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海市九年级语文上册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1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1 新人教版
怀右伤今:
为民请命:
自欺欺人:
舍身 求法:
方法指导
自主探究,边读边思,思读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温馨提示:
(用时1 0分钟)
学生自己做,展示
三、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3.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4.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科
语文
课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流程
具体内容
方法指导
一、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以及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同时理解语句的深层含意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二、






1、介绍鲁迅;2、注音; 慨()骗诬()蔑脂( )粉脊()梁抹()杀抹()布拐弯抹()角前仆()后继状元宰( )相搽()粉 2、解释下列词语
共同分析
探讨为主
温馨提示:
(用时10分钟)五、达标运用
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方法指导
学有所用,学练结合,巩固知识
温馨提示:
限时5分钟





【知识梳理】
【收获与反思】
方法指导
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用时15分钟)
四、




诵读第1—5段,1、第1段“公开”一词的含义?

九年级语文上册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目标一、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二、明白得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宏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1——驳论文简介: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样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必然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说明自己的观点或主张。

驳论,是就必然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乃至反动的观点或主张。

一样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要紧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二是驳论据。

三是驳论证。

【知识链接】1——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准抗击,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据了我东北三省。

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抗击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请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剂彼此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

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述,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腕”,但竟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入侵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方法。

蒋介石向国联请求,事实上确实是向日本帝国主义请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

请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人”,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行“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因此,在那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形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以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知识链接】3——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九年级语文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3、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导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新世纪,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走进作者: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属鲁迅后期杂文。

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且介亭杂文》1935年12月编订,收入了1934年鲁迅创作的杂文。

在这本杂文集的命名中,鲁迅用了“损形”的修辞手法,“且介”分别是租界二字的一半,即“租界”的意思。

当时,鲁迅生活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被称为半租界。

鲁迅以杂文集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间”,表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无比愤懑之情。

三、检测预习: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各字词的含义;搽.()玄.虚()省.悟()自欺欺人渺.茫()脊.梁()诓.骗()怀古伤今2、填空。

①议论有两种方式,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___。

九年级语文上册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评价设计:1、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文章内容,读重点语句,品味文章思想内涵和写法,完成目标一的内容,达成率95%。

2、在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比较阅读法,完成目标一的内容,达成率90%。

学习过程:一、情景导入新世纪,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预习导学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各字词的含义;搽.玄.虚省.悟自欺欺人渺.茫脊.梁诓.骗怀古伤今2、走近鲁迅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读到过鲁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是的,鲁迅就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的民主自由的战士。

1936年他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伟大人格的深深敬仰。

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3、背景简介一九三一年以前,中国的统治者总是自夸地大物博。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东三省,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寄希望于国联,希望国联能赶走日本,国联却承认了日本在东北的权益。

一九三四年七月,蒋介石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公开叫嚣:“日本的军事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充足,三天之内就可以占领中国所有沿江沿海。

”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

适逢国民党政府要员戴季陶打着“为国消灾”的旗号在杭州灵隐寺大肆烧香拜佛。

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

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发表本文,指出: 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六、最后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七、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导入:新世纪,加人WTO、国足出线、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三、错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正确:中国有未失掉自信力的人在。
四、依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国联,现在求神拜佛。结论:中国人失掉他信力。
五、没有;依据“:从古到今满怀自信的脊梁。
教学反思: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课时)
课型
新知预展
学习目标:1、记住本课重点字词。
2、找出敌人的错误观点和作者的正确观点,并能找出各自的论据。
3、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本文结构严谨的特色。
学习重点:知道本文论证的层进结构;明白驳论文的特点,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学习难点:知道本文论证的层进结构。
二、给加点字注音:
搽()玄()虚省()悟渺()茫
脊()梁诓()骗慨叹()
多音字:抹:抹布()转弯抹角()抹杀()
合作探究:
三、认真读课文,结合题目所提问题,找出敌人的错误观点,也找出作者正确的观点。
四、敌人提出错误观点的一依据是什么?(即敌人的论据)由人的论据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五、作者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他的依据是什么?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1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一、通过图书馆、网络或者其他途径搜集这篇课文及其作者的有关背景资料。

二、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

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对文中的重要语句,用品读法品味其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

对文中的关键问题,各抒己见。

四、品味、分析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

五、看出悲观论者错误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鲁迅先生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重点】一、通过图书馆、网络或者其他途径搜集这篇课文及其作者的有关背景资料。

二、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

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对文中的重要语句,用品读法品味其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

对文中的关键问题,各抒己见。

四、看出悲观论者错误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鲁迅先生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难点】品味、分析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给下面词语注音释义:一味:笼罩: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二、(课堂)学习·研讨·练习(一)【自主学习】从文章结构可以理清作者思路:第一部分(1、2段)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第1段:论据:两年以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希望“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第2段:摆出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第二部分(3—8)先直接反驳,再间接反驳。

直接反驳(3—5):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正面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第三部分(9)提出正面论点: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6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6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目标: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2、积累字词以及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同时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意3、学习本文结构严谨、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学习反驳论证;口味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4、理解作者忧国忧民、关心民族命运和热烈情怀和深刻思想重点:1、积累字词以及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同时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意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学习反驳论证;口味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难点:驳论文的论证方式时间:一课时过程:一、自主导学:1、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慨.()叹省.()悟诓.()骗诬.()蔑脂.()粉脊.()梁抹.()杀抹.()布拐弯抹.()角前仆.()后继搽.()2、解释下列词语诓骗:玄虚:渺茫:怀古伤今:为民请命:3、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字,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散文集,小说集、,杂文集、等。

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鲁迅先生针对当时部分人的观点,进行批驳,首先直接反驳,敌方信“地”信“物”信“国联”失掉的是;求神拜佛,发展着,接着间接反驳,指出“”,歌颂中华民族历史上和现实中的“筋骨和脊梁”,鼓舞人民的自信心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质疑、展示)1.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2.“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试举例说明。

3.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脂粉”:“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地底下”:4.为什么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的呢?5.作者通过分析批驳,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应如何理解这一结论?6.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欣赏品味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3、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B、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D、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E、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F、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了解结构与中心。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段内的层次,用“~”标出作者批驳的论点,用[ ]标出论据,用“——”标出扣论点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玄虚“xuán”不能读成“xiān”诓骗ku āng 前仆后继“pū”不能读成“pú”省悟“xǐng”不能读成“shěng”乾隆“qi án”不能读成“gān”脊梁“jǐ”不能读成“jí”抹杀“mǒ”不能读成“mò”搽chá渺茫miǎo 前仆后继(pū)诓骗:用谎话骗人。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搽:涂抹。

自欺欺人:欺骗自己和他人。

不足为据:不值得作为依据。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请求保全性命或解除困难。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省悟:认识上由模糊到清楚,由错误到正确。

渺茫:因无把握而难以预期。

怀古伤今:不满现实,追怀古代的事情。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

二、整体感知㈠落实阅读成果:1.“敌论”的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2.“敌论的论据是什么?明确:“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3.作者的论点什么?明确:“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㈡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第一部分(1、2自然段):摆出“敌论”和论据。

第二部分:(3—5自然段)直接驳论证:失掉自信力的是反动统治者第三部分(6—8自然段)间接驳斥:有没有失掉自信的中国人。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
1、状元宰相指国民党反对派及其语言能够文人;地底下指革命者及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
2、指少数顽固分子意外的中国人民;广大人民;国民党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所以的中国人;国民党统治者及其御用文味”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5、题目有什么好处?
(2)修辞手法的运用。
五、1、请运用驳论任选一个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A、“追星”是一种时尚B、学习“无用论”
2、课文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在今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请写一段话,作一番介绍。
1.文中的“状元宰相”“地底下”各指什么?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中国人”的含义。
①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②然而……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的中国人在。()
③中国人现在是发展者“自欺力”。()
④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⑤那边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3、中国的脊梁指什么?
论据:
如: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运用了方法,
证明了:。
二、“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结合你对加线词语的理解,结合历史举例说明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呢?
三、有人说鲁迅的笔像一把匕首直插敌人的心脏,你认为呢?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1)含义深刻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型
新知预展
学习目标:1、说出重点语句含义,体会尖锐犀利、赋予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2、找出本文运用的的论证方法及说出其作用。
3、听过学习本文,弘扬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4.4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目标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教学难点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课型现代文精读课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备习备习内容:1.朗读课文。

2.辨明字音并抄写3遍:课后练中“读一读,写一写”3.词义理解:4.多音字:5.形近字比较:6.易错词:7.阅读学案上的资料,并查阅相关资料,增加对鲁迅的了解。

备习检测内容:1.解释词语的含义。

脊jĭ梁诓kuāng骗:用谎话骗人。

玄xuán虚之至:用迷信的一套来迷惑人已到了极点。

怀古伤今:追念过去,伤感今天。

为民请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

前仆pū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

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2.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问题:平翘舌、声调易错字习惯性误读的字:对策:辨析,强调。

问题:学生对形近字易混淆。

对策:学生辨析后,教师纠正讲解。

问题:对鲁迅的常识常有误差认识不足。

复习备习检测。

导语: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出示文题、作者)教师: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板书课题)屏幕出示检测学案;点拨纠错。

学生听讲回答。

独立思考;多边会议;组间交流。

详见“备习”对应栏。

九年级语文上册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

九年级语文上册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目标】:1、学习驳论文的说理方式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

2、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脉络,熟悉鲁迅杂文的特点,培育逻辑思维能力。

3、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第一学习时刻自主预习案【利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增强感知、感悟。

读重点语句,体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Ⅰ.教材助读一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

那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如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说:“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破灭之域”。

鲁迅这篇文章确实是针对舆论界的这种悲观论调,为了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的。

文中,鲁迅先生明确指出中国人绝大部份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也表现了鲁迅的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

二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样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

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三整体感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作者以理性的分析,批驳了少数别有效心者的错误论调。

文章思路清楚,表现了精妙的构思:第一部份(1——2段):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国联”;此刻:一味求神拜佛。

第二部份(3——5段):直接反对——失掉的是“他信力”,进展着“自欺力”。

第三部份(6——8段):间接反对论点:有并非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
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1——驳论文简介: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二是驳论据。

三是驳论证。

【知识链接】1——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

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

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知识链接】3——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1、注音
慨()叹省()悟诓()骗诬()蔑脂()粉脊()梁
抹()杀抹()布拐弯抹()角前仆()后继状元宰()相搽()粉
2、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渺茫:怀右伤今:
为民请命:自欺欺人:舍身求法:
二、探究展示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3、读第1—5段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2)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4、读第6—9段探究:
(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5、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6、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7、揣摩下列加粗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三、练习反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

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

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

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

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那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盗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
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象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
文”,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几句电文,说得明白极了: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

“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便加屠戮;党国是要我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则,他就要“通电各地军政当局”,“即予紧急处置,不得于事后借口无法劝阻,敷衍塞责”了!
因为“友邦人士”是知道的:日兵“无法劝阻”,学生们怎会“无法劝阻”?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军政当局”呀?
写此文后刚一天,就见二十一日《申报》登载南京专电云:
“考试院部员张以宽,盛传前日为学生架去重伤。

兹据张自述,当时因车夫误会,为群众引至中大,旋出校回寓,并无受伤之事。

至行政院某秘书被拉到中大,亦当时出来,更无失踪之事。

”而“教育消息”栏内,又记本埠一小部分学校赴南京请愿学生死伤的确数,则云:“中公死二人,伤三十人,复旦伤二人,复旦附中伤十人,东亚失踪一人(系女性),上中失踪一人,伤三人,文生氏死一人,伤五人……”可见学生并未如国府通电所说,将“社会秩序,破坏无余”,而国府则不但依然能够镇压,而且依然能够诬陷,杀戮。

“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解释下列加黑的词。

(1)为群众引至中大
(2)至行政院某秘书被拉到中大
(3)可怜之至
2.选文是___________写的,篇名是_______________,文章选自,这是一篇以反驳为主的________________文,反映的是1931年____________事变后学生爱国请愿的事。

3.在第①段中找出敌论点和论据写在下面。

(1)敌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敌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②③④段,这几段文字是针对“国府”通电中_______的谬论来批驳的,第⑤段则是针对通电中___________________的谬论来批驳的。

5.第②段剥“友邦人士”的画皮,用了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友邦人士”是______的同伙,__________________后台,_____________________死敌。

6.第⑤段中“好像……一样”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批驳敌论,一连串的推论一个比一个有力地显出敌论的荒谬,从驳论方法看,这是__________________ _法。

7.依次写出“国将不国”“永远‘国’下去”中三个“国”字的意思。

8.第⑧段说“写此文后”表明这篇文章已经写完,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加上这一段?有这个必要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