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哲学第五课《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
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
思考回答问题
观瞧图片,思考问题、发言,得出结论。做出判断
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思考并发言。
观瞧图片,思考问题、发言,得出结论。
做出判断
结合生活实际、自己的实际进行对照思考、讨论交流,发言。阅读课文,并举一反三,获得感悟,形成
理念。
动手做好相
关的笔记
讨论完成练
1、有了人脑,就有了人的意识?
(1)狼 孩
(2)正确的思想意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错误的意识就是否也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3)动动手,画一画您想象中的所谓鬼神?
【点拨指导】
1、方案、政策、理念、法规都属于主观意识。
2、意识的形式与内容就是否就是客观的?
引导学生小结
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理解任何意识都就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能力目标:通过设计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与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关于宗教本质的教学,进一步进行无神论的教育。
重点难点
意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情景讨论法与活动启发式教。
2、人类的意 识活动就是通过什 么途径实现的?
(人脑与动物脑的区别)
探究活动四:[来源:学科网][来
以问题(任务)
驱动学生学习,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简化内容,重温
知识,强调重点
提出问题:黑猩猩与人都属于高等动物,为什么只有人具有高级的反应形式——意识呢?人的意识就是某个神赐予人类的不?
习
板书设计
意识的本质
起源: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高中政治 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
意识的本质教学目标:1、识记意识的起源与本质。
2、理解意识的内涵。
3、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以及主观能动性与规律客观性、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的科学态度相结合的能力。
4、培养学生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思想观念,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难点: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新课同学们知道,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而不是意识。
那么,什么是意识?我们这一节课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展示材料)辩论: 高等动物有没有意识?(正方\反方)(二)进行新课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35页探究框题内容,讨论问题: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生物的反映形式同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教师活动::展示图片:“铁生锈”,“岩石的风化”,“水滴石穿”,“葵花向日”,“狗的条件反射”。
教师点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自然界从其自身的发展中产生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一一思维着的精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3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讨论所提问题: 谈谈你所熟悉的动物有哪些复杂的心理反映?教师活动:展示图表:学生活动:思考问题: 上述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教师点评:动物的心理反应是一种本能行为,不会自发的发展为意识,它与人的意识有本质区别。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自然界的进化”,“动物不会思考问题”,“劳动工具的进步”。
教师点评: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但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一一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一一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意识的本质教案
意识的本质教案教案标题:意识的本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意识的定义和本质;2. 探讨意识的作用和功能;3. 分析意识与学习、思维、行为之间的关系;4. 培养学生的意识觉察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1. 意识的定义和本质;2. 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教学难点:1. 意识与学习、思维、行为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学生讨论活动的问题和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 利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或实例引发学生对意识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意识的定义和本质,包括意识是一种主观体验、意识是对自己和外部世界的认知等内容。
- 解释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如意识对学习、思维、行为的调控作用。
Step 3: 学生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意识与学习的关系是什么?- 意识对思维过程有何影响?- 意识如何影响行为?-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Step 4: 案例分析(15分钟)- 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意识现象,以加深对意识的理解。
- 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然后共同讨论结果。
Step 5: 总结(5分钟)- 小结意识的定义、本质、作用和功能。
- 强调培养学生的意识觉察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一篇小论文或写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思维、行为等方面,分析意识对其的影响。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进行意识觉察训练,如冥想、自我反思等活动,以提升他们的意识水平。
评估方式:- 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准确性和深度;- 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 PowerPoint演示文稿;- 学生讨论活动的问题和材料;- 案例分析材料;- 评估表格。
意识的本质教案
意识的本质教案教案标题:意识的本质教案目标:1. 了解意识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探讨意识的本质及其影响。
3. 提高学生对意识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教案内容:1. 导入:教师通过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来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
2. 知识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意识的定义:意识是人类高级智能的产物,是指人类对自我和外界的觉知和认知能力。
教师进一步解释意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和外界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包括人的自我形象、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
外界意识是指人感知和认识外界的能力,包括感官的感知、思维的认知和情感的体验等。
3. 理解分析: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意识的本质。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意识与大脑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是否只有人类才有意识?- 意识是一种主观体验还是客观存在?- 意识与思维、感觉、意愿之间有什么关系?- 意识对人的行为和个性有什么影响?4. 实践活动:分小组进行讨论和思考,并由代表发言总结出小组的观点。
每个小组设计一份问卷,调查同龄人对意识的认知和理解,了解不同人对意识的看法和理解。
学生回到课堂上,每个小组依次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并让其他小组与自己的观点进行对比和讨论。
5. 拓展延伸: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讨论,提供一些拓展材料,如科学研究中对意识的探索,不同学者对意识的理论和观点等。
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意识的本质和意义,并对意识的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行阅读相关文献,探索更多关于意识的现象和问题。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回答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疑惑。
强调意识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心理现象之一,对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
7. 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意识的认知,写一篇200字以上的作文,描述自己对意识的理解、意识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对意识的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教案评估: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以及在作业中对意识的理解和思考的深度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5篇
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高二生活哲学第五课第一框《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北京市日坛中学任会波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明白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以及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本框开始学习“意识”。
学好本课将有助于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并对下一框意识的作用打下扎实基础。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由于本节课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究。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识记并理解意识的本质;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过程方法目标: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教学重难点意识的本质的三个体现这是由于:本知识点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讲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是本门课程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正确认识意识的本质对于以后学习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立足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取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教材有逻辑的分析,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导入新课部分展示学生小诗词: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什么是意识?没有意识世界将会怎么样?(这样设计激发学生讨论兴趣,很快可以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讲解新课部分首先,展示一则材料:《人类进化史》学生通过讨论,并结合材料发表看法,教师给予总结,并详细讲述知识点从而掌握: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板书)(这样设计,视频的运用,直观易于理解抽象的知识,便于学生把握,合作讨论,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接下来,过渡到意识的第二个特征的学习——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首先展示鹦鹉学舌和醉酒男对骂,被一脚踩死的的一图片,并设问探究:这个醉酒男犯了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思考:动物会骂人吗?教师结合材料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1.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板书)进一步举生活实例来讲解引入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并结合书本引导学生体会到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板书)(这里新闻图片激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材料的多维运用丰富知识面,教师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系统把握)下面,我们将进入最后一目内容的学习----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板书)首先,展示两幅漫画:《画鬼如何取材》《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并设问问题探究:上帝的形象和鬼的形象都是怎么来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有针对讲解补充。
意识的本质教案
意识的本质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意识的本质。
2. 探讨意识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3. 分析意识对个体认知和价值观的影响。
教学内容:
1. 意识的定义与特点。
2. 意识与大脑活动的关系。
3. 意识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4. 意识对个体认知和价值观的影响。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并提出对意识的理解,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步骤二:讲解意识的定义与特点(10分钟)
通过讲解意识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意识是指人类对外界事物或自身思想感觉的主观体验,具有主观性、私有性和选择性等特点。
步骤三:探讨意识与大脑活动的关系(15分钟)
让学生讨论意识与大脑活动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大脑是意识产生和展现的物质基础,同时意识是大脑活动的产物。
步骤四:分析意识与身心健康的关系(20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意识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意识的不健康可能导致心理压力过大、焦虑等问题。
步骤五:讨论意识对个体认知和价值观的影响(20分钟)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分析意识对个体认知和价值观的影响,认识到意识对人们的认知和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步骤六:总结与延伸(10分钟)
总结课堂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意识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课后阅读相关文献或继续探究,延伸对意识的理解。
教学评估:
1. 分组展示: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呈现出来,展示对意识的理解程度。
2. 课堂讨论:在探讨意识与身心健康关系以及意识对个体认知和价值观的影响时,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质量。
《意识的本质》教案
《意识的本质》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意识的定义和功能2.了解意识的本质及其对人的影响3.分析不同意识状态下的行为和思维模式4.探讨如何提高意识水平和开展意识训练教学准备1.课本:无意识与潜意识的相关章节2.知识点总结PPT3.黑板、粉笔/白板、马克笔4.学生讨论小组的安排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意识的本质。
请你们谈一谈,你们对意识是什么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回答:(同学的回答)。
•教师进一步引导:好的,从大家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意识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核心。
那么,什么是意识呢?•学生回答:(同学的回答)。
•教师总结:意识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主观体验,它包括我们的知觉、思维、情感等。
意识可以说是人的灵魂所在,它决定了我们的行动和选择。
2. 理解意识的定义和功能•教师展示PPT,讲解意识的定义和主要功能。
•学生记录笔记。
3. 探讨意识的本质及其对人的影响•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它对人的思维和行为有何影响?•小组讨论并准备回答。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
•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意识的本质是非常复杂的,它涉及到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等方面。
意识对人的思维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影响我们的决策、判断、记忆等。
4. 分析不同意识状态下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教师讲解不同意识状态的特点和对行为的影响。
•学生记录笔记。
5. 探讨如何提高意识水平和开展意识训练•教师提问:我们学习了意识的定义和功能,那么如何提高我们的意识水平呢?有没有什么方法或训练可以帮助我们开展意识训练?•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
•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提高意识水平需要我们关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行意识训练可以通过冥想、专注训练、注意力训练等方法来实现。
6. 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知识点的梳理。
《意识的本质 》教学设计
第五课第一框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识记并理解意识的本质;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过程方法目标: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二、教材分析《意识的本质》作为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阐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它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通过对意识本质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意识的作用。
本框内容是为第二框内容作铺垫和准备的。
本框分为三目。
第一目,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物质不是意识的产物,意识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第二目,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人脑──意识活动的实现过程是人脑在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对外界刺激的反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第三目,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意识生成的厂房和机器是人脑──意识生成的原材料是客观存在。
三、重难点分析教学重难点都是:意识的本质的三个体现这是由于:本知识点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讲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是本门课程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正确认识意识的本质对于以后学习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一)课堂自主学习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1.分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重点(二)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提出疑问,小组讨论解答(三)课堂合作探究探究一:——走进《人与自然》第一阶段:“岩石风化、水滴石穿、踏雪有痕、水中映月、空谷回音……”这些都是无生命物质的简单反应形式。
第二阶段:向日葵总是面向太阳的方向;蚯蚓在受到针刺时,其身体自然立即收缩;用手触摸含羞草的叶片,叶片卷起;变形虫受到食物刺激,就会接近食物……这些都是低级生物对外界刺激的感应特性。
《意识的本质》教案
《意识的本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意识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意识的基本构成要素。
2. 引导学生探索意识的本质,了解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意识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意识的定义与特征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特征:自觉性、目的性、主观性、客观性等。
2. 意识的构成要素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大脑中的反映。
思维: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认识。
情感: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产生的主观体验。
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意识的定义、特征,以及构成要素。
2. 教学难点:意识的本质及其与物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意识的定义、特征、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意识的作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意识的本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什么是意识?”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意识的定义、特征、构成要素。
3. 分析实例: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意识的作用。
4. 探讨意识的本质:引导学生探讨意识的本质,了解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意识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意识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高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意识的定义、特征、构成要素的理解和掌握。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
3. 评价标准:能准确回答问题,正确分析实例,积极参与讨论。
七、教学拓展1. 意识的起源:从生物进化角度探讨意识的产生。
2. 意识与:分析是否能拥有意识。
3. 意识与医学:探讨意识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意识的本质》相关章节。
五、意识的本质教案
五、意识的本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意识的本质及其在物质世界中的地位。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意识现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意识的本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2.难点: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意识的社会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意识是什么吗?(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物质、运动等概念。
2.理解意识的本质(1)讲解意识的定义: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分析意识的本质:A.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B.意识具有主观性,但不是主观臆造,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意识具有社会性,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3.意识与物质的关系(1)讲解意识与物质的关系:A.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举例说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A.意识可以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B.意识可以影响人们的情感、行为,进而影响物质世界。
4.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1)讲解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A.人的大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
B.大脑皮层的活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2)分析意识产生的生理过程:A.外界刺激通过神经系统传入大脑。
B.大脑对刺激进行分析、综合,形成意识。
5.意识的社会性(1)讲解意识的社会性:A.意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意识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的意识具有不同的特点。
(2)举例说明意识的社会性:A.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深化的。
B.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是在社会变革中不断发展的。
(2)提问: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什么?(3)布置作业:A.阅读教材,整理笔记。
B.深入思考意识的社会性,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四、教学反思1.对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讲解不够详细,可能导致学生对意识产生的机制理解不深。
2.在分析意识的社会性时,举例不够充分,可能使学生难以理解意识的社会性。
《意识的本质》教案
《意识的本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意识的定义和特征,理解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掌握意识的本质,认识到意识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意识的定义和特征2.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3. 意识的本质4. 意识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5. 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意识的定义和特征,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意识的本质,意识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意识的本质,意识的培养和发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意识的定义、特征、与物质的关系、本质等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意识的作用。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意识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 实践锻炼法: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意识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意识的定义、特征、与物质的关系、本质等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意识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意识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5. 实践锻炼: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意识能力。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意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意识定义、特征和与物质关系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于意识本质的理解深度和思辨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意识在人类社会中作用的理解,以及对意识培养和发展的认识。
4.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效果的反馈,以便进行教学调整。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关于意识本质的相关理论资料,供学生自学和参考。
2. 案例库:收集各种关于意识应用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在线资源:推荐相关的在线文章、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部编版精品教案《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感知
握手十秒钟
呈现活动方案
男男、不太熟悉的男男、男女
上台 握手
外界刺激
系列反应
二、师生合作探究( )
意识的起源(自然界)
观察结果
提问:这位男同学的反应是什么?
不好意思
刺激
面红
耳赤
怪怪的
没感觉
正常呀
……
人类进化过程中,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这一特征得以保留
意识的起源(人类社会)
文字
三、学习环境选择
1.学习环境选择(A)
A简易多媒体教室 B交互式电子白板 C网络教室 D移动学习环境
四、流程规划与活动设计(描述整体教学环节规划,按顺序说明每一环节中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等)
教学环节
知识点与教学内容
呈现方式(如图片/视频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与效果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验观察,提高提炼、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2 学习内容与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意识的内容
抛出论题,抽象概念具体化
教学难点
意识的内容
身边事例延伸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进入高二阶段,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积累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扩大,社会交往更加频繁,思想意识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参与活动、有所获取的主动性增强,有关注个人成长倾向,但对现象的观察、分析尚显幼稚和肤浅。
你怎么看,为什么?
以后会不会变化?
思都与物质有关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地本质教学设计
第五课第一框《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孔德清一、教材分析《意识的本质》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5章第1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意识的本质;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能力目标: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的原理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辨证唯物注意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辨证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坚定辨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三、教学重点难点意识的本质四、学情分析本框题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为学习第二框意识的作用作铺垫和准备的,所以,教师在讲这节课时不要在具体内容上花过多的时间。
五、教学方法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教师: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通过前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整个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本质上是一种客观实在。
那么,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意识的本质。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分组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知道,物质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精选.]
第五课第一框《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孔德清一、教材分析《意识的本质》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5章第1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意识的本质;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能力目标: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的原理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辨证唯物注意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辨证关系的能力。
黷颈滢赊縝諷濃荡烃飒轵陨镛誚鈕線愾挡蝉开纹嚨拢抟苎蕭廪轫览搶鎮嚇坜鱔閥黾槨籪鄔笕扫盤钜嵝揚撸聳闱嘯鮚鲠赙蓣赞崗餃賁壇寢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坚定辨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三、教学重点难点意识的本质四、学情分析本框题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为学习第二框意识的作用作铺垫和准备的,所以,教师在讲这节课时不要在具体内容上花过多的时间。
紹袅餘蓠轆獪騶惲鶚聪铹瓔镉泶緒摻訶劉斃谕窩儈飾劌餌曉閔秆緇岂锕叙铸嗶糁鰨碭傯郐衅铎鸱諼鸱嬋鵑膠涇鼹瑷蹺鳅琐帥钪篋賽閿責綹。
五、教学方法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满鐐粜阒腦韌蓮翹镫绎饮沣瀘枭钜纭誦渍鴕穩掸岗謀侖昼繾綁叹緞锒瓒駕閌钇馒骄蝇趙匦护訖偻椟瀧获鹕澇轸苈薈兗许挚詳窭幀戀窃診傴。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乱購驏談谩賻訶蘞郐鲸槠訊嘔阂柠樹鵒诏剧潯鲔涧酈鰒竊砀飞鱍讵滚鸵纹访郸躥癩稅錫匀鎰捣琺傖页熾呖黃鋏絹褳玑黿婴骗銳轺骡鹆撻構。
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五、1意识的本质教案
五、1意识的本质教案五、1意识的本质教案五、1意识的本质教案【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才能目的:初步树立辩证唯物意识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考虑人类对世界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入体会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重点难点】1、重点:意识的本质 2、难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整个世界包括三局部,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由物质决定的,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为什么人的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呢?这节课学习这个问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意识的本质,主要有三句话: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从起来看)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从生理根底看)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从内容来看)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展示:预习填空:从意识的起看,意识是长期开展的产物;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根底:一切物质都具有的,意识产生的前提:生物的。
人的意识是从开展而来的,但纯粹的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意识一开场就是的产物,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的产物。
学生:第一段填空。
教师: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响特性,比方敲黑板,黑板响,刮风了树叶哗哗响。
这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根底。
展示:图片,物质的反响特性,岩石风化、水滴石穿。
教师:一切生物都具有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还有感觉和心理。
展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向日葵向太阳生长,针刺蚯蚓。
展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狗的条件反射。
教师: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是人的意识产生的前提。
人的意识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展示:表格:人类和人的意识的演化。
略。
教师:人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化的结果。
地球上一开场没有生物,只有无机物,后来由无机物演变出低等生物,由低等生物进化出植物和动物,最后出现了高等动物,人就是由高等动物渐渐演变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新课标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第五课第一框。
学情分析本课既是对上节课知识“物质”理解的深化和延伸,又是理解下一框知识“意识的作用”的前提和依据。
学生对物质的初步认识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学生迫切想了解意识这种神奇的现象。
本节课涉及到许多生物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既枯燥乏味,又抽象难懂,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及学生自己的思索。
只要学生积极思维、乐于探索,就能及时升华实现认知的飞跃,获得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从而增强他们丰厚的哲学底蕴,培养崇高的人文情怀。
设计思路本课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把握意识的本质:从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内容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其中,“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和歪曲的反映”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在课件设计构思中要做到匠心独运,体现生活现象、文字材料、图片、音像与教学内容的和谐性,体现动态传达与静态呈现的一致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教学氛围中充分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使我们的哲学教学在科学精神和人文价值的交融中更具生命力和社会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理解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能力目标:通过设计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关于宗教本质的教学,进一步进行无神论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学难点: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和歪曲的反映。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情景讨论法和活动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火中放置一个香蕉,人用杯子从附近的水缸中取水灭火后拿出香蕉来吃,猩猩很快学会了。
当人把水缸放到猩猩经常玩耍的小河对面时,人们发现猩猩并没有从身边的小河中取水灭火,而是走过小桥,从水缸中取水,再走回来灭火。
我们可以从这个实验看出,猩猩并不知道小河的水和水缸的水都是可以灭火的,对它来说,有用来玩耍的水,还有用来灭火的水,二者是不一样的。
猩猩只是机械地模仿人,其智力水平仍然属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并不是意识。
黑猩猩和人都属于高等动物,为什么只有人具有高级的反应形式——意识呢?人的意识是某个神赐予人类的吗?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通过自身的发展产生意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它经历了由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的产生这样几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是无生命物质的简单反应形式。
(图片:自然界的“岩石风化”、“水中映月”、“空谷回音”、“踏雪留痕”等现象。
)地球上最早存在的无机物,尽管还没有感觉、意识,但都具有简单的反应形式。
这是一种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过程,是没有选择性的、完全被动的反应形式。
第二阶段是低级生物对外界刺激的感应特性。
(图片:1.变形虫受到食物刺激,就会接近食物,把它吸入体内;2.用手触摸含羞草的叶片,叶片卷起;3.向日葵总是面向太阳的方向。
)应激性和反应特性的区别是具有了为了维持其生存而趋利避害的选择性,这就表现了一定程度的主动性,从此掀开了地球进化历史上新的一页。
第三阶段是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图片:1.蚯蚓没有眼睛,却能感受到光线的明暗,是因为它的身体拥有感光细胞。
2.响尾蛇的两眼已经退化,可是它却能在夜间捕食,因为它的眼睛和鼻子之间有一块皮肤,能感受红外线辐射。
3.蝙蝠可以在1米范围内发现同人的头发丝一样细的铁丝,这是借助于长在两耳上的超声波探测器。
)动物的感觉是一种较高级的反映形式,它大大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的能力。
问题探究一:(1)谈谈你所熟悉的动物有哪些复杂的心理反应。
高等动物的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情感,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2)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动物心理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其根本原因是它们缺少意识赖以产生的物质器官——人脑。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但是在意识的演变过程中,为什么偏偏只有人类的感觉、心理等才被称为“意识”呢?劳动不仅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需要,而且还提供了可能。
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协同动作的需要,“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于是就产生了语言。
语言的产生,使大脑能够用词来概括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并使人类获得了交流思想的工具,从而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
(多媒体展示案例):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曾报告说,有一个叫安娜的私生女,被她的外祖父惨无人道地关在楼顶的一间房里,不让她见人,不让她接触社会,每天只给她送一些食物和水。
当人们发现安娜时,她已经6岁了,既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更不会使用餐具吃食物。
科学家们为了使安娜适应社会生活,付出了不少努力,但收效甚微。
4年半后,安娜不幸早逝。
在她死前仅学会了很少词语,但从未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更谈不上有正常人的意识。
无独有偶,19世纪初某国有个王子,幼年时被人绑架,囚禁在一间直不起身的黑屋子里,直到17岁被释放,从未接触过人。
后来虽然经宫廷老师尽心尽力的教育,智力仍然不及常人。
死后解剖发现,他的脑沟很简单,大脑甚至没有覆盖小脑,连类人猿都不如。
这两件事告诉我们:只有当人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才能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并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
如果脱离社会实践,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就不会形成人的意识。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问题探究二:(1)有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脑在复杂性上超过人脑?高等动物虽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反应,但是其大脑无论是在重量、构造,还是在机能上,都要比人脑简单。
因此,人脑与高等动物的脑有着本质的区别。
高等动物脑的复杂性不会超过人脑。
(2)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有没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在脑的机能上,人脑机能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能够形成一定的网络系统,而动物脑则没有语言区,这是因为动物缺乏社会性的劳动。
因此动物脑在机能上不可能达到人脑水平,不会形成意识。
(多媒体展示:1.人脑结构图2.大脑的内部结构图3.人脑功能分区图。
)人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组成,位于颅腔内。
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其表层是灰质,也叫大脑皮层,厚度约2-3㎜,里面是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
大脑左半球接受来自人体右边的感觉信息,并控制人体右边的一切活动,如语言、书写、计算等等;大脑的右半球接受来自人体左边的信息并控制左边的活动,像描述空间结构、临摹等活动。
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协作,它们之间由2亿多根及其细微的神经纤维连接起来,以协调左右两边的功能。
如果大脑皮层受到损伤,人会变成什么样?(多媒体展示案例):1848年的一天下午,在新英格兰卡文迪什小镇附近的采石场里,年轻领班菲尼亚斯?盖奇用一根长1.5㎝、直径为3㎝的铁棍将岩石上孔洞里的炸药捣实,以便爆破。
不料,铁棍与石头摩擦打出的火星竟点燃了孔里的炸药。
刹那间一声巨响,铁棍从孔内发射出来,正好从盖奇的左眼下射入,穿透头盖骨,从头顶飞了出去。
几个月后,盖奇的创伤奇迹般地愈合了。
然而,他却从此变成了一个喜怒无常、谈吐粗俗、不能按自己意图办事的怪人。
待盖奇死后,医生们解剖了他的颅脑,发现大脑皮层的额叶与边缘叶之间的大部分脑组织都损伤了。
因此,人们推测:盖奇性格的改变是由于大脑额叶与边缘叶的连结被切断了。
前苏联曾经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朗道,幼时聪明被人称为“神童”,12岁进入大学,同时学习两个系的课程,他对物理学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于1962年获诺贝尔奖金。
一天,他突遇车祸,脑部受到严重损伤,失去了记忆和思考能力。
虽然经过抢救又活了6年,但从此再也不能进行科研了。
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之所以带给人们视觉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不仅仅是因为舞蹈本身的华美,更在于参加这个舞蹈表演的全部都是聋哑演员。
在无声的世界里,她们用优雅曼妙的舞姿、炫目的造型,将《千手观音》这个千古流传的神话演绎得天衣无缝、灿烂至极,给人们带来纯净至美的艺术享受,体现着追求光明、战胜困难的人类精神。
这21双充满神韵的玉手,婀娜多姿的千变万化,是怎样配合得犹如出自一人之手的?生:(观察、思考、讨论)训练时,为了看清舞蹈动作,她们对着镜子练习,因为镜中可以见到等大的实像;听不见声音,她们就将身体紧贴在音箱上,来感受音乐的节奏。
在演出现场,有艺术团的4位手语老师分别位于舞台的四角进行指挥,演员们通过看指导教师的“手语”来完成复杂的舞蹈动作。
提问:既然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是否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意识呢?(多媒体展示案例):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地区,人们常看到一种神秘的动物出没于森林。
一到晚上,有两个四肢走路的怪物尾随在四只大狼的后面。
后来一队猎人进山打死了狼,在狼窝里发现并捕获了两个与狼嬉戏相处的裸体女孩,交给了当地米德纳布尔孤儿院院长辛格大主教。
辛格给他们分别命名为卡玛拉和亚玛拉,大的约8岁,小的只有两岁,她们进孤儿院时具有狼的特征:每天晚上隔一定时间就要像狼一样嚎叫,专吃生肉,喜欢啃骨头,用舌头舔水,没有感情。
饥饿时找食,吃饱时就休息,昼睡夜出,靠四肢爬行,小的亚玛拉过了一年就死了,大的卡玛拉在别人搀扶下站了起来,但教她独自站立竟用了四年的时间,学习语音成效更小,7年后才会四五十个词并勉强学会几句话。
1929年死于尿毒症,年约17 岁,但智力只及一般三四岁的孩子。
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但有了人脑不一定产生意识。
要产生意识,除了有人脑,还必须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使各种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本质)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多媒体展示案例):世界上没有从来不做梦的人。
梦境的场面尽管五花八门,但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
这些素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睡眠时以梦幻的形式剪接组合再现出来。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是这个道理。
有趣的是,有人可以在梦中发表演说、写作文、计算数学难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
德国化学家奥古斯特梦见一条蛇正在吃自己的尾巴,身体形成一个大环。
这个梦使他灵感顿发:苯分子的原子事实上呈大环形,而不是原先看到的直线结构。
这一发现被视为整个有机化学领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英国诗人科里兹有一天因思维欠佳打瞌睡。
梦幻之中诗句竟如泉水一般涌现出来。
科里兹惊醒后伏案疾书,一口气写了80行诗。
谁知这时不速之客造访,梦中萌发的诗意消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