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与物质循环解析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与物质循环解析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与物质循环解析在高考生物中,生态系统与物质循环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理解这部分内容对于我们全面把握生物学的知识体系,以及应对相关的考题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简单来说,就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整体。

它就像一个复杂而精巧的机器,各个部件协同工作,维持着生命的运转。

在这个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物质循环则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过程。

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先来说说水循环。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水处于不断的循环之中。

从海洋蒸发的水汽,形成云,通过降水回到陆地和海洋。

在陆地上,水又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流等方式回到海洋。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也参与了水循环,这一过程对于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碳循环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也极为关键。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固定为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在生物体内传递。

当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或者死亡分解时,有机物中的碳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中。

此外,化石燃料的燃烧也会将大量储存的碳快速释放到大气中,这是导致当前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氮循环相对复杂一些。

氮气在大气中含量丰富,但大多数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氮气。

一些微生物通过固氮作用将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植物吸收这些含氮化合物,用于合成自身的蛋白质等物质。

动物通过食用植物获取氮,生物体内的含氮有机物在分解后,氮又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氮气回到大气中。

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全球性和反复循环利用。

这意味着物质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不断流动和转化,没有真正的“起点”和“终点”。

在高考中,关于生态系统与物质循环的考题形式多样。

可能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比如某个环节中物质的转化方式;也可能会通过简答题,要求分析某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要应对这类考题,首先要对各个物质循环的过程有清晰的理解,记住关键的生物化学反应和参与的生物类群。

其次,要能够将物质循环与生态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如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例题和知识点总结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它们所生活的环境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不断地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这一过程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例题来加深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理解,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这里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也被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1、水循环水是生命之源,在生态系统中,水通过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过程不断循环。

例如,海洋中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上升到大气中,通过大气环流输送到陆地上空,遇冷凝结形成降水,一部分降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最终汇入海洋。

2、碳循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消费者通过摄取植物获取含碳有机物,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及燃烧等过程又将有机物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回大气中。

3、氮循环氮是蛋白质和核酸等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元素。

氮循环包括固氮、氨化、硝化和反硝化等过程。

固氮作用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或硝酸盐,被植物吸收利用;动植物遗体中的含氮有机物经微生物的氨化作用转化为氨;氨经过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转化为硝酸盐,可被植物吸收;硝酸盐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又转化为氮气返回大气。

三、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物质循环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在整个地球范围内进行。

2、反复循环利用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被反复利用,不会因参与循环而减少。

四、例题分析例题 1: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了 1000 克碳。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这些碳最终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回大气中的量是()A 1000 克B 大于 1000 克C 小于 1000 克D 无法确定解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回大气中;植物死亡后,其遗体中的含碳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作用也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回大气中。

高中生物高频考点及答案3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高中生物高频考点及答案3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考点规范练3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基础达标1.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B.大气中CO2含量能够保持动态平衡,不会有明显季节变化C.生态系统可以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调整碳的含量D.分解者在碳循环中不可缺少2.(2020广西南宁摸底)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⑦表示生理过程。

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乙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B.过程⑦中碳的传递形式是CO2C.过程①主要是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丙中的多种生物之间只存在竞争关系3.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高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C.若对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D.B点后乙生态系统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4.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5.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

根据下图所作出的判断,错误的是()A.大力植树造林能降低大气中CO2的浓度B.大气中CO2的增加与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关C.异养生物①和异养生物②都是消费者D.碳在食物链中的传递主要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A.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以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B.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C.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属于行为信息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7.(2021广西桂林模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高中生物】2021年高考生物重点复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2021年高考生物重点复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2021年高考生物重点复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编者按】2021届的高中三年级学生已经迈入的紧张的复习之中,为了帮助广大的考生同学们更好的复习生物,特别整理了生物考试重点。

供广大考生参考复习!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名词: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对从地球逃往外层空间的热量的阻挡作用就越大,地球的温度上升得越快。

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语句:1、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

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

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

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

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

特点: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运动,所以碳循环带有全球性。

2.能量流与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和物质循环。

当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各个营养层时,流动是单向的、非循环的、逐步减少的。

物质循环是全球性的,物质可以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和移动。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编辑推荐:有关更多信息:。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过程及意义。

2.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功能。

3. 能够运用物质循环的知识分析实际生态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循环的概念与意义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3. 物质循环的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4. 物质循环的实际应用:碳循环、氮循环等5. 物质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物质循环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过程及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碳循环和氮循环,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循环在实际生态中的作用。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物质循环的理解,解答彼此的疑问。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

3. 选择一个实际生态问题,运用物质循环的知识进行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物质循环过程的应用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情况,评估他们对物质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生态学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现象。

3. 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选取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探究其中的物质循环特点。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反馈意见,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高考生物 总复习 第9单元 第34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考生物 总复习 第9单元 第34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甲(生产者 乙(分解者 丙(生产者 丁(消费者
消耗 CO2 CO2 释放 CO2 释放 CO2 释放
量)
量)
量)
量)
CO2 相
100
21
30
11.5
对值
A.甲可以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乙释放 CO2 的方式不同于丙、丁 C.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可能正在上升
D.表格体现了无机环境和群落之间的碳循环
考法一 利用概念图分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1.碳循环过程
(1)碳循环及存在形式 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以 CO2 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 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出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①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 作用。
无机环境 之间。
2.碳循环 (1)循环形式 ①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 CO2 形式进行的。 ②生物群落内:以 含碳有机物 形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 传递。
(2)图解
3.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 CO2 含量 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影响:导致 气温升高 ,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 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 威胁。
以化学元素形式流动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循环性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全球性)
图示
对物质循环过程相关图解的识别 (1)碳循环过程示意图
(2)将上图换成字母,如下面三种变式图。据图判断 A、B、 C、D 各代表哪种成分。
①图 1——先根据双向箭头判断:A 和 B 应为生产者和非 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写“无机环境”,也不能写“生 物类别”。再根据 A→C 判断:C 为消费者,剩下的 D 为 分解者。 ②图 2——根据 A 与 C 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 是生产者, C 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 A、B、D 的箭头都流向 E, 可进一步判断:B 是初级消费者,D 是次级消费者,E 是 分解者。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知识点总结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知识点总结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知识点总结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复杂系统。

而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物质的流动和转化过程,是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机制。

本文将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能量流动和营养循环两个方面。

能量流动知识点总结:1. 能量的来源: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太阳,太阳辐射的能量被光合作用的植物吸收并转化为化学能。

2. 能量的流动路径:能量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从一个生物到另一个生物传递。

典型的能量流动路径是从植物到食草动物,再到食肉动物。

3. 生产者和消费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可以根据其在能量流动中的位置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如植物和一些浮游植物。

消费者则通过摄食其他生物获取能量,如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

4. 捕食关系:捕食关系是能量流动的基础,沿着食物链的不同层次存在着不同级别的消费者,构成了食物网。

5. 能量转化效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转化并非百分之百高效,能量转化效率通常较低,约为10%左右。

这是因为能量在转化过程中会有损失,其中大部分转化为热能。

营养循环知识点总结:1. 养分的来源:养分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大气、水体和土壤。

大气中的氮、氧、碳等元素通过大气沉降进入生态系统。

水体中的溶解氧、无机盐和有机物质可以被生物摄入。

土壤中的养分主要来源于植物的死亡和腐烂,以及动物的排泄物和尸体。

2. 养分的循环途径:养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可由两个主要途径实现,即生物循环和地球化学循环。

- 生物循环:生物循环是指养分通过生物体的生长与代谢进入到生态系统中的循环。

典型的例子包括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将其转化为生物有机物,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最终又回归到土壤中。

- 地球化学循环: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养分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非生物因素的转化和迁移进入到生物体中的循环。

典型的例子是水循环中的氮循环、碳循环和磷循环等。

3. 关键养分: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循环有些关键的养分,如碳、氮、磷等。

必背考点6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考点一轮总复习

必背考点6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考点一轮总复习

考点6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碳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3)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是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则是通过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现的。

3.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影响:导致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考向一碳循环的过程及特点分析1.如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其中I、II、III、IV、V代表不同生物类群,①②代表相关的生理过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I、II、III、IV、V共同构成生物群落B.该生态系统通过捕食关系构成的联系是I→II→III→IVC.经过②过程释放的能量会重新经过①过程进入生物群落D.碳元素在I、II、III、IV、V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题图:I是生产者,II是初级消费者,III是次级消费者,IV是三级消费者,V 是分解者,①是光合作用,②是各生物的呼吸作用。

由上分析可知,图中I是生产者,II、III、IV是消费者,V是分解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A正确;分解者不参与构成捕食链,该生态系统构成的捕食关系是I→II→III→IV,B正确;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重复利用,C错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故选C。

技法提炼对物质循环过程相关图解的识别(1)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2)将上图换成字母,如下面三种变式图,据图判断A、B、C、D各代表哪种成分。

2021届高考生物人教版大一轮总复习:第32讲 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021届高考生物人教版大一轮总复习:第32讲 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 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 )
6.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力植树造林都可以有效地缓解 温室效应。( √ )
1.(必修 3P104 基础题 T4 改编)生物圈是不是一个在“物质” 上自给自足的系统?“能量”上呢?
提示:生物圈在物质上可自给自足,但在能量上不能自给自足, 因为物质可以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它必 须由生物圈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才能维持正常运转。
2.(2020·山西山大附中模拟)下面是碳循环简图,据图分析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生物群落
① ②
大气中的CO2 ―― ③→ 化石燃料
A.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减少
大气中的 CO2 量 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物质形式主要是 CO2 D.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碳循环
(1)碳循环及存在形式 ①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 和碳酸盐 的形式存在。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 含碳有机物 的形式传递。 ③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 CO2 的形式循环。
(2)碳出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①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 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
用。
②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
3.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碳的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则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B.a 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 途径是通过细胞 呼吸实现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 形式进行 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植物正常生长, 则夏季 a、b、c、e 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a=b+c+e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2021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2021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
9.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 钩连。”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点】 5.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之所以如此 ,就是因为“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进一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11.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决心的句子:“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问: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主画面又是什么呢? 2.易水送别,有力地突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的刚毅性格和英雄气概。 10.在上段叙述荆轲匆匆告别的基础上,又十分真切而生动地描绘了易水送别,慷慨悲歌的壮烈场面。 3.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例2】如图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a~e代表过
C 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异养细菌、蚯蚓属于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B.图中能量进入群落的途径主要是光合作用, 还可能有化能合成作用 C.狼和兔能依据对方留下的气味去捕食或躲 避猎捕,它们的种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 属于正反馈调节 D.若该草原发生过火灾,若干年后长出小灌木丛,以至演替出森林,这种演 替类型称为次生演替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范围和特点
【1】概念
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元素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反复循环

2021年高考生物复习 专题0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点

2021年高考生物复习 专题0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点

实用文档2021年高考生物复习 专题0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点知识点1 物质循环1.概念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知识点2 碳循环1.碳循环过程图解2.析图(1)碳的循环途径: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2)循环形式: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3)方向: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都是单向的。

(4)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知识点3 温室效应1.成因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 、H 、O 、N 、P 、S 等元两个支点: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范围:生物圈光合作用(主要途径) 化能合成作用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生产者、消费者的细胞呼吸化学燃料燃烧①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对化学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2.危害加快极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3.缓解措施①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学燃料燃烧。

②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知识点4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两大功能之间既有明显的差别,又有必然的联系。

二者关系比较如下:知识点5 物质循环过程中的生物富集作用1.概念:是指环境中的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的过程。

2.富集物特点: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

3.富集过程: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即营养级越高,富集物的浓度越高。

4.危害:有害物质的浓度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增高,会对人体或动物造成危害。

2021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复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含答案

2021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复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含答案
②流入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能量的去向
d:自身呼吸作用散失。
e: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i:流入下一营养级。
f: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j:未被利用的能量。
(2)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过程
①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②能量流动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能量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②循环范围(两个支点):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③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2.水循环
(1)概念:水以3种形态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意义:水循环和其他物质的循环联系在一起,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3.碳循环
(1)请写出图中各标号的名称:
a.生产者;b.消费者;c.呼吸作用;d.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e.呼吸作用;f.化石燃料的燃烧。
1.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其中甲、乙、丙代表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A、B、C、D、E、F代表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用图中字母表示)。
(2)乙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包括哪些方面?能量D被下一营养级同化后的去向是什么?
[提示](1)[C/(B+F)]×100%;(2)乙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和丙的粪便中的能量;大部分通过第四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该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④能量散失途径: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代谢过程)。
⑤能量散失形式:热能。
3.能量流动的特点
(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研究能量流动规律可以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高中生物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 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这种物质循环 又叫生物地化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反复出现,循环 流动,不会消失,生物可反复利用。
2、物质循环的特点 碳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 它广泛地分布于大气、海洋、地壳沉积岩 呾生物体中,幵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 同时碳又是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成分,是构 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碳循环还与生命活 动紧密相联。亿万年来,在地球的生物圈 呾大气圈中,碳通过生命的新陈代谢,往 复循环、生生不息。
范围 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
联系 能量流动呾物质循环二者相互伴随,相辅相承, 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碳迚入生物群落 碳出入生物 群落的途径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把CO2合成有机物
碳出生物群落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燃烧
பைடு நூலகம்
特点:
(1)碳循环的形式: CO2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CO2呾碳酸盐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含碳有机物 (4)碳迚入生物体的途径: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食物链 (6)碳迚入大气的途径: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引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是顺着生态 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呾食物网这个 主渠道迚行循环流动的。能量在流经生 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单 向不循环的。那么,生态系统中物质到 底是怎样循环的呢?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 P、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叫生态系 统的物质循环。
②分解者有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物质循环的主要特点: 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生物群落 呾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 利用,周而复始迚行循环,不会消失。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知识清单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知识清单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清单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简单来说,就是各种化学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这些化学元素包括碳、氮、氧、磷、硫等,它们对于生命的维持和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物质循环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物流网络”,确保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生物都能获得所需的物质,同时将废弃物和多余的物质重新送回环境中,以便再次利用。

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1、水循环水是生命之源,在生态系统中,水的循环是最为广泛和重要的。

水通过蒸发、蒸腾作用从海洋、陆地表面和植物进入大气,形成水汽。

随后,水汽在大气中凝结,以降水的形式回到地面,包括雨、雪、雹等。

降水一部分被地表径流带走,流入江河湖海,另一部分则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

2、碳循环碳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之一。

碳在大气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这是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重要途径。

而生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会将有机物中的碳重新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回大气中。

3、氮循环氮是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组成成分。

大气中的氮主要以氮气的形式存在,大多数生物无法直接利用。

但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微生物,如固氮菌,它们能够将氮气转化为可被植物利用的含氮化合物。

植物吸收这些含氮化合物后,用于合成自身的有机物。

动物通过摄取植物获得氮。

动植物的遗体、排泄物等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将氮重新释放到环境中。

4、磷循环磷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相对较为简单。

磷主要存在于岩石、土壤和沉积物中。

通过风化和侵蚀作用,磷被释放到土壤溶液中,被植物吸收利用。

动植物死亡后,磷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再次回到土壤和沉积物中。

三、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物质循环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全球性。

例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参与各个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2、反复利用各种化学元素在生态系统中被反复利用,减少了对外部输入的依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
B.只能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无机环境
C.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
D.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和有机物
2.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来自()
A.燃料中的碳
B.所食动物体内的碳
C.食物中的碳
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3.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形式是()
A.二氧化碳B.二氧化碳、有机物
C.有机物D.碳酸根离子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

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5.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缺少丁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B.图中b、c、d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
C.图中甲、乙、丙的全部生物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D.使用杀虫剂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6.某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如下,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调查乙中水稻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B.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a>(b+c+e)
C.图中乙、丁两生物成分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D.e中包括未被利用的能量,能被土壤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利用
7.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过程是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作用,具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种类型。

(2)图中缺少的一个重要箭头是________________。

(3)与A过程本质相同的有________________过程(用图中字母代号表示)。

(4)碳在无机环境中以________形式存在,而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_______形式进行循环。

8.回答下列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问题:
(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属于________(填“间接”或“潜在”)价值。

(2)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所示。

图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 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

图中A表示________,生物成分E表示________。

生物成分F表示________,________表示初级消费者。

参考答案
1.D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也可以使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生物群落;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的呼吸作用都可以产生CO2返回无机环境;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2.D人类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都是来自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碳来自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3.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二氧化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流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

4.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过程,消费者通过捕食或寄生获得上一营养级生物有机物中的碳,再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分解,C元素以CO2的形式被释放到无机环境,所以消费者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环境中的CO2合成有机物,此过程是C元素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的最主要途径,同时也为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有机物来源,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动物粪便中有机形式的碳分解成CO2回归无机环境,这是C元素从生物群落流回无机环境的重要一环,C正确;综上分析可知,通过光合作用C元素以CO2的形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通过各生物成分的呼吸作用又以CO2的形式从生物群落流回无机环境,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D正确。

5.A根据题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消费者,丁为分解者。

缺少丁则生态系统中大量腐殖质有机物不能转化为无机物,所以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A正确;图中c、d分别表示消费者乙、丙的捕食过程,含碳有机物随其传递,b表示生产者(甲)的呼吸作用过程,B错误;图中甲、乙、丙、丁等全部生物,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C错误;使用杀虫剂不能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6.D调查乙中水稻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A正确;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a>(b+c+e),B正确;碳循环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即图中乙、丁两生物成分,C正确;图中e表示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不包括未被利用的能量,D错误。

7.(1)分解者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2)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绿色植物(3)B、C(4)CO2或碳酸盐CO2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图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箭头,即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绿色植物,因为这是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如果没有这一光合作用的途径,碳循环便不能进行;图中A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它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同时产生CO2,与此本质相同的是B和C,它们都是呼吸作用,而D则是燃烧释放CO2,不属于生物的呼吸作用。

8.(1)间接(2)CO2生产者分解者 C
解析:(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

(2)分析图形可知,图中A是大气中的CO2库,E与A之间为双向箭头,说明E是生产者;C以E为食是初级消费者,B是次级消费者,D是三级消费者;各种生物的能量均流向F,且F能将生物群落的有机碳分解为CO2释放到大气中,所以F是分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