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城市的形成机制、研究方法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一个研究综述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某社区为例开题报告(含提纲)3000字》
4.居民参与
5.居民对社会组织的认同
三、滨海新区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管理组织机制落后
(二)社区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三)居民参与度低
四、西安市兴隆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区管理权责落实不到位
(二)社区职责分工不明
(三)居民参与意识薄弱
五、加强滨海新区社区管理的对策建议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社会主义经济,我国在向着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过渡过程中,最核心也是重要的就是积极寻求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适当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只有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我们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当务之急,也是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解释了加强城市社区管理和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然后以滨海新区社区的管理现状为例,结合社区的实际发展,从多方面指出了当前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随后,针对以上所有问题,切实提出改善社区管理体系的对策以及建议。(一)创新社区组机制(二)完善社区管理制度
(三)创建居民参与机制
六、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学生签名:2022年9月29日
指导教师批阅意见
(指导教师应对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对策、措施和预期成效等做出评价,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第2-3周(9月10-15日),根据选题搜集相关资料,拟写开题报告,写好后上传平台相应位置,导师批阅。
第3-8周(9月15日-10月21日),撰写论文初稿,提交平台相应位置,老师批阅反馈,针对老师批阅意见进行修改。一般要进行3稿。
智慧城市发展的整体框架和路径研究论文
智慧城市发展的整体框架和路径研究论文摘要∶随着现代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到目前为止,全国上下已经有一百多个地区与城市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建设方针。
全国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进度取得了相应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内容、途径及方法进行综述,以更快的促进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
关键字∶智慧城市﹔途径﹔方法。
引言我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城镇化率已经从1978年的%提升到2012年的%,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中国城镇化已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
因此,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结晶,正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崭新模式,将推进信息消费带动战略的全面实施。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内涵(一)概念智慧城市是以推进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融合、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为基础;以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宽带接入、下—代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充分运用、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融合、共享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为核心﹔以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高效、智能的信息服务为手段;以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发展能力、提高城市公共设施水平、增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激发城市新兴业态活力、提升政府执政为民能力为宗旨。
(二)内涵它本质上是传统的信息化包括电子政务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深化发展的结果,是信息化发展进入深水区后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境界。
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社会管理更加精细、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产业体系更加优化,有利于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二、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一)智慧交通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导致交通拥挤、交通事故救援、交通管理、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交通问题日益突显。
城市群协同创新的网络结构演化及经济效应研究
网络结构演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
网络结构演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
01
网络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可以促进信息、知识和资源的流通和共
享,从而提高创新效率和质量。
中介变量
02
网络结构演化可以通过影响中介变量的表现来影响创新绩效,
如知识溢出效应、技术转移效应等。
调节变量
03
城市群内部的政策环境、产业环境等因素可以调节网络结构演
实施人才引进政策
政府应加大对科研机构、高校等创新载体的 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提 高科技创新产出。
制定优惠的人才政策,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 才来城市群工作和创新,提高城市群的创新 水平和竞争力。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鼓励企业与高 校、科研机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 产力转化。
研究创新与贡献
创新点
从网络结构演化的角度研究城市群协同创新,揭示其内在机制和规律,丰富了区 域创新理论。
贡献
为提升城市群协同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对于推动中 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群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
城市群的定义与特征
要点一
总结词
城市群是指一个区域范围内,由若干个城市组成的,具 有相近或共同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特征,并具有一定 的人口规模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相对独立的城市群 体。城市群的特征包括地域性、集聚性、互动性和动态 性等。
展望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和完善:首 先,加强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动态特征的研究,揭示 网络演化的过程和机制;其次,结合不同城市群的特点 和差异,开展更为细致和深入的研究;最后,探索如何 通过政策干预和引导,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经济效应, 推动城市群的协同创新发展。
2. 知识溢出_一个文献综述_赵勇
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赵 勇 白永秀 内容提要:知识溢出是解释集聚、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概念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溢出的研究单元从企业转向了空间,在城市与区域空间范围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以知识溢出为主题,从集聚、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三个方面,按照文献的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对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以及知识溢出对集聚、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并基于空间层面,分析了目前知识溢出研究在方法和内容上的最新趋势。
关键词:知识溢出 创新 集聚 知识生产函数 区域经济增长一、导 论知识溢出是内生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经济学分支解释集聚、创新和区域增长的重要概念之一。
①在经济学文献中,Arrow(1962)最早阐明了知识的累积过程及其经济涵义,Romer(1986,1990)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技术知识的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特征是知识溢出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将知识作为独立要素引入生产函数,建立了知识溢出的内生增长模型。
在Arrow(1962)和Romer(1986)的开创性研究基础上,知识溢出的研究最初主要局限于创新与技术进步的文献当中,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使用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分析知识生产与溢出。
在代表性的知识生产函数中,企业将新的经济知识作为创新活动的投入,创新产出作为创新投入的函数。
企业的新知识既能促进本企业生产具有排他性的产品,也能溢出到其他企业并促进这些企业的创新,这些创新的技术知识又会溢出,从而形成不间断的企业间相互知识溢出,使得创新收益递增。
但大量经验研究显示,在企业微观水平上,创新投入与产出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决定性关系,知识生产与总体经济活动水平有关表明外部性的存在,这种关系在城市和区域等较广的范围内则比较显著,将企业作为知识溢出的观察对象并不合适(Audretsch and Feldman,1996,2004)。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学者转向空间研究知识的外部性,强调知识外部性的动态特征,特别是在城市与区域空间范围内探讨知识在空间溢出的机制,以及知识溢出促进集聚、创新和增长过程中的空间特征。
城市群文献综述
城市群文献综述一、国外城市群研究阶段的主要成果与观点(一)国外城市群研究启蒙发展阶段(1915~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英国学者霍华德(E.Howard,1898)最先从城市群体(Town)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citiesoTo-morrow)中的“田园城市”正是通过“组合群体”来协调和发展的。
20世纪初,英国的格迪斯(P.Geddes,1915)在《进化中的城市》(Cities in Evolution)中运用区域综合规划的方法,提出城市演化的形态:城市地区(City Region)、集合城市(Conurbation)以及世界城市(Word city),其中集合城市被看作是拥有卫星城的大城市。
之后的恩文(R.Unwin,1922)发展为“卫星城”理论应用于大城市如伦敦的建设与调整。
芬兰沙里宁(E.Saarinen,1918)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强调城市是有机的生命体,城市群体发展应当从无序的集中变为有序的疏散。
在这种“有机疏散”理论指导下他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
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1933)首次将区域内的城市群体系统化,其著名的城市群体组织结构模式,被广泛采用。
他的中心地理论更是城市群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
杰弗逊(M.Jefferson,1939)和哲夫(G.K.Zipf,1942)分别对城市群体的规模分布展开理论探讨,并且后者首次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城市群的空间分析。
(二)国外城市群研究丰富深化阶段(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二战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外城市群的研究在多学科交叉作用下,加上新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的运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获得突破与丰富。
维宁(R.Vining,1942)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城市群存在的合理性与客观性。
邓肯(O.Duncan,1950)在《大都市与区域》中首次引入“城市体系”(UrbanSystem)的观点[1]。
城市空间韧性理论及实践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安全韧性城市 | 1Research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ban Spatial Resilience城市空间韧性理论及实践的研究进展与展望*鲁钰雯 翟国方 LU Yuwen, ZHAI Guofang 极端天气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害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发生,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韧性”理念致力于处理复杂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动态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该理念的引入为城市提供了一种应对灾害风险、协调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安全底线的新视角。
“城市空间”是城市各种活动的物质载体和空间表征,是协调城市各系统要素健康有序发展的物质纽带,影响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
“城市空间韧性”的提出是韧性理论与城市空间研究相结合的新尝试。
梳理城市空间韧性的起源与发展,明确城市空间韧性的概念与内涵,归纳城市空间韧性的主要评估方法,总结应对灾害风险的城市空间韧性实践进展。
最后指出目前城市空间韧性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我国国土空间韧性建设提供参考。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extreme weather events, natural disasters, accidents and public health incidents seriously threatenthe safe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resilience, which addresses thedynamics and sustainability of complex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provides cities with a new perspective on disaster risk andthe coordin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goals and urban safety bottom lines. Urban space is the material carrier and spatialrepresentation of various activities in cities, and is the material link that coordinates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allelements of urban systems, affecting urba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The proposal ofurban space resilience is a new attempt to combine resilience theory and urban space research. This study firstly compares the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tial resilience, clarifie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urban spatial resilience, summarizesthe main assessment methods of urban spatial resilience, and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of urban spatial resilience practice inresponse to disaster risks. Final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urban spatial resilience research and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outlook,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atial resilience in China.城市空间韧性;理论发展;实践探索;韧性城市;灾害风险urban spatial resilienc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practical exploration; resilient cities; disaster risk文章编号 1673-8985(2022)06-0001-07 中图分类号 TU981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220601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 words 作者简介鲁钰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翟国方(通信作者)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cn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城市空间韧性评估及规划调控研究”(编号2021M701649);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洪涝灾害情境下基于深度学习的城市精细时空尺度空间韧性动态优化路径”(编号BK20220782)资助。
“数字治理理论”资料汇编
“数字治理理论”资料汇编目录一、数字治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二、网络化治理、整体性治理和数字治理理论的比较研究三、数字治理理论及其应用的探索四、数字治理理论研究综述数字治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治理已成为政府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数字治理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等,对政府和社会进行管理和服务的一种新型治理模式。
本文将探讨数字治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数字治理的核心在于运用数字技术,提高政府和社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数字治理包括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和数字市场三个部分。
数字政府是指利用数字技术,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效率;数字社会是指利用数字技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数字市场是指利用数字技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数字政府是数字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数字化手段,政府可以更加高效地提供服务和管理。
例如,数字化政务服务可以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数字化城市管理可以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数字化监管可以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力度,提高市场监管的效率和透明度。
数字社会是指利用数字技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例如,数字化教育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接受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医疗可以远程诊断和治疗疾病,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数字化文化可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
数字市场是指利用数字技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例如,数字化金融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数字化物流可以利用物联网等技术,提高物流效率;数字化贸易可以利用跨境电商等技术,扩大贸易规模和范围。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治理将成为未来社会管理的重要趋势。
数字治理可以提高政府和社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数字治理的研究和应用,推动数字治理的深入发展。
网络化治理、整体性治理和数字治理理论的比较研究网络化治理、整体性治理和数字治理是当前公共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
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方法论及构建研究
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方法论及构建研究白喆 董正浩 邓成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智能城市研究院,北京100048)摘要: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是掌握城市建设动态,挖掘城市发展痛点,推动城市治理方式数字化重塑㊁公共服务模式智慧化转型的重要抓手㊂对我国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分析,提出了四阶段建设方法论(需求分析 框架搭建 指标梳理 实践应用),构建了涵盖民生服务㊁政府治理㊁产业经济㊁生态环保㊁安全防护5个域(一级分类)㊁27个二级分类㊁26个三级分类和500余项具体指标的通用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的建设和优化提出建议㊂关键词:城市;生命体征;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299.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引用格式:白喆,董正浩,邓成明.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方法论及构建研究[J].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3,49(8):38-46.DOI:10.12267/j.issn.2096-5931.2023.08.0060㊀引言‘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1]㊂城市作为汇聚生产要素㊁生活要素的区域中心,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承载经济㊁政治㊁文化㊁社会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对加快建设数字中国㊁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落地具有关键作用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打造宜居㊁韧性㊁智慧城市,为 十四五 时期我国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道路㊂在数字技术不断创新突破的大背景下,城市已经逐渐演变为以城运中心为 大脑 ㊁以通信网络为 血管 ㊁以数据资源为 血液 ㊁以物联设备为 感官 的城市生命体㊂因此,开展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研究,对于全面㊁客观㊁及时监测城市运行状态㊁洞察城市建设水平㊁指引城市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㊂本文对国内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深入剖析了主流厂商的建设成果和经验,基于此,本文提出了 需求分析 框架搭建 指标梳理 实践应用 四阶段指标体系建设方法论,详细阐述了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并对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提出了发展建议㊂1㊀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研究综述1.1㊀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的内涵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是一组用于衡量城市发展状态的指标集,该指标集将城市类比于生命体,通过汇聚和处理城市中的组织㊁人㊁地㊁物等主体数据,管理㊁服务㊁协作等行为数据,经济㊁环境㊁民生等领域的成效数据,描述城市运行态势㊁预测城市发展趋势㊁总结城市发展规律,助力推动城市安全高效发展㊂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㊁城市治理体系逐渐完善,城市发展状态测量评估正在成为 以评促建 推动城市建设升级的重要手段㊂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发布的‘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GB/T 33356-2022)[2]立足城市发展全局,以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面向地级及以上城市和县域城市,构建了涵盖惠民服务㊁精准治理㊁生态宜居㊁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 2020年城市体检工作方案 [3]以发现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了涵盖生态宜居㊁健康舒适㊁安全韧性等八个维度的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共包括50项具体指标,为促进城市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赋能㊂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4]聚焦城市发展状态和规划实施动态,从安全㊁创新㊁协调㊁绿色㊁开放㊁共享六个方面提出33项基本指标,89项推荐指标,助力城市管理者及时掌握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难点和痛点,为优化国土空间规划㊁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等提供支撑㊂相比于以上评价指标体系,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以洞察城市发展现状㊁掌握城市发展脉络为重点,以推动城市治理效能提升为目标,具备覆盖领域全面㊁指标易于量化㊁动静指标结合等特征,是建设城市治理体系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㊂1.2㊀典型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的研究上海市㊁广州市㊁宁波市以政府治理㊁产业发展㊁民生服务㊁生态环境等领域为着力点,构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㊂1.2.1㊀上海市依托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打造超大城市治理新范式2021年6月,上海市在国内率先发布了 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1.0版 [5],将城市运行态势细化为55个类别㊁1000多个指标,助力超大城市 智慧体检 ㊂一方面对城市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测,及时获取气象㊁土壤等自然环境数据,人流㊁车流等城市动态数据,政务服务㊁民生普惠等城市治理数据,感受 城市呼吸 ㊁摸准 城市脉搏 ㊁测量 城市体温 ;另一方面充分归集物联感知设备㊁视频监控资源㊁市民服务热线等数据,发现城市运行异常和问题,研判城市发展趋势和方向,提升 城市之声 ㊁擦亮 城市之眼 ㊁放大 城市之感 ㊂ 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1.0版 对接了200多类㊁超1100万个物联感知设备,汇聚了50余个管理主体,将近200个系统㊁1000多个应用以及TB级数据资源,每天采集城市运行动态数据3400多万条㊁处置市民反映事项近2.5万件,已经成为上海市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㊁促进城市运行事件高效能处置的重要抓手㊂1.2.2㊀广州市以城市运行指标体系推动城市生命体健康生长广州市按照 一图统揽㊁一网共治 的总体思路,打造 穗智管 城市运行管理平台[6],实现城市运行监测㊁预测预警㊁协同联动㊁决策支持㊁指挥调度,聚焦党建政务㊁公共安全㊁经济建设㊁文化发展㊁交通运输等8个维度,构建了城市运行指标体系,通过汇聚超11万个物联设备的感知数据㊁超36万路监控设备的视频数据㊁24个主题应用30余亿条业务数据㊁2700多个城市体征数据项,推动城市监测全时域㊁全场景覆盖,城市治理跨层级㊁跨部门协同,助力政府部门从宏观层面及时掌握城市运行态势,从微观层面深入洞察城市发展瓶颈,推动广州城市生命体升级进化㊁健康成长㊂1.2.3㊀宁波市以城市运行体征指标体系赋能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宁波市抢抓浙江省全面推进 数字化改革 契机,加速开展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了 一网感知 城市运行体征系统[7],聚焦 安全㊁干净㊁有序㊁便捷㊁满意 五个方面(一级指标)构建了城市运行体征指标体系,包含社会安全㊁环境卫生㊁交通秩序㊁群众办事㊁生活服务等16个二级指标,传染病发病率㊁生活垃圾产生总量㊁潮位预警㊁城市道路干净指数㊁12345群众满意度等200余个三级㊁四级指标,联合公安㊁应急㊁住建㊁生态㊁交通等行业监管部门,打破 数据孤岛 ㊁促进数据互通,整合视频数据超10万路㊁接入近6000km城市管网数据㊁实现20余项城市运行异常问题的识别和采集,助力城市体征数据的全量采集汇聚㊁运行状态的全域监测预警,全力支撑宁波市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㊂如表1所示,三个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多以当地发展情况㊁城市建设需求㊁城市发展愿景和区域禀赋等为出发点,以现有物联感知体系为立足点,以城市运行实时监测为落脚点,以高效处置城市事件为目标点,引领指导城市走出特色化发展之路㊂1.3㊀主流厂商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的研究杭州数梦工场科技有限公司(简称 数梦工场 )㊁腾讯等主流厂商在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产品和实践经验㊂1.3.1㊀数梦工场以 1+2+N 为架构打造 数智城市指标系统数梦工场基于多年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积累和自研产品体系构建了 1+2+N 的 数智城市指标系统 [8]㊂ 1 是一套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包含了政治㊁经济㊁社会㊁生态㊁民生五个维度的5000多项指标[8],为数字城市指标系统提供了底层支撑和核心构件;2 是指标体系运行平台(DTSphere IFP)和数据服务链平台(DTSphere DSC),指标体系运行平台提供了定义㊁设计㊁对接㊁应用㊁升级等全寿命各环节的指标管理服务,数据服务链平台整合数据汇聚㊁治理㊁流通㊁安全等产品,为数据在部门间㊁区域间㊁层级间高效率共享和高质量治理提供支撑,推动城市全量数据资产的运营和维护; N 是多个场景指标体系,数梦工场通过与国家信息中心㊁安吉县政府㊁浙江大学等单位合作,形成了以绿色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㊁平安指数等为代表的场景指标体系,推动各地城市建设补短板㊁锻长板㊂1.3.2㊀国家信息中心与腾讯共同发布 现代化城市体征评价体系国家信息中心和腾讯从 一个核心㊁五个统筹 的设计理念出发,聚焦基础设施㊁经济发展㊁文化建设㊁民生服务㊁治理能力和生态环境6个方面,构建起涵盖30多个领域㊁300多项指标的 现代化城市体征指标体系 [9],并打造了城市体征平台,通过构建连接政府㊁企业㊁公众的数据通道,依托大数据㊁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建立主题场景㊁城市体检㊁智能建模等9大功能组件,完整覆盖城市运行监测㊁城市建设评价㊁城市发展决策3个场景,助力全域化监测城市运行状态㊁科学化编制城市体检报告㊁多维度描绘城市发展蓝图㊂可以看出,国内主流厂商以自身数字技术能力体系㊁智慧城市建设经验为依托,联合研究机构㊁高等院校㊁地方政府等,一方面着力打造通用型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并与自身成熟的平台系统相结合,为全面㊁客观㊁准确评估城市发展态势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聚焦城市运行垂直领域,通过对通用型指标体系的裁剪和补充推动实践应用,满足落地城市的差异化发展需要㊂2㊀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方法论本文着眼于城市运行水平数字化提升㊁长效健康发展,构建了 需求分析 框架搭建 指标梳理 实践应用 的四阶段建设方法论,如图1所示㊂在需求分析阶段,通过分析国家㊁省㊁市等各级城市治理相关政策文件,整合梳理城市交通运输㊁便民服务㊁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总体性需求,同时以国家标准㊁行业标准㊁地方标准为依据,归纳总结城市发展相关标准性需求[10],整理各地城市发展的通用性需求,形成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建设详细需求,为后续指标体系构建指明方向㊂在框架搭建阶段,首先从城市运行状态监测㊁城市运行异常处置㊁城市发展辅助决策等方面设定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建设目标,并在目标指引下搭建指标体系总体框架,明确覆盖领域㊁层次级别等,最后确定具体指标的选取原则㊂在指标梳理阶段,以政策文件㊁标准规范㊁专业研究机构成果㊁标杆城市建设经验㊁政府部门现有指标等为来源,选取满足建设需求㊁符合总体设计思路的具体指标,并明确各指标的内涵定义㊁计算方法㊁参考阈表1㊀三个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实践模式对比城市建设目标指标体系构成系统平台主要特点上海市提高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和数字化治理能级55类㊁1000多个指标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1.0版将城市运行状态全面监测与城市运行风险主动发现相结合广州市促进城市科学演进和成长成熟8个维度㊁35个领域㊁50个综合指标㊁161个分解指标穗智管 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建立 秒级监测㊁智能预警㊁每月体检 的城市运行效能评估机制宁波市实现城市运行 一网统管㊁整体智治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200余个三㊁四级指标一网感知 城市运行体征系统以 蓝㊁绿㊁黄㊁橙㊁红 五色图形式对城市运行体征进行分析呈现图1㊀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方法论值㊁数据来源等,为指标体系的应用实践和优化升级奠定基础㊂在实践应用阶段,利用指标体系直观展现城市全时空运行态势㊁实现城市治理各个领域的精准化预测预警㊁推动城市应急事件的协同化闭环处置㊁支持城市发展的智能化辅助决策,助力城市精细化治理和高效运行㊂3㊀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构建3.1㊀需求分析近年来,我国城市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但交通拥堵㊁空气污染等治理难题依然存在,暴雨天气㊁燃气爆炸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城市运行态势难以通过指标体系等量化手段进行准确度量㊁预测预警㊁优化提升,城市治理面临 有痛点无指标㊁有指标无系统㊁有采集不连续㊁有数据无分析 等问题㊂在此背景下,亟需构建一套涵盖多维度指标㊁多目标评估㊁多场景应用的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推动城市治理能效持续提升㊂本文通过对‘关于继续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工作深入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通知“等国家政策文件的梳理,对‘智慧城市城市运行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及指标制定要求(征求意见稿)“等标准规范文件的研究,对成都市‘城市运行数字体征体系建设规范“等城市实践成果共性内容进行总结,将具体建设需求总结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㊂一是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民生服务质量㊂需要选取城市居民生活涉及到的医疗㊁教育㊁就业㊁养老㊁助残㊁社会保障相关的指标,全面反映城市民生服务的供给质量㊁供给深度㊁供给范围㊂二是以城市治理为核心,提升政府治理效能㊂需要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情况㊁老旧小区改造情况㊁市容市貌整治情况等方面对城市治理情况进行综合监测,并关注政务办公协同化㊁政务服务便捷化㊁政务监管常态化水平,同时对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构建,城市数据资源汇聚㊁治理及应用等进行评估㊂三是以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为抓手,推动产业经济加速发展㊂在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应重点关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㊁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为优化营商环境㊁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提供支持㊂四是以 水气声土 为重点,促进城市生态系统保护㊂以建设 无废城市 海绵城市 ㊁绿色城市为目标,需着重观测城市水体水质情况㊁空气污染情况㊁环境噪声情况㊁土壤污染情况㊁城市绿化情况等,为提升城市绿色宜居水平提供参考㊂五是以虚实融合为要义,筑牢城市安全防护底线㊂应深入把握物理城市与数字城市 虚实共生㊁互促共进 的发展理念,在关注基础设施安全㊁交通运输安全㊁公共安全等物理城市安全内容的同时,也要注重信息内容安全㊁信息管理安全等数字城市安全要求,构建全面覆盖㊁表里合一 的城市安全双重基座㊂3.2㊀框架搭建3.2.1㊀确立 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核心 的建设目标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的建设,应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便捷化㊁智慧化生活的憧憬和需求为出发点,依托元宇宙㊁大数据㊁人工智能㊁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将新技术的实践应用与城市的运行发展有机结合㊂打造城市稳定运行的 体检表 ,基于数据高效互通和算法模型应用全面感知城市运行状态㊁准确研判城市发展趋势㊂建设城市突发事件的 报警器 ,构建全域㊁实时㊁精准的异常情况发现机制㊁风险防控模式㊁事件处置流程㊂树立城市未来发展的 指路牌 ,以监测评估结果为依据,为城市规划㊁设计㊁建设㊁管理㊁运行各环节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提升城市运行㊁政务服务㊁政务办公的工作效能㊂最终以指标体系支撑构建泛在感知㊁高效汇聚㊁虚实共生㊁迭代演进的城市运行新模式㊂图2㊀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总体架构3.2.2㊀搭建 五域三级 的总体架构本文从上述建设需求出发,同时参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提出的 新型智慧城市架构和十大核心要素 [11],将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分解为民生服务㊁政府治理㊁产业经济㊁生态环保㊁安全防护五个域(一级分类),如图2所示㊂民生服务域主要用于监测评价城市居民生活领域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评估市民获得生活服务的便利性㊁及时性㊁有效性,主要包括文化教育㊁医疗健康㊁养老服务㊁就业保障㊁残疾救助㊁婴幼抚育㊁社区服务等10个二级分类㊂政府治理域主要面向政府部门,对城市运行 一网统管 ㊁政务办公 一网协同 ㊁政务服务 一网通办 ㊁城市数据 一网通享 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评价,主要涵盖城市治理㊁智慧政务㊁数字资源3个二级分类,其中城市治理包含事件管理㊁基础设施㊁综合管理等6个三级分类,智慧政务包含政务服务㊁政府效能㊁党政司法等5个三级分类,数字资源包含数字基础设施㊁数据治理等4个三级分类㊂产业经济域以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进一步融合㊁加快产业数字化和企业数字化升级㊁打通产业链㊁优化产业结构㊁促进一二三产业共同繁荣,以实现经济整体发展提质增量为重点,细化分解为宏观经济㊁产业运行㊁企业发展等5个二级分类㊂生态环保域以 两山 理念为引领,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目标,综合考虑城市生态环境的健康度㊁舒适度,主要表现城市在环境监测㊁生态治理㊁绿色宜居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包括水环境㊁空气环境㊁噪声环境㊁土壤环境等7个二级分类㊂安全防护域以评估社会及市民开展日常工作㊁生活各项活动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及秩序的安全性㊁稳定性为目标,主要包括物理城市安全㊁数字城市安全2个二级分类,其中物理城市安全包含自然环境安全㊁基础设施安全㊁公共卫生安全㊁城市交通安全等7个三级分类,数字城市安全包含信息内容安全㊁信息技术安全等4个三级分类㊂3.2.3㊀明确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选取的 五个结合 原则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的选取应严格遵循建设目标,在体系框架的范围内,遵循 五个结合 的选取原则㊂科学与可得相结合㊂应以权威㊁公认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开展指标选取和数据计算,指标体系应能够完整㊁准确体现城市发展内涵和思路,符合基本的逻辑常识㊂应尽量保证数据的可得性,采用政府部门主动公开的政务数据㊁保护市民个人隐私的公众数据和符合商业保密需求的企业数据等㊂可行与先进相结合㊂指标既要从现实情况入手,聚焦新型城镇化㊁双碳㊁区域协调发展等当前阶段城市建设重点,也要充分借鉴国际国内前沿研究成果㊁典型示范案例,以指标体系推动城市发展的探索和实践㊂全面与典型相结合㊂指标体系应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呈现城市发展轨迹,从多层次㊁多角度反映城市发展的现状㊁特征和趋势㊂应选取能够精准刻画城市活动内在机理㊁外部联系的最具关键性和代表性的指标,同时应对复合性指标进行适当解耦,确保各具体指标之间的独立性,避免指标重复㊂静态与动态相结合㊂在指标体系构成方面,既要保持总体框架长期稳定,保留人口数量㊁经济体量等基础指标,也要根据产业发展特征㊁社会治理模式等的变化对具体指标进行动态调整;在指标属性方面,不仅需要选取能够反映城市运行实时状态㊁更新频次高的指标,还需要选择发展变化慢㊁体现城市活动长期发展规律的静态指标,实现立体化㊁多尺度勾勒城市画像㊂定量与定性相结合㊂指标选取需要秉持 定量为主㊁定性为辅 的总体思路,降低主观因素对指标体系呈现结果的影响,以定量指标对城市运行状态进行针对性㊁具体性测度,以定性指标对城市发展阶段等进行综合评估㊂3.3㊀指标梳理遵循 五域三级 的框架体系,本文综合运用要素分析法㊁资料调研法㊁专家咨询法等,从政策及标准㊁专业机构的研究成果㊁先进经验及现有指标几个方面选取城市运行生命体征具体指标㊂政策文件及标准规范不仅可以深度体现各级政府对于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和根本思路,还为观测城市的发展情况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和内容㊂以 安全防护域 为例,‘ 十四五 国家安全生产规划“[12]提出 十四五 时期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3%,‘安全韧性城市评价指南“(GB/T40947-2021)将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 指标分为四个等级,可见该指标对衡量城市安全水平的重要性㊂本文将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纳入 安全防护域 的 物理城市安全 城市生产安全 分类中㊂专业研究机构基于自身在智慧城市领域的理论研究基础及重点聚焦内容,发布了各有侧重的城市运行评价指标体系㊂以 产业经济域 为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合作研究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 2021)“[13]中, 劳动生产率 作为 经济活力 的一项指标,用于衡量城市可持续竞争力㊂本文也将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纳入 产业经济域 的 宏观经济 分类中㊂城市治理先进地区从本地建设现状出发㊁以城市发展规划为蓝本,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或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㊂以 生态环保域 为例,宁波市的城市运行体征系统将 生活垃圾处理量 作为 无废城市 的一项指标㊂本文也将该指标纳入 生态环保域 的 利用处理 分类中㊂此外,各地城管㊁交通㊁环卫㊁应急㊁文化教育等部门在日常工作中,都已形成诸如城市路灯总数㊁道路平均拥堵时间㊁废气污染源排放达标率㊁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㊁高中毛入学率等常用城市体征指标,也应纳入指标体系中㊂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各项指标的内涵定义㊁计算方法㊁参考阈值等进行了明确,并初步确定了政府数据(政务公开数据㊁统计年鉴数据等)㊁第三方数据(可收集到的高校㊁研究机构㊁企业等的数据)㊁调研数据(针对城市体检㊁智慧城市评价等特定目的,向政府部门㊁企业㊁社会公众等主体调研得到的数据)等数据来源,最终形成了涵盖5个域(一级分类)㊁27个二级分类㊁26个三级分类㊁500余项具体指标的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㊂3.4㊀实践应用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主要应用于城市运行态势展现㊁城市事件预测预警㊁城市应急闭环处置和城市发展辅助决策四个方面㊂3.4.1㊀城市运行态势展现利用传感器㊁摄像头等城市物联感知设备及 12345 热线㊁市民 随手拍 等公众反馈渠道,以指标体系为模板,对城市运行数据进行采集㊁处理㊁分析和呈现㊂在宏观层面,重点展现城市人口迁移情况㊁城市交通拥堵情况等全局性指标数据,方便城市管理者清晰㊁准确了解城市运行全貌;在微观层面,聚焦社区安全防护情况㊁基层社会矛盾化解情况等局部性指标数据,深入洞察区县㊁镇街治理态势;在业务层面,分类呈现住建㊁城管㊁民政㊁环保等领域城市治理情况,同时从场景视角展示河湖治理㊁老旧小区改造㊁公共卫生安全等专项工作的推进情况㊂3.4.2㊀城市治理预测预警对城市治理风险重点领域进行实时运行情况监测,依托专家意见设定指标数值正常范围,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或已经存在的问题进行预警㊁报警㊁趋势分析[14]㊂同时,基于事件预测结果㊁风险研判结论㊁可能引发次生(衍生)风险等的多因素耦合分析结果,形成综合性的风险预警分析报告,根据预警分级规则,自动确定预警级别,形成不同等级的预警信息,并推送至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处理㊂3.4.3㊀应急事件闭环处置高效汇聚市政府各委办局的政务数据,推动城市应急事件的及时获取和高效处置㊂在事件发生初期,依托指标体系可以及时掌握事件的出现位置㊁发生时间㊁发生原因等信息,并对事件影响范围㊁人员伤亡㊁财产损失等进行初步评估;在事件发生中期,基于指标体系可以清楚了解应急队伍的分布情况㊁应急资源的储备情况等,支撑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对事件进行统筹分派㊁集中指挥㊁协同处置;在事件发生后期,指标体系可以动态反映事件处置结果㊁各部门工作情况,为逐步提升城市应急能力㊁应急工作考核督查提供帮助㊂3.4.4㊀城市发展辅助决策以指标体系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数据㊁人口数据㊁城市部件数据等为基础,运用专家研判㊁目标对比㊁智能模型等分析手段,梳理城市发展历程㊁总结城市发展规律㊁发现城市发展瓶颈㊁预测城市发展趋势,为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㊁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等宏观政策的发布打好基础,为城市路网建设规划㊁文教事业发展计划㊁重点产业发展布局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专项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撑,助力城市管理者智能化决策㊁精准化施策㊂4㊀发展建议以数为核㊁赋能平台㊂在数据层面,应以城市数据资源的高效汇聚为核心,实现政务数据㊁公共数据㊁社会数据的跨层级㊁跨系统㊁跨部门融合,为城市全域治理能力㊁行业领域监管水平的提升夯实数据资源基础㊂在平台层面,应为 城市大脑 一网统管 一网通办 等平台系统提供监测手段㊁评估工具㊁行政依据,助力城市运行风险防范㊁城市事件闭环处置㊂统筹推进㊁共同参与㊂应由政府部门牵头,逐步形成政府㊁企业㊁市民共同参与的建设推进机制㊂政府部门应根据部门职责明确指标体系建设需求㊁确定指标数据来源㊁统筹指标体系的宣贯落实;企业应充分发挥技术产品优势,建设指标管理平台㊁指标数据采集系统等共性工具,支撑指标体系的开发㊁应用㊁优化;同时政府部门应引导市民公正㊁客观反馈城市建设带来的体验感㊁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城市健康发展出谋划策㊂以用促建㊁迭代升级㊂需紧盯城市发展需求㊁瞄准城市发展短板,为解决城市规划㊁设计㊁建设㊁管理㊁运营等全生命周期重要环节中的重点问题提供评估标准和解决路径,同时需要根据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㊁不同模式对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最终形成 以指标体系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以城市发展倒逼指标体系不断优化 的闭环机制㊂。
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
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2023-11-10CATALOGUE目录•引言•数字经济概述•新型城镇化概述•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机制•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影响•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建议•研究结论与展望引言01研究背景与意义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
数字经济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城镇化的方式,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
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
研究目的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对数字经济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数字经济概述02数字经济是指通过数字技术和信息网络推动的经济活动。
它涵盖了电子商务、在线支付、数字广告、软件开发等领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数字经济的核心在于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应用,通过大数据的利用和分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数字经济的定义数字经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字经济的兴起提供了基础。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成为全球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数字经济的特征与优势数字经济的特征包括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元化。
数字化指的是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和传输;网络化指的是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智能化指的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多元化指的是数字经济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电子商务、在线教育、智能制造等。
数字经济的优势在于其高效性、创新性、便捷性和可持续性。
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创新;同时也可以提供便捷的服务,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此外,数字技术还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浪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等多学科的交叉作用下,运用新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国外城市群的相关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着十分丰富的积累和成果。
(一)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出版了题为《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的论著,针对当时工业革命以后大城市所面临的拥挤、卫生等问题,提出关于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的设想,后被称作“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
其主要内容包括:(1)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裘丽岚摘 要:本文对城市群的理论发展和研究成果做了概括性的回顾和梳理。
重点叙述了国外的圈层结构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区域规划理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大都市带理论、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以及国内的点轴系统理论和双核(港城)模式,还对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作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城市群 理论 实践【中图分类号】K90目前,联合国人类聚落中心将城市聚集区(Urban Agglomeration)用作衡量城市规模的标准,是指一群密集、连续的城镇所形成的人口居住区。
现在城市群的英文名称便来源于此。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1998)的定义,城市群(Agglomera-tion)是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群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国外城市群理论综述在地理、人口、交通、社会、经济、政治【基金项目】成都市社会科学联合会2011年项目《成都平原城市群产业分工转移和空间布局协调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SR11-0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1年项目《成都平原城市群功能结构及区际协调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SZYQN17。
城市网格化管理分析——基于北京和上海的分析
引言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城市管理滞后于快速发展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
特别是在我国,城市人口已排名世界第一,且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到城市中工作生活,谋求发展,所有这些都使得城市的承载能力越来越脆弱,大量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不断涌现,但另一方面,各职能部门对城市的建设工作由于没有协调开展,导致城市管理资源的浪费,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的冲突呼唤着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管理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城市网格化管理应运而生。
2004年10月,北京市东城区试点城市网格化管理新模式,突破性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政府城市管理结合起来,将精细管理理念注入其中,显著地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同时使得城市管理过程中信息的实时传递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进一步解决传统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政府城市管理的监督评价系统,对城市管理系统进行闭环管理的流程再造。
2005年7月,国家建设部在肯定北京东城区的做法后,提出推广意见并确立第一批试点城市,其中上海市由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牵头,效仿北京东城区的城市网格化管理做法,率先在卢湾区和长宁区探索适合上海城市特点的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
在两区试点一年后,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各中心城区逐步推广,均取得了显著的管理成效。
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兴起的背景是什么?实施情况是怎样?还需要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完善?系统研究并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更全面深入认识和了解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这一新事物,有助于客观评价城市网格化管理新模式,肯定成绩,发现不足,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的现状及其评价从2005年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全面试运行开始,一些学者就进行了探索、思考和研究,在一些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相关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城市网格化管理的概念、特征、立足点、切入点、产生的作用、未来发展以及改进建议与对策进行过研讨。
2005年,《信息化建设》第8期发表吴倚天的文章《网格下的城市——北京市东城区依托信息技术探索城市管理新模式》。
“citespace”相关资料汇总
“citespace”相关资料汇总目录一、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二、欧洲华人移民研究的知识脉络、演进趋势和未来主题基于CNKI和WOS数据的CiteSpace分析三、西方经济地理学的政策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四、“大智移云”背景下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现状与热点综述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五、基于CiteSpace的二语习得研究可视化分析六、生物信息学教学动态与热点探析基于中文数据库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七、国内外贫困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分析——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八、国内外乡村民宿研究进展比较基于CiteSpace的分析九、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热点主题与演进趋势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一、引言直肠脱垂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
注射疗法作为治疗直肠脱垂的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已经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以CiteSpace为工具,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揭示该领域的知识结构和发展趋势。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1、数据来源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以“注射疗法”、“直肠脱垂”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获得相关文献120篇。
2、研究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
首先,对文献进行数据清洗和预处理,包括去除重复文献、整理文献信息等。
然后,利用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功能,生成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以揭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热点。
同时,通过绘制合作网络图谱,分析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团队和机构。
最后,利用CiteSpace的突变词检测功能,分析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三、结果与讨论1、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的分析,发现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注射疗法的临床应用、注射疗法的疗效评价、注射疗法的安全性研究、注射疗法的机制研究等。
国内数字不平等研究观点综述
国内数字不平等研究观点综述【摘要】数字不平等是指在数字化时代,个体或群体之间因数字技术应用、资源获取和数字能力而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本文通过对国内数字不平等研究进行综述,探讨了数字不平等的定义、现状、原因、影响因素和解决途径。
研究发现,数字不平等导致信息获取、社会交往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并加剧社会不公平现象。
建议通过提高数字能力、加强数字教育和促进数字包容性来缩小数字不平等。
本文也指出国内数字不平等研究仍存在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数字不平等现象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为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社会提供更多有效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国内数字不平等、研究意义、现状、存在原因、影响因素、解决途径、展望、局限性、建议。
1. 引言1.1 研究目的数字不平等问题在中国和全世界都备受关注,而本文旨在对国内数字不平等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点:通过深入分析数字不平等的概念和影响,探讨数字不平等在中国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及其对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通过调查和研究数字不平等的现状,揭示数字不平等问题的严重性和加剧趋势。
探究数字不平等存在的原因,从政策、制度和文化等多维度角度剖析数字不平等的根源。
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希望通过研究为缓解国内数字不平等问题提供一些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促进社会公平与发展。
通过本次研究,希望能够深入理解数字不平等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为未来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1.2 研究背景数字不平等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数字不平等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国内数字不平等进行深入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数字不平等的状况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相当一部分人群已经享受到了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和机遇,他们在数字经济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仍有相当数量的人群因为缺乏数字技能、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无法充分参与到数字化时代中,导致数字不平等现象日益突出。
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旅游休闲公共空间的构建与管治研究_记录
《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旅游休闲公共空间的构建与管治研究》阅读随笔目录1. 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4)1.3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5)2. 文献综述 (7)2.1 城市更新概述 (8)2.2 城市旅游休闲公共空间的特点 (9)2.3 构建与管理研究现状 (10)3.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城市旅游休闲公共空间构建 (11)3.1 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12)3.2 空间规划与设计原则 (14)3.3 资源与设施配置 (15)4. 城市旅游休闲公共空间的管理与治理 (16)4.1 管理制度与政策框架 (18)4.2 管理机构与职责划分 (19)4.3 社区参与与公众互动 (20)5. 案例研究 (22)5.1 成功案例分析 (23)5.2 挑战与问题探讨 (24)6. 研究结果与分析 (25)6.1 构建策略的有效性评估 (27)6.2 治理机制的实施效果 (28)6.3 经验教训与启示 (29)7. 结论与建议 (30)7.1 研究总结 (32)7.2 政策建议 (33)7.3 未来研究方向 (34)1. 内容概览本文旨在探讨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城市旅游休闲公共空间在当前城市更新中的角色、构建途径及其治理模式的创新已成为城乡规划与设计领域的关注焦点之一。
作者通过对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深入剖析了当前城市旅游休闲公共空间在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对策与策略建议。
文章首先对城市旅游休闲公共空间的定义进行界定,明确指出其作为连接经济与社会、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之关键功能。
作者展示了城市旅游休闲公共空间的构造由硬件设施与软件服务两大部分组成,包括但不限于公园、广场、街头艺术、文化设施等。
依据城市更新背景,文中强调公共空间的构建应遵循划分区分、特色打造与持续更新的原则,合理融入绿色生态理念,平衡经济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满足居民与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结构及其效应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结构及其效应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结构及其效应逐渐成为旅游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结构的形成机制、演变规律以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
本文对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结构的内涵进行界定,明确其包括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联系方向、网络结构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发现现有研究在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结构的量化分析、动态演变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为本研究提供了切入点和空间。
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并从网络密度、节点中心性、凝聚子群等角度对其结构特征进行量化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出以东部沿海地区为核心、向中西部地区逐渐扩散的趋势,同时各区域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
研究发现,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结构的优化有助于提升区域旅游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同时,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结构也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和动力机制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结构及其效应的认识和理解,也为制定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旅游业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经历了快速增长,不仅推动了国内消费,也为经济增长做出了显著贡献。
旅游业的发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
深入探究中国区域旅游经济与空间关联结构及其效应,对于理解旅游业的区域发展模式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群文献综述
城市群文献综述一、国外城市群研究阶段的主要成果与观点(一)国外城市群研究启蒙发展阶段(1915~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英国学者霍华德(E.Howard,1898)最先从城市群体(Town)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citiesoTo-morrow)中的“田园城市”正是通过“组合群体”来协调和发展的。
20世纪初,英国的格迪斯(P.Geddes,1915)在《进化中的城市》(Cities in Evolution)中运用区域综合规划的方法,提出城市演化的形态:城市地区(City Region)、集合城市(Conurbation)以及世界城市(Word city),其中集合城市被看作是拥有卫星城的大城市。
之后的恩文(R.Unwin,1922)发展为“卫星城”理论应用于大城市如伦敦的建设与调整。
芬兰沙里宁(E.Saarinen,1918)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强调城市是有机的生命体,城市群体发展应当从无序的集中变为有序的疏散。
在这种“有机疏散”理论指导下他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
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1933)首次将区域内的城市群体系统化,其著名的城市群体组织结构模式,被广泛采用。
他的中心地理论更是城市群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
杰弗逊(M.Jefferson,1939)和哲夫(G.K.Zipf,1942)分别对城市群体的规模分布展开理论探讨,并且后者首次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城市群的空间分析。
(二)国外城市群研究丰富深化阶段(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二战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外城市群的研究在多学科交叉作用下,加上新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的运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获得突破与丰富。
维宁(R.Vining,1942)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城市群存在的合理性与客观性。
邓肯(O.Duncan,1950)在《大都市与区域》中首次引入“城市体系”(UrbanSystem)的观点[1]。
岳圣元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网络形成机制研究
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工智能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增长动力的关键突破口,也是赢得新一轮国际科技和产业竞争主动权的战略抓手。
人工智能科技在我国的兴起源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人工智能产业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表现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
在开放式、全球化的创新环境中,创新由个体行为演变为网络行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迅速发展正是创新网络中多元创新主体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创新网络(Innovation Network)是由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构成的不断演化和产出的动态网络,能够促进区域内创新创业要素的集聚,并演化出能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的体制机制和社会文化环境,加快创新的密集涌现。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网络已初步形成。
因地区禀赋差异,人工智能产业在实践中出现区域集聚的“极化”特征。
北京、深圳、上海、杭州等少数经济较发达城市的人工智能产业正在集群化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网络急需从区域极化走向全国扩散。
研究和提炼总结我国现有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机制,有助于解释当前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形成逻辑,为我国人工智能科技在各地区扩散、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产业创新网络均衡演化和扩张,提供理论依据。
一、相关研究综述随着国际国内创新实践环境的不断变化,创新的位置由企业层面转向网络层面。
国内外学者对创新理论的研究也从线性投入产出模式研究,演变为创新网络研究。
创新网络是一种相互渗透的市场和组织形式(Freeman,1991)[1],具有整合资源、突破技术瓶颈、分散创新风险的功能。
单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有限、创新资源稀缺,需要在网络中获得知识流动和外溢效应,网络整体创新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网络形成机制研究——基于知识流动的视角岳圣元(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博士研究生)摘 要:知识专业化分工催生了知识流动和交易需求,创新由个体行为演变为网络行为。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内生需求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网络已初步形成,呈现区域集聚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词 ] 网络城 市; 动力机制 ; 城 市发展 ; 综述 [ 中图分类号】 F 0 6 1 . 5
影响的一体化区域; 汪淳 、 陈璐 ( 2 0 0 6 ) 将 网络城市
定 义为 两个或 更多 的原 先彼 此 独 立 、 存 在潜 能 互 补
的城市 , 借助快速高效 的交通走廊和通讯设施连接
起来 、 彼 此合 作 形 成 的 富 有 创 造 力 的城 市 集 合 体 。 尽管 学者们 对其 概 念 的描 述 不 尽一 致 , 但 核 心 思想
变 的过程 。指出了三类城 市 ( 主导 型大 城市 、 衰 退 型 大城市及崛起 型小 城镇 ) 潜在 的演 变轨迹 , 其 中注重
彼此临近但相互独立 、 存在潜在功能互补的城市 , 借
助快 速高 效 的交通 走廊 和通 讯设 施 连 接 起来 , 彼此 合 作形成 的富有创 造 力 的城 市集 合 体 ( 汪淳, 陈璐 , 2 0 0 6 ) 。在 美 国 , 大 量 的 研 究 关 注 大 都 市 区 的 多 中 心化现 象 ( A n a s A, A mo t t R.& S m a l l K . A, 1 9 9 8 ) ; 在欧 洲 , 更 多地关 注 由多个 同等 规模 城镇 组成 的多 中心 城市 区域 ( K l o o s t e r m a n&M u s t e r d , 2 0 0 1 ) , 最 具 代表 性 的是荷 兰 的兰 斯塔 德 地 区 。在 我 国 , 随着 城 市化 进程 的不 断加 速 , 一些 特 大 城 市 如北 京 、 上海 、 广 州等 已显现 出多 中心 空 间结 构 ( 韦亚平等 2 0 0 6;
.
果。C a m a g n i ( 1 9 9 3 ) 将城市网络 ( U r b a n N e t w o r k ) 定 义为一个水平的、 非等级关系系统 , 由互补的/ 垂直
整合 的 或 从 协 同/ 合 作 的专 业 化 中 心 构 成 ; B a t t e n ( 1 9 9 5 ) 指 出 网络城 市 是 由廊 道 组 成 的 复杂 网络 构 成 的具 有多 中心结 构 的城 市 聚合体 ; 李 国平 , 孙铁 山 ( 2 0 0 9 ) 认 为 网 络城 市 强 调 城 市 与 郊 区或 与 周 边 城 镇 之 间的联 系 , 是覆 盖城 市及其 周边 与之互 动 、 相 互
二、 网络城 市形成 的途 径 、 过 程及机 制
( 一) 网络城 市 形成 的途 径
对城市体系研究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网络城 市 的概 念
途 径 的一般 含义是 指事 物形成 所依 据 的方法 和
网络城 市 ( 或 称 城 市 网络 ) 即指 网络 化 城 市 体
路 径 。 网络 城市 的形 成 途 径 大致 分 为 两类 , 一类 是 多 中心 都市 区 , 即 由极 核式 的 网络 化模式 发展 而来 ,
大城市为中心 , 本 区域其他级别的大 中小城市 、 县 城、 镇等作为次中心共 同构成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系 。如东京 、 纽约 、 伦敦 、 巴黎 及 我 国的 上海 和杭 州 等 。另一类 是多 中 心城 市 区 , 是 两个 或 更 多 的原 先
航空客运量数据来分析城市体系由等级向网络化转
的集 中地 , 其 发展 不是孤 立 的 , 市产生 着关联 。地 域上相 互邻
迅速 扩展 的影 响下 , 城 市 体 系 由 自上 而下 的 中心地 等级模 式 向协 作 关 联 的 扁 平 化 网络 模 式 转 变 的结
异的城市通过彼此间的紧密联 间结构的城 市体 系。进 入 2 l : 、 一体化 的特征越来越 明显 ,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5— 3 4 9 2 ( 2 0 1 3 ) 0 9— 0 0 9 3— 0 5 [ 收稿 日期] 2 0 1 3— 0 5— 2 1
r 作軎镩 1 辈溪鹾 女, 满族 , 辽 宁本 溪人 , 东北财经大 学博士生 , 东北财经 大学津桥 商学院讲 师, 主要研 究方向为 区域 经
9 3
系, 是在全球化背景下 , 在交通 、 通讯及生产等网络
通 常是 以某个交 通 条 件优 越 、 经 济 发展 水 平 高 的特
结果 ; Z a c h a r y P . N e a l ( 2 0 1 1 ) 以美 国 6 4个 大 都 市 为 例, 通过 1 9 0 0 -2 0 0 0期 间 的 经济 结 构 、 人 口规模 和
—
麓州警列 2 0 1 3 . 0 9
丽 面
■ 经济学 ・ 管理学
网络城 市的形成机制 、 研 究方法及对城市发 展的影响
— — 一
个 研 究 综 述
关 溪媛
( 东北财经大学
研究生院 ; 东北财经大学
津桥商学院, 辽宁
大连
1 1 6 6 0 0 )
[ 摘要 ] 伴 随着世界 经济的快速发展 , 区域—— 城市地域 出现 了区别于传统城 市群理念的新 的空 间组 织形 式 , 即 网络城 市。这种空间组织形式摆 脱 了以往孤 立的单 中心或以等级 体 系分 工的城 市组织模 式, 强调 多中心 , 网络化 特征 , 城 市具有 更 大的发展 灵活性 和 自由度 。文章从 网络城 市的概 念入 手进 而分析 了网络城 市形成 的动力机制 、 途径 及过程 。对 于测度城 市
基 础 设施 的不 断 完 善 增 强 了
j 丁 达性 ; 通 讯 信 息 技术 的革 新 便 碍城币 阿酌交流 越发 便 捷 和 高 效 ; 现代 化 的企 业 管理理 念 和柔性 生产 方式成 为城 市 间相互协 作 的基
础, 全球范围资本的加速流动和产业的重构与配置 促 进 了区域 经济 内部 建设及 区域 与外 部空 间 的联 系 和融合。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城 市 体系 的演进 也在 经 历 着 与 时俱 进 的变 迁 , 从 最 初 的增长极到中心地等级体系再发展到今天的网络化
关联 , 城市体系改变了以往 自上而下的单 中心的垂
直体 系 的结构 , 多 中心 、 网络 化 已成 为新 时代 背景 下 城市 体系 发展 的重 要 趋 势 , 这 也成 为 学 者 们 近 年来
都集 中在相似或互补的城市之间形成的主要是水平 和非 层级 性 的联 系及 流动性 的网络关 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