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稚记趣》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河大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童稚记趣》导学案3河大版
授课方案第 8 课《天真记趣》课题设计人知识与目标:理清文章构造,划分段落层次。
授课过程与方法:找出课文中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部分,领悟描绘的妙处。
重点难点:找出课文中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部分,领悟描绘的妙处。
难点授课内容设计妄图第二课时一、复习:1、听写课下说明重点词语检查学生对上节2、检查课文朗诵,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纠正。
课知识的掌握情二、感悟新知:况。
按记述事件的逻辑次序,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 1)整体表达作者年幼时目力极强,又好察看。
培养学生划分段第二部分( 2—4)详细表达物外之趣。
落层次的能力,把分为三层:握课文主要内容。
( 2)观蚊成鹤( 3)神游山林( 4)鞭逐虾蟆三、研究新知:(一)读课文,品析佳句的妙处。
让学生学会赏析1、夏蚊成雷 ......修辞、精妙动词,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夏天蚊虫之多,轰鸣之响。
会表述其作用。
2、仰头观之,项为之强。
形象地表现了赏析“群鹤舞空”图的专注神情、入迷。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理解文章的中心。
“吐”“吞” 两个动词极生动地描绘了蛤蟆捕虫动作的矫捷、正确,极为生动传神。
4、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这里连用“捉” “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作者慌乱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细小的急迫心情。
将课文内容和实(二)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他是怎样获得“物外之趣”际生活联系起来。
的?他善察看、乐想象,“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有”物外之趣“。
(三)要想获得“物外之趣”,必定具备的哪些基本条件是什么?把握课文的写作一是要有仔细察看事物的习惯;二是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特色,练习背诵课四、概括整理:文。
(一)从构造、语言、写作手法的角度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二)对子同学练习背诵课文运用本节课所学五、达标测评:知识解决问题。
练习册 42页7、8题。
加强学生课本知六、部署作业识与本质生活的想一想做一做第三题联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童稚记趣教案河大版
童稚记趣教学目标:一、背诵、翻译全文。
二、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硕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句教学难点: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学要点:反复朗诵,解释字词,理清句子层次,朗诵时注意停顿。
一、导入同窗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空想。
?“青梅竹马”那个成语大家都是明白的。
可是你们明白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看成马来骑。
这种想象和做法很成心思吧。
今天咱们来学习清朝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
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咱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咱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式一、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练、典雅。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都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二、学文言是为了继承我国的文化,能够帮忙咱们了解历史上的很多情形。
文言文中的很多辞汇、语汇,至今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能够丰硕咱们的语言知识。
3、学号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育语感。
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适应;而是要自己用心领会,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辞汇,把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律,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三、检查预习一、集体朗诵课文,注意读出一个老人回忆旧事时的那种恬然、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
二、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四、字词学习一、老师一边范读,一边明示句子层次,让学生正确把握句中停顿。
学生可同时提问,回答中插入文言文的一些语法知识,如通假字、词性活用、语序等。
明察;藐小;鹤唳。
凹凸;土砾;丘壑;癞虾蟆二、文中代词指示的事物。
3、字同意不同的字: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神:定神细观(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之:见藐小之物(的,结构助词);昂首观之(指“夏蚊”,代词)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把)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看成);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4、沿用至今的成语:明察秋毫——原来形容视力极佳,目光灵敏,连极为细小的东西都看得一清二楚,后来形容人很精明,能够洞察事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童稚记趣》教案1 河大版
《童稚记趣》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回忆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
课文围绕“趣”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几件典型事例,真切地再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片段,表现了儿童热爱生活,富于想象,喜欢探索自然奥秘的心理和情趣。
本文从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出发,联想丰富,想象奇特,语言简洁质朴,生动传神。
设计理念背景: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
教学中讲多读少,教师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逐词翻译,逐句分析。
结果教师俨然成了“教书匠”,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学习中的过程体验、能力培养和情感熏陶却被严重的忽视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树立“教是为了学”、“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
因此,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依据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而这一切又必须首先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总体构想:创新一种文言文教学的“说读课”教学目标1、落实文言字词2、三读:读准、读顺、读美3、三说:说译文、说评析文、说描述文4、体验童真童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大胆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1、三读:读准、读顺、读美2、三说:说译文、说评析文、说描述文教学难点解决学生对新教法的适应,学生在读说过程中的全面参与,积极体验的问题。
即是否敢读、敢说;能否正确的读,正确的说。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学生:1、理解注释,理解课文,熟读课文2、就课文内容,每人用“…说明了…”,或“…写出了…”,或“…表现了…”的句式准备说一句话。
教学过程(一)教学铺垫:1、导入:(多媒体出示两虫相斗草间,一蟾蜍在旁虎视眈眈。
蟾蜍突然伸出长舌,二虫尽为所吞。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动画,你能想到什么?生1:这只蟾蜍好厉害,一下子吃了两个虫子。
我想到了两个成语:一石双鸟,一箭双雕。
生2:我想到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
生3:不对,这应该叫做“两虫相斗,蟾蜍在后”。
七年级上册语文《童稚记趣》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童稚记趣》教案.docx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中的生词和难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感悟作者童稚的心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纯真世界的向往,培养学生珍惜童年、感恩生活的情感。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生词和难点的理解和正确朗读。
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结构的把握。
3.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生词和难点的理解和正确朗读。
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结构的把握。
3.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生词和难点。
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难点,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引导讲解: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讲解生词和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以童年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难点,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引导讲解: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讲解生词和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2. 参考资料:相关童稚记趣的文章、童年的图片或视频、生词卡片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等。
七、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2课时,第一课时用于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第二课时用于引导讲解和课堂小结。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学生的发言和表现。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童稚记趣》导学案2
《童稚记趣》
时
目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小童稚(
) y)然你觉得还有哪些字音字形需要
裁是什么?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喷以烟
十,驱之别院
⑧、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根据课文重点字的解释体会文章内容,能复述内容。
二、自主学习
作者为什么有物外之趣?
3
用是什么?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
、从第二段所述的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童趣,同时说明作者童年是怎
)作者把癞蛤蟆说成“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方法?
、第三段中哪一句与开头的“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相
)本文中有一些词语已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试举例并解释。
《童稚记趣》教案.doc
《童稚记趣》教案一、教学目标: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准确地翻译课文。
4、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5、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结构紧凑,描写生动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准确翻译文章。
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根据注解直译文章,教师答疑并讲析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确,巩固重点。
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多媒体课件)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童年生活,那是多么欢快,多么有趣,至今记忆犹新,下面请欣赏几副童年的图片,让它们带我们回到童年时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一一《童稚记趣》(二)简介作者情况沈复(公元1763——1807),清代元和年间苏州人,字三白,能文善画《浮生六记》沈复撰写,是一部自传体的作品。
书中记述了作者平凡的家居生活和浪游各地的见闻,以及坎坷的遭遇。
文辞朴素,情感真挚。
反映了当时的世态人情。
〈〈童稚记趣>>一文,作者以第一人称自述了童年生活的小故事,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文中紧扣一个“趣”字,揭示出儿童美妙的内心世界。
“我”视蚊为鹤,以从草为林,真实可信, 从中领略孩子的纯真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正音藐()小项为之强()鹤唳()怡()然土砾()壑()虾()蟆()(四)朗读课文(五)学习第一段提问:作者童稚时,为什么常有“物外之趣”?明确:因为作者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翻译这一段(六)学习第二段问题:这段写的什么?(概括段意)明确:作者在夏天所见的蚊飞的情景翻译这一段(七)学习第三段问题一:这段写什么事?请概括段意。
明确:作者神游土墙,花台时的想象情景问题二:这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排比和比喻。
翻译这一段(A)学习第四段问题一:当作者正观虫斗兴浓之时,草间发生了什么?明确:草间出现了一只癞虾蟆拔山倒树而来,把作者看到的两只小虫全部吃掉了。
七年级上册语文《童稚记趣》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童稚记趣》教案.docx教案目录: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三、教学方法四、教学步骤五、作业布置与拓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童稚记趣》。
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学生能够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2. 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纯真岁月的珍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童稚记趣》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1. 理解课文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
2.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和创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3. 模仿教学法: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和创作。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导入新课《童稚记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合作能力。
4. 讲解与示范: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释重点词汇和句式,示范朗读和背诵。
5. 模仿与创作: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和创作,展示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力。
6. 课堂小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布置与拓展1.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童稚记趣》,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 拓展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趣事的作文,培养写作能力。
3. 推荐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拓展视野,培养阅读兴趣。
六、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分为两个部分:课堂表现评估和作业评估。
童稚记趣教学设计
2、作者笔下的童年是多彩的,你能回忆一下你的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片段吗?
同学们在声乐营造的美妙画面中深情回顾自己童年生活中一件件或有趣或感人的温馨片段,大家拿出来相互分享,沉浸在童年生活的美好中……
我想对老师说的话
我最欣赏的方面
我觉得不满意的方面
我的建议
八、板书设计
童稚记趣——沈复
夏蚊---群鹤草—林虫蚁---兽土砾---丘(壑)——物
(观察、想象)乐在其中——趣
九.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就想:一节课的教学定位是多么重要,这节课我的教学定位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并且要学得有趣有得,同时要注意不是为眼前这篇文言文的学习而学习,教师应该用长远的眼光来对待学生的学习。从这节课中可以发现,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除了学习文中的基本内容,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
《童稚记趣》教学设计
课题:《童稚记趣》
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课时:1
提供者:王丽莹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汤家河镇汤家河初级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此类文体,所以不免在心理上会产生畏惧情绪。因此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以感性引导和感情投入为基础,在第一课时疏通字词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文段的内涵。体会作者沈复稚气未脱的童心和溢满文字的童趣,唤醒学生的童心,激发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3、作者笔下的事物极富童趣,哪些修辞让他们焕发生机?结合文中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探究,各组同学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热烈而融洽,在组间交流过程中很多同学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问题,获得同学们一次又一次的掌声,课堂环节完成顺利,学习热情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童稚记趣》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河大版七年级必修)
<教材说明>本文从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出发,联想丰富,想象奇特,语言简洁质朴,生动传神。
<设计理念>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
教学中讲多读少,教师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逐词翻译,逐句分析。
结果教师俨然成了“教书匠”,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学习中的过程体验、能力培养和情感熏陶却被严重的忽视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树立“教是为了学”、“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
因此,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依据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而这一切又必须首先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总体构想:创新一种文言文教学的“说读课”、“活动课”。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验童真童趣。
2、品析课文,学习写作手法。
(重、难点)3、探究原因,陶冶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引歌声是心灵的阳光,生命的色彩。
喜欢歌儿吗?(播放多媒体歌曲《童年》;教师可带动学生和曲哼唱)二、导读哪一个字最能概括这篇课文的内容呢?(趣)好,现在就让我们开始寻趣的旅程吧。
让我们进入第一环节:读趣——挑战老师。
(一)读趣——挑战老师1、七分文章三分读。
读的要求:字正腔圆,就是字音读准,发音饱满;抑扬顿挫,就是注意停顿、快慢与轻重;情感朗读,就是读出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2、教师范读第一段。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缓缓、深沉)(略快、略高)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满足、快意)(教师像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那样摇头晃脑、声情并茂地范读;播放音乐《西厢词》)3、学生先自由读,男、女生各推荐读,挑战老师。
要求摇头晃脑、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播放音乐《西厢词》)(二)品趣——小组竞赛1、品趣要求。
众人拾柴火焰高。
让我们进行合作探究。
我们采取“小合作+大合作”的办法。
小合作:每个小组合力品读。
童稚记趣
课题:童稚记趣教材:河北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备课人:孙晓兰审核:七年级语文备课组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串译前两段。
教学过程:一、揭题示标: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童稚记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串译前两段。
二、学生自由读文: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比谁读得正确且有感情,不会读的地方可查字典,或询问同学,亦可举手询问老师,时间是五分钟。
2、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学生轮流读文:1、下面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比谁读得正确且有感情,其他同学认真听,比谁能发现读错的地方并给以改正。
2、学生轮流读文两遍,并给以纠正。
板书可能读错的字音:童稚藐小明察秋毫纹理项为之强鹤唳云端怡然土砾壑癞虾蟆四、译讲课文1、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分组译讲课文前两段,不会的,可查工具书自行解决,也可询问老师,八分钟后,比哪组译讲正确。
2、学生自由讨论,译讲。
可能出现的较为困难的字解,句解。
余:我故:所以昂首观之:代词,蚊子素帐:白色唳:(鹤、鸿雁等)鸣叫。
怡然:喜悦的样子。
物外之趣: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项为之强:脖子因此而僵硬。
3、学生交流4、学生再译。
五、学生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前两段,积极思考下面的问题,六分钟后,比谁能在正确回答:为什么作者能时有物外之趣?第二段写了哪件趣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2、学生思考。
3、学生交流。
小结:因为作者观察仔细,善于联想,所以才会常有物外之趣。
(学生讨论,明确)趣事:观蚊成鹤。
4、学生再读,再理解。
六、布置作业:背诵前两段。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4段的趣事。
3、体验童真童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大胆想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在第二段中,作者写了哪件趣事?是如何得到的?学生明确。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童稚记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河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课《童稚记趣》教学设计
《童稚记趣》教学设计【教材教法分析】本文是一篇回忆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
课文围绕“趣”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几件典型事例,真切地再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片段,表现了儿童热爱生活、富于想象、喜欢探索自然奥秘的心理和情趣。
本文围绕“趣”字,选材得当,联想丰富,想象奇特,语言生动传神,趣味性很强。
这些特点对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吸引力。
本节课是复习课,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按照中考文言文的要求,从考点的角度来设置项目,逐项落实,注重学生的“写”与“悟”。
【项目设置】1、文学常识复习2、划分朗读节奏3、重点词语解释(实词和虚词)4、重点句子翻译5、课文内容复习,并激发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1、采用多种形式:提问、听写、讲练、PK、情感激发等。
2、调动学生的参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童真童趣2、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做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教学过程】一、明确文言文考点1、文学常识(作家作品)2、划分朗读节奏3、背诵默写4、解词(实词解释、虚词用法辨析)5、句子翻译6、课文内容及赏析二、复习与检查1、作品及作者《童稚记趣》选自《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
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
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
2、解释题目《童稚记趣》中“童稚”意思是“童年”,“记趣”意思是“记述趣事”,题目意思是:记述童年趣事。
教师补充:有题目可以看出,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
3、朗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1)讲解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
(2)重点句子节奏:①私拟作/群鹤舞空②作/青云白鹤观③又/留蚊/于素帐中④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4、重点词语解释。
出示重点词语,复习。
男女生代表PK5、重点句子(所有问题解决完后,针对中差等生再次提问,强化重点)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七年级上册语文《童稚记趣》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童稚记趣》教案.docx教案目录: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难点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五、作业布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表达的生动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童真的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表达的生动性。
2.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童稚情趣,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童真的珍视。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 课文注释和译文4. 教学卡片或黑板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的情感。
3. 学习课文a.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b. 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童稚情趣,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童稚情趣,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童真的珍视。
5. 拓展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课文中的场景,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生活的短文,分享自己的童稚情趣。
3. 预习下一节课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学生的小组合作和讨论能力。
2. 评价方式:教师观察和点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学生作业和短文的质量。
学生自评和互评。
七、教学反思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2. 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0 童稚记趣》word教案 (2)
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课下注释重点词语
2、检查课文朗读,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纠正。
二、感悟新知:
按记叙事件的逻辑顺序,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总体叙述作者年幼时目力极 强,又好观察。
第二部分(2—4)具体叙述物外之趣。
分为三层:
(2)观蚊成鹤
(3)神游山林
(4)鞭逐虾蟆
他善观察、乐想象,“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有”物外之趣“。
(三)要想获得“物外 之趣”,必须具备的哪些基本条件是什么?
一是要有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二是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能力。
四、归纳整理:
(一)从结构、语言、写作手法的角度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2、语言简朴,自然生动。
三、探究新知:
(一)读课文,品析佳句的妙处。
1、夏蚊成雷......
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夏天蚊虫之多,轰鸣之响。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形象地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神情、入迷。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吐”“吞”两个动词极生动地描写了蛤蟆捕虫动作的迅捷、准确,极为生动传神。
4、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这里连用“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作者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
(二)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他是怎样得到“物外之趣”的?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 ”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 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
10童稚记趣
课题
课时
2课时
童稚记趣教学案例
童稚记趣教学案例─说评析文点朗读比赛要求同学们把握节奏,做到断句准确,同时不掉字,不多字,不哽字,按行分四组,每组读一段其他各组学生评析2下面请同学们用“…写出了…”,或“…表现了…”“…说明了…”的句式,结合课文内容说一句话(按自然段的顺序)师:“果然鹤也”“果如鹤唳云端”两个“果”说明了什么?组,每组读一段其他各组学生评析第一段生1:“余忆童稚时,”说明了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生2:“能张目对日……必细察其纹理”写出了作者的视力非常好等等第二段1私拟作群鹤舞空”写出了蚊子飞行的情状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表现了“我”观察时间的长久3说明了作者看得很逼真,就像真的一样等等第三段生1:“以丛草为林……凹者为壑”还是作者的联想说明了作者联想丰富,想象奇特……第四段生1:“庞然大物”写出了蛤蟆的体态生2:“拔山倒树”写出了蛤蟆的气势和力量生3:“鞭蛤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5三读──读美;三说──说描叙文6问题设置、7迁移拓展师:这说明什么?1要求有感情地读,如要读出“拍手称快”“怡然自得”的快意和“驱之别院”的满足2、教师提出说描叙文的要求全文围绕什么来写?共写了几件事?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样妙趣横生的文章?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的所有精彩;想象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才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世界,同学们,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也一定有许多奇闻趣事,请讲出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师:同学们,你们的头脑驱之别院”说明“我”非常的顽皮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比如,一条蛇正在吸食这只蛤蟆,“我”会怎么办?生4:可能会鞭逐蛇师:这说明什么?生5:说明作者同情弱者,惩强除恶……生有感情地读生进行趣事描述,可以添枝加叶生小组讨论回答生1:我小的时候,曾用小砖头搭了一个小房子,捉几只虫子放进去,把小房子当它们的家生2:小时候,我和哥哥一起斗蛐蛐,我和哥哥当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及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培养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最新版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童稚记趣》教学设计
初中河大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0课《童稚记趣》【教学目标】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3、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
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童稚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二、作品、作者、文言文特点意义和学习方法简介1、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
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
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
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
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
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自传体作品《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从中我们能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3、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三、诵读积累,初步感知1、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
童稚(zhì)藐小(miǎo) 项为(wèi)之强(jiāng) 鹤唳(lì) 怡然(y í)凹凸(āo tū) 为壑(hè) 癞虾蟆 (há) (ma) 土砾lì庞然大物(páng)2、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七年级上册语文《童稚记趣》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童稚记趣》教案.docx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童稚记趣》。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掌握一些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主动性。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童稚行为,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童年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童稚记趣》。
2. 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掌握一些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童稚行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和感悟。
2.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案例分析为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和感悟。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童稚记趣》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童稚行为。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感悟。
4. 探究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类似的童稚行为,进行案例分析。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童稚行为的意义和价值。
6. 课后作业:(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童稚记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朗读和背诵课文以及案例分析的质量。
3. 心得体会评估: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童稚行为的感悟。
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和对童稚行为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稚记趣》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河大版七年级
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海博舟 suxuebo123@
<教材说明>
本文是一篇回忆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
课文围绕“趣”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几件典型事例,真切地再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片段,表现了儿童热爱生活,富于想象,喜欢探索自然奥秘的心理和情趣。
本文从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出发,联想丰富,想象奇特,语言简洁质朴,生动传神。
<设计理念>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
教学中讲多读少,教师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逐词翻译,逐句分析。
结果教师俨然成了“教书匠”,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学习中的过程体验、能力培养和情感熏陶却被严重的忽视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树立“教是为了学”、“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
因此,教学目标和教学
过程的设计,必须依据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而这一切又必须首先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总体构想:创新一种文言文教学的“说读课”、“活动课”。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验童真童趣。
2、品析课文,学习写作手法。
(重、难点)
3、探究原因,陶冶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引
歌声是心灵的阳光,生命的色彩。
喜欢歌儿吗?(播放多媒体歌曲《童年》;教师可带动学生和曲哼唱)
正如歌中所唱,充溢着幻想的童年,如阳光般灿烂。
让我们走进沈复的童年,感受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二、导读
哪一个字最能概括这篇课文的内容呢?(趣)好,现在就让我们开始寻趣的旅程吧。
让我们进入第一环节:读趣——挑战老师。
(一)读趣——挑战老师
1、七分文章三分读。
读的要求:字正腔圆,就是字音读准,发音饱满;抑扬顿挫,就是注意停顿、快慢与轻重;情感朗读,就是读出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2、教师范读第一段。
首段,句首是作者对远逝往事的遐思,宜缓缓读来,声音不妨深沉些;句中是说那时的行为,可以略快、略高;句尾是收获的喜悦,要读出满足与快意。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
(缓缓、深沉)(略快、略高)
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满足、快意)
(教师像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那样摇头晃脑、声情并茂地范读;播放音乐《西厢词》)
3、学生先自由读,男、女生各推荐读,挑战老师。
要求摇头晃脑、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播放音乐《西厢词》)
(二)品趣——小组竞赛
1、品趣要求。
众人拾柴火焰高。
让我们进行合作探究。
我们采取“小合作+大合作”的办法。
小合作:每个小组合力品读。
大合作:全班交流合作成果。
品读方式:挑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简单地说明理由。
(可以从语言、内容、表达等方面分析)
如“夏蚊成雷”:运用了比喻、夸张手法,只四个字就写出夏天蚊虫之多,轰鸣之响,令人如闻其声。
表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语言简洁、生动。
2、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三分钟,教师巡回指导。
3、现在我们进行全班交流,也就是“大合作”,展示自己的成果吧!看哪一组说得好,说的多。
课文语句品析:
“夏蚊成雷”:运用了比喻、夸张手法,只用了四个字就写出夏天蚊虫之多,轰鸣之响,令人如闻其声。
表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语言简洁、生动。
(“夏蚊成雷”是否言过其实呢?)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这句写观察“群鹤舞空”的情趣。
“果”字说明了作者看得很逼真,就像真的一样。
把夏蚊想象成群鹤,想象奇特。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写出了“我”观察时间的长久,只八个字就形象表现了作者观赏群鹤舞空时的专注神情,入迷程度,十分传神。
(“项为之强”说明了什么呢?)“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这句写观赏“青云白鹤”
的情趣。
把所喷烟雾想象成“青云”,把“蚊子”看作“白鹤”,蚊子“冲烟飞鸣”如“鹤唳云端”,想象奇特。
这里作者创设了独特的意境,说明作者很有好奇心,表现了孩子的天真、趣味。
(“又留蚊于素帐中”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呢?)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写观赏丛草、虫蚁、土砾的情趣。
丛草、虫蚊、土砾在成人眼中是微不足道的,而在富于想象的儿童的眼中却趣味盎然。
把丛草当森林,把虫蚁当做野兽,把土块碎石当做丘壑,联想丰富,想象奇特,富有儿童情趣。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联想呢?)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写观看“蛤蟆捉虫”的情趣。
“庞然大物”描绘蛤蟆的形体,又表现了观察的入神、专注。
“拔山倒树”形容蛤蟆向小虫扑来时的气势和力量。
又与上文的“以土砾凸者为丘”、“以丛草为林”相照应。
(“庞然大物”一般指什么样的东西呢?这里为何把“癞虾蟆”说成“庞然大物”呢?)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形象、准确、生动地写出蛤蟆捕食小虫时动作迅速、准确的情形。
(“一吐”、“尽为”说明了什么?)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写了作者观察投入、专注的神态,还表明了作者当时的心理。
(可想象一下当时是怎样惊叫的,又是为什么?)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句写“鞭打蛤蟆”的情趣。
鞭打蛤蟆,驱之别院的行为符合儿童特点,表现了儿童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想象一下用什么鞭,如何打,为何打?)
(三)探趣——对话沈复
如果苏州沈复来到我们教室,他想问你的问题是:你认为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你羡慕沈复吗?你的童年有哪些趣味呢?你又想对他说些什么,问些什么?
先小组探究,再师生互动、全班交流。
“物外之趣”是如何获得的呢?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说明视力好;“见渺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善于仔细观察;“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说明对事物充满好奇,善于创造。
“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
者为壑”说明富于想象,善于联想。
“项为之强”写出观察时间的长久。
这一切都源自作者有一颗炽热的爱心。
(四)结束全文
“只要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何其芳)”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趣,只要怀着炽热的爱心,拥有好奇的童心,睁大我们的慧眼,张开想象的翅膀,就会发现趣。
让我们与爱相拥,与趣相伴,让快乐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板书设计>
想象
爱
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