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三下平均数
苏教版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平均数》说课稿苏教版数学《平均数》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首先我从教材分析说起,“平均数”作为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
它是在学生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条形统计图(一个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以及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先总后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但平均数的概念与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仅让学生达成求平均数的方法,那么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在生活的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1)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储备要求,一是统计的初步知识,二是平均分的知识。
这些知识是学生原来的知识中学过。
(2)学生的能力结构分析:通过统计图表和统计初步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调查、统计的意识;而且,学生已初步具有“移多补少”使两数相等的能力。
学习目标:1、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通过“移多补少”,使学生经历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数据从不相等到相等的过程,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求平均数的作用以及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在练习题中点题达成目标。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以及在生活中(比较用)的意义,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和价值,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平均数。
三、说教法学法根据新课程新理念,我充分用老师引导-学生自出探究-形成知识巩固与提高的教学主线,为学生的知识生产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
我力求体现以内容定教法,教法为内容与学生服务的宗旨,力求体现教师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并采用课件和说教同步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直观明了的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和平均数的意义。
苏教版三下课件---平均数
平 均 数
男生投篮成绩统计图
女生投篮成绩统计图
男生投篮成绩统计图
女生投篮成绩统计图
A.因为女生一号投中的个数最 多,所以女生队投得准。 B.分别求出男、女生一共投中 的个数,再比哪一队投得准。 C.先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 人投中的个数,再比较哪一队 投得准。
男生投篮成绩统计图
6枝
7枝
5枝
6+7+5=18(枝) 18÷3=6(枝)
14cm 24cm 16cm 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14+24+16=54(cm) 54÷3=18(cm)
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 是160厘米。 李强的身高可能 是多少厘米?
87 90 81
85 88
89 68
87+85+89+88+81+90 +68 =588(分) 588÷7=84(分)
87 90 81
85 88
89 68
87+85+89+88+81+90 +68 =588(分) 588÷7=84(分)
87+85+89+88+81+90 +68 =588(分) 588÷7=84(分) 87+85+89+88+81 =430 (分) 430÷5=86(分)
卖出苹果数量统计图
(箱)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一 二 三 四 五
男生: 6+9+7+6=28(个) 28÷4=7(个)
先 合 后 分
男生投篮成绩统计图 移 多 补 少
男生投篮成绩统计图
女生投篮成绩统计图
先 合 女生: 后 10+4+7+5+4=30(个) 分 30÷5=6(个) 5
男生: 6+9+7+6=28(个) 28÷4=7(个)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平均数
平均数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3页。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 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前两天咱们刚刚开了运动会,喜欢看运动会吗?咱们今天再去看一场特殊的运动会,好吗?(出示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图)仔细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谈话: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如:有哪些动物参加了运动会,它们各有几只?有哪些比赛项目?……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1. 尝试统计,发现问题。
谈话: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一起数一数,把数出的结果记录在这样的统计表里(拿出课前发给学生的空白表格)。
反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统计表,如:反馈:先请完成第一张统计表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统计了哪些动物的数量?是怎样想的?提问:他统计的动物的数量对吗?这张表格有问题吗?(动物的数量是对的,但从他的统计结果中看不清一共有多少只动物)反馈:我们再请完成第二张统计表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统计的,怎样想的?提问:他统计的结果对吗?你认为他的这张表格怎么样?有没有问题?(学生可能认为这样统计是对的)激疑:我们来看这里(指表中的“一共13只”),一共是有13只动物吗?不对吧,我怎么觉得是26只呢?咱们一起算一算,好吗?(把统计表里的几个数都加起来,算出结果是26只)学生会提出算动物一共有多少只,不能把狗、兔、猴的只数与跳高、长跑的动物只数相加,因为参加跳高和长跑比赛的动物中就有狗、兔、猴,这样加就加重了。
提问:想一想,怎样统计才比较合适呢?(把它们分开)引导:是的。
苏教版数学必修三:2.3.1《平均数及其估计》ppt课件
栏 目 链 接
数.中位数不受几个极端数据(即排序靠前或靠后的数据)
典 例 剖 析 (2)2012 年又对该县一次性木质筷子的用量以同样 的方式做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是10家饭店平均每天使用 一次性筷子2.42盒,求该县2011年、2012年这两年一次性
要 点 导 航
的影响,容易计算.它仅利用了数据中排在中间的数据的
信息.当样本数据质量比较差 ,即存在“一些错误数
据”(如数据的录入错误或测量错误等 )时,应该用抗极端 数据强的中位数表示数据的中心值. 3.平均数是频率分布直方图的“重心”.由于平 均数与样本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所以任何一个样本数据
栏 目 链 接
典 例 剖 析
题型二
平均数的应用
例2为了估计一次性筷子的用量,2010年某县从 600 家高、中、低档饭店中抽取10家,得到这些饭店每天消
栏 目 链 接
耗的一次性筷子的数据如下 (单位:盒);0.6,3.7,2.2,
1.5,2.8,1.7,1.2,2.1,3.2,1.0. (1)通过对样本数据的计算,估计该县2010年共消耗 了多少盒一次性筷子(每年按350个营业日计算).
关数据如下表: 每周做家务的 时间/小时 人数
0 2
1 1.5 2 2.5 2 6 8 12
3 13
3.5 4 4 3
栏 目 链 接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该班学生每周做家务劳动的平均时间是多少小时?
详细解析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设计
本次教案设计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主题为数学平均数,在课程进行中,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如何计算平均数。
以下是本次教案的详细解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平均数。
2.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3.能够运用平均数在生活中进行计算。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平均数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故事等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的平均值,可以通过将这组数加起来然后除以数的个数计算得出。
2.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将这组数加起来,然后除以数的个数即可得到这组数的平均数,比如说:10, 11, 12, 13, 14,这组数的平均数就是(10+11+12+13+14)÷5=12。
3.运用平均数进行计算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使用平均数的好处,比如说:小明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的成绩分别是84、89、92、95、91,那么他这一周的平均分是多少呢?答案是(84+89+92+95+91)÷5=90.2分。
三、教学步骤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是什么,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进行讲述和引入。
2.讲解采用板书、幻灯片等形式讲解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讲解完毕之后进行实战演练,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3.练习教师出示几组数据,让学生自己在计算平均数的基础上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然后进行比对答案,让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4.拓展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平均数进行计算。
5.结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采用课上练习以及课后作业等形式进行评估,考察学生是否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以及是否能够应用平均数进行计算。
五、教学材料1.平均数知识点讲解PPT2.练习题3.生活中的例子六、教学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配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调整讲解内容难度,并采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使用平均数的好处,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际应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导学案苏教版数学教案设计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导学案苏教版數學教案設計标题:三年级下册《平均数》导学案苏教版数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2. 教学难点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2. 学生准备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
(1)平均数的概念
(2)求平均数的方法
(3)平均数的应用
3. 巩固练习
4. 小结
5. 布置作业
五、教学策略
1.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通过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3. 组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教学反思
1. 教学效果评价
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以上只是一个大致的教学大纲,具体内容需要您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理解程度来进行填充和调整。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苏教版平均分教案
苏教版平均分教案教案标题:苏教版平均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 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2.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理解平均数计算中的概念。
教学准备:1. 教材:苏教版数学教材。
2. 教具:计算器、白板、标尺、纸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请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平均数的概念。
2. 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例如:如果班级有10个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30cm、135cm、140cm、145cm、150cm、155cm、160cm、165cm、170cm、175cm,那么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二、讲解与示范(10分钟)1. 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上述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即将一组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个数。
2. 示范计算平均身高:请学生参与计算,将身高相加后除以学生人数,得出平均身高。
三、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练习计算平均数:提供一组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平均数,并在白板上展示答案。
逐步增加难度,引导学生独立计算。
2. 实际问题解决: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问题。
例如:班级的语文成绩分别是80分、85分、90分、75分、95分,求平均成绩是多少?四、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问题,例如:如果有一个班级,其中有男生20人,平均身高165cm;女生30人,平均身高160cm,那么整个班级的平均身高是多少?2. 应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实际问题,并尝试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2. 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应用平均数的概念。
认识平均数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统计》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曹云教学目标:1.经历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自主探究移多补少及先合后分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会估计平均数的范围,能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求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3.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根据平均数的意义,对一些简单事件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学,自主学习:1.创设问题情境:师:在光明小学举行的趣味运动会上,二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套圈比赛.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比赛情况.(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a.问题:观察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b.设疑:你认为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c.说明:要想判断谁套得准一些,为了体现公平性,就要用到平均数.2.揭示课题:认识平均数明确学习目标:a.了解平均数的意义.b.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3.预习交流:[小组内简单交流对平均数含义的理解和求平均数的方法,提出质疑.]过渡:回归课前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去探究有关平均数的问题.4.自主预学:a.男生队套圈总数:6+9+7+6=()个b.女生队套圈总数:10+4+7+5+4=()个思考:a.比较男女生套圈总数,这样比,你认为公平吗?为什么?b.怎样比才够公平?学情分析:[能否从男女生参赛人数上的不同去衡量.]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怎样求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2.你认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学法指导:a.明确总数份数和每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b.根据求每份数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展示交流,点拨提升:1.探究展示:学情预设:男生:6+9+7+6=28(个)28÷4=7(个)女生:10+4+7+5+4=30(个)30÷5=6(个)说明:7和6就是男女生套圈个数的平均数,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并不表示每个人套中的实际个数.2. 质疑:分别用套圈的总个数去除以他们的什么?(总人数).3.精要点拨:明确:求平均数,要找准和总数对应的份数.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过渡:师:除了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还有其他求平均数的方法吗?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方法.说明:先合后分和移多补少都是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计算时,我们可以选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而移多补少的方法适合于操作时使用.4.平均数的范围:观察与思考:平均数7和6,相比它们所在的一组数据的大小,有什么特点?重难点突破:明确::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四.训练检测,总结反思:小华家1月~5月用水情况统计表1月2月3月4月5月13吨10 吨11吨9吨12吨(1).小华家平均每月的用水量在()吨和()吨之间.(2).算一算:平均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想一想:1.怎样确定平均数的取值范围?2.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你先求的什么?归纳与总结:a.最大的数>平均数>最小的数b.平均数等于总数除以对应的份数五.综合实践与应用:1.想一想,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简单说明理由。
《平均数》 教案(最新9篇)
《平均数》教案(最新9篇)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倒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3、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实践应用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四、全课总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2、师总结。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二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9294页。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
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
这样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苏教版平均数详案
平均数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49~50页。
教学目标:1. 经历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 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再分的过程,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
3. 能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4. 能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参与热情,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平均数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让你们帮忙解决一下,可以吗?生:可以。
师:(出示课件)老师有三种不同颜色的球,分给了小黑小白两位同学,小白分到2个,小黑分到6个,结果小白就说老师偏心了,那你们能帮忙移动一下使他们分得的个数同样多吗?生:能?师:谁来说一下怎么移?生:从小黑那拿两个给小白就一样多了。
师:真棒,谢谢这位同学帮老师想出了办法,那请你们看一下现在他们都分到了几个?生:4个。
师:那也就是说通过什么办法?(板书:移一移)通过移一移,我们得到了一个相同的数——4。
师:这个问题是解决了,但是现在又有更多的球要分给小黑小白小黄三位同学了,老师一不小心又分得不一样了,那你们能再帮忙移动小球使他们分得的个数同样多吗?生:能。
师:你准备怎么移呢?生:小白拿一个给小黄,小黑拿两个给小黄。
师:非常好,还是通过移一移我们又得到了一个相同的数“5”,这样就使他们分到的小球一样多了。
师:同学们真的是非常棒,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两个问题,但老师还有一个疑问,在刚刚移动的过程中,你为什么要那样移呢?生:因为XXX比较多,所以就把多的移给少的。
师:非常好,像这种拿出多的移给少的,使每个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的方法我们叫做“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二、认识平均数1.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师:刚刚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两个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幅图片,图上的小朋友在干嘛?生:套圈圈。
师:对,四年级一个小组的同学举行了套圈比赛,男生女生规定每人套15个圈。
(课件出示:男女生套圈统计图)师:这两张条形统计图分别统计了男、女生套中的个数,从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呢?生:男生有几人,女生有几人,套中的个数,谁套的最多,谁套的最少……。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平均分(课件) (1)
宝箱大作战
①找规律
③拼一拼
②算一算 ④搭一搭
说一说
写一写
涂一涂
摘一摘
1
2
每一次只能摘下树上 苹果总数的 。
3
4
超市幸运大转盘
转到红色的可能性 是。
我国有56个民族,不管汉族人口再多, 它只是中国民族的 。
我国国土面积大约占全 世界陆地面积的 。
()
1每2份个是桃它平的均(分1成)(。2 )份,
(2 )
1每2份个是桃它平的均(分1成)(。6)份,
(6 )
1每2份个是桃它平的均(分1成)(。3)份,
(3)
12个桃平均分成 (4)份,
每份是它的( 1) 。 (4)
12个桃平均分成 (1 )份,
每份是它的( 1) (1 )
。2
2
都是12个桃,表示 每一份的分数为什么不 同?
这里的三盘桃都是6个, 为什么分的结果有的是用 表示,有的是用 表示,而有的 又是用 表示呢?
12个桃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它的几分之一? 请你们分一分,并涂上颜色来表示这些桃的几分之一?
12个桃平均分成 ( )份, 每份是它的 ( ) 。
()
12个桃平均分成 ( )份, 每份是它的 ( ) 。
平均分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2只 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 盘桃的几分之几?
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你会表下图中每盘桃的 吗?每份的个数不同,为什 么都可以用 表示?
今天这节课平均分桃和以前平 均分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把一盘桃平均分成 3 份,每份是这盘桃的((13))。
把一盘桃平均分成 6 份,每份是这盘桃的((16))。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平均数-苏教版
标题:三年级下数学教案-平均数-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含义: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求平均数的方法:将一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的应用:在实际问题中,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可以让学生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a. 让学生收集一些数据,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
b. 将这些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c. 让学生讨论,平均数代表了什么意义。
(2)指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a.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总和。
b.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这组数据的个数。
c. 让学生用计算器将总和除以个数,得到平均数。
3. 实践应用(1)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成绩、平均速度等。
(2)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数据,如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判断哪一组数据更好。
4. 总结延伸(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交流能力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正确率、书写规范等。
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三年级平均数计算题
三年级平均数计算题我来为你写一篇关于三年级平均数计算题的文章。
文章内容如下:三年级平均数计算题在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学生们需要掌握如何计算一组数的平均值,以便更好地理解数据的总体特征。
本文将介绍三年级平均数计算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 何为平均数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就是将一组数据的所有数值相加,然后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中心趋势,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将给定的数据列出来。
例如,我们有一组数据:5, 7, 9, 12, 15。
步骤二:将数据相加。
将数据相加得到:5 + 7 + 9 + 12 + 15 = 48。
步骤三:确定数据的个数。
由于给定的数据有5个,所以数据的个数为5。
步骤四:计算平均数。
将数据的总和48除以数据的个数5,即48 ÷ 5 = 9.6。
所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9.6。
3. 平均数计算题的例题现在,让我们来看几个关于平均数的计算题。
例题1:小明考了五门课的成绩,分别是88、92、76、85、90。
请计算他的平均成绩。
解题步骤:步骤一:将给定的数据列出来。
考试成绩分别为:88, 92, 76, 85, 90。
步骤二:将数据相加。
计算数据的总和得到:88 + 92 + 76 + 85 + 90 = 431。
步骤三:确定数据的个数。
由于有5门课的成绩,所以数据的个数为5。
步骤四:计算平均数。
将数据的总和431除以数据的个数5,即431 ÷ 5 = 86.2。
所以,小明的平均成绩为86.2。
例题2:小红参加了一个游戏,她连续三天的得分分别为78、89、94。
请计算她的平均得分。
解题步骤:步骤一:将给定的数据列出来。
得分分别为:78, 89, 94。
步骤二:将数据相加。
计算数据的总和得到:78 + 89 + 94 = 261。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平均数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二、教学目标: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三、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六、教学过程:(一)炫我两分钟口算练习,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960÷6= 88÷8= 76÷4= 85÷5= 810÷9=(30+50+80)÷4 (80+80+80+80+85)÷5=【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1、1号笔筒有( )支铅笔2号笔筒有( )支铅笔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5号笔筒有( )支铅笔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
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三)课上尝试小研究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数 8
6
4
5
你发现了么?
每个人套中的个数有比平均数多 的, 有比平均数少的,还有一样的。
平均数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之间
14+24+16=54(厘米) 54÷3=18(厘米)
辨一辨
• (1)龙瑞小学的老师平均年龄是38岁, 那么每个老师一定都是38岁。
• (2)龙瑞小学全体同学献爱心捐款,平 均每人捐款5元。不可能有同学捐6元。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平均数
学习目标
1. 同学们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 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 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同学们的策略意识绩统计表
• 男生: 姓名 李小钢 张明
个数 4
8
• 女生:
王宇 陈晓杰
9
6
姓名 吴燕 刘晓娟 史敏敏 孙云
•
(16+20+31+17)÷12
•
(16+20+31+17)÷3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呢? 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生活 中的问题么?
说一说
• 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 (1)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155
厘米,可能吗? • (2)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
的队员吗?
想一想
• 小红一家三口去年每季度用水情况
季度 吨数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20
16
第三季度 31
第四季度 17
•
(16+20+3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