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感和认同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感
一、存在感的概念:存在感大部分是由于自我存在得不到重视,得不到很好的肯定和表扬,使得自己觉得没有存在感,而有存在感的人则是受到社会重视,且受到人民尊敬,受到广泛关注,即为“存在”这种存在,简单的说,这就是种感觉。
从某种意义上讲,存在感也代表着个体(人类)对自身存在的一种判定行为,存在感是根据个人的世界观并与他人对比所产生的差异而在个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自身肯定(否定)的精神行为。
自我存在感,不是思维逻辑推理论证的结果,而是一种自我的主观感受心理内部的依据与人际关系、个体与环境的关系等外部依据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个体的“自我存在感”。
社会存在感:社会存在感是存在感的一种现象。
存在感包括远程临场感和社会存在感。
社会存在感又称为辅助的远程临场感或者社会性远程临场感。
社会存在感的许多理论来自符号互动论和人际交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存在感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媒体辅助交流的背景中是在70年代,为了界定远程交流的社会心理,他们扩展使用社会存在感这个术语。
社会存在感的社会心理学是用来描述与他人实际存在的行为效果或者是他人在一位置观察的想法。
物理上的社会存在感简单的概念化为:另一个人被感知存在和缺席。
二、存在感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是美国存在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
存在本体论是罗洛·梅存在心理学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存在感则是个人对自身存在的意识和体验。
罗洛·梅认为存在感在个体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人对自己存在本体的体验,它产生于更基本的心理层次,可以统整与连贯个人的各种经验。
存在感不仅是自我发展的先决条件,而且也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必要条件。
早期的社会存在感理论是关于:1.意识到并与他人共同存在 2.社会性交互媒体的能力,特别的。
3.在辅助交流环境中语言或者非语言的线索的存在与缺失。
三、存在感最基本的性质:
1、能接收信息并维持信息;
2、依附于电子反馈。
四、人是通过什么样的办法来感觉到自己是存在着呢?
从心理内部来说,自我存在感的建立,有三类感受的来源:
1、来自于身体的各种感觉,饥饿、冷热、疼痛等。
2、来自于身体的平衡觉、本体觉(知道自己身体的姿势和胳膊腿儿摆放在什么位置了)、运动觉等。
3、来自于心理的欲望、动机、情感、意志等。
比如说你做一件事情获得了成功,随之而来的可能会迎来别人的赞同,或是嫉妒,或是其他等等!而借助这些,使你会产生喜,怒,哀,乐。
这就是你的存在感所在!当然还包括亲情,爱情。
以及其他的等等!
五、存在感的实际应用:
(一)我国高校专科生的存在感心理问题的现状:
专科生与本科大学生相比,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其独特性:
1.专科生中的优秀分子与本科大学生中最低层次的学生之间存在着落差;
2.极高的成就动机与较低的智力水平之间的矛盾;较强的实践能力与较弱的理论基础之间存在着不适应性;
3.较强的意志力与较差的心理适应能力之间的差别。
以上这些特点使他们承受着更大的环境压力与心理冲突。
(二)专科生心理问题表现:专科学生的群体缺陷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成长中无法很好地适应环境,由于学业、就业压力而造成的心理问题的表现有以下几点:
1.专科生存在着自卑感。
2.专科生存在着焦虑心理。
3. 专科生存在着渴望展示自我,重新获得重视的迫切心理。
以上这些表现,实际上都是专科生缺乏存在感的表现。
(三)专科生缺乏存在感的原因:
1.错误的自我核心观念;
2.怯于进行自我肯定;
3.不能正确地参与到他人的生活世界中去;
4.受到焦虑心理的影响:
(1)价值观的缺失;
①对个体竞争的价值的信念的缺失;
②对理性的信念的缺失;
③个人自我感的缺失。
(2)孤独和空虚的心理:
专科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经济不断变化的今天、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各种复杂的家庭、个人因素等,使他们感到既不能对外部事件加以控制,也无法
对别人施加影响,更无力改变他们的周围世界。
这种无力感与失望感紧密交织在一起,使他们不得不放弃一切追求,变得更加冷漠无情,深感空虚和孤独,陷入痛苦的焦虑之中。
(四)应采取的积极对策:
1.培养专科生的自我意识;
2.鼓励高校专科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3.建立健康的竞争模式;
4.注重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教学及管理模式;
5.鼓励专科生积极与社会整合,树立个人的价值观和寻求尊严感。
认同感
一、认同感定义:认同感,在管理心理学中,是指群体内的每个成员对外界的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通常能有共同的认识与评价。
在统一价值论中,是指当自己的价值关系与他人的价值关系同属于一个更大的价值系统时,自己与他人具有相同的的价值认识方式与价值判断标准。
“认同”: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指个入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
自我认同是指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从而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
它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把信念和价值观融合到自己人格中去并对自我价值进行评价的过程。
这种评价通常来自与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的看法。
一个人可能在某些事情上觉得自己很聪明或很苯,在某些行为上觉得很劣或是很卓越;他可能很喜欢自己或是很讨厌自己……
类似这些常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自我印象和经验,日积月累就成为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就是自我认同感。
二、认同感的类型
自我认同: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
“后现代”的西方社会,个体通过向内用力,通过内在参照系统而形成了自我反思性,人们由此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
个体是依据个体的经验所反思性的理解的自我。
“自我认同”假定了反思性知觉的存在。
但自我认同并不是被给定的,而是作为个体动作系统的连续性的结果,是在个体的反思活动中必须被惯例性地创造和维系的某种东西。
自我认同是能够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够精力充沛的热爱生活,不会沉浸在悲叹、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奋发向上,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会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
既从这种认同感中巩固自信与自尊,同时又不会一味地屈从于社会与他人的舆论。
自己对自己所思所做的一种认可感。
自我认同包含自我了解和自我实现两部分。
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
组织认同:是员工对其组织的认同程度,包括三个部分: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
企业认同:又称“组织认同感”,是指员工对企业各种目标的信任、赞同以及愿意原以为之奋斗的程度。
种类:
●情感:主要指员工对企业的支持和参与程度有多强。
●依存:主要指员工在感觉上认为留在企业的必要程度。
●规范:主要指员工对企业战略及其各种目标的责任感。
民族认同:也是民族认同意识,即民族认同性。
它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同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
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不但包括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而且还包括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积极评价,以及个体对群体活动的卷入情况等。
”
社会认同: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Tajfel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区分了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 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
与利益联系相比, 注重归属感的社会认同更加具有稳定性。
社会认同原理指出,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候。
如果我们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情,我们就会断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不管是电影院内的空爆米花盒子应该怎么处置,在某段路上车应该开多快,还是在宴会上应该如何吃鸡,我们周围的人的做法对我们决定自己应该怎么行动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家认同:是个政治概念。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
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
虽然与政治认同有相似之处,但是不是同义重复。
文化认同,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足以瓦解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反之,本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该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又是使民族在激烈的国际争斗中立于不败之地。
小组成员:张纲201321002050 张彪201321002052
易鑫201321002054 贺兆峰201321002056
于光博20132100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