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等级划分标准

合集下载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林地是指被森林覆盖的土地,是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林地资源,人们制定了一套林地等级划分标准,以便对不同等级的林地进行科学分类和管理。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主要根据森林的生长条件、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等因素进行评价和划分。

首先,林地等级划分标准要考虑森林的生长条件。

这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等因素。

气候条件是影响森林生长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植被的分布和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类型和地形地貌也会对森林的生长产生重要影响,比如酸性土壤适合松树生长,而碱性土壤适合柏树生长。

其次,林地等级划分标准还要考虑植被类型。

不同类型的植被对生态系统的贡献不同,因此需要对植被类型进行分类和评估。

常见的植被类型包括针叶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它们在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另外,生物多样性也是林地等级划分标准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因此,在林地等级划分标准中,需要对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估和划分,以便更好地保护和管理不同等级的林地资源。

最后,林地等级划分标准还要考虑林地的生态功能。

不同类型的林地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比如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

因此,在制定林地等级划分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林地的生态功能,以便更好地实现对林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综上所述,林地等级划分标准是对林地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通过考虑森林的生长条件、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林地等级划分标准,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林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希望通过不断完善和落实林地等级划分标准,能够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我国丰富的林地资源,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地分等定级规程

林地分等定级规程

《林地分等定级规程》是一份技术规范,主要针对林地进行分等定级。

这份规程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林地分等定级的技术原则、林地分等、林地定级要求等。

下面简要介绍这份规程的主要内容:
1.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现状林地的分等定级。

其中包括林地资源调查、林地质量评估、林地用途规划等方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规程引用了一系列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技术规范》等。

3. 术语和定义:规程中对林地、林地分等、林地定级等术语进行了定义,以便于统一理解和应用。

4. 林地分等定级技术原则:
- 分等:根据林地的自然属性、生态功能、社会经济属性等因素,将林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 定级:根据林地的分等结果,结合林地用途、管理要求等因素,将林地划分为不同的级别。

5. 林地分等技术要求:
- 资料收集:收集林地的基础数据、生态环境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

- 指标选取:根据林地分等的目的和需求,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

- 评价方法:采用综合评价法、因子分析法等方法,对林地进行分等。

6. 林地定级技术要求:
- 定级依据:根据林地分等结果、林地用途规划、管理要求等因素进行定级。

- 定级方法:采用专家评审法、综合评价法等方法,对林地进行定级。

7. 成果编制:将林地分等定级结果编制成相应的图表、报告等成果,以便于指导林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林业用地的划分

林业用地的划分

林业用地的划分标签:子莓林地划分分类:人生随笔5-林业文章林业用地分为8大类,主要包括:一、①有林地(或林分):指连续面积大于、郁闭度≥、附着有森林植被的林地,或者成活保存株数大于等于合理造林株数85%的人工林地。

有林地包括乔木林、红树林和竹林。

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等各种具体的林分,不同起源的林分都应划分成不同小班。

二、②疏林地:指附着有乔木树种,连续面积大于、郁闭度在~之间的林地。

经济林、竹林不划疏林地。

疏林地与有林地一般不应划在一个小班,应单独划分小班。

三、③灌木林地:附着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cm的小杂竹丛,以经营灌木林为目的或起防护作用,连续面积大于、覆盖度在30%以上的林地。

其中,灌木林带行应在2行以上且行距≤2m;当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灌木林带的带距≤4m时,按片状灌木林调查。

灌木林地与疏林地不同,与荒山荒地也不同,应单独统计。

灌木林又分为两种:a)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参加森林覆盖率计算灌木林的有关规定执行。

b)其它灌木林:不属于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

四、④未成林造林地:又可以分为人工造林未成林地和封山育林未成林地两种。

前者指人工造林当年成活率在85%以上或保存率在80%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线400mm以下地区当年造林成活率为70%以上或保存率65以上)的林地;飞播造林后成苗调查苗木在3000株/hm2以上或飞播治沙成苗在2500株/hm2以上,且分布均匀的林地。

后者指采取封山育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后,不超过成林年限,天然更新等级在中等以上,尚未郁闭成林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与人工林不同,应划分不同的小班。

在资源统计上不能合在一起,应单独统计。

五、⑤苗圃地:指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不包括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种质基地等种子、种条生产用地以及种子加工与储藏等设施用地。

无论其面积大小都应单独划分为小班。

林地保护等级 标准

林地保护等级 标准

林地保护等级标准
林地保护等级标准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森林资源特点和生态环
境状况,对林地进行分类和分级,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保护政
策的标准。

林地保护等级标准的制定旨在科学合理地对森林资源进
行保护和利用,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中国,林地保护等级标准通常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
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对不同类型的林地进行分类
和分级,如天然林、人工林、退化林等;其次是根据林地的生态功
能和生态环境的敏感程度,确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管理政策,包括
禁止砍伐、限制开发、加强监测等;此外,还应考虑到当地的社会
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需求,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保护措施,以
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另外,林地保护等级标准的制定还需要考虑国际上的相关标准
和规范,以便与国际接轨,促进跨境合作和资源共享。

同时,林地
保护等级标准的执行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评估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确保林地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

总之,林地保护等级标准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科学合理地划定保护范围和管理措施,以实现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林地分等定级规程

林地分等定级规程

林地分等定级规程摘要:1.林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和意义2.林地分等定级的基本原则3.林地分等定级的方法和步骤4.林地分等定级的具体标准5.林地分等定级的应用和影响正文:林地分等定级规程是我国林业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科学、合理地评估林地的生产力、保护性和潜在价值,为林地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

本文将从林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和意义、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具体标准以及应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林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和意义林地分等定级的主要目的是揭示林地的生产力、保护性和潜在价值,为林地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

通过林地分等定级,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林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为国家林业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林地分等定级的基本原则林地分等定级应遵循以下原则:1.统一性:遵循国家统一的林地分等定级标准和方法,确保各地区林地分等定级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2.科学性:充分考虑林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属性,确保分等定级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3.可操作性: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简化分等定级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三、林地分等定级的方法和步骤林地分等定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资料收集:收集林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植被状况等基本信息。

2.现场勘查:对林地进行实地勘查,了解林地的实际情况,为分等定级提供依据。

3.数据分析: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现场勘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各项指标的得分。

4.等级划分:根据得分情况,将林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5.成果整理:整理分等定级成果,形成林地分等定级报告。

四、林地分等定级的具体标准林地分等定级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1.林地生产力:包括林木生长速度、林分密度、林分结构等。

2.林地保护性:包括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3.林地潜在价值:包括林地的旅游、科研、教育等非木质资源价值。

五、林地分等定级的应用和影响林地分等定级成果在国家林业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林地分类标准

林地分类标准

林地分类标准林地是指由树木、灌木和其他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资源。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林地,对林地进行分类是非常必要的。

林地分类标准是根据林地的生态特征、植被类型和生长环境等因素进行划分和归类的一套规范。

下面将介绍林地分类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按照生态特征进行分类。

1. 森林,森林是由高大乔木组成的植被群落,覆盖范围广,生物多样性丰富,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水土资源起着重要作用。

森林可以分为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类型。

2. 灌丛,灌丛是由灌木和矮乔木组成的植被,生长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对于保持土壤水分和防风固沙具有重要意义。

灌丛可以分为密生灌丛和疏生灌丛两种类型。

3. 草地,草地是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类型,分布广泛,包括草甸草原、草原草地和荒漠草地等多种类型。

二、按照植被类型进行分类。

1. 针叶林,主要由针叶树种组成的森林,如松树、冷杉等,生长在寒冷的高海拔地区,对于保护水土资源和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2. 阔叶林,主要由阔叶树种组成的森林,如橡树、榉树等,生长在温暖湿润的地区,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重要的木材资源。

3. 针阔混交林,由针叶树和阔叶树混生的森林类型,生态功能丰富,对于生态平衡的维护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三、按照生长环境进行分类。

1. 湿地林地,生长在湿润地区的林地类型,包括沼泽林、湿地针叶林等,对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和保护湿地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2. 干旱林地,生长在干旱地区的林地类型,包括荒漠灌丛、沙漠草原等,对于防风固沙和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3. 山地林地,生长在山地地区的林地类型,包括山地针叶林、山地阔叶林等,对于水土保持和防洪防滑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林地分类标准是根据生态特征、植被类型和生长环境等因素进行科学划分和归类的一套规范,对于林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级管理部门和相关科研机构能够加强对林地分类标准的研究和推广,为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类划分

地类划分

地类:按照《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林地划分为8个地类,分别是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辅助生产林地。

1、有林地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郁闭度0.20(含0.20)以上(或人工造林3年后,幼树保存株数达到合理造林密度80%以上)附着有森林植被的林地,包括乔木林和竹林。

(1)乔木林:由乔木(含因人工栽培而矮化的)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

其中,乔木林带行数应在2行以上且行距≤4m或林冠冠幅水平投影宽度在10m以上;当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林带的带距≤8m时按片林调查。

乔木林分为纯林和混交林:①纯林:一个树种(组)蓄积量(未达起测径级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积量(株数)的65%以上的乔木林地。

②混交林:任何一个树种(组)蓄积量(未达起测径级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积量(株数)不到65%的乔木林地。

(2)竹林:附着有胸径2cm以上的竹类植物的林地。

2、疏林地附着有乔木树种,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郁闭度在0.10~0.19之间(或造林三年后幼树保存株数达合理造林密度40%~80%)的林地。

3、灌木林地附着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cm的小杂竹丛,以经营灌木林为目的或起防护作用,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覆盖度在30%以上的林地。

其中,灌木林带行数应在2行以上且行距≤2m;当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灌木林带的带距≤4m时按片状灌木林调查。

4、未成林造林地(1)人工造林未成林地:人工造林(包括植苗、穴播或条播、分殖造林)和飞播造林(模拟飞播)后不到成林年限,造林成效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分布均匀,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①人工造林当年造林成活率85%以上或保存率80%以上;②飞播造林后成苗调查苗木3000株/hm2以上或飞播治沙成苗2500株/hm2以上,且分布均匀。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林地是指有森林植被覆盖的土地,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科学合理地管理林地资源,需要对林地进行等级划分,以便更好地制定保护和利用政策。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是对林地进行分类评定的指导性标准,本文将就林地等级划分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林地等级划分的目的。

林地等级划分的目的在于科学评价林地资源的质量和价值,为合理规划和管理林地提供依据。

通过等级划分,可以明确不同林地的功能定位,合理利用和保护林地资源,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林地等级划分的原则。

1.生态原则,根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和完整性,评价林地的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

2.经济原则,根据林地的资源开发潜力和经济效益,评价林地的经济价值,合理开发和利用林地资源。

3.社会原则,考虑林地对社会的服务功能和影响,评价林地的社会效益,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林地等级划分的指标。

1.植被指标,包括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植被密度等,反映林地的植被状况和生态功能。

2.土壤指标,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肥力、土壤水分等,反映林地的土壤质量和生产力。

3.地形指标,包括地势起伏、坡度、坡向等,反映林地的地形特征和地貌类型。

4.气候指标,包括气温、降水、日照等,反映林地的气候条件和气候适宜性。

5.水文指标,包括水资源分布、水质、水量等,反映林地的水文状况和水资源利用状况。

6.生物指标,包括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分布等,反映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资源。

四、林地等级划分的方法。

1.定性评价法,根据林地的植被、土壤、地形、气候、水文和生物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林地的等级。

2.定量评价法,采用定量指标和定量分析方法,对林地的各项指标进行量化评价,确定林地的等级。

3.专家评价法,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采用专家打分法或专家咨询法,对林地进行评价,确定林地的等级。

五、林地等级划分的应用。

1.生态保护,根据林地的等级,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政策,加强对重点保护林地的保护力度,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林地等级划分标准是指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特征和植被类型,对林地进行分类和等级划分的标准。

林地等级划分的目的在于科学评价林地的质量和功能,为合理利用和保护林地资源提供依据。

下面将对林地等级划分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生态环境特征。

生态环境特征是林地等级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

生态环境特征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等因素。

气候条件是影响林地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林地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特征。

土壤类型和地形地貌对林地的生长环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土壤类型和地形地貌下的林地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特征。

二、植被类型。

植被类型是林地等级划分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不同的植被类型反映了不同的生态系统特征,对于评价林地的质量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植被类型包括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它们在生长环境、物种组成、生态功能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三、林地等级划分标准。

根据生态环境特征和植被类型,可以将林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一般来说,林地等级划分可以分为优良、中等和一般三个等级。

优良林地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特征和丰富的植被类型,生态功能完整,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中等林地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特征和植被类型,生态功能一般,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有一定作用。

一般林地生态环境特征较差,植被类型单一,生态功能较弱,需要加强保护和恢复。

四、林地等级划分的意义。

林地等级划分对于科学评价林地的质量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林地等级划分可以为林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不同等级的林地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科学合理地利用林地资源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林地等级划分可以为林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等级的林地对于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方面具有不同的重要性,科学合理地保护和管理林地资源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五、结论。

林地等级划分是对林地资源进行科学评价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林地是指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土地类型,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为了科学合理地管理和保护林地资源,对林地进行等级划分是非常必要的。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主要是根据林地的植被类型、生长状况、生态环境等因素进行评定,以便对林地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

下面将介绍林地等级划分的标准和相关内容。

首先,林地等级划分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植被高度、生长密度、树种组成、生态环境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评定和综合分析,可以对林地进行等级划分,确定其适宜的管理和利用方式。

其次,林地等级划分的目的在于科学合理地进行林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不同等级的林地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保护和促进林地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在林地等级划分中,一般可以分为几个等级,如一级林地、二级林地、三级林地等。

一级林地一般是指原始森林或者近乎原始的森林,植被类型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

而二级林地可能是经过人工干预的森林,植被类型相对较单一,植被覆盖率适中,生态环境一般。

三级林地则是指人工林或者林地退化严重,植被类型单一,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较差。

最后,对于不同等级的林地,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对于一级林地,需要加强保护,禁止砍伐和破坏,保持其原始状态;对于二级林地,可以适当进行人工干预,进行合理的利用和管理;对于三级林地,则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和恢复,以改善其生态环境和提高植被覆盖率。

综上所述,林地等级划分是林地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基础,通过科学合理地对林地进行等级划分,可以更好地实现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因此,加强对林地等级划分标准的研究和完善,对于推动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林地是指地表覆盖着树木的土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对林地进行等级划分,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林地资源。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是根据林地的生长条件、植被类型、树种组成、土壤类型等因素进行评价,以便对林地进行分类管理和保护。

下面将介绍林地等级划分的标准和相关内容。

一、林地等级划分的标准。

1. 生长条件。

生长条件是评价林地等级的重要因素之一。

包括气候、水分、光照等因素。

气候条件好坏直接影响着树木的生长状况,水分充足、光照充足对树木的生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长条件好的林地,通常可以支持更多种类的植被,树木生长更加茂盛,因此在林地等级划分中会获得更高的评价。

2. 植被类型。

植被类型是评价林地等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林地植被的类型,可以将林地分为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等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植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态效益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林地等级划分中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3. 树种组成。

树种组成是评价林地等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树种的多样性和数量会直接影响林地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效益。

树种组成丰富、数量适中的林地,通常会获得较高的等级评价。

4. 土壤类型。

土壤类型是评价林地等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树木生长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肥沃的土壤对树木生长有利,而贫瘠的土壤则会限制树木的生长。

因此,在林地等级划分中,土壤类型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二、林地等级划分的意义。

林地等级划分的意义在于科学合理地进行林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通过对林地进行等级划分,可以更好地指导林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不同等级的林地具有不同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保护,有利于实现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林地等级划分的实施。

林地等级划分的实施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调查研究林地的生长条件、植被类型、树种组成、土壤类型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等级划分标准。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是根据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以及森林
资源的现状和特点等因素,将森林按照不同等级进行划分。

通常可以
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1. 一级森林:林木种类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具有重要的生态
价值和生态功能。

一级森林主要用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维护水源、
防护土壤,以及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

2. 二级森林:林木种类较为丰富,植被覆盖率较高,具有较高
的生态价值和生态功能。

二级森林主要用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维护
水源,以及开展生态旅游等活动。

3. 三级森林:林木种类较为丰富,植被覆盖率在一定范围之内,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三级森林主要用于进行可持续的森林经营,开展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等活动。

4. 四级森林:林木种类较单一,植被覆盖率较低,经济价值相
对较低。

四级森林主要用于进行经济林业经营,开展林下经济等活动。

5. 五级森林:主要由荒山荒地等不能有效利用的土地组成,具
有很强的造林和保育价值。

五级森林主要用于进行荒山荒地改造,实
行造林和生态修复等活动。

以上是林地等级划分的一般标准,实际的划分标准和等级范围还
需要按照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

林地保护等级的划分

林地保护等级的划分

林地保护等级的划分林地保护是指对林地进行分类管理和保护,以实现不同级别的保护目标。

根据林地的生态功能、林木资源价值、生态环境条件等因素,可以将林地划分为不同的保护等级。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林地保护等级。

一、国家级重点保护林地国家级重点保护林地是指国家重点保护的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林地。

这些林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自然景观价值,对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风景等起着重要作用。

国家级重点保护林地的划定和管理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负责。

二、省级重点保护林地省级重点保护林地是指各省级行政区划内划定的重点保护林地。

这些林地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省级重点保护林地的划定和管理由各省级林业和草原局负责。

三、县级重点保护林地县级重点保护林地是指各县级行政区划内划定的重点保护林地。

这些林地主要用于保护水源涵养、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等功能,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县级重点保护林地的划定和管理由各县级林业和草原局负责。

四、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和维护生态平衡而设立的特定区域。

自然保护区主要用于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禁止破坏性开发和利用。

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各省级林业和草原局负责。

五、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休闲旅游功能的区域。

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吸引着大量游客,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

风景名胜区的划定和管理由国家旅游局、各省级旅游局负责。

六、生态公益林地生态公益林地是指为修复生态环境、保护水源涵养和防治水土流失而划定的特定区域。

生态公益林地主要用于植被恢复、土壤保持、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对改善地方生态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公益林地的划定和管理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各省级林业和草原局负责。

(完整版)林地类型(地类)

(完整版)林地类型(地类)

林地类型(地类)一、类型划分土地类型(以下简称地类)是根据土地的覆盖和利用状况综合划定的类型,包括林地和非林地 2 个一级地类。

其中,林地划分为8 个二级地类,13 个三级地类,地类划分的最小面积为0.0667hm2(1 亩)。

二、技术标准(一)林地1. 有林地:附着有森林植被、郁闭度大于或等于0.20 的林地,包括乔木林、红树林和竹林。

(1)乔木林:由乔木(含因人工栽培而矮化的)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

其中,林带行数应在2 行以上且行距≤4m 或林冠冠幅水平投影宽度在10m以上;当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 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林带的带距≤8m 时按片林调查。

包括郁闭度达不到0.20 ,但已到成林年限且生长稳定,保存率达到80(% 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下地区为65%)以上人工起源的林分。

(2)红树林: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或海潮能够达到的河流入海口,附着有红树科植物或其它在形态上和生态上具有相似群落特性科属植物的林地。

(3) 竹林:附着有胸径2cm以上的竹类植物的林地。

由不同竹类构成的竹林的具体划分标准由各省自行制定,并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2. 疏林地:附着有乔木树种、郁闭度在0.10 ~0.19 之间的林地。

3. 灌木林地:附着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cm的小杂竹丛,以经营灌木林为主要目的或专为防护用途,覆盖度在30%以上的林地。

其中,灌木林带行数应在2 行以上且行距≤2m;当灌木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 3 倍时,应视为两条灌木林带;两平行灌木林带的带距≤4m 时按片状灌木林调查。

(1)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按照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2) 其它灌木林地:不属于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的其它灌木林地。

4. 未成林地:指未达到有林地标准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1) 未成林造林地:人工造林( 包括植苗、播种、分殖造林) 和飞播造林后不到成林年限,造林成效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苗木分布均匀,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① 人工造林成活率85%以上,其中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下地区造林成活率为70%以上;② 飞播造林后成苗调查苗木3000 株/hm2 以上或飞播治沙成苗2500 株/hm2 以上,且分布均匀。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
1
(5)采伐迹地; (6)火烧迹地; (7)宜林荒山荒地,即适宜造林的荒山和荒地(从未进行农业开发的荒草地); (8)宜林沙荒地,即适宜造林的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沙荒地等; (9)宜林撂荒地(属于其他宜林地),即撂荒弃耕多年,适宜造林的荒地; (10)宜林滩涂地(属于其他宜林地),即适宜种植木质能源林树种、能源草的湖河滩 地等(属于水利、农业、畜牧等部门管辖的滩涂地,须经主管部门同意); (11)退耕坡耕地(属于其他宜林地),即已流转且适宜退耕还林、县政府规划退耕还 林的坡耕地; (12)退耕低产田(属于其他宜林地),即已流转且适宜退耕还林、县政府规划退耕还 林的低产田地。 2、林地权属:在乡村流转的林地为集体所有,填写“集体”;在国有林场或国有林区以 租赁、合作方式流转的林地,林地权属为国有,填写“国有”。 3、林种:流转的有林地必须填写林种。在集体林地中,以转让方式流转的有林地,其 林种为用材林、薪炭林(对于林地流转时,县政府已开具证明同意变更现有防护林为能源林 的林木,暂按薪炭林填写)。以租赁、合作等方式流转的有林地,其林种一般为用材林、薪 炭林、防护林(一般公益林或部分重点公益林)。 4、控制点座标:在流转林地的地块中心地段,按地形图公里网座标,确定一个公里网 交叉点作为控制点,登记纵座标和横座标,并在公里网交叉控制点标注小三角形符号。 5、林地流转方式:分转让、租赁、合作、承包等。按照协商确定的方式填写。 6、林地流转面积:指流转的单块林地总面积。 7、可利用面积和不可利用面积:指流转的单块林地总面积中,实际可经营利用的林地 面积,和不可经营利用的其他面积,据实填写。举例如下: 例 1:某林地地块总面积 100 亩,其中有零星岩石裸露地 8 亩,该林地在流转过程中, 因岩石裸露地比重小,没有被扣除,全部作为林地进行了流转。调查记载时,流转面积填写 100 亩,其中可利用面积填写 92 亩,不可利用面积填写 8 亩(岩石裸露地)。 例 2:某林地地块总面积 100 亩,其中有分布散乱的岩石裸露地面积 25 亩,该林地在 流转过程中,因岩石裸露地面积较大,当即予以扣除,只将其中 75 亩林地进行了流转。调 查记载时,流转面积填写 75 亩,可利用面积填写 75 亩,不可利用面积一栏打扛。但要在“措 施、建议及说明”栏中说明流转时已经扣除岩石裸露地面积 25 亩。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林地等级划分是对林地资源进行分类管理的重要依据,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利用林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林地等级划分标准通常包括生态功能、生长条件、植被类型、土壤类型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林地等级划分的标准及其意义。

首先,生态功能是林地等级划分的重要指标之一。

不同类型的林地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比如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根据林地的生态功能,可以将其划分为重要保护林地、生态修复林地、经济林地等不同等级,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和保护。

其次,生长条件也是林地等级划分的重要考量因素。

生长条件包括气候、土壤、水分等因素,不同的生长条件适宜不同类型的植被生长。

比如在气候条件较为恶劣的高寒地区,适宜发展针叶林;而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则适宜发展阔叶林。

因此,根据生长条件的不同,可以将林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有针对性地进行植被种植和保护。

另外,植被类型也是林地等级划分的重要指标之一。

不同类型的植被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功能也不尽相同。

比如针叶林和阔叶林在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方面有着不同的作用。

因此,根据植被类型的不同,可以将林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有针对性地进行植被保护和恢复。

最后,土壤类型也是林地等级划分的重要考量因素。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被生长和生态功能也有着重要影响。

比如酸性土壤适宜松树等针叶树种的生长,而碱性土壤适宜橡树等阔叶树种的生长。

因此,根据土壤类型的不同,可以将林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壤改良和植被种植。

总的来说,林地等级划分标准是对林地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保护的重要依据,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利用林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生态功能、生长条件、植被类型、土壤类型等多个方面的指标,科学地对林地进行等级划分,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和保护,实现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林地等级划分4级

林地等级划分4级

一般而言,林地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一级林地生长着优质树种,树种组成合理,林分结构完整,林木生长良好,林分健康状况良好,林分内无病虫害和人为破坏等情况。

一级林地主要用于保护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

二级林地生长着较好的树种,树种组成较为合理,林分结构较为完整,林木生长较好,林分健康状况较好,林分内有轻微的病虫害和人为破坏等情况。

二级林地主要用于经济林木的种植和采伐。

三级林地生长着一般的树种,树种组成不太合理,林分结构不太完整,林木生长一般,林分健康状况一般,林分内有较多的病虫害和人为破坏等情况。

三级林地主要用于经济林木的种植和采伐。

四级林地生长着较差的树种,树种组成不合理,林分结构不完整,林木生长较差,林分健康状况较差,林分内有严重的病虫害和人为破坏等情况。

四级林地主要用于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环境等方面。

希望以上信息能帮到你。

林地保护利用分级分等技术标准

林地保护利用分级分等技术标准

江西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有关技术标准一、林地保护等级划分标准根据等级划分指标依据,将全省林地划定Ⅰ级、Ⅱ级、Ⅲ级、Ⅳ级4个保护等级。

⑴Ⅰ级保护林地:是重要生态功能区内予以特殊保护和严格控制生产活动的区域,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特有自然景观为主要目的。

主要包括“五河”及其他重要河流源头汇水区,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地,国际、国家重要湿地和大型水库集水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森林分布上限与高山植被上限之间的林地。

⑵Ⅱ级保护林地:是重要生态调节功能区内予以保护和限制经营利用的区域,以生态修复、生态治理、构建生态屏障为主要目的。

主要包括除Ⅰ级保护林地外的国家级公益林地,军事禁区、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其他自然保护区(点)、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范围内的重点生态公益林地。

⑶Ⅲ级保护林地:是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保障主要林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重要区域。

包括除Ⅰ、Ⅱ级保护林地以外的地方公益林地,以及国家和地方规划建设的丰产优质用材林、木本粮油林、生物质能源林培育、林木良种和林业科技示范基地。

⑷Ⅳ级保护林地:是需予以保护并引导合理、适度利用的区域,包括未纳入上述Ⅰ、Ⅱ、Ⅲ级保护范围的各类林地。

二、林地质量分等标准依据中国森林立地分类及立地质量评价的有关原则、标准和方法,结合林地经营条件,利用林地地力和地利指数,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定林地生产力等级,并结合可及度等经营指标,将林地质量划分为Ⅰ、Ⅱ、Ⅲ、Ⅳ、Ⅴ等5个等级。

1、评定方法根据与森林植被生长密切相关的地形特征、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和相关经营条件,对林地质量进行综合评定。

选取林地土壤厚度、土壤类型、坡度、坡向、坡位和交通区位等6项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法,按下式计算林地质量综合评分值。

)2,1(1n i W VEEQ i ni i其中:EEQ 为林地质量综合评分值(0-10);V i 为各项指标评分值(0-10),详见“相关因子数量化等级值”;W i 为因子的权重(0-1),见“相关因子权重系数”。

林地分等定级规程

林地分等定级规程

林地分等定级规程林地分等定级规程是对林地进行分类和评估的一种标准,旨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林地资源。

林地分等定级规程主要根据林地的土地利用功能、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以确定不同等级的林地,并为相应等级的林地提供合理的管理措施。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林地分等定级规程。

一、背景与意义林地分等定级规程是一项重要的林业管理工作,它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林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林地的分类和评估,可以科学规划和管理林地资源,提高林地的利用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林地分等定级规程还有利于明确林地的功能定位,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满足人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需求。

二、评估指标和方法林地分等定级规程主要依据一些重要的评估指标来进行评价,其中包括:1.土地利用功能:根据林地的实际利用情况,评估其对农业、林业、牧业等不同土地利用功能的适宜程度。

2.生态环境保护功能:评估林地对水源涵养、防风固沙、保护土壤和水质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和景观生态的保护作用。

3.经济效益:评估林地的木材、果实、草药等经济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以及对农田水利、旅游业和生态补偿等的贡献。

4.社会效益:评估林地的社会效益,包括对生活、文化、教育和社区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评估方法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考虑了林地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定性评估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和专家评议等方式进行,定量评估则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和统计学方法进行。

三、林地等级划分根据林地分等定级规程,林地主要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三个等级,每个等级有不同的管理要求和保护措施:1.一级林地: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和经济社会效益,通常是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风景名胜区等,对其进行严格的保护和管理,禁止砍伐和开发。

林业地类基础知识

林业地类基础知识

地类基础知识土地类型(简称地类)是根据土地的覆盖和利用状况综合划定的类型,包括林地和非林地2个一级地类。

其中林地划分为8个二级地类,16个三级地类;非林地划分为5个二级地类,4个三级地类(地类划分的最小面积为0.067hm2(1亩))。

见下表:一、林地1、有林地:附着有乔木森林植被、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郁闭度达到0.2(含0.2)以上的林地或人工造林3~6年后,保存率达到80%(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下地区为65%)以上,生长稳定人工起源的林分。

其中林带行数应在2行(不含2行,连续面积大于0.067 hm2)以上且行距≤4m或林冠冠幅水平投影宽度在10m以上(计算林带宽度时,从林带外侧树木的根部开始每侧加3m);当林带的缺损面积大于0.067 hm2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林带的带距≤8m时按两条林带的具体情况和周边地类确定是片林还是林带。

(1)纯林:一个树种蓄积量(未达起测径级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积量(株数)的65%以上的有林地。

(2)混交林:任何一个树种蓄积量(未达起测径级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积量(株数)不到65%的有林地。

2、疏林地:是指附着有乔木树种、连续面积大于1亩,郁闭度在0.1~0.19之间的林地。

3、灌木林地:附着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cm的小杂竹丛,以经营灌木林为主要目的或专为防护用途,覆盖度在30%以上的林地。

其中,灌木林带行数应在2行以上且行距≤2m;当灌木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灌木林带;两平行灌木林带的带距≤4m时按片状灌木林调查。

(1)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按照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2)其它灌木林地:不属于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的其它灌木林地。

4、未成林地:指未达到有林地标准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1)未成林造林地:人工造林(包括植苗、播种、分殖造林)和飞播造林后不到成林年限,造林成效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苗木分布均匀,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①人工造林成活率85%以上,其中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下地区造林成活率为70%以上;②飞播造林后成苗调查苗木3000株/hm2以上或飞播治沙成苗2500株/hm2以上,且分布均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坡度石砾含量坡度石砾含量区域林地等级特等地一等地二等地特等地一等地现有林总生物量林地等级划分标准表立地因子(限制条件)南方区域土层厚度≥40cm (砂页岩地段≥30cm)≤35°≤30%海拔湘、鄂、赣、皖、苏、浙、闽、粤、桂、琼、渝、川(西南部除外)、陕(秦岭以南)、豫(淮河以南)≤1800m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2300m北方区域土层厚度≥40cm(砂页岩地段≥30cm)≤30°(东北≤25°)≤40%海拔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山西、山东省,河南北部(淮河以北)≤1500m 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北(秦岭以北)≤2200m林木总生物量(气干重,含水率<20%)≥3.0-4.0吨/亩林地等级评定标准 说明:①林地连片面积应≥50亩;②林地距生物质电厂或县工业园水平距离应≤100km;③土厚、坡度、石砾含量、海拔等四项因子中,若有1条不符合规定的标准,林地不得流转。

北方区域林木总生物量(气干重,含水率<20%)>7.0吨/亩林木总生物量(气干重,含水率<20%)5.0-7.0吨/亩林木总生物量(气干重,含水率<20%)>4.0吨/亩林木总生物量(气干重,含水率<20%)4.0-4.9吨/亩南方区域林地等级划分标准评分因子林地流转对象林地等级评分标准一等地评分标准:≥85分; 二等地评分标准:60-84分坡 度1、坡度≤15°(30分)2、坡度16°-30°(20分) 说明:①流转的坡耕地、弃耕荒地应相对集中连片;②林地距生物质电厂或县工业园区水平距离应≤100km;③土层厚度、坡度、石砾含量、海拔等四项因子中,若有1条超出评分标准的范围,林地不得流转。

石砾含量1、土壤石砾含量<10%(20分)2、土壤石砾含量11%-30%(10分)海拔湘、鄂、赣、皖、苏、浙、闽、粤、桂、琼、渝、川、陕(秦岭以南)、豫(淮河以南) 1、海拔<1000m(20分)适宜退耕还林的坡耕地、弃耕荒地2、海拔1600-2300m(10分)南方区域流转林地等级划分标准表评 分 标 准1、海拔<1600m(20分)土层厚度1、土层厚度≥80cm(30分)2、土层厚度40cm-79cm(砂页岩地段≥30cm)(20分)2、海拔1000m-1800m(10分)云南、贵州评分因子林地流转对象林地等级评分标准北方区域流转林地等级划分标准表评 分 标 准1、海拔<1500m(20分)土层厚度1、土层厚度≥60cm(30分)2、土层厚度40cm-59cm (砂页岩地段≥30cm)(20分)坡度1、坡度≤15°(30分)2、坡度16°-30°(其中东北16°-25°)(20分)石砾含量1、土壤石砾含量<20%(20分)2、土壤石砾含量20%-40%(10分)海拔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山西、山东省,河南北部(淮河以北)1、海拔<1000m(20分)2、海拔1000m-1500m(10分) 新疆、甘肃、青海、宁夏自治区,陕西北部(秦岭以北)2、海拔1500m-2200m(10分)适宜退耕还林的坡耕地、弃耕荒地一等地评分标准:≥85分;二等地评分标准:60-84分 说明:①流转的坡耕地、弃耕荒地应相对连片;②林地距生物质电厂或县工业园水平距离应≤100km;③土层厚度、坡度、石砾含量、海拔等四项因子中,若有1条超出评分标准的范围,林地不得流转。

林地流转编号小班号图幅号小地名地类林地权属林种灌木草本海拔得分坡度得分土厚得分石砾含量得分总得分林地等级现有林按生物量评定林地等级林木总生物量现有林林地等级 km措施、建议及说明调查人员签字: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质保人员签字: 年 月 日.项目经理签字: 年 月 日吨/亩 等地林地中心距电厂或县城工业园距离林地等级评定 分 分 分 分 分 等地立地因子海拔区间 m.坡度 .坡向 .坡位 .母质(岩) .土壤名称 .土层厚度 cm.土壤质地 .石砾含量 %.林分因子林分起源: .优势树种 .树种组成 .郁闭度 .龄组 .平均胸径 cm. 平均树高 m.每亩株数 株,每亩蓄积 m 3,小班(地块)蓄积 m 3.不可利用面积: 亩(其中岩石裸露地 亩、 亩).纵:横:控制点座标主要树种: .平均树高 m.盖度 %.分布状况: .主要草种: .高度 cm.盖度 %.分布状况: .能源林基地林地等级调查评定表 省 县(市、区) 乡(镇、场) 村(分场) 小组林地流转流转方式: .流转面积: 亩,其中可利用面积: 亩,林地等级调查评定方法及调查表格填写说明一、概况调查1、行政单位:按林地所处行政区域位置,据实填写省(市、自治区)、县(市、区)、乡镇(林场)、行政村(分场、经营区)、村民小组。

2、林地流转编号:根据林地流转顺序,在外业调查工作中,将区划的地块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即1、2、3……3、小班号:在林地流转过程中,外业调查时先编林地流转号,待全村林地流转和小班调查工作结束后,对流转的地块以行政村为单位,在图幅上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编小班号,即1、2、3……。

公司要求在流转林地时,按照小班调查深度的要求,进行小班区划与调查,以便为造林作业设计和林地经营提供依据。

但若在林地流转中,确实难以按小班调查要求进行详细区划调查的,可按林地流转号进行林地调查,此小班号在林地流转调查时可暂不编号。

4、图幅号:填写林地所在比例尺为1:10000地形图的图幅编号。

5、小地名:填写流转林地所处的小地名,如果确实没有小地名的,可填写较大范围的地名,如陈家湾、张家湾等等。

6、林地中心距电厂或县城工业园距离:根据公路里程测算或在地形图上量测林地中心距该县拟建凯迪生物质电厂的水平距离,若电厂厂址未定则量测距县城工业园的距离。

二、林地调查1、地类:以林业部门区划资料和现地调查相结合,准确填写地类。

地类划分如下:(1)有林地;(2)疏林地;(3)灌木林地;(4)未成林造林地;(5)采伐迹地;(6)火烧迹地;(7)宜林荒山荒地,即适宜造林的荒山和荒地(从未进行农业开发的荒草地);(8)宜林沙荒地,即适宜造林的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沙荒地等;(9)宜林撂荒地(属于其他宜林地),即撂荒弃耕多年,适宜造林的荒地;(10)宜林滩涂地(属于其他宜林地),即适宜种植木质能源林树种、能源草的湖河滩地等(属于水利、农业、畜牧等部门管辖的滩涂地,须经主管部门同意);(11)退耕坡耕地(属于其他宜林地),即已流转且适宜退耕还林、县政府规划退耕还林的坡耕地;(12)退耕低产田(属于其他宜林地),即已流转且适宜退耕还林、县政府规划退耕还林的低产田地。

2、林地权属:在乡村流转的林地为集体所有,填写“集体”;在国有林场或国有林区以租赁、合作方式流转的林地,林地权属为国有,填写“国有”。

3、林种:流转的有林地必须填写林种。

在集体林地中,以转让方式流转的有林地,其林种为用材林、薪炭林(对于林地流转时,县政府已开具证明同意变更现有防护林为能源林的林木,暂按薪炭林填写)。

以租赁、合作等方式流转的有林地,其林种一般为用材林、薪炭林、防护林(一般公益林或部分重点公益林)。

4、控制点座标:在流转林地的地块中心地段,按地形图公里网座标,确定一个公里网交叉点作为控制点,登记纵座标和横座标,并在公里网交叉控制点标注小三角形符号。

5、林地流转方式:分转让、租赁、合作、承包等。

按照协商确定的方式填写。

6、林地流转面积:指流转的单块林地总面积。

7、可利用面积和不可利用面积:指流转的单块林地总面积中,实际可经营利用的林地面积,和不可经营利用的其他面积,据实填写。

举例如下:例1:某林地地块总面积100亩,其中有零星岩石裸露地8亩,该林地在流转过程中,因岩石裸露地比重小,没有被扣除,全部作为林地进行了流转。

调查记载时,流转面积填写100亩,其中可利用面积填写92亩,不可利用面积填写8亩(岩石裸露地)。

例2:某林地地块总面积100亩,其中有分布散乱的岩石裸露地面积25亩,该林地在流转过程中,因岩石裸露地面积较大,当即予以扣除,只将其中75亩林地进行了流转。

调查记载时,流转面积填写75亩,可利用面积填写75亩,不可利用面积一栏打扛。

但要在“措施、建议及说明”栏中说明流转时已经扣除岩石裸露地面积25亩。

8、海拔区间:调查填写林地所处的最高海拔和最低海拔。

海拔以米为单位,取整数。

9、坡度:调查填写林地所处的平均坡度。

10、坡向:可根据流转地块在地形图中所处的地形地势和走向,准确判断坡向。

坡向分北坡、东北坡、东坡、东南坡、南坡、西南坡、西坡、西北坡、无坡向。

11、坡位:可根据流转地块在地形图中所处的位置,准确判断坡位。

坡位分:脊部、上坡、中坡、下坡、山谷、平地。

12、母质(岩):调查填写形成土壤的母质或母岩名称,母质(岩)划分如下:(1)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灰岩。

(2)酸性结晶岩:花岗岩、片麻岩、花岗闪长岩、硫纹岩。

(3)中性结晶岩:安山岩、闪长岩、辉石闪长岩、闪长斑岩。

(4)基性结晶岩:火山碎屑岩、辉长岩、辉石岩、玄武岩、安玄岩、辉岩、粗面岩。

(5)泥质岩:砂页岩、页岩、板岩、千枚岩。

(6)石英质岩:石英砂岩、石英质砂页岩、石英砾质岩。

(7)红砂岩:第三纪红砂岩、红色底砾岩。

(8)第四纪沉积物:第四纪红色粘土(红土)、第四纪粘土(黄土、次生黄土)。

(9)海湖沉积物:海积物、湖积物13、土壤名称:调查填写土类,如红壤、黄壤、黄棕壤等,各土纲划分土类如下:(1)铁铝土纲:土类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

(2)淋溶土纲:土类为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灰黑土、漂灰土。

(3)半淋溶土纲:土类为燥红土、褐土、塿土、灰褐土。

(4)钙层土纲:土类为黑垆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

(5)石膏盐层土纲: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

(6)水成土纲:沼泽土、水稻土。

(7)半水成土纲:黑土、白浆土、潮土、砂姜黑土、灌淤土、绿洲土、草甸土。

(8)盐碱土纲:盐土、碱土。

(9)岩成土纲:紫色土、石灰土、磷质石灰土、黄绵土、风沙土、火山灰土。

(10)高山土纲:山地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高山草原土、亚高山漠土、高山漠土、高山寒冻土。

14、土层厚度:在林地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挖土壤剖面坑,调查记载土层厚度,即土壤A+B层厚度;当有BC过渡层时,为A+B+BC/2的厚度。

调查时判别如下:A层:分A1层和A2层两个亚层。

A1层(腐殖质蓄积层)颜色不一,带有灰色和暗灰色;A2层(淋溶层或灰化层)颜色浅,灰白色或浅灰色,典型者为灰白色。

B层(淀积层):湿润地区淀积层主要为铁铝化合物,以棕色为主,并带有红色;干旱地区淀积层有碳酸盐类、石膏等,颜色较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