审美体验去体验生活。

艺术的全部精义、灵魂、魅力在于感受。

“感受之外无艺术,感受过程本身就是艺术的目的。

”(张冰:《陌生化诗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8页。

从熟悉到陌生——什克洛夫斯基与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比较

从熟悉到陌生——什克洛夫斯基与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比较
验 和无 意识 而言 的 , 什 克洛夫 斯 基认 为 . 在 日常生 活
中. 许多 动作 一旦 习惯 成 自然 . 就 会变 成 自动化 的动 作 。 比如 , 我 们离 开家 时往往 顺手 关 门锁 门 , 时 间一 长, 我们甚 至 意识 不到 这个动 作 的存在 . 但 实际上 我 们每 次都 在无 意识 中完 成 了这 个 动作 ,因而人们 便 用艺 术形 式把 这种 陌生 化变 为奇 特化 ,让艺 术走 进
王溪清 : 从熟悉到 陌生
当他这 样 来 为语 言定 位 时 , 他 谈 论 的 实 际上 是 日常 语言 , 也 就是 引起 人 们 自动化 反 应 的那 种 语 言 比 如, 我们 在文 章 中经常 把姑 娘 比作 像 花一 样 , 起 初这 种 比喻有 新鲜 感 , 时 间一久 则毫无 新 意可 言 , 而 文学 语 言 所 追求 的就 是一 种 奇特 化 效 果 。 比如 “ 红杏 枝 头春 意 闹 ” , 原 来人 们 更 多地 是 从 选 词 、 炼 字 的方 面 来 谈论 “ 闹” 字 的妙 处 , 但 实 际上 . 使 用 了“ 闹” 字 使诗 歌营造 的氛 围和意 境具有 了一种奇 特 化效果 。 同样 , 在舒 婷 的诗歌 《 会 唱歌 的鸢尾 花》 中有 这样 一句 话你 呼 吸的轻 风 吹动 我/ 在 一 片 丁当 响的 月光 下 ” ,徐 敬 亚 的《 我 告诉 儿子 》 “ 我们 的青 春 约会 常 在/ 功 勋 注定 要 在上 午 升 起 ” , 北岛《 雨夜 》 中的“ 当水 洼 里 破 碎 的 夜 晚/ 摇 着 一 片新 叶/ 像 摇 着 自己 的孩 子 睡 去 ” , 这 些 原 本看 似 普 通 的词 眼通 过 作 者 不规 则 的 排 列组 合 , 营 造 了诗歌语 言 的另 一种 奇特 化艺 术境 界

试论西方音乐流变中的“陌生化”与“偏离”

试论西方音乐流变中的“陌生化”与“偏离”

试论西方音乐流变中的“陌生化”与“偏离”王俊达阳军从单声音乐到复调织体,从主调音乐的蓬勃发展到20世纪调性的瓦解,仿佛有一股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在推动着西方音乐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发展和演变。

如果能够把握这种内在驱动力的规律,对我们重新认识音乐史和音乐规则的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审美层面的启发。

此文中,笔者试图借用文学中的“陌生化”理论与伦纳德·迈尔的音乐心理学理论相结合,解释和分析这种音乐演变的内在力量。

西方音乐自古希腊伊始,历经漫长的历史演进,从形式到内容、从理论到实践都经历了无数的革新。

从对声音的组织形式上来讲,有几个比较重要的转折:第一,音乐从语言中单独分离出来;第二,单声音乐走向多声音乐;第三,从复调织体发展到主调织体;第四,从调性音乐到非调性音乐。

上述变化并非在短时间内进行简单的取代,而是在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中一步一步地探索和更新,有的变化甚至跨越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无论是什么时代的音乐,都有其传统与规则,音乐规则的理论和实践体现了时代的文化风貌和人的审美情趣。

作为音乐审美和创作构思的重要载体,本文试图通过文学中的“陌生化”理论以及伦纳德·迈尔的音乐学理论来理解音乐规则或音乐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尤其是和声学发展的审美动力,借此管窥西方音乐文化的流变。

一、“陌生化”理论“艺术的手法是使事物‘陌生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

”俄国形式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在他1917年发表的文章《作为手法的艺术》中首次提出“陌生化”的说法,虽然原文中这个词来自一个笔误,但是这个概念还是一经发表就被广泛传播,成为诗学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后被德国戏剧美学理论家布莱希特所发展完善。

但若是追根溯源,与“陌生化”类似的艺术理念其实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

亚里士多德在其《修辞学》中提出了一种“新奇”诗学观念:“使用奇字,风格显得高雅而不凡”,什克洛夫斯基明显是借鉴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西方,陌生化,理论,其他论文文档]西方“陌生化”理论纵读

[西方,陌生化,理论,其他论文文档]西方“陌生化”理论纵读

西方“陌生化”理论纵读西方“陌生化”理论纵读对“陌生化”理论的探讨与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停留在对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的“陌生化”的定义和阐述上,视“陌生化”为什克洛夫斯基的独创。

不可否认,作为一个诗学范畴,“陌生化”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

但是若我们将“陌生化”视为一种诗学原则和诗学思维模式,我们却可以尝试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陌生化”诗学思想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它源于亚里士多德,经由朗吉弩斯、马佐尼、缪越陀里、黑格尔和浪漫主义诗人的发展,成熟于什克洛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并在现当代文艺美学家身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承继。

在对西方“陌生化”思想进行论述时,笔者还想澄清一点:将西方古典诗学中的“新奇”诗论作为“陌生化”理论的发展阶段而进行论述,并不是说“新奇”诗论就是一种“陌生化”诗学思想。

“新奇”作为一个诗学范畴,其内涵和外延都比“陌生化”要大、要广泛得多,在某种程度上,“新奇”本身就容纳了“陌生化”这一范畴。

这里将“新奇”诗论列入“陌生化”思维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只是想说明以下两点:首先,“新奇”诗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陌生化”诗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进行通约对读。

在讨论“陌生化”诗学思想在西方现当代诗学中的继承时,也是本着这一思路进行论述的。

其次,“陌生化”理论虽说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但我们倾向于认为,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陌生化”诗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俄国形式主义只是“陌生化”理论的成熟阶段,而西方古典诗学中的“新奇”诗论则是其理论形成的前奏。

第一节西方古典诗学中的“新奇”诗论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第一个对“新奇”进行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他在《诗学》与《修辞学》中说: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这是很好的;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

在诗歌中,这种方式是常见的,并且也适宜于这种方式,因为诗歌当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和日常生活隔得较远。

艺术语言的陌生化 艺术概论

艺术语言的陌生化 艺术概论

艺术语言的陌生化艺术概论摘要:艺术语言“陌生化”美的本质在于:它往往重写意而不重写实,重心理时空而不重物理时空,语言放肆而不逾规矩,笔有活法而不出法度,正是这种词与词的超常搭配,引起读者无限的联想,从而在想象中捕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蕴。

关键词:艺术语言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艺术的目的是要使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长度。

”根据什克洛夫斯基的解释,诗歌的目的就是颠倒习惯化的过程,使我们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气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使普通语言变形、扭曲、拉长、缩短、颠倒,从而造成不同于普通语言的“陌生化”效果,“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把我们从语言对我们的感觉所产生的麻醉效力中解脱出来”。

什克洛夫斯基创造性地提出“陌生化”理论,并将其上升为艺术的总原则,随后“陌生化”理论日渐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关注。

“欧洲文论家几乎每一个新派别都从这‘形式主义’传统得到启发。

”陌生化不只是一种手法,它首先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感觉。

它产生的审美功能也不局限于使人产生新鲜感、惊奇感的范畴里,人们好奇、震惊之后面对的是陌生化形式所建构的新的意义的空间。

“陌生化”是写作这一艺术性精神活动的一种本质体现,用什克洛夫斯基的话来说就是:“几乎哪里有形象,哪里就有奇特化(陌生化)。

”“艺术语言是变异的语言艺术,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来看,艺术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所以,有的也把它叫作对语法偏离的语言,或者把它叫作破格语言。

”艺术语言和普通语言的对立性表现为:普通语言用的是定法,艺术语言用的是活法;普通语言以理服人,艺术语言以情造言;普通语言用的是理性逻辑,艺术语言用的是情感逻辑;普通语言的语义在言内,艺术语言则在言外(象外);普通语言是科学的,艺术语言是艺术的;普通语言是认识的,艺术语言是审美的回。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20世纪西方文论》名词解释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罗夫斯基认为,对于文学来说,“陌生化”是最基本的艺术手法,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段,赋予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以新的感知,破除习惯性思维的制约,增强艺术感受的新奇性。

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具影响的概念。

文学性:雅各布逊认为,所谓“文学性”就是使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他认为文学性不存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它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通运用是构造原则和变现手段,如结构、韵律、节奏、修饰等。

因此,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文学作品的外在特征,而是“文学性”。

语义分析:是英国文学批评家瑞恰兹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是指在具体的文学批评过程中,从文学语言入手,强调以分析语言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效果为主的一种分析方法。

这种分析认为一部作品统一、连贯,符合逻辑,就具有艺术上的真实性。

语义分析其中包含两个理论要素,即语言分析和心理上的分析。

语境:新批评学派理论奠基人瑞恰兹的语境理论,他把意义产生的条件和环境称为“语境”,其语境理论一是强调词语意义在作品中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的,意义的确定游词语具体的语言环境决定,二是认为词语意义的确定既受过去所发生事件的影响,又受具体使用时的环境的制约。

非个性化:是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的文论观点,艾略特主张的核心理论是反对浪漫主义文学观念的抒情原则,倡导一种消除个性、力求科学的文学批评观念,强调文学研究应该回到“诗”本身,“文学传统”才是文学批评的标准和价值所在。

客观对应物:是艾略特在《哈姆雷特》一文中提出的文论观念,他认为《哈姆雷特》是一部在艺术上失败了的作品,失败原因是在于情感与外界事物没有准确对应。

艾略特说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客观对应物”,也就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

他强调诗人应将自己的情感客观化,使内在情感变成外部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不是让诗歌成为诗人感情的简单宣泄。

2020年10月自考《文学概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10月自考《文学概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10月自考《文学概论》真题及答案解析名词解释题目1:陌生化(1)“陌生化”定义:从读者阅读效果说,指文学语言组织新奇或反常特性。

(2)理论流派:俄国形式主义。

(3)“陌生化”例子:什克洛夫斯基“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郭沫若《凤凰涅槃》“恢复对生活的感觉”。

题目2:抒情的修辞策略修辞策略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较为重要的四种。

(1)意象:意象是抒情文学的第一构成要素,是抒情作品的根基,可粗略理解为“心理画面”。

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隐喻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例:“抽刀断水水更流”。

(3)典故典故是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例:辛弃疾《贺新郎》九处用典。

(4)悖论: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正确的语句。

例: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题目3: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文学生产定义:文学作品的生产,指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创作与物质形态的出版。

文学消费: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简答题题目1: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

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

包括获得对对象本身的超越和获得“童心”两个层面。

2.典型的艺术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题目2:典型的艺术魅力(1)文学典型以生命形式呈现出无穷魅力。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一种生命形式,因此它能“激发人们的美感”。

①首先在于生命的斑斓色彩,如林黛玉。

②其次在于灵魂的深度,即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陌生化0与/非人化0)))什克洛夫斯基与奥尔特加的比较杨向荣(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摘 要]什克洛夫斯基和奥尔特加分别提出/陌生化0和/非人化0概念,他们都试图跳出传统文艺观的束缚,实现对传统文艺观的革命与反叛。

这恰恰体现了二十世纪文艺美学的两种转向:语言学的转向和批判理论的转向。

/陌生化0与/非人化0表征了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艺美学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一个立足于从纯美学或纯艺术的角度来考察美学或艺术,另一个则立足于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分析问题。

[关键词]陌生化;非人化;语言学转向;批判理论转向[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7)04-0014-06[收稿日期]2007-05-09[基金项目]湘潭大学博士启动基金资助项目(06QDB12):/陌生化0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新奇0诗论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杨向荣(1978-),男,湖南长沙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西方文艺美学和文化。

一/陌生化0(Defamiliariza tion)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的一个诗学概念。

此概念的提出是伴随着俄国形式主义的另一个概念)))/文学性0(Literariness)而提出的。

什么是/文学性0?雅可布森在论文学科学的对象时说:/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0[1](P 24)也就是说,/文学性0是文学本身的特性,是文学与一切非文学比较所具有的差异性,是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东西。

在俄国形式主义者看来,/文学性0只能在纯粹的文本世界中去寻找,这样,文学就成了一种超然独立的自足体,一种与世界万物相分离的自在之物。

对此,什克洛夫斯基形象地作了一个比喻,他说:/我的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

如果用工厂的情况作比喻,那么,我感兴趣的不是世界棉纱市场的行情,不是托拉斯的政策,而只是棉纱的支数及其纺织方法。

0[2](P6)可见,文学的本质特性只能在作品本身,而不能在其它地方找到,借用霍克斯的话来说,在俄国形式主义者那里,/艺术是自主的:一项永恒的、自我决定的、持续不断的人类活动,它确保的只是在自身范围内、根据自身标准检验自身。

0[3](P60)文学的真正主人公是/文学性0,那如何才能让审美主体强烈地感受到/文学性0?俄国形式主义者推出了/陌生化0,他们认为文学的/文学性0是通过/陌生化0表现出来的,是艺术形式的/陌生化0使文学的/文学性0获得了实践的价值。

什克洛夫斯基在5作为艺术的手法6中谈到,对熟悉的事物,主体仅仅是机械地应付它们,文学艺术就是要克服知觉的机械性,文学艺术的存在是为了唤醒主体对生活的感受: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

[2](P 6)从什克洛夫斯基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陌生化0是相对于/自动化0的习惯、经验和无意识而言的,它产生于变形和扭曲,产生于差异和独特。

/陌生化0要求主体对受日常的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过程起反作用,要很自然地对主体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再看到或视而不见,要/-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气盎然的前景灌输给14我们0,作者在创作中也应/瓦解-常备的反应.,创造一种升华了的意识0,/最终设计出-新.的现实以代替我们已经继承的而且习惯了的(并非不是虚构的)现实0。

[3](P61-62)对套板式的陈词滥调,审美主体往往以不经意的机械方式去把握,/陌生化0则不断破坏人们的常备反应,使人们从迟钝麻木中惊醒过来,重新调整心理定势,以一种新奇的眼光去感受对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语言是原初人在想要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原始冲动中产生的,原本是一种诗性的创造活动。

但随着历史及文化的发展,语言也渐渐失却了其应有的新鲜可感性,而堕落成一种毫无诗意的符号或代码。

文学的任务就是要重新发掘和揭示语言身上的这种/诗性的本质0,揭示蒙在语言身上的形而上的概念阴影,还原语言的/诗性本质0,使/诗语得以复活0。

从这个意义上说,陌生化与其说是/使之陌生0,倒不如说是/使之回归0)))回归到语言诗性的原初地位。

因此,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诗语的/陌生化0不外乎着眼于提高作品的可感性,/文学的特性包含在其使体验-陌生.的那一倾向之中,因此,文艺学真正应该关注的要点是分析所以能达到如此效应的形式手法。

0[4](P8)据俄国形式主义者的论述,我以为,/陌生化0的基本命意是指将日常的熟悉事物加以艺术处理,使之与审美主体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使主体获得陌生美感。

/陌生化0通过对前在文本经验的违背,创造出了一种与前在经验不同的特殊的符号经验,这种对前在经验的反拨,体现了/陌生化0的质的规定性:取消语言及文本经验的/前在性0。

/前在性0是相对于/当下性0而言的,前在的存在,已变得陈旧而没有新意。

当下的存在,由于割裂了传统语言给予主体的期待视野,颠覆了前在符号经验给予主体的召唤结构,因而焕发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取消/前在性0意味着在平常的创作中要不落俗套,要将习以为常的、陈旧的语言和文本经验通过变形处理,使之成为独特的、陌生的文本经验和符号体验。

从质的规定性出发,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陌生化0的命意。

首先,/陌生化0的潜在前提是文本的可感性。

/陌生化0要取消文本经验的/前在性0,就势必要对前在的文本进行创造性的歪曲与变形,使之以反常态方式呈现于主体面前。

/陌生化0的一个最突出效果,就是能打破审美主体的接受定势,作品的艺术性,也无非是由感觉方式所产生的一种效果。

艺术既然是以/被感受0为存在的第一要义,那作者与艺术家首先应当关心的,就是在创作中如何提高作品的可感性,如何把审美主体的审美注意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地获得美的享受。

作品之所以要由特殊的手法写成,之所以要对形式与内容加以/陌生0的变形处理,目的就在于要使其尽可能地被接受者所感受到,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言:/感觉之外无艺术,感受过程本身就是艺术的目的。

0[5](P178)其次,/陌生化0的实现是通过创造/复杂化0和/难化0的形式。

为了打破自动化感受的定势,冲破审美注意的惯性,使接受主体获得新颖奇异之感,艺术家必须通过创造/复杂化0和/难化0的形式,不仅打破原有形式的规范和格局,而且独辟蹊径、趋奇走怪地营造异于/前在0的艺术迷宫。

这种精心营造的方式无疑会增加形式的艰深化,增大接受主体审美感受的难度,使艺术不可能沿着平坦而笔直的道路行军,而只能踟躇于弯曲崎岖、迂回反复的道路上。

再次,/陌生化0以审美欣赏中的惊奇与惊异感为前提。

现代心理学表明,审美的实现来自审美主体的两种心理唤醒:/渐进性0唤醒和/亢奋性0唤醒。

通过/渐进性0唤醒,情感可以达到适当的程度,因为在这种唤醒中,情绪的紧张度是渐进递增的,一切的情绪激动都是水到渠成的。

而在/亢奋性0唤醒中,情感超过了适当的程度而剧烈上升,然后在唤醒下退时得到一种解除的愉悦。

/渐进性0唤醒是依靠人们熟悉的、有规律的模式的逐渐变化而达到的,它所引起的注意时间极为短暂,所以要佐以/亢奋性0唤醒。

由于/亢奋性0唤醒介入了高度奇异,令人有惊讶或复杂之感的样式,因而它不但有维持审美主体注意的可能性,同时也因为这类模式不可能很快地使人适应而迎合了主体的逆反心理,诱发其对文本进行不断的玩味与揣摩。

不难看出,/亢奋性0唤醒就是通过对熟悉事物的/难化0而诱发接受者的惊奇感与惊异感,所以,要使文本能为审美主体所关注,它的形式就必须具有足够的难度,能引发主体的惊奇感。

最后,对/陌生化0的把握还有一个度的问题。

艺术的/陌生化0应在接受主体可理解的范围内进行。

俄国形式主义者过于强调诗语和文本结构的/奇0和/异0,/唯陌生而陌生0,认为诗语之所以具有强烈的美感,就在于文本与接受者之间距离的无限拉大。

在对/度0的把握上,形式主义者显然/过度0,走进了一个极端,因此,应在陌生与熟悉之间保持一种中庸,在/常0与/奇0之间保持一种合适姿态。

明人谢榛在5四溟诗话6中说:/贵乎同与不同之间,同则太熟,不同则太生0,叶燮5原诗6:/陈熟、生新,不可一偏,必两者相济,于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方全其美0,就是要求出奇15但又不伤于正,追怪但又要显现常。

中国古典诗学中的例子也可适用于说明/陌生化0:即对/陌生化0的追求要做到/常0中见/奇0,/奇0中见/常0,保持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

至此,我们可以对/陌生化0进行整体的审美观照:/陌生化0是基于审美主体的惊奇、惊异欲而运用一定的艺术变形手法,使熟悉的事物难化、复杂化,以延长审美感受的时值和难度,使审美主体强烈地感受到文本话语和文体经验,获得对熟悉事物的原初惊赞。

二/非人化0(Dehumanization)是西班牙艺术理论家奥尔特加所提出的一个概念。

/非人化0的出现在奥尔特加那里与/大众0的出现紧密相关。

奥尔特加认为,现代艺术总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大众,任何现代艺术都自发地导致了对大众的一种新奇效果,这种/新奇0所带来的后果便是现代艺术的无法通俗化。

或者说,现代艺术是与通俗普及背道而驰的。

以此为前提,奥尔特加指出:/现代艺术的典型特征是把大众分为两个类型,一类人理解它,而另一类人则不能。

这就意味着一部分人有一个理解官能而另一部分则没有,就好像是人类的两种不同变体。

新艺术并不像浪漫主义那样是面向一切人的,而是面向有特殊天赋的少数人。

0[6](P136)可见,现代艺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大众可以理解的艺术,而另一类则是大众不能理解的艺术,而后者只为少数的艺术家而存在,因此,并不是大众不喜欢现代艺术,而只能说多数人或大众根本不理解这种艺术。

现代艺术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就是缘于现代艺术的/非人化0特征。

何为/非人化0?在5艺术的非人化6中,奥尔特加有这么一段经典的论述:现代艺术家不再笨拙地朝向实在,而是朝向与之对立的方向行进。

他明目张胆地把实在变形,打碎人的形态,并使之非人化。

,,通过剥夺/生活0现实的外观,现代艺术家摧毁了把我们带回自己日常现实的桥梁和航船,进而把我们禁锢在一个艰深莫测的世界中,这个世界充满了人的交往所无法想像的事物。

现代艺术家迫使我们即兴发明一些沟通的新形式,它们全然有别于同事物沟通的惯常方式。

为了适应他们创作的稀奇古怪的形象,我们必须发明一些前所未有的姿态。

这种以取消自然存在的生活为前提条件的生活新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理解和艺术愉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