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朝日新闻》的角色转变与责任缺失
日媒:《朝日新闻》社长悲凉谢幕的背后
中新网12月1日电日本新华侨报近期文章表示,有日本社会的民主主义“守护神”之誉的《朝日新闻》究竟怎么了?最近,不少人都在问这一问题。
误报、虚报、权力斗争……各种质疑铺天盖地飞来,《朝日新闻》被贴上各种“牛皮癣”,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份以700多万发行量位居世界第二的报纸。
61岁的《朝日新闻》社长木村伊量,无疑处于这场风暴的中心,而他的辞职颇具悲凉色彩。
文章摘编如下:61岁的《朝日新闻》社长木村伊量,他因慰安妇及福岛核电站等新闻的误报事件而备受争议与指责。
11月5日,木村伊量在内部员工网站上宣布,将于11月中旬辞职,并于12月5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敲定新的经营班子。
结果,11月14日,木村伊量真的辞职了。
遭遇围追堵截的“卖国贼”不到半年曝出的两起误报事件,让竞争对手和右翼势力找到了充足“弹药”,借势发难,将木村伊量攻击得体无完肤。
2013年因患癌症病逝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前站长吉田昌郎,过世前曾向调查人员讲述福岛核事故后的情况,被收录成“吉田笔录”。
《朝日新闻》在5月20日头版报道中,引述笔录内容,称核事故发生后,“90%员工违反吉田命令,擅自撤退到福岛第二核电站”。
报道引起国际社会哗然。
日本各大报纸此后证实,员工并非故意违反命令,而是沟通出现问题导致误解了吉田的命令。
舆论批评《朝日新闻》刻意扭曲吉田意思,而木村伊量把关不严,必须还吉田及核电站员工一个公道。
此外,《朝日新闻》过去曾长期引用日本作家吉田清治(已故)有关日军强征慰安妇问题的证言。
吉田清治主张韩国济州岛存在日军强征慰安妇问题。
8月5日,《朝日新闻》刊登题为“关于慰安妇问题的思考”的特辑,称吉田清治的证言是虚假的,并取消此前的相关报道。
木村伊量对此表示,为了直视慰安妇问题,《朝日新闻》承认过去的相关报道有误。
可是,很多人并没有放过木村伊量,迅速给他打上了“卖国贼”的标签,并要求他公开谢罪,承认不存在日军强征慰安妇问题。
在竞争对手及右翼势力的煽动下,日本各地还掀起了针对《朝日新闻》的“拒买运动”以及要求该报废刊的署名活动。
那几年,日本媒体这样报道战争
那几年,日本媒体这样报道战争1945年8月16日,日本最大的一家报纸《每日新闻》(《东京日日新闻》)发出了双面版面空白的报纸,次日至第五日,仍有部分版面为空白。
该报社长、关西总部编辑局局长等高层辞职。
随后,另一家日本大报《朝日新闻》的高层也宣布总辞职。
《朝日新闻》1945年8月23日发布《关于自我谢罪的声明》,表示对1931年“九一八”事件之后至日本宣布战败投降的10多年时间里,该报误导了日本国民和舆论,表示日本战败也有新闻媒体的责任。
而《每日新闻》的高层则表示,战败前一天报纸还在大喊“鬼畜英美、焦土决战”,第二天就彻底转向,实在让人太难堪。
尽管两家日本大报在当时都作出了“谢罪”的姿态,但日本学界和新闻界很多人认为是远远不够的。
日本军部对报纸要论的压制,逼迫报人合作,这确是事实,但报纸宣扬军国主义、煽动战争也绝非都源自被动行动。
《每日新闻》、《朝日新闻》等日本大报是1 930-1940年代日本国内狂热军国主义民粹思潮的受益者,销量及广告收益大幅上升。
日本静冈县立大学名誉教授前坂俊之曾长期供职于《每日新闻》东京总部,长期研究日本战时的传媒统制、新闻史等问题。
前坂俊之以大量史料为依据,写成《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一书,对日本各家大报在二战前和战时向日本军部、右翼势力妥协的做法给予批评,并指出,报界对日本军部给予抵制、抵抗,并非不可能。
日本1931年侵华,其实源自少部分少壮派巨人的冒险,日本政府及军界对此不报支持态度,如果当时的主流媒体能够态度鲜明的抨击这种做法,可以左右舆论,政府和军人也将迅速驾驭冒险军人,但事实上,大部分日本媒体在战事一开,就马上站在了支持侵略的立场,从而让军部极端势力不断做大,压缩稳健派的生存空间。
在1931-1937年间,报界在日本军部和民间右翼势力的挑衅面前,不断让步,从被动接受舆论管制到发挥主观积极性,积极炮制为侵略暴行辩护的言论,阉割事实报道。
日本媒体如何报道“九一八”“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媒体迅速行动,在中国东北投入了大批报道资源,“这种大力报道无条件地追认由军部策划制造的既定事实,煽动了军国主义、爱国主义、拍外性的民族主义”。
虚构的日本媒体的战争责任
虚构的日本媒体的战争责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战后日本被解除了武装,协助战争进行的政府各部门也被美国占领军多次分割改组,除了外务省和大藏省之外战前日本政府的各省都已不复存在。
而日本的主流媒体,名称没变,人员构成也几乎没变,变化了的只是言论口径。
从战前鼓噪日本国民去爱国,到战中狂热煽动去力战,再到最后去“玉碎”的那些豪言壮语摇身一变成了对军部、政府和财阀的猛烈指责。
不仅如此,媒体还连篇累牍地宣传军部在战争中是如何扯谎造谣,钳制舆论,不让日本国民知道事实真相,似乎媒体也只是单方面的受害者。
事实又是如何呢?“九一八”事变:日本主流媒体的沦陷实际上20 世纪日本大正时代(1912-1926)的自由主义空气是很浓的,甚至有一个叫做“大正民主主义”的词。
那时候军部不但不能飞扬跋扈,而且在一战之后,因为媒体的宣传,那些不能创造生产价值,只会消费税金的军队一度为日本国民所憎恶。
日本媒体在一战之后一直在宣扬裁军。
1930年伦敦海军裁军会议时,日本政府和海军内被称为“裁军派”的一部分人主张接受裁军,而被称作“舰队派”的那些人则认为军队和作战一样,属于天皇执掌的“统帅权”,在政府管辖之外,政府不能插手裁军问题。
这个时候大多数媒体还是站在“裁军派”一边。
当时的《朝日新闻》主笔绪方竹虎战后回忆说,“九一八”事变时,军部对媒体是否会站在军部一边没有任何把握,甚至把媒体也看成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理论依据是关东军作战参谋石原莞尔在1929 年发明的“满蒙生命线”理论。
后来的甲级战犯,当时的政友会议员松冈洋佑1931 年在众议院说过这样的话:“我认为满蒙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生死存亡的问题,是我国国民的生命线。
国防上经济上必须这样考虑。
”在这之后,《每日新闻》曾经接连发表30多篇社论,名字都叫做《满蒙生命线论》。
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2018年涉华社论分析
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2018年涉华社论分析作者:殷娜董露来源:《公关世界》2020年第16期摘要:《朝日新闻》不仅是日本国内发行量最大的两份报纸之一,还占据了世界日报发行量的前两位。
它常常被认为对华态度温和,有独立新闻操守和担当。
2018年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日本社会对改善中日关系,实现经济领域的更广泛合作充满期待,《朝日新闻》2018年的涉华社论中,外交领域的社论基调积极正面正体现了这种期待;然而,在国家利益逻辑和意识形态逻辑的作用下,该报政治、社会领域的涉华社论仍然以负面基调为主,无法摆脱其固有窠臼。
关键词:《朝日新闻》涉华社论主流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 A一、研究背景与数据统计《朝日新闻》作为日本主流报刊媒体,是日本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促成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在社会舆论影响力方面甚至更能代表日本精英界及主流话语权阶层的观点和态度。
研究《朝日新闻》的涉华报道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本政企业界和学界人士对中国的看法和认识。
从新闻立场上看,它常常被认为对华态度温和,有独立新闻操守和担当。
那么,这样一份有巨大影响力,宣称以客观公正不偏不党为报道方针的主流大报究竟塑造了怎样的中国形象?此问题值得我们探究。
社论,它被认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体现了报纸的方向。
关于《朝日新闻》的社论分析,2016年之后的相关社论国内尚无相关分析文献。
本文拟以该报2018年的涉华社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涉华报道的相关情况,解析其在社论部分塑造的中国形象。
据林子博、谢金文的研究,《朝日新闻》2014-2016的社会社论中,以正面积极倾向进行评论的社论只有 6 篇仅占社论总量的 8.7% ;而负面消极的社论有 42篇,占到总量的60.9%。
2018年《朝日新闻》共计发表29篇涉华社论。
在2018年社论中正面积极评论的社论仅有4篇,占社论总量的13.8%;负面论调的21篇,占到总量的72.4%。
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兼论记者的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
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兼论记者的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一、本文概述新闻记者,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记录者,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采访、报道,将世界各地的事件、现象、观点传递给广大公众,帮助人们了解世界、认识社会。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媒体环境的日益复杂,新闻记者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角色冲突和道德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现象,并兼论记者的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
本文将首先分析新闻记者面临的角色冲突,包括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要求与个人立场、情感之间的冲突,新闻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新闻记者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其原因,如利益驱动下的不实报道、有偿新闻、过度渲染等。
本文还将强调新闻记者的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
新闻记者的职业责任要求他们保持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公正性,维护新闻行业的声誉和公信力。
而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则要求他们在传播信息的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进步。
本文将对如何解决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和道德失范问题提出建议,包括加强新闻伦理教育、完善行业自律机制、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等。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期望新闻记者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其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是新闻行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媒体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新闻记者在履行职责时,经常需要在专业角色与社会角色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这导致了角色冲突的频繁出现。
新闻记者的专业角色要求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报道新闻事实,不受任何外部势力的干扰和影响。
他们需要通过调查、采访、研究等手段,获取真实、全面的信息,向公众传递真实的情况。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新闻记者往往会遇到各种利益诱惑和压力,如广告收入、政治干预、社会舆论等,这些都可能影响到他们的报道立场和公正性。
新闻记者作为社会角色,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战后日本舆论、学界与中国》读书笔记
《战后日本舆论、学界与中国》读书笔记选读之书名:战后日本舆论、学界与中国作者:诸葛蔚东出版处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日本人的中国认识在观点上有很大的起伏变化,这是战后半个世纪以来日本社会发展及人们的意识发生变化的结果。
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变化,最终导致了日本对中国态度上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战后日本的中国认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不同时期的社会舆论都带有特定的时代特征。
考察战后日本中国人是的变迁过程,研究不同时期的社会舆论,也许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
本书所考察的另一个对象是战后日本的中国学界。
这本书从战后日本处于不断变化的社会舆论、思想文化的大环境中来把握日本的中国认识,同时亦将日本人对中国认识的变化,勾勒出日本社会思想文化的一般特征。
明治初期的日本,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于研究历史的学者们来说,他们想通过研究历史,以寻求日本的发展之路,学者们认为这才是历史学的真正作用。
当时,日本学校里教授的历史也多是西洋的历史,亚洲史则不在教授之列。
这是因为日本人认为亚洲对于日本来说没有什么好借鉴的。
日本的中国研究对于现实的中国是不感兴趣的,原因很简单——近代以后,中国落后了。
那么,日本对抗战胜利的中国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是仇恨还是赞赏?日本又是如何振兴的呢?随着这本书的展开,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将是活生生的日本社会。
一、战后日本舆论的变迁和对中国的解读日本媒体对新中国成立的报道一般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日本社会的震动应该是很大的,但就日本的舆论界来说反应并不强烈,日本的媒体对中国的事态发展的态度是冷漠的。
日本有代表性的媒体《朝日新闻》仅在左下角刊登了一条只有六行字的新闻报道。
总体看来,《朝日新闻》在看待新中国成立这一问题上,态度是较为积极的,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媒体收到美国监控,《朝日新闻》做的似乎也只能如此。
在日本,人们倾向于将《朝日新闻》看成是有革新色彩的媒体,而其他媒体,如《每日新闻》《时事新报》都进行了抨击:认为中国只是名义上的联合政府,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在独揽政权。
《朝日新闻》台湾青年参战动员研究(1937年-1945年)
2019.9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学术园地一、背景和问题《朝日新闻》是日本一份重要的主流报刊,首先它历史悠久,是日本最早实现全国发行的报纸;其次,有良好的采编传统,因而读者以知识分子居多;同时,《朝日新闻》的发行量多年位居日本三大主流报纸之首,影响力广泛。
正因如此,《朝日新闻》具有促成、引导并形成强大社会舆论的能力。
虽然是一份民营报纸,商业化程度较高,但是日本的报刊历来有为政府喉舌的传统,在战争期间尤为如此,鼓吹战争,美化侵略,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重要的舆论推手。
1937年-1945年间,中日两国深陷战争阴霾,此时《朝日新闻》深受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控制和影响,该报上的新闻报道无不体现出国家意志、政治考量。
战时的《朝日新闻》通过传播学中议程设置、框架的运用,形成了自身的战争立场态度和所希望传达的观点。
因而,从《朝日新闻》中选取台湾青年参战动员的研究样本,能较真实、全面还原当时的战局背景、日本在台殖民政策以及战时舆论导向。
1895-1945年间,因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割让台湾,从此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之久。
1930年,日本在东北成立伪满政权。
在东北的台湾同胞,在地位上比日本人低,可是比中国大陆人高。
这些奇怪的现象,使台湾同胞自己也弄不清自己究竟是哪种人了。
1937-1945年,日据台湾的最后8年间,20余万台湾人跟随日本军队走上了战场。
二、研究方法先进行研究样本的采集,在日本东京都市立图书馆,由图书管理员在借阅信息库中锁定《朝日新闻》1937年1月1日至1945年12月31日,输入“台湾、征兵”关键词,共查询到7篇新闻报道,刊登日期分布在昭和十六年一月二十三日(1941年1月23日)1篇;昭和十九年四月十九日、八月七日、十月十日、十月十二日、十一月二十二日(1944年4月19日、8月7日、10月10日、10月12日、11月22日)5篇;昭和二十年五月二十日(1945年5月20日)1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媒体的法西斯势力方向转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媒体的法西斯势力方向转变论文题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媒体的法西斯势力方向转变【内容提要】二战时期,军国主义思想的宣传,使日本国内弥漫着侵略扩张,效忠天皇的思想。
在其爆炸式的新闻宣传下,所谓的“英雄”、“忠君”、“大东亚共荣”严重霸占着国内人民的脑海。
通过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新闻媒体成为军国主义媒介的转变,以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来论述新闻事业在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狂热政府控制下新闻精神、新闻价值观的丧失。
【关键词】日本新闻媒体二战法西斯化新闻精神引言近几十年来,日本国内媒体专业精神引发着国内媒体的讨论,日本媒体以其客观、公正、专业树立了其特有的新闻精神。
而与此同时,仍有日本部分文化媒体届宣扬法西斯精神,企图以新闻喉结的作用来重振旗鼓,燃起法西斯的火花。
日本媒体与日本政府的合作关系十分密切,而这种密切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
当时的日本媒体,并不是代表公众监督政府的“看门狗”,而是成为政府推行法西斯军国主义呐喊助威的“哈巴狗”。
回想80年前,日本媒体丧失了“公器”的地位,转而成为军国主义政府对外侵略扩张的宣传工具。
本选题在这个背景下进行了对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媒体新闻精神的研究。
一.二战前日本媒体法西斯化的趋势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媒体,在其新闻发展史上还是有一定的地位。
这个时候的日本媒体已经出现了倾向政府的趋势。
逐步脱离自己媒体“公器”的职能,成为其有效的宣传工具。
它们不再监督政府,进而转化成依赖于政府,而这种趋势在二战期间达到了顶峰——为法西斯势力摇旗呐喊助威。
19世纪中期,日本报纸出现。
和很多当时后起国家一样,日本本国报业也在国外传媒势力打击下逐渐丧失影响力,发展困难,进而使政府当局在话语权上的丧失。
而这不是当时日本政府喜于乐见的,这就促使了政府下定决心控制本国媒体。
在日本“明1治维新”后,政府资助本国报业的发展,《每日新闻》的出现,就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创立的。
外国新闻传播史——“二战”期间的新闻传播事业:法西斯轴心国的新闻管制
主要作战国
轴心国
国 家 德 人物 希特勒 职务 政党
德意志第三帝 纳粹党 国元首兼德国 总理
意 日
墨索里尼 意大利王国首 意大利国家法西斯 相 党 裕仁 日本天皇 大本营· 日本皇室
同盟国
国家 人物 职务 政党
美
英
罗斯福 总统
丘吉尔 首相
民主党
保守党
中 苏
蒋介石 国民政府主席 斯大林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一、德国的新闻管制
1933年,希特勒在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上 台,担任政府总理,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希特勒一贯重视舆论宣传,他在《我的奋斗》 一书中写道:“报纸的重要性在于能以一致而 坚定的重复方法施教。报纸上的言论应该趋于 一致的目的,不要被出版自由的谬误所惑。”
南京大屠杀前后《东京朝日新闻》的宣传策略探析
作者: 赵佳鹏;刘继忠
作者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出版物刊名: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页码: 49-53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0期
主题词:�东京朝日新闻》 南京大屠杀 宣传策略 日本报业法西斯化
摘要:�东京朝日新闻》作为二战时日本最大的报纸,在南京大屠杀前后的报道代表了日本报业法西斯化后典型的宣传策略。
该报虽处在日本法西斯的强力控制下,其报道宣传中并没有被生硬支配的痕迹,反而在敌我双方战事战力、官民形象、战场外交、南京沦陷等方面的报道中做到了自觉区别,体现了该报与日本法西斯势力自我趋同的政治立场。
日本 一战二战时期 新闻传播史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经营方式的变化:
广告: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报纸开始大量刊登广告。 广告的内容和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所占篇幅更多了, 形式也愈益多样化。广告费也不断增加。
销售店:
直属销售店,专属销售店,签订合同的特约综合销售店。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竞争激烈
改良设备
降低售价
大阪的《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的 日发行量突破了百万份大关,一举确立 了日本全国性报纸的“双雄”地位。
二战与报业——战时报业
战时日本政府对报纸的控制主要表现在: △制定新闻法制法规
战争期间,在以往新闻法规的基础上,军国主义政府又制定 了一系列旨在限制新闻出版活动的法规。
如:《不稳文书临时管理法》《军用资源秘密保护法》《国防保安 法》《言论、出版、结社等临时管理法》《战时刑事特别法》《新 闻纸等刊载限制令》《新闻事业令》等。 由政府一手操控的御用新闻团体“新闻联盟”制定了日本的“记者 规章” 要求记者须“明确国家使命”,方有登记资格。
日本新闻传播事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报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日本报业
战前报业
一战与报业
战时报业 战后报业 战前报业
二战与报业
战后报业
Hale Waihona Puke 一战与报业——战前报业早在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时期,日本报业 就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最终确立了现代报业的基础。 特征: 与政府联系密切。(“国权皇张”“举国一致”“奔赴国难”) 无论在新闻报道方面,还是在技术手段方面都取得了 长足的进步,各报发行量均有所增长。
二战与报业——战时报业
战时日本政府对报纸的控制主要表现在: △实行“一县一报”的合并措施
从1938年到1940年,政府开始对报刊进行全面整顿——合并现 有报刊,不允许创办新的报刊。
解读《朝日新闻》
成功经验
• 1、读者质量是基础; • 2从小报发展为大报的经验
• 一、顺应时代变化——引进一流记者、学者办报 • 二、顺应时代需求的社会版创设和小说栏改革 • 三、吸引知识分子及专业读者的版面改革与创新
第一,推进经济报道的通俗化; 第二,加强地方通讯网建设,发行地方纸; 第三,设立学艺部,创立以学术、艺术、文化为内容的各独立 专版; 第四,开辟漫画版和家庭版。
• 四、阅读《朝日新闻》:战后高中生大学应考现象。
《朝日新闻》广告经营模式
• 《朝日新闻》虽是日本第二大报,但广告收入却一 直稳居日本全国性大报首位,2004年的广告收入约合 人民币140多亿元,日本最大的广告公司电通公司的调 查结果显示,《朝日新闻》的广告收入约占日本全国 报纸收入七分之一。那么它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 们借鉴呢?
解读《朝日新闻》
• 1879年,《朝日新闻》创刊于日本当时的经济中心 城市大阪。目前的发行量早刊830余万份、晚刊400 万份。正式员工有7000余人,在日本各地有3600多 家专卖店(各店独立经营),从事报纸征订和销售 的员工有88000多人。它是日本经济效益最好和社会 影响力量最大的报业集团,其2002年度销售额为 4174亿日元。
抗战前后国人对日本新闻业的观察与认知
抗战前后国人对日本新闻业的观察与认知齐辉【摘要】20世纪20~30年代,正值日本现代新闻业逐步沦为日本军阀势力宣传工具的关键时期。
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国人对日本新闻事业变化高度关注。
他们一方面以新闻专业的视角,对近代日本新闻事业的种种进步给予赞赏与推介;另一方面又站在民族立场上,用理性与科学地分析,揭露批判日本新闻业日益严重的军国主义倾向。
抗战前,中国新闻界对日本新闻事业进行了客观分析和准确预判,具有鲜明的理性特征。
%From the 1920s to the 1930s, Japan was in a critical period that Japan's modern journalism was gradually reduced to a propaganda tool of Japanese militarism. Owing to the impact of the national crisis, China journalism paid high attention to the change of Japanese journalism. On the one hand, they gave the appreciation and promotion on all the advances of the modern Japanese journalism from the news profess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other hand, they resolutely exposed and criticized the growing militarism tendency of Japanese journalism on the national stand. Before the anti-Japan war, Chinese objectively analyzed and accurately anticipated the trend of Japan journalism, which underlines the academic rationality and the maturity of research of modern Chinese journalism.【期刊名称】《日本问题研究》【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6页(P47-52)【关键词】抗战时期;国人;日本;新闻事业【作者】齐辉【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304近代日本是亚洲新闻事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始终抱着学习心态看待日本新闻事业的崛起。
《朝日新闻》:最能代表日本的报纸
中 9 % 都 是 直 接 投 送 到 全 国 各 个 家 9
线 只有 获 得 真 正 的新 闻和 信 息 并 将
其 发送 出 去 .报 纸 才 完 成 了其 使 命 在 这 一 点 上 E 本 的 五 大 全 国 性 报 纸 l
有 的 视 觉 冲 击 力 这 一 特 点 . 而 网 络 又 有 陕速 报 道 、 量 传 递 、 向 互 大 双 动 ” 压 倒 性 优 势 但 这 些 都 无 法 摇 的 撼报 纸 作 为 “ 体 领 头 羊 ” 地 位 . 媒 的 追 其 原 因 .就 在 于 报 纸 所 提 供 的 信
媒 体
闻 》 何 成 为 “ 够 代 表 日本 ” 综 为 能 的 合 性 大 报 ? 其 中 必 定 有 值 得 研 究 和
思 考 的 地 方 众所周知 . 电视 能 发 挥 报 纸 所 没
快 速 深 度 报 道 瞬 息 万 变 的 世 界
勿 庸 置 疑 . 内 容 ” 是 报 纸 生 命 “
支 撑 8 0万 份 发 行 量 的 力量 3
“ 别 投 递 ‘ 报 上 门 ” 系 是 户 送 体 E 本 报 业 创 造 惊 人 发 行 量 的 法 宝 l 《 E — 0 4年 度 其 每 天 早 报 和 晚 0320 报 的 发 行 量 平 均 达 到 12 2 5万 份 . 其
持 续报 道 日本和 世界其 他地 区新 闻 的 英 文 早 报 (nen t n l ea It a o a r i H ri d T iu e h s h S i b n ( 称 为 r n / e A a i hm u 》 简 b T
立 报 纸 .成 为 日本 报 纸 商 业 性 经 营 取 得 成 功 的 典 型 1 8 8 3年 日平 均 发
灾难报道的分寸平衡与人文视角——日本《朝日新闻》地震报道的内容分析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O N G N A NC H U A N B O特别推荐——传媒与社会灾难报道的分寸平衡与人文视角——日本《朝日新闻》地震报道的内容分析班燕君(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摘要:本论文主要以对灾后报道已经有成熟操作的日本《朝日新闻》(英文版)为样本,取其灾后一年时间中的报道进行抽样统计分析,得出其灾后报道的一般特点,从中找出与我国灾后报道存在的异同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灾后报道应遵循的一般性规律或法则。
论文的主要意义在于提出灾后报道可以参照的一般操作法则,并对原有的灾后报道进行了报道主题、报道主体、报道倾向等方面的探讨,对灾后报道的平衡性提出参照建议,希望给媒体从业者在面对灾难时更有效地传递信息提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灾后报道人文视角内容分析《朝日新闻》美国“911"、汶川地震、印尼海啸、日本核泄漏、雅安地震…近几年灾难性事件屡屡发生,同时伴随着信息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受众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的大环境,使得笔者对于灾难报道的不同形式产生了兴趣。
媒体有两大功能会在灾难报道中突出出来,即信息发布和安抚民众情绪。
灾难中,报道呈现的不同方式,甚至呈现的不同平台,都会影响受众对灾难事件的直接感知。
我们一方面面临着信息爆炸的大环境,另一方面也面临有效信息的严重缺失,在灾难发生时更是如此。
在灾难面前受众手足无措,而媒体在其中产生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权威媒体是受众在灾难中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我们需要思考何种信息是受众最迫切需要的,以及何种报道方式是受众能够接受的等问题,我们需要探讨如何让媒体在灾难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目前我国在灾难报道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灾难报道和灾后报道中涌现出许多现实性的问题。
例如在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少媒体利用对报道采取过度悲情的方式来赚取关注和眼球,并对悲情信息进行重复报道,这不仅不利于灾后民众情绪的平复,也为灾后重建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
媒体的责任与担当——评安倍点名批评《朝日新闻》
l新 闻 》 ,还 插 手公 共 电视 台NHK的事情 。 自去 年 E 底 安 倍 参 拜 靖 国神 社 以 来 ,围绕 靖 国神 社 , 中 E l之 间 已经 发 生 多次 外 交摩 擦 ,安 倍 本 人 也 因把 中 日关
-
崔 保 国
清华 大学新 闻与传播 学院副 院长
燥俸自 责 任 与 担 当
评 安 倍 点 名批 评 《 朝 日新 闻 》
.
近 日 , 日 本 政 界 与 传 媒 界 发 生 了 一 起 蹊 跷 的
说 都 是 一 个 巨 大 的 考 验 。 媒 体 应 该 顺 大 流 、 屈 从 于
持冷 静 ,宁可 站着 死 不愿 跪 着生 呢 ?
专 业 主 义 是 美 国 政 党 报 纸 解 体 之 后 在 新 闻 同 行 中 发 展起 来的 “ 公 共 服 务 ” 的 一 种 信 念 , 它 是 改 良 时 代 行 政理 性 主义和 专 业 中立主 义总趋 势 的一 个部分 。
朝 日新 闻 社 对 此 进 行 了 回应 和 澄 清 。
年 底 笔 者 曾 受 邀 访 问 朝 日新 闻 社 , 就 报 业 发 展 和 媒
体 报 道 问题 与 木 村 社 长 有 过 比 较 深 入 的 交 流 。 “ 在
错 综 复 杂 的 政 治环 境 下 ,特 别 是 在 扑 朔 迷 离的 国 际
我 们 有 时有 生命 危 险 。 再 如我 们 批 评 安 倍 参 拜 靖 国
神社 的报 道 也 受到 一 些 政 治 家的指 责 ,但 我 们 仍 然 要 坚持 我 们 的报 道 。我 和 安倍 晋 三 首相 的 个人 关 系
是 不 错 的 ,但 是 作 为 《朝 日新 闻 》 的 社 长 我 还 是 要 坚守 这份 报 纸 的立 场 和 办报 方针 。 ”木 村 社 长 的谈
媒体的责任与担当--评安倍点名批评《朝日新闻》
媒体的责任与担当--评安倍点名批评《朝日新闻》
崔保国
【期刊名称】《传媒》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近日,日本政界与传媒界发生了一起蹊跷的事情。
2月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上,对《朝日新闻》进行了点名批评。
,安倍带有讽刺意味地说:“听说《朝日新闻》的办报宗旨就是打倒安倍政权,当然把这作为办报宗旨也没关系,我就是抱着这样的看法在读这份报纸的”。
他的这段发言引起了在座议员们的一片笑声。
此后,朝日新闻社对此进行了回应和澄清。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崔保国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安倍执政以来的“国家利益”论与媒体报道——基于《朝日新闻》“慰安妇误报事件”的个案分析 [J], 张源
2.日本媒体报道中的意识形态偏向——以《朝日新闻》等日本主流媒体对中国建国60年国庆阅兵的报道为例 [J], 蒋京兰
3.摒弃\"标题党\"浮夸自大文风,构建清朗网络空间——以人民网\"三评浮夸自大文风\"点名批评的文章为例 [J], 崔一涵
4.摒弃“标题党”浮夸自大文风,构建清朗网络空间——以人民网“三评浮夸自大文风”点名批评的文章为例 [J], 崔一涵
5.全媒体时代突发应急报道中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以新甘肃客户端在甘肃陇南暴洪泥石流灾害新闻报道中的实践为例 [J], 金奉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当中。 2. “一 县 一 报 ”和“全国一社”措施的反对和妥协。1941
年 2 月 ,新 闻 联 盟 公 布 了 “一 县 一 报 ”和把全国报社合并为 一 个 公 司 的 “全 国 一 社 ”措 施 ,这 无 疑 对 《朝 日 新 闻 》来说等 于 宣 判 了 死 刑 。《朝 日 新 闻 》联 合 《每 日 新 闻 》、《读 卖 新 闻 》坚 决 反 对 这 一 方 案 ,最 终 ,政府放弃了报社统合为一个公司的 方 案 ,《朝日新闻》的企业 独 立 性 被 保 住 ,但 是 “一 县 一 报 ”的 措施还是实行开来。
一 、“二 战 ”中《朝 日 新 闻 》的角色转变
(一) 从积极的舆论批评监督到对报业法西斯化保持沉默 《朝 日 新 闻 》自 1879年 由 村 山 龙 平 创 办 以 来 ,坚 持 “不 偏 不 党 ”、“公 正 无 私 ”的 办 报 原 则 。这 个 原 则 也 让 《朝曰新 闻》在 日 本 法 西 斯 势 力 抬 头 前 有 自 己 独 立 的 态 度 和 观 点 。在 2 0 世 纪 2 0 年 代 ,在 大 正 民 主 运 动 思 潮 的 影 响 下 ,日本新闻 界 坚 守 着 自 己 的 新 闻 自 由 理 念 和 专 业 态 度 ,对 日 本 军 部 鼓 吹 对 外 侵 略 和 扩 大 军 备 进 行 了 批 判 。《朝 日 新 闻 》告 诫 政 府 不 要 出 兵 中 国 东 北 ,应以外交手段解决中日争端问题。 1936年 ,日 本 政 府 成 立 了 “内 阁 情 报 委 员 会 ”,加强对 新 闻 言 论 的 统 一 管 制 。日 本 政 府 还 先 后 制 定 了 《不稳定文书 临 时 管 理 法 》、《国 家总动员法》、《新 闻 事 业 令 》、《新闻事业 令 实施规则》等 一 系 列法规给予传媒业束缚,限制新闻出版 活 动 。]同时,日本军部部分青年军官为了推动政府的法西斯 化 ,大肆刺杀他们认为会对政府法西斯化起阻碍作用的政 府 官 员 ,媒体也不能躲过军部青年军官们的暴力行动。在曰 本陆军部分“皇 道派”青年军官发动的“二•二六”政 变 中 ,朝 日 新 闻 社 遭 到 打 砸 破 坏 ,政 变 参 与 者 认 为 《朝 日 新 闻 》“标榜 自 由 主 义 ,拥 护 重 臣 集 团 ”,事 后 《朝 日 新 闻 》却 保 持 了 沉 默 。 ( 二 ) 从对报业统制体制的抗争到妥协
激 日 本 ,破 坏 两国稳定的关系。《朝日新闻》在 其 “号外”发行
的卢沟桥事变专刊中,称 中国军队为“非 法 射 击 ”,断定冲突
爆发的责 任 在 中 国 一 方 ,在隐性中给予读者中国主动挑衅
日本的观念,引起日本国民对中 国 军 队 的 不 满 ,从而支持曰
《朝 日 新 闻 》于 1879年 1 月 2 5 日 创 刊 ,1940年 9 月 1 日各地出版的报纸统一刊名为《朝 日新闻》。在报业法西斯 化 的 大 潮 下 ,《朝 日 新 闻 》创 刊 以 来 奉 行 的 “不 偏 不 党 ”、“公 正 无 私 ”的办报原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直到二 战 前 完 全 沦 为 了 日 本 军 国 主 义 对 外 扩 张 的 宣 传 工 具 。本文 试 图分析“二 战 ”中《朝日新闻》的角色转变与责任缺失。
统 制 中 。新闻界对《国家总动员法》非 常 震 惊 ,包 括 《朝曰新
闻》在 内 的 日 本报业核心团体向政府表达了抗议,虽然日本
政府与新闻 界 达 成 了 妥 协 ,但 是 在 后 来 颁 布 的 各 项 法 令 ,实
际上确立了比《国家总动员法》更 加 严 厉 的 新 闻 统 制 ,《朝曰 新闻》等日本主流报界还是被自动纳入到了严厉的新闻统
/ 学术百家
“二战”中《朝日新闻》的角色转变与责任缺失
◎李方凌
[摘要]《朝 日 新 闻 》是 二 战 时 期 日 本 主 流 报 纸 之 一 ,在 日 本 有 强 大 的 舆 论 影 响 力 。 以 《朝 日 新 闻 》为 代 表 的 日 本 主 流 报 界 在 军 方 和 政 府 的 操 控 下 进 行 了 大 量 的 战 争 宣 传 和 煽 动 报 道 ,在 国 民 战 争 狂 热 中 起 到 了 推 波 助 澜 的 作 用 。 《朝 日新 闻 》在 战 时 的 报 道 无 疑 反 映 出 日 本 报 业 的 法 西 斯 化 特 征 。 尽 管 《朝 日 新 闻 》也 有 过 对 新 闻 自 由 与 报 刊 独 立 的 反 抗 ,但 最 终还是只能屈服于军部和政府的强大压力下。
[ 关 键 词 】《朝 日 新 闻 》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战 时 宣 传 战 争 责 任
自明治维新以来, 日本报业逐渐发展呈现出政治集权 化 和 资 本 市 场 化 的 “二 元 化 ”模 式 ,但由于日本强大的中央 集 权 体 制 ,报业的新闻自由必须让位于国家主义与民族主 义 。2 0 世 纪 3 0 年 代 以 来 ,日 本 为了达成自己侵略中国,称 霸 世 界 的 目 标 ,将 报 业 纳 入 战 时 体 制 ,军队和政府逐渐蚕食 报刊独立和新闻自由。直 到 二 战 爆 发 ,日本报业已完全纳人 到国家政治体制的全面监管和控制之下。
《朝 日 新 闻 》在 日 本 政 府 和 军 部 制 定 报 业 统 制 体 制 法 》 的 反 对 与 妥 协 。 日本近卫内阁于
1938年 4 月 制 定 的 《国 家 总 动 员 法 》使 日 本 政 府 完 全 掌 握
了报纸的 生 杀 大 权 , 日本新闻事业陷入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 三 )从战争的报道者到鼓吹者和煽动者
1.新 闻 报 道 中 大 量 使 用 偏 激 词 语 在以往 的 战 时 报 道 中 ,《朝日新闻》 的报道还能较为客 观地对 战 争 进 行 报 道 。 1937年 “七 七 ”事 变 爆 发 后 ,日本全 面 侵华战争爆发,日本媒体公开发表战争号召,指责中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