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近代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引言近代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是经济结构的变动。

在19世纪末,中国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传统经济体系,然而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和工业出口国。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演变过程,以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

传统农业经济在19世纪以前,中国社会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的。

农业占据了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中国社会经济的支柱。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土地关系也十分复杂。

传统农业经济的特点是生产方式落后、农业劳动力过剩、生产水平低下等。

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人力,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导致农业收益不稳定。

农业产出主要是为了自给自足,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进入现代工业时代近代中国迎来了现代工业时代的兴起,这是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重要标志之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外国资本和技术开始进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工业占据了经济的重要地位,而农业的比重则相对下降。

外资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新兴的制造业和工业部门。

例如,轻工业、纺织业、钢铁业等工业部门迅速崛起。

这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

在20世纪中叶,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扮演着经济的主导角色。

这一时期,农业仍然占据经济的重要地位,但工业和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控,企业和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政府的指令来进行。

农民大多从事集体经济,农田归集体所有,而工业和服务业则由国有企业掌控。

这种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平等。

然而,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企业经营不灵活等。

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政策。

这一改革标志着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课件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课件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课件11. 引言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大规模的结构变动。

本课件将介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过程,包括从封建农业经济到工业化经济的转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角色转变,以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挑战和机遇。

2. 封建农业经济时期在近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封建农业经济。

封建农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土地是生产资料的核心。

农民是中国经济的主要生产者,土地所有权集中在地主手中。

封建农业经济的特点是生产方式落后、技术水平低下,农民生活水平贫困。

3. 工业化经济的兴起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经济开始向工业化转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工业化运动,如铁路、煤矿和纺织业的发展。

这些工业化活动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加速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4. 经济体制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控制和调控,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

这一体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着效率低下、创新不足的问题。

5. 市场经济的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走向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在经济中的角色得到了重视。

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使得市场经济的力量在中国经济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中国经济的增长获得了有效支持。

6. 挑战与机遇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过程中,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中国需要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城市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也需要应对政府调控与市场竞争的平衡问题,确保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的统一。

7. 结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封建农业经济到工业化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仍然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持续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以上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课件的内容概述。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ppt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ppt

(3) 、筹划海防,建立海 军
北洋海军
福建海军
中国出现了近代化军队
南洋海军
洋务运动B
(4) 、文化教育
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校, 采用新式方法教学,中国出现 了近代教育
京师同文馆 洋务派送留学生出国 深造,从而培养了第 一批翻译、军事和科 技的近代化人才。
1872年30名幼童赴美留学
6.结果 —失败
学以致用
1、1864年,包世臣记载:“今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 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江)太(仓) 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大都折本。”上述史料反映的情况是 A ( ) A 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 B 松太地区的棉纺织业水平迅速下降 C 棉纺织品在当时的需求量下降 D 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2、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所谓的 “内外交困”指的是( B )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鸦片战争 ④西方列强大肆进行资本输出 A ①②④ C ③④ B ①③ D ①②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鸦片战争后,
历 史 条件
自然经济逐步解 体
(2)外商企业的刺 激
(3)洋务运动的诱 导
19 世纪 六七 年代 民族 资本 主义 诞生 了
沿 海 地 区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概况
年代 地点 特点:
19世纪60、70年代
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受本国 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迫 官僚、地主、商人、华侨(转化为民族资 产阶级)
(2)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失败根本原因:没有改变中国落后的根源—— 腐朽的封建制度
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使中国富强
学思之窗

中国近代经济增长

中国近代经济增长

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状况面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在经济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近来出现的经济“过热”现象,在我们欣喜之余,还是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状况。

首先可将中国分为5个历史时期:一、鸦片战争前; 二、鸦片战争后到中华民国建立; 三、中华民国建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期间; 四、49年建国后到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五、改革开放至今。

一鸦片战争前。

中国经济领先于世界,位居世界首位。

其中,1820年,中国GDP占世界总数的33%,美国占27%,欧洲占25%。

二,鸦片战争后到中华民国建立。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开始大滑坡。

后清政府迫于统治危机,不得不实行对外开放,经过几番经济上的改良运动,满清王朝46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使中国经济回升到了与欧洲相等。

特别是满清最后的10到20年间,中国GDP平均保持在15%左右。

中国民族自由经济飞速发展,也成就了象上海等国际化大城市的兴起。

三,中华民国建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抗战前,中国经济取得大发展!孙中山等人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后,推翻了满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确立了“三权分立”政体的美国式民主制度,并颁布了《临时约法》等维护共和,积极推进中国宪政民主化道路,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民主的国家之一。

此外,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要求“民族独立,民权解放,民生发展”为中国及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道路指出了正确道路。

这一切都为1912年后中华民国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912——1919年由于中华民国的创建和辛亥革命的成功,,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

仅仅8年的时间,中国经济资本投资总额是满清王朝46年改革开放的总和,中国经济继清末的成就继续向前推进。

各种发展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如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海外华侨也竟相投资国内工业。

1919后,由于国内出现军阀混战,以及叛乱,中国经济受战争和混乱的制约,发展较为缓慢,但仍然继续向前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曲线图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曲线图

快速发展阶段
结构调整阶段
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中国经济进入快 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率持续保持在较高水 平。
近年来,中国经济逐渐进入结构调整阶段, 经济增长率有所放缓,但经济结构逐渐优化 。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曲线图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比较
发展阶段比较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曲线图与世界经济发展曲线图相比,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例如,中国在20世纪初才开始逐渐融入全球 经济体系,而西方国家则在19世纪中叶就已经开始。
和动荡,如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这些事件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而和平时期则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03
政策制定与执行
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对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近代中国
,政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
推动作用。
经济因素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01
市场需求
02
产业结构
2023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 曲线图》
目 录
• 引言 • 中国近代经济概述 •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曲线图分析 •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曲线图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描绘中国从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分析 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状况和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可视化手段,展示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和 规律,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
VS
所有制结构变化
在近代中国,封建所有制和官僚资本所有 制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民 族资本主义所有制逐渐兴起。
03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曲线图分析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曲线图构成
时间轴
曲线图以时间为横轴,自左至右依 次排列。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曲线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曲线
对外开放
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口 岸,允许外国资本进入。
03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曲线
曲线的绘制方法
基于历史数据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曲线是基于大量的历史数据和资料绘制而成的,包括统计数据、政府报 告、学术研究等。
时间和数据点
曲线的时间跨度通常从19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数据点则根据不同年份和指标进行采集 和整理。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中国将坚持绿色 发展理念,推动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的发 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数字化转型
国际化战略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 速发展,中国将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实现 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突破。
中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加强与世界 经济的联系和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倡议 等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05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曲线的启示和展望
启示:如何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
中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持续的改革开放政策,进 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 活力。
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 要保障,应注重发展高端制造业、服务业和文化 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
加强创新驱动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加速,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如基础设施建 设、房地产等。
技术进步的影响
生产技术
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新能源技术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如太阳能、风能等。
参考文献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概述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概述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概述1. 引言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动的时期。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对经济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概述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并探讨了这些变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传统农业经济在19世纪初的中国,农业是当时经济的主要部分。

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占据了国民经济的绝大部分份额。

传统的农业经济采用了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农业产出低下,农民生活贫困。

有限的农产品供应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

3. 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经济变革19世纪中叶,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西方列强侵略。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事件削弱了中国政府的权威,使中国陷入内外交困。

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了掠夺性的贸易,将中国变成了被殖民和半殖民状态。

西方列强的侵略触发了中国的经济变革。

大量的外国商品涌入市场,传统产业面临巨大冲击。

中国开始引入西方的技术和知识,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变革。

4. 工商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的工商业开始兴起,成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88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兴建铁路、煤矿和工厂,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大量的农民也涌入工厂从事工业生产。

工商业的兴起使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从传统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

5. 对外贸易的发展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被迫开放对外贸易。

中国开始与海外进行大规模贸易,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外贸的迅猛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外来资本和技术,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同时,由于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增加,农业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6. 殖民和半殖民经济在近代中国,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被迫成为殖民和半殖民国家。

西方列强在中国租界建立了殖民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市场。

许多中国企业被迫与西方资本合作,中国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控制和压迫。

7.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工商业的兴起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

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重点

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重点

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报告提要)1840年鸦片战争后,百年来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发展的速度和趋势怎样?应该如何划分发展阶段?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运用可以找到的经济指标,对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作了分析。

按照经济发展理论和可以找到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我们运用人口、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为主要指标,对近代中国几个时点上的经济发展作了度量。

结果如表1:资料来源:人口数字参见刘佛丁、王玉茹、于建玮著:《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五章。

国民收入的估算方法参见该书第五章附录二至四。

我们运用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的批发物价总指数、工业品和农产品批发物价指数、对外贸易总指数、进口和出口净值、进口和出口物价指数等8种长序列数据,尽心周期的计算,计算的结果如表2:表2.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种8个经济序列周期性波动一览表(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计算的结果显示,从19世纪70年代中国经济近代化起步以后,经历了两个完整的大约为25年左右的中长周期波动,即19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10年代中期为第一个周期,20世纪1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为第二个周期。

周期的下转折点分别为1887、1914和1935年,周期的上转折点分别为1905和1931年,第三个周期被抗日战争所打断。

引起中国近代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是:1.技术和管理制度的进步,投资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是周期波动的重要原因。

两个周期中的上升期恰好正值中国近代投资兴办近代企业和私人资本投资的、近代技术和企业制度引进的高潮时期。

2.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影响。

两个周期的繁荣与世界市场引起的国内市场扩大直接相关。

3.政局的相对稳定,政府的经济政策和行为对经济的发展由直接的作用。

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颁布的一系列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中国经济史第十一章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

中国经济史第十一章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


1850年中国国民收入为181.64亿元,1887年下降为 143.43亿元,1936年增长到257.98亿元。1949年又下 降为189.4亿元(产值249.5亿)。人均收入1850年为 43.8元, 1887年下降为38元,1936年上升为50.51元, 1949年再次下降为34.98元。


阶 退 次增 升 总 中 段 最 为长 的 趋 国 。快 最 态势近 为 快 势是代 的 。呈经 时 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螺 济 期 为中 旋 增 ;。 经, 式 长 衰其 济 上 的 1887-1914 1936-1949
1914-1936

二、国民收入分配和消费需求的变动
1887年占全国人口2%的富有阶层占有全部国民收入的21%, 到1933年,占全国6.5%的富有阶层占全部国民收入的23.6%。 (2004年,中国0.4% 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美国是5% 的 人口掌握60%的财富),这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 增长使中低收入阶层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封建特权的丧失则 导致了高收入阶层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在消费结构中食物的 比重有所下降。
三、近代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
在考察的50年中,1886--1914年为第一个周期。 1903年为高点,1914年为低点。1915-1936年为第二 个周期。1931年为高点,1934年为低点。周期平均 约为25年左右。技术和管理制度的进步是两次繁荣的 决定性因素。投资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是经济繁荣和衰 退的直接原因。政局的相对稳定是经济繁荣的前提条 件。此外,尚有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影响,政府经济政 策和行为的作用等因素。
第十一章
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与 周期波动

1840年是中国打开国门的开端。但中国近代经济的 发展则应当是在19世纪80年代自然经济解体以后。 1937年又进入非正常状态。因此,我们将考察中国 近代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的期限为1880-1949年。

中国经济增长周期课件

中国经济增长周期课件

14.2 14.0
14
13.0
13.1
12
11.6
10.9
10.0 10.4
10
10.0
9.5
9.2
8
9.3 8.4
10.1
9.1
7.8 7.6 8.3
9.6 8.7
6
4
3.8
2
0
第9轮周期 1991—1999年
第10轮周期 2000—2009年
第11轮周期 201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 18
中国GDP增长率
16 14 12 10 8 6 4
3.8
2
14.2 14.0 13.1
10.9 10.0
9.2
9.3
7.8
13.0
11.6 10.0 10.4
8.4
10.1
9.1
7.6 8.3
9.5
9.6 8.7
面临的形势极其复杂。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 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 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 同于经济运行的根本好转。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近代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

近代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

第二章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与周期波动一)经济增长1、增长与发展增长是量上的变化,而发展则是量与质都发生变化。

有关近代中国经济的状况,究竟是处在增长还是发展,是有一定争论的。

这正如著名经济史专家汪敬虞先生所提出的近代经济史的线索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不发展”的观点。

在西方国家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基本形成如下几种观点:帝国主义论、冲击反应论、中国中心论。

这些观点的背后,基本都是认同近代以前是停滞论的。

由此,我们必须对近代中国经济的状况做出解释,是发展的,还是仅仅停留在增长阶段?2、近代中国经济增长所适用的理论1中西方经济在16世纪之后出现分化,按照诺斯的说法制度方面的因素导致的,而出现差异的起点都是一样,即面临日益增加的人口,进一步发展中存在马尔萨斯陷阱,即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所谓马尔萨斯陷阱,就是技术的偶然进步,引发生产力的提高,产出增加,最终导致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带来了人口的增加,直到生产力水平重新降落到人口的生存水平。

在此过程中,存在积极与消极地抑制人口方式,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就这两种方式来看,影响中国历史变迁的动力,应该是放任人口增加后,受社会财富多寡的约束,在寻求社会财富分配过程中,引致社会结构的变迁: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从而打破了上层家庭核心所预期的相对平均的和谐社会。

在此条件下,下层社会结构在革命与饿死的博弈中,终将被迫接受以均贫富为幌子的农民起义,从而引发了社会结构的变迁。

一方面达到了抑制人口、缓和人地关系紧张的局面,同时也改变了过去那种上层结构的分配格局,出现了缓和社会矛盾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为下一阶段的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该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上处在内卷化。

而西方社会则与相反,他们虽然也主要采用积极因素应付人口增加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他们偏好于对外扩张与掠夺,以弥补国内财富的不足,从而导致了广大地域的开发与民族国家的形成,并最终在此推进过程中,找到了工业化的途径,在现代化的演进中获得了两者在更高层次的解决。

论述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的四个阶段及其原因

论述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的四个阶段及其原因

论述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的四个阶段及其原因摘要:我们大致上可以把近代中国经济增长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1850-1887为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1887-1914为近代中国经济初步发展阶段;1914-1936为近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阶段;1936-1949为近代中国经济的战时经济阶段。

关键词:中国近代经济增长、过渡期、初步发展、快速发展、战时经济1.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的四个阶段及其各自的原因:1.1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第一阶段:(1850-1887年为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1850-1887年之间,存在明显的由传统阶段或者早期的政治周期向经济周期过渡的特征。

该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一是该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因仍然是被动的政治性因素主导下,推动社会经济缓慢增长的。

二是西方列强的入侵逐渐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传统经济的核心——耕织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经济逐渐纳入到世界市场的范围之内。

三是西方逐步控制了中国的商品流通、金融市场,传统产品的价格决定权。

从鸦片战争爆发至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半殖民地特征。

具体原因表现:(1)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呈现下降趋势。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为-0.64%,而人均国民收入为-0.38%。

从当时的经济体制来看,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体。

它的主要目的不是用来交换,而是用来满足自身发展。

其目的性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规模小、风险低、小户型单个作业的经营模式。

1852 年,一个英国人就说:“农家一切人手,老老少少,全都动手清棉、纺纱、织布,他们就用这种自家织成的材料,一种厚重耐穿的布匹,自己做衣服穿……”从这段简要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社会主体的生产场景。

一家一户的模式在中国非常流行,我们看不见社会的刺激因素。

即使有,这种刺激也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它只是促进农民把他们的剩余产品拿到附近的城市里出卖,这样的交易只是被动地维持着整个社会的基本运行,并没有表现出像西方那样的社会刺激能力。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曲线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曲线

02
中国近代经济概述
近代中国的经济形态
自然经济
在近代初期,中国仍然以传统的 自然经济为主,农村家庭以自给 自足为主要生产方式,城市则以
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被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国资本 主义经济开始在中国占据重要地位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的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产生和发展 ,成为中国经济的一股新兴力量。
国际合作与政策
国际经济合作和政策对一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中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自由贸易协 定,为其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然而,国际政治关系和地缘政治风险可能对中国的 对外贸易和投资产生负面影响。
05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启示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推 动力。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 ,使中国经济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 经济的转型,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
增强。
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 展。通过开放政策和市场化改革,中国 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促进了出口增 长,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
改革开放政策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随 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促进了社会结构
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02
03
结论一
中国经济在过去数十年间 取得了显著的增长,发展 速度之快在人类历史上罕 见。
结论二
这种增长主要得益于改革 开放的政策,以及中国融 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决策。
结论三
然而,中国经济也面临一 些挑战,包括环境污染、 人口老龄化、技术瓶颈等 问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之一。

从20世纪初起,中国的经济结构经历了多次转型和调整。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些变动,包括工业化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服务业的崛起。

首先,工业化的推进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显著标志。

20世纪初,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工业部门相对较弱。

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逐渐推动工业化进程。

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建立了一大批工业园区和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

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部门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推进,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农业部门的比重在国民经济中逐渐下降。

其次,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重要方面。

中国是农业国家,农业在中国经济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但过去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率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通过引进新技术、加强农业科研和提供农业支持政策,中国农业取得了显著进展。

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农业生产结构也逐渐优化调整。

同时,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也得到了加强,农民收入逐渐增加。

最后,服务业的崛起也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一个重要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增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服务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经济和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服务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各类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教育和医疗等领域迅速兴起,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

工业化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服务业的崛起是这一变动中的重要方面。

这些变动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中国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课件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课件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轻巧识记] 近代主要经济形式的相互关系
①近代__民__族__工__业__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 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_物__质__基__础___。
②__辛__亥__革__命__的推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中国 民族工业获得短暂而迅速的发展。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 土重来,民族工业重入萧条。
③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出台了一系列__经__济__政__策__,推动了民 族工业的发展,也导致了_官__僚__资__本___的迅速膨胀。抗战时期和 解放战争时期,在官僚资本的压榨和国民政府出卖了主权的险 恶形势下,民族资本陷入困境。
④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顽强 的生命力。但在_帝__国__主__义___、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 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最终限入绝境,这一命运表明,在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中国,_走__资__本__主___义___道路是行不通的。
[教你读史] 史料二表明洋务 派只学习西方生产技 术而不变革封建制度 是其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的特点
[史论形成]
(1)从目的上,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技术目的是
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应对边患,维护封建统治。
(2)从内容上,只片面学习西方生产技术,而不变革腐朽
的封建制度。 (3)从结局上,由于内外因素,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走上
贸易有无交通,尤属名正言顺。购成
之后,访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
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
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
捻,可以勤远略。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教你读史] 两则史料中的核 心语句即为每则史料 的最后一句话。 史料一表明洋务 运动的目的是维护封 建统治。
史料二 晚清维新思想家郑观应批 评洋务运动,他说:“西人立国……论 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 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 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 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 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 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与周期波动一)经济增长1、增长与发展增长是量上的变化,而发展则是量与质都发生变化。

有关近代中国经济的状况,究竟是处在增长还是发展,是有一定争论的。

这正如著名经济史专家汪敬虞先生所提出的近代经济史的线索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不发展”的观点。

在西方国家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基本形成如下几种观点:帝国主义论、冲击-反应论、中国中心论。

这些观点的背后,基本都是认同近代以前是停滞论的。

由此,我们必须对近代中国经济的状况做出解释,是发展的,还是仅仅停留在增长阶段?2、近代中国经济增长所适用的理论1中西方经济在16世纪之后出现分化,按照诺斯的说法制度方面的因素导致的,而出现差异的起点都是一样,即面临日益增加的人口,进一步发展中存在马尔萨斯陷阱,即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所谓马尔萨斯陷阱,就是技术的偶然进步,引发生产力的提高,产出增加,最终导致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带来了人口的增加,直到生产力水平重新降落到人口的生存水平。

在此过程中,存在积极与消极地抑制人口方式,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就这两种方式来看,影响中国历史变迁的动力,应该是放任人口增加后,受社会财富多寡的约束,在寻求社会财富分配过程中,引致社会结构的变迁: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从而打破了上层家庭核心所预期的相对平均的和谐社会。

在此条件下,下层社会结构在革命与饿死的博弈中,终将被迫接受以均贫富为幌子的农民起义,从而引发了社会结构的变迁。

一方面达到了抑制人口、缓和人地关系紧张的局面,同时也改变了过去那种上层结构的分配格局,出现了缓和社会矛盾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为下一阶段的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该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上处在内卷化。

而西方社会则与相反,他们虽然也主要采用积极因素应付人口增加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他们偏好于对外扩张与掠夺,以弥补国内财富的不足,从而导致了广大地域的开发与民族国家的形成,并最终在此推进过程中,找到了工业化的途径,在现代化的演进中获得了两者在更高层次的解决。

3、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类型按照上述增长理论,我们可以大致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划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斯密型增长,即受分工和市场规模的深化与扩大的推动,结果是产出总量和人均产量的同时增长,但市场容量有局限;现代经济增长,原因与斯密增长几乎相同,但其增长是指数式长期增长;粗放式增长,即只注重产出总量的增加而不关心人均拥有量提高的增长——量的增长,质的停滞。

我们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属于粗放式增长,目前在有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仍然没有超出粗放式增长的界限,迈向现代经济增长阶段。

总的而言,通过经济增长理论适用性的分析,我们必须解决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必须解决增长与发展的问题,故我们必须为此具备人口、经济总量、人均经济总量等几个数字,以此勾画近代经济增长的曲线或波动图形;第二,需要解决近代中国经济究竟处于那个阶段,传统、现代化,抑或过渡阶段;第三,与其他国家相比,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究竟处于怎样一个状况。

二)周期理论1除古典增长模型外,还有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新经济增长模型、世界模型(人口、工业增长、农业生产、自然资源、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的社会五种形态理论与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的五阶段理论(传统社会:在有限的生产函数范围内发展起来的、起飞前提:为起飞作准备的过渡时期、起飞:有效的投资率或储蓄率可能从大约占国民收入的5%提高到10%或10%以上、走向成熟:一个社会把现代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它的大部分资源的时期、大众高消费时代:三条发展方面——追求国外的势力和影响,如两次世界大战、用国家的力量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目标、提高消费水平,使之越出衣食住的基本需求范围)。

经济增长有块有慢,这是一个规律,任何国家都无法逃避的。

现在,我们研究的关键是如何避免资源的浪费、出现大的灾难,如资本主义社会一直无法避开的经济危机,即大致每隔十年发生一次生产上的危机。

那近代中国又是怎样一个时期呢?其经济增长也呈现出一个周期波动吗?近代中国时期属于一个特殊的阶段,内部动乱不断、灾害连年,人民痛苦不堪、流离失所,外部受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国家陷入四分五裂之中。

在此条件下,中国经济的发展逐步纳入到世界市场之中,受内外因素影响,呈现出一个不断波动的发展趋势。

1、周期理论2的应用经济周期一般而言,是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在实际应用和分析中,每个周期一般又分为四个阶段:经济扩张、紧缩、危机、复苏等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之间,通常是把经济增长是否偏离一条确定的轨迹波动,存在上升、下降,以及波动幅度的大小差异。

具体到中国,则存在一个不同的发展周期,即古代部分大致是以政治性因素为推动力量,左右中国社会经济的变迁,而其波动时间的长短,则视每个时期政治性因素的影响力大小而有所差异,有的十几年,有的达几百年3;到近代后,则受到国际经济力量的影响明显,存在明显的经济周期波动趋向。

当然,在此之间有一个相对明显的过渡期,即1700-1883年之间,逐步由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最终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建国后,则受到不同因素影响力的不同,大致可以用政治经济周期加以概述,前期(1952-1992)完全受到政治性因素影响,而推动经济呈现政治性周期波动的趋向,以后则受到经济内部因素的影响加强,具有向经济周期波动转化的趋势。

2、理论的年代划分经济周期波动时间的长短,从理论上来说,一般有如下几种:波动时间在40个月左右的短周期,即基钦周期。

该类周期受季节性、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明显。

波动周期在9-10年左右的中周期,即朱格拉周期。

这类周期大致与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发展中呈现的经济周期相吻合。

波动时间在20-30年左右的中长周期,即库兹涅茨周期。

波动时间在50-60年左右的长周期,即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此外,还有一种波动时间在200-300年左右的周期,即沃勒斯坦所说的特长周期。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具体呈现出那类周期,则视当时经济发展程度和影响因素而有所不同。

3、周期理论资料选用[注重长时段的资料]4、影响因素:重点讲述一下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就是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函数。

其过程可以概括为如下五个阶段:引进新产品、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

]。

二近代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要研究经济增长与周期,我们首先必须拥有几个关键的经济指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口数量、人均生产总值。

有了这些指标后,我们才能利用一些计量的手段,把中国长达几千年的经济增长和周期描绘出来。

一)经济增长1、人口估算与经济内涵人口如何估算呢?目前采用的方法很多。

一般上,有政府的统计、根据土地推算人口:2经济周期的种类一般有如下几种:总需求理论,包括凯恩斯主义理论、货币主义理论、理性预期理论;总供给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政治经济周期理论;政治性周期。

3其实,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周期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时期:秦以前为中国在中国时期,此时影响中国经济波动的因素众多;秦至明为中国在亚洲时期,在此之间还可以分为两个亚周期,即秦至宋为军事官员主导的时期,宋之后为文官主导时期;明之后为中国在世界时期,受前期形成的朝贡贸易、华夷观等优越性影响所形成的超稳定社会结构左右,在与西方各国接触中逐渐呈现半开放和闭关的发展趋势。

在已知亩产的条件下,我们知道人们一天要消耗多少粮食,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一口人的生存要多少亩地,那在总土地数的情况下,能够推出人口数;根据盐来推算人口,科学规则,一个人一天要多少盐才能依存,那在中国垄断盐的情况下,计算人口是方便的。

在总人口大致得出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勾画出人口发展的规律,基本上跟我们前面讲的政治周期的阶段相差不大。

在每个朝代初期,由于统治者实行了相对缓和的政治经济政策,推行“轻徭簿赋”的休养生息政策,原先紧张的社会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社会生产得到了逐步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人口逐渐增加。

到社会后期,随着统治者生活的腐化,以土地为财富的社会,人们在土地的买卖中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人在土地兼并中成为大地主,通过财富融入到社会的超级大家庭中,而绝大部分人在财富的重组中沦为破产者。

这个过程的演进,大致上在古代中国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秦朝以前,社会要素的充分发育但尚未完成阶段;秦朝至唐朝,国家的出现打破了社会要素的发育,原先出现的货殖、游侠等社会阶层逐渐消亡,代之以意识形态为主的社会阶层划分,但此时早期的尚武精神仍然保留,导致社会结构的演进中中央集权阶层部分的军事型人员还占有很大的地位,影响了社会变迁的进程,出现分离的时期极为明显;宋朝到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原先的尚武精神完全被文官制度代替,社会的规则基本按照科举进阶作为两个家庭沟通的桥梁,社会结构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农耕式的超稳定型偏向,朝代的更替更多地与前一个周期出现不同的演化,受到外部力量的变迁成为主流。

在此过程中人口的变化基本上属于下列阶段的第一阶段:多生多死。

以后,也出现了某些变化,开始呈现向现代化过渡的趋势。

几个典型年份的人口数(1600:5000万、1700:1.6亿、1840:4.1亿、1887:3.8亿、1914:4.5亿、1936:5.1亿、1949:5.4亿、目前:13亿)小资料:社会阶层的演化经济涵义:人口的演化,引致了社会阶层的经济变化。

一是可以衡量一个社会的妇女解放程度、独立性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二是家庭结构模式的变化,即由大到小,反映出了一个社会的解放程度、个人经济的独立与生存性以及社会要素的发展程度;三是受教育程度,即教育的普及性。

2、国民收入指标的说明:(1949年以前、1949-1978年、1978-1992年、1992以后、2004年以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简称绿色GDP核算)是指从传统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的核算体系,能够更为真实地衡量经济发展成果。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于2004年3月启动这一项目。

]估计方法:价值增值法(传统上)、物质平衡体系(注重生产和交换过程,而忽视了服务中的价值)、国民帐户体系(收入法、生产法、支出法)、深加工系数法(把价值和质量相对稳定的原材料、农产品列出来;然后确定一个虚拟的价格系数,每一个国家都可以通用的;上述两者结合,算出虚拟的产值;再跟国内生产总值相比,得到一个比值,该比值越低,说明该国的产品增殖越大)4、四个阶段:(1850-1883;1883-1914;1914-1936;1936-1952)二)中国周期波动1、近代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从前面经济增长的表格中,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近代中国经济存在一定的波动性、过渡性,其特征可以简单归纳为如下几点:第一,1850-1883年之间,存在明显的由传统阶段或者早期的政治周期向经济周期过渡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