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近代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引言

近代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是经济结构的变动。在19世纪末,中国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传统经济体系,然而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和工业出口国。本文将探讨近代中

国经济结构的演变过程,以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

传统农业经济

在19世纪以前,中国社会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占据了人

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中国社会经济的支柱。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土地关系也十分复杂。

传统农业经济的特点是生产方式落后、农业劳动力过剩、生产水平

低下等。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人力,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导

致农业收益不稳定。农业产出主要是为了自给自足,农民的生活水平

普遍较低。

进入现代工业时代

近代中国迎来了现代工业时代的兴起,这是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重

要标志之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外国资本和技术开始进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工

业占据了经济的重要地位,而农业的比重则相对下降。

外资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新兴的制造业和工业部门。例如,轻

工业、纺织业、钢铁业等工业部门迅速崛起。这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吸

引了大量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在20世纪中叶,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扮演

着经济的主导角色。这一时期,农业仍然占据经济的重要地位,但工

业和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控,企业和资源的配置主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曲线图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曲线图
示。
研究意义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经济的历史变迁,探究其发展规律和趋 势,对制定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历史数据的呈现,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 史背景、政策影响和社会效应,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经 验和启示。
研究方法
1
收集整理相关历史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收入、产业结构、贸易数据等。
2023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 曲线图》
目 录
• 引言 • 中国近代经济概述 •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曲线图分析 •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曲线图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描绘中国从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分析 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状况和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可视化手段,展示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和 规律,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
2
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以年份为横坐标,以 各项经济指标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图。
3
对历史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周期分析和因素分 析等方法,探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02
中国近代经济概述
近代中国的经济形势
封闭落后
01
在封建社会后期,中国一直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经济停
滞不前,社会落后。
西方列强入侵
02
VS
所有制结构变化
在近代中国,封建所有制和官僚资本所有 制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民 族资本主义所有制逐渐兴起。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2023-10-26

CATALOGUE

目录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

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服务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挑战•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01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

1 2 3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列强入侵与经济侵略

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开展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民间也开始兴办民族企业。

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兴起

列强对华贸易导致传统农村经济开始解体,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机器工业和近代农业。

农村经济的变动

03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

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网络逐渐完善,电信业也开始发展。

01民族工业的繁荣

民国时期,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02金融业的崛起

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现代化的金融业,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开始兴起。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业结构开始调整,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全国经济进行统一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

02

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

传统农业的延续

晚清时期,中国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土地制度的变革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制度

的瓦解,土地制度开始发生变革,

中国近代经济增长

中国近代经济增长

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状况

面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在经济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近来出现的经济“过热”现象,在我们欣喜之余,还是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状况。

首先可将中国分为5个历史时期:一、鸦片战争前; 二、鸦片战争后到中华民国建立; 三、中华民国建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期间; 四、49年建国后到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五、改革开放至今。

一鸦片战争前。

中国经济领先于世界,位居世界首位。其中,1820年,中国GDP占世界总数的33%,美国占27%,欧洲占25%。

二,鸦片战争后到中华民国建立。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开始大滑坡。

后清政府迫于统治危机,不得不实行对外开放,经过几番经济上的改良运动,

满清王朝46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使中国经济回升到了与欧洲相等。

特别是满清最后的10到20年间,中国GDP平均保持在15%左右。

中国民族自由经济飞速发展,也成就了象上海等国际化大城市的兴起。

三,中华民国建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抗战前,中国经济取得大发展!

孙中山等人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后,推翻了满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确立了“三权分立”政体的美国式民主制度,并颁布了《临时约法》等维护共和,积极推进中国宪政民主化道路,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民主的国家之一。此外,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要求“民族独立,民权解放,民生发展”为中国及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道路指出了正确道路。这一切都为1912年后中华民国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近当代中国的经济增长

近当代中国的经济增长

• 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1850-1887年为第一阶段。国民收入和人均国 民收入并没有增长,呈下降趋势。 • 1887-1914年为第二阶段。初步发展阶段,比 较慢,有发展。 • 1914-1936年为第三阶段。近代中国经济增长 最快的时期。 • 1936-1949年为第四阶段。没有增长,呈下降 趋势,经济衰退严重。
•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与劳 务的总量乘以“货币价格”或“市价”而得到的 数字,即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而名义国内生产总 值增长率等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 胀率之和。 • 使用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时,还必须通过GDP 缩减指数. • 如果GDP缩减指数大幅度地增加,便会对经济产 生负面影响,同时也是货币供给紧缩、利率上升、 进而外汇汇率上升的先兆。 • 一国的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 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 • 如果一国的GDP出现负增长,显示该国经济处于 衰退状态,消费能力减低。
• 2008年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前15位排名如下 (单位:万亿美元): 国家 GDP亿 实际增长率 [--]欧盟 18.93 1.5% [1]美国 14.33 1.4% [2]日本 4.844 0.7% [3]中国 4.222 9.0% [4]德国 3.818 1.7% [5]法国 2.978 0.9% [6]英国 2.787 1.1% [7]意大利 2.399 0.0% [8]俄罗斯 1.757 6.0% [9]西班牙 1.683 1.3% [10]巴西 1.665 5.2% [11]加拿大 1.564 0.7% [12]印度 1.237 7.3% [13]墨西哥 1.143 2.0% [14]澳大利亚 1.069 2.1% [15]韩国 0.953 4.3%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12课件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12课件
▪ 这样,Solow 模型预示着:从长期看,一个国 家的储蓄率与投资率越高,这个国家的人均资 本与收入水平就越高。
•储蓄率增加从长期提高产出,因此短期会加速增长, 但却不能加速稳态增长。
slide 24
关于投资率与人均收入增长关系的例证
人均收入 (1992年) (对数形式)
100,000
10,000
10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投资占产出的百分率
(1960——1992年平均数)
slide 25
五、人口增长的影响
y
•人口增长率的 增加降低了人均 资本的稳态水平
( +n2)k ( +n1)k sf(k)
k2*
k1*
k
slide 26
预言:
▪ n越高 k*越低。 ▪ 且由于 y = f(k) ,
乌干达、委内瑞拉、马达加斯加、马里、卡得等负增长
细微差别的巨大影响:70法则与经济赶超 3、增长率并不一定长期保持稳定
推论:一国在世界人均收入分布中的相对位置并非不变,各国可以 从穷国变为富国,反之亦然。例如中国。
slide 4
第二节 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
三、经济增长的基本问题与研究方法 ❖ 三个中心问题
Y
Yt1
❖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不仅包括经济增长, 而且还包括国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 结构的总体进步。

经济发展态势及经济结构变化

经济发展态势及经济结构变化

新旧经济成分比例(1914-1936) 1914
新经济成分 旧经济成分
1.89% 98.11%
1936 6.35% 93.65%
旧经济成分中的新旧比例
新经济成分 旧经济成分
1920 7.37% 92.63%
1936 13.37% 86.63%
1949 17% 83%
新式生产所占比重仍然很小,但在整个总量衰退过程中,新式生产比旧式缓 慢,新的生产方式受到的损害低于旧式生产方式,主要原因在于:①相当一部分外 资被日本侵吞,日本在东北积极发展近代工业体系;②国民政府退居西南,在西 南发展新式工业。
熊彼特是创新理论的代表。《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的理论、历史和统计 分析》(1939)
5、近代中国经济周期: 第一个地点:1884——第一个高点 1903——二个地点 1913——第二个高点 1927——三地点 1933——1937?被中日战争打断,这个周期未完成。
三、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1、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及其变化(1887-1936)

私人资本在各类资本中所占比重
资本类型
1894
1911-1914
产业资本 商业资本 金融资本
2.27% 74.89% 22.84%
11.64% 67.30% 21.06%
3
1936
21.36% 52.56% 28.08%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格局)的变动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格局)的变动

李鸿章于创办轮船招商局之初所说的“官”, 主要是指朝廷、官府。而当时人,亦包括部分当今 学者批评“官督商办”企业弊端时所说的“官”, 则主要是指由李鸿章等人指派的具体的“督办”, 某一官员。有时,官派督办与官府是一致的,是商 的对立面,有时又并非是一回事。人们经常批评盛 宣怀上下其手,侵呑豪夺的行为,是“挟官以凌商, 挟商以蒙官”。如若将官方委派的“督办”完全等 同于朝廷、 官府,盛宣怀岂不成了“以官蒙官”的 自蒙者?其实,有相当一部分“督办”,是亦官亦 商,似官非官,似商非商。我们必须将某些“督办 的官方色彩与其本人的商人谋利本质区别开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有这样,对于“官督商办”的评价,也许才会更为 客观些。
从湘淮集团到洋务集团的权力演变的过程中, 以总理衙门成立为代表,呈现出权力外移的主导趋 势, 最终形成以整合了由内转外各种新势力和新制 度的洋务体制,与王朝旧体制并存,这种双轨制结 构在与外国势力抗衡中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权力架 构。 ——王瑞成:《“权力外移”与晚清权力结构 的演变(1855 - 1875)》
洋务企业
•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时期的早期现代化尝试,主要是早期工业 化的尝试,或称为早期工业化的开端,而且是一种缺乏 前提条件的工业化尝试,是一种局部的、初步的和畸形 的早期现代化尝试。 ——虞和平、谢放:《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 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 -1895) • 标志:机器生产 • 特征:移植型 • 国家资本主义

中国经济史第十一章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

中国经济史第十一章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

二、国民收入分配和消费需求的变动
1887年占全国人口2%的富有阶层占有全部国民收入的21%, 到1933年,占全国6.5%的富有阶层占全部国民收入的23.6%。 (2004年,中国0.4% 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美国是5% 的 人口掌握60%的财富),这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 增长使中低收入阶层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封建特权的丧失则 导致了高收入阶层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在消费结构中食物的 比重有所下降。

阶 退 次增 升 总 中 段 最 为长 的 趋 国 。快 最 态势近 为 快 势是代 的 。呈经 时 年其 螺 济 期 为中 旋 增 ;。 经, 式 长 衰其 济 上 的 1887-1914 1936-1949
1914-1936
第十一章
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与 周期波动

1840年是中国打开国门的开端。但中国近代经济的 发展则应当是在19世纪80年代自然经济解体以后。 1937年又进入非正常状态。因此,我们将考察中国 近代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的期限为1880-1949年。


一、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
人口增长的加速是近代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之一。据库兹涅 茨的推算,公元1000年时世界人口约2.75亿,到1750年增 加到7.28亿,年增长率为0.13%,而1750至1950增加了2.4 倍,达25.09亿,年增长率为0.62%,1960年更达30.13亿。 但在1750-1960年的210年间,各地区人口增长是不平衡的, 欧美每10年约增长9.5%,而其他地区每10年为6%。19世纪 中叶,中国人口突破4亿,占全球11.7亿的35%,对土地造 成的压力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其后的工业化 进程,虽然吸收了部分过剩人口,但从人口增长的幅度看, 并未进入近代的经济增长时期。

论述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的四个阶段及其原因

论述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的四个阶段及其原因

论述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的四个阶段及其原因

摘要:我们大致上可以把近代中国经济增长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1850-1887为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1887-1914为近代中国经济初步发展阶段;1914-1936为近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阶段;1936-1949为近代中国经济的战时经济阶段。

关键词:中国近代经济增长、过渡期、初步发展、快速发展、战时经济

1.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的四个阶段及其各自的原因:

1.1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第一阶段:(1850-1887年为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

1850-1887年之间,存在明显的由传统阶段或者早期的政治周期向经济周期过渡的特征。该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一是该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因仍然是被动的政治性因素主导下,推动社会经济缓慢增长的。二是西方列强的入侵逐渐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传统经济的核心——耕织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经济逐渐纳入到世界市场的范围之内。三是西方逐步控制了中国的商品流通、金融市场,传统产品的价格决定权。从鸦片战争爆发至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半殖民地特征。

具体原因表现:(1)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呈现下降趋势。国民收入年均增长为-0.64%,而人均国民收入为-0.38%。从当时的经济体制来看,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体。它的主要目的不是用来交换,而是用来满足自身发展。其目的性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规模小、风险低、小户型单个作业的经营模式。1852 年,一个英国人就说:“农家一切人手,老老少少,全都动手清棉、纺纱、织布,他们就用这种自家织成的材料,一种厚重耐穿的布匹,自己做衣服穿……”从这段简要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社会主体的生产场景。一家一户的模式在中国非常流行,我们看不见社会的刺激因素。即使有,这种刺激也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它只是促进农民把他们的剩余产品拿到附近的城市里出卖,这样的交易只是被动地维持着整个社会的基本运行,并没有表现出像西方那样的社会刺激能力。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前者对后者起防洪堤坝的作用,后者对前者有瓦解作用。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近代前期全国经济可以说是一个“大市场、小交易”的商品经济模式。然而,我们的“大市场”只是形式上的大,而不是实质上的大。究其原因,一方面,封建经济的割据性特征,封建统治者奉行的是“以农为本”的立国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封建掌权者都想极力避免“本末倒置”的局面出现,同时也为了敛财的需要,在全国各地巧立关卡,设立名目繁多的赋税。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全国市场的形成。另一方面,民众在长期的“农本”思想的宣传下,也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去冲击这种

20.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1

20.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1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
⑴ 经济增长主要是指一国人均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 是“量”的概念。 ⑵ 经济发展不仅指一国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还包括国民的 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经济结构与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 是“质”的概念。
经济增长的动态性和相对性 1、经济增长率在国家之间有显著差异;增长率会出 现波动。
在稳态时,总产量与总资本存量的增长率相等,且都与劳 动力的增长率n相等,即
Y K N n Y K N
sy =△k+(n+δ)k
人均储蓄=资本广化+资本深化
• 如果△k=0,人均储蓄=等于 资本的广化。
• 稳态条件是: • sy = (n+δ)k
经济增长的稳态图示
• 稳态条件是:sy = (n+δ)k
s 1a a 将k A ( ) 代入y A k A , 可得: n
1
ຫໍສະໝຸດ Baidu

s 1a yA ( ) n
a
• 上式表明:若其它条件相同,储蓄率或投资率高的国家通常比 较富裕,这些国家的劳动力人均资本k较高,因此人均产量y也 较高;相反,储蓄率或投资率低的国家通常比较贫穷,这些国 家的劳动力人均资本k较低,因此人均产量y也较低。
dy dy dx 1 x x dt dx dt x x 即某个变量的对数关于时间的导数就是这个变量的增长率。

近代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

近代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

第二章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与周期波动

一)经济增长

1、增长与发展

增长是量上的变化,而发展则是量与质都发生变化。有关近代中国经济的状况,究竟是处在增长还是发展,是有一定争论的。这正如著名经济史专家汪敬虞先生所提出的近代经济史的线索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不发展”的观点。在西方国家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基本形成如下几种观点:帝国主义论、冲击反应论、中国中心论。这些观点的背后,基本都是认同近代以前是停滞论的。由此,我们必须对近代中国经济的状况做出解释,是发展的,还是仅仅停留在增长阶段?

2、近代中国经济增长所适用的理论1

中西方经济在16世纪之后出现分化,按照诺斯的说法制度方面的因素导致的,而出现差异的起点都是一样,即面临日益增加的人口,进一步发展中存在马尔萨斯陷阱,即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所谓马尔萨斯陷阱,就是技术的偶然进步,引发生产力的提高,产出增加,最终导致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带来了人口的增加,直到生产力水平重新降落到人口的生存水平。在此过程中,存在积极与消极地抑制人口方式,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就这两种方式来看,影响中国历史变迁的动力,应该是放任人口增加后,受社会财富多寡的约束,在寻求社会财富分配过程中,引致社会结构的变迁: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从而打破了上层家庭核心所预期的相对平均的和谐社会。在此条件下,下层社会结构在革命与饿死的博弈中,终将被迫接受以均贫富为幌子的农民起义,从而引发了社会结构的变迁。一方面达到了抑制人口、缓和人地关系紧张的局面,同时也改变了过去那种上层结构的分配格局,出现了缓和社会矛盾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为下一阶段的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该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上处在内卷化。而西方社会则与相反,他们虽然也主要采用积极因素应付人口增加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他们偏好于对外扩张与掠夺,以弥补国内财富的不足,从而导致了广大地域的开发与民族国家的形成,并最终在此推进过程中,找到了工业化的途径,在现代化的演进中获得了两者在更高层次的解决。3、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类型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曲线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曲线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曲线
汇报人: 2023-11-20
目录
• 引言 • 中国近代经济概述 •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曲线 •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启示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背景
自近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从清朝末期的衰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再到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见证了无数艰 辛与辉煌。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引 导和支持经济发展,通过制定政策、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扶持重点产业 等方式,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和引导。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财政支持、税收优 惠等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
企业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
增强。
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 展。通过开放政策和市场化改革,中国 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促进了出口增 长,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
改革开放政策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随 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促进了社会结构
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02
03
结论一
中国经济在过去数十年间 取得了显著的增长,发展 速度之快在人类历史上罕 见。

最新经济史 第一编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1840-1949) 第四章 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

最新经济史 第一编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1840-1949) 第四章 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
经济史 第一编 中国近代社 会经济发展(1840-1949) 第 四章 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 与周期波动 第五章 近代商 品市场的建立和商品经济的
发展
第四章 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
第一节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一、近代国民收入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 二、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三、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近代经济发展中的中长期波动及其特点 一、指标选择 二、波动特点及影响因素
日本 180700 2.60 531000 7.66 27315 394.49 673000 9.71
10
• 如果以中国1936年的人均产量与西方发 达国家比较:1810年时英国每人平均的 煤炭消费量为600公斤,法国200公斤, 美国250公斤,中国1936年不足80公斤。 1876年英国人均消费钢3公斤,英、法为 2公斤,中国1936年不足1公斤。
中国近代出口贸易净值的周期性波动图 18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中8个经济序列周期性波动一览表
第一个周期 第二个周期 第三个周期
低点 高点 低点 高点 批发物价总指数 1884 1905 1913 1931 工业品批发物价指数 1885 1903 1914 1931
低点 1934 1934
农业品批发物价指数 1888 1909 1915 对外贸易总指数 1884 1905 1915
0.0

2024版年度中国经济史完整版电子课件

2024版年度中国经济史完整版电子课件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 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024/2/2
23
重要人物
2024/2/2
管仲
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经济思想 和政策,对齐国和整个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商鞅
战国时期的著名改革家,主张重农抑商,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 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中国经济史完整版电子课 件
2024/2/2
1
2024/2/2
• 引言 • 古代中国经济 • 近代中国经济 • 现代中国经济 • 中国经济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 中国经济史的影响和启示
2
01
引言
2024/2/2
3
目的和背景
目的
介绍中国经济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框 架,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经济的发 展历程和现状,提高对中国经济问题 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还表明,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不断加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渐成为现实。
27
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
01
02
2024/2/2
03
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对全球贸易的发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表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 提供了机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与周期波动

一)经济增长

1、增长与发展

增长是量上的变化,而发展则是量与质都发生变化。有关近代中国经济的状况,究竟是处在增长还是发展,是有一定争论的。这正如著名经济史专家汪敬虞先生所提出的近代经济史的线索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不发展”的观点。在西方国家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基本形成如下几种观点:帝国主义论、冲击-反应论、中国中心论。这些观点的背后,基本都是认同近代以前是停滞论的。由此,我们必须对近代中国经济的状况做出解释,是发展的,还是仅仅停留在增长阶段?

2、近代中国经济增长所适用的理论1

中西方经济在16世纪之后出现分化,按照诺斯的说法制度方面的因素导致的,而出现差异的起点都是一样,即面临日益增加的人口,进一步发展中存在马尔萨斯陷阱,即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所谓马尔萨斯陷阱,就是技术的偶然进步,引发生产力的提高,产出增加,最终导致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带来了人口的增加,直到生产力水平重新降落到人口的生存水平。在此过程中,存在积极与消极地抑制人口方式,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就这两种方式来看,影响中国历史变迁的动力,应该是放任人口增加后,受社会财富多寡的约束,在寻求社会财富分配过程中,引致社会结构的变迁: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从而打破了上层家庭核心所预期的相对平均的和谐社会。在此条件下,下层社会结构在革命与饿死的博弈中,终将被迫接受以均贫富为幌子的农民起义,从而引发了社会结构的变迁。一方面达到了抑制人口、缓和人地关系紧张的局面,同时也改变了过去那种上层结构的分配格局,出现了缓和社会矛盾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为下一阶段的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该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上处在内卷化。而西方社会则与相反,他们虽然也主要采用积极因素应付人口增加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他们偏好于对外扩张与掠夺,以弥补国内财富的不足,从而导致了广大地域的开发与民族国家的形成,并最终在此推进过程中,找到了工业化的途径,在现代化的演进中获得了两者在更高层次的解决。

3、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类型

按照上述增长理论,我们可以大致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划分为如下三种类型。斯密型增长,即受分工和市场规模的深化与扩大的推动,结果是产出总量和人均产量的同时增长,但市场容量有局限;现代经济增长,原因与斯密增长几乎相同,但其增长是指数式长期增长;粗放式增长,即只注重产出总量的增加而不关心人均拥有量提高的增长——量的增长,质的停滞。我们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属于粗放式增长,目前在有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仍然没有超出粗放式增长的界限,迈向现代经济增长阶段。

总的而言,通过经济增长理论适用性的分析,我们必须解决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必须解决增长与发展的问题,故我们必须为此具备人口、经济总量、人均经济总量等几个数字,以此勾画近代经济增长的曲线或波动图形;第二,需要解决近代中国经济究竟处于那个阶段,传统、现代化,抑或过渡阶段;第三,与其他国家相比,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究竟处于怎样一个状况。

二)周期理论

1除古典增长模型外,还有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新经济增长模型、世界模型(人口、工业增长、农业生产、自然资源、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的社会五种形态理论与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的五阶段理论(传统社会:在有限的生产函数范围内发展起来的、起飞前提:为起飞作准备的过渡时期、起飞:有效的投资率或储蓄率可能从大约占国民收入的5%提高到10%或10%以上、走向成熟:一个社会把现代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它的大部分资源的时期、大众高消费时代:三条发展方面——追求国外的势力和影响,如两次世界大战、用国家的力量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目标、提高消费水平,使之越出衣食住的基本需求范围)。

经济增长有块有慢,这是一个规律,任何国家都无法逃避的。现在,我们研究的关键是如何避免资源的浪费、出现大的灾难,如资本主义社会一直无法避开的经济危机,即大致每隔十年发生一次生产上的危机。那近代中国又是怎样一个时期呢?其经济增长也呈现出一个周期波动吗?近代中国时期属于一个特殊的阶段,内部动乱不断、灾害连年,人民痛苦不堪、流离失所,外部受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国家陷入四分五裂之中。在此条件下,中国经济的发展逐步纳入到世界市场之中,受内外因素影响,呈现出一个不断波动的发展趋势。

1、周期理论2的应用

经济周期一般而言,是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在实际应用和分析中,每个周期一般又分为四个阶段:经济扩张、紧缩、危机、复苏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之间,通常是把经济增长是否偏离一条确定的轨迹波动,存在上升、下降,以及波动幅度的大小差异。

具体到中国,则存在一个不同的发展周期,即古代部分大致是以政治性因素为推动力量,左右中国社会经济的变迁,而其波动时间的长短,则视每个时期政治性因素的影响力大小而有所差异,有的十几年,有的达几百年3;到近代后,则受到国际经济力量的影响明显,存在明显的经济周期波动趋向。当然,在此之间有一个相对明显的过渡期,即1700-1883年之间,逐步由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最终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建国后,则受到不同因素影响力的不同,大致可以用政治经济周期加以概述,前期(1952-1992)完全受到政治性因素影响,而推动经济呈现政治性周期波动的趋向,以后则受到经济内部因素的影响加强,具有向经济周期波动转化的趋势。

2、理论的年代划分

经济周期波动时间的长短,从理论上来说,一般有如下几种:波动时间在40个月左右的短周期,即基钦周期。该类周期受季节性、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明显。波动周期在9-10年左右的中周期,即朱格拉周期。这类周期大致与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发展中呈现的经济周期相吻合。波动时间在20-30年左右的中长周期,即库兹涅茨周期。波动时间在50-60年左右的长周期,即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此外,还有一种波动时间在200-300年左右的周期,即沃勒斯坦所说的特长周期。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具体呈现出那类周期,则视当时经济发展程度和影响因素而有所不同。

3、周期理论资料选用[注重长时段的资料]

4、影响因素:重点讲述一下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就是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函数。其过程可以概括为如下五个阶段:引进新产品、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

二近代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

要研究经济增长与周期,我们首先必须拥有几个关键的经济指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口数量、人均生产总值。有了这些指标后,我们才能利用一些计量的手段,把中国长达几千年的经济增长和周期描绘出来。

一)经济增长

1、人口估算与经济内涵

人口如何估算呢?目前采用的方法很多。一般上,有政府的统计、根据土地推算人口:

2经济周期的种类一般有如下几种:总需求理论,包括凯恩斯主义理论、货币主义理论、理性预期理论;总供给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政治经济周期理论;政治性周期。

3其实,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周期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时期:秦以前为中国在中国时期,此时影响中国经济波动的因素众多;秦至明为中国在亚洲时期,在此之间还可以分为两个亚周期,即秦至宋为军事官员主导的时期,宋之后为文官主导时期;明之后为中国在世界时期,受前期形成的朝贡贸易、华夷观等优越性影响所形成的超稳定社会结构左右,在与西方各国接触中逐渐呈现半开放和闭关的发展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